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推荐一篇《铁道飞虎》读后感
干大事
——看《铁道飞虎》有感
如果我告诉你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由裁缝、苦力、小偷等形形色色职业的小人物构成,你觉得他们能办成大事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你肯定会说这样的团队肯定干不成大事?确实,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直到我看完了《铁道飞虎》。
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控制了铁路枢纽,为非作歹,仗势欺人,而以马原为首的铁道飞虎队则在暗中反抗着日军。然而,他们的反抗方式有点幼稚——劫客车。飞虎队抢走日军的衣服和头盔,模仿英雄好汉在日本人的肚子上画飞虎,对着锅炉撒尿。这些行为怎么看都不像能干成大事,怪不得时常有人说:“你们能干成什么大事?”这句话大海说过,大奎说过,大国说过,范老板说过,就连马原死去的老婆也说过,在飞虎队经过铁匠店时,还被二胖调侃说:“大哥,干什么大事去?”宪兵队长山口更是直称其为乡巴佬。
但其实也不能怪飞虎队,连八路军和曾经跟着大帅的神枪手——范老板都打不赢日本人,更不要说一群无名小卒。但飞虎队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们建立了微山湖的根据地,掌握了在火车上作战的各种技巧,在灶台下搭建藏身之所,只因他们心中怀着干点大事的豪情壮志。
他们的激情在遇到大国后爆发了。大国是个受伤的八路军战士,为了炸大桥而献出了生命,临终前,他将这个任务托付给了马原。飞虎队干大事的机会终于来了。可是,桥要怎么炸呢?这可是个大难题,他们一没炸药,二没技术。然而他们做到了,在克服重重不可想象的困难后,做到了,大桥炸了!
这在现代人眼中完全是件不可能的事。连神枪手范老板跟着大帅照样败了,就凭铁道飞虎几个粗人是如何做到的?其实很简单,他们各司其职,将自己的专业发挥到极致。锐哥发挥火车修理工的知识,驾驶火车,用蒸汽对付鬼子;大奎仗着自己一身蛮力,轻易将两个鬼子滚下火车;小偷三癞子机灵地传递消息,吸引敌人注意;裁缝大海用自己精巧的控制力舞动铁链;范老板利用自己的本领,架大炮,开坦克;就连煎饼摊主二嫂也发挥自己煎饼做得好的特长,贿赂鬼子,下药麻晕了宪兵队长。在面对凶残的日本人时,飞虎队以极致的态度磨练了自己的才能,发挥了自己的本领,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然而,在我们为飞虎队叫好的同时,是否想过飞虎队蕴含的精神或许这正是当今社会缺乏的?现在的我们心浮气躁,想干大事,却只追求“付出少、周期短、见效快”,不愿意磨练自己。我们会被眼前的短期利益迷惑,从而忽略了干大事的品质灵魂。有人抱怨自己缺少伯乐,有人为自己没有好的出身而怨天尤人,有人面对现状焦虑不已却不思改变,这些做法都对现状无益,干大事者不会这么做。
真正能干大事的人会等待,他们淡泊名利,用心做一件事情,面对他人的嘲笑毫不在乎,静待时机。飞虎队劫客车真的是为抢那几件衣服吗?不,他们在表明态度:我们现在虽然做不成大事,但我们将一直为之奋斗。真正能干大事的人很敬业,他们的敬业来自内心的热爱,不求名利,只是单纯的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最后,你会发现就算是烙煎饼也能干倒几个鬼子,鬼子还在一旁傻乐。真正能干大事的人会思考,他们会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地反复改进。飞虎队为什么能把竹竿当撑杆,跳上火车?为什么能在隧道口用简易的滑梯滑上火车?为什么能悄悄隐藏在火车而不被发现?这一切源于他们对铁路线的熟悉,对火车构造的了解,他们用巧妙的思维,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策划了一个神奇的计划,完成了连八路军也无法完成的任务。
时间如白驹过隙,数十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昨日八路军还在炸火车,今天火车已经成为博物馆参观的对象。在这个时代,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空前激烈的竞争并存,如果到飞虎队的智慧中寻找答案,他们或许会这样告诫我们短暂的一生:少说多做,石头亦可发光,平心静气,精益更需求精,大事可成矣。
㈡ 铁道游击队观后感
夜幕笼罩着大地。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一列火车从远处飞驰而来。突然,路基旁窜出一条黑影,“嗖”地一下就攀上了火车。只见他利用车厢的凹凸部位,手脚并用,艰难地来到车门旁,掏出撬锁工具,打开车门,闪进车厢。
车厢内,一大批的军火展现在眼前,黑影双眼放光,掩住内心的幸喜,连忙将这些军火一箱箱、一捆捆地丢出车箱外。路基旁,黑影的同伴们迅速地将军火捡起、运走……
如果是现在,眼前的这一幕肯定让你联想到犯罪分子的犯罪活动。很庆幸,这是电影《铁道游击队》的一幕,是讲述六十年前大名鼎鼎的铁道游击队他们在扒日军火车、盗日军军火的片断。
电影《铁道游击队》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群英雄:为了反抗日军的侵略,他们走到一起,拿起武器,奋起反抗;为了配合主力部队,他们战斗在铁路沿线,迟滞敌人运送战物资;为了民族的解放,他们顶着枪林弹雨,冒着生命危险,扒火车,炸桥梁,狠狠地打击侵略者,我很佩服他们!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没日就要来到……”在这样的英雄面前,我相信任何侵略者都会要完蛋的!
