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篇1500字战争片观后感
《集结号》这部电影从8月开始我就想看了,一直等呀等呀,终于等到12月,终于有幸让我一睹冯氏战争片。——震撼!
有人说《集结号》可以给出这样一个概括性的公式,类似:《太极旗飘扬》+《拯救大兵》+《兄弟连》+《激情燃烧的岁月》+《艺术人生》。也有人早就宣传称这是一部中国的“拯救大兵瑞恩”。无论人家说什么,自己眼见为实——在战场戏那部分的确有点“美国味”。
说到战争片,让我恶心的就是中国战争片,连长顶着炸药包对手下喊“兄弟们你们撤!这里有我顶着!”……(吐了)好假!在这部冯氏战争片里,虽然许多地方采取西风东借,可还是看得到一些低能的中国风格,如吕宽沟和姜茂财去为连长拿手表,宽沟找到手表后竟然高兴地跪了起来(上半身垂直于水平面)!这不是自告奋勇地当活靶子嘛!!不过从中也许还能看出一点,那些士兵不是天生的职业军人,他们都是普通人,都是种田的老实人,所以一高兴,忘了自己置身战场也是人性流露的表现。这时我就觉得这个傻军人很可爱——可如果我是连长我肯定能被他气得吐血,这绝对属于非战斗性减员。
可见《集结号》并不是传统的,教条的,宣扬解放战争怎么怎么的影片。他更多的是在宣扬一种“人性”,哪怕就像宽沟的那样傻乎乎的行为。人性,是一个人自然流露出的本性,是赤裸裸的,不被政治、阶级、宗教所控制、引导的东西。我非常佩服导演敢这么做。老谷,他是一个很有血性,很感情用事的一个军人。从一开始,为了指导员被炸死而领导大家杀战俘这一事件开始,我便觉得他是一个意气用事的人。这样的人,不记得是《兄弟连》里写到过还是《战神》里写到过,是不适合呆在战场上的,这样的人注定了之后为他的手下弟兄们追讨“烈士”荣誉。
B. 求一篇1500字的电影观后感
起初以为也就是表现农村教师的电影,或者说也就是赞扬那种蜡烛精神的电影而已,可当我和我的女友在电影院里与几乎满座的人们共同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觉得我实在是小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以后许多的话拥挤在胸,只感觉不写点东西为这部电影心中就不会畅通的。
先从罗老师不让这两个支教的老师上课说起。
从这开头一看,我觉得这就是个引线,是个导演安排的一个让人带着猜想一路看下去的悬念,当看到罗老师与村长一起参与这事时我就更加确定这个想法。也正是有这么一个悬念,使得人们从开头的一点笑声慢慢的被带入一个疑问中:什么那个罗老师不让她们俩个上课呢?难道真如电影后面所说的只是罗老师的一点“私心”吗?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才觉得这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悬念存在的,这是推动电影剧情发展的主要矛盾,而电影所要表现的一切都从这个矛盾演发出来,而这个矛盾就是:当下农村的教育实际情况与“我们”的主观思想的矛盾!
为什么我要在“我们”上上个引号呢,因为我觉得这个“我们”包含的群体太多了,不仅仅是支教的我们,还有教育界的我们,还有象身在事外的类似于看电影的我们。其实,电影的矛盾是借罗老师那一点“私心”从他口中表述出来的,当下的我们真的对农村的教育实际不了解,或是说不太了解。农村的学校与我们城市里学校的情况实有大相径庭之感,这里有人知道农村学校的上课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吗?农村学校除了寒暑假还有别的一个假期吗?
罗老师的死,也许是要用罗老师的死来表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种奉献的精神,也许这是为许晓萌后来进村做的一个必要的铺垫与设置,我觉得导演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明一个看法,那就是希望旧体制解散(罗老师的死亡)新体制的建立(许晓萌进村),也想为农村教育指出一个出路,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处理的不太好,结局如果改成许晓萌站在城市遥望农村而满腹踌躇的样子为更好,因为这样才把这个问题放大了活生生的放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所有的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怎样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我们不要谈论那些支教大学生的问题,这不是我们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是怎样来做才对农村教育的最有好处?怎样做才是解决农村教育落后的最终之根本?
