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杨家女将》写一篇600字观后感
哥哥,小妹给你两篇参考:
1、
最近,我迷上一部经典小说——《杨家将》,读完使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从这本书我认识到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学习到古代的言语方式和衣着,了解到中华过去那五千年悠久历史中的一小部分,领会到那些英雄好汉的大无畏气概。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还是杨宗保之妻穆桂英。在战场上,她威风凛凛,是一位巾帼英雄;在家里,她温文尔雅,是一位贤妻良母。谁说女子不如男,穆桂英智勇双全,能文能武,做事公私分明,办事谨慎、周全。书中有一章为“穆桂英挂帅”,我看过之后,不得不向这位美丽聪明的女将军暑期大拇指。
由穆桂英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几位同样伟大的女性。将自己研究多年的镭纯提炼方法毫无保留地公诸于世的她,是我们敬佩的居里夫人;在英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时,许多战士面临死亡,是她自愿伸出手医治伤员,被称为“伤员的天使”的她,是我们爱戴的南丁格尔;将自己大部分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的她,是我们亲爱的宋庆龄。
可是,此书有几个令我恨之入骨的卑鄙小人,其中,我最讨厌的还是奸臣——潘仁美。他公报私仇,仗着自己是国仗,任凭自己的儿子到处作恶。为了想当皇帝,投靠辽国,出卖国情,还诬蔑杨家出卖国家。真令人气愤!
但现代不也有这样的人吗?为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这样的行为等于自残!像台湾前总统陈水扁,最终也不接受法律的制裁?如果大家都像《杨家将》里的那些英雄好汉一般,有情有义,一诺千金,愿为国捐躯,这世界不久变得更美好?
《杨家将》,可歌可泣,我如今越来越喜欢你这个朋友了!
2、
我最喜欢拜读的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作家笔下的《杨家将》这篇著作。《杨家将》是中国十大名著之一,我认为它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忠义家史,描述了杨家将伟大的民族主义精神,使我百读不厌。
书中讲述了杨家将的32个故事,但我最喜爱的还是“浴血郐阳那一战。宋太宗要去五台山还愿,而五台山却和辽国接壤,宋太宗不听忠臣之言执意起驾去了五台山,宋太宗还了愿就停留在邻阳,辽兵得知,把邻阳围得水泄不通,杨家将得知马上赶往郐阳,他们浴血奋战,终于把宋太宗从围困中解救出来。这一战牺牲了杨家3员大将。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一刻,杨继业的大儿子杨渊平为了解救皇帝宋太宗,和宋太宗交换了衣服,自己被辽兵杀害了,而让宋太宗逃出了郐阳城,杨继业不顾儿子的安危护着宋太宗和文武大臣回了都城。啊!杨家将真是精忠报国啊,他们从不贪生怕死,为了国家的安危宁可牺牲自己,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啊!还有“金刀杨令公”杨继业,他竟然不顾儿子的安危,保护着宋太宗,这得有多宽广的胸怀啊!使我联想到了当今社会,有些人贪生怕死,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利益竟能伤害自己的亲人。有多少人能像杨家将那样舍身为国?我呼唤人们以杨家将为榜样!不为自己的利益而生,要为祖国而生!
我被其中从不吝啬的杨继业所深深打动了。他不为自己的儿子和家庭着想而处处为国家着想。他的大儿子、二儿子和三儿子就要战死沙场,而他却不关心也不悲伤,仍然一心为国。我再次呼吁人们作为国家而献身的人!俗话说得好:不为自私,而为国私,是可也。
这本书使人百读不厌,让我如痴如醉。书中的描写真挚感人、催人泪下;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书中的插图也栩栩如生。这本家喻户晓的《杨家将》不管让谁看了都会回味一生的。
不知怎样希望帮上你的忙
2. 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的影片评价
1.也许是剧本不够用心,或者是投资不够用心,影片中充斥着各种疑似穿帮或者露拙的镜头。留下遗憾的画面不只发生在一个角色上,而是发生在所有人物上。上至佘太君,下到杨文广,总能看到他们力不从心的一面,或者是听到单纯幼稚的台词。至于中间的遗孀们,则是文不能持家,武不能退敌,不仅是命运悲剧,更是角色悲催。虽然《杨门女将》是一部认真的影片,但是专业水平没有给予有效的支持,特别是剧本的设计,没有捕捉到历史题材的厚重感,失去英雄人物应有的气质,全盘如儿戏,令人失望。(凤凰网评 )
2.《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的重头戏是战争场面,可惜拍得差、剪得也差。只要是涉及群演的大场面,剪接就开始凌乱起来,让人心神恍惚,注意力游移不定,甚至记不住哪个角色先挂。武器花样不少,狼牙棒、弓弩、双钩、双手刀等一齐上阵,而我们经过经年累月的古装片洗礼,对影片中的这些武器无甚新鲜感。片中对一些武器的运用如玩具一般,像在观看武侠片或科幻片。说到片中的战术,感觉不到智谋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泛滥的动作戏,效果不是令人血脉贲张,而是没完没了的乏味。(网易娱乐评 )
3.《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证明了一点,烂片没有底线,有了它,所有烂片皆成浮云。一帮过去多少都有些成绩的演员,成功地上演了一出令人心碎的戏。儿时看杨家将的故事,会起鸡皮疙瘩,是因豪情,热血,计谋,是被感染。今天看陈勋奇执导的电影,也起鸡皮疙瘩,不过,是因为太烂,烂得震撼肌肤,让人无所适从。(搜狐娱乐评 )
3. 杨门女将带给我们的启发
女人也是能成功的,女人也可以很坚强,很勇敢!
