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光辉岁月观后感800字
一部电影成功,大家都争功,片方说是我拍得好,宣发的会说我宣传得好;一不好,就各个推卸责任。一部影片叫座或者不叫座在当下的国内电影市场上都很正常,如今制片方和发行方“掐架”还真是头一遭。《光辉岁月》制片方跟负责发行的光线传媒这一架,掐得真有些莫名其妙、不清不楚,硬生生造出一起新的罗生门事件。
电影《光辉岁月》讲述的是清朝末年一群没落英雄重拾宝刀再战江湖的故事。由熊欣欣执导,汇聚了曾志伟、吕良伟、狄龙、莫少聪、王敏德、黄日华、徐锦江、惠英红等三十多位在港产片辉煌时代大放异彩的影视明星。明星阵容亦算强大,但缘何在上映期间表现不佳?作为致敬华语动作经典、致敬黄金时代港片精神的诚意之作,《光辉岁月》唤起一代人的记忆,再度与心中的偶像一起侠义江湖、快意恩仇。以“英雄聚首,再战江湖”为基石,以“喋血复仇,捍卫自由”为主线,以“生有所恋,死无所惧,以暴制暴,血债血偿”为情怀,《光辉岁月》呈现的是一段热血沸腾的英雄记忆。但英雄从何而来?光辉的岁月又是如何铸就?《光辉岁月》没有为你揭开这段英雄聚首、荡气回肠的“光辉岁月”,却给你带来了一场罗生门的“战争”。
凭心而论,之前确实鲜见《光辉岁月》的新闻稿和任何话题式新闻,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国产保护的六月档还有这样一部港片。造成这样的结果,发行方的宣传工作确实没有做到位,观众都不知道有这么一部片子,怎么可能会去影院观看?影院里放映时没有观众怎么可能会有排片,不足3%的数字也就不足为奇啦。对比一下制片方和发行方的声明,觉得很有意思,你方态度强硬,我方态度温和以示同情。
有些电影是需要口碑的,如《疯狂原始人》正是因为口碑的发酵才使得院线不断的增加排片力度,使电影的票房持续走高。国内的电影发行环境没有机会给有口碑的电影做,没有空间。一出票房不好,马上就减场次,口碑还没出来就已经下画。这不是某部电影的问题,是很多电影都会碰到的问题。
纵使制片方、发行方、院线,针对这场罗生门的战争各有各的无奈,但绝对不是《光辉岁月》当炮灰的借口。作为影片的代理发行方,光线有责任和义务去挖掘影片的宣传点,去尽最大努力去铺设宣传品,让更多的观众在上映前知晓这部影片。力争做到影片的最大票房汇报。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影片,甚至用玩票的心态去对待一部集结了上一辈香港众多明星的影片。电影市场竞争激烈,放任自流的发行方式只会让影片成为一日游,半日游。所以,态度决定一切,特别是发行方,没有认真的态度只会加速影片的灭亡,也会对行业有不好的影响。
在电影票房接连喷发,市场容量空前巨大的大环境下,连投资不足千万的小成本惊悚片或山寨时尚片都能动辙拿到数千上万场排片的当下,这部召集我们回到影院重温美好回忆的《光辉岁月》竟然被遭受到了“炮灰”待遇,着实让影迷唏嘘。
㈡ 美国电影光辉岁月,死亡诗社的观后感。。。原创加悬赏!!!
光辉岁月--
影片的情节简单,却富有深意。它并不是一部单纯的运动类影片,而是通过一位黑人教练的事迹来反映人类对平等与自由的憧憬。
70年代,赫尔曼-布恩(Herman Boone)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反对种族歧视、调节种族矛盾作出过重要贡献,他也因此被奉为一位黑人英雄。当然相比较马丁-路德金,赫尔曼-布恩并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时至今日更少会有人记得他,但是弗吉尼亚人都记住了Titan队的名字,因为它是黑白市民的共同骄傲,这大概正是该片起名为Remember the Titans的原因吧。
死亡诗社--
及时行乐。
在我把心情改成这四个字以后,俊岸的短信漂洋过海抵达手机:“《死亡诗社》么?它曾让活着的死去的我看到诗与真。”
要沿着既定的轨道往下走,在平坦的大道上瘪着一张木然的脸,逐渐消磨热情和年光。顺应各种教条伦常,不去期盼内心的所愿所想。现世需要我们如此。
O!Captain!My captain!He told me, size the day,do whatever you want.
