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想让故事在刹那间死亡,一点结果也不给观众。最终还是照顾观众,至少给狗一个回来的结局。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的普通男人的故事,妻子下岗,在平庸的生活岗位上挣着微薄的工资,苦撑着这个家,按理说他们是强者,可是生活的压力下,这辈人普遍的性格特征使他只能在孩子和他的那只狗的面前才有力气有胆量维护自己的尊严。然而狗和孩子都在无辜的情况下,被关起来了,自己却毫无办法。
(1)电影卡拉是条狗观后感扩展阅读
主要人物
1、老二(葛优饰演)
老二很宠爱卡拉,但是因为没有证儿,卡拉被抓走了,于是老二绞尽脑汁要救卡拉出来。老二是一个低收入的农民工,在里在外得不到重视,尤其是家里的老婆又很强势,于是非常重视卡拉这条狗。
2、玉兰(丁嘉丽饰演)
老二的老婆,表面强势内心善良的家庭妇女,因为下岗没有收入,家境贫寒而对老公比较苛刻,在遛狗的时候卡拉被警察抓走,虽然心里舍不得钱依然取出存款来办理狗证。
3、亮亮(李滨饰演)
老二的儿子,调皮捣蛋但是本性善良,为了爸爸多次去派出所想办法偷狗,因此贿赂同学而误伤了黄毛,被抓进了派出所。
4、杨丽(李勤勤饰演)
老二的红颜知己,这是个心地善良的市井女人,为了老二的狗而不辞辛苦,东奔西跑,并最终把卡拉救了回来。
㈡ 年少不懂戏中意,看懂已不再少年,《卡拉是条狗》的结局是什么意思
《卡拉是条狗》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初看的时候只觉得无味无意义,但是现在再回看反而觉得能够看懂它。这也让人评价《卡拉是条狗》是一部经历过一些事的人才懂。它讲的是20世纪初因为北京群内流浪狗太多,导致市民经常被咬伤。
所以公安局要求养狗必须办证,而办一张证花费金额较大,可是工人的工资每个月少。所以很多人就抱有侥幸的心理,不办狗证。而葛优饰演的老二也是其中一员,但是很快他就被警察查到了。
除此之外,老二的老同事杨丽也在这个故事环节中,卡拉这条狗就是她送给老二的。而这只狗也是杨丽家狗与野狗所生,所以大家对此也猜测了老二和杨丽的关系。当然杨丽对老二可以说是很特别的一个女人,她举止轻浮,但是她又能给予老二尊重,甚至卡拉的回家也是由于她的帮忙。其实老二的人生也是很多人的人生。关于生活有一些事儿只能接受,毕竟还要继续。
㈢ 求1篇《卡拉是条狗》的电影欣赏(心理路线)
影片背景是1995年的北京限制养犬规定,通过芸芸众生之一的北京底层小人物和他的狗的故事,点出了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心酸。影片编剧十分巧妙,冲突集中:无证养狗给警察抓了,要么在限定时间内交五千钱给狗上证,要么就眼睁睁看它被送走。所有的故事都围绕这个冲突展开,在时间的流逝中冲突的紧迫性逐渐加强。
养狗本来是个人兴趣爱好的问题,当养狗遭遇城市,它的管理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由此带来的伦理问题也随之产生了。在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养一两只狗,一来农村邻里往来频繁,常常门户大开,养狗可以看门;二来,狗作为人类的伙伴,它的灵性与忠诚总是让人有百般疼爱;再者,农村大片大片的土地与村庄,都与狗的日常生活十分切合。而在城市,当周围不再是一片黄土,当咬伤事件频频发生,当狂犬病成为社会的恐惧,狗就间接成为一种奢侈品。一方面,5000元的狗证背后可能是底层人民三年的血泪工作;另一方面,当钢筋水泥屏蔽了人们的沟通和交流,人对于狗的依赖性反而有增无减。所以,冲突就产生了,这是城市带给人们的无奈。
