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independence day独立日观后感两篇
哦 我不会翻译 所以 sorry
② 独立日电影观后感600
未来某年的7月2日,美国各地的监视站发现一艘直达数百英里的巨大飞船接近了地球。飞船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干扰了地球的通信卫星信号。飞船放出了36艘直径达15英里的子飞船飞抵地球上各大城市的上空。世界上的人们感到了迷惑和恐惧,但也有人想要欢迎外星友好使者的来临。 电脑工程师戴维发现,外星人发出的信号其实是攻击的倒计时信号。戴维设法把这个信息通知了他的妻子康妮:她是总统的助理,为了工作她与戴维的关系已经破裂。 政府试图与外星人联络,但毫无反应,总统为此忧心忡忡。在得知戴维带来的讯息后,他急忙下令撤离,但为时已晚。 7月3日,外星人的飞船开始攻击地球。在一瞬间,人类就遭到了巨大的打击和灾难。
一直以来挺喜欢威尔•史密斯的,不可否认独立日不可多得的好片,而本片在票房上也是得到了相当丰厚的回报。光是8亿多的全球票房就已经让威尔•史密斯啸傲江湖了。当然其实在这片里出彩的不单是威尔•史密斯,杰夫•高布伦扮演的电脑专家和比尔•普尔曼扮演的总统也是相当有魅力的。这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物形象饱满,每个英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连那个被外星人抓去的角色也是恰倒好处的扮演了英勇就义的感人角色。当然抛开故事的逻辑性不谈的话本片的剧本可说是科幻类电影里相当精彩的一部了。
一般有外星人的科幻电影很难做到逻辑合理又故事精彩两边兼顾(当然也是有的,就是不太多),所以那些想看爽快想看华丽的就别奢求故事的逻辑理论了,而这也是6.4分的原因。当然在这里就不多谈故事的问题了,相对于《绝地战警》,这《独立日》肯定看过的人更多,因此评论相对的我会集中到威尔•史密斯身上,本片中他依然是个风流潇洒的“坏小子”! 本片故事发生在7月2日到7月4日三天,而该片放映也是在7月4日美国国庆时放映,可谓意义深刻。三天的时间讲述的却是一个震天动地的大事件。时间线明确的故事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错落有致的视听盛宴。虽然威尔•史密斯在该片里还不算第一主角,但这里的他演技也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说说《独立日》里的经典场面,那个外星飞碟在白宫在帝国大厦顶上放原子弹的场面可谓深入人心,而让人惊叹的是那个年代却也有着如此高超的特技效果,美国神秘51区“外星展览”,虽然对国人可能没什么值得怀念的,但是对于美国人来说51区却是个永远都留在心里的迷,而那个年代更是如此,因此这里出现的51区确实的带给了不少人震撼。然后就是前面我提到的威尔•史密斯抓外星人了,那段估计无人不晓了。杰夫•高布伦发现用病毒对付外星人,然后行动开始,激情非凡的一段,相信这里很多地方都值得一看。
祝你愉快
③ 求电影《独立日》的看后感~急!