4. 《杨门女将》影评范文
《杨门女将》的导演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港片的制作思维上,空洞的故事,混乱的剪辑以及演员的表演,都使得本片的水准难以令人恭维。“杨家将”的故事在国内也算是家喻户晓,其中的“十二寡妇征西”的片段更是以惨烈而著称,此前也有多部影视作品涉及这一题材,其中上世纪70年代程刚执导的《十四女英豪》已然成为经典。虽然这一部《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下称《杨门女将》)没有明确地说自己是“翻拍”,但影片无论是在开场情节,还是在之后的一些片段里,都大量“借鉴”了程刚的作品。对此,导演陈勋奇并不否认自己是在向前作“致敬”,但从影片的实际表现来看,这种“致敬”最终给人的感觉更近乎一种亵渎。当年的《十四女英豪》几乎集结了邵氏旗下的所有女星,无论是故事和演员表演都令人称道。但在陈勋奇的这一部《杨门女将》中,首先在剧本上就没有下足工夫。杨宗保死而复生的情节在影片中几乎纯属多余,给人的感觉也仅仅是为了增加演员的戏份和制造结尾处夫妻二人战死沙场的悲情而刻意为之。此外,影片在许多细节上处处体现了编导的漫不经心,辣椒上阵、夫妻阵前亲吻以及敌方首领一死战争就结束等情节都雷人至极。在人物形象上,由于影片中出场人物众多,加上影片节奏较快,让观众难以分清你我,也就使得每个人物都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重要的是,影片将“杨家将”故事中令人热血沸腾的情怀几乎彻底屏蔽。虽然影片仍以杨门女将“保家卫国”为旗号出征,但在影片的发展过程中,观众却很难感受到这种爱国之情,更多的时候,感觉杨门女将只是为了“打仗”而出征。说到底,其实还是影片编导本身对于杨家将故事所蕴含的传统精神未作认真探究而已。仅就这一点而言,本片与《十四女英豪》的水准,高下立判。在故事上缺乏新意,只能通过更多的打戏来赚取眼球。整部影片100分钟,其中有超过60分钟是在打打杀杀中度过。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火球大战”和“飞度狼牙谷”两场戏都是原作里的经典动作场面,新意欠奉。不客气地说,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打戏都可以说是乱作一团,尤其是在大量的女性打戏的情况下,既没有原作中硬桥硬马的冲击力,又不能做到以巧取胜,只能大量使用威亚“飞来飞去”,让人感觉如同儿戏。陈勋奇的本意是让观众“看打戏喘不过气”,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让观众在一个混乱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上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演员打得辛苦,观众看得更累。本片导演陈勋奇是香港电影辉煌时期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曾被认为是“香港最后一位电影全才”。不过,客观而言,他在配乐上的才华比他在导演方面的才华更令人认可。从这部《杨门女将》来看,也就影片的配乐最最值得肯定,虽然陈勋奇此次并未亲自操刀。看得出,陈勋奇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港片的制作思维上,空洞的故事,混乱的剪辑以及演员的表演,都使得本片的水准难以令人恭维。
5. 杨门女将
剧名:杨门女将之女儿当自强(杨门女将)
地区: 中国香港 / 内地
