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从社会学角度的影评,电影不限,字数别太少就行,急求!
梦之安魂曲
很久都没有看过如此精彩的电影了,尽管精彩这个词不够表达我的心情。镜头感,音乐,音效,人物表演都让我心跳加速。很后悔为什么直到08我才看到如此绝妙的电影,导演将幻觉,视觉,心理全部通过镜头语言来具象化,非常锻炼心理承受,观者望谨慎。
一般来说,个人是不喜欢连续看同一电影数遍的,因为那样会消减影片的趣味,可是我居然连续看了这片3遍,每次都分泌了肾上腺...
影片一直平行交叉于Mrs Goldfarb和儿子Harry两条线。毫无疑问的是,两边都是处于社会边缘。一边是孤寂和缺乏社会认知感的垂垂老人;一边是没有理想,心理空虚混乱的儿子,包括Harry的恋人和朋友。
Mrs Goldfarb独自生活,每天都充斥着垃圾电视秀,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以及枯燥无聊、豪无乐趣可言的各类垃圾符号。由于强烈需要社会认知,Mrs Goldfarb沉迷于低俗的TV SHOW,为此减肥,并且最终沉入药物依赖而一发不可收拾。镜头不断的快速切换,开关、电视、冰箱、垃圾食品,具体地勾勒了被垃圾文化毒害的无助老年人。
Harry、Marion,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强烈而纯粹的爱着,但是两人低语时的分离式镜头,以及两次出现在Harry眼前,都无可触及的红衣Marion,让人觉得这样的爱充满了错位和虚幻感。毒品无情的嘲笑了对美好爱情充满憧憬的两人。
白面、钱、针管、注射、瞳孔,不断穿插的快速剪辑,配合着笑声、收银机声、呻吟声、吸入声等音效不断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当然,同样的手法也利用在了Mrs Goldfarb开电视、开邮箱、吃药等等上面。电影将垃圾文化、药品滥用等与毒品展开平行对称的叙述。
一系列快镜以及对人物正面的跟随镜头,也不停歇的展示着人物异化。且慢慢的开始了将人物内心抽象感应逐渐具体化的过程,配合着完美的背景乐,带领我们进入最后的高潮。反复的切换于几人的痛苦表现,直接且毫无遮掩之意,让我痛并快感着...
他们就是社会边缘的人,他们被社会边缘的丛林法则追猎,稍有精神薄弱者即被此法则带走,从精神甚至肉体上消灭。
导演毫不客气的抽着现代人的耳光。至少抽了我的耳光,想贱贱地问一下,您下次啥时候再来抽?
② 药理学名词解释:药物依赖性 受体激动剂 受体拮抗剂
药物依赖性(drugdependence), 又称药物成瘾,是指躯体和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精神方面和躯体方面的改变,并在行为上常常有为了再度体验这些药物精神效果,有时为了避免没有药物而产生的不快感,而周期地、持续地使用药物这一种强迫性愿望的特征。可存在或不一定存在耐药性,但同一个人可存在一种以上的药物依赖性。
β受体激动剂包括非选择性的β受体激动剂如异丙肾上腺素及选择性心脏β1受体激动剂如多巴酚丁胺,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叔丁、喘宁等。β2受体激动剂其通过兴奋气道平滑肌和肥大细胞膜表面的β2受体,舒张气道平滑肌、减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及其介质的释放、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气道上皮纤毛的摆动等缓解哮喘症状。此类药物较多,可分为短效(作用维持4~6小时)和长效(维持12h)β2受体激动剂。后者又可分为速效(数分钟起效)和缓慢起效(半小时起效)两种。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③ 第二课堂药物滥用造成的药物依赖性包括什么青骄
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药物可以治病救人,但长期服用就会产生依赖性,成瘾。最常见的是:杜冷丁、曲马多、复方甘草片、皮炎平、派瑞松、牛黄解毒片、地西泮以及止咳药水等。病人在受到病痛折磨后,很容易选择直接,快速缓解病痛的药物服用。久而久之,变得离不开这些药物,物极必反的道理谁都明白。
一般用药注意事项