摘来一个影评~不过这电影的效果是不错,敢于向白宫开炮,和<火星人玩转地球>一样~勇敢
尽管《独立日》会被影评界时不时拿来当作高票房烂片的批判典型,我却不敢苟同这种简单的刻薄。剧情平凡、高潮廉价、漏洞无数,这固然是缺点,但不能不承认这的确是一部让人发狂的影片,观众在观片过程中大可不必承受过多心理负担,只需要享受宏大的特技场面带来的震撼就好:巨型外星飞船被炸,陆地上真实的目标被毁,人类惊惶失措的混乱场景……这些都是UFO迷们梦寐以求要看到的。不过使这部影片真正有意义的并不是高成本特技,也不是威尔·施密斯或者杰夫·戈德布拉姆平平的演技;这部电影的真正意义在于:外星人和人类终于公开对峙,而不是欲盖弥彰地传播恐怖了,这就好比将攻击目标对准白宫与开始轰炸白宫有着天壤之别一样:《独立日》选择了后者,当然会卖出个惊天动地的好价钱。
参考资料:http://ent.tom.com/Archive/1002/1631/2003/8/15-55334.html
④ 独立的青青的读后感怎么写
(以下简称《致青春》)改编自辛夷坞同名畅销小说,是赵薇的首部导演作品,也是她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专业的毕业作品。电影以“青春、逝去、致敬”为主题词,真实地展现了蓬勃绽放的内地一代人原汁原味的青春感情和青春蜕变;淋漓尽致地呈现了90年代的大学校园生活。影片以主人公郑微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青涩、敢爱敢恨、心痛的情感历程勾起了人们对青春的缅怀。尽管这是一代人的青春缩影,却意外地让几代人从中找到了共鸣点。
爱情是青春永恒的主题,电影里每一张青春的脸庞都“洋溢”着属于自己的懵懂爱情,有的爱得轰轰烈烈,有的只是默默守候。
女主人公“玉面小飞龙”郑微,她要她的爱情掷地有声,她为了自己从小喜欢的青梅竹马邻家大哥哥——林静,独自来到陌生的城市,当她满怀期待进入校园,却得到林静出国的消息,从此杳无信。喝喝酒、撒撒疯,性格开朗的她很快走出了失恋的阴影。在随后与“有才的穷学生”陈孝正的爱情故事中,她说:“不管前面是刀山火海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成为了以灰色基调为主的怀旧画面中的一缕阳光,让原本有些沉重的心情多了些许轻松。
她可以在图书馆里大声对他说:“陈孝正,我喜欢你”;她可以为了给他送一小块所谓的“生日”蛋糕,而被蚊子咬得满腿是红疹子;她也可以在全校的文艺演出中抢戏,高唱一曲《红日》……那青春洋溢的样子似乎让我们都觉得自己的青春缺少了点应有的激情。同时电影还以出现梦幻中的水晶鞋的画面,将开始恋爱的她内心深处的羞涩和欢喜表现得惟妙惟肖。
阮莞,一个让人心疼的女子,宁静、美丽。她要她的青春不朽,她的爱很宽容!面对所爱的男人赵世永酒后的不羁,她不哭不闹,向张开借了钱,陪那个女生去了医院,临上火车时,她说:“世永,仅此一次,下不为例!”这样的年纪如此冷静,这位清秀的姑娘似乎有着过人的聪慧和成熟,甚至有些无法让观众体会到她平凡而伟大的爱。她冷静地离开了懦弱无能的赵世永,冷静地跟微微说她的爱情死了,冷静地试穿婚纱……这一切都在为她娇弱的身体消失在卡车飞撞过去的那一刹那做了恰到好处的铺垫。
在结婚前一天,她接到赵世永的电话,她对微微说,她还有那种心跳的感觉,于是以赴演唱会之约来结束过往,开始新的生活为由,去见她心目中的“他”。奔跑着、张望着,这种紧张的期待只有真爱过的人才会懂,直至卡车撞向她那娇弱的身躯,全场寂静,观众的心也随之颤抖,她,用生命祭奠了唯一的爱。
张开,一个充满着可以让我们继续相信爱情的正能量的守望者。“你知道满天星的话语是什么吗?是甘愿当配角,这些年我怀揣着对你的爱,就像窃贼匿藏着偷窃来的脏物,永远都见不得天日,谁都不知道我一直爱着你。”他手捧着一束满天星,在阮莞的墓前说道。这样的满天星给观众带来了一丝丝无奈和心酸。面对心爱的女孩,他始终保持着尊严,心甘情愿地将这份爱意埋藏在青春岁月里,也许这样的爱情也算永恒。
还有林静、许开阳、曾毓、朱小北、黎维娟以及那个只在荧幕中出现几个画面的施洁,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对青春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青春里的爱情,纯真而美好,虽然懵懂,虽然结局让人心疼,但它是人们的启蒙导师,让我们学会独立成长。
