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山田孝之的戛纳电影节是真实还是演的
戛纳国际电影节(法语:Festival
de
Cannes)是一个由法国于1939年首度举办于该国南部城市戛纳,于二战战后复兴并于同地扩大举办的国际性电影展暨电影奖。它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影展之一,与德国的柏林电影节、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加拿大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以及捷克的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合称为世界五大电影节;又与柏林影展、威尼斯影展,以及俄国的莫斯科影展并称世界四大艺术电影展。
当前,戛纳电影节每年定在五月中旬举办,为期12天左右,通常于星期三开幕、隔周星期天闭幕;其间除影片竞赛外,市场展亦同时进行。
⑵ 成都电视台的CDTV-2经济资讯服务频道
成都电视台的CDTV-2经济资讯服务频道——《社区发展治理》栏目
社区发展治理栏目
以“市民有感受,城市有变化”为节目定位。以社区居民为视角,旨在向广大居民传递社区善治、社区变化、社区关爱、社区美德,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服务广大市民认识成都在社区治理上取得的新成就,全面解读成都社治的发展脉络,记录成都社治的时代巨变。
播出时间:每周六中午12:00首播;每周日上午08::00重播
【社区·资讯】以动态新闻为主展示街道和社区围绕社区发展治理,贴近民生、为民办实事、服务社区居民的诸如活动类、文艺表演类、成果展示类等资讯报道。资讯时长8-10分钟
【社区·数字】以数据解读的方式,展示社区每天都在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聚焦社区发展治理中服务、文化、生态、空间、产业、共治、智慧“7”大场景,提炼数据展示亮点。每期节目会以一个社区为单元,实地采访+大数据看板的形式,直观表现成都社区的创新魅力。时长3-5分钟
【社区·破题】立足产业社区、城镇社区、乡村社区3大类型,破解不同类型社区在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发展难题。城镇社区:重点挖掘小区治理、公共服务、城市更新、消费场景营造等难题上加力加劲、聚力破题;产业社区:功能配套、组织构建、服务模式上研究新政策、出台新措施,破解产城分离、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乡村社区: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用新闻专题的讲述方式,生动阐释成都创新社区发展治理的实践探索。时长5分钟左右。
在巩固媒体营销策划和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以《社区发展治理》栏目为依托、围绕新定位,积极拓展业务版图,在社区微更新、双示范创建、国际化示范社区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社区综合体打造、智慧党建、智慧体育公园(智慧绿道)等领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赢得了广泛赞誉。
⑶ 《三峡好人》之前,有一部关于三峡的纪录片在国际上很受欢迎,那位大侠知道
《三峡好人》是贾樟柯记录片《东》的一个“衍生产品”。
《东》:贾樟柯和刘晓东联合的艺术行动
Dong
片名:东
出品人:淡 勃 周 强
监制:余力为 朱 炯
策划:刘小东 宋 靖
艺术顾问:林旭东 淡 勃
导演:贾樟柯
摄像:贾樟柯 余力为 周智生 田 荔
录音指导:张 阳
作曲:林 强
剪辑:孔劲蕾
制片主任:王 彧 张 冬
类型:纪录片 片长:70分钟
首映时间:2006年9月5日(威尼斯电影节)
剧情简介
2005年,中国奉节。
画家刘小东前往三峡地区创作油画《温床》,十二名拆迁工人成为他写生的模特,这座有两千年历史的城市因三峡工程的建设而即将消逝,画家也在与模特的相处中被现实征服。
2006年,泰国曼谷。
《温床》的第二部分在曼谷进行,刘小东请来十二位热带女性为她们写生, 炎热的城市让女人们昏昏欲睡,唯有地上的水果鲜艳依旧。画家因体力的付出而渐感劳累,女人们却挣开眼合唱一曲欢快的歌。
两个城市都有河流经过,奔腾向前绝不回头。
制作简介
2002年年底,刘小东去三峡旅游,看到正在搬迁的三峡县城,即萌发了创作的想法。 直到2003年SARS爆发的时候,刘小东创作了第一幅关于三峡的油画作品——《三峡大移民》(200cm×800cm)。
2005年下半年,刘小东和贾樟柯相约共赴三峡,分别创作了油画《温床》和以刘小东为主角的纪录片《东》。
贾樟柯谈《东》
一、为何拍《东》
拍这个片子首先不是因为三峡,而是小东要去画画,于是邀我去拍纪录片。本来我就好奇他工作状态是怎样的,他到那里是如何展开工作的,他是如何面对他画里的人的。我从来没有去过三峡,但是第一次看到他关于三峡的画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对那个地方也产生了兴趣,于是就与他一起去了。这个纪录片就是围绕他画画这一事件来表达对这个地方的感受的。小东选择这个地方有他的理由,它正在消失,一切都是变化着的,今天这个人在,明天这个人可能就不在了,他可能就离开了,或者去世了。所有这些都在流动变化着。小东创作的时候基本上是在奔跑,比如说与光线比赛,他选择画画的地方的后面有一个楼,如果不快画,阳光很快就被遮挡住了。在工作现场的时候,我逐渐地进入到所谓画家的世界里了。