若我身在草原而不放马纵歌,若我置身暗城而不明灯前行,那便让我心坠入幻想,在地狱里歌唱,在黑暗里起舞。
《麦田的守望者》中有这么一句:当年轻时,可以为崇高的理想而选择光荣的死,当年长时,可以为崇高的理想而选择卑贱的活。
问题在于,崇高的理想,不是谁都能拥有,并且忍气吞声坚持下去。
这是没有理想的时代。看过那么多人,为了现实奔忙,说好的理想转瞬便成灰。又或者,理想从来没有出现过。我们从未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热切的是什么。所谓理想,不过是世俗林林总总灌输给我们的宏伟蓝图。他们会说,你将如同狂风暴雨般席卷某某领域,你将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此等玩笑,如同自嘲。鲜有人还拥有如此浪漫情怀,芸芸众生,只想着如何去适应这个蝼蚁一般的世界,而不是创造。我们都清楚,生命的最终,肉体被黄土掩埋,被分解者龇牙破裂为一粒尘埃。人们借着死后的亡灵聊以自慰。盛大的葬礼,不是对死者的告慰,而是对生者的安慰。
莫待无花空折枝。虽说好花需赏,不可亵渎。但更重要的是,莫在无花之时,连花的美丽也不曾留下。
㈢ 光辉岁月电影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下面是光辉岁月电影观后感,请参考!
很早以前曾经看过这样一段文字,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我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然还在狱中!”由此记住了这个名字——曼德拉。曾经我年轻时代最喜爱的一首歌《光辉岁月》,是黄家驹写给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激人奋进的旋律表达了歌者的景仰之情。后查阅资料,曼德拉的简历及一系列世界级殊荣让人极为震撼:一位传奇式的黑人领袖,在监狱中度过了27个春秋,终获自由后,经民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领导人民打破了南非种族隔离的坚冰,使南非成为一个白人和黑人共同拥有的民主国家。奥视他为“个人心目中的英雄”,曼德拉曾获过诺贝尔和平奖,五度荣登《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被评为“这个世界上最接近圣人的人”, 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自2010年起,将每年7月18日(曼德拉的生日为1918年7月18日)定为“曼德拉国际日”,以表彰他为和平与自由做出的贡献。一个代表最广泛国际社会的组织将一名在世政治人物的生日定为国际性纪念日,这在世界史上少有前例。
一个称自己“没有敌人”的人,一个能打破由来已久种族隔离坚冰的人,一个让全世界各个层面的人们感动的人,一个受全世界人们景仰的人,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成就这些?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翻开《曼德拉传》去寻找答案。答案是——宽容的力量。
曼德拉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是家中长子并被指定为继承人,口含金钥匙来到人间的他,有着广阔的个人前景,但他“决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他自愿走一条解放之路,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被白人统治者关在荒凉的大西洋罗本岛上达27年之久。狱中二十七年,曼德拉经历了苦难的磨练,他的心没有更加冷酷僵硬,反而更加温和柔软。经过深刻的思考他对自己的信仰有更深的反思。二十七年,曼德拉失去了肉身的自由,却获得了心灵真正的解放。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一次又一次地选择宽恕和仁爱,而拒绝荼毒与仇恨。他说“在那漫长而孤独的(被囚)岁月中,我对自己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了一种对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1990年2月南非政府迫于国际政治压力,释放曼德拉。获释后的曼德拉,以他的智慧和宽容放弃 了当时一度甚嚣尘上的暴力推翻白人政权的计划,致力于以和平方式结束种族隔离政策,并积极推动建立新南非民主政权。1994年5月,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大选结果揭晓后,曼德拉成为南非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曼德拉在他长达27年漫长的牢狱生涯中,他以人类的慈爱面对他遇到的一切不同的人,包括折磨与虐待他的那些看守、警察与监狱管理人员。他说:“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认为他们做出这样非人道的行为,他们也是一种思想文化的受害者,因为他
们被偏见与歧视及短见的铁栅囚禁着。因此,曼德拉在牢狱里的27年时间里,用同情、理解的心胸对待残酷迫害过他的人。曼德拉最令人景仰的地方,是他对过去曾经迫害过他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宽容。二十七年漫长的牢狱给他的身心带来严重的伤害,白人看守即使在他高龄时,也依然像对待一般的年轻犯人一样虐待他。以常人之心推测,曼德拉肯定会有仇必报的。可是,曼德拉没有在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他没有向过去的仇敌和曾经逼迫他的人报复。他在1991年出狱当选总统以后,在就职典礼上,专门邀请了当初看守他的三名罗本岛监狱前狱方人员到场。典礼进行时,他请这三名看守起身,向世界各国的来宾介绍他们。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恭恭敬敬向三个看守致敬,令全世界为之震撼和动容。那一刻全世界人们知道,告别仇恨的最佳方式是宽恕。
耳旁仿佛又响起他的发人深省的话语:“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这是多么智慧的选择,多么博大的胸怀。抗争容易,仇恨也不难,难得的是,在经历过压迫、不公、甚至伤害之后,却能够放下仇恨,宽恕别人。
明白了正是这宽容的力量,使得曼德拉成为没有敌人的人,仁者无敌,拥有一颗仁爱的宽容之心,仇恨的种子就不会发芽,种族对抗的坚冰才会被打破,“彩虹的国度“才会被建立。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所说,他用他的宽容,改变的他祖国的制度,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这就是宽容的力量!一种让人想要流泪的`力量!也许,武力
能够让一个人的肉体完全屈服,然而宽容却能征服一切心灵!