爱情不分你我、不分年代,青春岁月的我们都曾怀揣着一份悸动、期许和守护。在《致青春》这部影片里,我们似乎都能找到似曾相识的情愫。
⑤ 电影《独立日》 观后感1000字左右 要原创,否则无效
一直以来挺喜欢威尔•史密斯的,不可否认独立日不可多得的好片,而本片在票房上也是得到了相当丰厚的回报。光是8亿多的全球票房就已经让威尔•史密斯啸傲江湖了。当然其实在这片里出彩的不单是威尔•史密斯,杰夫•高布伦扮演的电脑专家和比尔•普尔曼扮演的总统也是相当有魅力的。这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物形象饱满,每个英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连那个被外星人抓去的角色也是恰倒好处的扮演了英勇就义的感人角色。当然抛开故事的逻辑性不谈的话本片的剧本可说是科幻类电影里相当精彩的一部了。一般有外星人的科幻电影很难做到逻辑合理又故事精彩两边兼顾(当然也是有的,就是不太多),所以那些想看爽快想看华丽的就别奢求故事的逻辑理论了,而这也是6.4分的原因。当然在这里就不多谈故事的问题了,相对于《绝地战警》,这《独立日》肯定看过的人更多,因此评论相对的我会集中到威尔•史密斯身上,本片中他依然是个风流潇洒的“坏小子”! 本片故事发生在7月2日到7月4日三天,而该片放映也是在7月4日美国国庆时放映,可谓意义深刻。三天的时间讲述的却是一个震天动地的大事件。时间线明确的故事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错落有致的视听盛宴。虽然威尔•史密斯在该片里还不算第一主角,但这里的他演技也得到了不小的提升。第一天在家里到军事基地里算是他出现的第一个片段,这里的威尔•史密斯的表现相当一般,也是因为这段时间没有多少戏份,因此这一天他少有让人称道的场面,而我们也集中的在欣赏外星人神速的攻击方式。而从军事行动开始到找到第一夫人这段第二天的故事,威尔•史密斯不管是戏里还是戏外都下足了功夫,我相信他那夸张的飞行表演(不合逻辑的典型案例),外加不惧外星人冲上去一拳然后一边点烟一边说“欢迎来到地球”那段一定让不少人印象深刻,也许那时候你还不知道谁是威尔•史密斯,但是这个场面肯定会让你会心一笑。而后他为情抗命寻找女友的场面也让第一夫人为之动容,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不过却还是在其中体现了不少威尔•史密斯的神采。而第三天独立日则是威尔•史密斯和杰夫•高布伦勇闯外星人母飞碟的最精彩一幕,在这里我个人觉得他的表演已经比其他演员更加精彩,而动作片也能将威尔•史密斯的那种魅力散发出来,站在冰原上抽雪茄的他还真是酷得一塌糊涂啊。 本片在许多地方都有创举,让全世界受外星人攻击,让著名的美国建筑全部破坏,让世界一起纪念美国独立日,可以说导演不遗余力的在为这片做出夸张的噱头。而事实上这些都是后来票房的绝对保证,明星群集加上爆炸性噱头的故事,确实让本片一跃成为1996年的超级大片,而这也让威尔•史密斯证实了自己成功的魅力,而后带出来的大片潮才更让人痴迷。当然关于本片其实还是在很多地方有着极大的讽刺意义,比如用核武器后,杰夫•高布伦那话“如果我们把地球搞烂了,外星人也就不会来侵略了。”很多地方都有着让人思考的含义,虽然故事在美国主旋律下没有太多深刻的内涵,但是其值得反思的细节却出奇的多,当威尔•史密斯的黑人女友带着一群伤病到处跑时,路过的却是一个又一个废墟,接下来该怎么办?美国总统的独立日宣言更是被许多影迷奉为最为经典的总统言论。好了,就不谈电影内涵了,故事的魅力还是大家自己去体会,这片值得我们去体会。 说说《独立日》里的经典场面,那个外星飞碟在白宫在帝国大厦顶上放原子弹的场面可谓深入人心,而让人惊叹的是那个年代却也有着如此高超的特技效果,美国神秘51区“外星展览”,虽然对国人可能没什么值得怀念的,但是对于美国人来说51区却是个永远都留在心里的迷,而那个年代更是如此,因此这里出现的51区确实的带给了不少人震撼。然后就是前面我提到的威尔•史密斯抓外星人了,那段估计无人不晓了。杰夫•高布伦发现用病毒对付外星人,然后行动开始,激情非凡的一段,相信这里很多地方都值得一看。比如威尔•史密斯的婚礼,比如总统夫人的逝世,比如核武器攻击外星人,比如罗素凯斯(爱喝酒说被外星人抓住过的老人)用自己的飞机撞外星飞