影片中90年代中期的北京就如同现在刚刚经济起步的一些中型城市,面临着新与旧的交替。高耸的大楼立了起来,高楼下棚户的太阳没有了,现代化开始发展了,但人们还未及准备。影片中的每个人都在面临这种未及准备的尴尬与辛酸,而这一切都和卡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葛优饰演的老二,在国营厂里吃“大锅饭”度日,工资不高,能躲的尽量躲,偶尔加班,一切为了生计。他的家距离单位有不短的距离,顶着腰盘突出的疾患仍然每天骑自行车上班。他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理想,用妻子的话来说,“每天只知道遛狗”,在儿子眼里他不配做自己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碌碌无为的中年男子,现在他所有的生活希望都依托在一条狗的身上。对于他来说,社会瞧不起他,妻儿也瞧不起他,只有在他的卡拉那他才感觉“自己有人样”。如果说卡拉是条狗,那他才是人,没有卡拉,他连基本的人的尊严和存在价值都无法实现。
妻子玉兰是典型的家庭妇女,家里所有的家务都由她来操持,她收着老二每个月的工资,为家庭生计费劲心思。影片中没有交代她的工作背景,但对于她来说,她面临的是猜疑丈夫不忠所导致的焦虑。在她眼里,是卡拉拴住了丈夫,但卡拉又是丈夫的情人送的,这种暧昧的情分比卡拉本身更让她在意。
儿子亮亮面临青春叛逆期的迷茫,他喜欢流行,穿大阔腿裤,听流行音乐,他讲哥们义气,希望通过同学胖子的关系要回卡拉,结果反而遭遇哥们的临时叛变,计划未遂。当他再次遭遇胖子被黄毛堵截的档口,他先是本能的回避,但最终还是挺身而出,代价是被关进了警察局。
还有杨丽,她和丈夫离婚,从此和麻将牌友消以度日。她想看望自己的儿子,还要受到前夫的规定。夫妻之间的情分已经单薄到不如人与狗之间的依恋。卡拉是杨丽的狗狗的下代,卡拉更是他对于老二那欲言又止而又割舍不下的藕断丝连。
其实,卡拉并不是什么名贵的宠物狗,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它存在的意义为了家人那卑微的尊严。他们又何尝不像卡拉那样在城市中挣扎着只为生存。
P.S. 影片老用黑底字幕交代时间,表示离最后规定时刻的迫切性,但像《罗拉》那样拍个钟不是更好吗?而且,最后那个字幕结尾太理想化了吧,定格在玉兰看到卡拉被拉走的悲惊表情不是更有力?
㈣ 影评卡拉是条狗
影片概述
路学长是60年代出生的中国导演。这个年代出生的中国导演,大多经历了当代中国最为动荡的政权更替和思想变化的时代。从本质上说,他们对于周围生活的判断都是个人化的。他们拍摄的电影很少会利用绚丽的图像、激烈的打斗等,他们常常会通过非常寻常的小事情去表现人性。
《卡拉是条狗》是路学长的第三部故事长片。他前两部作品(《长大成人》1997、《非常夏日》1999)的主人公都是青年人,就像世界上许多电影导演的起步之作一样,这两部件品的主人公身上多少带有导演自己生活的影子,至少在心理的变化上是这样的。影片的叙事过程可以看作是表达成长体验的过程,真诚、细致而又残酷。《卡拉是条狗》的主角换成了中年工人。主人公不再年轻,他所面对的生活的严峻性,以及这种严峻性对人性的异化,也不再是体验所能完成的。它需要一种更高级的能力去呈现。路学长在他的第三部作品中实现了这样的变化。他把自己作品的主语由“我”变成了“他”,并试图通过一种冷静幽默准确的观察,去思考复杂现实生活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卡拉是条狗》无疑是路学长电影中最亲近观众的作品,它让更多的中国普通观众在主人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影片所创造出来的观影效果让我们不能不想起喜剧大师卓别林的一些天才之作,比如《淘金记》《城市之光》还有《摩登时代》。