上 映: 2004年
长度: 电影十五集
导 演: 李国立
制作发行: 中国电影集团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
主演:
郑佩佩饰佘赛花(佘太君)
蔡 晶饰周夫人(杨大娘)
王新芬饰耿金花(杨二娘)
金 晶饰董月娥(杨三娘)
王渝文饰罗氏女(杨四娘)
郭晋安饰杨延朗(杨四郎)
吴 越饰杨延德(杨五郎)
宋怡霏饰程风莲(杨五娘)
黄智贤饰杨延昭(杨六郎)
童爱玲饰柴文意(柴郡主杨六娘)
孙 莉饰杜金娥(杨七娘)
徐 敏饰赵德芳(八贤王)
李若彤饰杨延琪(杨八妹)
连 凯饰杨 安
李绮红饰杨排风
陈国邦饰程 刚
张智尧饰杨宗保
宁 静饰穆桂英
戴春荣饰萧太后
张锦程饰宋太宗
谢韵仪饰金绫公主(王贵妃)
尹阳明饰贝蒙多
岳 翎饰银镜公主
林明伦饰姜 彬
梁家仁饰王 钦
柯叔元饰谢金吾
韩童山饰寇 准
黄达亮饰任道安
张 山饰韩 昌
原子鏸饰姜翠萍
封佳奇饰杨宗保(少 年)
陆琦琦饰穆桂英(少 年)
数字电影目录
1. 女儿当自强
2. 天波府风波
3. 女将初征
4. 再战金沙滩
5. 四郎探母
6. 昊天塔
7. 八妹游春
8. 白马贺寿
9. 皇城惊变
10. 巧夺凤发
11. 情定穆柯寨
12. 战地情缘
13. 辕门斩子
14. 穆桂英挂帅
15. 大破天门阵
这里有详细介绍:
http://ke..com/view/1001055.htm
6. 求一篇有关京剧 杨门女将的观后感 500字左右
京剧《杨门女将》观后感
早就听闻京剧是我国的文化国粹,记得小时候爷爷偶尔会唱几句经典的京剧给我听,让我从此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是很可惜从来都没有到戏剧院体味一下看戏的感觉,只能在电视上、网络上看一些经典而精彩的片段。由于自己姓杨,对于杨门虎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我从小就了解得比较透彻了,只是一直没有以京剧的舞台表演形式去观赏一番,这次终于有机会观赏一下了。看完之后有一种说不来的不同的感觉。
杨门“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多少年来曾以各种不同的戏曲形式沛气行于舞台上。在这个洋溢浪漫主义色彩的题材里面,通效褐家将反抗外族侵略斗争的那种前扑后继的英雄气概,体现了我国人民传统的爱国主义、乐观主义精神和不可屈服的战斗意志。
看完京剧《杨门女将》,我时时被一种精神感动着,被一种气势影响着,这种精神和气势,是从舞台上传递出来的,也是超越了时空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所以,我就一直那样聚精会神地在注视着舞台上的一举一动。
大人物出场之前总要一些小角色来做衬托,我们可以看到先上场的是杨府一个调皮的丫头,正在铺陈杨宗保元帅的五十寿宴,一开始就呈现了杨府不分贵贱的良好气氛,然而这个丫头就是引出那些大人物的铺垫,杨宗保之母和穆桂英马上就出场了,其他人也陆陆续续上了场,他们的动作和眼神是那么神采奕奕,恰到好处。尤其是佘太君一上场便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凸显了他深受尊重的气场。他们从刚出场时候的喜悦到听闻杨宗保已在战场牺牲的消息后的悲痛,演的是那么恰到好处,为了不让太君伤心,杨母和桂英悲而又要故喜,叫人看了都伤怀。穆桂英很快从悲伤中跳出来,她决定亲自挂帅奔向疆场,一来为夫君报仇,二来做一个保家卫国的战士。至此便又上演了一场穆桂英挂帅的精彩好戏,对于这一幕是我最难忘的。在封建社会,女人家挂帅上战场是极其少见的,她们要承受多少舆论压力和闲言碎语呢!
