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美国三大战役电影观后感

美国三大战役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07-05 07:12:35

⑴ 求《葛底斯堡战役》观后感1000字以上

葛底士堡战役观后感

葛底士堡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决战(相当于中国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此战的胜负,将直接决定美国政府是由北方资产阶级领导,还是由南方奴隶主来领导。最终的结果,是北方资产阶级领导下的北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掌控了战争的主动权,并最终取得了国家政权;而罗伯特李所率领的南军则遭到了致命打击,其精锐部队被全歼,从而彻底丧失了争夺政权的资本。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美国。

葛底士堡战役与我国的解放战争极为相似:战争之初是南方强于北方,而最终结果却是北方获胜,并且都是在正面的主力大决战中彻底击败了敌人。

葛底士堡战役,实际上是北军给南军设下的一个圈套,其目的就是吸引骄傲自负的南军就地进行决战,依靠地形优势和纵深防御来疲惫敌人,先消耗主动进攻的敌军兵力,瓦解其士气,最后再给予致命打击。这一战术与后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役极其相似。此战可谓是纵深防御战理论的经典之作。

从双方的实力对比就可以知道,南军的战斗力明显高于北军,其士兵人数和整体素质也明显高于北军。如果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正面对决,北军几乎没有胜算,然而,历史却南军总司令给罗伯特李开了一个大玩笑,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由于南军的多次决策失误,北军从一开始就占据了地形的优势,并将这种优势保持到了最后。

纵观葛底士堡战役全局,伯罗特李对南军的战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原因如下:

1、战役开始只是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一队自负的南军步兵旅在没有友军掩护下,孤军深入北军要地,结果在葛底斯堡附近被北军击溃。初战失利,伯罗特李咽不下这口气,于是派遣越来越多的部队到此集结,北军也毫不示弱,最后引发了双方十几万人的主力大决战。

看看葛底士堡的地形,就明白南军是为何惨败了,这里是北军选定的战略要地,中间是高地,高地外侧是无遮无拦的平地,有几千米宽,一千多米纵深,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葛底士堡的高地的两头是山丘,山势陡峭,树木林立,同样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如果罗伯特李不是盲目的自负和狂妄,是不会选择在此与北军硬碰硬的。

2、战役开始初期,双方都在调动大部队集结时,南军的大部队已经发动攻击了,而北军主力还在几十公里之外强行军,因此,战役开始不久,罗伯特李的军队取得了明显优势,北军节节败退。然而,南军指挥官却没有及时攻占葛底斯堡前后两个山丘中的任何一个,也没有乘胜追歼北军,夺取葛底斯堡的所有战略要地,这是南军最大的失策。

也许南军一开始就没打算在此决战,只是想协助友军扫清障碍后就离开。遗憾的是,当罗伯特李听说北军主力已经集结在此, 便转而调整部署,决定发动葛底士堡战役。这是罗伯特李犯下的第一个战略错误,拿破仑曾说过“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朝着敌人所期望的方式去作战”,而罗伯特李就是最好的反面教训。他在南军未取得任何地形和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在敌人所选定的地区加入了大决战,只能说明罗伯特李由于狂妄和自负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错。

3、当葛底士堡所有的高地和重要据点全被北军据守后,南军不管从哪个方向发起攻击,都是极为不利的,北军居高临下,那可是泰山压顶的势头。当南军对葛底士堡的前后两个山丘,屡攻不下而损失惨重时,罗伯特李就应该进行战略转移了,可惜他仍不放弃,一错再错,居然把南军最精锐的3个佛吉尼亚师,共15000人的主力部队,调往葛底士堡中央防区,发动了葛底斯堡的最终战役,他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中央高地,彻底击垮北军,一战定乾坤,因为,他坚信自己的这三个师是无敌的。

而他的副将,朗斯特里特将军早就告诉他了,即便中央高地只有5000北军士兵防守,南军要挺进1000多米的空旷平地,不但要承受北军猛烈的火炮的打击,还要翻越数个障碍物,就至少要损失一半以上的兵力,而一旦北军增派援军过来,则必败无疑。结果伯罗特李依然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地发动了总攻,结果南军3个精锐师几乎全军覆没。

南北战争中的葛底士堡大决战胜负,与所谓的新制度战胜旧制度,正义战胜邪恶完全无关,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双方指挥官的指挥艺术、力量对比、战局形势和士兵的战斗意志等因素,这其中就包括“天时、地利、人和”。而葛底士堡可以说是一场由“地利”和“人和”所主导的战役。

⑵ 看了三大战役写100字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指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把自己的感想、收获写下来.读后感内容较为丰富,可以写自己读文章时引起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受到的启发和教育;也可以写从文章中学到的新知识.
写读后感一般应做到三点:
1、要读懂原文的内容.“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先读后感.因此,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读,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内容,才会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
2、写自己体会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叙述的内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体会最深的内容来写.体会不深,感想不丰富,读后感就写不成功.

