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齐齐哈尔市电台近二十年播放过那些长篇评书
齐齐哈尔市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即现在的新闻广播),中波1197千赫
在近二十年播放过的长篇评书有:
1989.9—1990.8.9 《白眉大侠》单田芳 人物:徐良
1990.8.9—1990.9 《林海雪原》(广播剧) 人物:邵建波(203)
1990.9—1990.11 《十粒金丹》刘兰芳 人物:高梦鸾
1990.11—12 《长坂雄风》(赵云)袁阔成、《寇准断案》袁阔成(寇准)
1990.12—1991.2 《风尘刀客》单田芳(洛鸿钧)
1991.2—5 《七杰小五义》单田芳(徐良、刘世杰)
1991.5—6 《玉面蜘蛛》(广播剧)(李客)
1991.7—1992.3 《大破聚宝楼》(可能就是《大八义》)单田芳(石禄)
1992.3—5 《民国英烈》单田芳(孙中山、黄兴、宋教仁)
1992.5 《君臣斗智》(单口相声)刘宝瑞(刘墉、和珅)
1992.5—6 《楚汉相争》袁阔成(刘邦、项羽)
1992.6—9 《恨别长安》单田芳(杜远行)
1992.9 《林海雪原》重播(略)
1992.9—10 (广播剧,是凤城的两位国企领导的纠葛,名字记不清了)
1992.10—12 《飞天蜘蛛》刘兰芳(一个女江洋大盗)
1992.12—1993.3 《龙图公案》连丽如(智化、欧阳春)
1993.3—4 《三女乱唐》刘兰芳(武则天、太平公主)
1993.4—6 (评书 讲述抗战时女游击队长李素珍的故事,反派叫小田四郎)
1993.6—8 《大破冲霄楼》单田芳(艾虎、徐良)
1993.8—11 《七杰小五义》重播
1993.11—1994.5 《白眉大侠》重播(上)
1994.5—7 《水浒》(广播剧)人物:晁盖等梁山一百单八将
1994.7—12 《白眉大侠》重播(下)
1994.12—1995.3 《铁伞怪侠》单田芳(岳霆)
1995.3—5 《十粒金丹》重播
1995.5 《长坂雄风》重播
1995.5—7 (一部讲述杨家将先祖杨衮的评书,名字想不起来)刘兰芳
1995.7—9 《敌后武工队》袁阔成 人物:魏强
1995.9—1996.3 《童林传》张少佐(童林、张旺 注:此版本不突出张芳)
1996.3—5 《大西唐演义》刘兰芳(樊梨花、薛金山)
1996.5—1997.5 《三国演义》袁阔成
1997.5—8 《昆仑剑侠图》孙一(邱飞龙、房书安)
1997.8—1998.7 《白眉大侠》重播(全)
1998.7—1999.6 《秦始皇》(播讲人的名字很像“苏文茂”,但肯定不是)
1999.6—2000.10 《三侠剑》(全400余回)单田芳 人物:圣英、贾明、蒋勃芳
2000.10—12 《东汉演义》张振佐(刘秀、马武、姚期)
2000.12—2001.2 《多情剑客无情剑》张少佐 人物:李寻欢
2001.2—6 《杨家将》田连元 人物:佘太君、杨延昭、杨宗保
2001.6—9 《薛家将》张振佐 人物:薛仁贵
未完待续
非常感谢你的问题,怀旧的感觉非常美好!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无忧无虑的烂漫好时光,“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
❷ 求电视剧,要求古装,侦破案情类
《施公奇案》
❸ 寇准断案故事
有二个人为了一张羊皮而发生争斗,一个是卖柴的挑夫,一个是卖盐的壮汉。寇准他父亲是一个官员,今天升堂断案,寇准在一旁偷看。那俩人进入衙门,寇准的父亲问他们经过。挑夫说:“我把羊皮放在担子上,他抢过来说羊皮是他的。”“我好心让他坐,他把我的羊皮抢过来说是他的。”壮汉说。这时,寇准站出来,命衙役们把羊皮掉起来打五十大板!打时候,冠准对挑夫说:“还不如实招来!”挑夫只好招了。寇准就这样破了案
❹ 寇准断案轶事是什么