他让我感动的不是他选择三峡这样一个巨变的地方,而是对生命本身、对人本身的爱。在小东那里,他所面对的,是同一个身份的人——搬迁工人。他表达的,是一种只可以在这个特定人群身上呈现的美感。你会感觉到他心里装满了对自己画笔下人物的感情。这是这次三峡之行最令我感动的地方。
二、为何以《东》为片名
我也算一个美术的发烧友吧,我一直想发现他绘画世界里的“秘密”。现在回过头来看他以前的一些画,会发现他有一个延续不变的闪光点,那就是每一个画面里的人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生命之美。用“写实”啊、“现实主义”啊等等这些词汇都不能概括他作品的意义。他有着一份最直接的对对象本身和对生命的爱在里面,非常自然,非常原始。在今天这样一个被包装得失去本色的社会里是非常难得的。我的纪录片叫《东》,用的是他名字里的一个字。也暗喻我们所处的一个位置,一种态度。
三、为何和刘小东合作
非常自然就合作了,基础也就是所谓艺术观点,所谓对作品的感受相当一致。我电影中的人,都是走在街上的普通人,小东画里的人也都是最平凡的普通人。但是他们有他们的美,那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美。为什么喜欢这些人?面对这些人应该用怎么样的方式去表现他们的生活状态,这都是我们要想的问题。生活在三峡的人们,经济、生活条件都比较差。人们依靠那条江生活,搬迁后,以后的生活也许就没有着落了,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他们会让我们发现幸福不能完全用钱来衡量。我们接触一些人,他们生活还是很主动,他们没有太多的忧郁、痛苦、彷徨,人家活得也好,挣一块钱高兴,挣两块钱也高兴,真的挺好。
我们整个摄制组回来以后,很很多人非常怀念在三峡时的感觉。找到最初始的快乐,这个过程最重要。比如将来这个片子发行如何,多少人喜欢它,能在多大范围里传播,我不会最在意。因为主要的快乐已经过去,就像生孩子,一个生命你很珍惜,你看着他自己长大很高兴,但是最初的爱情,生产过程是最怀念的。我回来以后,发现自己变得很稳健,觉得生活其实对你够好的了!
刘小东谈《东》
一、为何画三峡
我总是害怕——自己觉得好像成了点事儿,然后就变得娇气起来。所以我总是愿意往下面跑一跑,让自己变得不重要一点,不那么自以为是一点。艺术家只有跟当地的生活发生某种关联,创作出来的东西才可能更新鲜,更有力量。假如不去三峡,我也许会去其他类似的地方。在北京被很多人关注着,身为画家,自己感觉还有点用,展览、采访、出书……而当我面对三峡,面对那些即将被淹没的小县城时,你会感觉自己一点儿用都没有,虚荣的东西没有一点意义。这个时候你就会重新思考许多问题。如果艺术总是被当成神圣殿堂里面的供品一样被奉着,那人就会变得空虚。而在三峡那里,艺术品还没有一个床垫值钱呢!还不比一个床垫对人家更有用呢!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事情,对人家形成不了任何影响。我想把自己往低处降一降,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了。我几次去三峡创作,表达的无一不是我对三峡人命运的关注和感受,而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描绘和记录。
二、与贾樟柯合作的感受
我觉得从事影视艺术的人都比较有趣。他们的思路普遍很活跃,总是会有一些新奇而且生动的想法,所以我喜欢和他们在一起。但是真正去拍电影实在是太辛苦了。贾樟柯拍电影从早上5点一直拍到凌晨3点。他确实是太喜欢这个职业了,换了是我早就崩溃了。因为他要处理的不仅仅是艺术的问题,有太多的主意需要他来决断。
主创简介
贾樟柯与纪录片
2006年纪录片《东》入围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竞赛片
2005年出任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委
出任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委
2002年 纪录片《公共场所》获法国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纪录片《狗的状况》入选嘎纳电影节导演双周
贾樟柯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2000年 《站台》第5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片-最佳亚洲电影奖
2004年 《世界》第6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片
2006年 《东》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竞赛片
刘小东与电影
1992年出演王小帅的首部电影《冬春的日子》
1992年担任张元的电影《北京杂种》的美术指导
1995年他的画作《儿子》取材于张元的同名电影
2000年他的画作《自古英雄出少年》取材自王小帅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
