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观看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200字
铭记历史,振兴中华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1894年的甲午海战距今已经118年了,战火的硝烟早已消失,丧权辱国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就在人们渐渐忘却国仇家恨的时候,《甲午大海战》再一次为过着幸福安定盛会哦的我们敲醒了警钟——勿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在1867年,李鸿章上书,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学堂,由洋人讲授西洋海军知识。小邓世昌年小志不小,前来报考,得刘步蟾兄妹相助,一鸣惊人。1877年,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登上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他们登上了最新式的军舰,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四年后,邓世昌代表朝廷迎接同学凯旋,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祖国。。少年学子在英留学习期间,他们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遥远的东方驶去,年轻的日本天皇正等待着他们,以加速他同样是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 而当时的中国,年轻的光绪皇帝立志变法强国,但慈禧太后才是真正的统治者。影片中不断使用对比手法,中日两国各执政人在面对形势变化时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也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政治是多么腐朽。终于,甲午战争爆发!此时中国的战船竟被遣到为太后运鲜果仍未归!海面上炮声隆隆,水柱冲天,在这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决战中,日本的快速炮显出绝对优势,而中国海军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而不炸! 看得人是种种心酸忿恨。即使不再往下看,学过历史的我们都已 经知道,甲午战争,我们败了,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影片中,李鸿章屈辱地踏上码头,昔日威风的总理大臣如今却低头俯首的哀求对手,却不知日本早已破译了中国的电报密码!而且自己的国力也早就空虚,打不下去了!历史就这样把中国推向了更加苦难的深渊,李鸿章颤抖地在条约上签下耻辱为名字,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并赔银二亿五千万两……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影片中也有体现:政府腐败,官场有恶习、挪用军费修颐和园等;战前准备不足,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避战求和的心态,仍有逆转战局的机会,但统治者放弃了。他们不敢再战,只怕惹恼了日本人,守护自己安逸的窝也会难了等等。但总的一条教训:落后了就要挨打! 首先,我们要发展我们的经济,民富则国强,加强国防建设,强军则兴国,搞好我们的文化建设,团结统一,一致对外。 最近这些日子,打开新闻页,排行榜首条一直是关于钓鱼岛争端的消息。我们已不是一百多年前腐朽没落的就中国了,可以直起腰板坚决捍卫我们领土的主权。我们一直坚持的刚柔并济的外交策略充分体现了一个打过的风度和情操,爱好和平,但是我们不畏惧战争,如果必须通过战争获得和平和尊严,新时代的我们也一样会敢用生命保卫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Ⅱ 甲午海战电影观后感
一直以来,我以为甲午中日海战当时的中国战败,是单纯的因为国力不支造成的,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才明白事实的真相。战争已过去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又将这次战争史诗般的再次展现在国人眼前,好像在诉说着一个永远不变的真理;“落后保守就会被动挨打!”
当时的清政府耗资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规模庞大,实力雄厚,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从北洋水师新购买铁甲战舰到日本访问之威风,到不到一
年的甲午海战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不光是因为日本的强势崛起,关键是当时的清政府被外强中干、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所迷惑,政策上固步自封、不思进
取,政治上腐败堕落,贪官横行,再加上贪图享乐、混蛋无比的慈禧太后只顾为自己准备六十寿诞的大肆祝贺,不惜动用北洋水师的大量军费修建“颐和园”挥霍无
度,致使北洋水师的战舰弹药装备严重不足,甚至有八艘战舰上仅仅只有三枚炮弹。再看日本,当时的明治天皇英明决策、锐意改革,对内推行“明治维新”增强国
力,实行军国主义,对外不断扩张,侵略掠夺朝鲜和中国。战争中作战的的双方,一方是准备充分、蓄谋已久、凶狠残忍、阴谋狡诈,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侵
略者,一方是缺乏警惕、准备不足、仓促应战、战略失误的腐败透顶的清朝政府。更让人可恨的是,在战斗的最关键时刻,一边是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邓世昌、丁
汝昌,一边却是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方伯谦、赵怀业,而朝堂之上更是投降派、主和派当权误国,跪地求饶,人心惶惶。这样的战争,其实结果谁胜谁负早就命中
注定,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也实属被逼无奈。
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却仍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前车之鉴”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就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们一起努力把美丽中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国富而民强,让东方巨龙早日腾飞,让伟大的中华民族昂首屹立在世界之巅!