观众在对善良的主人公和他滑稽混乱的生活报之以会心一笑的同时,心里也会泛起阵阵的酸楚,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相信每个人看到电影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卡拉是条狗》在一开始就为我们给出了路学长思考的方向。工人老二下岗的妻子去遛一条没有取得生存资格(“养狗许可证”)的狗:警察出现;狗被没收;假如在规定的时间内不为狗交纳一笔对这个家庭来说数目不小的钱,狗就会永远从他们的家庭中消大。路学长在这里显然要强调的不是养狗与禁止养狗之间的张力,而是养不养狗给这个并不富裕的普通人家带来的人际与经济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情景中都会遇到的。路学长很聪明地为这一普遍性赋予了难得的生动性。长镜头、全景镜头大量地被使用,不渲染但却是及其准确的。接下来,便是无权无钱的工人老二,这个只能在狗身上找到自我平衡与安慰的小人物,处心积虑地寻狗过程。路学长在影片中安排了三个非常有趣同时又有意味的找狗段落。一是,老二去杨丽家,请这位曾和他有暖昧关系的女人帮忙找狗。全景中,路学长让老二推着自行车一遍一遍地迈过有门坎的中式院门,这看似过渡的段落,幽默地给出了老二狼狈的生存状态,也预示了他将要面对的现实。二是,老二和杨丽一起托朋友找狗,这是影片的核心段落。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在这里是冰冷的,那些给老二提供帮助的人,沉浸在自以为可以主宰周围生活的虚无的权力中,而实际上,他们和老二一样,都是被支来支去的小人物。他们与老二一起组成了中国城市真实的底层生活。三是,老二为了买狗,跟着一个狗贩子穿行在城市的小巷中。路学长依然耐心地让老二鬼祟地一趟一趟走着。这里没有戏剧性的动作,有的只是与希望相交织的不安。象征性,是路学年电影一贯的风格特色,在他的故事后面总是藏着他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因此,与其说老二是在找狗,倒不如说他是在找回自己正在失去的做人的乐趣与尊严,一个收入不高的普通工人的安乐生活。这在今天的中国是极富象征意义的。
饰演老二的演员葛优是中国最有幽默感的男演员之一。应该说,影片所体现出的极大的生动性,一方面来自于故事的结构与人物的设置,而另一方面便得自于葛优张弛有致,收放自如的表演。葛优一改在冯小刚喜剧作品中,伶牙俐齿,善抖语言包袱的风格,从人物的形象造型到动作设计为老二这一角色赋予了别样的质感。平易中略带执拗,朴实中又带狡猾,幽默中暗含忧伤。这种质感不仅为影片提供了所需要的人物与周遭环境之间的张力,也为他本身挥之不去的幽默气质平添了一份深沉的韵味。对老二这个角色的塑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葛优继在张艺谋《活着》中成功演出之后,又一突破自身表演局限的力作。
当然,假如《卡拉是条狗》简单地陷入现实批判的情节剧模式之中,影片也不会体现出路学长所坚持的观察方法和角度的独特性。影片对于主人公际遇的同情是有限的,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也是批判的。路学长为他这一立场设置了儿子亮亮这个人物。老二的社会地位让他在儿子面前丧失了作为父亲的权威。也许影片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此,它给出城市平民感同身受的生活遭遇的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自身的卑微和软弱。这种对人性的理解,既区别于基于宗教传统的西方人性理念,也区别于1949年以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人性的要求。影片所秉持的理性的观察态度,倒容易让我们联想起中国三十年代的伟大作家鲁迅先生对于国民性的批判。为什么要找狗?为什么找不到狗?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隐含了双重的批判,这其中既有对现实的观察,也有对人性的思考。或许现实中的人性和人性的现实存在本身就是一体的,就像老二和他的狗——卡拉一样。
