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法兰西岁月》背景资料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中国,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十六岁的年轻学子邓希贤苦于报国无门,救民无路,遂怀一腔救国济世的热忱,历尽艰辛越过大洋,踏上赴法勤工俭学之旅。出国前,他答应前来送行的父亲和母亲,三年后学成本事一定回归故乡。孰料,他和同是从故乡来的伙伴邓绍圣、纪德铭刚进法国中学不久,便被推进生存的绝境。交不起学费,求工也无望,举目无亲。纪德铭几欲自杀。邓希贤以自己的毅力和执著,维系住他和伙伴们的生存希望。就在进退维谷之际,邓希贤意外地结识了巴黎一小区清扫工米歇尔。米歇尔把自己的一半工作分给他。希贤去米歇尔家探望,发现米歇尔的生活竟十分拮据。米歇尔在大战中失去双腿的儿子精神失常。女儿失业在家。希贤把自己的工钱悄然留给他们,黯然而去。赴法中国留学生大都像他一样,苦苦地挣扎在生存线上。前途茫茫心路茫茫。命运考验着年轻的邓希贤。
当此之时,广大留法中国学生思想又混乱又活跃。有的信奉无政府主义,有的尊崇国家主义,有的追求马克思主义。风云际会,历史人物趁时崛起。中华先进青年张申府、赵世炎、周恩来引领时代的潮头,在巴黎创建共产主义小组。他们在留法学生中,播撒革命火种,也向远方的祖国传送革命真理。
邓希贤最早结识的革命青年是聂荣臻,接着又在巴黎结识了开小书店的陈延年和陈乔年——他们是陈独秀的儿子。并同他们建立了很深的友情。随后又在工厂打工时结识了赵世炎和王若飞,通过他们,他知道了还有一类盗火者的中国青年在法兰西求索着战斗着,正在做着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大事情。他被这些先进青年的人格魅力和理想精神所吸引。不久,周恩来和赵世炎等人发起组织反对北洋政府向法国政府借外债打内战的“拒款斗争”。在这场斗争中,邓希贤结识了周恩来,并从此建立了动人的友情。周恩来等人的出现,改变了邓希贤的人生命运。自此他完成了求学求生存的人生阶段,开始了九死不悔地追随共产主义理想人生之旅和精神之旅。
1922年6月,在巴黎郊外的布罗尼森林公园,来自法国、德国和比利时三国的十八名中国勤工俭学生,创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这年初秋,在巴黎公社社员墙前,邓希贤和蔡畅一起加入中国少共。壮志满怀,从此,为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人生目标,伴随着他风风雨雨壮丽而伟大的一生。
第二年春天,邓希贤和李富春一起被调入《少年》编辑部,直接在周恩来领导下编辑出版少共中央杂志。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点评国际时事,关注祖国命运。邓希贤不断排除办刊工作的困难,展示出他的智慧和才情,他也获得了油印博士的雅号。
1924年7月,周恩来回国,旅欧中国共青团的革命重担落在刚刚当选为“旅欧共青团”执委的邓希贤肩上。自次他成为中共党员。“五卅”惨案爆发后,邓希贤一面在《赤光》上发表文章声援,一面参与组织旅欧华人卷起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机智果敢地与卖国的北洋政府及其驻法公使进行斗争。邓希贤越来越引起法国警察当局的注意和警觉,同时,他也越来越走向成熟,影响越来越大。邓希贤、邓绍圣和纪德铭三个故乡来的知交和同学,一度曾有不同的信仰选择和人生选择,然而,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成为拥有共同信仰的亲密战友。
1926年1月初,当法国警察企图到邓希贤等人住处宣布邓希贤、邓绍圣等人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时,邓希贤等人已经来到了巴黎火车站。前往莫斯科的列车穿过欧洲广袤的原野,也穿越了邓希贤5年留学历程。岁月如梭,1973年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法国。友好的法国朋友铺上红地毯隆重地迎接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新中国第二代领袖的邓小平说:“我们感谢法国,是她用自由浪漫的思想和当时苦难的现实,锻造出最早和最坚定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
㈡ 有哪些描写巴黎公社的文学、影视作品
巴黎公社文学