⑥ 求电影《独立日》4000字影评
今 天在网上下载了曾轰动一时的好莱坞科幻动大片《独立日》,看过之后,让我再次热血沸腾,再次过足了瘾。导演罗兰德·艾默里克总是以灾难片让观众如梦似幻,惊心动魄。尽管《独立日》是十年前叫座的影片,但这丝毫不比他两年前拍摄的《后天》差,从某种意义和深远影响上讲,《独立日》完全超过了《后天》。电影《独立日》是以地球遭到外星人入侵为卖点,大肆宣扬美式英雄主义,这时候且让全世界都会团结起来,在以美国总统为核心的联合军周围,为了地球人类的生存,共同抵御外星人,奋起反击最终击败侵略者的故事。出色的特效场面,庞大无比,令本片横扫1996年度全球电影票房榜,以北美3亿,全球8亿多的总收入,成为当时仅次于《侏罗纪公园》的卖座大片。 虽然时至今日已经是十年过去了,《独立日》也伴随着我们这代人走过了十年的风风雨雨,倘若我们单单抛开美国的霸权主义不谈的话,我想说的是这部优秀的电影带给我们不仅仅是电影本身的色彩和场面,更多的便是对电影的思考,尤其是对中国电影人的思考。 想想我们国内拍的那么多电影,为什么很多电影遭到封杀或者是删减呢?不要因为“糊弄”几个做 爱的激情戏,能脱几次,就把中国观众给振住了,其实咱们老百姓的要求越来越高,欣赏、审视电影的角度也发生了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用挑剔、怀疑的眼光来看今天的电影,我们跟着电影的逻辑去推理导演下一个所要讲述的故事、所要发生的事情。我们也随着影片的情节的变化与发展来评价电影的好坏与优劣,我们也会因为大导演和平民官司的纠纷,来唠叨几句,甚至漫骂电影的不良让我们花了五六十元的钞票进了电影院,看到的却是一场人为制作的垃圾。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就这样被一场精神的疯子演绎给摧毁了,我们容易吗? 于是,我们开始失望了。什么《英雄》,什么《无极》,什么《夜宴》,全是不着边际的扯淡电影,我们像是中了《十面埋伏》的计,又开始怀疑《卧虎藏龙》怎么就获得那么多大奖,连世界观众都中了圈套。 于是,我们开始大骂导演,甚至大骂电影院的苟且偷生、黑心高价的欺骗。但仔细想想,有些导演也真TMD不容易,为了换回世人的眼球,夫妻搭档,不断的笼络大量的资金,制作所谓“大场面”的电影,当不惜血本的中外合壁、中西融合之后,总希望像杂交出来的“水稻”一样高产,把自认为很牛X的电影神不知鬼不觉的在世界各地轮回展映,无非是想拿一个XX大奖,来引起众人的瞩目。可是到头来呢?连屁股都来不及擦! 中国很多奇怪的事情,也有很多奇怪的电影。你也不知道为什么,在中国还没有上映的时候,却在国外拿了好多大奖回来,甚至有的奖项你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人家却在国外红了,当真的再回归到中国的一些电影院的时候,却并没有让中国观众大加赞赏,反而更加失望了,甚至怀疑中国未来电影的发展道路是不是走向了滑坡…… 原来,我只会看电影,看了又看,从来不发表任何的评论;后来,我不只会看电影,也开始挑剔,看逻辑性、历史性、合理性、推理性等等;再后来,我不仅仅为了看电影而看电影,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总是在思考电影本身的意义所在,该电影所产生的意义何在?甚至去写写评论;可是到了现在,我似乎不愿意再动脑筋了,也不愿意再去挑剔了,索性在半醒半醉之间,呼呼的睡去又猛然惊醒。看电影的时候,只要是不被商家吵得热火朝天的电影,我压根不进电影院,因为每年我在电影院扔的钱完全可以买一个上档次的DVD机了。当真的去的时候,也往往是各种无奈的活动或者是XX首映式又不得不的走进电影院。 可是今天,当我再一次看《独立日》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和平”、“团结”之类的词语。《独立日》不愧是被誉为科幻电影的超级经典,人们经常拿外星人入侵类题材的电影与这部《独立日》相比,可最终还是败在了《独立日》的脚下。像罗兰德·艾默里克这样的导演,再多几个也无妨,因为观众喜欢,因为老百姓的娱乐离不开这样的优秀导演。《独立日》在特效与搧情方面都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巨大场面无与伦比的画面和音效令这部电影的DVD一版再版;尤其是剧中美国总统慷慨激昂的演讲,笔者也整理了下来。