Ⅲ 甲午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
回首往事,曾经的屈辱历历在目,今天我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故事中的每个情节都使我深受感动,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这部电影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英雄们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朽,暴露了慈禧,李鸿章,等民族败类卖国求荣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历史事件中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主义精神,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气势磅礴的爱国主义颂歌。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军在中国领海内肆意制造事端,昏庸胆小的西太后为息事宁人,委派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人去与日军讲和,傲慢无礼的日军却将中国商船击落。邓世昌是一位对祖国怀着赤诚忠心的一个人,听到这个消息,他立刻怒火中烧,去找李鸿章评论,这时,英美外交官正在给李鸿章转达一些日本提出的条约,让邓世昌在二堂等候,那些条约都是针对中国的,他心急如焚、越听越急,手中的茶杯都掉到了地上,大厅内的人听到“咣当”一声,他们侧目张望,邓世昌把门打开,走上前去,袖子一甩,义正词严、慷慨激昂地说,“难道我大清保卫自己的江山是轻举妄动?难道我北洋水师出海抗击倭寇是惹事生非?难道日本卑鄙地偷袭不宣而战反而是我大清在肆意挑衅?难道我们只有任由宰割、坐以待毙你们才好说话?”,一番话说出了中国人民捍卫主权的心声,也说出了帝国主义想要侵占我国利益的丑恶用心。在场的人听了他的话都瞠目结舌,邓世昌也被赶出了大厅。
过了一会,李鸿章召见邓世昌,他进入大厅,双膝跪地,呈上了一份万民折,请求朝廷和日本宣战,李鸿章一听大怒,狠狠地骂了邓世昌一通,并让他回了威海。邓世昌回到舰队之后,水手们发现邓大人一言不发,正当他们疑惑时,忽然从他的房间里传来了琴声,时而慷慨激昂、高亢有力,时而缓慢柔和、悲伤不已,时而如闪电一闪而过,时而如大雨持续不停。
日军不宣而战,民愤四起,顶不住压力的李鸿章重新启用邓世昌。海战中,日本大量军舰向北洋水师步步紧逼,贪生怕死的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李颉)打错旗号,致使北洋舰队出师失利,旗舰被日军击沉。邓世昌见势立即挂起帅旗,替代旗舰指挥作战,他拿着望远镜侦查敌情,发现日本人老奸巨猾,故意挂成星条旗,让中国人误以为是美国军队,邓世昌火眼金睛识破了日本人的阴谋,亲自指挥作战,水面上波涛汹涌,大炮砰砰地向日本的舰船射去,率领“致远”号官兵与日军展开殊死大战,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而这时,方伯谦在船舱里将舵手用枪打死,准备临阵脱逃,后来炮弹打完了,已经逃跑的吉野号又调头来攻击我们,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邓世昌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做出了这个决定后,全舰无一人退缩。但是在追赶“吉野”号时,日本人一看大事不妙,一连发了三个鱼雷,邓世昌的舰船不幸被第三发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甲午战争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悲哀,更是一个民族永远的伤痛,但是一个政府的腐败,并不代表整个民族的堕落,影片中的邓世昌,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体现,面对外国列强的侵略,他态度坚决,奋勇抵抗,表现了一种大无畏的伟大精神。突出了邓世昌、大批爱国志士和广大人民忧国忧民、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突出了各方之间的矛盾,把这一历史事件的各种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看完这部影片,使人感觉到中华民族是永远打不垮的,因为我们有一大批浴血奋战的英雄,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但是我也在反思,为什么我们会失败呢?我们有和日本可以媲美的海军舰队,也有邓世昌这样的海军将领,就是因为清朝政府闭关锁国、昏庸无能、不思进取,才使得敌人得寸进尺、步步紧逼。我想起了一句歌词,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有了英明的政府,有了强大的国防,我们才有了今天美好的生活,这些英雄前辈还有那些屈辱的历史都值得我们深刻铭记,只有真正强大了才能有力量对付坏人,英雄的事迹会鼓舞我们不断前进、好好学习,努力强大自我,为祖国的富强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Ⅳ 求电影甲午中日战争观后感。2000字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两个甲子,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知识人都在对这场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众多方面带来巨大冲击的战争进行反思,相关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这些相关的研究从多个层面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2014年又恰逢甲午年,当年这场战争的三个当事国中国、韩国和日本(虽然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但这场战争是由朝鲜问题引发,且成欢驿战役、平壤战役等是在朝鲜的国土上进行的,更何况在战争爆发后日本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攻守同盟,向其提供战争支援,故韩国应算是这场战争的当事国)之间的关系又陷入复杂的紧张之中,中日、韩日之间的外交往来几陷停顿。一些日本右翼政客甚至不断发出好战言论,一时间战争乌云似乎又笼罩在东亚上空。在这种情况下,反思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无疑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给中国军人的反思:花巨额资金购买军舰大炮,再花几倍的巨额资金作为战争赔款!最后什么都没有剩下!需要我国自己的国防工业的大发展!光靠买外国武器解决不了国家问题!
Ⅳ 《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导演是冯小宁。
