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命之树读后感100字
在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上,《生命之树》惹来铺天盖地的争议,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曲高和寡的自我沉溺,有人说它哲思繁复,如诗美丽。两级分化的影评口水大战中,导演泰伦斯·马力克捧走了金棕榈奖杯。我认为,这个奖杯实至名归。Unless you love, your life will flash by。 第一遍看生命之树是预告片,杰克的母亲说这句话时,我纠结了。而在第三次看这部电影时,也终于明白了些许,在如诗般的静谧中,领悟了爱与生命,人与自然。
故事背景设立在50年代,以一个有三个男孩的家庭为中心,穿插大儿子现在时空的生活情绪,从丧子回叙家庭成员的生活点滴。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基本没有戏剧因素的存在,只有一些朴实自然的生活片段。成年时期的杰克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却在当代生活中像无头苍蝇一样摸爬滚打,他希望改变社会的面貌和他人的想法,到头来却空想一场。本片就在他的回忆中展开。母亲教育他要用爱获得全世界,父亲告诉他必须要坚强才能出人头地,让人们对你刮目相看就必须强大起来。父亲和母亲都希望杰克顺从自己,在这种相悖的教育观中,杰克开始迷失自己。最后,杰克终于明白了生命的真谛,理解了爱、真、美、善。杰克终于发现,在认知的起点—家庭中,他学到了关于自我意识的起源和对这个世界的博爱。
成年杰克的回忆也就是他本身的成长史,零碎的片段构不成线性叙事结构,《生命之树》虽然把宣传发行定位为剧情片,但我认为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叙事的剧情片,而是接近电影本质的影片,这也造成了它走向被推崇和被攻击的极端。喜欢则奉为经典,不喜欢则直喝倒彩。 很多人说本片没把故事表达清楚,我不认为,也许它不像《公民凯恩》把故事表达的很清楚,也没有《让子弹飞》的快节奏和明朗的故事脉络,但故事本身就是在讲小杰克在两种矛盾的教育中的自我救赎。
导演马力克是一位基督徒,这部作品也有强烈的神学思想,片头的那句话“修女们教导我们,活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秉随天性,一种是慈悲为怀”和“天性使我们只图享受,并希望掌握命运……即使前路一片光明,还有爱意浓烈包围,也有角落阴暗不幸”。我不是基督徒,原谅一开始看的时候心里的急躁和不耐烦,理会不了作者为何安排这些台词。但我却在这些安静的画面里看到了导演对人性的思考。在商业电影泛滥的今天,马力克仍是慢工出细活,没有刻意的电影视听语言和剪辑镜头,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空灵,让一颗跌入尘埃的心灵在瞬间感悟到自身的渺小。曾经在哈佛大学读哲学的马利克不喜抛头露面,不出镜,不拍照片,安安稳稳的享受自然。
片中有将近20分钟的类似人与自然这样栏目的画面呈现,很多人呈鄙视态度,说这是赤裸裸的纪录片。在豆瓣看影评看的我很难过,这个浮躁的世界,这个急功近利的物欲横流的世界啊。在时光网中我看到这样一句评论:暂时放下偏见,让美的洪流冲散你少年的傲慢,回归到生命的迷失中去吧。从黑暗中点点焰火到深海里的优雅生灵,从微细胞的生长和原子奥妙到宇宙的爆炸和火山喷薄,从清澈的雪原到金黄的沙漠,从幽静的森林到波浪翻涌的海边,从轻舞的薄纱到光影中的门,那种彻头彻尾的美让人震撼。用千万张精美绝伦的图片连缀成的MV,光影与色彩的调配完美无缺,每一个画面都精美得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个视角都新颖独立带给观影者享受与思考。我认为,开头和片尾那些CG制作的图片远远没有自然的景观和一家人在一起时他们的微笑美,电影不只是叙事的艺术,也是光影的艺术。若它足够美,又同样有思想,它也是一部好电影。