㈢ 《铁道游击队》读后感 700字左右
观看铁道游击队有感
在看完铁道游击队这部电影之后,我有深深的体会。影片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微山岛上的游击队英勇抗击日本鬼子的英雄形象。细细思考这部影片,我深深的被那些队员的勇敢智慧的精神而感动。
在故事发生之前的1939年,日本鬼子为了尽快占领中国,加快了入侵的步伐,不断地把国内的枪炮运往中国,他们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九四零年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鲁南军区委派刘洪为大队长,李正为政委,将山东临城枣庄一带的自发起来与日寇进行斗争的铁路工人,组织成立了一支铁道游击队,与日本鬼子进行英勇抗争的故事。游击队专门在交通线上打击敌人,钳制敌人的兵力,为打击日本鬼子,铁道游击队的任务就是破坏敌人的铁路运输。因为他们来无踪,去无影,因此也被称为飞虎队。
在影片中一场以洪队长为首的铁道游击队——飞虎队与日本鬼子在铁路线上打响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游击队经常活跃在铁路线上,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只要一发现鬼子的火车,游击队员们便飞快地跳上火车,打开车门,把敌人的弹药、粮食等统统扔下火车,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跳下火车,而埋伏在铁路周围的战士们迅速地把武器和供应物资运回根据地。这些使得鬼子小队长暴跳如雷,但是他们却一点好办法都没有。
整部影片中有一个片断让人看了真佩服游击队员们的机敏大胆,游击队员经过乔装打扮,混进火车站,在火车上与敌人周旋,迷惑鬼子。当火车开到中途时,一部分战士们趁敌不备,悄悄地把车头和车身分开,而车厢里的游击队员则干净利落地把火车上的鬼子全部消灭掉。最后,让疾驶的车头和迎面驶来的货车剧烈地碰撞在一起,津浦铁路中的重要桥梁被炸毁了,日本铁路的战略物资运输被切断,给日本鬼子沉重地打击。当看到鬼子头目恼羞成怒的样子时,我们禁不住拍手叫好。游击队还积极配合大部队,机智灵活地和敌人捉迷藏,充分利用周围熟悉的环境,破坏敌人的铁路运输。他们不是让敌人的火车相撞,就是使火车脱轨,要不就炸毁铁轨,使火车无法行驶。所有这些让鬼子们一时焦头烂额,无计可施。当影片结尾出现了日本鬼子无条件地投降画面时,同学们禁不住欢呼起来。
看完影片,我也深深陷入了沉思,中国进行了八年抗战,就是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因为中国人民是不愿做奴隶的,只要大家团结一致,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一定能打败一切敢于侵犯的敌人。
从中我也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伟大的祖国变得更加美丽、富饶。纵观历史,建国60周年以来,我们国家越来越富有,越来越强大这都是从前的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必须继承先烈们的精神为祖国继续繁荣而努力奋斗。
作为一名大学生而且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要牢记这些历史,牢记自己的使命。我要积极行动起来,在学习上要掌握牢固的知识,搞好自己国家的新技术,使国家在科技方面不再受强国钳制。
㈣ 难忘的铁道兵观后感怎么写,看清楚,不是永远的铁道兵
因为中国正负对援越抗美还没有正式公开承认,现在只能算是间接国内承认。我老爹就是援越抗美的高炮部队,进了友谊关就要换上北越军服,那时是不公开的。
㈤ 观《铁道游击队(电影)》有感
今天,我观看了《铁道游击队》这部老电影,电影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南部枣庄矿区以刘洪、王强为首的一批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不堪日寇的欺压和蹂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秘密建立起一支短小精悍的游击队,他们“飞车搞机枪”、“血染洋行”、“智打票车”、“夜袭临城”、“打冈村”、“搞情报”、“夺布车”、“上济南”、“下徐州”……活跃在日军侵华战争的主要铁路命脉——津浦线的山东沿线,鼓舞了铁路沿线人民的抗战士气,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的对日作战,最终成为党的抗日小组。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主人公刘洪、王强等以勇敢顽强的精神毅力与日军战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不屈服,并且一直抱着国家、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他们不让老百姓受一点伤,誓死护卫老百姓。这种爱国爱民的精神正是我最佩服的!