指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参加者所从事的与这一伟大历史运动有关的文学创作。它旗帜鲜明地服务于公社的革命事业,开辟了法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巴黎公社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公社委员于勒·瓦莱斯在其著名的自传性三部曲《雅克·万特拉》的第三部《起义者》中,出色地再现了巴黎无产阶级从公社前夕到五月流血周的全部壮丽的斗争的史实;他围绕公社的战斗活动写过许多精采的杂文;他还创作过一部题为《巴黎公社》的塑造公社革命者形象的剧本。不少公社幸存者为后世留下了饶有文学兴味的回忆录和历史著作,例如马克西姆·维约姆(1844~1920)的《我在公社时期的红皮日记》、昂利·罗什福尔(1830~1913)的《我的生活中的遭遇》和普罗斯佩·利萨加莱(1838~1901)的《1871年公社史》。但是,巴黎公社文学中最丰富最充满战斗活力的是诗歌。
公社拥有以《国际歌》作者、公社委员欧仁·鲍狄埃为首的一支相当庞大的诗人队伍。其中最重要的有:公社委员让—巴蒂斯特·克莱芒、马赛公社领导人克洛维斯·于格(1851~1907)、公社女英雄路易丝·米歇尔、公社执行委员会秘书昂利·布里萨克(1826~1906)、巴黎二十区共和中央委员会委员欧仁·沙特兰(1829~1902)以及公社社员奥利维耶·苏埃特尔、阿希尔·勒·鲁瓦、埃米尔·德勒、埃蒂耶纳·卡尔亚、塞内沙尔、拉绍塞等。他们遗留下来的大量关于公社革命的诗作,以朴素的歌谣形式居多数,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为主流,呈现出多采多姿的面貌。与公社革命的历程相适应,公社诗歌也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巴黎公社革命的酝酿时期 拿破仑第三的军队在普法战争中溃败,9月19日普军开始包围巴黎。围城初期,正如鲍狄埃在《自卫吧,巴黎》和《巴黎和威廉》等诗中所表明的,公社诗人们对一致奋起抗敌充满希望,他们的诗作里突出了回响着爱国主义的主题。但是不久,“国防政府”的投降阴谋败露,公社诗歌便转为谴责的檄文。德勒的《巴黎换一块牛排》一针见血地揭露资产阶级正在“拍卖法兰西”,是这类诗歌中脍炙人口的一首。随后的公社诗歌显示出巴黎无产阶级觉悟的迅速提高,它们普遍强调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保卫巴黎、拯救法国。鲍狄埃最早在《1870年10月31日》一诗中发出“巴黎,你快宣布公社成立”的号召。
2.巴黎公社的72天 这时期的公社诗歌数量不多。因为公社诗人首先得进行紧张、激烈的革命活动和战斗,无暇写作;同时也由于反动政府在公社失败后大肆查禁、焚毁公社的出版物,致使公社期间的许多革命诗歌湮没无存。尽管如此,从仅存的作品中依然可以看出这阶段公社诗歌的高度思想水平和战斗风貌。例如卡尔亚的《凡尔赛分子》,出色地刻画了进犯巴黎的凡尔赛势力的卑鄙怯懦和据守巴黎的无产者的英勇豪迈;塞内沙尔的《共和主义者联盟》,阐述了法国工人阶级和农民携手战斗的重要性;拉绍塞献给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国际工人协会的《我们要兄弟般友好》一诗,则发挥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崇高思想。
3.公社革命失败以后 对于公社革命参加者的长达十年的迫害,使公社诗人有的被枪杀,有的被监禁或流放,有的被迫流亡国外。革命转入低潮,但巴黎公社诗歌却更加繁荣。
公社失败后,不少公社诗人进行了总结公社革命历史的可贵尝试。最令人瞩目的是鲍狄埃,公社失败的第二天,他就写成《国际歌》;1886年,他又创作了长篇史诗《巴黎公社》。这两篇诗作都是结合公社的经验教训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理的范例。
这一阶段,惨遭迫害的公社诗人们还创作了许多抒写他们在监禁、流放、流亡中的生活和感情的诗篇。例如布里萨克在努岛流放地写了《装口袋》,于格在图尔监狱中写了《狱中歌》,米歇尔在新喀里多尼亚岛流放地写了《囚徒之歌》,长期流亡在美国、积极参加美国工人运动的鲍狄埃,写了《巴黎公社走过的道路》、《美国工人致法国工人》等战斗诗章。公社诗人虽然处境非常艰难,他们的诗歌却充满胜利的信念。
人们也常把雨果、兰波、魏尔兰的某些诗归于巴黎公社诗歌之列。雨果确曾在《保护孩子的母亲》中歌唱革命的巴黎是“一座住着希望的城市”,在《犯人过来了》中表达了对战败的公社的深切同情,在《致被践踏的人们》中宣称要做“被压迫者和被弃绝者的友人”,在《比男人还伟大》中颂扬公社女英雄米歇尔,在《费利皮恩伯爵》中痛斥凡尔赛刽子手。兰波只在公社起义前夕到过巴黎,但他热烈地支持公社,在公社失败后写了《巴黎的狂饮》和《让娜·玛丽的手》,前者对凡尔赛诅咒,后者对巴黎讴歌,憎爱分明。魏尔兰是公社社员,他曾在为自己的旧作《战败者》续写的两章中,向胜利的巴黎公社表示崇敬,为失败的巴黎公社伸张正义。
㈢ 有没有关于“巴黎公社”的有关历史电影呢
没有拍过,只有话剧。
㈣ 西里西亚电影2战意大利