影评:卡拉是条狗,老二是个人
2003-03-03 17:07:39 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泊明
南方网讯 清楚地记得看《卡拉是条狗》的日子是情人节。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以看到对面的马路上有很多路边花店正以8元一支卖着各色的玫瑰花。行正在买花的人和怀里抱着玫瑰花在街上走的人真的很多,遗憾的是我却没有看到像“老二”一样的人。像“老二”这样的人,似乎连情人节浪漫一下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好在“老二”有了“卡拉”,虽然它不过是一条狗,但它却能给“老二”带来快乐和安慰,化解了“老二”每个工作日后的疲劳。
这不过是一部电影,但感觉好久没有看过像路学长导演、葛优主演的《卡拉是条狗》这样能让人有所感的电影了。我所说的“感”,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感悟。像这样一个平常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故事,能让人感动得痛苦流涕的可能性不大,但能够让人思考的东西却很多。葛优饰演的“老二”,可能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亲人、朋友和邻居,他们日复一日在工厂里干着单调的工作,每月按时拿回家几百块钱工资。在步入不惑之年之后,他们的迷惑反而多了。妻子下岗了,自己要独力支撑整个家庭;儿子要升学了,他不仅不服管教还看不起自己这个穷工人。“老二”的迷惑很多,但他所做的仍旧是每天白班夜班轮流倒。他唯一的解脱是来自他养的那条名叫“卡拉”的狗。我们不能残忍地把这种生活称之为“可悲”,在大多数人仍旧和“老二”一样过着平凡日子的社会里,这种称呼太缺乏温情了。
“老二”其实也在尝试着改变自己的生活,尝试找到自己中年以后的理想归宿,也在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可惜,他只选择了忍受和转移,并没有想过要改变。忍受生活给予他的重压,将自己的压力和郁闷通过与“卡拉”的交流转移出去。但他太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更缺乏改变的勇气。他和自己的妻子、儿子都无法沟通,面对妻子丢狗的事实,他只能面对厕所的墙壁骂几声“你是猪呀,你不会跑?”电影提供给我们的故事是短暂的,虽然他已经尽可能浓缩了“老二”的个性和“老二”一生的命运,但它却不可能为“老二”找到一个真正的解脱。在面对“老二”一样的平民百姓所面临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双重困境时,路学长选择了回避。让“老二”找到狗,看似一个光明的尾巴,似乎为“老二”再次找到了精神归宿,但就像“老二”当年沉迷于打麻将是一种堕落一样,沉迷于养狗其实不过是换了堕落的方式而已。
在是否让“老二”就此堕落、苟活一生还是改变生活命运的问题上,路学长选择前者的做法我们是可以理解,这种自认无力的举动其实就是很大的同情。仅仅停留在同情或者呼唤的表面,也已经让我们从中获得了感动与感悟,能够以这种姿态来关注普通人的命运,我们从作品中已经可以想见创作者的良知。在风花雪月的银幕空间里,这种同情已经显得非常难得。但在启发性上,影片似乎还可以做得更多,至少这个空间是有的。当然创作者其实是摆正了自己旁观者的位置,但“老二”的希望到底在哪里观众很想知道,毕竟“老二”是个人!
