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醉乡民谣》应当如何去评价呢
民谣在我心中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我听80年代的香港流行乐,也听欧美乐坛的重金属摇滚,对于王菲那样空灵缥缈的歌也是情有独钟。但是民谣,与以上的种类风格迥异,那是一种类似田园风格的清新,柔软平和,它从不向你的心中注入热血,却赋予你一汪宁静的湖泊。《醉乡民谣》也是这样,娓娓道来,从不是新的,也不会变老,用民谣,为沧桑岁月唱首歌。Llewyn是个失意的人,有那么一点才华,也有着所有艺术家都有的通病,贫穷,坚守,不修边幅,也有一颗柔软的心。他常常抱着一只不那么听话的猫咪,带着它坐地铁,看着窗外不断闪过的站牌,猫咪也常常跳上他的肚皮,然后从窗户缝中溜走,Llewyn就匆匆的穿上外套,狼狈的出门追赶。我总是觉得这些场景特别温馨,一人,一猫,人类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相依为命。Llewyn似乎总是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居无定所,唱相同的歌,说相同的开场白,最后遭遇的,总是失败。看惯了太多凡人成为英雄的故事,这样一部讲述Loser的影片多少给了人不一样的感觉,我自己也没有猜到影片的结局,我原以为Llewyn最后会声名大噪,看来,世事从不予人千分顺意。整部电影十分平缓,就像一首静谧的田园诗,产生于寒冷的冬季,男主角没有厚厚的大衣,嘴里哈出白气,踩着深深的积雪,开着车在大雪飞扬的高速公路上,眼神空洞。
B. 电影《在乎你》是中日合拍,受哪边影响更大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在乎你》可能并不是一部好电影,它太拖沓也太矫情了。
《在乎你》讲的不是故事,而是状态。
电影里的矛盾无非两种:袁元与她婆婆之间的意见不合,小镇与祖国生活节奏的差距。但是在整部电影里两个矛盾并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剪辑和角色台词也没有能引发观众对这两个矛盾的思考。所以整部电影看下来,不像是在讲一个关于家庭和女性的故事,反倒更像是袁元这个角色的生活状态。
整个故事的构架很大,导演却没有将细节做好,以至于整部电影的信息量太低,显得矫揉造作。
《在乎你》不是一部好作品,因为导演毕国智本身对于袁元这个角色认同度就不高,更不要妄言观众能有多强烈的共鸣了。
C. 哪一部电影的结局是让你最意想不到的
《不可饶恕》韩版 韩国犯罪类烧脑神反转你绝对想不到的结局,瞬间让人毛骨悚然!演员演技很到位,剧情就因为那个反转点,让整个剧都亮起来了,感觉所有的东西都在为那个反转点做铺垫,剧情就不多说了,说出来会破坏这个电影的观感!喜欢的可以去看一下。
D. 《醉乡民谣》电影的主要脉络是什么
友情提示的是,该片虽然没有太强调思想,没有浓重的说教意味,但节奏实在过于缓慢,慎点。
E. 《醉乡民谣》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使用网络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
提取码:gpar
