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观撒切儿夫人记录片的观后感
改变历史容颜的女人
环顾世界政坛在男人对中不乏女性的身影,有的如莱文斯基和总统玩暧昧,有的成为了花瓶成为贝卢斯科尼后宫的佳丽。但也有一些女性他们在政坛上取得了比男性更大的成就。以色列的梅勒夫人,印度的甘地总理,德国的默克尔总统等,人们给这类女子冠以铁娘子的称号。Iron Lady, 玛格丽特。撒切尔这个西方社会中的一位女首相,是那个男人世界中的一朵奇葩。无论是在出身背景上还是在性别上,玛格丽特。萨切尔都不占据优势,一次次的选举落败,没有击败这个女人,反而激起了她更大的斗志。
从年轻就体现出勇敢过人的一面,面对敌机轰炸,可以很勇敢的跑出去把黄油罩上,这可能使导演的精心编排,不得不称道,但是谁也不能保证玛格丽特在年轻时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就像当年欧阳修与苏轼之间发生的那段故事一样,苏轼读到孔子的贤德,便自己编造了一个典故,写在卷子上,博学的欧阳修却遍翻古书而不得,问苏轼才知道,那个典故是他编的,既然其他县的的人可以做得到,那么孔子也可以做到,不是吗?既然,玛格丽特那样的勇敢,这样的小事他一定做得到。
虽出身于杂货店,身为下贱,但是玛格丽特却从小不肯服输,不随波逐流,最终考上牛津大学。Never run with the crowd, go your own way.这是父亲对他最初的教诲,也是她一生所作所为最贴切的写照。总是能够坚定的坚持自己所想的,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不管有多少人反对,都会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即使胜算只有百分之一也绝不放弃。 在工会罢工期间,几乎所有的议员都建议政府向工会妥协,以寻求和平的解决方案,已不能与工会为第作为说辞。面对议员的软弱,首相的犹豫不决,玛格丽特决定竞选保守党党魁,这件事无论在别人设置是他自己看来都好像是个笑话,是痴人说梦,她的目的很明确,需要让议会中的男人清醒一下,需要让他们知道一些震惊的事情。
上天的眷顾吧,也许是,也许不是,玛格丽特竞选成功,成为保守党党魁,在她的一步步努力下,成为了唐宁街10号的主人。She did it, yes she did it.
在与工会斗争的日子当中,面对质疑和责难,铁娘子拿出自己铁腕的一面,坚决不向工会妥协,这样也就对工人进行大肆镇压,最终,她,铁娘子,取得了胜利,当然在成就她政坛地位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诟病。工人在他行进的车子旁大声斥责她,你是个女人,应该去做母亲,但是这些都不能使这位忒一样的女性屈服和退缩。
⑵ 《你好,李焕英》观后感800字
《你好,李焕英》观后感800字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你好,李焕英》观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看完《你好,李焕英》,论情节,车祸、穿越、梦境,有些俗套,叙事方式也显出稚嫩,但它确实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平凡母亲的伟大形象,让人肃然起敬,也让人温暖、感动。
这部电影不经让我联想起一部随笔集,名字叫作《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贾玲通过小品式的幽默,将一帧帧啼笑皆非的画面搬上了大荧幕,传递出了母亲和女儿之间双向奔赴的爱。这种幽默,让人笑着笑着就落下泪来。
“我来你高兴吗?”“我高兴啊!”看完《你好,李焕英》,我看到了生活中那些隐藏的快乐,知道了什么是知足常乐。
影片的背景设置在八十年代,那个时候,什么是高兴呢?抢先体验科技产物是高兴,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是高兴;家国情怀、集体荣誉是高兴,为女排夺冠而高兴,为夺冠举办排球比赛而高兴。这是大家的高兴。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李焕英的笑声。
李焕英很爱笑,影片里她只哭过一次,绝大部分时候她都笑着。当输掉了排球比赛却有奖品时,她高捧着搪瓷杯满面笑容,直呼“太好啦。”当看到女儿拉了一裤兜子、摔倒了还要举着包子时,她笑得前俯后仰,停不下来;当得知女儿考上省艺校时,从厨房里跑出来的她高兴得双手直拍,面粉撒了一身;当发现女儿本科录取通知书是假的时,她仍然可以骑着自行车,载着女儿有说有笑地回家……