2004年他与王小帅一起在贾樟柯的电影《世界》中客串两个新富人物
2006年纪录片《东》
贾樟柯:
出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法国《电影手册》评论他的首部长片《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贾樟柯还参与了大量的国际文化活动,成为当今亚洲最为活跃的电影导演之一。
2004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主要作品:
小武(1998,107分钟,故事片)
站台(2000,193分钟/154分钟,故事片)
公共场所(2001,31分钟,纪录片)
狗的状况(2001,5分钟,纪录片)
任逍遥(2002,113分钟,故事片)
世界(2004,108分钟,故事片)
刘小东
1963 生于辽宁
1988 获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士学位
1995 获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学位
1994 今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至今
个展
1990 刘小东,中国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画廊
2000 刘小东1990-2000,中国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刘小东,美国 旧金山LIMN画廊
2001 刘小东,法国 巴黎LOFT画廊
2002 刘小东在东海,台湾 东海大学艺术中心
2003 生存状态,台湾 诚品画廊
2004 金门碉堡艺术展---18个个展,台湾 金门
三峡大移民和三峡新移民,环碧堂画廊 艺术文件仓库 北京 中国
2006 悉尼双年展
公共收藏
1993 福冈美术馆,日本
1995 中国美术馆,中国
1997 旧金山现代美术馆,美国
上河美术馆,中国
1998 东宁美术馆,中国
1999 上海美术馆,中国
昆士兰美术馆,澳大利亚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
2001 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
刘小东画作《温床》介绍
《温床》是艺术家刘小东2005年到2006年完成的一个绘画项目。该项目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已经于2005年9月在三峡的夔山周围完成。期间刘小东对从当地请来的12个农民模特进行现场铺地写生。第二部分将于2006年在泰国曼谷的唐人画廊完成。期间艺术家将请12名泰国女性,在泰国唐人画廊现场写生并展览。第三部分,两件作品及其现场将参加悉尼双年展。
《温床》项目关注的是正在亚洲发生的都市化进程与移民浪潮。世界人口爆炸性的增长以及来自农村的数以亿计的移民,正在大地上创造着一个个超级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城市化,也就是农村移民城市的过程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同时也造就了奇特的文化景观。在中国自1993年开始计划实施的三峡库区移民,不仅属于这一世界性移民浪潮,而且以其移民非主动的迁移方式区别于其他。并且,在移民库区故土被淹的同时,一个全新的三峡水库将诞生。这个21世纪的超级英雄不仅是中国这场跨世纪移民的直接受益者,同时它也将不遗余力的捍卫正在都市化进程中快速发展的中国。和中国不同,泰国发生移民状况是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主动性迁移。在这个项目中,刘小东以绘画的方式一直延续他对于现代化进程中亚洲现实的人文关怀。艺术家试图通过对称的图像来形成对于亚洲范围内移民浪潮的思考。
《温床》项目的作品总共2组,以每组5件,分成2组展示,尺寸均为250cm×250cm。作品的内容也由两部分组成,一组是艺术家在三峡夔门对当地农民的现场写生;另一组是艺术家在泰国曼谷对当地女性的现场写生。这些作品和刘小东以前的作品最大的不同是它们的完成将不借助任何摄影、摄像等图像复制手段,而是完全的现场写生。除了对移民浪潮的人文思考以外,《温床》项目还将是一次手工绘画与机械复制之间的较量。按艺术家自己的话来说,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创作方式来关注都市化进程和移民浪潮,是为了“让僵死的绘画变得鲜活起来,拒绝摄影、录像等科技手段,企图回到过去用手工绘画记录世界的快乐时光。”
⑷ 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评委构成
2011年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由《黑天鹅》(Black Swan)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担任“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中国导演贾樟柯担任“地平线”单元评委会主席。