在观赏整个《杨门女将》的过程中,我被杨门女将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深深震撼,作为杨家一位女将,我一定会以她们为榜样,做一个有作为的女将!从此,我对京剧又钟情了几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视频、附件等)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用户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作品务请注明出处,机构云平台、个人云空间的建设权、管理权、所有权均归实名机构和实名师生所有,与世界大学城无关。
标签:作业一
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 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 分享到圈子
游客不允许评论,您尚未登录或者已经安全退出
排序方式: 按评论时间| 按最新回复| 按回复数量
支持[13] 反对[8]
赖小萍 2011-10-08 15:19
已阅
回复……
关于我们|成长大事记|工作机会|合作通道|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世界大学城
7. 杨家将读后感400字
这本书主要写了宋朝一门忠烈杨家的故事。这本书写了从杨继业﹑佘赛花,到杨家将,再到十二女将,全部是忠肝义胆,视死如归的英雄好汉。可是正当杨家日如中天的时候却遭奸臣的嫉妒,几乎杨家的所有男丁全部遇害。最后还是佘太君带领着杨家女将去征讨辽国,这是多么的大无畏,多么的有度量,多么的忠肝义胆哪!杨继业和杨延昭是大宋忠君爱国的楷模,为国,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杨家将的故事虽成了历史,但忠心报国、前仆后继的伟大精神,我们一定要继承。
在《杨家将》这本书的故事里,不仅歌颂了令人敬仰的爱国主义英雄,也揭露了统治者的腐败与荒唐,同时还鞭挞了陷害忠良的奸臣和混入内部的奸细。其实,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这种悲剧也时常发生。例如,岳飞、韩信、彭越等等许多。这不免寒了忠臣的心,同时也断送了王朝的“生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封建主义社会的皇帝的专制与猜忌。这些都是是封建社会的弊端,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而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候,现在永远也不会出现皇帝的专制与猜忌。更不会出现奸臣的嫉妒。社会的公德与福利都提高了许多,这正是现代社会的优点。虽然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打仗的事情目前不存在,但我们的祖国还不是特别富强,作为我们小学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真正想到我们的学习不但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保家卫国,反抗侵略、追求和平。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8. 《天真派:杨门女将》该如何评价
我觉得很好很有创意,小孩演一些名著,能带来一些新鲜感,不会有视觉疲劳,能给这个剧增添一番风味。
9. 看完京剧《杨门女将》的感受
最能表达内心的情感就是“震撼”“感动”。
伴随着京剧的背景音乐,是很大气的。杨家女将个个擦干眼泪,挺起柔弱肩膀,为丈夫未完事业继续效忠祖国
10. 给我几篇杨家将读后感,400左右
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历史上,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将,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任侍卫新军都虞候。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但他深感刘氏厚遇之恩,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后来,北汉战败,杨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的亲信前去劝降。见到刘继元派来的劝降使者,杨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于边事,洞晓边情”,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担负起了山西防御契丹的重任。实际上,潘美只是挂了个虚衔,重担全部压在代州前线杨业的身上。
杨业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武艺也高,每次打猎,收获总比别人多一倍。他对同伴说:“我将来带兵打仗,也如同猎鹰追逐野兔一般。”
杨业不负宋太宗的重托,在契丹军出入的各个要道口,连续修建了阳武寨、崞寨、西陉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县、繁峙境内)6 个兵寨。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万军马来攻雁门,杨业率部用堵截和奇袭办法,大败契丹军,杀死他们的节度使、驸马、侍中肖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从此,敌兵一见“杨”字大旗,便吓得心惊胆战而不战自退,称杨业为“杨无敌”。朝廷由此提升他为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杨业驻守雁门关八年之久,契丹军始终不敢侵入一步。