关于所谓的俄狄浦斯情节,我不是导演,不敢妄下结论。每个人的成长中都有那种自我意识,不希望母亲把爱多分给别人,就像杰克问妈妈最爱谁时,妈妈说你们三个孩子我都爱时,杰克眼中流露的渴望和迷失。弗洛伊德也许说的是对的,影片中也许也故意保持了这种心理学的思考。年少的杰克在心里对爸爸说:“你怎么不去死,她只会爱我一个”,那种强烈的敌意和恋母情节,我不知道如何解释。
生命之树,像是杰克小的时候,爸爸和他一起栽下的小树,妈妈说,“你会和他一起长大”。片中总是出现橙色的阳光穿过树叶的罅隙,倾洒在嫩绿的草叶上,孩子的笑脸中,似是告诉观众,这就是生命,这就是希望。最后的那片站满人的滩涂,其实在片中反复的出现,有时候只有他一个人,有时候是一家人,而最后,有很多很多人,出现在他生命里的每个人。因为有生命里每一个人的存在,所以我们才拥有足够的力量去迎来日落,去抵达生命的终结。我想这就是马力克用他三十年的构思传递给我们的思想吧。生命也好,宇宙也好,对神的质疑也罢,在这万物浮生中,请用爱包容一切,发现生命中诗意的美。
“生命如浮云易逝,如秋草易萎,如树木根基尽毁,难道这是宇宙无常之际的骗局?有谁可得永生,我们不能驻足不前,要勇敢直前”,马力克用他的哲学思想解读了基督教义和生命人生。
❷ 生命的动脉观后感十篇
在《地球脉动》中有这么一个场景:一头狼对一头和妈妈走散的小驯鹿穷追不舍。那头小驯鹿拼了命地快速奔跑,只要它可以坚持跑1000米,狼就会放弃。这注定是一场速度和耐力的较量战争。可是最终那头小驯鹿还是没有坚持下来,这也意味着他将会走向灭亡。果不其然的,狼最终扑到了驯鹿的身上……看到这我不禁想着:如果那头驯鹿能够一鼓作气坚持下来,狼也会就此放弃,也许就不会有这场悲剧的发生。是啊!速度和耐力都是生存的法则,生活中也不正是如此吗?那次跳绳比赛,练习集体跳的我因为站在最后,而那位甩绳的同学又甩的很高,所以我跳的有些吃力。“一、二、一、二、一……”口号又喊了起来。我心里想着:为了班级,为了集体,我要坚持!“啪”,绳子打了下来,我便再次跳起,我跳过去了!事实上,我跳过去的不只是绳子,还有一道催我放弃的坎儿,还有成功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是的,生活中既需要耐力,又需要坚持。只有锲而不舍,才能催开希望之花,结出胜利之果。《地球脉动》这部电影让我知道生存的法则是速度与耐力。同时他还让我体会到成功的法则是努力与坚持,只有努力与坚持共存才能成功。
❸ 电影《生命的托举》观后感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我们长桥新村一居委组织本小区残疾人,到西南影城观看电影《生命的托举》。让残疾人在家人陪同下走出小区,走进电影院溶入到社会大家庭中,使他们身心更进一步健康发展。电影根据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涌现出老师救助学生的众多感人新闻改编而成。
影片讲述了向阳小学的校长、老师舍身救助学生和相互依存、互助生存,维护宝贵生命的故事。时间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自然,突然间,大地颤抖了,一场特大地震发生了。在教学楼坍塌的一瞬间,老师们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保护学生。地震后,这个镇的交通中断,通讯中断,音信全无,成了盲点。常校长从废墟里爬出来,当知道一切外援都不可能马上到来的时候,他只能拖着伤腿组织侥幸跑出来的师生在废墟上救人。镜头一:在废墟里,尚老师用双手拼命地挖着,终于挖出一个可以逃生的洞口,学生们一个一个地从这里出去了。最后一个学生被卡在洞口了,尚老师用全身的力气蹬出了学生,就在这一瞬间,洞口坍方,尚老师被埋,当救援人员找到尚老师时,尚老师已经去世,他的腿竟然还保留着蹬学生的姿势。镜头二:音乐女教师袁婧,地震发生时,袁老师和学生被埋在了废墟下,她用歌声鼓舞学生们坚强起来……后在援救人员的协助下,她把学生全部救出废墟,当袁老师用尽全力将学生一个个从废墟中托举出来的时候,他们的身影和太阳的光辉融为一体,是那样辉煌灿烂。然而,就在这一刻,余震夺走了袁老师年轻的生命。