“在那漫长而孤独的岁月中,我对自己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了一种对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这是怎样的一种的人类温暖情怀!黑暗没能让他沉沦,苦难也没有让他选择仇恨,自己深陷囵圄却渴望所有人包括伤害过自己的人的自由!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博大宽广的胸襟!灯下品读这些看似普通却透射出巨大力量的文字,我知道在每一个文字的背后,都是一段真实的苦难的历史和血与泪的经历,而在这血与泪的经历则闪耀着无比光明强大的超脱一切的包容之光。我感受到了一种令人潸然泪下的力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曼德拉用他超乎想象的包容与博大,征服了所有人。也许有人会说,曼德拉是一国总统,他是伟人,所以他有这样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可是,谁又是生来就是伟人和总统的呢?并不是伟人才有那样的胸怀,不是总统才有那样的境界,而正是因为拥有那包容一切的心胸,曼德拉才会成为让全世界景仰的伟大总统!曼德拉的包容,让他能够在监牢中心怀光明度过数十年,他的包容,拯救了他自己,也征服了所有人,他的人民,和他的敌人。
包容之心、宽容之力,是如同水滴石穿的柔和之力,然而这柔和之力却可以打破世界上最硬的顽石、融化世界上最硬的坚冰、拯救陷于最深的深渊的灵魂和征服最顽固的心灵。眼前又浮现曼德拉平和安祥的微笑。这微笑让人温暖,给人信心。他仿佛在鼓励我们说,别担心,放下心中的仇怨,前面是一片美好的天地。
㈣ 成事在人观后感
成事在人观后感
本周五晚上,材院马研全体成员共同观看了影片《成事在人》。曼德拉的最强音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我是我命运的主宰者,我是我灵魂的掌舵人。
电影《成事在人》主要的是讲述了经历多年牢狱之灾后成功竞选南非总统的纳尔逊曼德拉与率领南非球员赢得1985年橄榄球世界杯的球队队长弗兰克斯皮纳尔,如何化解种族仇恨的故事。曾经倍受种族隔离制度摧残的曼德拉毅然支持一支以白人为主的球队代表国家出战,而这支球队则用无差别的体育精神感染了原本内心存在隔阂的队员们以及全体国民。这也更加彰显了纳尔逊曼德拉的伟大及其人格魅力!
很久之前大概是小学时就知道曼德拉,原因是听BEYOND的《光辉岁月》。
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在他生命里,仿佛带点唏嘘,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这是我最喜欢的乐队用音乐的形式对这个木秀于林的领导者表达的敬意。
纳尔逊曼德拉的一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作为酋长的儿子,他本可以衣食无忧,安享一生,但他却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另一条布满坎坷和凶险的道路——为了消除种族的隔离,他不惜付出了近三十年的牢狱之灾。但他的'心中却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光明永远属于热爱祖国,人民和生活的人……就影片所传递出的大爱,团结,协作及其所产生的民族凝聚力。
影片中的曼德拉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1.人格魅力:影片中纳尔逊曼德拉的人格魅力是我最受感动的,在经历了二十七年的牢狱之灾之后,他并没有囿于个人恩怨,当选总统后不但没有报复对他迫害的种族主义者,反而重用白人做自己的保镖,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狱中的曼德拉经历了世事巨变和人间的沧桑,能够用一颗宽容的心宽容这个辜负他的世界,这一点可能也是我要学习的。宽容并不难,但是宽容曾深深伤害你的人,那是需要勇气需要灵魂的洗礼。
2,集体凝聚力:凝聚力对于做任何事情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组织。只有在组织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之后,才有可能欣欣向荣,才有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种凝聚力能够将国家消除种族隔阂,就能让白人球队代表国家出征,而成为黑人和白人团结融合的纽带。我自己作为班级的领导者,我深深的反思,同学的不信任,朋友的躲避,让我感觉自己很失败。毕竟班级集体的凝聚力需要一个好的领导者的。
最后再重申一句我内心里的最强音——我是我命运的主宰者,我是我灵魂的掌舵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