⑶ 《三大战役》电影影评 大一历史作业

三大战役是我国解放以后军事题材电影之最,气势磅礴,场面宏大,人员、部队、器材、武器等等,动员之多,资金消耗之大,都是天文数字。今后恐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估计不会重拍。

三大战役对于青年人的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

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圩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3.9万人的伤亡为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三大战役环环相扣,紧密关联,波澜壮阔,高潮迭起,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人民解放军连续歼敌154万余人,使蒋介石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精锐部队基本上归于消灭。中共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党中央、毛泽东在西柏坡指挥了一场国共惊心动魄的生死大决战,就在这由辽沈、淮海、平静三大战役一环紧扣一环组成的战略大决战中,仅4个月19天的时间,共歼敌154万余人,彻底打垮了国民党的军队。中共中央、毛泽东在西柏坡十个多月,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

⑷ 观电影《三大战役》有感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重要是描写感受,具体范文如下:




在星期六的晚上,我在家中看了一部电影:《三大战役》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9.18”事变后,我国清朝腐败无能,被日本帝国侵略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在战争中,中华人民死伤无数,他们尽自己所能哪怕牺牲掉自己的性命也要保卫祖国,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誓死将敌人赶出全中国。

在几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终于将敌人赶出了中国。革命烈士们为成立新中国,为中华人民未来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几场战役中,有杰出的将士们冲锋陷阵,拼死突围敌人的包围圈。

战士们冒着生命拼死包围敌人,敌人被围成一团,之后便被四周夹击起来。敌人被打的哭爹喊娘,狼狈不堪,最终举手投降。您还听说过“狼牙山五壮士”吗。

在日本军队围剿狼牙山的时候,有五位英雄誓死阻击敌人,那几位英雄占据了有利地形,随着敌人的不断进攻,他们又没有什么增援力量,就靠着他们已有的武器储备和险峻的地形消灭了许多日本士兵。

但敌人仍在源源不断的进攻,英雄们在没有子弹的时候,奋力拼搏。之后他们有用山上的石块砸向敌人,但由于众寡悬殊,他们只有等待敌人到近处的时候,采用肉搏的方式杀死敌人,在敌人冒出头的时候,他们用尖锐的石头往敌人头上砸、扔。

在一段时间的拼搏后,狼牙山五壮士全都牺牲了。他们是革命的一面镜子,鼓励着我们为国家的繁荣而献出自己的力量。

看了《三大战役》这部电影后,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得到了极大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的战士们在抗日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我们的战士们总能化险为夷。

我们要学习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的崇高品质,我们学习时遇到了困难,必须学会在逆境中不能悲观消沉,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⑸ 三大战役电影观后感200字

青春,是一朵娇艳的花,永不凋谢;青春,是炽热的骄阳,永挂天边;青春,是一首壮烈的赞歌,永远回旋于心房。《青春之歌》通过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来反映了一场历史大风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青年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我们作为热血青年,更加应该把握青春,学会成长。人,总是要一天天长大的,任何人都回避不了这个事实。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长起来的,它需要我们的勇气。现在的青年学生,不少人害怕长大,不想长大。只是一味地玩世不恭,遇到什么事情都找父母,求朋友,而自己就根本什么都不去想怕辛苦,怕麻烦,怕失败,怕承担,怕劳累,怕责任……他们习惯了让别人安排好一切,走被别人设计的人生,迷迷糊糊,并自以为顺理成章、盲目地一路走下去。林道静虽然有着悲惨的命运,但他却一直与命运作斗争,无论是多大的困难,都没有将林道静击倒。面对后母对她的刻薄;官僚特务一次次的苦苦相逼;余敬唐的欺诈;爱人余永泽的懦弱、自私、迂腐和专制,他并没有委曲求全,为保生命过安逸、舒适的生活。我真的很佩服她的勇气,她的刚毅和那一颗勇于面对生活中不幸的心。成长,确实需要勇气,需要承担,这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经历之一,是不可逃避的,就让我们勇敢地站起来吧!虽然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迷失,迷惘,但是从中会得到教训、教育,林道静正是这样,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要在我们青春时期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增长知识的同时多累积生活阅历。学着去面对,学着在逆境中生存,学着在困境中磨练心志,逐渐成熟。幸福的生活得来不易。那是我们一代代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取来的,他们用鲜血谱写新的历史,他们用鲜血浇灌大地,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勇于扛上历史的重任,把自己的生命与祖国母亲的关怀下茁壮地成长起来的精神。林道静那充满坎坷、充满荆棘的,但又丰富多彩的人生随着她一步步成长,一步步成熟,这也是党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写照。我们青年一代要勇于成长,善于成长,牢记革命精神!

