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艺校的秘密的海报~~~~~女主角miles sophia~~~~
地狱使者,来自地狱,雷鸟惊航,崔斯坦和伊索德,哈勒姆~这些都是她演过的。貌似黑夜传说1里她也有出现。。
2. 法国导演吕克贝松都导演过哪些电影
1. 1983最后的决战Le Dernier Combat /The Last Combat
在文明退化的废墟里,大家为了存活而夺食掠水,野蛮的行为取代语言的沟通,人与人的关系处于对峙的紧张状态,"性"成为最有力的动力元素。在这片如荒莫般的土地上,我们将可看到许多人存活与死亡的方式……
此片是吕克·贝松在影坛还默默无闻时,凭着一腔热血,旺盛活力与爆发力,突破一切传统,挣脱一切商业机制下的樊笼,冒着无色彩,无对话,无明星等危险所完成的电影。当影片完成时,因宣传无门,于是吕克·贝松带着这部影片参加瑞士阿沃基影展,一举拿下评审特别大奖及影评人奖,因而打开他的国际知名度。解剖核子战后的文明废墟,因为无色彩,所以这是一部黑白色调的电影。
2. 1985地铁Subway
(在地铁中一场追逐与发现的游戏)为了不让黑帮老大夺回机密文件,小偷佛烈德(克里斯多夫蓝伯饰)将这些文件藏在法国的地铁,走进了地下铁后,他慢慢地发现了这个地方的多样与复杂,这里从小偷到音乐家都有,每个人都无所是事地游荡着……在他试着将文件卖掉的同时,他爱上了来买文件的女人海琳娜(伊莎贝艾珍妮饰),但是她对他并不感兴趣……在杀手追杀,警察全面搜索地下铁的同时,他应该如何自处……
在黑白片之后,吕克·贝松开始对色彩产生强烈的索求,从本片的色调中,可以感受到他所谓"玩笑,游戏"的意味。此片让他回到青少年时期,在舞台上工作经验。此片是吕克·贝松初次结合大卡司,邀请身价不斐的大明星有伊莎贝艾珍妮,克里斯多夫蓝伯,尚雨格安哥拉等来演出。此片有连环漫画式风格,对话简扼,通俗的警匪片却带着巴洛克式的色调。此片的出发点是边缘人克里斯多夫蓝伯对伊莎贝艾珍妮的迷恋。这是一部拥有缤纷原色的电影(蓝,红)。解剖现代文明底下的地铁。克里斯多夫蓝伯以此片赢得法国凯萨奖最佳男主角。
3. 1988碧海蓝天Le Grand Bleu /The Big Blue
这是有关于两个潜水员在竞技中体会出人生真谛的故事。热爱大海的贾克,一直想与大海为伍,即使他在年少的时后,父亲便在一次潜水意外中被大海吞噬,他对大海的爱还是一如初衷。但是这一切,在贾克爱上了乔汉娜之后,一切都变的无法掌控。他六神无主地仿徨在选择大海还是爱情的路上……
为了再接再厉,吕克·贝松选择了当导演....此片是1988年坎城影展的开幕大片,描述个人难以融入现实社会的困境,转而寻找梦想中的另一种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吕克·贝松将其潜水梦,与对海豚痴迷都写进了这部电影。此片所呈现的天真浪漫曾让许多影迷泪流满面,看过十次以上的影迷不在少数。对法国人来说,大海象征母亲,取大海(Lamer)与母亲(La mere)谐音,也就是回归至猷如母体子宫般充满羊水的起始点,此片的意涵在于人类不断向极限挑战的情况下,最后以回归至大海为终。此片带着浓厚性的自传色彩,其不媚俗的执导叙述手法,在坎城影展上遭致影评界严厉质疑,却受到观众高度支持,在两极化的声浪中成为一部争议性的作品。这是一部蓝色调电影,解剖人类文明极欲扩张的海底世界。
4. 1990霹雳煞Nikita
妮琪塔(安娜芭丽瑶饰)与一群朋友破窗而入偷药品,商店主人与她的朋友都在这次事件中身亡,妮琪塔则因杀了一位警官被送入狱。但此时来了个神秘政府组织,选她当特务杀手,在数年的特务训练后,他以平凡的护士身分回到现实生活中,在此时她爱上了一个男人(尚雨格安哥拉饰),他们的关系在她接到一个特务命令时,面临了紧张的局面……