1、注意避免滥用:防止不良反应。滥用药物,不仅造成物质上的浪费,更严重的是会给病人带来种种痛苦。
2、注意患者病史:例如对胃肠道痉挛并患青光眼的患者,若忽视其青光眼病史而应用阿托品治疗,将导致不良后果。
3、注意防止蓄积中毒:有一些排泄较慢而毒性较大的药物(如洋地黄、士的宁、依米丁),为防止蓄积中毒,当用到一定量以后即应停药或给以较小量(维持量),这类药物,由于容易引起蓄积中毒,故尽量避免用于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并规定一定的连续给药次数或一定时间作为一个疗程。
④ 关于百忧解
百忧解属口服抗抑郁药。主要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对5-羟色胺的再吸收,来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其伴随之焦虑,治疗强迫症及暴食症。从第一粒药入口,到完全停药,建议控制在两年时间。视个人情况而定,有些朋友特别严重的,又因为服药不规律反复发作的,要做好长期服药准备
从临床应用上看,如果是轻度抑郁患者,可服用百忧解进行控制,但如果长期使用产生药物依赖,建议结合中国医科大学研制的中药助眠宝进行治疗,可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另外,患者应该培养起较好的生活习惯,如晚饭后多散步,平常多运动等等,这些对于症状的恢复均有很好的帮助。
⑤ 观看禁毒影片的观后感三年级的怎么写
看了这部禁毒片之后我有些震撼,虽然说以前关于禁毒的纪录片和贩毒的案例看了不少,但终究没有如此靠近地感受过。或许是我一直认为毒品离我们青少年,特别是学生比较遥远。然而可能使我想错了,因为它离我们的距离近在咫尺,一个不小心便会有人坠落。 短短的几步路,在我眼前呈现的是一幕幕让人触目惊心、心痛不已、无可奈何、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真相。青少年之所以会走入歧途,往往是受到了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外因莫过于周围的社会环境恶劣、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不恰当或者父母本来就是吸毒人员以及交友不慎。而内因则是因为本身的懦弱、受不了诱惑或是对毒品的危害并未了解透彻、盲目自信,最终为自己的年少无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些同龄人的在于,是不是一记警钟?告诫着同样年轻气盛却经验浅薄、同样会面临挫折与苦恼、同样与朋友们一起相处的我们,为了年轻的生命,远离毒品。而我们不禁要惊呼:毒患猛于虎啊!
让我们揭开毒品带着的所谓舒心与愉悦的假面具,看看在臭名昭著的海洛因、色彩鲜艳的摇头丸、一般作为药物的杜冷丁等外表下的身份。它们有的含有吗啡类生物碱、罂粟碱类生物碱,有的是中枢神经兴奋剂、麻醉药。然而不论他们的成分及身份如何,它们都产生几乎相同的效果:在神经中枢方面,可造成嗜睡和性格的改变,引起某种程度的惬意和欣快感觉;在大脑皮层方面,可造成人的注意力、思维和记忆性能的衰退,长期大剂量地使用,会引起精神失常的症状,出现澹亡和幻觉;在呼吸系统方面,抑制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改变呼吸的自动控制,大剂量吸食会导致呼吸停止而死亡。它们具有极易成瘾性,使得长期吸食者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严重的依赖性,造成严重的毒物癖,从而迫使瘾者不断地增大剂量以期收到相同的吸食效果。由于吸毒者往往依赖毒品过活,使得进食减少,从而抵抗力明显下降,易感染疾病。姑且不论及读者花费的金钱和为了积攒毒资而采取的种种近乎疯狂的手段,单是这些健康的代价,难道还不够大么?难道还不够让人望而却步么?难道还不够让人清醒过来么?
如果是青少年是欲放的花朵,那么他们绝不应该是萎靡凋零的;如果说青少年是希望的未来,那么他们绝不应该是阴霾混沌的。如果说青少年是初升的太阳,那么他们绝不应该是暗淡无光的;如果说青少年是腾渊的潜龙,那么他们绝不应该是软弱病态的;如果说青少年是啸谷的乳虎,那么他们绝不应该是胆怯懦弱的!所以,让我们高呼: 为了年轻的生命,让我们远离毒品这个可怕的恶魔!
