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外大片 > 1920年代的法国电影特点

1920年代的法国电影特点

发布时间:2022-06-10 20:14:23

『壹』 法国的电影有什么风格或者特色

法国电影的特点就个人性、内涵性、创造性还有政治性。最具有代表性的导演是戈达尔,他的电影政治倾向性很浓厚,同时他的电影在有他的思想。他极力反对好莱坞的拍片体制,他所崇尚的是电影的内涵,而不是“麦当劳”式的快餐电影。基本上他的电影很生涩难懂。如果想真正的了解法国电影推荐你去看看《法国电影60年》。

『贰』 法国电影的特点是什么

诗意的画面、强烈的表现力、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义与主观主义的表现手法或象征主义的比喻手法。

法国电影从印象主义的绘画获得启发,企图用画面来表现直接的感性印象。他们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著重于气氛的创造。

法国是最早发明电影的国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制造商A.卢米埃尔和卢米埃尔﹐L.两兄弟,在前人研制的基础上,于1894年制成了一种既可用于放映,又可用于拍片和冲洗底片的活动电影机。



(2)1920年代的法国电影特点扩展阅读:

发展历程

1923~1933年间出现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先锋派电影。达达主义的电影没有主题,没有情节,纯粹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游戏,追求奇异效果的怪诞表演。

有声电影的兴起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给予先锋派电影以双重的打击。对白片出现以后,摄制影片的费用大大提高。

法国早期有声电影质量很差,是一些歌剧和游艺节目的纪录。拍摄时,摄影机被固定在隔音的小木板房里,结果使移动摄影完全消失。

1934年摄制的喜剧片《最后的亿万富翁》,由于讽刺独裁,被当时控制托比斯公司的戈培尔禁止上映。维果在1933年根据他对童年的回忆拍了《零分的操行》,因片中有小学生造反的镜头也被禁映了10年。


『叁』 求 法国电影的特点或规律

法国电影——充满艺术气息的另类
法国电影的特点:
法国电影有别于好莱坞,而艺术至上的这种观点长期以来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法国电影多注重内涵,不屑拍过于商业化的东西。

法国电影更加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情感世界和人物内心的表达。

通常来讲法国电影多剧情缓慢,节奏沉闷。(其实换句话就叫细腻)

我们熟悉的一些法国人
让·雷诺 : 代表作品:《暗流2:天使启示录》 《暗流》《浪人》 《事先张扬的身后事件》《职业特工队》 《云上的日子》《我们的故事》 《这个杀手不太冷》《闭嘴》

苏菲·玛索:1966年11月1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 1980年,14岁的苏菲·玛索出演了法国经典影片《初吻》。在影片《初吻》中,凭借独特地青春气息,成为令法国为之骄傲的“法兰西玫瑰”。

吕克·贝松:导演,被誉为法国的斯皮尔伯格。代表作 《地铁》《碧海蓝天》《圣女贞德》《第五元素》。

『肆』 法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大战结束以后﹐由于好莱坞影片的竞争﹑国外市场的丧失﹐加上百代采取全面清理的政策﹐关闭了他经营的制片﹑发行机构﹐卖掉了掌握法国主要影院网的百代交易公司和万塞纳胶片厂﹐使法国电影濒于消亡的边缘﹐影片产量大幅度下降﹐影片输出几乎等于零﹐为了重振法国电影﹐德吕克﹐L.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的运动﹐并以他为中心创立了一个包括杜拉克﹐G.﹑莱皮埃﹐M.﹑爱浦斯坦﹐J.﹑冈斯﹐A.等人的电影流派──印象派。
他们从印象主义的绘画获得启发﹐企图用画面来表现直接的感性印象。他们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著重于气氛的创造。他们摄制的影片虽然不相同﹐但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诗意的画面﹑强烈的表现力﹑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义与主观主义的表现手法或象征主义的比喻手法。印象派电影的重要作品有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目》(1920年)﹑《太阳的死亡》(1921年)﹑《微笑的布迭夫人》(1923年)﹑莱皮埃的《海上的人》(1920年)﹑《无情的女人》(1924年)﹑《金钱》(1929年)﹑爱浦斯坦的《巴斯德传》(1922年)﹑《忠实的心》(1924年)﹑《美丽的尼维尔纳斯河》(1924年)﹑冈斯的《车轮》(1923年)﹑《拿破仑》(1927年)。印象派电影由于追求造型美﹑寻求新奇的视觉形像和新颖的拍摄角度﹐发展到完全否定人和社会﹐脱离现实。1924年德吕克故世后印象派便告衰落。印象派虽然只昙花一现﹐但在电影美学和电影技巧上却有所贡献﹐其中有德吕克在《狂热》(1921年)中的深焦距镜头﹐冈斯在《车轮》中的加速蒙太奇﹑在《拿破仑》中叠印的人物及合成银幕和多种角度拍摄的主观镜头﹐莱皮埃在《黄金国》中从人物眼中看到的各种景像等。