通过三次对外战争,聚拢了人气,促成了德国的统一: 普丹战争 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因此俾斯麦第一个便要解决丹麦。在1861年,丹麦国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争端。他首先确保如果普丹开战,其他列强不会干涉,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这两个州。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条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两地。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石勒苏益格划归普鲁士统治,荷尔斯泰因则归属奥地利。 但是这其实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阴谋,因为奥地利所得的荷尔斯泰因不但面积狭小,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很容易便会与普鲁士发生冲突,因此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 普奥战争 在德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著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答允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只有在奥地利归还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 最后,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而要求用普鲁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泰因,因此俾斯麦以此籍口,指责奥地利毁约。结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并于同年6月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并于1866年7月3日以29.1万军力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军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军战败。 而这时俾斯麦决定与奥讲和,而不是乘胜追击,因为他明白到消灭奥地利并不是其首要目标,最重要的是要统一德国。因此他在该年8月23日签订的《布拉格条约》中给予奥地利极为宽容的讲和条件,以便于保持对奥的良好的关系。 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著南德诸邦的法国了。 普法战争 由于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著南德意志地区的各个邦国,阻碍德国统一。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藉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作出进攻。 普鲁士很快便击退了入侵的法军,并向法国作出反攻,在色当会战中,普军大败法军,拿破仑三世投降。随后普军进军至巴黎,协助巴黎新成立的国防政府消灭巴黎公社,以便获得大量赔款。 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从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及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㈤ 跪求 巴黎公社 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资源
分享链接:
提取码:khjy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网络网盘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相关简介:《巴黎公社Lacommune》是PeterWatkins执导的一部电影,2000-05-26在法国上映,电影时长为345分钟。
㈥ 法国巴黎真的想恐怖电影里说的那样,地下埋葬有600万具死尸吗
每个国家地下都埋的有几百万具死尸 有老死的 有意外死的 有自杀的 还有就是2次世界大战打死的
㈦ 有部电影叫巴黎什么来着,外国的。
具体些呢?