⑹ 电影 大决战 观后感

思路:根据电影《大决战》系列的内容展开,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解放战争胜利70周年。关于三大战役的记录,我认为最为经典的当属1991年拍摄的《大决战》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陆续重温了一遍。《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其中我认为最震撼的要属《淮海战役》。

60万对80万,延伸来说,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能够战胜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国民党军队。以前只在历史书中划过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但具体来说,决定解放战争胜利的有很多,我认为关键一点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并进行了彻底的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在主观上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用户,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支持,客观上使得原本束缚在土地上的生产力得以释放出来。这样就是数以万计的农民在主、客观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能够奔赴前线,支援解放军在广阔的华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二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战争成功了。至于其他类似“战争艺术”种。

只不过是缩短了战争的时间的“把戏”罢了,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但过分强调军事指挥的重要性,特别是将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全部归结于蒋介石的失败指挥上,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嘛

⑺ 急求一篇三大战役观后感求大神帮助

这个嘛 我会 不过只能意会不能言谈

⑻ 三大战役纪录片的观后感一千字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⑼ 历史老师要求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关于美国南北战争的电影的观后感吧,急求!!字数500字左右,语言别太

葛底士堡战役观后感

葛底士堡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决战(相当于中国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此战的胜负,将直接决定美国政府是由北方资产阶级领导,还是由南方奴隶主来领导。最终的结果,是北方资产阶级领导下的北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掌控了战争的主动权,并最终取得了国家政权;而罗伯特李所率领的南军则遭到了致命打击,其精锐部队被全歼,从而彻底丧失了争夺政权的资本。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美国。

葛底士堡战役与我国的解放战争极为相似:战争之初是南方强于北方,而最终结果却是北方获胜,并且都是在正面的主力大决战中彻底击败了敌人。

葛底士堡战役,实际上是北军给南军设下的一个圈套,其目的就是吸引骄傲自负的南军就地进行决战,依靠地形优势和纵深防御来疲惫敌人,先消耗主动进攻的敌军兵力,瓦解其士气,最后再给予致命打击。这一战术与后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役极其相似。此战可谓是纵深防御战理论的经典之作。

从双方的实力对比就可以知道,南军的战斗力明显高于北军,其士兵人数和整体素质也明显高于北军。如果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正面对决,北军几乎没有胜算,然而,历史却南军总司令给罗伯特李开了一个大玩笑,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由于南军的多次决策失误,北军从一开始就占据了地形的优势,并将这种优势保持到了最后。

纵观葛底士堡战役全局,伯罗特李对南军的战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原因如下:

1、战役开始只是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一队自负的南军步兵旅在没有友军掩护下,孤军深入北军要地,结果在葛底斯堡附近被北军击溃。初战失利,伯罗特李咽不下这口气,于是派遣越来越多的部队到此集结,北军也毫不示弱,最后引发了双方十几万人的主力大决战。

看看葛底士堡的地形,就明白南军是为何惨败了,这里是北军选定的战略要地,中间是高地,高地外侧是无遮无拦的平地,有几千米宽,一千多米纵深,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葛底士堡的高地的两头是山丘,山势陡峭,树木林立,同样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如果罗伯特李不是盲目的自负和狂妄,是不会选择在此与北军硬碰硬的。