㈤ 卡拉是条狗的影片评价
这不过是一部电影,但是是一部让人有所感的电影了。这里的“感”,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感悟。像这样一个平常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故事,能让人感动得痛苦流涕的可能性不大,但能够让人思考的东西却很多。葛优饰演的“老二”,可能就是观众生活中的亲人、朋友和邻居,他们日复一日在工厂里干着单调的工作,每月按时拿回家几百块钱工资。在步入不惑之年之后,他们的迷惑反而多了。妻子下岗了,自己要独力支撑整个家庭;儿子要升学了,他不仅不服管教还看不起自己这个穷工人。“老二”的迷惑很多,但他所做的仍旧是每天白班夜班轮流倒。他唯一的解脱是来自他养的那条名叫“卡拉”的狗。我们不能残忍地把这种生活称之为“可悲”,在大多数人仍旧和“老二”一样过着平凡日子的社会里,这种称呼太缺乏温情了。“老二”其实也在尝试着改变自己的生活,尝试找到自己中年以后的理想归宿,也在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可惜,他只选择了忍受和转移,并没有想过要改变。忍受生活给予他的重压,将自己的压力和郁闷通过与“卡拉”的交流转移出去。但他太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更缺乏改变的勇气。他和自己的妻子、儿子都无法沟通,面对妻子丢狗的事实,他只能面对厕所的墙壁骂几声“你是猪呀,你不会跑?”电影提供给我们的故事是短暂的,虽然他已经尽可能浓缩了“老二”的个性和“老二”一生的命运,但它却不可能为“老二”找到一个真正的解脱。在面对“老二”一样的平民百姓所面临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双重困境时,路学长选择了回避。让“老二”找到狗,看似一个光明的尾巴,似乎为“老二”再次找到了精神归宿,但就像“老二”当年沉迷于打麻将是一种堕落一样,沉迷于养狗其实不过是换了堕落的方式而已。在是否让“老二”就此堕落、苟活一生还是改变生活命运的问题上,路学长选择前者的做法是可以理解,这种自认无力的举动其实就是很大的同情。仅仅停留在同情或者呼唤的表面,也已经让观众从中获得了感动与感悟,能够以这种姿态来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从作品中已经可以想见创作者的良知。在风花雪月的银幕空间里,这种同情已经显得非常难得。但在启发性上,影片似乎还可以做得更多,至少这个空间是有的。当然创作者其实是摆正了自己旁观者的位置,但“老二”的希望到底在哪里观众很想知道,毕竟“老二”是个人。(南方娱乐评价)
㈥ 卡拉是条狗观后感500字
本片用对话推动剧情,对话语言精练,把这些话放在那个年代里来看,《卡拉是条狗》想表达的是,在那个年代里,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遭遇、人性还有卑微的尊严,这便不是一部普通的情感片。
片中用对话讲述了一段很普通的故事。老二的儿子嫌弃父亲软弱无能,老二的妻子责怪丈夫没有正经事做,下班后除了打麻将就是遛狗。老二是无力的,他是一名普通工人,没有能力赡养父母,没有属于自己的住宅,在家里没有权利,连孩子都不尊重自己。就这样一个对外对内都软弱的男人,过着不如意的生活,养了一条尊重自己的狗,却被警察抓走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创作者可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世界,用一种猎奇和惊讶的目光来看极权国家中“狗”的一种生存状态,当然这里也不只是在说狗。另外本片在演技上值得肯定,因为在本片,人物塑造上必须真实,才会造就事件的感动,片中老二的动作、表情、说话方式都具有立体感,让这个纠结的小男人活了过来。片中人物个性鲜明却丝毫不喧宾夺主,没有独白,却通过对话与动作支撑起真实世界。独白在本片可能是多余的,反而让观众不能透彻地理解。本片的特殊性也造就了它的成功,让整个场景都活了起来,像一个立体的世界,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它,而且不损害它的完整性,这也可能是电影的一种较高境界。
影片的环境捕捉到位,前半部缓慢的陈述具有喜剧范,笑点并不俗套,不是通过夸张的情节和表演,而是通过一种接地气的方式让观众发笑。影片也有一些不足,例如儿子与狗之间的对称并不明显,儿子最后在警局的表现到最后的结尾都略显突兀,虽然突出了父子之间的隔阂,但很明显带给观众一种还未展开就匆匆结束的感觉。另外,杨丽在对待老二和狗之间的感情有些模糊。