正如电影开头里那遒劲震撼的火车鸣笛与那狭长而交错的铁轨道路足以表明这个问题是怎样的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
C. 电影《惊天动地》观后感,1500字左右
《惊天动地》观后感 2009-12-13 20:46 也许因为拍摄场景过于单一,也许因为时间有些久远,也许因为已悲痛过,再次看到地震后的画面时,心中远没有当初看到直播时的那份纠结、紧张与沉痛!直播画面上大面积倒塌房屋的废墟、开裂变形随时可能倾倒的危楼,灾民呼天抢地痛彻心扉的哀嚎,奄奄一息血迹斑斑的伤者,一脸凝重强忍悲痛紧张营救的解放军,孩子们惊恐不安的神情与无助害怕的哭泣…所有这些都让我震撼。那段时间,心不停的抽动,泪不住的流,心中默默的为他们祈祷。我以为通过《惊天动地》重温那段逝去的悲痛,我仍会异常激动,万分震撼,但事实上我没有,有的只是一连串感动的泪水和一系列未解的疑问!用两胳膊间支撑起的狭缝来保护学生的老师,坚决投入紧张营救工作不顾个人安危的解放军同志,为了安抚群众压抑恐惧与悲痛表现异常镇静的女县委书记,哀嚎哭泣请求解放军拯救压在废墟下孩子的母亲,情绪激动不顾众人劝阻欲盲目掀开石板营救孩子的父亲,临死还挂念着女儿的母亲,这些情景都让我感动的泪流肆意横流。我想这就是爱的纯洁与伟大吧!然而感动的背后却有一系列的疑问!女县委书记的表现让人佩服亦让人尊敬。身为一县之长,大灾难来临时,她必须要用百倍的勇气来抑制恐惧保持镇静,安抚百姓,以最快的速度带领百姓应对挑战,这一点她做到了,而且做的相当出色:震后从为离开指挥现场,从未流露半点灰心放弃的神情与话语,虽心系家人但为了大家从未顾及过问家人安危存亡,身体力行带领大家实施自救互救工作…而我的疑问也正在于此,映川的县委书记当时真这么做了吗,真的做的那么彻底吗,我甚至怀疑现在还有像电影中任钥那种官吗!令一个疑问是李幼斌扮演的那个总指挥的角色。我一向很喜欢李幼斌扮演的角色,因为大部分都透着一股刚毅与沉稳气息,可这在部电影中,我却怎么也喜欢不起来,总感觉扮演的有点假:整个过程中过于平静,没有丝毫感情波澜。我承认作为总指挥需要异常沉稳,这样才有威信,才有公信度,才能更好的带领大家投入抗战,可太平静了似乎就太没人情味了,太不能带动大家抗战情绪了吧!篇中那位军嫂的表现也令我诧异,为了从废墟中脱一名生死为名的工人,拒绝离开即将爆破的化工厂着火现场。她可曾想过,即使她从废墟中拖出那名生死为知的工人,她是否有力气拖着他安全彻离,即使她有力气,她又能否拖着他在无车可乘可护的情形下,迅速彻离呢,答案肯定是不能,那她又何必做那种无畏的牺牲的!再者小学教师红玉的表现也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即将泄洪,形势万分危急,她还不肯放弃营救那位老太太,要知道当时参与营救工作的不仅是她一个人,还有一大批武警官兵,因为她一个人而影响大家生还是得不偿失的,况且他们的生还可能营救更多的灾民,为今后的灾区重建贡献更大的力量!看完这部电影,我对中国最可爱的人~解放军,再次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危难面前总是你们冲在最前面,给人民最大的心灵慰藉与心理依靠,你们的铮铮铁骨与热血豪情是我们最坚固的钢铁长城!