为了年轻的生命,让我们坚定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警惕、珍惜自己的花样年华! 为了年轻的生命,让我们放弃不付出就会得到收获的幻想、一失败就寻找解脱的幼稚、不敢面对现实的懦弱、过分乐观认为自己有足够毅力的自大、为艳丽时尚所迷惑的好奇和为讲哥们义气而不辨是非的鲁莽吧!这些,都是被魔鬼所看中所利用的致命伤。 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应该告诫身边每一个人不要轻易步入毒品摆设好的陷阱,不要为一件小事而毁了自己的一生! 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可以过得更绚烂多姿,可以活得更坚韧不移,让我们为将来喝彩!
⑥ 禁毒片 明天 观后感1000字以上
其一: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吸毒在全世界日趋泛滥,毒品走私日益严重。面对这一严禁形式,1987年6月12日至26日,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了有138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参加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会议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将每年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号召全球人民共同来抵御毒品的危害,
今年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国际禁毒日”,今年是开展禁毒斗争的第17个年头了,今年禁毒的主题是:“抵制毒品,参与禁毒”。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向毒品宣战。
为了迎接“6.26禁毒日”我们学校专门开了一个报告会,特意邀请了戒毒所的一名教官和学员来为我们献身说法。
那名学员是一位正处在花季的少女,但她已经被毒品摧残的体无完肤了,她每天都在与可怕的毒魔作斗争,而她那双腿也在毒魔的侵袭之下变得千疮百孔。当她每次看见与她同龄的少女们穿着漂亮的裙子,自信的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她都感到非常难过,因为她那双被毒魔“亲吻”过的腿已经不可能示人了。而她自己也再也无法像正常的人们一样生活,当她自己走在大街上时,她都觉得自己是异类,而这一切一切的痛苦都是因为她接受了毒魔的邀请。
在她的自述中,我们知道了她是多么悔恨自己当初的无知,她希望可以用她的亲身经历来告诫我们,让我们知道毒品的危害,也让我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亲情之外所有其他的东西都要付出代价。
同学们想想,一位花季少女,远离学堂和亲人,第二次进了戒毒所,在四面高墙中独自忍受着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还失去了自由……,那是我们无法去想象的地狱生活,所以我们要远离这个可恶至极的毒魔,珍爱自己的生命。
而在最后,我真心的希望这位女孩可以戒掉毒瘾,能够重新开始,回到那个原本属于她的家庭和生活,我想她一定会迎来自由的那一天的。
让我们共同“抵制毒品,参与禁毒,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向毒品宣战”吧!
禁毒作文
在人生中,我们会被各种各样的善与恶包围着,我们必须分清哪些是善,哪些是恶,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当坏人千方百计诱惑你时,不要被一时的假象蒙骗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840年,鸦片和大麻首先来到了中国。鸦片战争从此爆发。鸦片是由提炼缨素而成,可作药用,但含有大量麻醉性毒素,一抽上瘾,人就变得瘦柴如骨,精神萎缩。中国人吃了鸦片后,屡战屡败,使鸦片成为了洋鬼子一大功”。毒品害处多,吸毒就等于自毁前程。1985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勇夺两金一银的健将阿惠因吸毒变得骨瘦如柴,形如‘老妪’。硕士研究生江涛因吸毒倾家荡产,变成了社会上的一个废物……许多例子告诉我们毒品是可怕的,是一个害人的坏蛋。新中国成立后,海洛因又到来了,弄得走私案一桩又一桩,中国人民痛苦不堪。尽管中国建立了许多座戒毒所,但是吸毒者和贩毒分子就更聪明了,更隐秘了。
在这些信息中我们知道:吸毒是不好的,有些人也想戒毒,可沾染容易戒时难啊,大家都在电视里看过,只要毒瘾一来,如果没有在吸毒品,那种痛苦将生不如死,痛不欲生,多少意志坚强的人都忍受不了。我在各种禁毒宣传画上看到,甚至有的人用各种方法来分散注意力,有的用刀割自己的,有用头撞墙的,有把牙刷望鼻孔里塞的等等。难道他们不痛吗?他们也是没办法的,有的人就索性不去忍受,去向父母或亲戚骗钱。骗不到了就去偷、抢、去杀人。有些人吸毒不是故意的而是在毒品贩子的煽风点火下,或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你就试一下而已,再说你意志力不是很强吗?没事的。”这样就会有人也这么想结果就去试一试。就是因为这么一试出大事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所以我们应该杜绝毒品。
其二:
150年前的英吉利人,带着贪婪的欲望,用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既而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屈辱的一页。一日数次,从不间断,不然涕泪齐下,浑身瘫软,最后在痛苦的煎熬中耗费掉所有的家财,落魄地死去。曾经以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居然在这东西的作用变得国弱民衰,任人宰割,落得个“东亚病夫”的耻辱称号。有识之士如林则徐者,禁烟,缴烟,销烟,终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应有的尊严。不亦快哉!不亦快哉!