给留下深刻影响的人物是被日本鬼子严刑拷打但却不落一滴泪的 方林嫂,她虽然是个女流之辈,但性格却刚烈无比。回过头看看我们,遇到一点小困难就退缩,丝毫没有想过要去克服,如果我也生在抗日战争年代,说不定早就被日本鬼子打死了,因为我不敢反搏,也不敢抗争,或许有时还会因为遇到难过的坎儿而哭鼻子。但是,看过《铁道游击队》后,我相信自己再也不会是从前那个遇到困难就退缩的沈雨婷了,我一定会变得很坚强,很勇敢,不会再什么事都依赖爸爸妈妈了。
我要感谢《铁道游击队》这部电影,感谢电影中的抗日英雄们,是他们,让我懂得了独立克服困难的道理,让我知道了要做一个爱国爱民之人。
㈥ 铁道卫士读后感急急急
在“文革”前十七年的公安题材电影中,摄制于1960年的《铁道卫士》可以算得上是整体成就较为突出的一部作品。 □宋强 中国的公安题材电影,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题材种类,形成了贴近中国公安工作实际,紧跟当前国家现实政治斗争形势,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指导下庄重、严谨、朴实的美学旨趣的艺术传统。应该说,在此基础上本应迎来一个电影思想内涵提升和艺术表现拓展的新的发展阶段。但遗憾的是,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后,社会政治风云动荡起伏,严重地波及到文艺创作领域,有的甚至就是直接在文艺领域掀起波澜,使整个中国文艺的正常发展受到迟滞。对于中国公安题材电影创作而言,到上世纪60年代前期,基本上仍停留在50年代所达到的水平上,难以继续进展前行,顶多也不过是在50年代业已形成的创作模式框架内沿袭重复,整体上没有超越前10年的创作。在这一时期的影片中,摄制于1960年的《铁道卫士》可以算得上是整体成就较为突出的一部作品。 从故事内容上说,《铁道卫士》没有跳出上世纪50年代反特影片的固定套路:围绕着一桩阴谋(其性质肯定是反革命的政治阴谋)的实施,境外的派遣敌特与境内的潜伏敌特联络勾结;我公安人员在得知此阴谋的最初信息后,展开侦查活动,派出人员冒名顶替,打入敌特集团内部,掌握敌特行动部署,最后将敌特分子一网打尽,彻底粉碎他们的阴谋。我们在这之前的《天罗地网》《虎穴追踪》《寂静的山林》《羊城暗哨》等影片中都可以看到此类大同小异的故事模式。
㈦ 看完永远的铁道兵,观后感怎么写
永远的铁道兵观后感
背起了那个行装,扛起了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啊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由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与中国铁建股份公司联合摄制的十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是一部关于铁道兵传奇历史的故事片。该片从各个历史时期的大视野,真实地叙述铁道兵35年的历史和中铁建近30年的辉煌。
铁道兵,一支特殊的部队,为共和国的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他们征服无数悬崖峭壁,闯过道道激流险滩,战胜了千难万险,为祖国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从“当铁道兵光荣”到“汗水溶化千层岩,风枪打通万重山”,这是铁道兵战士在不同的环境中锤炼出来的豪言壮语。“大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这是第一代铁道兵发出的铿锵誓言。“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这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美帝国主义的衰叹,也是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对铁道兵的赞誉。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已成为铁道兵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他们在艰难的岁月里,天当被、地当床,为新中国铸就起了一条条钢铁大动脉。