D. 妙笔生花电影1500字观后感
电影《妙笔生花》讲述了少许几个嵌套故事。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几个故事,不过不是按照影片的播放顺序介绍。
故事1:作家a想发表自己的作品却碰壁,限于窘境时,看见了妻子为自己买的古董包中,有一部遗失的手稿。他将这部手稿敲进自己的电脑后,恰巧被妻子读到,以为这是作家a的写作稿,并大力鼓励作家a把这部作品发表。作家a把这部作品交到出版社那里,最终顺利发表,并获得轰动。作家a因此在写作圈里展露头角。
故事2:遗失手稿的即将去世的作家b找到作家a,在和作家a的互动中,告诉自己就是那个遗失手稿的人,作家a十分震惊。
故事3:作家b向作家a讲述了另一个故事,关于这部手稿的诞生背景,手稿中的男主人公如何在法国遇到让他感到幸福的妻子,如何失去儿子,如何写下这部手稿又遗失这部手稿,最后如何离开她的妻子。并在交谈中透露出,这部手稿其实就是关于他自己生活的真实情况。
故事4:作家a感到内疚,并想对作家b做些补救,打算把自己的名字从已发表的作品署名中去掉。妻子在知道了真相后,也伤心地离开作家a。不过作家b和出版社都不同意他的这个想法。不久后,作家b离世,而作家a,也一直把这个手稿真实作者的秘密保留了下去。
故事5:已离异多年、不再年轻且功成名就的资深作家c,在一个颁奖典礼上,向大家介绍故事1、2. 一个美少女在颁奖典礼的过程中出现了,并设法吸引了作家c的注意。美少女对作家非常地了解,并想办法和作家c回到他家里的工作室,想办法让c讲出故事3、4。不过,美少女对故事4这个结尾不认同,,她似乎在执着的求证另外一个作家没交代的结尾,认为作家c对她撒谎了,编出了这样一个不真实的结尾,并和作家c为此发生争执。两人之前还显得很美好暧昧的关系就此被争论替代。作家c对此美少女的这种态度转变很生气,甚至因此对她产生了身体冲突。就在两人对结尾的不同态度中,影片很快结束,没有告诉观众这个结尾是否真实。
我大胆猜测,作家给出的那个结尾是编造的。而美少女那里,很可能对真实的结局有所了解。
首先,从影片对美少女和作家两人的形象塑造上来看,美少女呈现出更多的美好一面:美好、聪明、漂亮、勇敢、对真相的寻找与质疑。而作家呢,疲惫、憔悴、躲闪、略带阴暗。似乎要呈现出一种,光明与真理是站在美少女这边的氛围。
其次,美少女的身份,也是一个影片没有直接交代的迷。影片交代的,是美少女在学校时和便获得过一个奖,这个奖作家也获得过。而且,从美少女的举止来看,其应当是受过很好的教养,并有着很好的修为的那类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在两人对结尾有了不同观点后,并且作家在热吻这个美少女时,影片忽然闪过故事4中一个片段,妻子知道真相后,作家a安慰并亲吻妻子的画面。然后作家像被什么击中了似的,不再对美少女继续热烈的吻,而是明显要躲开什么。而女孩儿对此有所察觉,仿佛要报复或者威胁什么的样子,一改起初对作家c热吻的回避,继续向作家c索吻。这似乎暗示着,美少女的吻让作家c想起了作家a妻子的吻,似乎也在暗示美少女和作家c的妻子有某种关联。
对影片结尾的一个解释是:作家c就是作家a,但是他把故事4的真实结尾部分给做了修改。而美少女恰恰是作家c(也是作家a)妻子的女儿,甚至有可能就是他自己的孩子。这个女孩儿从自己母亲那里听说了这个故事,甚至是部分故事的结尾,并对这段历史做了自己的调查,对故事结尾可能也有自己的猜测,然后来找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印证这个故事的结尾。只是很遗憾,她没能得到真实的答案。
E. 求1500字以上的影视作品观后感
前一阵看了《乔家大院》。刚开始看乔家大院时,出场的乔致庸,蹦来跳去,给人感觉是比较活跃,时不时地搞些恶作剧,活力十足。而江雪瑛模样清秀,温柔典雅,给人感觉很和善,一开口的腔调有一点哑哑的,真的是温柔贤淑。一开始是乔致庸和江雪瑛两小无猜的爱情,可是欢声笑语还萦绕耳畔时,迎来了噩耗-乔致庸的哥哥乔致广的过世。观音前的许愿、窗棂上的鸳鸯,一下子都变成了遥远的梦。乔致庸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他倔得像头驴,撒泼耍赖,满地打滚。终是在责任心的驱使下,放弃了毕生的梦想,弃儒从商,完成了痛苦的蜕变。这个时候我真的盼望他可以变得成熟一些,不要再像个孩子似的,说着胡话,拿着棍子乱跑。有一些童心是可以谅解的,可是他说话的腔调确实是有些稚气了,关键时刻总需要吃力地一个字地咬出来。不过乔在一个落魄的秀才的帮助下,力挽狂澜,挽救了乔家,刚开始感觉他太顺了,也许后来为他安排些挫折才好些。
嫂子为了挽救倾巢之下的乔家,暗中安排了乔的终身大事。陆玉涵正式出场了。与宰相刘罗锅相似,陆玉涵和他父亲的表演比较出彩,陆大可是山西有名的老抠,可是爱财如命的他总是被女儿攥在手里,哭哭笑笑,装疯卖傻,将陆大可作为生意人的本性和对女儿的呵护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过不知道是不是错觉,陆大可爱养鸽子,总是让我感觉他象个老北京人,而不是山西人。
