① 寻<千里走单骑>影评
高仓健:男人这东西
来自: 小刀崔
有人说,张艺谋和陈凯歌是中国电影的一对豪乳,全国人民都无法回避。这句话虽然恶俗,但也有一些审美疲劳。2005年岁末,张艺谋和陈凯歌这两个老男人都带着磨剑多年的作品杀进贺岁电影市场。所不同的是,陈凯歌将钱花在几个年轻偶像身上,而张艺谋则把宝全押在一个过气的明星身上,这么多年,高仓健虽然红遍整个亚洲,也是国人印象最佳的日本男人,但中国观众念念不忘仍是《追捕》中的杜丘,而杜丘先生毕竟只是上世纪80年代女人追崇的硬汉形象,试问,古稀之年的高仓健如何再一次拨动我们的心弦?
一个津津乐道的故事是,张艺谋拍摄《英雄》时,曾为高仓健量身打造一个沉默如金的高手角色形象,不料高仓健对于所谓的张氏大片并不感冒,说一句“这个剧本不能令我心动”淡淡地拒绝了。哇塞,能向张艺谋翻白眼的演员,全亚洲也只有高仓健了。于是,永不气馁的张艺谋便请来了“中国第一编剧”邹静之,写了《千里走单骑》的本子,高仓健看了,眼泪哗啦哗啦流下来,高仓健流泪了,全中国全亚洲的影迷马上随之泪水磅礴。
我的一位朋友说,这个世界上存在三种关系:最深的是男人与男人的情义,次之是儿女私情,第三才是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先声明一下,上述言语,纯属个人观点。如果细按这个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千里走单骑》公映以来,好评如潮,事实胜于雄辩,电影讲述的正是一个父与子的故事,而父与子不是男人之间最深厚最宽博的那一种关系吗?
我常常想,为什么即将息影的高仓健会将演艺业生涯中最后的一丝谴倦留给《千里走单骑》?在我们的心目中,钢铁父亲的形象非常牢固,男人哭吧哭吧就是罪,而高仓健却扮演了一个新时代的温柔父亲,这个素以硬汉形象亮相影片的老偶像为何偏偏钟情于这个角色?这几年,国产电影一直是阴胜阳衰,男主演缺乏是个现实的窘境,倒是《亮剑》、《历史的天空》等电视剧出现了好多好看的男人形象,而电影的新男人角色却迟迟没有出现。
相比大陆而言,香港电影一直强调阳刚之美,但近年来也不尽人意,在《杀破狼》中,曾经的三流演员任达华俨然成了大哥大,据说小个子曾志伟现在也了娱乐届的掌门人,男主演的流失逐渐成了香港电影的软肋。在这种环境下,国产电影的领军人物老谋子也叹无将可遣,他自然而然地惦记起在海那一边的高仓健。
高仓健果然不负众望,演电影如烹小鲜,这个连背影都能入戏的老人将一位歉疚的慈父演绎得活灵活现。时隔20年,高仓健穿着他一贯喜欢的藏青色毛衣,成功地征服了中国观众的心。这个时候,他不再是杀气腾腾的复仇使者,也不再是满腹心事的中年人,而只是一个孤独的期盼儿子理解的老父,这个父亲主动放下钢铁面具,飘洋过海去弥合父子之间的代沟,这样的男人难道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新型好男人吗?
无情未必真豪杰。中国似乎是制造“钢铁父亲”最多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度,高仓健所扮演的新父亲角色尤其有借鉴意义,在电影院里,那么多男影迷哭得一塌糊涂,或许这个电影中的故事也曾是我们心中的隐伤。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著作《男人这东西》中说:我们人类与地球上的其它生物并没有什么不同,既然作为有生命的物体生到了这个世界,我们就应该重新唤回作为生物本应特有的雄与雌的生命光辉。谢谢,高仓健,你在76岁的高龄仍在演绎和延伸着男人的内涵,但问题是,亲爱的,你真的老了,高仓健之后,我们又该在哪部影片中寻找那种不乏温柔的阳刚之气呢?