从铁道兵到中国铁建,这支队伍继承发扬铁道兵的光荣传统,军魂不散,再展雄风。从黎湛铁路、鹰厦铁路、成昆铁路、襄渝铁路、到京九铁路、南昆铁路、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国家重大工程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从大小兴安岭到五指山下,从内蒙古草原到金沙江畔,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长城内外到天山南北,处处洒下了他们的鲜血和汗水,神州大地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英雄筑天路,敢为天下先。在这短暂的三十五年,铁道兵以她不朽的功勋,在“八一”军史上浓墨重彩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篇章。他们脱下军装,却没有脱下军人作风,摘掉帽徽领章,却没有丢掉铁道兵精神。铁道兵的灵魂仍是企业发展之基,至今仍续写着铁道兵的传奇。
在纪念兵改工30周年到来之际,拍摄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不但再次展示铁道兵的辉煌历史,而且对于教育年青一代发扬我党我军和铁道兵的光荣传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风气,有着特殊的意义。
正如时任中铁建总裁赵广发2012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铁道兵战友企业家商会上所说:铁道兵就是中铁建,中铁建就是铁道兵。我们铁建员工将继续传承和发扬铁道兵之精神,在祖国的建设中再创辉煌,去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历史也将不会忘记永远的铁道兵……
㈧ 铁道卫士观后感
思路:观后感的写作要把握两个要素,一个是“观”,一个是“感”:首先要体现“观”,要为读者介绍所观电影的主要内容、精彩片段、价值导向等等,使第一次接触这电影的人也能清晰、快速地掌握;其次是“感”,要在文章中体现出自己的思考,因文章产生的启发,或者对文章中观点的反思等等。
《铁道卫士观后感》
《铁道卫士》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期间,我公安科长高健为粉碎敌人炸毁铁路的阴谋,冒充成敌人特务,打入敌人内部,最后将特务抓获并排除了列车炸弹。
这是一部以情节表现为主的影片。从影片情节冲突的设置来看,敌特分子预谋实施破坏我铁路运输线和我公安机关为防止敌特的破坏而展开侦查工作,构成影片中两条方向相对的行动线索,影片中出现的所有人物都分别被拴系在这两条线索上的某一个特定位置,并对这两条线索的推进发挥着或强或弱、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处于这两条线索中的双方对于对方的人员情况和行动步骤,有一个随着剧情的推进,从最初的互不知晓、摸底到逐渐互相掌握、了解的过程,两条线索在这一过程中逐渐靠拢,情节冲突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强化。到最后双方互相摊牌,两条线索终于交汇,情节冲突也达到高潮。
影片在结尾处所使用的情节片常用不衰的“最后一分钟的营救”的表现手法,确实给人印象深刻。侦查科长高健和特务马小飞在满载军火的列车顶上殊死搏斗,高健在列车驶入长岭隧道前的最后一刻苏醒过来,排除了即将爆炸的定时炸弹的场景,在上述两条行动线索交汇处,起到了将剧情推向高潮的作用,即使今天看来,仍有惊心动魄的效果。
㈨ 铁道卫士(上)观后感
在“文革”前十七年的公安题材电影中,摄制于1960年的《铁道卫士》可以算得上是整体成就较为突出的一部作品。
□宋强
中国的公安题材电影,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题材种类,形成了贴近中国公安工作实际,紧跟当前国家现实政治斗争形势,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指导下庄重、严谨、朴实的美学旨趣的艺术传统。应该说,在此基础上本应迎来一个电影思想内涵提升和艺术表现拓展的新的发展阶段。但遗憾的是,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后,社会政治风云动荡起伏,严重地波及到文艺创作领域,有的甚至就是直接在文艺领域掀起波澜,使整个中国文艺的正常发展受到迟滞。对于中国公安题材电影创作而言,到上世纪60年代前期,基本上仍停留在50年代所达到的水平上,难以继续进展前行,顶多也不过是在50年代业已形成的创作模式框架内沿袭重复,整体上没有超越前10年的创作。在这一时期的影片中,摄制于1960年的《铁道卫士》可以算得上是整体成就较为突出的一部作品。