这又不禁令人思考:为什么人家美国的“主旋律影片”在狂赚票房的同时,还能在不经意之间能如此打动人心?还能漂洋过海让中国观众大跌眼镜之后拍手称赞叫好叫绝呢?要知道人家美国并没有单位组织去电影院观看这一说,可是我们却还像“科教”一样,为了某些电影,上一堂所谓的某些教育意义的课,居然还能获得**届**奖的最佳影片奖,实在有点意思…… 片中充满了“美国式超级大国英雄主义”,将美国“独立日”变成了一个“世界保卫日”,并且是美国带领全世界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其一;另外,剧中有科学家与飞行员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施放病毒,有平常美国公民不畏生死在炸弹发射不出的情况下开着飞机与外星人同归于尽.......总而言之,“大美国主义”在这部影片中是大秀了一把 独立日要表达的意念是独立,并不是供消遣、消磨时间的娱乐电影 首先要讲的是为什么外星人侵略地球,因为资源、能源的需要,这其实是暗示我们要节约,合理的去利用我们地球的一切能源. 然后要说的是和平,一开始地球人以和平方式去查看,但被袭击.这个其实就是说明做任何事首先是要以和为贵. 再来说一下美国独立日, 独立日是美国主要法定节日之一。1776年7月4日,由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在费城大陆会议上正式通过,庄严地宣布美利坚合众国脱离英国而独立。《独立宣言》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文献,通过《独立宣言》的这一天也成为美国人民永远纪念的节日,定为美国独立日。 美国位于北美洲南部,原是印第安人的聚居地。从15世纪末起,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开始向北美洲移民。17世纪到18世纪前半期,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并加强了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激起了当地人民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反抗。1775年,北美13个殖民地的人民开始掀起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组成了"大陆军",由乔治·华盛顿任总司令。1776年7月4日,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在最后,是如何打败外星人.这反映了人类的智慧! 我们在这部影片中最应该思考的是何为人类与生存与被生存的关系...... 总结经是几年前的片子了,今天看来视觉效果依旧不错,感觉人家的电脑特技技术真是比我们要先进好多啊。 首先取材幻想未来地球遭受外星球攻击,城市瞬间消亡,人类面临空前绝后的大灾难。看看美国人此时都想些什么,很多人幻想外星人会给他们带来他所深切期望的诸如某些失去的明星,也有人期待可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当更多的人还没有意识到灾难的到来时,从某角度来讲,以上种种都是值得理解的。一旦现实摆在面前,美国人就是宣扬一种责任感,一种挽救国人甚至全人类的责任感。很愿意看到这钟态度,当然不是仅就美国人而言,相信所有的人在假设的这人类共同的灾难面前,都会去勇敢面对,都会团结在一起的。而我们看到美国人此时更愿意相信他们年轻的总统,更愿意坚定的站在他的身边工进退。想想在我们国家就不会那样了,也许是几千年所深埋国人心里的等级观念,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国家主席给人是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感。我们看到美国总统最后亲自登机参与战斗,并直至最后一刻也不退缩。且不论现实怎样,至少这种精神这种想法是很难得的。