『伍』 外国电影史中技术主义的流变

●德国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这种手法而闻名。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考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形式主义Formalism

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言学圈及诗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大影响。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film

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着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伍迪.艾伦。

●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

<P> ●法国新浪潮NewWave

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均是这类影片。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它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真实电影

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大卫.梅索。这些倡导者自言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的「电影真理报」,较大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的事件更完整与单一,因此更具有剧情片的情节。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尚.胡许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立断,而这种方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方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实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限度上的写实性。高达在他很多电影里面进行主观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实电影的方法。

<P>

●第三电影ThirdCinema

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大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aThirdCinama)一文,他们称资产社会依其封闭与被动的艺术观所拍摄的电影商品为「第一电影」,作者电影、巴西新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强调个人经验的作品为「第二电影」,「第二电影」是第一电影的一条出路,但是已是体制的极限,而在革命中产生,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影」必须是制作体系无法吸收,且异于体制的须要。在《迈上第三世界电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摄影机是影像/武器的无穷征收者,放映机则是一秒发射24格的步枪。

●巴西新电影CinemaNovo

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最早以葛劳伯.罗恰领导的电影合作社方式经营,重要导演还有鲁伊.盖拉、尼尔森.皮瑞拉等。他们的电影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极力寻求大胆甚至古怪的美学风格,如罗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错的成绩。巴西新电影曾被激进左派批判为太重美学意义,并在发展上与电影工业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观众仍然较喜欢重娱乐的商业电影,对于新电影较不接受。1964年巴西军事叛变,检查制度变严,而重要创作者如罗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电影运动没落。但巴西新电影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以电影运动有不少的影响。

●德国新电影NewGermanCinema

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1950年代西德随着经济的复苏电影亦蓬勃发展,但内容逃避现实,贫乏单调,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电影业陷入低潮,连国际影展的参加资格也没有,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等国家新电影的影响,便产生了德国新电影。1962年的「奥伯豪森」西德短片电影节中,有26位导演一起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发起人大都是只拍过短片的年轻导演,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且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与某些利益团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不过宣言运动开始的前三年由于资金缺乏,只拍出一部电影。1965年取得政府协助,成立「青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资助青年导演拍片,到1967年总共拍了20多部电影,并在国际影展中获得肯定,因此德国新电影声名大噪。但这初期的德国新电影并没有法国新浪潮那种轻松放任的感觉,反映的世界不是豪无希望,但也没有明确出路,因此在国内不受欢迎,很快又限入危机。1975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出现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资助法作了更改,变得有利于青年导演;电视台开始资助年轻导演拍片;1971年之后,德国创办了自助性的电影摄制与发行机构「作家电影出版社」与「新德国剧情片制片人工作协会」;美国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国新电影并开始投资。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时期出现许多人材:法斯宾达、荷索与温德斯等。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富有特色,在国际上也获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国内仍不受欢迎,于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状态。1979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复兴,这得力于法斯宾达的《玛丽布朗的婚姻》与雪朗多夫的《锡鼓》在国内票房上成功,使德国新电影摆脱国际上得奖而国内不卖座的局面,1979年之后运动声势更为浩大,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

●直接电影DirectCinema

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唯一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

『陆』 法国电影都有什么特点和风格

法国电影的特点就个人性、内涵性、创造性还有政治性。最具有代表性的导演是戈达尔,他的电影政治倾向性很浓厚,同时他的电影在有他的思想。他极力反对好莱坞的拍片体制,他所崇尚的是电影的内涵,而不是“麦当劳”式的快餐电影。基本上他的电影很生涩难懂。如果想真正的了解法国电影推荐你去看看《法国电影60年》。

『柒』 世界电影流派的划分

1,第三电影

第三电影Third Cinema。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大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

2,巴西新电影

巴西新电影Cinema Novo。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

3,德国新电影

德国新电影New German Cinema。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1950年代西德随著经济的复苏电影亦蓬勃发展,

但内容逃避现实,贫乏单调,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电影业陷入低潮,连国际影展的参加资格也没有,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等国家新电影的影响,便产生了德国新电影。

4,直接电影

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

5,意象派电影

意象派电影 Imagist film。运用一系列相关的意象,以制造一种气氛,或创造一种抽象概念的电影。意象派电影工作者企图利用有关性质的视觉和听觉细节,使镜头与声音的累积,为一个场景或整部影片带来更大的意义,而不需用直接陈述的方式。

『捌』 20世纪20年代法国印象主义电影运动的情况

法国印象派电影即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德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阿贝尔·冈斯、杰尔曼·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就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路易·德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路易·德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