陆玉涵与乔致庸拜完堂,才知道自己的心上人原来已经心里还有别人,如果她被动一些,也许她的人生真的会改变。可是她冰雪聪明,选择主动出击。她允许乔致庸有自己的小天地。她回门时和父亲巧借银两,完成了乔致庸通过娶亲达到的目的。她欲擒故纵,帮乔借到银子却要回娘家,乔屈服。我佩服她的心机之深。在乔致庸劝说江雪瑛莫嫁何继嗣无效的情况下,带着乔致庸带给她的狐皮大衣给江雪瑛。玉儿道出了一句实在话,江小姐确实想冒着当寡妇的危险,让乔致庸心疼一辈子。可是乔的心有玉儿暖着,所以终是不会孤单的。玉儿满腹委屈,返回家却没有直接发火。这种隐忍更让人心疼。玉儿始终默默的支持着乔致庸,无论乔做什么,都咬牙力挺乔。从这方面说,她温柔贤惠。在乔出去贩茶的时候,把他的书房彻底变了样,就这样慢慢将江雪瑛的痕迹彻底驱除了家门。在这场无形的战争中,她是彻底的赢家。
一开始我是喜欢江雪瑛的。两小无猜的爱情,甜甜蜜蜜。却因乔家的变故,彻底改变了人生。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无常。乔婚前的一天,约江雪瑛到家里见面,江拿着自己新作的嫁衣穿在身上,让乔把她抱到镜子前面,真是一个清清纯纯的玉人。一个是蒙在鼓里,准备欢欢喜喜地做新娘,另一个愁肠百结,欲言又止。可是乔最终还是没有亲口告诉她,我一直在盼望着有个奇迹,希望他可以亲口告诉她,让她知道真相,而不是由别人来说,因为他们是很亲近的人啊,可是剧情的安排还是他没有开口。也许这就是爱情的自私,乔的心里也有重重压力,所以他选择了在心爱的人面前不语。而乔结婚了,一下子变成了江最远的人。一切都变成了历史,变成了沉在心底的牵挂。江因为看到婚后的乔和陆的亲热逛街的情景,意气用事,决定嫁给那个富商的要病死的儿子。而乔在劝说就江无效的情况下,那个时候真是为她捏着一把汗,那个时候我是心疼她的,直到陆玉涵来劝说,我才松了一口气。原以为她会因为玉儿的前来改变主意,开始新的生活。谁知最终还是没有作用。有些人是留不住的,有些人是走不出的,如果她可以选择忘记,如果她可以再多一些理智,也许她的人生会怎么样呢。终于明白旁观者清。当多年后,除夕的夜晚,她孤零零的一个人,享受大餐的时候,我只觉得她真的很可怜。有的东西是钱买不来的。
F. 如何评价日本电影《何者》
该片是一部精准描写当下年轻人心态的群像剧。对日本部分年轻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有力的挖掘写实,甚至可以说揭掉了他们的假面,从而引起了部分观众的不满。而另一部分给出了高分评价的观众,从评论中可看出他们既接受影片所表达内容,又能正视自我。(搜狐娱乐、新浪娱乐评)
该片并没有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电视剧《前程锦绣》那样,质疑为大企业服务终身的职场文化。相反地,《何者》多少肯定了这个求职的过程,进而通过这个过程探讨片中五个人不同的人生取态。整部电影的视点其实是集中在拓人身上,从他的视点去看其他四人以至自己在人生转变阶段中的挣扎,以至不同人生态度的碰撞 。导演巧妙地利用拓人的剧场人身份,把各场戏剧演出的片段逐渐渗入片中,于是,这部电影由最初看似社会写实取态的青春电影,慢慢演变成描写心理写实、更为风格化的作品 。(大公网评)
G. 求电影《惊天动地》的观后感,1500字
也许是那些天来流的眼泪比我十多年来流过的还要多,也许是那些天来听的故事比我十多年来听过的都要感人,也许是那些天来国人们一反常态的倔强和团结比我十多年来读过的历史更加振奋人心,也许,也许只不过是一场罕有的大地震激发了我们所有人的一颗爱国心而已......因而,看过《惊天动地》后,那无法言喻的震撼和难以忘怀的感动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这就是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作为解放军八一制片厂的作品,《惊天动地》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展示解放军战士在灾区中的英雄行为。但若说解放军战士就是电影中的主角,那就不准确了。与其他主旋律电影略有不同的是,《惊天动地》并没有过多的喊口号或强调政党的领导能力,而是力图重现当时灾区中的一切悲喜交织:老师毫不犹豫地用身躯护着讲台下的学生,一对恋人在漫天飞舞的纸钱中深情相拥,一群解放军战士为刚救出的小女孩唱生日歌,以及灾区人民间的互利互勉和永不放弃等等,这些镜头似乎在诉说着:中国人就是这样,这就是中国人。英雄行为的平民化,是《惊天动地》超越其他主旋律电影的诸多闪亮点之一。怀着一颗炽热爱国心的国人们,在如此巨大的灾难面前,人人皆是英雄。然而,如此具有民族精神的电影,居然是二次上映的。更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它的一次上映是非常的悄无声息,简直好像已经预计到票房的不堪!