观影归来,我心里有一股敬佩感油然而生。这部影片描述了19世纪后期,慈禧太后掌权,国家落后。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带领全体将士,邓世昌、刘步蟾等海军精英怀揣保家卫国的理想登上了各自的战舰,与日本海军在黄海海域上展开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铁甲舰大决战。中方英勇反击,可却还是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不得不割地赔款,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屈辱的一页。
看完这部电影,我非常敬佩这些名族英雄。就像邓世昌,他誓与舰同沉,舰沉时,他明明可以上岸却不愿上岸,表明了他视死如归的决心。可他的爱犬--太阳,却舍不得他的主人,便跳入大海中去救邓世昌,可他还是不愿上岸。于是,邓世昌狠狠心把爱犬一同带入海中。我看到这一幕时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场景令人十分感动!
我敬佩英雄,同样也憎恨小人。那些日本人甚是可恶,想方设法占领中国的领土。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能,受尽了列强的欺辱。现在,我们的祖国强大了!可是,日本还想抢我们的钓鱼岛,他们难道还认为我们的国家是一百多年前那个任人宰割的时代吗?别再痴心妄想了!
我们要牢记历史的教训,以邓世昌这些民族英雄为榜样,努力学习,长大后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Ⅵ 甲午战争观后感
甲午风云观后感
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但最终被中国政府粉碎,日本由于当时为做好准备因而未与中
国政府发生冲突。
1880年起,日本全力扩充军力,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
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截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
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北洋海军。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
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象鸦片战争中那样,洋人几艘炮舰
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虽然说最近几年东邻日本的一些
动作,但负责人李鸿章确认为日本是远患而非近忧。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
1891年以后,慈禧花重金修颐和园,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相对于中国政府,日本增强经济军事实力,并企图发动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舰袭击中国船舰,甲午战争爆发。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争结果是中国失利,之后还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很大,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在列强面前,彻底失
去了防御能力,同时也使中国门户洞开。.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它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
权辱国的条约,是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社会的极其重要的步骤。.甲午战败,促使中国人民
的民族意识觉醒。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引发的割地赔款和瓜分危机,将中国推向半殖民地
的深渊。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中国人民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甲
午战争后,掠夺性的投资成为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时商品侵略也在扩
大,进一步的加剧了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乡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从而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可能和条件。
甲午风云这部电影将甲午战争中的主要人物和历史事件展现在我的面前,以简洁形象的
方式诉说了甲午战争的前因后果。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对甲午战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时清政府主和派目光短浅,没有意识到危险就在身边,还一味的让步,使得日本越发嚣张,也导致了甲午战败的后果。中国只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唯有发展好自己,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避免历史的重演,才能不再被挨打,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望采纳 谢谢
Ⅶ 甲午中日战争记录片观后感
电影《1894甲午海战》非常确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和日本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国家实力,特别是对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诠释得相当深刻和到位。重现了当时的历史概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恃为天朝上国,不思进取以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明治天皇的带领下举全国之力购买军舰,而清政府却以经费不足推诿买军舰这是何等的令人寒心呀!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1877年,年轻无为的光绪帝励精图治,决定振兴中华,可是由于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使强盛的大清帝国正式走向衰弱。