曾经在新中国的建立后消失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的毒品“贸易”,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如幽灵般地重新回来。成千上万倍的利润,令不少想快速致福而动了歪心的人趋之若骛,铤而走险,海洛因,大麻,摇头丸,越来越多的花款被走私进了中国;又有多少先福起来的人为了追求所谓的新鲜刺激,所谓的潮流,又或者过分相信自己的意志力,从而走上了家破人亡的不归路!?
灵魂在呐喊,耳边却只剩下魔鬼的声音在回响;意志在挣扎,身心却早被噩灵所摧残!多么可悲的现实!一旦被魔鬼所缠上,将灵魂交给了魔鬼,便几乎永无翻身之日;活生生的一个人,竟然成了行尸走肉般的傀儡,身不由己,为了满足到自己一旦发作的欲望可以做到抛妻弃子,六亲不认,为了筹集昂贵的毒资,可以打家劫舍,偷讹拐骗,无恶不作。
呜呼!呜呼!前车可鉴!前车可鉴!君岂能在金钱的诱惑下忘记到历史的悲剧?君岂能为片刻的无尽欢愉而忽略长期的痛苦?禁毒之举,刻不容缓,宜重宜严啊!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进,但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重蹈覆辙。这可不是小问题,而是关乎到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兴衰啊!在我们走在看得见曙光的光明大道上的时候,可不能被魔鬼的呼唤所吸引,走上亡家亡国的不归路啊!禁毒之举,利在当世,功在春秋啊!
魔鬼是会化了装出现的。当美好的外表,新奇的噱头吸引着我们的视线,鼓励着我们去尝试的时候,多一个心眼,自觉抵制魔鬼的诱惑,否则随时会为自己的好奇心付出惨重的代价啊!
在金三角,在哥伦比亚,有朝一日当一大片一大片靓丽的婴粟花被其他植物所取代,魔鬼不再着附其身,离我们而远去的时候,世界定必会变得更美好……
前一段,学校组织我们看禁毒宣传片,那一幅幅不堪入目,血淋淋的图片令人心惊胆战,毛骨耸然.从一幅幅图片里,我知道了许多触目惊心的事实.有人因吸毒而导致家破人亡,有人因吸毒而疯狂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为了有钱买毒品,他们偷,抢,甚至杀,严重地危害了社会治安。我看见吸毒的人个个在生死边缘挣扎,他们骨瘦如柴,像狗似的蜷缩在地上,生不如死,他们的惨象是多么可怕啊!
看了这些宣传片,我感触很大,有很多青少年因一时的无知、好奇,在所谓的“朋友”诱惑下,吸上了毒品,误入歧途,以至越陷越深,不可自拔。毒品,就像一只无形的魔手,甚至比任何猛兽更可怕。它不断摧残人们的身心、摧毁人们的意志,为了不受毒发之苦,他们去偷、去抢、甚至去杀人,走上犯罪道路,断送了美好的一生,这值得吗?毒品不但使吸毒者受到伤害,还令他身边的家人朋友为他伤心。难道毒品的危害还不够大吗?我知道的阿丽姐姐,她很美丽,但因为一次好奇,吸上了毒品,从此过着毒品赐给的行尸走肉的生活。父母的伤心、也没有使她回头。是社会的关怀使她毅然走入戒毒所,重新迎接她新的生活。误入歧途的朋友们,赶快离开这个可怕的旋涡吧,靠自己的坚强的意志,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的。
为了我们的明天,请珍惜生命,拒绝毒品,不要贪图一时痛快,毁掉终身幸福!