1999年贾樟柯29岁时担任了第4届釜山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工作。2004年贾樟柯担任第19届都灵国际电影节的评审,都灵国际电影节是意大利第二大影展,一直以发现新的电影美学为己任。2005年贾樟柯分别担任法国真实电影节及日本山形电影节的评委工作,这两个电影节也是国际顶级的纪录片影展。2007年恰逢戛纳电影节60周年大庆,贾樟柯获任短片及电影基石单元的评委会主席,曾经担任这一要职的有马丁西科塞斯、杨德昌、侯孝贤等导演。同年,贾樟柯还担任了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评委工作。
今年入围威尼斯的还有女演员赵涛主演的意大利电影《孙丽与诗人》,该片和娄烨导演的法语影片《母狗》一起入围了“威尼斯日竞赛单元”。两位中国影人携外语片参赛引起国际影坛关注。
⑸ 我国获国际奖的纪录片有哪些
境外获奖的中国纪录片
http://movie.douban.com/doulist/160523/
1. 东
导演 : 贾樟柯
主演 : 刘小东
评语 : 2006 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2006开放奖”和纪录片奖
2. 铁西区第一部分: 工厂
导演 : 王兵
评语 : 2002葡萄牙里斯本纪录片电影节大奖 2003法国马赛纪录片电影节大奖 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弗拉哈迪大奖 南特电影节纪录片单元大奖 2004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纪录片单元奖 2005墨西哥电影节最佳纪录片
3. 北京的风很大
导演 : 雎安奇
评语 : 2000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正式参展
4. 老头
导演 : 杨天乙 (Tian Yi Yang)
评语 : 1999山形国际记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浪潮"优秀奖 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委会奖 德国莱比锡电影节金和平鸽奖
5. 好死不如赖活着
导演 : 陈为军
主演 : 马深义/雷梅/马宁宁/马荣/马占槽
评语 : 2003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 2004英国国家最佳纪录片奖 2003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纪录片提名 2003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最高竞赛单元提名
6. 淹没
导演 : 李一凡/鄢雨
评语 : 2005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沃尔夫冈•斯掏特奖 法国真实电影节作家协会大奖 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人道奖 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 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大奖 葡萄牙里斯本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
7. 梦游
导演 : 黄文海
评语 : 2006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8. 平衡
导演 : 彭辉
主演 : 奇卡•扎巴多杰/杨欣
评语 : 2003(英国)环境保护电视节目大奖赛一等奖 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制作奖
9. 喧哗的尘土
导演 : 黄文海
评语 : 2005马赛国际电影节国际纪录片竞赛单元“乔治•波格尔”奖 2004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入围
10. 舟舟和他的世界
导演 : 张以庆
评语 : 瑞士日内瓦国际电视节最佳提名 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提名 加拿大蒙特利尔艺术电影节提名 台湾首届国际纪录片双年展提名
11. 秉爱
导演 : 冯艳
评语 : 2007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小川绅介奖 2008Punto De Vist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in Navarra "PUNTO DE VISTA FIRST PRIZE FOR THE BEST FILM"
12. 八廓南街16号
导演 : 段锦川
评语 : 1995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
13. 今年冬天
导演 : 仲华
评语 : 2002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导演处女作奖”
14. 铁路沿线
导演 : 杜海滨
评语 : 2001山形电影节亚洲新浪潮单元特别提名奖
2007-10-25 20:13:59添加 15. 回到凤凰桥
导演 : 李红