而此时,在日本,明治天皇开始亲政,他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发动了着名的“明治维新”,使弱小的日本强大起来。1894年9月17日,日本那扩张侵略的野心,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终于是日本发动了黄海大战。而当时慈禧太后只一心忙着万寿庆典,清政府腐败无能,整个政府和皇族穷奢极欲,国内民不聊生,军队同政府一样腐败,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军队毫无战斗力。与此同时,日本明治天皇却励精图治、卧薪尝胆,苦心经营联合舰队,日本国民不分男女老幼,无不忠勇奋发,以战胜清国为己任,军国主义的理念深入日本社会的骨髓,在生活中完全正常的一个日本人,在面对中国时都变成了残忍狠毒的凶手。中日甲午战争的胜负,虽有偶然,却又是必然的,落后的军备加上部队纪律的松散,清兵根本不是训练有素、设备精良的日兵的对手。马关条约,丧权辱国,中日两国最终走向了反面,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反复深思。 但无可否认,战争中清兵中那些士卒们是勇敢的、爱国的,这是战争中最温馨动人的爱国心,也是最残酷的现实,以自己的身躯扑向日本人杀人不眨眼的洋枪火炮,不惜牺牲生命,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战中,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无情地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邓世昌命令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坚定地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号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部下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他的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这一幕惊天泣地,壮烈至极!连日军也肃然起敬。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这种爱国精神也值得后人学习。 但整场战争结束后李鸿章还是迫于无奈的签订了马关条约。但是经过这个事情还是激发了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心中的爱国情怀——立志推翻封建王朝,拯救我们的国家,这是一个进步的地方。同时,我们都知道为了培养海上作战的军事人才,清政府曾派遣了大批的优秀的中国学生以公费留学。虽然他们很多人在甲午海战中牺牲了,但是他们从西方带回来的技术、思想已经在影响着当时一些似觉悟非觉悟的人们,并且加速了他们的觉醒。让他们知道了我们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更要学习他们先进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是我们进步的地方,因此我们不能只是一昧的批判甲午海战失败,而是要反观历史,通过学习这段历史,吸取经验教训,现在我们正在大力发展海上军事能力。比如:我们正在积极地建造航空母舰以及航空母舰上的战斗机,而且我国的潜水艇的技术现在在全世界的范围来看都是数一数二的。就今年我们的蛟龙号的成功测试,又标志着我们的海上作战能力的一次提升,一个新的里程碑。虽然我们现在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要知道:不止我们自己在进步,别人也在进步,所以我们既要看到我们的成就,也要看到现在国际形势不容乐观,还没有到我们松懈的时候,我们的道路依旧艰辛。这样才能够真正的通过历史得以明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愿历史不再重演,愿国家繁荣富强。 努力吧,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自强不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们要国富民强,要不受外国的欺凌,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积极努力的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最终可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报效祖国,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Ⅷ 甲午海战观后感不少于1000字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0字
诗曰:
割地难偿债,债高到极天。
行筹无万数,纳币一千年。
--题记
1877年,年轻无为的光绪帝励精图治,决定振兴中华,可是由于西太后慈禧的“垂帘听政”,使强盛的大清帝国正式走向衰弱。而此时,在日本,明治天皇开始亲政,他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发动了着名的“明治维新”,使弱小的日本强大起来。1894年9月17日,日本那扩张侵略的野心,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终于是日本发动了黄海大战。
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
战中,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无情地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邓世昌命令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坚定地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号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部下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他的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这一幕惊天泣地,壮烈至极!连日军也肃然起敬。
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在甲午战争中,虽然有不少官兵浴血奋战,但仍因为不少官员贪生怕死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还逼迫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签订了《马关条约》。
我悲愤,悲愤政府的无能,悲愤军队腐败;我叹息,叹息日本的改革,叹息戊戌六君子;我仇恨,仇恨钓鱼岛被夺,仇恨日本的肆虐;我哭泣,哭泣慈禧的无能,哭泣失败的变法!