“我小铁榔头的称号,可不是白来的!”看完《你好,李焕英》,我看到了生活中那些执着的坚守,知道了什么是把握当下。
全片没有任何的外貌评价,在这个注重内在美的时代,厂长观看排球比赛后,安排儿子和李焕英相亲,原因是“这女孩坚韧,刚强,有打不倒的劲头。”队伍缺人,贾晓玲经验不足,对方强势领先,种种劣势之下,李焕英也没有放弃,她为队友加油打气。哪怕胜利的希望微乎其微,“打铁娘子队”也一起拼到了最后一秒钟。
当厂长儿子表达爱慕之情时,李焕英依然坚定地选择和相恋三年的贾文田结婚,即便对方只是一个“烧锅炉”的。
“咱女儿啊,她健康快乐就行了。”看完《你好,李焕英》,我看到了一位平凡的母亲对孩子最质朴的`爱,并从她身上看到了无数母亲的身影,知道了亲情可贵,珍惜身边人。
《你好,李焕英》又名《Hi,Mom》,就像是一封贾玲写给母亲的长信,信里全是女儿对妈妈的爱、思念与遗憾;它又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白,随着埋伏笔、大反转的剧情推进,终于幡然醒悟“你以为你已经很爱妈妈了,但其实妈妈远比你想象中更爱你。”
有人评价说“李焕英是别人家的妈妈,而贾晓玲则是自己家的孩子。”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的共情,是因为我们多多少少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感谢贾玲的勇气和真诚,她将埋藏在内心深处的伤口敞开来和众人分享,把一个鲜活饱满的李焕英形象带到了我们面前。那些对母亲的思念和爱意饱满得近乎要溢出屏幕,催人落泪。
李焕英身上有太多闪光点。对待爱情,她始终如一,追求平凡简单的幸福;对待孩子,她温暖包容,不打压、不苛求;对待生活,她身上始终有一股劲儿,她乐观,并积极地活着。
总之一句话,我太喜欢李焕英了。
你好,李焕英,很高兴认识你。
;⑶ 《时尚女魔头》小说的读后感。
一
安德利亚的角色让人感觉十分真实,感觉就是生活在周遭的你我,或者—就是自己。会被周遭的环境影响,进而改变原来的自己,却浑然不觉自己已经有所改变,其实这本书真的可以探讨很多;一开始在应徵工作时面试安德利亚的人说,如果她不来做这份工作,大有其他更想要这份工作的人来得到这份工作,不过我想除了很想要得到这份工作的欲望外,自己本身的能力也重要吧,虽然说一开始进入职场看的是学历,但是在工作上的态度还有能力是更为重要的;虽然米兰达对安德利亚有许多毫无道理的要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磨练也教会了安德利亚很多事情。而其他像是如何在工作与私人时间中作好平衡的分配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想我最佩服安德利亚的一点,便是她最后选择离开这份人人称羡的工作的勇气,即使会被人嘲笑,还是坚持完成自己最初梦想的决心。我觉得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与力量向这麼吸引人的世界说再见,华丽的衣物、参加不完的派对、认识名人的机会、在时尚圈发光发热崭露头角的机会,这对某些对於时尚拥有巨大热情的人们来说是如此可遇不可求的际遇,对安德利亚只为了当小小的专栏作家,而放弃这份工作,可能会气的破口大骂,但这样能够坚持自己的人真的是很厉害。
穿著PRADA的恶魔这本书也有翻拍成电影,书里的叙述大多都是著重於安德利亚的生活和她生活在他周遭的人的情感以及他在RUNWAY发生的事,而电影的部分由安海瑟薇所饰演的安德利亚比起书里头感觉更聪明伶俐,也比较著重安德利亚在RUNWAY中的改变还有她的心路历程,有一次我看到穿PRADA的恶魔的幕后特辑时,安海瑟薇以安德利亚的角度说:「也许你曾想像过要解救这个世界,让它变得更好,但你会发现,或许这个世界并不希望被解救,你得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我觉得这句话说的真的很有道理,但接下来呢?有些人选择融入世界,有些人则像安德利亚一样,选择离开这般纸醉金迷的世界。对於梅莉史翠普所饰演的米兰达这个角色,比起书里的坏人作风,电影里比较著重在刻画她的个人的情感,在最后参加时尚派对的那一段,米兰达对安德利亚露出了他脆弱的一面,安德利亚看见了他原来认为冷酷无情的老板的另一面,她突然觉得它的老板其实是非常可怜的,人们只看的见他成功的样子,然而在成功之下,他失去了什麼却无人过问;不论想要得到什麼,等价的牺牲也是必要的吧,在米兰达事业如此成功之下,他牺牲的是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互动。在看完这本书之后让我不禁开始思考,如果我是安德利亚,在这样繁华的世界,我会选择做自己还是沉沦在那美丽世界呢?