杨业的显赫战功,使得一些心胸狭窄的同僚妒火中烧。一些人给宋太宗写匿名信,诋毁杨业。宋太宗没有轻信,而是把这些谤书封好交给杨业,表示了对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为了彻底解决契丹对边境的骚扰,执意全面进攻契丹,下诏分兵三路进行北伐:东路由大将曹彬、崔彦进率主力从雄州出发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进统率,由定州攻飞狐;西路由潘美、杨业统率,出雁门关,攻朔(今山西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等四州,最终目标是三路大军会师幽州,与契丹进行决战。三路大军同时前进,东路军刚出击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击,大败于歧沟关;中路军闻听东路败北,也就不战而溃;只有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出师仅两个月,便战果累累,收复了朔、寰、云、应四州之地,兵锋直抵桑乾河。但是,由于东、中两路守军的溃败,他们却成了孤军深入。契丹在打败东路和中路两路宋军后,调集十万精锐,全力向潘、杨部占领的寰州压来。朝廷命令潘、杨率军护送朔、寰、云、应四州百姓立即迁回代州。在当时大兵压境的时刻,要完成这一任务非常艰巨。杨业经过周密思考,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云、朔等州守将,等我军离代州北上时,令云州民众先出,我军到达应州时,契丹必定会派兵迎战,这时,命令朔州民众再出城,同时派骑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这样百姓就可安全内迁。
对于杨业这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监军王先和主帅潘美却坚决反对。他们为了争功,硬要杨业率兵去打寰州。王先说:“你有几万精兵为什么还这样胆怯?应当直接出雁门关北上!”杨业说:“不行,这样做,只有失败。”王先阴险地说:“你不是号称‘杨天敌’吗,为什么不敢与敌人正面交锋,难道你还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杨业气忿地说:“我这样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这样责问我,那好吧,我现在就遵命前往。”出发时,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汉降将,蒙皇上大恩,我愿以死报国。”他又用手指着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说:“你们务必在两翼布置强有力的弓箭手,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出兵夹击,不然我们将会全军覆没。”说罢,杨业就率兵出发了。经过两场恶战,因寡不敌众,杨业战败。退到陈家谷时,王先、潘美却率军早已离开了谷口,杨业得不到接应,陷入重围。虽然他奋不顾身,英勇作战,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坠马被俘,最后不屈绝食而死。他的儿子七郎也在这一次战斗中牺牲。
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玉外,还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延朗后改名延昭,人们称他为“杨六郎”。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将。杨延昭儿童时代受到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做军事游戏。杨业常对人说:“这个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总要带他上阵。战争中,杨延昭很快锻炼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杨业率军北伐应、朔,派杨延昭任先锋,与契丹军在朔州城下激战。延昭被乱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讲命地与敌人厮杀。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军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这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在契丹围攻之下,遂城城小无备,人人危惧。杨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乱。他让士兵在城墙上浇水成冰,使城墙变得又坚固又光滑。契丹军攻城不下,只好绕道去攻打别处。在杨业死后,杨延昭守卫北方20多年,屡败契丹军队,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的儿子,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在宋仁宗时期,他先后在河北、陕西边境做过镇守将军。他镇守陕西时,主要是防务西夏国对中原地区的骚扰。
杨家将正是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为保卫祖国恪尽职守。他们的事迹不断走入传说、故事、戏曲舞台和影视剧创作。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宋元之际,民间艺人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间文学家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用小说评书的形式在社会民间广泛传播。这些传说和故事,把杨家将英勇战斗、牺牲的过程,叙述得十分详细和感人。他们还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绘成大奸臣做陪衬,使杨家将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风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杨排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爱国者形象,在世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
对于杨家将忠心报国世代相传的优良家风,对于一个家族前赴后继捍卫祖国既忠又勇的行为,人们传诵他们,缅怀他们,热爱他们,崇敬他们,以各种形式,为他们竖起一座座丰碑。
雁门关下,有一个以杨家祠堂而闻名的鹿蹄涧村,村里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杨家后代。