闻说《日本沉没》在日本上映之际,众多日本人争相排队购票观看;《汉江怪物》在韩国上映时,韩国人热烈地追捧着,而这两部民族电影的票房一直是居高不下。这样的境况,在《泰坦尼克号》或《阿凡达》登陆中国之际也曾出现过。讽刺的是,如《建国大业》般巨星云集的主旋律大片也不曾拥有过这般万人空巷的待遇!不得不感叹:中国人真的要在灾难面前才能展露真本性吗?《惊天动地》确实在特技方面远远不足以与《日本沉没》、《汉江怪物》相提并论,可除了特技,无论是剧情铺排、拍摄技巧、所表达的民族精神都不输给日本人和韩国人。为什么就敌不过那些只一味宣扬着所谓“人文精神”的好莱坞大片呢?这就是中国人,中国人就是这样。不是故意地崇洋媚外,也不是完全对国货失去耐心,而是对自己、对民族、对国家的不自信!《惊天动地》不仅是一部赞扬中华民族在危难面前百折不饶和众志成城的主旋律电影,还是一个检验国民自信力的标签。它既透过电影本身对中国人优点作出了严厉的批评。找来的,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这就是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
H. 日本电影《入殓师》观后感,2000字左右,要原创
- -10分要看这部电影然后写2000字观后感~而且是日本人的片
I. 阿q正传电影观后感1500字
上了电影与文学,看了几部电影,好像除了《阿
Q
正传》
这部电
影意外其他的我都记不太清了,
也许因为它是鲁迅先生写的一部经典
作品,
我才感兴趣吧!
很早之前就学过这篇文章可是却没有看过电影,
看过之后我又觉得这实为一部经典。
阿
Q
很卑怯,
他喜与人吵嘴打架,
但必估量对手。
口讷的他便骂,
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
子哭丧棒才举起来,
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
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
D
,
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
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
大
肆其轻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
阿
Q
的精神胜利法,他与人家打架吃亏时,
心里就想道:
“我总
算被儿子打了,
现在世界真不像样,
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
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发明固然很
早,后来与异族周旋失败,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阿
Q
虽是极卑微的人物,
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
甚至赵太爷的
儿子进了学,
阿
Q
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
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
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
主人公阿
Q
代表了当时的中国人。
无论是从文中各个人物的意识
形态来看,
还是形如留辫者的字母
‘Q’,
在在都透露出鲁迅暗指的
真实人物—中国人。
影片不留情面地讽刺了当时中国人的一种自我麻
醉、自我满足、
自我解脱与逆来顺受的心态,以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
的一种劣根性,
包括自私自利、欺软怕硬与精神胜利法。
在为中国人
指出这些缺点时,
鲁迅可以说是毫不留情的。
但如果我们对中国人加
以仔细的观察,
会发现他所描述的这种阿
Q
心态在当今社会中并没有
消失
,
这也让我大吃一惊。不同于其他的作家,鲁迅更注重反应社会
与人性的丑恶,
而且他企图通过一种让我们产生反感的方法来让人理
解他的想法。
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对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其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
遇到不开心的事,
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失败,
面对这种处境,
怎么办呢?