他年轻有为、机智灵敏,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几百年来人们都十分尊敬和爱戴他。
各执一词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邦人,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少年时英俊豪迈,通晓《春秋》三传。十九岁时,就考中进士,做了知县的官职,那时他年轻有为、机智灵敏,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几百年来人们都十分尊敬和爱戴他,他的事迹也广泛流传。其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寇准智审铜钱案。
一日,寇准像往常一样正在县衙处理公务。忽然,有两个人拉拉扯扯、争吵不休地来到大堂告状,其中一个的手里还拿着一个袋子,里面盛着铜钱。寇准一拍惊堂木,问大堂上跪着的两个人:“你们谁是原告,谁是被告?状告所为何事?快快与本官讲来。”
寇准话音还未落,两人就大声嚷嚷着说:“青天大老爷,我是原告,他是被告。”
寇准再拍惊堂木,呵斥道:“真是岂有此理,怎么你们两人都会是原告呢?你们不要争,一个一个慢慢地说。”这时,只见其中一个向前走了两步,说:“我是本地一个专卖羊肉的屠夫,他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我们两人都是单身汉,同住在一起。我辛辛苦苦卖了一年多羊肉,攒了两千铜钱,让他替我保管,原准备是用这钱娶个老婆的。这几日,媒婆给我说了户人家,我急等着钱用,就让他把钱给我,不料他竟想吞掉这些钱,说钱是他的,还说是我敲诈他。青天大老爷在上,请您为我评评这个理。”
接着另外一个来告状的人忙不迭地说:“大老爷,别听他胡说。我天天上山砍柴卖掉,好不容易才积攒了这么多钱,今天早晨,他硬是要把这些钱全部拿走,说是他的。小人冤枉啊!这确确实实是我卖柴挣来的钱。请大老爷为小人作主。”
“你胡说,分明是想吞了我的钱,我实在是看错你这人了。”“什么,这是我的钱,天地良心,我没拿你的钱。”这时,卖羊肉的与砍柴的两人又在大堂上争吵起来。
奇特的断案方法
寇准明白事情的原委了,他又拍惊堂木,转向卖肉人问:“你说钱是你的,可有什么证据?”卖肉人一听寇准问这样的话,跪在地上又磕头又是作揖,口里说道:“大老爷,我们两人是亲戚,平时吃住都在一起,我每天卖肉的钱都是他替我保管的,虽然没有什么证据,但这是实情啊!”
砍柴的人大声申辩说:“他是胡说,他挣的钱怎么可能会让我保管呢?他怎么自己不保管呢,大老爷,别听他的,没有这回事。”卖肉的已经气得说不出更多的话,只是喃喃地:“你,你,你昧了良心!……”
寇准看到这里,心中已经有了主意,他沉思了一会,然后对一个衙役说:“去拿个盆来,里面要盛满清水。”又对另一个衙役说:“你去找个火炉子来。”两个衙役马上出去奉命办事。片刻功夫,他们就把火炉和盛满清水的一个盆弄到了大堂上。众衙役和告状的两个人都很奇怪,猜不透寇准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时只听寇准命令两个衙役:“把钱袋子里的两千铜钱全部放水中,把水盆放到火炉上。”不一会儿,盆里的水冒出了热气。寇准起身离座到水盆边看了看,扭身又回到了座位上。这时他已胸有成竹,用劲一拍惊堂木,厉声说道:“这些钱是卖肉人的钱,大胆刁民,你拿人家的钱,反说是自己的,该当何罪?”
砍柴人不理解,还想狡辩,寇准命令一个衙役把他带到水盆边,让他亲眼观看盆里的铜钱。”堂上所有人都伸长脖子看盆里的钱。只见盆里的水上浮着一层厚厚的油花,一股革膻味也从盆里散发出来。这时真相已经很明白了,砍柴人也不敢说什么了,低下了脑袋,就差没有地缝钻进去了。所有的人都点头称赞寇准聪明,接着寇准斥问砍柴人:“砍柴的刁民,你今天要给本官解释清楚,你卖柴得来的铜钱,上面如何有这么多的羊油?”砍柴人再也不敢狡辩了,跪在地上浑身直打哆嗦,口中叫道:“是小人一时贪财,请大老爷饶命!请大老爷饶命!”