此片是吕克·贝松从一个特务杀手角度,来解剖国家官僚体系背后的恐怖黑爪。浓厚的商业色彩让好莱坞相中而将此片重拍成美国版的"双面女蝎星",由布丽姬方达诠释片中的女杀手。此片也呈现吕克·贝松对人性的探索,是部黑色调的动作片。妮琪塔(布丽姬方达饰)与一群朋友破窗而入偷药品,商店主人与她的朋友都在这次事件中身亡,妮琪塔则因杀了一位警官被送入狱。但此时来了个神秘政府组织,选她当特务杀手,在数年的特务训练后,他以平凡的护士身分回到现实生活中,在此时她爱上了一个男人(尚雨格安哥拉饰),他们的关系在她接到一个特务命令时,面临了紧张的局面……
5. 1991亚特兰提斯Atlantis
此片无演员,只有旁白,这部影片将带领影迷进入美丽的海底世界,配上美妙的音乐,以音画来表现不同的生活面貌与心灵层面。我们将可看到海底在日出与日落之间的神奇变化与景观,吕克·贝松设定了几个主题来描绘"海底的一天",主题包括有"内心"、"旋律"、"悸动"、"灵魂"、"黑暗"、"心灵"、"温柔"、"爱"最后是"恨"。全片在海底拍摄,动物是片中唯一的演员。海蓝色是此片的主色调。配上赛拉的玄妙乐音,吕克·贝松将更完整地呈现大海所孕函的丰富色彩……
此片是1991年威尼斯影展的开幕大片。亚特兰提斯是传说中一片被淹没的神秘陆地,位于大西洋底下。吕克·贝松想要证实海底下的世界,也有一个核我们社会一样的组织。或许也可以说"亚特兰提斯"是"碧海蓝天"衍伸出来的副命题。此片是吕克·贝松摒弃传统拍摄手法的作品,一部纯视觉享受的电影,没有传统剧本,没有人类对话,只有音画紧密结合,完全依赖吕克·贝松与配乐师艾瑞克赛拉共同研议脚本。吕克·贝松以动物间的求爱,群斗,追逐等场面来丰富剧情,拍片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海域,包括有苏格兰,澳大利亚,大洋洲,哥伦比亚,佛罗里达,巴拿马群岛等海域,甚至北极极地海域的冰雪景观或多方战端的红海海域。吕克·贝松认为这是他最后一部讨论有关海洋的影片。这也是一部充满环保意识的影片,全片只有悠游大海的鱼,毫无人影,是吕克·贝松又一次冒险之大不讳之作。
6. 1994杀手莱昂Leon /The Professional
故事发生在纽约大都会里,由尚雷诺所饰演的职业杀手李昂,受餐厅老板委托杀人。当他是以杀手的身份出现时,冷静而神秘,杀人手法令人热血沸腾。但当他卸下杀手面具时,则又回归成为平凡的市井小民,简单到连基本身份证、银行帐号也都有,每天至少喝杯鲜奶,喜欢浇花及细心地擦拭心爱盆栽的树叶,是个具有双重身份角色扮演的人。而就在李昂所住的公寓内,有人暗渡陈仓的进行毒品交易,警方缉毒组伪装黑帮份子,为查缉毒品而入侵,杀了贩毒者一家人却遗漏了小女孩马蒂达。马蒂达为了安全起见而躲进隔壁李昂家,她无意中发现了李昂的杀手身份,为了保护自己及报灭门之仇,马蒂达以坚定的口气要求李昂训练她成为一位真正的职业杀手……在此同时,警方亦全力搜寻马蒂达并拘禁之……李昂只身闯入警局大开杀戒,警方火大惊慌之余,下令围剿大厦并全力搜捕李昂,双方交战之下引发了一场紧张刺激的终极追杀。
杀手莱昂为吕克·贝松的第一部美国电影。卢谈到此片乃受金凯利所主演的歌舞片的影响,也受报纸连环小说的影响。此片有几处拍摄手法颇具新意,在视觉方面有压缩的效果。此片亦是吕克·贝松表现他对电影狂热最佳的代表作。此片是一部以法国人角度去拍摄的美国电影。尚雷诺有史泰龙的冷峻脸孔(家喻户晓的),有法国人的压抑特质。马蒂达(娜塔莉波曼饰)一位枯瘦如柴有法国味的美国女孩,是本片的视线焦点。盖瑞欧德曼突出,激烈的警探演出,情绪起伏令人无法捉摸,是全片最为突兀、也最为抢演的一角。此片最难能可贵的是法国完整导演版,比前两年在台上映时多出20分钟。这20分钟里面最重要特色的是有尚雷诺与娜塔莉波曼的缠绵床戏。这是一部偏属于暴力美学的动作巨片。延续杀手风格电影,"霹雳煞"以女杀手为主角,此片则以男性杀手为主体,解剖现代文明纽约市的边缘人。
7. 1997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
本片的原始构想来自导演吕克·贝松16岁时所写的少年小说,故事的大纲是说一个外星人和地球人混血所生的女孩莉露(蜜拉乔娃维饰)在被坏人追杀时,为了逃命只好跳楼,刚好计程司机柯本达拉斯(布鲁斯威利饰)经过解救了莉露,但也把柯本达拉斯卷入与异形和人类的邪恶联盟对抗的局面。本片有号称影史上特效花费最多的特效制作,而且有相当多欧洲电影及特效工作者参与,创造出与好莱坞风格不大相同的未来世界!!