《醉乡民谣》是由伊桑·科恩、乔尔·科恩联合执导,奥斯卡·伊萨克、凯瑞·穆丽根、约翰·古德曼、加内特·赫德兰、F·莫里·亚伯拉罕、贾斯汀·汀布莱克主演的剧情片。影片讲述了歌手勒维恩·戴维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谣盛行时期不懈奋斗的故事,于2013年12月20日在美国上映。
F. 为什么大家对《醉乡民谣》评价甚高
《醉乡民谣》的旋律好听,听起来给人平静放松的感觉。
G. 如何评价电影《醉乡民谣》
我不是专业影评,只是对这部电影有不一样的情怀,特别喜欢科恩兄弟的电影。
这部是我看过的科恩兄弟的电影中最喜欢的一部,特别是在这样的冬夜里,带入感很强,也最容易接受的一部。几乎没有什么剧情可言,讲的是民谣歌手看上去潦倒不堪的生活中的一段经历,让我想起了自己深漂的那段经历,那些一无所有的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像大多数的艺术家一样,觉得自己是有点儿范儿的人,如果真的是装逼和假文艺,那么估计我连吐槽的心都没有了,但是,电影妙就妙在这,你把他放在了那个年代,人们本应该就是那个样子,尽管他们的生活在现在看来确实有点儿作,可是又让人没有觉得半点儿不舒服,不生搬硬套,不故作矫情,这就是我喜欢科恩兄弟电影的一点看法。
H. 醉乡民谣的剧情简介
1961年的格林威治小镇,民谣歌手勒维恩·戴维斯(奥斯卡·伊萨克饰)四处游荡,穿梭在各色街道之间。勒维恩·戴维斯与别人组建过民谣乐队,由于他玩的音乐没办法赚钱,勒维恩·戴维斯接受着一些朋友和音乐人的赞助过活,吉姆(贾斯汀·汀布莱克饰)也是其中之一。勒维恩·戴维斯在纽约和芝加哥受到各种冷遇,最后他又回到了家乡的小酒馆,唱起心爱的歌曲 。
I. 如何评价电影《醉乡民谣》
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告别的电影。
勒维恩说,“如果一首歌既不是新歌也不会过时,那它就是民谣”。没错,电影里的所有歌曲,除了那首令人忍俊不禁的《拜托啦,肯尼迪先生》是设定在60年代初之外,其他歌似乎不论放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是令人醉心的富有诗意的小品。整张原声带先于电影很久就发行了,单独听也绝对是非常上乘的民谣唱片。
虽然故事只是发生在三五天的时间里,但发生的各种破事真是把整个100分钟塞得满满当当,难怪勒维恩要说感觉已经过去好久了。科恩兄弟的这部剧作是很打破常规的,编剧老师一定会跳出来说,你们这个人物怎么从头到尾都没变,这怎么行?!我仿佛看见兄弟俩挥挥手,说,噢是这样么?于是故意还拍了“一模一样”(镜头方面略有不同,台词一样)的头尾两段,让本就困顿的主人公更加陷入停滞不前的这一段人生。大家都说这部电影是科恩兄弟目前为止最“温柔”的一部,所以这一头一尾相对有点突然的暴力外加雪夜开车的类似幻觉,是导演的“签名”。
相比其歌词的细腻,勒维恩在生活中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粗人。隔三差五在上西区哥大教授朋友家借宿,夫妇俩把他当艺术家看待,不仅提供沙发,还有可口的晚宴——到头来,勒维恩不仅在饭桌上发火,还把人猫弄丢了。而在格林威治村,同是民谣歌手但显然混得好很多的吉姆和珍小两口也是长期的沙发提供者,结果勒维恩爱上了珍(?),还弄到她怀孕得偷偷堕胎。当然勒维恩显然这事儿做了不止这一回,自己还有个从没见过面的两岁孩子,他开车经过那小镇,也只是犹豫了半秒。最后总归家人是归宿,勒维恩的姐姐住在皇后区,总是收留他,结果勒维恩觉得“你们这些娱乐业以外的人都只是在‘刷存在感’”。
但他真的是个烂人吗?他有什么选择呢?