杨家祠堂始建于元代,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杨家祠宇。因杨业死后被追赠为“太尉”,谥号“忠武”,他的后代以此题祠名为“杨忠武祠”,俗称“杨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块鹿蹄石,形状奇特,雕刻秀美。传说是杨业十四世孙杨友,镇守代州时一日外出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这只鹿带箭逃走,杨友紧追不放,追到现在的鹿蹄涧村,梅花鹿突然钻入地下。杨友命人挖掘,挖出奇异的一方石头,上面雕刻着梅花鹿带箭图案,并有明显的鹿蹄印。后来,人们将这块奇异的石头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涧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来,为缅怀先祖精忠报国的高尚情怀,鹿蹄涧村年年都举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戏,唱戏必唱杨家将戏。
“血战金沙滩”是杨家将传说故事中,杨家将打得最悲壮、最惨烈的一仗。在这场恶战中,杨家将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战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个一个杨家战死一大半。戏曲《金沙滩》演的就是这件英勇悲壮的事迹。但鹿跨涧村民什么戏都看,唯独不看《金沙滩》这出戏。
据说,有一年的春天,村里正唱戏,点戏人就点了《金沙滩》。说也怪,开戏前,天气晴朗,风尘不动。戏开后,契丹兵向杨家将猛烈进攻,这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黄尘滚滚,搅得天昏地暗,台上台下,顿时乱作一团,台上的“契丹兵”也只好鸣金收兵。风沙过后,观众稍稍坐定,台上又紧锣密鼓敲打起来,杨老令公披挂上阵,领兵迎敌。演到二郎、三郎惨死疆场时,突然从西北方向滚过一团乌云,刹那间,风云过后,就是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铺天盖地从天而降,整个场子里成了风雨世界。
风雨过后,人们说:这是祖宗对咱们的报应,老祖宗不想让咱们再提那些伤心的事。咱们闹红火,别让他们不高兴,好吧,从今往后,演杨家喜庆的戏,咱再不演《金沙滩》了。后来换了别的戏,说也奇怪,一连几天全是风和日丽。
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人们也没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实性。不过鹿蹄涧村人从来不看《金沙滩》这出戏倒是真的。因为他们不愿回忆祖先悲伤的往事,更不愿让这惨烈的场面再去搅扰祖先的在天之灵。他们期望的是没有侵略,没有战争,只有和平与安宁的世界。
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为了追求这种希望,杨老令公战死了,杨六郎、杨文广继承遗志继续战斗;男人牺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继承遗志继续战斗;主人战死了,杨排风等家丁、丫环也要继承遗志继续战斗。在中国历史上,凝聚着这种忠烈家风的事例绝非杨家将一家。仅在山西,还有薛仁贵、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将和呼延赞、呼延灼的呼家将。这些家将的传说和故事,相互辉映,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闪耀着璀璨的理想主义光芒。
雁门关外杨家将征战过的那个叫做金沙滩的古战场,昔日的刀光剑影。硝烟烽火,早已随着历史前进的车轮而荡然无存。今日的金沙滩,放眼望去,满滩皆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成为十里飘香的果园。
当我们乘坐北同蒲的火车经过这里时,列车播音员或其他知晓这个地方的人,总要手指窗外,说:“快看,这就是杨家将战斗过的金沙滩。”听者无不转头注目车外,看着这片早已面目全非的旧地,想起有关杨家将的事绩,心中升起崇敬之情。
杨家将以及薛家将、呼家将已远远走出历史的范畴,而升华为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励精图治,振兴中华。
杨家将读后感
假期中我读了不少好书,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得数熊大木所写的《杨家将传》了。
这本书塑造了杨业、杨延平、杨延定、杨延安、杨延辉、杨延德、杨延昭、杨延嗣、杨宗保、等一大群有血有肉的爱国英雄形象,热情歌颂了维护国家神圣领土完整的英雄主义精神。其中周夫人、黄琼女、单阳公主、杨七姐、杜夫人、马塞英、耿金花、董月娥、邹兰秀、孟四娘、重阳女、杨秋菊等许多英勇的女将突破了封建社会中妇女经守闺阁、忍耐柔弱的传统,勇敢地叱咤风云、成为了纵横驰聘的战将。令敌人闻风丧胆、不寒而栗,真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故事。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当数杨令公——杨业了。杨业,陕西麟州人,原名杨继业,是五代末期的北汉名将,因骁勇善战,因此被辽兵称为“杨无敌”。他从小就开始习武,对十八般兵器是样样精通,到了50多岁还在带兵打仗,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最后,杨业的五位公子被潘仁美一一害死,只剩下杨延昭、杨延德和杨业了。有一次,辽兵包围了李陵庙,因为奸臣潘仁美不增派援兵,杨业寡不敌众,最后含恨一头撞上了李陵碑,自尽了,当时我看了都为杨业惋惜,也对潘仁美这个大奸臣恨之入骨。最后,杨门女将们继承父业,最终还是将辽兵打败了。
看了这本书,我想:书中的杨家将们为了大宋的利益,想尽了各种办法对付辽兵,到最后一个个为国捐躯,只剩下六郎继续征战疆常如果我生在当时,我一定去帮杨业打败辽兵。一提到潘仁美我就火冒三丈,因为,有一次七郎去叫援兵,恰巧潘仁美是将军。七郎向他要一万精兵,没想到兵没借到,反而自己被害死了。潘仁美如果还在人间的话,我想对他说:“一个人不能那么奸诈贪婪,如果他奸诈贪婪总有一天会遭到报应的。”我不仅佩服杨家将们的英勇善战,还佩服他们的聪明才智。特别是杨延朗,他想的办法可以说是锦囊妙计。杨业有一次打仗时被辽兵困在山里,杨延朗想了一条妙计:让延嗣和延昭打辽兵,自己和延平带一百兵扮成辽兵去救杨业。最后他们兄弟四人里应外合,既救出了杨父又把辽兵打了个措手不及。杨家将们虽然一个个为国捐躯,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只要一提起杨家将,人们就会对他们敬佩不已,而奸臣潘仁美,只能永远被世人所唾弃,遗臭万年。我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像杨家将们一样保卫祖国。
在这本书中,不仅歌颂了令人敬仰的爱国主义英雄,也揭露了统治者的腐-败,荒唐,同时还讲述了陷害忠良的奸臣。
这本书真让我收获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