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活着讲了什么
电影《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他对生活的坚持与希望。
福贵的堕落与觉醒:
战争的磨难与回归:
家庭的变故与坚持:
凤霞的悲剧与希望:
福贵的感悟与展望:
Ⅱ 活着的内容简介
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
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
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创作背景: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中的分水岭。《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Ⅲ 《活着》电影解析
《活着》:豆瓣9.4,看完爆哭,发现了这4个关于生活的残酷真相
最开始知道《活着》这本书,还是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我们有一门选修课,是影视文学鉴赏课。
每次上课,老师会让我们看一部经典电影,看完电影后,让我们回去好好琢磨一下,下次上课的时候,老师会让同学们来发表观感,然后带我们一起鉴赏。
有一次上课,看的就是根据余华的小说改版的同名电影《活着》,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当时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忍不住在大教室里涕泗滂沱,还得小心翼翼的,生怕被人看到。
我是个共情能力很强的人,感觉这个电影太沉重了,一直都不太敢看原著小说,担心自己会沉浸在悲痛的情绪中,几天缓不过劲来。
佐野洋子也说,“活着就是在死之前想办法活着,不需要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这句话也好治愈。
在焦虑、内卷如此盛行的今天,不妨给自己适当减减压,放过自己。不要去追求生命额外的意义,就好好地活着,尽自己努力地活着吧。
写在最后:
最后,我想用余华写的自序中的一句话来结尾:
《活着》里的福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Ⅳ 韩国电影活着结局是什么
韩国电影《活着》的结局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