8.1999信使:圣女贞德的故事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接近世纪末,贝松突然以好莱坞史诗片的模式运作完成了一部大制作的古装片《信使:圣女贞德的故事》。要知道德莱叶和布莱松的“圣女贞德”都是电影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作品,而且几年前贝松的法国前辈雅克·里维特刚刚拍过一个版本,美国的版本也刚刚完成,贝松有把握挑战这些高手吗?这几乎是所有观众和影评人的疑问。
其结果,这部豪华的大制作只能令我们看到了一个稍稍有别于美国版本的“圣女贞德”。两部影片的很多情节和细节都十分相象,恐怕其中还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幕后新闻。贝松新女友米拉·乔沃维奇的表演沿袭了一些《第五元素》中的风格——神经质、惊慌、脆弱,这种处理的结果使这个版本的贞德几乎是最另类的,整部影片中她都能令人感到疯狂和迷乱。圣人和疯子就是一线之隔,也许贝松就是这样认为的。除此之外,影片就几乎没有多少好说的,我们看到了一个世纪之交法国的西席·地密尔式的豪华巨片。对了,影片最后出现的、由达斯廷·霍夫曼饰演的上帝的使者,算是贝松对贞德题材的一个“特殊处理”吧。
9.天使A Angle A
这是一个从不懂得爱情的人,寻找爱情的故事。一个“卓别林”式的失意男人,在塞纳河上邂逅了一位金发美女,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在巴黎十五区上演了一出奇异的黑色喜剧。
10.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 Arthur and the Minimoys
十岁的亚瑟是个淘气的男孩子,而外婆家就是他的乐园,这里不但有美丽的花园和房子,还有四年前神秘失踪的外公留给他的各种奇妙宝藏。但好景不长,邪恶的房地产商要霸占外婆的房子,而惟一解决的办法就是找到外公藏在花园的红宝石。亚瑟解开外公留下的谜题,打开了月光之门,进入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迷你王国。在这个神秘的国度里,所有人都只有两毫米大小,而亚瑟也变成了一个迷你人,并对公主赛琳娜一见钟情。然而危险却并没有停止脚步---恶魔玛塔扎德要毁灭迷你王国。为了挽救这个深陷危机的国家,也为了挽救外婆美丽的房子,亚瑟、赛琳娜以及她的弟弟倍塔枚许向恶魔的巢穴禁忌城出发了。在禁忌城里,他们救出了亚瑟的外公阿尔西巴勒,同时毁灭了禁忌城,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在千钧一发之际亚瑟和他的外公带着宝藏成功返回人类世界,粉碎了地产商的阴谋。
3. 从天而降电影在哪看免费 m.2828dy.com
http://pan..com/s/1gejKEm3
4. 跪求《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2010-05-21(法国)上映的
链接:
5. 高分悬赏。金陵十三钗影评,要求原创的专业一点的影评,谢绝东拼西凑的东西。
中国的抗日叙事已经汗牛充栋,《金陵十三钗》的突破在于人物谱系的多元化,在这部影片的肖像学图谱里,能够看到多国电影二战叙事的基因,也能看到以往抗日叙事的延伸和进化。创作者花费心思利用既有的肖像学传统,颇为讨巧地将种族、阶层、性别等多重冲突编织在一个关于反抗与拯救的故事当中。最难得的是,叙事折射出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现代性状况,这一点恰是以往很多抗日叙事所忽略的。
