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第一个完整的电影流派

第一个完整的电影流派

发布时间:2025-10-11 11:28:49

① 1:什么是电影流派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电影流派是什么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电影流派是哪几个 2:代表好莱坞

1、电影流派:
“电影艺术之父”大卫·格里菲斯确立了镜头为电影语言的基本单位,为电影找到了其自身表情达意的语言体系,确立了电影的基本形式和结构方式。
电影流派就是以不同形式的电影语言表现独特风格的电影的集合
与其他文学艺术的流派不同的是,电影艺术起源的时间很晚,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实验电影中号称XX流派,实际上只是电影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而已。
2、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电影流派是法国印象派,比德国表现主义略早,其致力于光影、构图、视觉形象的创造,寻求视觉的诗意。
3、对现代电影影响最大的电影流派有以下几个:超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新写实主义,自由电影
4、好莱坞电影没有什么流派,或者说什么流派都有存在,最多的就是商业电影。

② 电影流派

        真正产生较大影响的流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流派:                                                            早期现代主义–––欧洲先锋拍电影                  苏联电影流派–––诗电影与散文电影              好莱坞商业电影–––类型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法国新浪潮电影与近期现代主义流派            1.欧洲先锋拍电影: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主张用画面来主宰一切,认为故事是没有价值的。如法国的《机械舞蹈》,瑞典的《对角线交响乐》,德国的《第一号作品》      2. 苏联电影学派:苏联电影加速了先锋派趋向于记录电影。在无声影高度发达的二十年代,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等为首的一批年轻的苏联电影艺术家。首先创立了以社会主义思想基础的诗的电影流派。他们创作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爱森斯坦),《母亲》(普多夫金),《土地》(杜甫仁科)成了这个流派以至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这些影片都不乏精彩的隐喻蒙太奇手法。                                                                          3.好莱坞商业电影:一战结束后十年之间,对于美国电影而言,是一个征服全世界的时期。超过十五亿的投资使得电影在美国形成一个大规模的产业,在资本上可以与汽车产业,钢铁,石油等相媲美。                                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二战后,意大利兴起了一场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和艺术创新特征的电影运动。当时意大利控制在法西斯政府的手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历史真正开始于1945年,也就是罗西里尼拍摄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这个时期的电影代表作还有《游击队》《艰辛的米》《以法律的名义》                                                              5.法国新浪潮电影:法国电影把1958年到1959突然涌现的一股由不知名镜像拍摄影片的浪潮称之“新浪潮”。法国新浪潮电影兴起主要得意于法国的一本杂志叫做《电影手册》。这个时期的著名电影《广岛之恋》,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被称为世界电影经典作品。这时期的代表作有《红影的俘虏》,《洛拉》等。新浪潮影响赢得繁荣是短促的,但是影响持久。

③ 介绍一下世界三次电影运动。

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1917年----1928年)

一、法国印象主义派(1917---1928)第一个先锋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吕克 创作了《西班牙的节目》《流浪女》1922 发表《上镜头性》

代表人物: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马塞尔.莱皮埃《黄金国》1921 阿贝尔.冈斯《车轮》1923 让.埃普斯坦《忠诚的心》1923

主要贡献:

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作品题材选择适合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依据自然景象的瞬息变化的客观事实给艺术家的印象。

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视觉表现

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剪辑的重要性,内部和外部节奏。

二、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

纯电影美学试验:

1、法国立体主义流派:费尔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强调图形形状的匹配和节奏性剪辑

2、抽象主义流派:亨利.希美特《纯电影的5分钟》

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试验: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充满幻想,又荒诞的达达主义,共同反理性的艺术主张。失去了现实性而变为了超现实性的。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

达达主义的超现实性美学追求最终导致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是许多先锋派的最终归宿

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1927 刘易士.布努艾尔《珍珠项链》1929 《一条安达鲁狗》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4 受到先锋主义的影响

表现主义受到后印象主义的影响 代表作品 罗伯特.维内《卡里加利博士》表现主义造型风格,布景和背景情调一致,人物造型与布景一致,光线阴影,视觉造型为表现主义特征

《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

现实主义倾向:

室内剧:卡尔.梅育《最卑贱的人》编剧《卡里加利博士》编剧之一

利用布景,主题和环境发生变化,但还是无情的命运,不用表现主义而用现实主义的方式表现

街头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利用布景 感兴趣的是社会环境而不是心理状态。

四、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与阶级并行,社会与经济

受到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

1、 库里肖夫“实验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兹尤辛德三个没有表情的特写镜头

2、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拍记录片,反对剧本,演员,摄影棚。但用改变运动速度和奇特摄影角度来观察生活,进行选择的记录,非现实主义的态度。蒙太奇的并列和配合。

3、 柯静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的“奇异演员养成所”

4、 爱森斯坦的理论与创作: 《战舰波将金号》1925 敖德萨阶梯

杂耍蒙太奇 后来创作了理性蒙太奇(夸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论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叙事:《母亲》 《圣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后代》

强调剧本创作;强调演员的基础作用;(与库里肖夫的“电影模特儿”与爱森斯坦的“类型演员区分开来。)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创立联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强调镜头的组接,分镜头突出细节的重要性。而爱森斯坦则强调蒙太奇的冲突。

五、记录主义电影的发展

1、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机械主义的记录本性出发。实景拍摄,偷拍,抢拍。后来法国新浪潮运动受其影响创造出记录片和故事片结合的样式。

2、德国抽象派华尔特.鲁特曼《柏林交响曲》1927 受到维尔托夫的影响。

3、20年代末法国先锋派几乎成了记录主义派。阿尔贝托《只有时间》1929 让.维果《尼斯现象》 让.班勒维《章鱼》《海蜇》《水甲虫》将水中的动物用几何图形拍出来,如康定斯基和毕加索的画。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国 约翰.格里尔逊《飘往渔船》

6、罗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纳努克》演员与记录片形式。

7、德国的场面调度,法国的摄影和苏联的蒙太奇剪辑,拍了法国影片《圣女贞德的受难》默片的结束。

第二次先锋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代表作品:

罗西利尼 : 新现实主义与战争关系《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游击队》 《德意志零年》《欧洲51年》 《意大利万岁》

维斯康蒂: 以《沉沦》获得新现实主义之父的称号。 《大地在波动》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但后来《受难的人们》《威尼斯之死》则完全追求唯美主义了。

德.西卡: 与柴伐蒂尼的合作(杰出的剧作家)《偷自行车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现实主义作品。 《孩子们注视着我们》《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员的自由风格。

德.桑迪斯:《罗马十一时》将新现实主义推向另一个高峰。使用摄影棚和正式演员与非正式演员混用,与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1、记录性 2、实景拍摄 3、长镜头的运用 4、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5、结构形式(追求简单朴实的结构) 6、地方方言的运用

新现实主义的继承:脱离现实主义

费里尼:追求浪漫主义《道路》《卡比利亚之夜》《八部半》最具个性化的作品。剪辑空间跳跃。

安东尼奥尼:模糊现实,强调主人公的主观感知。《奇遇》《放大》《红色沙漠》有非现实超现实的色彩。自然色彩随心理的变化。

第三次电影运动: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电影

1958年诞生,特吕弗《淘气鬼》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琪》

1959年幸福年,特吕弗《胡作非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没落年。除戈达尔《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赞推崇为精神之父。一、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 二、场面调度的理论。

创作特征:

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共同的东西,但是新浪潮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而新现实主义则是有重大的社会性。

主题:非政治的电影;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

摄影方法:侧重电影的照相性,侧重画面的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

音响:大量的自然音响,真实感

剪辑:长度、节奏。快速剪辑,镜头之间之间衔接。时空跳接。长镜头的使用增加真实感。

从新浪潮后,特吕弗和夏布洛克的长镜头,戈达尔的跳接与快速剪辑。

表演:非职业演员,不知名的演员。

总之对传统的电影语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电影

代表作品: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尔比《长别离》1961

阿兰.罗伯-格里叶《横跨欧洲的特别快车》玛格丽特.杜尔《音乐》1966《黄太阳》1970

侧重内心的描写。他们是文学和戏剧的革新派。

受到影响: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和潜意识学说的影响,表现人的真实。

2、 接受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影响,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伯格森“真觉主义”影响,强调非理性感受进入意识深处,强调知觉认识社会。