评语 : 1997山形亚洲新浪潮单元小川绅介奖
16. 和凤鸣
导演 : 王兵
主演 : 和凤鸣
评语 : 2007山形国际电影节弗拉哈迪大奖 马赛“乔治斯•德•博勒加德奖”
17. 无用
导演 : 贾樟柯
主演 : 马可
评语 : 2007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记录片奖
18. 高三
导演 : 周浩
主演 : 学生
评语 : 2005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人道奖记录片奖”
19. 北京弹匠
导演 : 朱传明
评语 : 1999 山形电影节亚洲新浪潮单元优秀奖
20. 木帮
导演 : 于广义
评语 : 2007 首届韩国首尔数字电影节导演奖与影评人奖
21. 公共场所
导演 : 贾樟柯
评语 : 2002 第12届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影片
22. 房东蒋先生
导演 : 干超/梁子
评语 : 2004年韩国EBS国际纪录片节大奖 2006年第二届卡塔尔半岛国际电视节国际纪录片铜奖
23. 请为我投票 Please Vote for Me
导演 : 陈为军
评语 : 2007白银纪录片电影节(silverdocs)最佳纪录片
24. 南京路
导演 : 赵大勇
评语 : 第8届意大利罗马亚洲国际电影节(Asiaticafilmmediale)纪录片单元唯一奖项罗马奖
25. 罪与罚
导演 : 赵亮
评语 : 2007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The Festival of the 3 Continents)大奖 第十届捷克“就一个世界”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08Festival Internacional de Cine de Las Palmas de Gran Canaria国际电影节银奖
26. 1966:我的红卫兵时代
导演 : 吴文光
评语 : 1993年山形电影节 小川绅介奖
27. 三节草
导演 : 梁碧波
主演 : 肖淑明
评语 : 法国第20届“真实电影节”特别奖
28. 瓦全
导演 : 金华青/陈裕 付志锋
评语 : 2007东京国际录影节优秀奖 2008欧洲环境节“鹳巢奖”
29. 希望之路
导演 : 宁瀛
评语 : 2002 真实电影节大奖
30. 伞
导演 : 杜海滨
评语 : 2008真实电影节“Honorable Mention”奖
31. 我们 Women
导演 : 黄文海
评语 : 2008 第65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评委会特别奖
32. 归途列车
导演 : 范立欣
评语 : 2010 “亚太银屏奖” 最佳纪录片
33. 沙与海
导演 : 康健宁/高国栋
主演 : 刘泽远
评语 : 1991 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大奖
34. 海上传奇
导演 : 贾樟柯
主演 : 赵涛/陈丹青/杨小佛/杜美如/费明仪/杜美如/王童/李家同/张心漪/侯孝贤/朱黔生/黄宝妹/韦然/韦伟/费明仪/潘迪华/杨怀定/韩寒
评语 : 第13届蒙特利尔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kino pen 奖) 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35. 1428
导演 : 杜海滨
评语 : 威尼斯2009:Venice Horizons Documentary Award
36. 红跑道
导演 : 干超/Bas Roeterink
评语 : 2008第五届韩国EIDF国际纪录片节评委会特别奖 美国AFI SILVERDOCS国际竞赛单元评委会特别奖
37. 小李子
导演 : 于广义
主演 : 小李子
评语 : 迪拜电影节评委会奖、CinDi最佳导演奖
⑹ 宁瀛的个人作品
2001年52分钟纪录片
导演、摄影、剪辑:宁瀛
联合摄影、采访:郭刚
故事梗概:
每年八九月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四川农民拥上西行的火车,经过三天两夜长达3000多公里的行程,来到祖国的大西北新疆。那里一望无际的棉花正在等待收割......
对他们当中大多数人而言,这是头一次离开家乡,也是头一次坐火车。
也许这是头一次,我们可以如此直接地和真实地倾听贫困地区的中国农民,第一次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曾参加的重要电影节:
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英国伦敦同一世界奖推荐作品,意大利佩撒罗国际电影节未来电影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伦敦国际电影节,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意大利佛罗伦萨人民电影节,瑞士弗里波格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威也纳国际电影节,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举办宁瀛导演作品展,以色列耶路撒冷国际电影节,加拿大温格华国际电影节,美国HIGHFALLS电影节,纽约MARGARETHMEAD电影节,英国牛津纪录片电影节,国际公共电视研讨会INPUT2003