《金陵十三钗》以一名白人男性作为主人公,将故事空间设置在代表西方/现代文明的教堂,两组对位的女性人物——女学生和妓女,分别以教育/正途和商品化/邪路的方式融入中国现代化进程,而她们的现代性体验因日本攻入南京这一灾难而中断了,这恰是中国国家命运的缩影——初具雏形的现代化进程被侵略战争破坏,在当时唯一能够依赖的便是居高临下的盟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男主人公。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次现代性创伤,各民族-国家的现代性状况有意无意地通过二战叙事反映出来。相比之下,中国大多数抗日叙事往往带有浓厚的“前现代”痕迹,是千篇一律的“复仇叙事”,运用的是一套高度本土化的肖像学,英勇的游击队战士、凶神恶煞的鬼子、农村空间等等,与其它国家的二战叙事没有构成有效的呼应和交锋。近年来《南京、南京》、《风声》、《拉贝日记》等影片试图跳脱这种模式,开创新的肖像学传统。与之前的尝试相比,《金陵十三钗》的话语模式是更为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通过详细梳理该片的肖像学谱系,能够发现本片与美国、日本等国家二战叙事的对话关系,而这种对话恰是建立在国族现代性体验之上的。纵观世界各国的二战电影,将女学生作为战争受害者的叙事模式在反法西斯阵营的电影中并不多见,反而是战争加害国日本津津乐道的主题。最典型的便是“姬百合”神话,《姬百合之塔》(1953)是日本战后最著名的反战电影之一,由今井正导演,水木洋子编剧。自1953年之后,曾经多次被搬上银幕,除了1987年今井正自己重拍的版本,还有1962年版、1968年版、1995年版、2007年版等等,每一版都启用一批当时代最受欢迎的少女偶像们来出演。故事讲述了美军登陆冲绳时,一群冲绳本地的女学生被军方组织起来,称为“姬百合部队”,与军队一起行动,承担医护任务。在美军和本国军队的双重威胁之下,女学生们倒在了冲绳的海边。今井正的版本创造了一种“无辜者叙事”模式,将主人公们作为纯洁的化身,看着这些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少女,被战火无情吞噬,人们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怜惜之情,深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恐怖。《金陵十三钗》中的教会女学生与《姬百合之塔》中的女学生年龄相仿,形象也略有相似,可以放在同一个肖像谱系中来比较。《姬百合之塔》中的女学生是单质的、平面化的,她们作为一个整体,除了最核心的主人公(也是最重要的少女明星),几乎分辨不出个体。《金陵十三钗》亦然,比起风姿各异的妓女群像,女学生们显得面目模糊,连主人公书娟也不甚清晰,她们的蓝布长衫和“姬百合”们的水手服具有同样的符号功能,是战争年代纯洁无辜的受害者的标签。女学生身份究竟负载了怎样的文化意义?为何在日本二战叙事中如此盛行?中国电影此番运用女学生形象,与“姬百合神话”蕴含的创伤感是否有共通之处?《姬百合之塔》反复强调女学生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细节包括她们在战火中举行了毕业典礼;她们的老师念念不忘自己关于英国经济的研究手稿;在生命的最后一夜,少女们唱的歌曲是《故乡》(《金陵十三钗》中日本军人也唱了同一首歌),歌词诉说的是在外求学的游子对乡土的怀念,流露出一种典型的明治意识形态,即为了追求现代文明和进步,远离故乡,功成名就之后内心泛起怀旧之情,这种意识与片中少女们的身份是符合的,她们是现代人/文明人的代表,代表着“正常的”现代化途径(教育),而军人代表着以战争为手段的“非正常的”现代化。《姬百合之塔》并没有强烈指责敌人/美国,灾难的主要责任在于陷入非理性狂热的本国军队,这符合日本战后的主流观点——明治维新以来取得的现代化成果因为军方的孤注一掷而血本无归。