各位青少年朋友,我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不要做罪恶的牺牲品,让我们斩断魔爪,迎接光辉灿烂的明天吧!这姹紫嫣红的,就是罂粟花。药学家从它的果实中提炼出吗啡、海洛因,是因为它们能为人类解除病痛。
阳光下也会有阴影。造福于人类的科学成果,在居心险恶者手中,也可能成为残害人类的祸种。正如这组从鲜花演变到骷髅的造型。
毒品,通常指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前面提到的鸦片、海洛因、冰毒、大麻、可卡因等,是毒品;而某些医疗应用药物,如吗啡、杜冷丁,当它们被非法滥用时,也成为毒品。请大家看展板和展柜里的实物。
毒品为什么能够害人呢?为什么一旦沾染上就难以戒掉呢?
任何人,只要沾染上毒品,都会产生双重依赖。
一是身体依赖。毒品,比如被滥用的阿片类药物,进入人体后,会使人的机体发生适应性改变,建立起新的药物作用下的平衡。一旦停止用药,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反应:不安、焦虑、忽冷忽热、起鸡皮疙瘩、流泪、流涕、出汗、恶心、呕吐、腹疼、腹泻等症状,痛苦万分。吸毒者为了缓解痛苦,就必须定时摄取毒品,并不断加大剂量。吸毒者因此再也离不开毒品。
二是精神依赖。正常人脑内和体内的一些器官里,存在着内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体。当人体摄取毒品后,内源性阿片肽受到抑制,阿片受体只能靠不断摄取阿片类毒品才能调节精神平衡。毒品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还会出现一种精神效应,使人对毒品产生强烈的渴求。
人体一旦出现身体和精神依赖,就是通常所说吸毒成瘾了。即使经过脱毒治疗,要完全康复原有生理功能,至少需要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更为严重的是,要消除对毒品的精神依赖十分困难。许多吸毒者经戒毒治疗后仍一而再、再而三地复吸,就是这个原因。这也是目前世界医药学界尚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毒品对人的摧残,触目惊心。它会对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损害。这是吸毒者大脑、肺部发生病变的情况;这是一组把吸毒者变成行尸走肉的真实写照。
静脉注射、肌肉或皮下注射的吸毒方式,最容易传染各种皮肤病、性病,甚至艾滋病。据统计,吸毒者因使用不洁注射器而被感染乙肝或丙肝的,感染率高达22%和68%;截至1998年3月,我国检测发现9970例艾滋病感染者,其中66%是使用不洁注射器的吸毒者。
大家看,这是一个感染艾滋病毒的吸毒者的双脚,他的皮肉一层层地脱落,眼睛里流出的是浑浊的脓液,小腿烂得像流淌的火山熔岩。
她叫张福娟,曾在电视片《中华之剑》中露过面的吸毒者。《中华之剑》拍摄时,她是惟一同意把自己毒瘾发作的惨状暴露在摄像机镜头前的人,目的是为警示他人,千万不可沾染毒品。这张图片是她注射毒品感染后,全身溃烂;那时,长春电影制片厂来昆明选演员,她是候选人之一。
一些吸毒成瘾又搞不到毒品的人,在“白色魔鬼”驱使下,用切手指、砍胳膊、烟头烫等自残方式来缓解毒瘾。这位姓郭的男青年,吸光了20万元存款及全部家产后,熬不过毒瘾,用切腹方式自杀,被发现后送医院缝了18针。这些是用上吊、撞墙、跳楼、牙刷插鼻孔等方式自杀的吸毒者。一个吸毒人员追悔道:“敲开了毒品的门,挖好了自己的坟!”