最后,为了严肃县风,砍柴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两千铜钱分文不少地归还卖肉人。从此寇准机智断案的名声也越传越远了。
❺ 历史上究竟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断案高手
[摘要]大胆刁民,你拿人家的钱,反说是自己的,该当何罪?”堂上所有人都凑过去看水盆里的钱,只见水上浮着一层厚厚的油花,一股羊膻味也从盆里散发出来。从此,寇准机智断案的名声也越传越远了。
提起历史上的断案能手,狄仁杰、包拯可谓是家喻户晓。其实,根据史书的记载,除了著有《洗冤集录》的宋慈,我国古代的断案能手还有不少,在当时科学技术落后,缺乏现代破案手段的时候,他们利用各种技巧查明真相,让当时的人们津津乐道。笔者从中撷取出一些有意思的断案故事,以飨读者。
发明举报箱的赵广汉
赵广汉的雕像
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的读者,想必对西汉时期的郅都、宁成、张汤等主管刑狱的酷吏颇有印象。但是,千万别以为汉朝只有酷吏,在当时,也有不少断案能手。《汉书?赵广汉传》记载的京兆尹赵广汉,不但精于破案,而且发明了举报箱。
前段时间,首都博物馆展览了从海昏侯墓中发掘出的文物。海昏侯就是曾短暂当过汉帝的昌邑王刘贺,而赵广汉正经历了当时的皇位更迭风波。彼时,刘贺登上皇位,大将军霍光认为刘贺行为荒淫混乱,跟群臣商议共同废掉刘贺。时任京辅都尉的赵广汉因为跟着商议决定策略,在事成后被恩赐为关内侯,升任颍川太守,后被正式任命为京兆尹。
赵广汉是西汉涿郡蠡吾县(今河北博野县)人,一代名臣。《汉书》说:“广汉为人强力,天性慧于孝职。”他疾恶如仇,以强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处置豪门权贵,深受百姓爱戴。赵广汉善于从事物关系中寻找线索,以得知真相。比如,要想知道马的价格,他就先问狗的价格,完了问羊的价格,又问牛的价格,然后到马的价格,比较查对这些价格,按类衡量,就能知道马的贵贱是不是脱离实际价格。他的这种破案手法被称为“钩距”法。
《汉书?赵广汉传》记载:“(广汉)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所谓“钩距”就是旁敲侧击,辗转推问,被问的人都稀里糊涂了,赵广汉却脑子转得飞快,并判断出打听出来的结果是不是合理准确。运用这种方法,使赵广汉对不轨之人的来历、根基、巢穴都清楚了解,对官吏收取、贪污的不义之财的来历和数量,都细致掌握。
别人都想学他这一招,但没有一个人能学得像他那样精通。
如今,“举报箱”常见于生活中,但其最早的发明者是谁呢?就是赵广汉。为了有效地抑强惩恶,为民除害,赵广汉受“存钱罐”的启发,他令手下人制成瓦质的?筒,奖赏告密。?筒形状如瓶,有小孔,口很小,投放简牍,可入而不可出,谓之“受吏民投书”。而到了唐朝,武则天则让人发明出惟其可拆看的铜匦,比赵广汉的?筒功能扩大了,铜匦不仅用于举报,其功能还涵盖了献赋颂、求仕进、进谏、报告天象灾变预兆、预言和密谋等。
棒打羊皮破案的寇准
讲述寇准断案的小人书《寇准审潘杨》封面
寇准
北宋名臣寇准留给世人的印象是政治家?诗人,其在历史上的最大功绩,是力主宋真宗亲征,最终和辽朝达成使宋辽和平百年的澶渊之盟。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名臣寇准还是位断案高手。
寇准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父曾被封为国公。在寇准年少时,有一次其站在旁边观看父亲升堂断案。案由是两人为了一张羊皮而发生争斗,一个是卖柴的挑夫,一个是卖盐的壮汉。那俩人进入衙门,寇准的父亲问他们经过。挑夫说:“我把羊皮放在担子上,他抢过来说羊皮是他的。”壮汉说:“我好心让他坐,他把我的羊皮抢过去说是他的。
”这时,寇准站出来,命衙役们把羊皮吊起来打五十大板!打了几下,寇准就对挑夫说:“还不如实招来!”挑夫还故作不解。寇准说,把羊皮吊起来后击打后,掉下来好多盐粒,如果羊皮是卖柴者的,掉的应该是木屑而不是盐粒,所以,羊皮应该是卖盐的所有。挑夫只好招了,寇准就这样破了案。
在尚未发迹时,寇准有次在县衙处理公务。有俩人来打官司,其中一人是专卖羊肉的屠夫,另一个是屠夫的远房亲戚,两人同住在一起。屠夫说:“我辛辛苦苦卖了一年多羊肉,攒了两千铜钱,让他替我保管,不料他竟想吞掉这些钱,说钱是他的。”而另一人则反驳说:“大老爷,别听他胡说。我天天上山砍柴卖掉,好不容易才积攒了这么多钱。
”寇准明白事情的原委后,让衙役端来一盆清水和一个火炉子,然后把钱袋子里的铜钱全部倒入水里,把水盆放到火炉上。不一会儿,盆里的水冒出了热气。寇准看了看后,厉声说道:“这些钱是屠夫的。大胆刁民,你拿人家的钱,反说是自己的,该当何罪?”堂上所有人都凑过去看水盆里的钱,只见水上浮着一层厚厚的油花,一股羊膻味也从盆里散发出来。从此,寇准机智断案的名声也越传越远了。