『玖』 印象学派电影特点

1。印象主义电影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2。法国印象主义电影的现实主义存在

二十年代的法国,先锋派的电影导演正统治着整个法国的银幕世界。从1917——1928年的十年中,在电影美学的探索中出现了众多的电影流派,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电影文化现象,汇集成一个空前的电影美学运动。而这场电影的先锋运动是从印象主义电影美学的探索为开始的。这一学派从1917——1928年贯穿于整个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始终。

印象主义画论主张作品的诗意来源于生活的原态。在这样的美学观念下,印象主义大师坚持以客观存在的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为艺术本体的对象,可以说,印象主义画派成为了20世纪最客观的画派。正是基于此点,路易.德吕克在1920年提出了所谓的“上镜头性”。这实际上是印象主义的美学观念运用于电影艺术的宣言。印象主义的电影大师们在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的现实中,运用摄影机,这种新兴的艺术抒写体,探索一种偶然呈现的现象——瞬间现象的构成方式,试图捕捉到弥散于空气、阳光,流动的河流以及日常生活场景中正发生瞬间变化的事物的形貌特征。这是一种以客观性为基础的创作方法,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能够创造梦境/赋于现实以诗意的创作手段,因此,所有的客观性正是印象主义主观性之所在。印象主义电影工作者所追求的是作为创作者主体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感所悟,追求瞬间印象或是对客观事物的首要记忆。正是在这种突出个体感悟的情况下,原有的电影全程式的抒写方式被打破了,艺术家对生活/生命的感悟则成为电影创作的核心。印象主义电影学派诞生的法国正是电影的发源地。当卢米埃尔将火车进站的全程记录下来的时候,人们仅仅惊叹他的技术奇观,至多将电影视为“科学的珍品”,而没有注意到影像当中光与影的结合所孕育的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可能性。当印象主义电影大师完成了卢米埃尔电影的延伸之后,我们看到了印象主义在现实中的美学观念。正如路易.德吕克所讲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拍电影,电影也应尽可能地拍生活”。毫无疑问,德吕克强调了电影与生活之间的亲缘性,而这种亲缘性的提出有一部分是指向十年代曾盛极一时的欧洲“艺术电影”运动,以对抗那脱离生活的戏剧电影体系,并在这种对抗中强调了电影与生活/生命之间的关系,将视觉的运动/节奏转化为生命的本质。在这种转化中,电影的影像成为表现非现实的东西的最现实的手段。

另一方面,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崛起,特别是其有“第一个先锋派”之称的印象主义的崛起,可以说这个电影流派是多种现实因素的集大成。法国印象主义电影的先驱德吕克提出这个派别的前提是对法国电影工业的坍塌的忧虑。众所周知,电影作为大众传播文化已经成为20世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而二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叙事形式的成熟,以极大的竞争力迅速占领了欧洲市场,使法国电影工业走向崩溃,曾红极一时的“艺术电影”在戏剧化的死胡同中走向了死亡。印象派先锋电影正是作为反论,同时又具有振兴法国电影工业潜在意图的号召,成为电影艺术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归指,并将电影引向了本体化/个性化/创造性的精英文化圈。正是这种颠覆性的欧洲电影革命中,我们同时不得不承认,印象派导演在接受印象主义美学的同时,为了重振法国电影的经济潜意识和他们自身所受的经济压力,又使他们对电影工商业作出了不可避免的妥协。承如谢尔曼.杜拉克所言,“让电影商破产并不是给电影帮忙”。这样,印象主义电影便与法国“艺术电影”中所形成的类型加以组合。但是,这种组合的进程中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纪录影像的视觉美学思想的探索,最终,使电影真正地成为了一门艺术,开始摆脱了名著改编,使电影不再是过去美学的附庸物。印象主义电影大师们从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创作中寻找电影本体的契机,成为他们所提倡的“上镜头性”的有力依脱。因而,让.爱浦斯坦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电影是在最现实的基础上产生出的最非现实的诗情的艺术媒介。在这样的论断下,一种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叙事程式与光/影/运动/节奏/蒙太奇影像诗意的组合而生的影片不断地出现:让.爱浦斯坦《忠诚的心》/冈斯《车轮》/德吕克《狂热》……这种情况的产生,可以很明确地看到情节剧与印象主义诗学的相结合。在这类影片中出于对制片商和观众的妥协,时常出现夸张且充满偶合的情节,强烈而陈旧的情感模式和人物关系。当看到爱浦斯坦的《美丽的尼维尔内斯河》时,可以欣喜地发现十年代“艺术电影”所不曾具有的亲自然性,在这里有的是对日常生活和情感细致的表现,对大自然中流动的美的捕捉。但是,令人遗憾的却是那个十分突兀且落入俗套的、英雄救美的情节剧的叙事模式。这是一个“上镜头性”导演与左拉式自然主义小说在经历了先锋电影革命探索后的现实主义的出路,这种探索正为三十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印象主义在经济上未能解救困苦中的法国电影,也没有满足先锋派导演的探索欲。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庞杂话语的洪流中,抽象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纷纷登上了电影艺术的舞台。但是,这种现代主义电影艺术的盛世之下,却面临着更大的危机。首先,是自身艺术的生存危机;其次,法国电影的工业出现了更为巨烈的崩溃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一批先锋电影导演开始正视自身的生存现实/法国社会的状况以及整个世界的精神危机。他们的创作开始向现实回归,由形式上的美学观转向面向现实的实践创作观。由此,纪录片成为了很多先锋导演的出路,伊文斯/卡瓦尔康帝等纷纷将个体的先锋艺术美学观念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而另一部分先锋电影导演,他们在思想上崇拜美国好莱坞所创造的奇迹。他们坚持在先锋电影的剧情片中寻找艺术生存的支点。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显然是最具有广泛受众基础的艺术话语,这成为了先锋艺术者的最佳选择。弗戴尔/维果/雷内.克莱尔,特别是让.雷诺阿这个印象派画家比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儿子,再次开始了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探索,由先锋的电影形式/特技,回归于生活/自然的抒写,电影史名之为“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承如名称所释,他们再次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叙事范型与影像诗学联系在一起,对“上镜头性”进行新的挖掘,开始了“后印象主义影像”的现实主义探索。