从故事内容上说,《铁道卫士》没有跳出上世纪50年代反特影片的固定套路:围绕着一桩阴谋(其性质肯定是反革命的政治阴谋)的实施,境外的派遣敌特与境内的潜伏敌特联络勾结;我公安人员在得知此阴谋的最初信息后,展开侦查活动,派出人员冒名顶替,打入敌特集团内部,掌握敌特行动部署,最后将敌特分子一网打尽,彻底粉碎他们的阴谋。我们在这之前的《天罗地网》《虎穴追踪》《寂静的山林》《羊城暗哨》等影片中都可以看到此类大同小异的故事模式。
《铁道卫士》是一部以情节表现为主的影片。从影片情节冲突的设置来看,敌特分子预谋实施破坏我铁路运输线和我公安机关为防止敌特的破坏而展开侦查工作,构成影片中两条方向相对的行动线索,影片中出现的所有人物都分别被拴系在这两条线索上的某一个特定位置,并对这两条线索的推进发挥着或强或弱、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处于这两条线索中的双方对于对方的人员情况和行动步骤,有一个随着剧情的推进,从最初的互不知晓、摸底到逐渐互相掌握、了解的过程,两条线索在这一过程中逐渐靠拢,情节冲突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强化。到最后双方互相摊牌,两条线索终于交汇,情节冲突也达到高潮。这两条线索的相向推进和最终交汇,主导了影片的情节走向,也撑起了影片的剧情结构。
从电影观众观赏影片的角度来看,反特影片注重紧张、惊险效果的营造,而这又离不开悬念效果的生成。《铁道卫士》没有有意识地通过设置谜局来造成悬念效果,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去煞费心思地琢磨、猜测谁是真正的敌人?他们想干什么?他们是怎么干的?它采用的是一种展开式的情节结构模式,虽然剧情中的敌我双方对于对方互不知悉,双方的人员情况和行动过程却都清楚无误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两条线索的曲折推进始终没有对观众的敌我、正反判断形成干扰,以造成扑朔迷离的剧情效果。观众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情节迷宫中的猜测、推理和分辨,而更多地集中在思量这两条线索往后将会怎样推进,到底能否交汇,其结果将会如何等方面,这是悬念效果生成的另一种方式和途径。与那种布设层层迷障,让观众左猜右想,直到最后才弄明白谁是真正的罪犯的悬念生成方式(如《羊城暗哨》所做的那样)相比,如果说后者是采用的“抑制”的手法的话,那么前者采用的就是所谓“延宕”的手法。在《铁道卫士》中,这种“延宕手法” 的运用还是比较圆熟到位,没有给人以生涩、牵强之感。这也许就是它能够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公安题材反特电影中显得突出的原因之一吧。
最后,说到电影的悬念效果,《铁道卫士》在结尾处所使用的情节片常用不衰的“最后一分钟的营救”的表现手法,确实给人印象深刻。侦查科长高健和特务马小飞在满载军火的列车顶上殊死搏斗,高健在列车驶入长岭隧道前的最后一刻苏醒过来,排除了即将爆炸的定时炸弹的场景,在上述两条行动线索交汇处,起到了将剧情推向高潮的作用,即使今天看来,仍有惊心动魄的效果。
电影《铁道卫士》的情节模式,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十七年时期反特类型的影片在艺术表现方式和手段上的一些特点,通过对这一模式的解析,我们可以对十七年时期中国公安题材电影在形成自己艺术风格和传统方面的一些情况有所了解。
警察心声
□徐锦