4、 受到布莱希特的影响,对现实进行曲折的表现,以沟通内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征:

主题:偏爱回忆,遗忘,记忆,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搬上银幕;描写人的责任性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关。《广岛之恋》中。

导演:从记录式的现实主义然后再转向纯精神的现实主义中去。

剪辑:最重要的美学革命。《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来自剪辑。其一,取消传统电影的间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过渡镜头,用跳接对时空,事件的人为压缩;其二,镜头位置的颠倒;其三、镜头的并列运用,先后不衔接甚至对立;其四、循环剪辑,有意识的重复。

音响:左岸派导演比新浪潮修养更高,所以对音乐和音响的细节考虑比较多。

表演:舞台演员充当,有意识拉开人与人的距离,采用间离效果。

摄影:没有统一的风格,但不用谷达尔的肩扛式。讲究画面构图和布光,特别是雷乃得推镜头别具特色。

两者的区别:

1、 成分看:新浪潮制作者大都是巴赞《电影杂志》的评论员,由自己走上影坛。左岸派则是左翼作家团体的文人。所以修养要比新浪潮高。

2、 时间看:新浪潮始于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导演早,雷乃1948年就开始。

3、 年龄上:新浪潮小伙子,而左岸派则是中年了,所以经历与阅历要比前者高

4、 主题和手法:新浪潮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则是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多采用第一人称,而作家电影多采用第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人称。而且有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有艺术的假定性远远超过新浪潮。

5、 拍摄地点:前不反映重大历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后者在全世界拍摄。

6、 美学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感兴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

7、 制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兴的拍摄,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则以仔细着摸得方式,周期较长。

8、 影片通过检查:前者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顺利通过(除了戈达尔《小兵士》)

但后者由于背景较为复杂,所以要遇到麻烦。

左岸派采取鲜明的立场直接干预生活,把赤裸裸的社会现状搬上银幕,触发观众的的情感与选择,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锋派。

四、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三十年代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初期 30年代

雷内.克莱尔:(梦幻的)有声电影的初期《巴黎屋檐下》1930《百万法郎》1932 《七月十四日》1933 四部曲。 《自由属于我们》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喜剧风格影响了卓别林《摩登时代》传送带这场戏。

让.维果:(唯美的)《零分操作》1932 《驳船阿塔朗特号》1934

诗意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 1934---1939 黑色现实主义,揭露社会黑暗

雅克.费戴尔:《大赌博》一个演员配两个角色。《米摩沙公寓》1935 《英勇和狂欢节》1936

叙利恩.杜威维尔:《大卫高尔德》1930 《西班牙殖民地集团》1935 《同心协力》1936

马塞尔.卡尔内:(悲观的)《珍妮》《雾码头》《北方旅店》《太阳升起》《夜间来客》《天国的子女们》

让.雷诺阿:(写实主义大师)《堕胎》《母狗》《布杜落水遇救记》《托尼》与爱森斯坦合作编剧,景深镜头的使用。独立制片的开始。

《大幻灭》和平主义的作品。淡化情节,使作品趋于记录,形成了写实主义风格。声音处理一、四种语言的混合运用;二、影片中的语言和对话同时表明着不同人的身份。三、音乐的处理,主导影片的动机。

《游戏规则》死亡的价值。移动摄影,以及深焦镜头。

诗意现实主义的后期 1939后

让.格里米庸:《为了一分钱的爱情》《皇家华尔兹》《奇怪的威尔多先生》《驳船》《天空属于你们》

雅克.贝盖尔:《古比红手》《安东和安东奈特》《金盔》《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诗意现实主义的贡献:

1、 更新现实的观念。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

2、 景深镜头的运用与确立,他的实践为巴赞的“场面调度”的理论得到了证实,景深镜头的运用,对于“电影本体论”的发展影响很大。

3、 发挥电影中文学的力量。

误识:

1、 忽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

2、 艺术群体对个体的冲击。

④ 电影流派的由来

自从格里菲斯发明了完整的蒙太奇方法之后,电影才开始获得独立的艺术生命。然而又有受到当时的商业化的束缚,在人们心中没有能够确立起艺术的地位。因此在电影问世前二十年,并没有什么流派产生。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与欧洲的先锋拍电影,才第一次具有了电影流派的意义和说法。真正产生较大影响的电影流派大致有以下几个:早期现代主义——欧洲先锋派电影;苏联电影学派——诗电影与散文电影;好莱坞商业电影——类型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与现代主义流派;

⑤ 中国电影历史

在中国电影世纪史上,新时期电影占有突出地位,这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占了五分之一,在各个时期中时间最张;而且因为它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显得最为丰富多彩!
从1976年10月一举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矛盾徘徊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电影界除揭露批判“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罪行这一中心内容外,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恢复被“四人帮”定为“毒草”、大张挞伐的建国后“十七年”影片的上映;二是,组织写以同“四人帮”斗争题材为重点的影片创作。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复映片受到了观众如饥似渴的欢迎;这些影片的创作者,也取得了相应的精神解放。同时出品了近50余部故事片,特别是“十七年”间已有成就的导演如成荫、谢铁骊、谢晋等的重新拍片,显现了某些创作上的生机。但总的说,那时人们的思想还不是很解放,在创作上、思考问题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顾忌,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开始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划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以思想解放运动为先导的这一时期的开端,人民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意气昂扬。它带来科学文化的春天,文学艺术的春天,也带来了电影的春天。
从那时起到现在,经过了20年的发展,中国电影艺术同其他文学艺术类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走过了一条并不笔直、平坦,然而却是发展向上的道路。在这个进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也遭受到了一些波折——这是任何一个处于大变动的社会都在所难免的。但经过党、政府和全体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还是取得了重大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当然,也存在缺憾和不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电影界思想空前活跃,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以总结建国后电影的历史经验、解放思想为突破口,人们不断开拓电影创造和理论的新思路。电影和搞电影创作的人,都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既然这样,那么作为社会的人的电影工作者的看法,就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矛盾、分歧和斗争。在1979年10月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同志在祝词中重申:“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同时指出,“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这些,以及祝词中的其他内容,有利于统一电影工作者的思想,指导电影工作的健康发展。那以后,电影艺术创作和学术理论上,都开始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