从清代“甲午事件”,联想到现代的“钓鱼岛事件”,我有些不明白:中国真的这么弱吗?其实,中国也不弱。从1949年以来,在这60多年来,中国各代领导人,鞠躬尽瘁,“三弹”的研制成功,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澳门香港的顺利回归,经济的改革,航母的出现……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的实力,都证明了中国已经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中!
如果真让日本再藐视我们下去去,中华还能腾飞吗?还是那么百折不挠的吗?这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祖国的未来都寄托在我们身上。
但是如今,美利坚和日本人联合起来,私自违背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宣言》。胆大妄为地将“侵略之魔爪”伸向我们那圣神的领土。我们不可以像清朝那样软弱,我们要扞卫我们的领土去,中华还能腾飞吗?还是那么百折不挠的吗?这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革命先辈们将千千万万战士浴血奋战打下的江山交付我们手中,我们怎能辜负他们的期望!我皱了皱眉头,心里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将五千年英雄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找回来,重振我们中华少年的雄威!让藐视我们的外国人大跌眼镜!让中华少年自强不息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努力吧,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自强不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1894年的甲午海战距今已经118年了,战火的硝烟早已消失,丧权辱国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就在人们渐渐忘却国仇家恨的时候,《甲午大海战》再一次为过着幸福安定盛会哦的我们敲醒了警钟——勿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知道一个国家的地位是多么重要的,富国是匹夫有责的,此外我们也应该学习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为国家不仅努力学习,并且尽忠报国!
在1867年,李鸿章上书,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学堂,由洋人讲授西洋海军知识。小邓世昌年小志不小,前来报考,讲话有主见,不畏权贵,得刘步蟾兄妹相助,一鸣惊人。
1877年,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登上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
在那里他们登上了最新式的军舰,学习到先进的知识,四年后,邓世昌代表朝廷迎接同学凯旋,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祖国。
少年学子在英留学习期间,他们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遥远的东方驶去,年轻的日本天皇正等待着他们,以加速他同样是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而当时的中国,年轻的光绪皇帝立志变法强国,但慈禧太后才是真正的统治者。
当我们看到李宗棠大人在船上看到从西方学习回来的人出列报到说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时,他流泪了,由此看得出他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多年的无奈,此时他看到希望!然而另一方面,影片中不断使用对比手法,中日两国各执政人在面对形势变化时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也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政治是多么腐朽。终于,甲午战争爆发!
此时中国的战船竟被遣到为太后运鲜果仍未归!
海面上炮声隆隆,水柱冲天,在这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决战中,日本的快速炮显出绝对优势,而中国海军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而不炸!看得人是种种心酸忿恨。即使不再往下看,学过历史的我们都已经知道,甲午战争,我们败了,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影片中,李鸿章屈辱地踏上码头,昔日威风的总理大臣如今却低头俯首的哀求对手,却不知日本早已破译了中国的电报密码!而且自己的国力也早就空虚,打不下去了!
历史就这样把中国推向了更加苦难的深渊,李鸿章颤抖地在条约上签下耻辱为名字,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并赔银二亿五千万两……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影片中也有体现:政府腐败,慈禧对自己统治地位过度的维护,还有对自己寿宴浪费了本来可以买可以快速移动的战船的大量资金,安度晚年的同时,却置国家大事,万民不顾,此外官场有恶习,官员贪污制造军用的资金并聚众赌博玩乐,还有挪用军费修颐和园等;战前准备不足,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避战求和的心态,仍有逆转战局的机会,但统治者放弃了。
他们不敢再战,只怕惹恼了日本人,守护自己安逸的窝也会难了等等。
但总的一条教训:落后了就要挨打!