搞不到毒品是一条死路,搞到了毒品是死路一条。许多吸毒者不得不靠一次比一次大的剂量来缓解毒瘾发作带来的痛苦,哪还顾得上过量吸毒会导致死亡。
她叫梁蓓丽,染上毒瘾后,靠卖淫维持吸毒,终因吸毒过量而死于街头,死时才21岁。
看过电影《长大成人》的观众朋友一定认得出,她就是该片女主角之一的扮演者朱洁。朱洁与著名演员江珊、徐帆、陈小艺等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同班同学,她的血管里流淌着爱新觉罗氏的皇族血统。在《长大成人》中,朱洁扮演了一个有吸毒经历的人。谁也说不清,是为寻找角色的感觉,还是因为好奇,总之,她真的吸上毒了。结果没等到电影公映,她已因吸毒过量而死亡。据导演介绍,《长大成人》的本意,是抨击演艺圈内包括吸毒在内的颓废现象。朱洁本该对导演意图有更深的领悟,却莫名其妙地用自己的生命做了反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毒品则是毁灭家庭的炸药。
五十多年前,遭受鸦片祸害的武汉地区流传着一副对联:竹枪一枝,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辽宁省鞍山市王宝岩、高静夫妇,1991年开始吸毒,三年中,吸光了包括两幢楼房、一辆出租车在内的百万家财,为吸毒又借了80多万元的债。这是他们年迈的老母亲带着辍学的孙子流落街头。
图片中被烧毁的是湖南长沙市府后街的一处住宅,一家三口吸毒,因不堪忍受毒瘾发作,一起纵火自焚。
这是一只10岁女孩的眼睛,眼角垂挂着欲滴未滴的泪珠。透过这只泪眼,我们仿佛读出了这个女孩茫然的哀痛、悲悯和疑问。
仅仅几年前,她还生活在一个殷实富裕的家境中。父母经营饭馆、服装,腰缠万贯。作为掌上明珠的她,被父母呵护得无微不至。然而,暴富之后的失衡心态,使父母沾染上了毒品,几乎一夜之间,曾经拥有的一切,都在缕缕轻烟中化为乌有。父亲进了戒毒所,母亲为寻觅毒品不知去向,只剩下这个孤零零的女孩,不知所措地站在家徒四壁的房间里,一日三餐也要靠好心邻居的接济。面对摄像镜头和记者的询问,她茫然无语,许久许久,早已噙满泪水的眼里溢出了第一滴泪。
吸毒,不仅耗尽钱财,更扭曲人的天性。1997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北京市公安局的民警根据110报警电话,在和平里地区一套公寓中抓获了两名毒品持有者。当民警们搜查堆满大量吸毒用的吸管、锡纸的一个角落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年仅3岁的男孩。他全身赤裸,双手被绑,遍体烫痕,已经奄奄一息了。民警马上把孩子送进医院。
据两名毒品持有者供称,孩子的母亲姓郭,外省人,在北京卖淫、吸毒多年。因没钱偿还欠下的毒品债,把亲生儿子“丢丢”送来作抵押。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只要这二人毒瘾上来,就把丢丢当作发泄对象,捆绑、踢打、烟头烫、打火机烧……
经医生检查,丢丢全身大面积1度至2度烧伤并感染,门牙掉了两颗,鼻子缺损,颅脑外伤,患有重度贫血和佝偻病,还伴有溃疡性口腔炎。
《法制日报》女记者居杨将她拍摄的一组照片发表在《南方周末》上,许多北京市民和青年学生闻讯后带着营养品和衣物赶来看望。
因非法吸毒和卖淫正被羁押的丢丢的母亲也被民警带到丢丢床前,看着遍身是伤的亲骨肉,她冷冷地说:“我不认识他。”
三岁的丢丢看在眼里,一声未吭。母亲离去后,他才对在一边的记者说,他想要那张有妈妈的照片。
在儿童医院特护病房里住了三个星期,丢丢开始康复了。但医院已经减半的5000元医药费却没有了着落。丢丢是民警送来的,住院卡上监护人填的也是民警,于是民警们又要为筹措医药费四处奔波。
丢丢出院时,来自民警及各地各界的捐助已近2万元。许多善心的家庭表示愿意收养这个失去母爱又饱受摧残的孩子,负责监护他的北京市公安局却无权对此作出决定。丢丢只好暂由北京一家敬老院里的爷爷奶奶们抱去。
民政部门终于作出决定,由丢丢母亲户口所在地民政局的一位干部领养了这个孩子,并安排他进了当地最好的幼儿园。
广西南宁市一位妇女,怀孕期间仍吸毒。孩子出世后忽而窒息,忽而痉挛。此后半年,母亲哺乳前,必须先吸毒婴儿才肯进食,否则孩子哭闹不止。
吸毒耗资巨大,许多吸毒者在毒瘾的驱使下走上刑事犯罪的道路。因吸毒而贪污,因吸毒而诈骗,因吸毒而盗窃,因吸毒而抢劫,因吸毒而敲诈,因吸毒而杀人……
刘澜斌,云南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染上毒瘾后,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款74万元,被判处无期徒刑。
在他之前,“共和国第一大案”的主犯刘青山,也是因为吸毒走上犯罪道路的。
这幅蒲松龄画像,是画家秦惠浪先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时的作品,秦惠浪由此跨上个人事业的顶峰。然而,仅仅数十天后,1994年11月25日,他及他的一家四口,就被两名破门而入的吸毒者杀害了。
这两名吸毒者与秦家无冤无仇,甚至素不相识,他们深夜持刀闯入秦家,仅仅因为耐不住毒瘾煎熬才铤而走险。吸毒者在毒瘾的驱使下,可能做出任何疯狂的举动,制造出一个又一个飞来的横祸。
1995年4月11日,两名杀害秦惠浪一家的罪犯周西民、白俊杰被依法判处死刑。临刑前,这两名罪犯仿佛刚从“迷狂”中清醒过来,他们分别忏悔道:“但愿人们千万别学我这样”;“吸毒一口,掉入虎口!”