---------大哥,四千字那是论文了,要那么多字干吗?考试也不要那么多吧?
再给一篇,自己编辑吧:
千里走单骑》观后
来自: chivalry (北京)
手头有一张《新京报》,是二十二日中午去首都时代影城换晚上七时《千里走单骑》的票,回来时在地铁站里买的。看完《千里》的第二天中午方有时间翻看,里面正有一版是对编剧邹静之的访谈。
邹静之谈到,他之所以能在众多候选编剧中胜出(据他讲,国内的编剧没有不盼望跟张艺谋合作的),是因为他解决了“一个日本老人为什么来中国”的问题,也就是为整个故事提供了推动力。
这似乎证实了我的猜想:张艺谋的创作团队是先对故事后面的华彩部分有了构想,再回头去寻整个故事的缘起。再极端一点想,我甚至怀疑最初的故事就简单地建立在一句“千里走单骑”之上。
这怀疑是有理由的。邹静之透露,在张艺谋一伙的原始构思中,日本老人远赴云南,为的是一个朋友的嘱托,所谓“千里走单骑”,全在一个“义”字。如今故事改为“父亲为了儿子去丽江”之后,主旨转为“父子情”,“义”字虽已不存,“千里走单骑”的名字却留了下来。这种故事的做法好比填词,先有词牌,想好得意的佳句,再敷衍完全篇。
一般认为,张艺谋过往的佳作都有一个强的文学基础,换言之,有一个好的故事。他亦证明了其将好故事转化为好电影的功力。而之后《英雄》和《十面埋伏》的骂名四起,也是故事坏了事。海报上写得分明:张艺谋和王斌是“故事”,王斌仍然是“文学策划”。故事的主宰自然还在张导演手中。张艺谋之所以能在《千里》能恢复水准,在我看来,是请到了一个好的、职业的编剧。职业的编剧与张艺谋和王斌的区别之处,在于通过技术上和细节中的处理,能够将一个故事讲得合乎情理、乃至动人。
前面说到邹静之为整个故事找到一个推动力:高田与儿子健一隔阂有年,健一病而将死,高田知健一常去丽江拍摄,并有今年再去拍摄傩戏“千里走单骑”一折之约,于是代健一去拍,以慰健一。这个动力细想起来,仍然不免牵强,而且老套。而实际上在影片的三分之一处,在儿媳打电话给高田说健一为他的好意动容,说“千里走单骑”完全不重要,让他回来时,这动力已经显著地减弱了,到了影片四分之三处高田闻知健一已死,这动力则已完全消失。
故事之所以还能进行下去,是因为另一对“父子”的出现。
高田去丽江拍傩戏,是奔着名为李家明的戏子去的。不想李家明犯事进了监狱,要蹲三年。高田在导游和当地人邱林的帮助下进了那监狱,正要拍时,李家明却说没了情绪,想他的私生子。于是故事就以高田去石头村找李家明的儿子杨扬,并努力将之带至监狱实现“父子相见”为线索进行下去了。这亦构成了故事三分之一过后的主要动力。
没有理由认为编剧放弃第一个动力是无心之失。在我看来,如此处理非常聪明,一是没有让这个略显牵强的动力贯穿始终,二是避免了影片以高田父子临终相见一笑泯恩仇的俗套。
高田和他要完成的任务之间隔着诸多障碍,语言的(邱林的日语基本不通)、文化的(村主任、监狱管理人员的中国式逻辑),规制的(日本人进中国监狱给犯人摄影),地理的(中日之远),交通的(载他和杨杨去监狱的拖拉机坏在了半路),通讯的(手机信号覆盖不好)障碍,“每一个障碍都可以克服他”。不过在编剧的处理之下,这些障碍都没有造成大的麻烦,没有克服他,而都被他克服了。
这电影在用减法,减去了这些障碍会带来的矛盾冲突,减去了丽江这个背景(丽江风情从没有成为主角),减去了两次可能最具“戏剧性”的“父子相见”。
一个没有克服的障碍是死亡,高田没有及得见到健一。另一个没有被克服的障碍是情感上的隔阂。周折过后,杨杨却说还未准备好去见父亲。高田竟依了他。
电影用加法的地方,或者说着墨之处,是在描写高健与杨杨迷路之后同处的那一夜,以及那之后的分别。这或可看作“父”与“子”时空错位的相见,父见了多年不见的子,子见了从未谋面的父。而高仓在别了杨扬之后再进监狱,不为拍戏,只为让李家明看看他儿子的照片,则成了故事最后阶段发展的动力。
影片里没有健一的镜头,而在电影最初的宣传中,健一一角写明了是由中井贵一出演的。让健一在视觉上消失,就构成了另一处减法。目前还无法确知此为导演创作上的故意,还是为了增加放映场次的被动修改,客观上确有“留白”的效果。
健一在闻知父亲去中国后说的话和他死前口授的信,都是儿媳传话给高田的。但也有可能健一没有说这些话,没有同父亲和解,一切的话语都出自儿媳好意之下的虚构?