《铁道卫士》中的一些对白,如今听来也还是那么亲切,像“只要认真依靠群众,那就是天罗地网”,“只要牢牢记住党的教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敌人就是再狡猾,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等等,也许会让今天热衷韩剧日剧的中国少男少女们说,这就像在背书,根本没有个性。但是,在当时的那种时代背景,即解放初期,人民刚刚享受当家作主的权利,而美蒋特务颠覆新政权野心不死,总是伺机搞破坏,因此人民具有极其高昂的革命斗志和警惕性,如此说来,那样的对白倒是真正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和人物特征。而这种具有时代烙印的艺术提炼和艺术加工,由于来源于生活和实践,因此听来并不显干涩,加上演员和群众表演得都富于激情和真情,因此观众都被剧情深深吸引。剧中对白所再三强调的“依靠群众”,如今依然是我们公安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所讲求的“群众路线”。正是全心全意地依靠群众,我们的公安民警才能够在不断变革的时代大潮中坚定方向,屡建殊荣。远的不说,今年杀害四名大学同学并潜逃的全国通缉犯马加爵,就是由普通老百姓发现并检举报告公安人员,从而落入法网的。
老观众的心声
□阿彪
《铁道卫士》的故事情节照今天的判断标准来看仍然曲折生动,而且充满悬念,引人入胜;照样看得心潮澎湃。甚至一些特技镜头因为是演员亲自表演而显得异常的珍贵,像侦查科长高健飞身从疾驰的吉普车上跳下追赶火车的场面,以及他与潜藏特务马小飞在火车顶上的激烈搏斗等等,尽管当年的拍摄手段根本无法与今天的高科技技术相比,但它们是那样的真实与朴实,实在得让我们情不自禁为英雄人物担心,并对英雄产生了深深的崇敬。
有特色的歌曲
“嘿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地上开红花,中朝人民力量大,打垮了美国兵呀,全世界人民拍手笑,帝国主义害了怕。嘿啦啦啦啦……”这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一首著名歌曲,在影片开始出现,点明故事发生年代。(付辑)
老作家细说创作往事
□本报记者 程林杰
作者曾经参与破案
《铁道卫士》的作者之一是王文林,王文林说《铁道卫士》是集体创作的。当年的合作者还有两位,一位叫马家骥,一位叫陈文同。当时他们三人都供职于沈阳铁路公安局,他是办公室主任,马家骥和陈文同是办公室的干事。
剧本写成是1956年底,先后发表和转载的有《电影文学》《北方文学》《鸭绿江》等刊物。王文林介绍说,这部电影以著名的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取材于沈阳铁路公安局破获的两起敌特案。剧中大智大勇的侦查科长高健的生活原形是他的战友———沈阳铁路公安局的侦查科长。
有趣的是,这位侦查科长在案件侦破后期因病住院了,王文林接替他搞完了案子。丰厚的生活底蕴,或许是高健这个人物真实、生动的原因之一。
他说:“搞了多年的公安工作,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公安工作始终要坚持群众路线。剧中人物何兰英为破案提供线索,立了大功,生活中的原形就是我们的一位女治保员。”
王文林后来调到公安部创作组。在这个著名的四人创作组有李文达(著名作家、群众出版社原社长)、赵明(电影《寂静的山林》的作者)、张志民(著名诗人,文革后曾任《诗刊》总编)。王文林是创作组里最年轻的一位。说起已经仙逝的李文达,王文林还嗟叹不已。周总理改一字动全身
工作中王文林曾多次接触周总理,亲耳聆听总理的教诲。令他记忆犹新的是1974年1月15日,我国公安机关成功地破获了苏联大使馆间谍案。参与案件侦破工作的王文林,与新华社的著名记者穆青合写了通讯《苏联间谍落网记》。1月15日夜,总理亲自审阅这篇署名为“新华社特派记者”的稿件。看完后,总理中肯地批评了王文林。总理说,“王文林同志,你是搞公安的,但要学习国际法,你在文中写了‘捕获苏修间谍谢苗诺夫’,这个提法不妥,谢苗诺夫是苏联大使馆的一秘,按国际惯例,是享有外交豁免权的,这样见报后(指捕获一词),外国人会笑话我不懂国际法,你说对不对?”后来经当时外交部的安致远、钱其琛等同志反复推敲、商榷,将“捕获”一词改为“拿获”。
王文林对总理怀着十分浑厚的感情。他说:“我写的电影《熊迹》(署笔名‘公卓’)是1974年4月总理住院前夕交给我的任务。遗憾的是4月份总理住院后,再也没能出院。”
《熊迹》是王文林根据谢苗诺夫苏联间谍案为素材创作的另一部电影,也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公安故事片。“只可惜上映时,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已经逝世了,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遗憾的一件事!”