黑龙江大学孙景军教授在银行取款后被害,就是另一例证。
重庆市的这位母亲,做梦也不会想到,在她头上连砍28刀并且刀刀致命的凶犯,竟是自己不到19岁的亲骨肉。19年来,母亲天天用这把菜刀给儿子做饭,其间融入了多少母亲的心血和期待?
是什么使这位曾被母亲百般呵护的儿子变得如此残忍?如此丧心病狂?是毒品。
这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农村,人,个个东倒西歪;地,片片荒芜贫瘠。导演这幕人间悲剧的,同样是毒品。
17世纪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强行在中国进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使无数中国人堕入苦难的毒海。鸦片战争以后,这些毫无廉耻的列强,竟依仗着洋枪洋炮,血淋淋地将中国瓜分,迫使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割地赔款。这样的奇耻大辱,我们民族背负了一百多年。
毒品不除,民不聊生;毒品不除,国无宁日
⑦ 如何去除药物依赖
药物依赖不可能一下就祛除,需要逐渐来,有的药物突然停药还会产生反跳作用。
我认为首先在疾病好转的情况下先适当减少药物用量,再逐渐停药,还可以转移注意力,比如服用安眠药的人容易产生依赖,最好是先找到失眠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辅助以食物治疗而不是药物治疗。
只要你不是用的drug,一般不要强行戒药
⑧ 如何克服药物依赖心理
慢慢减轻,不能一下子结束
让别人帮你减轻药量,然后以白水代替,当你不知不觉喝了几天白水后,告诉你,你其实已经没有药物依赖了
往往心理问题特别需要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很难走出低谷!
⑨ 治疗密码读后感300字
(1)没人会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
(2)就算有,他们也不愿意拿出来讨论。
非常认同书上这两点。没有人愿意拿自己心理问题来谈论,人都不想随便让别人看到自己脆弱、不坚强的一面。还由于很多方面,那些关于心理问题最终成为个人一种不能说的秘密。
很多时候我想忘掉过去一些痛苦或者不愉快的事情,但似乎越是努力越是难以忘记。
书上说:
“痛苦记忆要比其他类型的记忆获得更大的优先权,这主要是为了保护我们,让我们能够存活下去,顺利成长。”
按照我的理解,也许就因为人的潜意识里有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为了保护我们,避免类似痛苦事情再次发生。所以我们忘记过去的痛苦总是如此困难。就像有一个隐形的紧箍咒,越想忘记紧箍就越紧越痛苦不堪。所以用随缘的心态不想才是忘记痛苦最快捷的方法。
谈到自我保护的本能,大脑真的是个非常精密强悍的系统。例如:
身体上遭到疼痛,痛到一定程度上,就会选择晕;心理上,遭受到疼痛,痛到一定程度就会选择失忆。
这些都是一种潜意识自我保护的方式。
关于谈话疗法的观点,书上说:
“当这个最初带来痛苦的事件发生时,受伤越深,释放的肾上腺素就越多,以后能被认为是相似状况的选择范围也就越大。换句话说,创伤越大,事后能引发联想的情况越多,它也就越容易被重新触发。”
“无意识之所以这么强烈地抗拒这段记忆被治疗,正因为这件事太痛苦,如果再发生一次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传统的方式是通过谈话。但我认为没用,而且科学界和心理学界的不少最新研究都表明,谈论这些记忆极少能产生治愈效果,反而常常会让情况变得更糟。何况有许多记忆都是无意识的。”