3。印象主义电影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印象派电影。这是一个出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电影学派。创立者为法国的电影理论家德吕克。

德吕克年轻时是小说家兼剧作家,见法国电影衰落太快才投身到了电影界,他英年早逝,所以印象派电影并没有存活多久并形成影响。

印象主义电影的基本主张就是提倡将电影从商业化和庸俗话中解救出来,拍摄反映平民生活的艺术性电影,所以印象派电影最显著的风格就是平民化。

法国印象主义电影的出现,才充分表现了电影的艺术性。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 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

印象派电影的代表作品有德吕克的《狂热》、《沉默》等影片,还有另一位代表人物阿信尔的《车轮》等。

4。印象主义学派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31日 13:50)

法国印象主义学派从1917一1928年贯穿于整个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始终。由于这一学派最先在电影艺术中体现了先锋主义的创作意图,因此也被人们称为是“第一个先锋派”。作为这一学派中心人物的路易;德吕克倾慕于美国电影中的格里菲斯影片的磅礴气势,卓别林影片的细腻情感,以及瑞典电影对大自然的抒怀,并从中激发了他振兴法国电影的热情。他曾在自己创办的《电影》杂志首页上以标语形式呼吁“法国电影必须是真正的电影,法国电影必须是法国的电影”。他时常在论述中运用“印象主义”一词,并于1918年创作了《西班牙的节日》(由谢尔曼,杜拉克拍成影片),成为印象主义学派最初的代表作品。德吕克从电影理论和创作两方面对电影美学进行探索。他在《上镜头性》(1920年)一文中摄影制作者们要在作品的题材和技巧上下功夫,创作要寻找真正适合电影的题材和电影的表现手段。电影必须摆脱戏剧以及文学的桔梗,使自己真正成为独立的第七艺术”。

印象主义心理叙事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谢尔曼·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日》(1919年),在异国情调的背景中两个男人被一个女人弄得神魂颠倒、争风吃醋最后相互残杀致死。杜拉克的另这些作品在叙事上的共同特征都是以简单的故事框架作为依托,以视觉结构的表现手段突出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情绪,即表现出所谓作品的诗意状态。(外国电影史)

阅读全文

与1920年代的法国电影特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乔杉演的电影是音乐人 浏览:747
2021台湾电影上映时间表 浏览:192
薇娅直播间电影票如何兑换 浏览:402
想做电影导演选什么专业好 浏览:779
巧克力工厂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205
正古宅惊魂电影演员 浏览:59
齐步走的灯谜猜一电影名字 浏览:477
千王1991电影完整版梁朝伟 浏览:773
海鲜大餐电影中文版 浏览:531
看动漫电影的app大全 浏览:284
电影院音响系统是什么 浏览:11
沙漠电影十大巅峰之作 浏览:74
有关蟒蛇的电影泰国 浏览:780
平遥电影节什么时候 浏览:611
韩国喜剧电影泰国 浏览:239
电影院英文意思 浏览:945
电影赌王大骗局优酷 浏览:826
花样年华戛纳电影节 浏览:300
抖音南京南京电影中配的音乐 浏览:699
三少爷的剑电影男主角是不是燕十三 浏览: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