导演、演员诉衷肠
导演吕荧说“遗憾”
《铁道卫士》的导演是吕荧,他对自己的这部片子并不满意,因为它诞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1958年开始拍摄,1960年摄制完成 ———那是著名的大跃进时代。那时,全国各大电影厂出产的影片恐怕可以和现在每年出品的电视连续剧相媲美,所以吕荧导演对自己的这部作品印象并不太好。(杨翼)
“老坏人”———方化
有意思的是,在那个以好人和坏人划分的年代,电影人物更是显得泾渭分明。由于是反面人物,所以表演这些角色的演员名字也不能出现在主演的名单上,尽管他们表演得也是那样的尽心尽力。在《铁道卫士》中扮演暗藏特务吴济春的著名演员方化,戏份不少,但在主要演员名单上却没有“名分”。方化的遭遇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扮演反派角色演员的典型遭遇,善良的中国观众将他们扮演的角色和他们本人混为了一谈,从而剥夺了他们成为明星的待遇。方化在《平原游击队》中将日本鬼子松井小队长刻画得比真鬼子还像鬼子,因而在文革中还受了不少罪。晚年他还为此整容,希望能够改改自己留在银幕上的形象,演演正派人物。现在的环境宽松多了,中国的观众再也不会以貌取人,但方化却过早离世了,再也听不到观众给予他热烈而尊敬的掌声了,想到这里就觉得挺辛酸。(杨翼)
你就是美国佬
“文革”后期,文方荧老师是山田大队埔隆片的片长。他高高的个子,高高的鼻子,十足的老外模样,还有那口不咸不淡让本地人听得吃力的广州话,很快就被村里的男女老少认识———人们都叫他“高佬方”。电影队到村里放映《铁道卫士》。电影放完了,村民们带着崇敬和好奇问他:“那高鼻子美国佬就是你扮的呀?”他笑着反问:“扮得像不像呀?”“很像,很像。”他的笑脸流露出自豪。有人为他可惜:“怎么不在片头或片尾打上你的名字和演员表呀?”他愤愤不平:“都让四人帮给拿去了!”
㈩ 铁道卫士读后感作文350字
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
这个题目是读后感,写读后感的前提是先要读,读了之后有感而言,根据自己读到的信息,阐述自己的感悟。
正文:
我看的”红色系列书“是《铁道卫士》,本来觉得看这本书很无聊,但等你看到里面的内容时就看的津津有味。
我觉得书里的人物都非常勇敢、聪明,这本书一共有二十一章,分别是王强夜谈敌情、老洪飞车搞机枪、合伙开炭厂、来了管账先生、攻委和他的部下······都很有趣。知所以觉得很有趣,是因为内容丰富,有对话、动作、心理。
一九三八年日本鬼子为了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不断地向中国境内射远炮,他们抢、烧、杀,无恶不作。铁道游击队在省内的铁道旁扒日本鬼子的火车,把扒到的粮食分给贫穷的人,在路途中,他们一波三折,有欢乐的时候,有悲伤的时候,有愤怒的时候,最后他们战胜了日本鬼子,打败了国民党。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如果不是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的和平,革命能胜利吗?
(10)有关铁道电影的观后感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抗美援朝期间,美帝轰炸鸭绿江大桥阴谋破产后,派遣特务马小飞潜入我东北,同暗藏的特务吴济春勾结,指使特务徐福祥颠覆我军用列车未遂后,又将徐暗杀灭口。我公安科长高健发动群众展开反特务斗争,从而发现了马小飞和吴济春的勾结。
为了弄清敌人的阴谋,高健冒充被我逮捕的特务顾野平,打入敌特内部,并让铁路服务员何兰英充任特务的报务员,掌握了敌人的活动计划和全部名单。
马小飞和吴济春阴谋在三处同时破坏我铁道运输线,我公安部门在敌人破环前采取了行动,高健与特务马小飞在列车上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排除了马小飞安入的定时炸弹,使我军用列车胜利通过长岭隧道,把大批军用物资运往朝鲜,给予美帝以更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