二
电影《穿PRADA的恶魔》观后感
因为朋友推荐,这几天看了一部电影《穿PRADA的恶魔》,在一览时尚之余,有些小小的感触。
时尚究竟是什么?相信米兰达在安德丽亚面对两条蓝色腰带,两条我们这样的凡胎肉眼观之近乎相似的腰带发出窃笑时,那不动声色的教诲来得最为贴切∶
时尚决定你的生活,而每个人都是时尚的一部分。物质化的社会里,你我都深陷其中,无法跳出。
那一刻我也很无语,说实话我也没看出来那两条腰带到底有多大的不同。深受传统教育的我,多年来和时尚总是没沾上多少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以后呢?我是不是应该学着去品味生活,而不是和过去20多年一样的生活下去呢?多学习吧,社会上有的是需要我学的,慢慢来吧。。。但是品味生活绝对不是奢侈浪费!
影片初看上去有点像是灰姑娘的故事,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安德莉娅,被著名的时尚杂志聘用为主编助理,然而却与这里的环境格格不入,最后为了证实自己的能力而改变,然而却因改变而失去了原有的生活,而且在工作中看到了那些金字塔顶端的人们丑恶而脆弱的一面。最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然而最终的回归在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的选择,虽然在风光的外表下隐藏着阴暗的现实,但对于在社会中征战拼杀的人们又有多少不是穿PRADA的恶魔.也许他们是穿DIOR的恶魔,穿CHANEL的恶魔,但不论他们穿着什么,在现实中他们都扮演着恶魔的角色。
在最后当女主角看穿阴谋,推开另一侧车门的同时,她也选择了另一种生活。而谁又能保证在现实中有多少人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呢,也许她们会变成另一个恶魔,因为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我们可能都曾经为了别人迷失过自己,但是只要自己心底的那份真挚存在,终有找回来的一天。
女主角和另一个主编助理的职场较量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职场上的一切,在利益面前似乎没有道德可言,但是,往往对立的虽然是冤家,难忘的也终究是对手。我想这就应该是独孤求败的无奈吧。
最后借用一段话---如果你仅仅是想看一场精彩无比的时尚秀,不可错过这部影片,因为它有着前所未有的繁复与华彩;如果你想在稍显疲惫的时刻,把所有关于职场的不平衡与郁结一扫而空,你会在这部电影里看到那个自己不敢奢望的身影,因为她是你个人梦想所能承载的绝对高度,你一直在追求那种洒脱和透漏着不真实的执着;而如果你仅仅是想一探其中的美丽与曼妙身姿,更是不可错过这无处不在的视觉奇观。
三
在大卫·弗兰克编导的美国剧情片《时尚女魔头》的剧末,安德莉娅从顶级时装杂志社《天桥》总编米兰达工作助手的诱人职位辞职,循着自己做记者的理想去一家报社应聘,报社主编刚刚收到米兰达发来的传真,她说“在她所有的助理里,安德莉娅是到目前为止最让她失望的,而且,报社主编如果不聘请安德莉娅,就是最大的傻瓜”——典型的美国喜剧式幽默。
美国的很多剧情片经常给人带来深厚的回味,从那些情理兼备、细节精致、谈吐幽默、诱导启发的意识风格中,观众真正领略到美国电影艺术的高度,美国电影对于人性的深入诠释已经成为最打动观众的力量——人性无国界,美国的电影艺术也因之走向全球。
《时尚女魔头》三分之二的篇幅为我们展现米兰达这个在时尚圈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与她的工作助手安德莉娅的冲突和互动,同时铺叙性的穿插以安德莉娅与男友、同事、朋友的冲突和互动,共同为最后三分之一篇幅影片高潮的来临打下伏笔。米兰达的生活奢侈得离谱加夸张,米兰达对工作投入全部、忘记一切,米兰达对安德莉娅颐指气使、居高临下甚至视若无物——她似乎安德莉娅这个助手看作一个“机器人”,但当安德莉娅冒犯自己时则记得要给她施加更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精神上予以报复。这些都加强了米兰达作为一个“女强人”“霸道的女权主义者”的形象,她以自己的工作中的冷酷压力折磨安德莉娅的同时,逐步也开始改造安德莉娅的人生,安德莉娅越来越习惯于成为米兰达的一个没有自由、随叫随到的附庸,虽然她因此得到了地位、享乐、奢华、鲜花、光环,但也失去了生命的独立、时间的自由甚至纯洁的友情和爱情。
安德莉娅适应了米兰达的要求也意味着丧失独立和自我,她作为米兰达的“附庸”必须随时应付各种难缠的、突然的、艰巨的新任务,必须牺牲给男朋友过生日的时间去陪伴米兰达,必须在米兰达出席豪华晚会前花费整晚时间背诵佳宾资料以便在晚会现场及时提醒米兰达即将和她握手寒暄的是什么人。。。。。。