但不能把老美想得那么完美: 美国人活的过分的自信、自大和张扬,什么都以他们的思维方式来衡量一切和为一切下定义。而这一切在我看来,是没有任何根据和理由的。如果没有911的那次事件,他们会相信自己等同于一个国家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军费开支维护的坚不可摧的国土会遭受袭击吗?所以说,如果以前没有事实来说明美国人愚昧的自以为是,那么这件事后总有一个论据了吧!美国人过度的这样,只有让我觉得很可怜他们,他们还在天方夜谭的美梦中过着自认为是一切的日子。 希望在独立日这天,美国人真正学会“独立”的概念,也愿“天佑美国”的国歌和星条旗能真的保佑这些还在迷途中的美国人。
⑦ 独立日观后感600字
两小时二十四分钟,很投入的看完了全部剧情,内容就不复述了。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尤其是科幻,已知的,未知的,过去的,将来的,都会在一部成功的科幻片里面体现出来。至少,对《独立日》是这样的。
人类,这个话题真的好大,我从来不敢用语言来表述我的世界观,因为它真的好大,大到让我无法组织语言来定义。
而每当我看到人类存亡问题时,总会激动得不停的深呼吸,因为在这个话题面前,我们真的太小太小,小到无法找到自己,无法定义自己的存在性,无法看清自己忙碌意味着什么。
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在灭亡面前,任何生物都是清醒的,包括人类,死亡即将来临,所有生物的本能就是:活下去,活下去。他们会想到珍惜自己的最爱的同类,并努力让他活下去。“活下去”,好简单,甚至很多人在平淡的生活中厌倦它。(PS:你喜欢这种感慨么?答案是:喜欢,但不习惯)
未来的未知性。所以,活着的时候,敢爱敢恨敢奋斗,这样,就不会像电影里的角色那样,在死亡前才想起来自己所失去的,而只有很少很少的幸存者能够醒悟。
⑧ 关于电影独立日总统演讲部分的影评或感想
Good morning. In less than one hour planes from here and all around the world will launch the largest aerial battle in the history of mankind...
Mankind. The word has new meaning for all of us now. We are reminded not of our petty differences but of our common interests.
Perhaps it's fate that today, July the Fourth, we will once again fight for our freedom. Not from tyranny, persecution or oppression. But from annihilation. We're fighting for our right to live, to exit.
From this day on, the fourth day of July will no longer be remembered as an American holiday but as the day that all of mankind declared we will not go quietly into the night. We will not vanish without a fight. We will live on. We will survive. Today we celebrate our Independence Day.
其实,我个人很喜欢总统发表这段演讲时的气氛的,煽动性很强,可以想象如果人在现场,也一定是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啊。每次看电影时看到这一段,我都激动的直起鸡皮疙瘩。而且,从人物的塑造上来看,这个总统算是美国电影里很成功且正面的总统形象啦,有正义感、有作为、爱家庭、长的也不错,而且他解雇那个愚蠢的国防部长的时候超帅。挺喜欢这个形象的。
不过说实话,美国的电影还真敢拍,哪天不好,偏偏放到独立日那天,让美国人民带领世界人民取得了反外星侵略斗争的全面胜利,美国独立日变成了世界解放日,太夸张了!