这是电影留给观者的一个悬念。
我和贝瑞看的那一场,大概有四成的上座率。看《无极》在同一个放映厅,是首映之后的第二天,座位是满的。和看《无极》时一样,场中也是笑声不断,不过笑的不再是情节和台词,而是片中诸多业余演员真切的本色演出,和因为本色而来得格外熨贴的台词。
贝瑞跟我说,影片一切皆好,就是李家明竟然哭到滴下鼻涕,让人不能接受。我笑她,说她因为有洁癖才会有此怪诞想法。我亦想到高仓健在电影中哭了几回,与影片通篇的克制手法不无冲突。后来又明白我这乃是另一种洁癖。
② 千里走单骑的影片评价
个人评价
这是张艺谋的回归之作。并不是说张艺谋拍商业片有什么不对,而是说这部电影达到了张艺谋以前的文艺片曾经达到的高度。(倪震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艺谋老师评)
《千里走单骑》呈现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界,没有苦,没有恨,没有愤怒,没有无奈,只有纯洁的感动。人应该揭开面具真正的互相面对。这句大概是电影的题眼所在吧。可是我想要揭开面具的时候,看到的是又一张面具。(Artisan日本影评人评)
《千里走单骑》有4个卖点:其一,和《英雄》、《十面埋伏》那种视觉大制作相比,它给观众的是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抚摸;其二,张艺谋品牌效应,张艺谋在中国拥有最为广大的影迷群;其三,张伟平特殊的“卖萝卜”方式,一直在国内电影市场走在前沿;其四,张艺谋的前两部电影都是高票房,在市场经营上会给院线较高的信心。我个人认为,这是张艺谋所有作品中水平最高的,值得观众去看。(北京新影联负责人评 )
媒体评价
总的来说,《千里走单骑》是一部好片子,遗憾的是它对中国电影缺乏推动的作用——它好的地方很难复制,而不好的地方恰恰是复制了太多老套的东西。(新京报评 )
千里走单骑》一片是张艺谋回归文艺路线的力作。张艺谋在拍了这么多年的武侠片后,《千里走单骑》必将会唤起当年看过《红高粱》的观众的热情。(南方网评 )
③ 求万里走单骑的影评,800字左右,谢谢!!