影片中常校长为了救其他孩子的生命,而牺牲自己的孩子生存机会,真是令人敬佩。电影把一幅幅熟悉的故事画面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观众都禁不住热泪盈眶,这次还是在大银幕上看到,是谁心里都会难受,尤其在今天这样的日子“5.12”更为难受。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用自己勤劳双手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灿烂地明天。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我们长桥新村一居委组织本小区残疾人,到西南影城观看电影《生命的托举》。让残疾人在家人陪同下走出小区,走进电影院溶入到社会大家庭中,使他们身心更进一步健康发展。电影根据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涌现出老师救助学生的众多感人新闻改编而成。 影片讲述了向阳小学的校长、老师舍身救助学生和相互依存、互助生存,维护宝贵生命的故事。时间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自然,突然间,大地颤抖了,一场特大地震发生了。在教学楼坍塌的一瞬间,老师们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保护学生。地震后,这个镇的交通中断,通讯中断,音信全无,成了盲点。常校长从废墟里爬出来,当知道一切外援都不可能马上到来的时候,他只能拖着伤腿组织侥幸跑出来的师生在废墟上救人。镜头一:在废墟里,尚老师用双手拼命地挖着,终于挖出一个可以逃生的洞口,学生们一个一个地从这里出去了。最后一个学生被卡在洞口了,尚老师用全身的力气蹬出了学生,就在这一瞬间,洞口坍方,尚老师被埋,当救援人员找到尚老师时,尚老师已经去世,他的腿竟然还保留着蹬学生的姿势。镜头二:音乐女教师袁婧,地震发生时,袁老师和学生被埋在了废墟下,她用歌声鼓舞学生们坚强起来……后在援救人员的协助下,她把学生全部救出废墟,当袁老师用尽全力将学生一个个从废墟中托举出来的时候,他们的身影和太阳的光辉融为一体,是那样辉煌灿烂。然而,就在这一刻,余震夺走了袁老师年轻的生命。 影片中常校长为了救其他孩子的生命,而牺牲自己的孩子生存机会,真是令人敬佩。电影把一幅幅熟悉的故事画面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观众都禁不住热泪盈眶,这次还是在大银幕上看到,是谁心里都会难受,尤其在今天这样的日子“5.12”更为难受。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用自己勤劳双手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灿烂地明天。
❹ 生命刻度电影观后感
每个人都渴求幸福,每个家庭都期盼安宁,而事故魔爪可能将这些撕得四分五裂、惨不忍睹。家庭是温馨的港湾,安全是幸福的支点。本片以家庭为经,以安全为纬,通过一个个真切感人的故事,标出了生命的刻度:最可宝贵,最须珍爱。
❺ 电影《生命》观后感
生命竟然如此可贵!就连动植物都如此的珍惜自己的生命,何况我们人类呢?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冬天里,寒风刺骨,唯有一朵花还在傲然挺立,它就是---梅花。生命力极强的梅花在风雪交加的冬天,依然活得很精彩,它让自己短暂的生命充满无限的价值,它的一生也再无遗憾。瞧!一朵娇小的梅花,对自己的生命是多么珍惜。再看看我们自己,有多少人是在浪费时间,又有多少人在自己的生命里留下精彩呢?