本片在叙述中表现出很多人类本性问题。例如,逃避规则、对错模糊、社会关系错杂。可能是时代造就了人们的性格,90年代初经济发展迅猛,随着时代的不同,社会的改变有些脱轨,这些社会现象则代表着当时我们本性中的一些错误,对生活的一种歪曲。那时候的电影审核更加严格,在审核过后,依旧能够表达出这些内在,表示这些问题是确实存在的。分析内在,《卡拉是条狗》不单单是狗与小人物之间的情感,又或者是什么底层人们的辛酸泪,更深层次的所指更耐人寻味
---------------------------------------------------------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曾听说它被划归到喜剧类。所以我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欣赏它,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的心也渐渐地沉下来了,甚至到了最后心中有了一种难以名状的苦闷,是为“老二”的处境感伤,还是因为路学长的这部电影所反应的社会现实而哀叹呢。我不知道。
如果说一部好的电影是看它能不能引起人们进行思考,能不能让人产生共鸣,那么《卡拉是条狗》无疑属于优秀电影的行列。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及对男人身份地位的定位,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得。葛优是著名的喜剧演员,他所饰演的“老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身为男人,“老二”承受着无穷的压力:一方面他被社会自古以来的男权思想定位了,也就是说作为男人,他就应该顶天立地,就应该事业有成,要比女人强。如果是这样给男人定位了,那亚当和夏亚在造人的时候,为何不赋予男人们一定的魔力,让他们无所不能呢?男人们没有魔力,人们对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没有改变,所以男人还是要像机器一样不停的运转,来表达他们的阳刚之气及男子汉的尊严。“老二”很苦闷;另一方面,“老二”现实中的身份地位,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小人物,工作中被人支来支去的普通职员。他也想功成名就,受人尊敬,做妻子心中的英雄。但他,没有受到亚当夏娃的宠爱,所以他是个普通人。工作劳累一天想在家放松一下,可家中妻子又在不停地抱怨,甚至儿子也瞧不起,这是“老二”悲哀,更是男人的无奈。
所以人们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总结了一句话,“卡拉既是一条狗又不是一条狗”。细细品味,这句话包含了“老二”的心声,反应了电影的主题。他把男人的尊严放在了卡拉身上,也只有卡拉才真正地把他看成一个男人。活着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有谁不会感到身心疲惫呢?
我们无法改变整个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观念。
㈦ 有人看懂《卡拉是条狗》的结局是什么意思了么
一个中国的普通男人的故事,妻子下岗,在平庸的生活岗位上挣着微薄的工资,苦撑着这个家,按理说他们是强者,可是生活的压力下,这辈人普遍的性格特征使他只能在孩子和他的那只狗的面前才有力气有胆量维护自己的尊严。然而狗和孩子都在无辜的情况下,被关起来了,自己却毫无办法。
基本信息:
《卡拉是条狗》是一部由路学长导演编剧,葛优、丁嘉丽、李滨等主演的剧情文艺片。
电影以一个普通家庭寻找遗失的宠物狗卡拉的故事为主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环境下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以及人际关系复杂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并由此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该片于2003年2月22日上映并先后获得了第1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和第4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电影奖。