正当一切似乎就绪,一场最后的冲突迫使安德莉娅在独立自由和荣华富贵之间作出选择。在米兰达和安德莉娅参加的法国巴黎时装界盛会上,一场利益和权力的将硬盘推向高潮。为了保护自己在《天桥》杂志的地位,米兰达一面与《天桥》杂志老板摊牌,威胁一旦更换自己的主编将带走大量的业务骨干独立创业,一面推荐可能替代自己的人出任另一个诱人的位置——虽然她事先已经向自己一个最得力的副手承诺推荐他,但为自保米兰达选择了食言。结果,米兰达维护了自己的权势,并且也感激安德莉娅善意的、不顾一切的提前告知自己可能被替换,她认为安德莉娅是和自己很相似的人,但眼观全部这一切过程的安德莉娅最终无法认同米兰达的观点——她重要看清了所谓奢华的时尚圈背后的阴谋、背叛和冷漠、堕落,她决心离开米兰达,离开曾经一度让她迷失的纸醉金迷的生活,去挽回自己和男友的爱情,回归自己成为一个记者的理想。
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米兰达的角色令我更为震撼。她自己被对工作的专注引入一条忽视他人、忽视生活、忽视外部的高度自我化的“歧途”,可是影片也提醒我们对于“歧途”之歧的怀疑:如果从同事、家庭的角度看,米兰达确实引发了情感的失衡,她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女强人;如果从事业和时尚界的角度,米兰达则确实引发了持续经年的时尚风暴,以她的执著、忘我、忘他的投入,切实的创造出赋予人类的价值。米兰达更接近于一个在事业和生活、诚实与阴谋、情感和冷漠、自我和他人之间辗转徘徊、斗争不已的矛盾人物,她最终成功的维护了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未偿不关上了一条让自己回归人性的救赎之路呢?看完这部影片,会让一些真正深入思考的人产生些须的失落甚至迷惘,因为片中彰显的崇尚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主题之外,也隐藏着一个事业至上主义的模糊主题——事实上影片也并没有真正试图将米兰达描绘成一个面目可憎的“女魔头”,至少我们看完全片后不会觉得米兰达非常非常的讨厌,至少我个人甚至对于她的无物无她的个人主义境界甚至产生了一些欣赏和羡慕。
《时尚女魔头》一片在轻松的剧情中引导着人们对于生活、职业、爱情、友情的思考,更不见斧斫之痕的在轻描淡写之间引发人们对于个人主义、女权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的思索。深刻思想内涵是电影艺术不灭的主题,我们可以从美国电影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思想的张力,更在于这些美妙的效应都伴随以那么自然的、不做作的表现形式,思想内涵对观众的渗透和打动发生得那么顺势和无形。
五
“非时尚人士谢绝观赏本片”这是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本片的两个女主角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是美丽的安妮.海瑟薇,另一个是演技派的梅丽尔.斯特利普。所以我在第一时间观看了本片。
这部改编自Lauren Weisberger同名小说的电影,犹如一场时装晚宴,或者是剧情版的米兰时装周,教导女人们——只有穿上高跟鞋才能将地球和男人才在脚下的女权教条……这是一部时尚,而非电影的——电影。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一部土鸡变凤凰,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的电影。不过看完后还是值得思索一下的。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作为时尚届呼风唤雨人物的Runaway的首席主编,米兰达在时尚界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拂远无疆的境界,看她那一出场人人敬而远之的气势啊……但是最后在巴黎决定与丈夫离婚后,那种不施粉黛的苍老、无助和脆弱告诉我她依然是个女人......事实上,铁娘子的内心同样有女人的一面。平凡也是她想要的。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她已经是这个圈子的人,不可能退出,也不允许她退出,所以当她再次与Andy邂逅,先是一言不发的板着脸侧进车内,然后便摘下眼镜,向着Andy离去的方向,会心一笑,便再次戴上Dior的眼镜,低声对司机一声令下:“GO!”我看到了她对Andy终于认识到了什么才是人生的目标感到欣喜和安慰。其实这是她自己的梦想,Andy帮她实现了......
平凡、真实才是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