放在普通人,你和我身上,遇见这些糟烂事总会喷出句“去你的吧,老子不干了”然后甩袖子走人。而勒维恩连说声再见潇洒离去的权利都没有,好不容易真的觉得累了,想放弃民谣至少是一阵子,出海去换个生活方式,结果海员证竟然丢了。几天下来,想来个了结的事一件都没做成,真是场漫长的告别。
勒维恩在片子里说了唯一一句“我爱你”就是给珍的。他对珍的感情,我想并不是一夜不小心大肚那么简单。但两个人对艺术和生活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追求,注定无法在一起生活,更何况珍已经和吉姆在一起,事业稳定。勒维恩或许本来想,我就默默地在她身边注视她,也是不错;结果发现,连自己一向鄙视的腹黑又功利的咖啡馆老板都上过珍,难怪大大咧咧的勒维恩一下就情绪失控。
卢瑟的旅行通常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真是直接让我想到去年我非常喜欢的另一部电影《弗兰西斯·哈》。弗兰收到张新的信用卡于是冲动之下飞去巴黎过周末,没想到倒时差加安眠药让她整个睡过去了一半,友人电话也从来打不通,只能看了部《穿靴子的猫》之后悻悻地回到纽约,欠下一屁股债。勒维恩搭便车去芝加哥结果路上司机竟然被警察抓走,好不容易到了之后深情来了一曲结果演出行老板只有一句“你这挣不了钱”。
音乐搭档麦克的自杀是勒维恩另一件放不下也不愿触及的事。那首和他合唱的《如果我有翅膀》就成了情绪激发的关键,第一次是勒维恩在教授家找到唱片,开始放这首歌的时候,镜头里的他抱着不小心溜出来的猫乘着快车地铁飞速穿过上西区和中城,来到他的家——格林威治村。60年代是民谣歌手风起云涌的年代,那时的歌曲不仅是音乐的成就更是历史的见证,时间的故事在歌词中讲述,可以说很多歌手都是诗人。但也是这种背景下,太多的人想在歌坛跃跃欲试,而十个里面或许就有九个像勒维恩这样,有才华,但不顶尖;有抱负,但不坚定。所以生活就像冬天的寒风,狠狠地给他们扇着耳光,麦克或许就是无力承受梦想被蹂躏的痛苦,一跃跳下了华盛顿桥。而就自杀这件事,竟然还遭人吐槽。(John Goodman真是太坏了。)到了第二次,是勒维恩第一次情绪爆发,在教授家餐桌上。餐桌众人坚持要他来一曲娱乐娱乐大家,而唱着这首歌的勒维恩终于是忍受不了了——自己事业不顺,搭档自杀,结果其他人还不尊重自己的职业,把他的歌当餐桌娱乐节目。更何况触到麦克这根敏感神经(谁知道他怎么选了这首来唱),自然是受不了了。而最后一次,是勒维恩折腾一大圈之后最终不得不回到煤气灯咖啡馆,常规曲目之后(从这之前一些其实就跟开头一模一样了),加上了单人版的这一首。勒维恩比影片中其他任何歌都要唱得用力,唱得动情,不知道是不是这一曲结束之后,他可以放下对珍的感情,放下对麦克心中的阴霾呢。
而更甚,这首歌也可以是他对民谣音乐的告别——或许这之后,勒维恩会补办海员证,出海远行,不再回到咖啡馆和格林威治村。当也有可能的是,勒维恩会继续有一阵没一阵地写下去、唱下去,几年、十几年之后,变成不朽的传奇。电影到这里,完全地留白了,给观众自己引申的空间。
如果从音乐行业延伸开,到电影业,相信对这个行业体制的不满和讽刺,才是科恩兄弟真正想说的。纽约电影节上,兄弟俩提到,自己现在能想拍何种题材的片子都有人支持,感到非常幸运。的确,他们是美国独立电影的旗帜人物,拿下过金棕榈、奥斯卡,也有票房过亿的电影,可以说已是行业的佼佼者,自然各种资源信手拈来,不愁投资——而这是多少挣扎中的独立电影人想都不敢想的。他们之中不乏才华横溢年轻有冲劲的创作者,却被现在电影行业这种名人至上金钱第一的规则紧紧压住,很可能最终就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事业。
而同时,他们对60年代那个新人辈出瞬息万变又才气四溢的格林威治村充满向往,影片中干净迷蒙的街道,简单却温馨的几间公寓,清贫却善良单纯的人们,都是他们对当时那小小的一片街坊的憧憬和想象。(Adam Driver说他家是个垃圾窟结果进去一看,好得很嘛。)华盛顿广场还是那个华盛顿广场,而现在的它已经被星巴克和麦当劳包围,烟雾缭绕的煤气灯咖啡馆或许早已消失在几十年时间的洪流里,但那些歌,那些人,我们可以用电影留下来。
最后是鲍勃迪伦的Farewell,那一天他从煤气灯下走出来,成为时代的声音。
无需多言,their music spea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