我在网上看到里一篇文章,其作者是台湾着名女作家--杏林子。12岁病魔就跟着她了,饱受病痛煎熬的杏林子,对生命的热爱从未停息,她用手中的笔来歌颂对璀璨生命的热爱。她写的(生命生命)让多少读者看完后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并懂得了生命的珍贵。那也包括我在内。文章并没有从正面回答“生命是什么?”,而是通过“飞蛾绝境求生”、“瓜苗在石砖下生长”、“倾听自己的心跳”这三个例子来体现生命的珍贵。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和豁达,不向任何苦难、灾难低头的坚韧精神。生活中,也有人和杏林子一样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生命充满热爱。
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哈弗女子学院。她的成就令世人震惊!和她们恰恰相反的人,就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那些人就是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年华,喝酒跳舞、上网聊天,泡在网吧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无志向的青年们。如果把杏林子、海伦·凯勒和他们进行比较,他们就不觉得羞愧、惭愧吗?
我不想做虚度年华的人,也希望所有人都不要轻视生命,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不能白白糟蹋自己的生命;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短暂的,也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让我们再一次记住杏林子的话“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❻ 纪录片《生命》观后感
《生命》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纪录片。它记录了自然界缤纷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生命为适应环境而进化出的各种神奇的生存本领。讲述了大自然中130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我看到:僧帽猴用石头砸开果子;河马从水中跃到空中;变色龙子弹般的舌头捕食猎物;蜥蜴妈妈为保护未出世的孩子展开的战斗;猎豹齐心协力捕猎体重是他10倍的鸵鸟;海豹在南极冰中逃脱虎鲸捕杀;蜥蜴的水上轻功……
看它,我得到美的享受,沉浸在知识的海洋。我还从中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的向往、追求。拍摄小组不顾一切困难去寻找和发现那些未知的奥秘、守株待兔般漫长的等待、互相通力合作——只为等待最有价值的几分钟,甚至一瞬间……
拍摄动物的过程充满刺激和挑战,野生动物摄影师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险、去探索,和自然零距离接触。纪录片的镜头的切换相当有艺术感——有快有慢、聚焦、透视、有远有近、俯视、仰视、适当的特写……有壮观的大海、有无人的荒岛、有神秘的热带雨林;也有2.5厘米的剑毒蛙、几毫米的昆虫、小型动物。画面壮观震撼,给人视觉上强烈的冲击,镜头仿佛已经和自然融为一体了。
但有的时候,由于气候、环境、地理位置等原因,单凭摄影师也捕捉不到某些奇特景象。这时候,拍摄组不得不寻求外援,这是各个领域知识的融合——科学和艺术相互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艺术品般完美的纪录片。
记得在记录片的幕后花絮时有讲到:“从来没有人捕捉到虎鲸在南极洲半岛外猎食的画面,但拍摄组做到了”。是的,他们勇于挑战第一次,而且不但非常成功,还有意外的惊喜——
一只海豹独自下海觅食, 不料遭到虎鲸群包围,海豹陷入困境了!此时,海豹正在一块浮冰旁,机智的它紧紧地贴着浮冰,不敢离开浮冰半步,依靠着浮冰躲闪虎鲸群的攻击。许久,海豹好像累了。看见这景象,其中一位摄影师说:“它好像被吃掉了”,周围的人也认为好像是。但另一位摄影师仍然在观察,最后它看见了海豹!他惊奇地说:“它居然还活着!”
机智的海豹躲过了一劫,这情节真是充满故事性。是啊!对野生动物摄影师来说,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里的音乐也不错,富有故事性……
生命的奇妙,带给我无限的思考,我不禁自问:生命是什么?