万里走单骑是什么?只知道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
这是张艺谋擅长的类型片,简洁、自然。高仓健的演技正如他的年纪炉火纯青,只是电影的剧本有些单薄,所以很多时候影片本应有的张力却无法释放出来。据说,这部电影是张艺谋专门为高仓健度身定做,所以高田刚一的性格正符合其一直保持的荧幕形象,内向、坚毅、隐忍,不苟言笑。
父亲的形象刻画的非常清晰感人,但是父子之情却显得苍白了些。如果不是寺岛忍饰演的理惠给高田的电话,我们有时感觉不到这部电影中父子情的重量。倒是李加民穿上戏袍、戴上面具后,却隐然哭泣,让人感伤。
影片让人回味的地方可能就在于高田和杨杨在山岩中迷路的一段,以及天明后,杨杨追着车奔跑的情景。
彼此陌生的老人与幼童,虽然言语不通,更谈不上了解,却因为简单而纯粹的原因,彼此依恋。高田抱着杨杨的那一段独白很让人感伤:
直到第二天早上,我们被找到之前,我一直紧紧地抱着杨杨。我已经记不起来我是否这样紧紧抱过健一。或者说,健一曾经这样紧紧抱过我。在杨杨的心中,从未见过的父亲是什么样子,在健一的心中,我又是个什么样的父亲?
其实我们与父母子女的误解和隔阂,都是因为把爱隐藏的缘故。我们本以为只要自己爱,就会化解愁雾/融化寒冰的,所以我们将爱都收藏在自己心里,不愿意去分享,不愿意去表达,我们迫切想让别人明白,又不能出声,所以才会活的那么痛苦。有时只是一句简单的关怀,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真心的拥抱,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却要在生死之际,让人悔恨万分。
杨杨跟在高田的旅游车后面奔跑的镜头,还是让人想落泪的。其实在张艺谋的电影里,奔跑的镜头太多了,红高梁、菊豆、我的父亲母亲,那些奔跑的身影,让人气喘吁吁,也让人泪下如涔。因为奔跑的意象本身就代表着失去和追逐,奔跑同时也是害怕和茫然,在看着影片中的人在不同的情绪中盲目的奔跑的时候,观众总是首先被自己的想象所打动。
略近结尾的时候,理惠在电话里为高田念健一临终前写给父亲的信,怎么说呢?那封信写的也很隐忍。也许那封信本来是想让我们再被打动一次的,可惜那种感情的含蓄只能让人嗟吁而已。为什么连最后的原谅都显得这么苍白,显得如此淡漠?(或者我们要怪剧本?)
这部影片本来就是按纪实片的风格拍的,所以没有刻意傓情。这也是我欣赏的地方。原本准备好纸巾的,但是泪水却只在眼眶里转了转,没有落下来。
④ 千里走单骑读后感
【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读后感】书是一把钥匙,带领我们开启知识的大门;书是一位精灵,它赋予我们神奇的力量;书是一艘战舰,它带领我们在知识海洋中乘风破浪,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读后感。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当中的一章“关云长千里周单骑”。关云长,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武艺高强,战无不胜,看重情义,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兄弟情缘。他过五关斩六将为的是一份兄弟情义,他不惜付出生命,来保护刘备的家属,千里走单骑为的只是能兄弟重逢, 说起关公关老爷,还跟我有过一段不解之缘呢。那一章中说的是刘备兵败,兄弟分离,关羽投降了汉室,而刘备却投降了袁绍。大家都知道刘,关,张兄弟三人自从桃园三结义后,就未分开过,而如今却是兄弟分散。读到这里我的心中已满是兄弟激情,因为我也正处在兄弟分离的痛苦当中。想到这里,我的腮边,不禁流下几颗晶莹剔透的泪珠。兄弟分离心如刀割,就算是武艺超群的关公公老爷也莫过于此呀。读完的那一刹那,让我大彻大悟,如果不曾走过兄弟这条路,有怎么会明白兄弟在是最要的“包袱’呢?他关云长这段刻骨铭心的兄弟情义将永存于我的心头。
⑤ 大家对《千里走单骑》有什么看法
没有绚丽的特技,没有耀眼的明星。 简单质朴的叙事,流畅感人的沟通。 看过这部影片,却意外的收获了几颗早已麻木的心灵中莫名涌出的几颗泪滴和曾经隐藏已久后错失之痛的再次叹息。中国电影很久没有这么单纯的却轻轻搅动你心灵的影片了。