首先,我们要发展我们的经济,民富则国强,加强国防建设,强军则兴国,搞好我们的文化建设,团结统一,一致对外。
前些日子,排行榜首条一直是关于钓鱼岛争端的消息。
但是对于砸日货不买日货的活动我认为这是不理智的,因为这些日货的大部分出产制造就在我们中国,这样做就相当于砸自己的饭碗,失业不是更多,损失大的的还是我们。
所以我们应该理智处理这戏问题,即使我们对日本以前伤害我们同胞的行为很愤怒。
况且现在的我们已不是一百多年前腐朽没落的旧中国了,可以直起腰板坚决扞卫我们领土的主权。
我们一直坚持的刚柔并济的外交策略充分体现了一个打过的风度和情操,爱好和平,但是我们不畏惧战争,如果必须通过战争获得和平和尊严,新时代的我们也一样会敢用生命保卫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因此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历史,了解国情,国家的形势,争取在未来做一个国家栋梁!
Ⅸ 甲午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甲午》描述了自两国被迫开国以来,两国各自之变革,用客观真实的语言,向我展示了自近代到甲午中日战争两国发展近乎鲜明的对比,使我更加感受到在那道伤疤背后,早已坏死的组织和细胞。
这部剧可以让人更好了解甲午战争尤其是甲午陆战,以及从一定的侧面角度比如战术、将领性格、装备等去发现两军之间的博弈,清军此战中的表现并非一无是处,但同时两军并非对等对抗,依旧是一只传统时代封建私军对抗现代化作战的日军,而日军的表现除了装备外更是在现代化战术体系上。
尽管如此,甲午之战依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甲午陆海战的失利,不仅仅是清军落后的建制问题,更是由于朝廷内部的掣肘落后导致,即便如此甲午战争中也依然有很多英雄人物出现。
Ⅹ 甲午大海战电影观后感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可是否有人记得,一百多年前,那段令无数炎黄子孙倍感屈辱的历史?《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让我内心深深地受到触动。
邓世昌在刘步蟾家人的帮助下进入学堂,一鸣惊人。李鸿章上交奏折,想让一些青年出国深造,光绪皇帝同意了。与此同时,中国预订了英国制造的两艘军舰。几年后,他们学业有成,邓世昌代表朝廷来到英国接回学子,并将两艘铁甲舰开回祖国。
日本明治天皇野心勃勃,一心要夺得台湾岛、澎湖列岛、尖阁诸岛。他省吃俭用,历经七年,买下了当时最先进的快速舰。而中国的东洋舰队,连一点弹药都没添,军费都被贪污了。光绪皇帝也想买快速舰,可慈禧掌权,对他说:“现在这么和平,用不着买。”真是腐败到了极点!
“每一场海战,都关系到两个国家的命运。”甲午战争开始了!邓世昌驾驶“辽远号”,向日本军舰猛烈开火,小小的炮膛好像容纳不下满腔的怒火。而日本的快速舰发挥了它的优势,我们的炮弹有时打不到它,渐渐地,日本局势大好。
仅三个小时,中国损伤了四艘战舰,主将帅战伤,弹药用尽,一片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邓世昌义无反顾,大喊:“挂冲锋旗!”“辽远舰”像一条火龙,决心要和日本主帅舰相撞,但“辽远舰”还没到,就已被击沉。舰在人在,舰亡人亡!邓世昌英勇牺牲。
此刻,刘步蟾驾驶的船也已被击成重伤,日本发书,劝其投降,刘步蟾拿出手枪,大声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毙而亡甲午海战,中国大败。被迫赔银两亿五千万两,将台湾岛、尖阁诸岛、澎湖列岛割让日本,李鸿章颤抖着,签下合同。
甲午大海战,敲响了警钟。当时的社会多么的黑暗,慈禧专权,大臣们都欺骗皇帝,朝廷如此的腐败。他们采用对外封闭的策略,不知道外面正在变化,落后就要挨打,甲午战争给中华历史抹上了可耻的一面。我为祖国的浩劫而感到悲痛,希望历史不会重演,中国这头雄狮不能再沉睡了,总有一天,它要向全世界怒吼。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作为祖国的花朵,我们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到那时,我们可以自豪的宣布:中国是最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