一味沉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
当然是不可取的。
因此现代人懂得如何
来缓解自己的情绪,这便是所谓的精神安慰。人们常说的退一步,海
阔天空,
便是其中之一种。
我们当然不可将这种正常的排解心理困惑
与苦痛的方法都谓之精神胜利法。
正常的精神安慰对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每个人都必须学
会从失落中走出来,
都必须学会调节心理,
使它获得某种平衡。
否则,
我们将长期处在名利的斤斤计较中而痛苦。
阿
Q
的错在于他没有任何
的原则,
凡事都计较,
凡失败都要求得某种程度的超越。
而他又不是
通过现实的奋斗来实现,
只是作一番精神上的假想,
求得虚妄的胜利。
这种精神胜利法,
只会麻痹人的斗志,
为我们的苟且偷生找到心安理
得的借口,不利于现实的改造,不利于人类的进步,是我们应该扬弃
的。
当我们事业失败时,我们常会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谁笑到最后,
谁笑得最好;当我们受人欺侮时,我们会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当我
们失恋时,我们会说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些安慰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因为只有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
我们才能赢得最后的成功。
但是,
如果我们只会作虚无的宽解而不能够有切实的行动,
那就不免带有几
分阿
Q
味了。
J. 电影电影触不可及观后感1500字
《触不可及》其实生活和电影一样,有很多点点滴滴的感人故事,他们或许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付出总能点燃生活,带来温暖。这一部源自于真实故事的电影。影片讲述的事情也很简单,就是这简单的情节,简单的画面,一次次带给我们的确实精神的冲击。在这个仍然存在种族歧视的社会,在这个仍然存在地位偏差的社会,我们的人,世俗人类,选择怎样的为人处世的方法?
由这部影片我想到了专业课老师的话。这部影片的取材很简单,因为一次跳伞事故,白人富翁菲利普Philippe(弗朗索瓦·克鲁塞 Fran?ois Cluzet 饰)瘫痪在床,欲招聘一名全职陪护。由于薪酬高,应聘者云集,个个舌灿莲花,却无法打动他的心。直到黑人德希斯Driss(奥玛·赛 Omar Sy 饰)的出现才让他作出决定。德希斯刚从监狱出来,背负家庭重担,一心只想寻张辞退信以申领救济金,而且他明显对女助理的兴趣要远大于这份工作。但是菲利普还是一眼相中了这个小伙子。于是,德希斯开始了一个月的试用期。虽然舒适的豪宅环境让他倍感虚荣,但是他仍面临很多挑战:不仅要为菲利普作身体复健,还得给他洗浴、灌肠、拆信、穿丝袜等。起初,两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大相径庭,但是,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他们成为了朋友…… 简单的题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缺乏的恰恰是使它们成为经典成为典范的手段和技巧。在这个躁动不安的社会里,空谈创新是不行的,既然在思想上难以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新的手法让平淡的事儿变得引人深思。这对我们今天的影视创作很有借鉴意义。
穷人也也有同情心,穷人也有良知,即使是曾经的罪犯,他们的人性依旧存在。这是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感触。从Driss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放纵的快乐,从他的身上我也意识到了什么是自我的陶醉,陶醉于自己的艺术中,享受着内心深处带来的渴望与追求。我羡慕Driss,这个黑人,这位物质上的穷人,精神上的富人。影片的音乐配合也是很不错的,喜欢这样的高雅清幽的钢琴配乐··更喜欢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动感音乐···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一部影片如果缺少爱情这个环节,我想是很难谈上成功的,影片的最后,Driss的举动,再配上Philippe爱情的喜悦,我想这样的结局是我们大家都所希望的吧···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我想,像Driss和Philippe这样无所强大利益驱使下的朋友关系才是真正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