张导好像从来没有做过在形式上如此没有痕迹的东西。从红高粱猛然亮出来的惊艳,到秋菊的完美的质朴,然后到有话好好说的歇斯底里,最后到英雄的视觉盛宴。张导一直在形式上的带给我们一个个没有人敢想敢玩的奇迹。这一次,形式完全没有了,只剩下最简单原始的纯粹的用电影去叙事,去触摸观众的心灵。这就好象那曾经无比骄傲的世贸中心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然后在那个曾经令无数人向往的世界最繁盛的中心突然建起了一片清新的花园。原来你去那里是为了在那如梦世界的最高峰一眼望尽繁华。现在你去可能就变成了躺在一片花的海洋里仰望天空飘的浮云,在宁静的氛围和淡淡的花香中如梦。不管你喜欢像以前那样看梦还是像现在这样入梦,起码,至少你不会再会用什么极端的方式去摧毁这块净土了。
情绪点是近来我思考最多的东西。 我坚持的认为一部电影是否成功,是否吸引观众,最重要的是要通过铺垫让观众的情绪(也许是真心感动,也许是会心地笑,也许是出奇憎恨。。。)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爆发。只有这样,才说明这部电影所有在此之前做的都没有白费,同时也正是这些触动观众神经的点让观众记住,喜欢,或是没有白看此片。我一般对电影的研究一直致力在叙事和表现上,很少喜欢谈论演员,但是不可否认,高仓健就是一位实在太会把握情绪点的演员了。虽然他整部片子话语不多而且基本上是一种沉闷的状态,但是对极其细小感情变化的微妙反应真是令人惊讶。那场长桌会餐的戏,孩子出来以后非常天真灿烂的表情,立刻转到了高那张充满了复杂情绪的老脸上。一句话都没有,但是所有的情绪一下子刺在了你的心尖,接下去是他接电话,听到了自己“到今天都不太相信的”儿子的心里话。那种表情更是连他自己都不懂的迷茫。当然接下去在全片唯一的一个极为独特镜头中,缩在半个画面里他曾经伟岸的身躯和另外半个画面延伸到天边的长桌。。。很久没有看到中国电影中如此真诚的去拓展出如此完美的情绪点了。
当然,有人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对于这样一个影片,遗憾还是有的。微观上,也就是纯电影技术的角度上,我觉得这部片子剪辑功力尚欠火候,很多地方居然有几处非常生硬的jump cut. 特别是全片最感人的男主角听完遗书后独自的苍白一下子跳到了到了热闹的现场,如同你等了一夜的日出,就在太阳出来的一煞被浮云遮住一样的令人扼腕。而且片中的白天山谷和突然的夜间火把的交替确实有点不着边际。不过这些对于一直引人入胜的情绪点来说实在微不足道。另外,有些地方还是存在刻意的煽情,特别是一些毫不相关的配角莫名的落泪,实在不能令人信服。
当然,既然看到了一部难得的好片子,整个标准就要提高了,就更引发了我的一个宏观的遗憾。 像张导这样的可以说是中国在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称得上是电影大师级的人物了。然而,就在当前大肆歌颂着纪念着中国电影诞生100年的时候,中国大陆到底电影给世界电影留下了什么呢?我永远也不能忘记在美国上电影课上放“秋菊打官司”时,看到最后,就在我为此片大为竖拇指时,环顾全场,100多个学生的礼堂只剩下3个人时的尴尬。作为完全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来自于世界各个国家的年轻一代人,没有人能看得懂让我们如此拍手叫好的东西到底在说什么,更别说对世界电影发展的影响了。早的,过世了的世界电影大师不说了吧。好莱坞Steven Spielberg 的煽情以及Quentin Tarantino的叙事,西班牙阿尔莫多瓦的欲乱,伊朗阿巴斯的质朴,日本盐井俊二的清纯,香港王家卫的凄迷或是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台湾蔡明亮的孤僻还有李安的文化碰撞, 甚至在最近几年才崛起的韩国电影代表金基德的与世隔绝。。。。。这些无一不影响着后面的一代代的电影人。起码在各国的电影学院上课时,老师可以凭借哪怕是自己对某一类题材的偏好,随便可以拿出我上述所提到的作品来给学生讲相应的风格。而中国电影呢?一个有着5000年文化的历史古国给世界电影留下了什么呢?除了也许讲起色彩来也许可以提到是黄土地或大红灯笼,谈起动作来可以拿出人家当星球大战看得中国武侠片。
所以说张导勇敢的千里走单骑,用纯粹的电影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但是我们更应该让世界看到中国电影的影响。
⑥ 千里走单骑读后感10字
思儿涉千里,关爱存心田。这是电影的观后感,不是关羽故事的读后感!