下面参考 :
巴黎恋人 (2004) (影片)
巴黎恋歌 (2006) (影片)
巴黎圣母院 (1956) (影片)
巴黎圣母院 (1939) (影片)
戏梦巴黎 (2003) (影片)
巴黎最后的探戈 (1972) (影片)
巴黎我爱你 (2006) (影片)
巴黎之恋 (1957) (影片)
情归巴黎 (1995) (影片)
巴黎野玫瑰 (1986) (影片)
德克萨斯的巴黎 (1984) (影片)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1951) (影片)
美国狼人在巴黎 (1997) (影片)
巴黎来的枪手 (1989) (影片)
巴黎假期 (1964) (影片)
巴黎屋檐下 (1930) (影片)
《巴黎公社小英雄》 (1996) (影片)
小鬼闯巴黎 (2000) (影片)
魂断巴黎 (1941) (影片)
忘情巴黎 (1995) (影片)
巴黎战火 (1966) (影片)
来自巴黎的女孩 (1990) (影片)
欲望巴黎 (2000) (影片)
别叫我巴黎 (1987) (影片)
我最后一次看见巴黎 (1954) (影片)
巴黎一夜 (影片)
巴黎来的私生子 (1983)
还有一部《解放军解放巴黎》
㈧ 以巴黎命名的电影有哪些
有很多啊
巴黎恋人 (2004) (影片)
巴黎恋歌 (2006) (影片)
巴黎圣母院 (1956) (影片)
巴黎圣母院 (1939) (影片)
戏梦巴黎 (2003) (影片)
巴黎最后的探戈 (1972) (影片)
巴黎我爱你 (2006) (影片)
巴黎之恋 (1957) (影片)
情归巴黎 (1995) (影片)
巴黎野玫瑰 (1986) (影片)
德克萨斯的巴黎 (1984) (影片)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1951) (影片)
美国狼人在巴黎 (1997) (影片)
巴黎来的枪手 (1989) (影片)
巴黎假期 (1964) (影片)
巴黎屋檐下 (1930) (影片)
《巴黎公社小英雄》 (1996) (影片)
小鬼闯巴黎 (2000) (影片)
魂断巴黎 (1941) (影片)
忘情巴黎 (1995) (影片)
巴黎战火 (1966) (影片)
来自巴黎的女孩 (1990) (影片)
欲望巴黎 (2000) (影片)
别叫我巴黎 (1987) (影片)
我最后一次看见巴黎 (1954) (影片)
巴黎一夜 (影片)
巴黎来的私生子 (1983)
还有一部《解放军解放巴黎》
㈨ 谁能找到.巴黎公社 La commune 这部电影啊
真的有这部电影?
巴黎公社(法语:La Commune de Paris)是一个在1871年3月18日(正式成立的日期为同年的3月28日)到5月28日期间短暂地统治巴黎的政府。由于评价者意识形态的不同,对它的描述也存在很大分歧,有人认为它是无政府主义;也有人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早期实验;更有被认为标志当代世界政治左翼运动崛起光辉起始里程碑,影响广大深远。马克思认为它是对他的共产主义理论的一个有力证明,而俄罗斯无政府主义之父巴枯宁则对此持反对意见,因为它既没有依赖于一个先锋队,也没有掌控国家或者企图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政府,所以它实际上还是无政府主义。
中文名巴黎公社革命
外文名La Commune de Paris(法语)
英 语The Paris commune revolution
发生地点法国
㈩ 请问法国现在是怎么评价巴黎公社俄罗斯是怎么看待苏联这段历史的
欧洲(哪个国家我记不得了)曾有一个电影,反映一个老党员在历史更迭巨变后的怀旧生活,一个他为之献出了毕生青春和热血的、人类最伟大的事业被轻而易举地无情抛弃,他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他曾经的付出是多么的傻.....,
苏共解体时,几千万党员漠然置之,竟没有一个党员站出来发表异议,这是苏共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