在学术理论上,从1979年春《人民日报》开展“怎样把电影工作搞上去”的讨论以及随后《电影艺术》关于“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讨论起,在以后数年里。电影艺术思想空前活跃,大体是畅所欲言的。关于电影与戏剧、与文学关系的讨论,关于电影美学、电影本性的讨论,关于电影民族化的讨论,关于电影创新的讨论,记实性美学的被张扬,以及对西方传统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如蒙太奇理论、长镜头理论、结构主义符号学、女权主义、文本分析、原型批评,以及其他现代与后现代理论的被译介和引进,还有对中国传统电影理论及美学的讨论,影片分析、人物研究,等等,形成了建国后从来所没有过的蔚为大观的学术现象。他们程度不同地、或显或隐地影响了创作,特别是促进了电影创作者对于电影理论乃至整个文化理论的重视。加以各种影展、回顾展的举办,各种评奖活动、电影节参赛,还有电影创作界和理论界的走出去、请进来,都大大地增加了国内的和国际间的电影交流,拓宽了电影工作者的眼界。与此同时,台湾、香港地区以及各外国影片的引进放映,及与之合作拍片,也增加了借鉴的机会。这一切艺术现象和相关条件,构成了新时期电影的一大特色。有学术气氛的电影发展和没有学术氛围的电影发展,确实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应当指出,在这些电影艺术讨论和争鸣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作出一个谁是谁非的科学判断。因为这还需要历史的证明和实践的检验。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都有益于中国电影的进步和电影学术自身的发展;比较好地做到了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讨论,造就了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在新时期的电影理论和批评的建树,他们的论文、专著和结集,把中国电影学术园地装点得一派生机。
同学术理论的空前活跃同步,是创作的繁荣兴盛。1979年,改革开发的头一年,电影创作就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一年共生产故事片(含舞台艺术片、下同不赘)63部。“《从奴隶到将军》、〈泪痕〉、〈吉鸿昌〉、〈归心似箭〉、〈啊!摇篮〉、〈苦恼人的笑〉、〈小花〉、〈保密局的枪声〉、〈生活的颤音〉、〈樱〉、〈傲蕾∙一兰〉、〈苦难的心〉、〈海外赤子〉、〈神圣的使命〉、〈北斗〉、〈二泉映月〉、〈李四光〉、〈向导〉、〈瞧这一家子〉、〈小字辈〉、〈她俩和他俩〉”,这个长张的多达22部的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的故事片名单,足已印证这一成就。如果我们对这个名单稍加分析,不难进一步发现,这里不仅有题材内容的丰富性,如历史和革命历史、揭露“四人帮”罪行、“四化”建设、少年儿童、华侨故事、中外友谊、民间艺人命运,而且有着样式形态的多样化,如正剧、悲剧、喜剧、传记、惊险等。从主创人员的层面考察,这里既有建国后“十七年”已经卓有成就或有一定创作经验的编导艺术家。在前一类被人们已经习惯地称之为“第三代”导演的创作中,他们在追寻现实主义回归的意向里,力求艺术的真实性、典型性,力求形式和内容尽可能完美的统一,并力求写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和风格来。同样是历史人物题材的影片,《从奴隶到将军》写的缓急、凝重,而《吉鸿昌》则奔放、激越;〈啊!摇篮〉的散文化,〈保密局的枪声〉的悬念性,〈泪痕〉的严谨,〈苦难的心〉的深沉,〈归心似箭〉的清新,以及〈瞧这一家子〉、〈小字辈〉、〈她俩和他俩〉的清喜剧风味,都使这一代导演的创作,在现实主义的一致的前提下,显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从这个名单中看,“文革”前电影学院毕业而这时才有机会第一次独立执导影片的导演的作品,占有一席醒目的位置:〈樱〉、〈小花〉、〈苦恼人的笑〉。他们同样遵循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但更把自己的艺术目光投放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艺术方法及形式的处理上,力图突破前入,走出新路。〈樱〉的记实性手法和记录片式的摄影处理,〈生活的颤音〉把影片的故事结构同音乐的曲式结构叠套一起,〈小花〉中过去和现在的时空交替并以彩色片和黑白片的格式区分开来,〈苦恼人的笑〉把幻境、梦境和现实交叉组接,以人物心理构成统一的线索;这一切都标志着创作者在艺术构思上的用心。尽管这些影片带有相当程度的实验性,从而程度不同地显出这样或那样的稚嫩痕迹,但他们的创新勇气极为可嘉,其作品也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1979年,是我国电影创作生产丰富的一年”,“涌现了一批题材、样式丰富多彩、内容、样式有所创新,有一定艺术质量的好影片”,“有了一个带有转折性的、十分可喜的进展”。

阅读全文

与第一个完整的电影流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5粤语港产电影 浏览:870
电影83版冷月孤星剑完整版 浏览:422
林正英和一个和尚演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486
电影中文简介 浏览:947
泰国电影执念 浏览:630
法律电影800观后感 浏览:298
泰国知名艳星nat电影 浏览:506
广德的电影院 浏览:962
电影2017爱情 浏览:563
周星驰拜师是哪部电影 浏览:195
新七鳃鳗电影国语完整版 浏览:764
我与我的家乡电影观后感怎么写 浏览:276
一部有关空难的电影女已死被亲人接走的电影 浏览:754
无线电被盗用的一部狙击电影名字 浏览:852
牧马人电影剧照图片大全 浏览:160
imax电影票团购 浏览:601
班赞导演导过什么电影 浏览:16
关于科技电影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441
电影武打图片 浏览:889
星际大挑战电影 浏览: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