⑦ 千里走单骑观后感
写作思路:“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正文如下:
观看完张导的《千里走单骑》,第一个感触就是丢失的风格又找了回来。在我看来情迷过于美化的舞侠片的张导,这次又重新玩起了他最擅长的贫民老百姓的小故事。这是一种失而复得的欣喜。
整个故事所讲述的就是一段再简单不过的父子情。在现在这样“灰暗”的大都市里,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感情。有太多的东西被这个世界“污染”,失去了它原有的美丽。在喧闹的城市中住久了,难免会向往乡村生活。没有喧嚣,没有伪装,没有时时刻刻的戒备,是放松心情找回自我的好地方。
《千里走单骑》就带着我们走到了云南的山村,去寻找那没有被“污染”的世界所留下的痕迹。
褪去浮华的外表,用最简单的手法去描述。在我看来,它抛开少量的表演成分,就是一部沾了点电影风格的优秀记录片,朴实无华却能够打动人心。放弃所有大的制作,在紧张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更需要的就是像这样,不加任何渲染,最真实的感情。
影片的开始,父子没有见面,近在咫尺心却远在天涯。为了弥补,父亲决定替儿子来到中国云南,拍摄儿子喜欢的面具戏。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面具戏他一概不知。等他亲身处在那样的环境里时,他才真的体会到儿子那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感觉原来是这样的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在高田刚一(高仓健饰)看到小男孩扬扬,并与他在山里度过一晚的时候,才深刻的了解,自己对儿子有太多的亏欠。故事的结尾,儿子没有等到爸爸的归来,这是我认为情节最妥帖的处理。如果结果是父子团员,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张力可以打动人心。
整部片子,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奢侈的演员阵容,没有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份最淳朴的亲情。也就是这最原始的,不加多余渲染的感情,赢得了观众们的心和感动。无须太多,这样就足够了。
⑧ 千里走单骑影评
手头有一张《新京报》,是二十二日中午去首都时代影城换晚上七时《千里走单骑》的票,回来时在地铁站里买的。看完《千里》的第二天中午方有时间翻看,里面正有一版是对编剧邹静之的访谈。
邹静之谈到,他之所以能在众多候选编剧中胜出(据他讲,国内的编剧没有不盼望跟张艺谋合作的),是因为他解决了“一个日本老人为什么来中国”的问题,也就是为整个故事提供了推动力。
这似乎证实了我的猜想:张艺谋的创作团队是先对故事后面的华彩部分有了构想,再回头去寻整个故事的缘起。再极端一点想,我甚至怀疑最初的故事就简单地建立在一句“千里走单骑”之上。
这怀疑是有理由的。邹静之透露,在张艺谋一伙的原始构思中,日本老人远赴云南,为的是一个朋友的嘱托,所谓“千里走单骑”,全在一个“义”字。如今故事改为“父亲为了儿子去丽江”之后,主旨转为“父子情”,“义”字虽已不存,“千里走单骑”的名字却留了下来。这种故事的做法好比填词,先有词牌,想好得意的佳句,再敷衍完全篇。