媒体评论:
2002年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受到评审团一致推崇,并获得高度评价:“这是一部具有强烈表现力、深刻而又敏锐的视角、朴素的思考、有份量的主框架叙事及交插节奏的杰出作品。影片令人立即投入到人物故事和生机勃勃的生活中去,其内容远远超出影片长度所展现的希望之旅。”
法国《LEMONDE》(世界报):“独立导演宁瀛在纪录片领域显示出与她执导故事片时毫不逊色的才华。”
意大利《ILMANIFESTO》(宣言报)(关于北京三部曲和“希望之旅”):“她的作品一直都是剧情片与纪录片的出色结合,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呈现着自己国家的那个不安和躁动的灵魂......从这个角度来说,宁瀛成为(也许在她无意间)中国那些志力于创作‘情感兼纪实’风格电影的新一代导演的代表人物。”
以色列《THEJERUSALEMTIMES》(耶路撒冷时报) :“影片的内容和所表现出的情绪如此动人,以致于观者在片尾时无言以对。作者成功地诠释出火车上那些中国民工的情感世界。”
香港《FAREASTERNECONOMICREVIEW》(远东经济论坛):“宁瀛作品的概念简明扼要、才华横溢......这部纪录片的美丽是用言语无法形容的,她在影片中呈现出来的可能要比她所想表达的还要深刻。” 2000年80分钟故事片
编剧:宁岱宁瀛
导演、剪辑:宁瀛
摄影:高飞
美术:未宁
录音:晁君、宋芹
音乐:祝小民
故事梗概:
德子是个年轻的北京出租车司机,如同他每天必须开车穿行于大街小巷一样,在感情生活中他也是奔波不止:妻子、东北打工妹、女大学生、行行色色搭乘出租车的女人们,她们同德子一同走过了生命中一个暖洋洋的夏天
伴随着德子的出租车,我们被带入了一次穿越整个北京城的旅行。德子一直都处于运动的状态之中,所遇到的人和事都匆匆从他的生活中飞逝而过。这个出租车司机在目的地与女人之间彷徨的漂泊状态,很大程度上透视出了北京这座都市,在早已被遗忘的历史价值观与开放后未知的未来之间,对自己本来面目那种苦苦的追寻。
导演陈述:
“十年来,我所面对的这座城市-北京,一直在经历着令人目眩神迷的变化。
我第一次常试在银幕上表现北京是1992年的《找乐》,那是一部探讨逝去的传统的喜剧作品。1995年,通过黑色幽默的《民警故事》,我把视角聚焦于新浮现的现实及面对它们时所面临的困境。而在《夏日暖样样》这部新作中,通过一个年轻匆忙的出租车司机的视角,用一种类似于狂想曲的形式,去表现巨变对于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以及新一代青年人中正在蔓延的困惑感。
当我回头再看这三部影片时,它们已然构成了一个三部曲。《找乐》中的祖辈、《民警故事》中的父辈和《夏日暖洋洋》里的儿女,三代北京人在二十世纪末九十年代的生活面貌。
媒体评论:
2001年第三十一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受到“国际艺术院线联合会”特别推荐奖时的评语:“影片讲述了一个北京出租车司机的故事。通过司机丰富的情感经历,使人得以洞察这座现代化城市所有的复杂性和人们的生存状态。凭借高超细腻的表现手法,导演将一个特定的个人生存体验,与这个大都会当前的精神状态完美地结合起来。”
美国《THEBOSTONPHOENIX》PeterKeough(关于北京三部曲的评论):“中国导演宁瀛拍摄的北京如同马丁斯柯西斯镜头里的纽约。她以极大的热情和独特的视角再现大都市北京城及其一切微妙的细节、节奏、混乱、甚至味道……她使用新写实主义的手法将深刻的主题和长期形成的社会矛盾戏剧化……她是中国最重要的天才电影导演之一。”
法国世界报《LEMONDE》JeanMichelFrodon:“用一种充满原创风格和勇敢的方式勾勒着这座城市的面貌。”
《CHERRYLANEMOVIES》MichaelPrimont:“在这部影片中,借助一个老百姓的视角,我们体会到了北京人生活中的那种前所未有的韵律,这种对北京的体察我想也可适用于世界其他地方。这是一部美丽、谐趣、光彩夺目的电影,出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女导演之手。影片主题起源于宁瀛对她生活的都市的深厚感情。并且她用了一种前所未有表现方式在银幕上诠释了北京这座城市。一名当下的出租车司机有着一种准Casanova式的生活。镜头前的他迟钝且有时困惑地应对着自己周遭的种种现象。他每天周而复始地运载的乘客好像生活在自己生活的另一头,不过当乘客是女人时情况则属例外。有时他会陪着她们在一起几小时乃至几天,直到自己被踢回到原来的生活之中。一次又一次,他被欺骗、被迷惑、被利用、甚至确实曾被爱过片刻。”
《METRO-ZINE》都市精粹广告-StacieKent:“这是一个普通北京出租车司机德子的故事,这又是北京城本身的故事。宁瀛的新片《夏日暖洋洋》带着批判的、启示性的眼光,横扫今天的北京城。所有我们熟悉的和我们陌生的现实,都被如此自然地囊括在一部电影里。影片将一个个日常生活细节展现、放大,进而成为今天北京的符号。时而这些符号缩短了你和这个城市的距离,让你觉得熟悉。时而这些符号让你远离这个城市,让你陌生,让你觉得这个城市在异化……结果,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现实创造了一个感觉:北京是一个地狱和天堂的中间地带--过去的记忆正在消失、今天的生活喧闹亢奋、而它的明天难以预料。‘这是什么地方?’这是今天很多北京人的发问。宁瀛的电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它通过跟踪德子CASANOVA式的被击夸的情感生活,通过德子不断悠荡的眼光,通过上上下下出租车的乘客,透视了今天的北京生活。影片带着难言的忧虑透视着我们熟悉的北京城的一切灿烂……” 1995年102分钟故事片编剧、导演、剪辑:宁瀛