智破涉倭案的“四朝元老”袁可立
明末辽东有三袁:袁崇焕、袁可立、袁应泰,后人称“武三袁”。“武三袁”中除袁可立光荣退休寿终于家,其余二人皆无善终,袁崇焕被崇祯帝下旨杀死,袁应泰殉国于阵前。袁可立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为“四朝元老”之臣,诰“五世恩荣”之赏,为官不阿权贵,敢于为民请命,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军事战略家。袁可立在为官期间,也破了不少大案,其中就有涉及琉球群岛的涉倭案。
袁可立在万历年间曾担任过苏州府推官,当时明朝约有150个府,各府均设推官一名,掌管刑案。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苏州府推官袁可立在查办涉倭案件时,发现被指为倭寇同党处以极刑者一时竟多达数百人之多,甚至殃及妇女儿童。于是他不惜得罪一些急于邀功的高官权贵,对案件进行重审,先后使千余名无辜百姓和渔民免遭冤杀。
一次,袁可立奉命巡海琉球(如今的日本冲绳),一个李姓千总邀袁可立共饮,席间出赠三把倭寇“武士刀”,袁可立见刀面光洁如玉,十分精美,但最终谢绝千总将刀退还。袁可立凭经验发现这不是倭刀,而是来源于琉球之物。没过几天,海上传来战报,说军队打了胜仗,击毙倭寇数百,擒获20名俘虏和大量物资及船舰。但在审验时却没有战俘的口供,也没有证据,案件一筹莫展,但急于报功的军方要求草草结案将犯人处死。
巡按感到棘手,交给推官袁可立查办。袁可立接手时,有两人已毙死杖下,另外的十八人也被以毒药致哑,即便不哑也因为语言不通而无法辩冤。
袁可立据理力争,上奏朝廷将人犯缓死暂系狱中。袁可立仔细地查验了所有缴获的物品,惊讶地发现自己曾经见过的三把“倭刀”竟然也在其中,又被当作“战利品”上报。顿觉案件大有蹊跷,马上找来李姓千总对质,但千总死不承认诬良为盗,并一不做二不休一口咬定说就是在海上俘获的倭寇。
不久,琉球贡使来中国,胸有成竹的袁可立请他们过来指认,贡使辨认出这些全都是琉球良民,是一次在海上运输粮食时因风失舵而漂流海上才不幸被官兵捕来冒充倭寇的。后来这十八个琉球居民被无罪释放回到家中。为感谢袁可立救命之恩,他们在琉球建庙塑像奉祀,并将袁可立敬若神明。
补白文人断案巧书判词
在古代,一些知名的文人也曾担任过断案的官吏,他们留下的判词叫人击案叫绝。
北宋时,苏东坡曾担任杭州知府。灵隐寺有个和尚叫了然,喜欢一个叫李秀奴的妓女,与之交往日久,待钱财花尽,李秀奴便疏远了他。了然为情所困,某晚乘醉去找李秀奴,被拒绝后,一气之下将其打死。苏东坡审理此案,了然供认不讳,写判词时,苏东坡见其臂上刺着一行字:“但愿生同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遂仿《踏莎行》写下判词:“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空持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判讫,犯人被斩。
清代郑板桥任山东潍县县令时,曾判过一桩“僧尼私恋案”。一天,乡绅将一个和尚和一个尼姑抓到县衙,说他们私通,伤风败俗。原来二人未出家时是同一村人,青梅竹马私订了终身,但女方父母却把女儿许配给邻村一个老财主做妾。女儿誓死不从,离家奔桃花庵削发为尼,男子也愤而出家。谁知在来年三月三的潍县风筝会上,这对苦命鸳鸯竟又碰了面,于是趁夜色幽会,不料被人当场抓住。
郑板桥听后,动了恻隐之心,遂判他们可以还俗结婚,提笔写下判词曰:“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❻ 两个女人在法庭上争夺一个孩子的故事
寇准断案,让两个女人争夺孩子,来判断谁是孩子的妈妈,有一个拼命抢,孩子疼得大哭,另外一个怕伤到孩子就放手了。抢到孩子的女人很高兴,说,大人!我抢到了,孩子是我的了!寇准一拍惊堂木,大胆刁妇!你自己的孩子你都不知道心疼吗?只有孩子妈才知道心疼孩子!于是把那个刁妇重打了二十大板!孩子还给他生母了。
❼ 画上有个女人给孩子扇扇子,有个孩子在看书是什么典故
寇准断案,让两个女人争夺孩子,来判断谁是孩子的妈妈,有一个拼命抢,孩子疼得大哭,另外一个怕伤到孩子就放手了。抢到孩子的女人很高兴,说,大人!我抢到了,孩子是我的了!寇准一拍惊堂木,大胆刁妇!你自己的孩子你都不知道心疼吗?只有孩子妈才知道心疼孩子!于是把那个刁妇重打了二十大板!孩子还给他生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