一般认为,张艺谋过往的佳作都有一个强的文学基础,换言之,有一个好的故事。他亦证明了其将好故事转化为好电影的功力。而之后《英雄》和《十面埋伏》的骂名四起,也是故事坏了事。海报上写得分明:张艺谋和王斌是“故事”,王斌仍然是“文学策划”。故事的主宰自然还在张导演手中。张艺谋之所以能在《千里》能恢复水准,在我看来,是请到了一个好的、职业的编剧。职业的编剧与张艺谋和王斌的区别之处,在于通过技术上和细节中的处理,能够将一个故事讲得合乎情理、乃至动人。
前面说到邹静之为整个故事找到一个推动力:高田与儿子健一隔阂有年,健一病而将死,高田知健一常去丽江拍摄,并有今年再去拍摄傩戏“千里走单骑”一折之约,于是代健一去拍,以慰健一。这个动力细想起来,仍然不免牵强,而且老套。而实际上在影片的三分之一处,在儿媳打电话给高田说健一为他的好意动容,说“千里走单骑”完全不重要,让他回来时,这动力已经显著地减弱了,到了影片四分之三处高田闻知健一已死,这动力则已完全消失。
故事之所以还能进行下去,是因为另一对“父子”的出现。
高田去丽江拍傩戏,是奔着名为李家明的戏子去的。不想李家明犯事进了监狱,要蹲三年。高田在导游和当地人邱林的帮助下进了那监狱,正要拍时,李家明却说没了情绪,想他的私生子。于是故事就以高田去石头村找李家明的儿子杨扬,并努力将之带至监狱实现“父子相见”为线索进行下去了。这亦构成了故事三分之一过后的主要动力。
没有理由认为编剧放弃第一个动力是无心之失。在我看来,如此处理非常聪明,一是没有让这个略显牵强的动力贯穿始终,二是避免了影片以高田父子临终相见一笑泯恩仇的俗套。
高田和他要完成的任务之间隔着诸多障碍,语言的(邱林的日语基本不通)、文化的(村主任、监狱管理人员的中国式逻辑),规制的(日本人进中国监狱给犯人摄影),地理的(中日之远),交通的(载他和杨杨去监狱的拖拉机坏在了半路),通讯的(手机信号覆盖不好)障碍,“每一个障碍都可以克服他”。不过在编剧的处理之下,这些障碍都没有造成大的麻烦,没有克服他,而都被他克服了。
这电影在用减法,减去了这些障碍会带来的矛盾冲突,减去了丽江这个背景(丽江风情从没有成为主角),减去了两次可能最具“戏剧性”的“父子相见”。
一个没有克服的障碍是死亡,高田没有及得见到健一。另一个没有被克服的障碍是情感上的隔阂。周折过后,杨杨却说还未准备好去见父亲。高田竟依了他。
电影用加法的地方,或者说着墨之处,是在描写高健与杨杨迷路之后同处的那一夜,以及那之后的分别。这或可看作“父”与“子”时空错位的相见,父见了多年不见的子,子见了从未谋面的父。而高仓在别了杨扬之后再进监狱,不为拍戏,只为让李家明看看他儿子的照片,则成了故事最后阶段发展的动力。
影片里没有健一的镜头,而在电影最初的宣传中,健一一角写明了是由中井贵一出演的。让健一在视觉上消失,就构成了另一处减法。目前还无法确知此为导演创作上的故意,还是为了增加放映场次的被动修改,客观上确有“留白”的效果。
健一在闻知父亲去中国后说的话和他死前口授的信,都是儿媳传话给高田的。但也有可能健一没有说这些话,没有同父亲和解,一切的话语都出自儿媳好意之下的虚构?
这是电影留给观者的一个悬念。
我和贝瑞看的那一场,大概有四成的上座率。看《无极》在同一个放映厅,是首映之后的第二天,座位是满的。和看《无极》时一样,场中也是笑声不断,不过笑的不再是情节和台词,而是片中诸多业余演员真切的本色演出,和因为本色而来得格外熨贴的台词。
贝瑞跟我说,影片一切皆好,就是李家明竟然哭到滴下鼻涕,让人不能接受。我笑她,说她因为有洁癖才会有此怪诞想法。我亦想到高仓健在电影中哭了几回,与影片通篇的克制手法不无冲突。后来又明白我这乃是另一种洁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