摄影:智磊、邬宏伟
美术:程广明
录音:晁君、王丹戎
音乐:苏聪
故事梗概:
在这部充满原创的警察电影中,“敌人”不是通常的罪犯而是社会本身。德胜门的民警们平时无聊且散漫,有时渴望自己能像电视上的美国同行一样拿着枪威风威风。一天,一只疯狗在管片儿里咬伤了一个醉鬼,为了保障人民的安全,民警杨国立受命清除管片儿内一切宠物。这个苦差使每个民警的心里又绷紧了弦······故事充满趣味,且逐渐由离奇转为荒诞。
媒体评论:
法国《CAHIERSDUCINEMA》电影手册
“卡夫卡式的荒诞、谐趣,甚至让人落泪······其悲喜剧的风格曾经是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传统。影片把镜头对准了生活中的普通人,让他们在摄影机前保留了他们最生动的面孔。”
美国《VARIETY》综艺周刊 :“对官僚体制的绝妙讽刺;针对正在走向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国家机制的一则寓言。”
法国《LEMONDE》世界报:“生动地描绘了北京城里的警察局里世故冷清的每日生活。”
美国《VILLAGEVOICE》:“宁瀛的《找乐》体现了她的导演才华;而《民警故事》则将她推向了国际顶级艺术片导演的行列。”
英国《THETIMES》时代周刊:“北京警察日常生活面貌,荒诞、诙谐又令人不安”
美国《NEWYORKTIMES》纽约时报:“这些骑着车的警察看起来很和蔼,但宁瀛导演却用一种极为好奇的眼光观察着他们。”
法国《TELERAMA》:“令人惊奇的是这么一部有勇气的影片竟出自于一个年轻女导演之手。”
香港《SOUTHCHINAMORNINGPOST》南华早报:“《找乐》曾在国际影评界获得成功,《民警故事》又一次证实了她的才华。” 1992年97分钟故事片
根据陈建功同名小说改编
编剧:宁岱宁瀛
导演:宁瀛
摄影:萧风、邬迪
美术:杨哓文
录音:晁君
剪辑:周梅平
音乐:孟卫东
故事梗概:
京剧院看门人老韩头,不甘在退休后无所事事,为其他退休老人们建立起了一个老年票友俱乐部。他们在俱乐部里过瘾,排戏......甚至吵吵闹闹
媒体评论:
美国《NEWYORKTIMES》纽约时报:“宁瀛导演严肃的喜剧作品。”
法国《LEMONDE》世界报:“又谐趣又有份量,意义深远的寓言故事”
美国《VARIETY》综艺周刊:“在这部喜剧表面之下,蕴涵着作者对当今共产主义中国盛行的官僚主义思想的深刻思考。”
英国《ECONOMIST》经济学家:“这部影片对‘找乐’这一积极的生活态度毫无掩饰地给予了赞美。”
香港《SOUTHCHINAMORNINGPOST》南华早报:“堪称杰作且意义深远,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⑺ 今年法国CANNES电影节有哪些中国电影被入围了
证人没有入围
只有《没有你在》、《采油日记》、《现实是过去的未来》三部
⑻ 范立欣的所获荣誉
《归途列车》首先获得蒙特利尔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片首奖”,紧接着入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并一举获得全球纪录片最高奖项“伊文思奖”。这是该奖项在历史上首被中国导演摘得。随后《归途列车》更是技压群雄,势不可挡,在全球一路获得了双料艾美奖、洛杉矶影评人大奖、纽约时报2010年度十大影片、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洛杉矶亚美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多伦多电影节年度十大影片、加拿大电影最高荣誉“基尼奖”、法国真实电影节竞赛单元、 阿布扎比电影节金奖、香港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入围苏黎世电影节竞赛单元等全球各大电影节中获得了最佳纪录片、最佳摄影等四十多个奖项。
《我就是我》获第39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最高奖“人民选择奖”和“人民选择纪录片奖”两项提名。同年获第三届凤凰视频纪录片组委会“最佳影院纪录片”奖,第八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社(新闻)类节目一等奖,2014“金熊猫”国际纪录片“社会类的亚洲制作奖,第20届中国纪录片颁奖典礼纪录片十佳长篇奖、最佳编导奖、年度作品奖,第四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纪录电影。
《觞城》由范立欣担任制片人,获得第36届年度新闻及纪录片艾美奖“长篇杰出信息类节目”提名。
《沿江而上》该片在温哥华电影节上荣获“加拿大最佳纪录片奖”,并获得2008年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提名。
《好死不如赖活着》2003年获得了英国皇家纪录片学院奖和美国电视文化艺术贡献奖。
⑼ 有哪些国际性的纪录片大奖急求!!!