——是茁壮的生机、生存的挑战、机智的策略、无声的壮美、无限的活力、戏剧性极强的舞台剧;广阔的天空、荒芜的沙漠、神秘的热带雨林、浩瀚的海洋、寒冷的冰川;是情、是爱、是美、是仇、是恨、是世间万物……但最终,归于自然。
我又发觉,艺术源于自然,自然是最美的艺术,沙漠、海洋、沼泽、雪山、冰川、平原、河流……一切的一切,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传奇。科学家在探索自然的规律,各种现象,音乐家、画家们也一样在研究自然的规律、探索自然的奥秘。不管是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都能在自然中找到其根源和本质的所在。艺术家的富有想象力的创造都是取之于大自然这个挖掘不尽的灵感源泉。只要艺术家们倾心于对自然的关注,热心于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就必然能从自然规律之中,从自然规律的不同层面、不同侧面体悟出无穷尽的形式法则和造型规律……
生命,自然,壮阔,无限!
❼ 临终关怀电影《生命》观后感
一套精美的系列纪录片,耗时10年拍摄而成,由著名的BBC拍摄,它就是《生命》。它展现了地球上千奇百怪动物的生活世界,令人眼界开阔。这篇文章里我要讲的就是《生命》系列的第四集:《鱼类》。它主要从猎食、住所、繁殖等方面展现了各式各样的鱼类生活,为我们揭开了海面下面的一个个秘密。
团结力量大——凤尾鱼
我们平时心安理得地吃着美味的凤尾鱼罐头,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在海洋里的野生凤尾鱼们却是具有团结精神来躲避天敌的。除非是它们数量上占了劣势,以它们团结的配合和精确的闪避速度,逃脱掠食者的追捕倒是不算什么难事。几只海豹前来,鱼群迅速地紧密组成一个极具变化性的巨大方阵,密集的鱼儿遮住了从海面上透下来的阳光。不管海豹从哪个方向冲进方阵,结果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被搞懵的海豹们只好悻悻地离开。鱼儿都有如此的团结精神来共同面对危险,更何况我们人类呢?
勇者生存——小虾虎鱼
小虾虎鱼为了生存,它们的祖先渐渐远离了海洋,来到了淡水。在一座陡峭的垂直崖壁上流淌着一条迸溅出白色水花的大瀑布。水从崖顶渐渐流下,崖壁终年经受着水的洗礼。小虾虎鱼就要从崖壁的底端依靠自己如吸盘般的身体爬至崖顶。这是它们命运的转变,它们只有放手一搏,才有可能成功。它们有的在半路上需要爬进崖壁上的窟洞休息,而有的因为没有预先准备充足,体力不支而摔下了万丈崖壁。生与死只是一瞬间。这条勇者之路只有少数英雄才能走下来,崖顶的瀑布又连着一条美丽的溪流,它们就在那里生活,繁衍,结束余生。它们的卵又会被冲回大海,他们的后代,又走上了一条循环之路。那些成功的小虾虎鱼,无一不是勇敢而又做好了充足准备的。这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大自然的万物生灵永远都是如此神奇。我们能从其中得到感悟,开阔眼界,真是受益匪浅。愿你也能好好地感悟生命,从鱼类甚至是其他事物身上,得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
❽ 姜剑主持的生命教育电影观后感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1:
当我看完《小兵张嘎》这部爱国主义电影时,我被主人公嘎了哥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一提起小兵张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倍受人们敬仰。嘎子小时生活很苦,但是为了改变人们艰苦的生活,他少年时就参加了红军,他给红军战士带来了快乐。嘎子多次完成艰巨的任务,有一次,他股上中了敌人一枪,但他仍不顾伤痛毅然追击。他聪明的脑袋瓜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嘎子的爱国热情、幽默、滑稽、可爱、坚强不屈,不达到目的绝对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
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和嘎子对比,我显得是那么渺小。嘎子为完成艰巨的任务而奋不顾身,即使失败也会坚持不懈地去完成而我失败就放弃。记得那次学校开展一次“科技小发明”的活动,我当时就迫不及待地向老师报了名。正当我满怀信心地开始制作我自己设计的“动力小船”时,却发现了一个个让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问题。如接上电线了电池却不通电。等我解决了电池的问题后却发现螺旋桨转不了了,当我解决螺旋桨的问题却发现……这一个个问题把我搞得头晕眼花,头上金星乱飞,我一气之下把“动力小船”摔了个稀巴烂。结果认真制作,能持之以恒的同学获奖了。望着他们胜利的神情我后悔莫及。是啊,有句古话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为何说无难事呢?因为做了,“难”事则转为“易”事不做则反之。联系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挖根刨底地搞清楚,才能够为我国的将来出一份力量。
片中嘎子上县城找一位亲戚时,却发现那位亲戚帮鬼子拍照,脸气得由绿到红由红到紫。嘎子刚正不阿而我却因胆小冤枉他人。记得那是我上四年级时。我刚到家门口,却发现一个人在开我家的门锁。我仔细一看,原来他把我家的锁弄坏了,怎么也打不开了。他见我回来了,便立即恶狠狠地说:“你要敢把这件事说出去,我便揍死你!”我吓得连忙点点头。等我妈回来时却撒了谎说是楼上小妹妹弄的,为此我还经常为此事感到不安呢。
同学们,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未来的中国属于我们,我们要发奋学习,像嘎子哥一样毫无保留地把一切贡献给我们的祖国。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2:
10月30日,我观看了电影《地道战》,它主要是讲: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大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发由于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往里面攻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又对我们没办法。在地道里作战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人群来传播消息,使队长的意思能传播给人群。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胜利。
观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民如此聪明,而现在的中国人却如此地脆弱无能,就拿诺贝乐奖这个事例来说吧,在外国已经有很多人得了诺贝乐奖,但我们中国却只有几个人获得了诺贝乐奖,真是天壤之别啊!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别人笨,为什么会这样?告诉你吧,因为我们中国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为自己争权谋利。我们回想一下《地道战》吧,如果他们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吗?如果他们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吗?所以我呼吁大家不要再争取权谋利了,你倒不如把争取谋利的时间来为国家作奉献,这样也许对你会更好。
同时,我也希望我们小学生好好学习,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长大为国家做奉献。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3:
自从看了电影《地道战》以后,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因为英雄的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地道战发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为了赶日本鬼子出中国,在每户人家里挖了一条通道,这做了陷井,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冀中人民终于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但是,高老忠为敲钟报警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觉得冀中人民很聪明,会用各种手段去对付他们,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冀中人发会想到挖地道,家家户户连在一起,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
那已成为历史,我们现在很少存在战争,因为人们不想打仗,他们想有一个温馨的家,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们小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❾ 《面对生命》观后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姚明河同志去世之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下了眼泪?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为之惋惜?……
随着记者对姚明河先进事迹的深入采访,关于姚明河的话题很多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在姚明河的身上到处闪耀着雷锋的光芒!
透过姚明河8年南城乡党委书记和5年磁县计生局局长的足迹,记者发现,他以一个党员干部形象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默默地做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先人后己的模范。
在磁县,姚明河被誉为雷锋式的党员干部!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儿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雷锋
姚明河同志先后当过老师、乡党委书记、计生局局长,总是自觉地把个人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把理想融入具体工作之中,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以54岁短暂的人生谱写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党叫干啥就干啥,干啥就要干好的人生赞歌。
在担任南城乡党委书记时,姚明河面对地痞和村霸,曾经的一介文弱书生,一点也不心慈手软,“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配合司法部门处理了13起治安、刑事案件,有效地震慑了邪恶势力,给南城百姓“打”出一个安宁的生活、生产天地,变“南城难城,事事难成”为“南城事事能成”。
对待工作,姚明河“像夏天的火一样热情”,带领南城乡群众修路、打井、大搞特色农业,一举摘掉全乡贫困的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