(7)电影卡拉是条狗观后感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葛优扮演一个叫“老二”的工人,他的生活就象是所有普通老百姓一样,在习以为常的平庸之中沿着生活的惯性滑动。老二每天在工厂和家庭之间奔波,从他的生活中我们看不到什么和梦想有关的举动或者狂热,因为对于一个已经人到中年的城市小市民来说,那些都是太远的东西。
不过即使是象老二这样的人,在他的生活中也必不可免地会留下一些企图挣脱的痕迹——老二虽然是个工人,但还是象所谓的有闲阶层一样养了条宠物狗。
不过这条宠物狗从哪个方面看都差点意思,完全就是一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杂种狗。但这条名叫“卡拉”的杂种狗却是老二生活中全部欢乐的源泉,和每天都和他对着干的儿子亮亮相比,我们还真不好说他更喜欢哪一个。
老二媳妇玉兰对老二这种“玩物丧志”的做法基本上是睁只眼闭只眼,因为这样除了可以不让老二和他那帮牌友整宿整宿地打麻将之外,还可以名正言顺地断绝老二和他的牌友杨丽之间可能发生的暧昧关系。
不过对于一只没有办证的黑户狗来说,意外随时会降临——一天晚上,玉兰遛狗的时候卡拉被警察抓走了!故事从此展开。
㈧ 卡拉是条狗好看吗
真是个巨无聊的故事,可是谁说我们每天睡醒上班吃饭下班睡觉就不无聊呢?!的确导演和演员都很牛,能在每个出场人物里找到人背后的生存压力,各有各的无奈!只是这种看完了只能空余无奈情绪的电影实在无法推荐。
㈨ 电影《卡拉是条狗》的观后感
本片用对话推动剧情,对话语言精练,把这些话放在那个年代里来看,《卡拉是条狗》想表达的是,在那个年代里,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遭遇、人性还有卑微的尊严,这便不是一部普通的情感片。
片中用对话讲述了一段很普通的故事。老二的儿子嫌弃父亲软弱无能,老二的妻子责怪丈夫没有正经事做,下班后除了打麻将就是遛狗。老二是无力的,他是一名普通工人,没有能力赡养父母,没有属于自己的住宅,在家里没有权利,连孩子都不尊重自己。就这样一个对外对内都软弱的男人,过着不如意的生活,养了一条尊重自己的狗,却被警察抓走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创作者可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世界,用一种猎奇和惊讶的目光来看极权国家中“狗”的一种生存状态,当然这里也不只是在说狗。另外本片在演技上值得肯定,因为在本片,人物塑造上必须真实,才会造就事件的感动,片中老二的动作、表情、说话方式都具有立体感,让这个纠结的小男人活了过来。片中人物个性鲜明却丝毫不喧宾夺主,没有独白,却通过对话与动作支撑起真实世界。独白在本片可能是多余的,反而让观众不能透彻地理解。本片的特殊性也造就了它的成功,让整个场景都活了起来,像一个立体的世界,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它,而且不损害它的完整性,这也可能是电影的一种较高境界。
影片的环境捕捉到位,前半部缓慢的陈述具有喜剧范,笑点并不俗套,不是通过夸张的情节和表演,而是通过一种接地气的方式让观众发笑。影片也有一些不足,例如儿子与狗之间的对称并不明显,儿子最后在警局的表现到最后的结尾都略显突兀,虽然突出了父子之间的隔阂,但很明显带给观众一种还未展开就匆匆结束的感觉。另外,杨丽在对待老二和狗之间的感情有些模糊。
本片在叙述中表现出很多人类本性问题。例如,逃避规则、对错模糊、社会关系错杂。可能是时代造就了人们的性格,90年代初经济发展迅猛,随着时代的不同,社会的改变有些脱轨,这些社会现象则代表着当时我们本性中的一些错误,对生活的一种歪曲。那时候的电影审核更加严格,在审核过后,依旧能够表达出这些内在,表示这些问题是确实存在的。分析内在,《卡拉是条狗》不单单是狗与小人物之间的情感,又或者是什么底层人们的辛酸泪,更深层次的所指更耐人寻味
㈩ 卡拉是条狗 CALA MY DOG怎么样
突然间非常喜欢北京的电影,虽然我时常感觉不到自己是北京人,对这种文化没有特别的归属感。看《卡拉是条狗》就是一种享受。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种表达方式传达的预期,每一面墙所代表的空间,那种熟稔的程度,那种没有障碍一点即透的感受,和身为外国人体会的文化隔膜形成巨大的反差。 这部电影全部由对话推动剧情,对话却不多。语言精练,没有一句废话。然而每一句话都必须放在文化背景内去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