好多知名电影节都有最佳纪录片的奖项。像奥斯卡, 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德国柏林电影节,威尼斯,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等等都有纪录片可以拿的奖
另外想了解去着看吧http://space.tv.cctv.com/article/ARTI1201955771371679
⑽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主创人员
制片人 导演 王美彪
上海人,1965年出生。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外文系法国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系编辑专业。文学士。1987年7月起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任编导、制片人。现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党委委员、影视剧部主任。2002年和2006年两度赴美任访问学者。 电视文献纪录片:
《春秋五十度》(8集,每集25分钟)任总编导,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新影优秀长纪录片星花奖特别奖。央视一套1999年播出。
《半个世纪的回响—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5集,每集47分钟)任总编导,获得中央电视台优秀长纪录片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央视一套2000年播出。
《中国电影100年》(后16集,每集45分钟)任总编导、总撰稿,电影频道2004-2005播出,中国纪录片协会优秀专题片提名奖。
电视剧:
二十集电视连续剧《走天山的女人》任监制 地方台播出,发行之中。
二十集电视连续剧《老柿子树》 任监制 央视8黄播出
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小鼓大戏》任监制 央视8套播出
三十集电影连续剧《镜海风云》任总制片人 拍摄中
电影:
彩色宽银幕立体声纪录影片《灾难时刻》(90分钟)任编导、撰稿。2007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学会20年文献纪录片优秀奖。
彩色故事片《民警王法金》任编剧 导演 制片人 影片被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列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优秀国产影片展映”活动全国城市主流电影院线同步上映的四部配套影片之一。
彩色宽银幕立体声纪录影片《加油·中国》任制片人 撰稿
中美联合运作的纪录影片《南京》任监制
彩色款一幕立体声纪录影片《中国三峡》任监制 主要电影作品
《凤凰琴》任摄影师,导演何群。此片曾获政府奖、金鸡奖和国内外多个电影节的奖项。
《活着》任摄影师,导演张艺谋。此片曾获法国嘎纳电影节评委会的大奖。
《孙文少年行》任摄影师,导演萧锋。此片曾获政府奖、金鸡奖。
《金秋鹿鸣》任摄影师,导演詹相持。此片曾获埃及电影节金奖、突尼斯电影节金奖。
《平原枪声》任摄影师,导演何群。此片曾获政府奖提名。
《澳门儿女》任导演兼摄影师,此片曾获政府奖提名。
《疯狂的兔子》任导演兼摄影师,此片曾获铜牛奖最佳影片和电脑特技奖。
《谁来倾听》任摄影师,导演夏刚。
《夫妻夜话》任摄影师,导演黄健新和孙文学。
《冬冬的故事》任导演兼摄影师。
《民警王法金》任总导演
主要电影纪录片作品
《怒江峡谷》任摄影师,导演吕乐。此片曾获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
主要电视剧作品
《鲁冰花》任摄影师,导演尹力。此片曾获飞天奖。
《老师新年快乐》任摄影师,导演尹力。此片曾获飞天奖。
《紧急追捕》任摄影师,导演何群。此片曾获飞天奖。
《女王的抉择》任摄影师,导演詹相持。此片曾获骏马奖。
《京都女警官》任导演兼摄影师。
《家风》任摄影指导,导演孙文学。
《星星小屋》任导演。 主要广告和MTV作品:广告、MTV共百余个。
主要电影作品:
《离开雷锋的日子》《张思德》 《云水谣》 《平原枪声》 《澳门儿女》《民警王法金》《铁人》等。
其中获奖作品:
《张思德》曾获得25届金鸡百花奖最佳美术提名。《云水谣》曾获得26届金鸡百花奖最佳美术提名。
主要电视剧作品:
《天下第一楼》 《母亲》 《红岩》 《骆道》 《东边日出西边雨》 《小女人》 《爱已成歌》 《情殇》 《一地鸡毛》 《冬天不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