2、战役开始初期,双方都在调动大部队集结时,南军的大部队已经发动攻击了,而北军主力还在几十公里之外强行军,因此,战役开始不久,罗伯特李的军队取得了明显优势,北军节节败退。然而,南军指挥官却没有及时攻占葛底斯堡前后两个山丘中的任何一个,也没有乘胜追歼北军,夺取葛底斯堡的所有战略要地,这是南军最大的失策。

也许南军一开始就没打算在此决战,只是想协助友军扫清障碍后就离开。遗憾的是,当罗伯特李听说北军主力已经集结在此, 便转而调整部署,决定发动葛底士堡战役。这是罗伯特李犯下的第一个战略错误,拿破仑曾说过“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朝着敌人所期望的方式去作战”,而罗伯特李就是最好的反面教训。他在南军未取得任何地形和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在敌人所选定的地区加入了大决战,只能说明罗伯特李由于狂妄和自负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错。

3、当葛底士堡所有的高地和重要据点全被北军据守后,南军不管从哪个方向发起攻击,都是极为不利的,北军居高临下,那可是泰山压顶的势头。当南军对葛底士堡的前后两个山丘,屡攻不下而损失惨重时,罗伯特李就应该进行战略转移了,可惜他仍不放弃,一错再错,居然把南军最精锐的3个佛吉尼亚师,共15000人的主力部队,调往葛底士堡中央防区,发动了葛底斯堡的最终战役,他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中央高地,彻底击垮北军,一战定乾坤,因为,他坚信自己的这三个师是无敌的。

而他的副将,朗斯特里特将军早就告诉他了,即便中央高地只有5000北军士兵防守,南军要挺进1000多米的空旷平地,不但要承受北军猛烈的火炮的打击,还要翻越数个障碍物,就至少要损失一半以上的兵力,而一旦北军增派援军过来,则必败无疑。结果伯罗特李依然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地发动了总攻,结果南军3个精锐师几乎全军覆没。

南北战争中的葛底士堡大决战胜负,与所谓的新制度战胜旧制度,正义战胜邪恶完全无关,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双方指挥官的指挥艺术、力量对比、战局形势和士兵的战斗意志等因素,这其中就包括“天时、地利、人和”。而葛底士堡可以说是一场由“地利”和“人和”所主导的战役。

⑽ 观三大战役读后感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截断了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的陆上通道。长春守敌动摇,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顺利解放。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进行了辽西会战,东北野战军全歼了妄图重占锦州,夺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得以解放。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围歼敌人黄伯韬兵团,击毙敌兵团司令黄伯韬。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3000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由豫南赶来增援而孤军突击的黄维兵团。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全歼敌第十二兵团于双堆集地区,生俘兵团司令黄维。在此期间,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被华东野战军主力合围在陈官庄一带,孙元良兵团被歼灭。第三阶段从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邱清泉,生俘副总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间进行的。平津战役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确定的对平、津、张实行围而不打或割而不围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完成了对平、津、张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任务,使敌人失去南逃或西窜的可能,造成了解放军从容歼敌的态势。第二阶段从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军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先歼灭新保安之敌两个师,接着歼灭由张家口突围之敌七个师,并于1月14日总攻天津,全歼守敌13万人,生俘敌警备司令陈长捷。第三阶段从1月16日至31日,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和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有力地促进下,经过谈判,傅作义率部25万余人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整个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达52万人,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共进行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有帮助请点好评或者采纳
祝你新的一学期学习进步!

阅读全文

与美国三大战役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外出的女孩电影演员 浏览:455
李嫱电影演员 浏览:820
法国肢解电影 浏览:831
谁有毒液电影票的图片 浏览:932
恐怖航班电影大全 浏览:751
一部叫铁鞋的是什么电影 浏览:459
发财日记1电影完整版 浏览:915
美国电影爱情动作大片视频 浏览:15
日本十大情多电影迅雷下载地址 浏览:562
肖央随份子钱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697
圣诞节有南瓜车的爱情电影 浏览:853
韩国电影男瑜伽教练中文 浏览:635
南通什么电影院 浏览:511
电影影的音乐叫什么名字 浏览:304
德国战争片喜剧电影大全集 浏览:862
家政妇伦理电影图片 浏览:743
搜电影演员达式常 浏览:29
电影院用的什么声道 浏览:693
纳粹分子电影完整版 浏览:592
友情能成为爱情的电影 浏览: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