但是,这是不能掩盖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的。
很喜欢很喜欢啊。
⑨ 求《独立日》(又名:天煞)观后感
这是一部比较早的电影,但是很不幸,直到昨晚我才完整地看完它。十点中开始,两个半小时下来已是深夜,为了不影响兄弟们休息,就改在今天来写自己的一些感受。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已经非常多:有人欣赏它的特技、有人直指故事的漏洞,还有人恶心它的美国主义。撇开这种种褒贬不谈,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六亿的票房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部影片从头到位都充斥着爱国主义教育。(当然,这是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影片的题目还是影片中的种种细节,爱国主义教育无处不在。月球上的星条旗、英勇无畏的美国飞行员、誓死要与自己人民在一起的美国总统、还有最后在美国领导下的全球大反击,当然还有总统那段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演讲。从影片的介绍来看,似乎威尔•斯密斯是本片的主演,但是在我看来影片中没个人都是主演。康妮、大卫、总统还有那个老飞行员,他们都是主角,面对共同的灾难他们倾其所能置生死于度外,最后总统的演讲将整部影片的爱国主义气氛烘托到了顶点。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传达着影片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但它完全不同于我们以前接触的爱国主义电影。在我的记忆里,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是如此地苍白、呆板和乏味。
我并不反对爱国主义教育。我决定对一个国家来说爱国主义教育是必需的。民族国家是近现代才有的东西,以其说它是一个自然演进的结果,不如说认为建构的产物。试想一下,要把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甚至是不同肤色的人聚集在民族国家的名誉下组建一个共同体,如果没有必要的教育很引导,那共同体的认同从何而来。只有建构一些共同国家象征,如国旗国歌;只有营造共同的民族记忆,如全民族经历共同的苦难,分享共同的喜庆;只有进行合理的爱国主义教育,如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一个政权在一片土地上建立起来,它可以将自己的建筑深深植入这片土地。然而,它不一定能将自己深深深入人们的心中。爱这片土地那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如果我们要和这片土地分开,那就意味着我们要与这中生活方式决裂。但是,对一个政权认同则不一样的,爱祖国和爱国是有区别的,爱这片土地和爱这个政权并不是同一回事。因此,一个政权要在这片土地上得到认同,取得相应的正当性,那它就必需有高水平的爱国主义教育。
反观我们国家,那些爱国主义电影真的很难令人满意。在文化供给匮乏,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它们还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的话,那么现在看来,在现阶段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在“与时俱进”的方面是做得非常不够的。遥想当年的地道战地雷战,那就是些漫画似的刻画:敌人是极其低能愚蠢的,我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用极其简单的方法就能将敌人打败,胜利的总是我们,我们是不会失败的。这是爱国主义教育吗?我们这是在打自己的耳光啊,试想一下,既然敌人那么低能,为什么我们用了艰苦的八年才将他们赶出这片土地呢?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比敌人更低能,只不过是勤能补拙罢了。在来看看我们的英雄,我们总是在塑造犹如神一般的伟人。然而神毕竟里我们太远,他的光芒并不一定能照到我们,即使有幸照到我们也无福消受,要直到一将功成是要万骨来枯的。当然,我们也会塑造一些平民英雄,然而我们的平民英雄也跟幽灵似的。他们没有爱情也没有生活,简直就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们就是为力挽狂澜于即到而生的。这给人的感觉似乎他们是外星球派来拯救我们的。这是爱国主义教育吗?我看都快成图腾崇拜了。我们需要的是有血有肉的英雄,我们需要的是可望可及的英雄。爱国主义教育里的英雄应该是这样的,他让我们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他那样的英雄,这是我们的国家,在危难时刻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为之贡献并成为真正的英雄。
现有的政权是一个新生的政权,到今天也只有60岁而已。对一个国家来说,60岁还是呀呀学语的幼年时代。跟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史一对比,这60 就更显短暂而渺小了。如果没有足够的国家认同,新政的政权是不稳定的甚至是危险的。因此,高水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将这片土地和这个政权融为一体,让每一个公民都为作为共同体的意愿而自豪。因此,本人强烈建议中宣部的领导同志将本片列为该部的重点学习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