我也觉得。目前谈话疗法(系统脱敏法)这种心理创伤治疗方法。表面上比药物治疗安全(不会导致药物依赖和副作用)。但实际如果心理医师没有足够的技巧,对病人了解的不够深入,对病人是非常危险的。(这种想法可能被看过的电影影响以偏概全)
这让我想起了《不请自来》这部惊悚电影,女主因为母亲的死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选择性失忆)。在电影开头,她的主治心理医生在她出院时进行最后一次谈话时,鼓励她说了一句:“回家吧,做你未完成的事情”。因为这一句,电影结尾她(人格分裂)把她的继母杀死了。她一直认为继母是破坏她家庭的人,导致她母亲死的“凶手”。她一直想赶她继母离开这个家庭(这个就是她潜意识里入医院前认为未完成的事情)。电影结束时,她回到精神病医院时,见到那她主治心理医生,说:“我做了你叫我做的事情...完成了我未完成的事情”。当然那时候,主治医生一脸茫然。
90%的健康问题(疾病)和压力有关。
书上说:
“如果承受压力过大、时间过长,就容易产生‘慢性压力’,进而会导致心脏病、中风,甚至还常会引发癌症和慢性呼吸道疾病。身体上的疾病还只是冰山一角。压力还会从精神上影响你,让你从生活中、从所爱的人身上获得的欢乐消失无踪。”
“任何让你感觉到受挫、愤怒、焦虑的状态或想法都会产生压力”
“如果压力持续不断,那么就会对你的身体器官造成损伤,尤其会直接影响到免疫系统。”
我也很认同压力等等的心理问题能导致各种生理问题。
如果有些医学知识的读者,看这本书可能会容易理解些。
“生理压力,简单说,就是我们的神经系统失衡了。我们可以将中枢神经系统比做一辆车。如果你踩住油门不放,最后可能会撞坏某种东西。与此类似,如果你一直踩刹车,最后也会弄坏某样东西。这辆车的设计理念就是要让油门和刹车适度地、协调地工作。中枢神经系统也是这样。系统分两部分,就像油门和刹车一样。其中,交感神经系统就是油门(让身体活跃),副交感神经系统就是刹车(让身体放慢)。目前主流医学界测量生理压力的技术叫心率变异性测试,可以测量到系统内平衡与否。这个我们稍后会更详细地说到。”
“在压力下,我们的细胞也不会接收任何营养、氧气、矿物质、必要脂肪酸等,而且也不会排出废物和毒素。除了使自己存活的必要活动,其他一切活动都停止了。这就导致细胞内部的环境充满了毒素而且不允许自身生长和修复。”(所以压力大长不高么?有人能告诉我?)
“如果细胞处于开放、允许生长和修复的状态,那它就能抵御疾病的侵袭。”
这本书可以作为一部心理问题认知治疗的参考书。虽然整本书很多处是作者在推销自己的“治疗密码”课程,有点吹嘘。还有些涉及到了超心理学,对于有偏见的读者可能认为伪科学太多。不过我感觉整体书的内容还是不错的,尤其第一部分内容(理论很详细)学到了很多知识。
⑩ 药物滥用造成的药物依赖性包括什么
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的区别取决于它的严重程度,药物滥用指的是人在无规律的使用药物,比如在使用、吸食新型毒品,一个月吸食一次、娱乐性的接触或者社交性的接触这些物品,就属于滥用,就是说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比如使用安定类药物都属于滥用,并没有达到药物依赖的程度。药物依赖指的是有规律性的使用这类毒品,然后吸食的量逐渐增大,原来使用小剂量就可以满足了,现在要需要大的剂量才能满足,对毒品这些药物已经耐受了或者形成依赖性了,一旦停止使用这类毒品之后就会出现明显的戒断反应,这样才能称之为药物依赖。所以说药物滥用往往是药物依赖的前身,首先有药物滥用,最后才会有药物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