再看《金陵十三钗》,书娟们受过西方文明的洗礼,会说流利的英文,演唱赞美诗,她们不同于以往抗日叙事中的中国受害者形象,日军“三光政策”下的农村受害者们完全是前现代的,而书娟们是中国初萌的现代性的象征——脆弱的、容易夭折的,必须依靠西方的扶持才能幸存。书娟的父亲会说英文和日语,可推测出其买办身份,其他少女们的出身很可能与之类似。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抗日战争之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一阶层推动的,因为其浓重的殖民地色彩,在以往的抗日战争叙事里,相对于农村底层民众,这一阶层的状况往往被忽视,直到近年,人们才开始重新评价洋行买办们在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同样作为纯洁无辜的战争受害者,“姬百合”和书娟们都隐喻着本民族“正常的”、渐进的、改良性的现代化进程,最大的不同在于,日本女学生是日本现代教育制度的受益者,虽然教育模式学自西方,但已经经过了日本式的改造,这与日本战时的现代性状况是一致的。西方势力已经被驱逐出境,“姬百合”神话中只有受西方现代文明影响的教师/日本知识分子,并没有西方异族导师的存在。而书娟们要直接依靠西方文明的代言人约翰,与当时贫弱的中国无力抵抗日本,必须仰仗美国援助的状况相符。将两组女学生对比,侧面说明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落后于日本的事实,两国同时期不同的现代化状况决定了,“姬百合”们把西方看作敌人,书娟们把西方视为拯救者。然而除去这一差别,当东亚最重要的两个国家选择女学生作为战争创伤载体时,无形中印证了一种共同的现代性体验,无论先进后进,东亚的现代性不可避免暗含着对西方的从属和仰视,代表东方的不是成熟的男性,而是未成年的、学习中的女性。女学生代表着靠西式教育培植出的现代性,这是社会中上层的特权,妓女们则象征着底层的现代性萌芽,她们融入现代化进程的方式是将自身商品化。比起被西方的文明传播者/教会(神父)以西方女性为模板塑造成型的女学生,妓女们的现代性是自发的、杂糅的、带有浓厚的本土色彩,正如她们的兼具东西方特色的外表:烫发、胸罩、丝袜和旗袍、琵琶。西方拯救者/约翰看待女学生(书娟)和妓女(玉墨)的眼光是不同的,书娟们与西方的少女在约翰眼里没有本质的区别,她们是单质的、纯洁的孩子,“无性”的天使,绝对的“善”的化身。妓女们才是东方主义视角下的殖民地风景,阴性的、色情化的,是白人男性的欲望对象。女主人公玉墨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曾经是一名女学生,她是近代中国两条并行的现代化路线的交汇点,她流利的英文和风情万种的举止将两个群体的特质熔铸为一体,是最能满足西方幻想的东方形象。与西方流畅沟通的能力和异域女性的神秘魅力,且作一番不甚恰当的联想,当年宋美龄游说美国国会支援中国抗战,不也是凭借类似的特质吗?仗义舍身的妓女形象已经成为战争叙事的套路之一,因为性放荡而遭社会共同体鄙夷的女性,通过献身拯救“纯洁的”女性而洗脱了道德污点,成了撒玛利亚式的“圣妓”。只要涉及战争中的性暴力,该桥段可以为任何国家的战争片所用,中国抗日叙事中的例子有《南京,南京》,日本电影中亦不乏献身苏联军队,拯救满洲移民妇女的慰安妇(如《人间的条件》、《流转的王妃》等),或慰安妇在日军侵犯战地护士时挺身而出的情节(《听,海神之声》)。“圣妓”桥段背后的逻辑是对个体社会价值的测算,在贞节的妇女与堕落女性之间进行权衡,《金陵十三钗》在此基础上引入了阶层和文化地位的差异,约翰问陈乔治:“一边是女孩,一边是女人,两边如何选择?”约翰代表了本片的观点,默认了如此测算的合理性。他尽管爱慕玉墨,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两股现代性潮流之间,“女孩”代表的“正常的”现代化是更值得拯救的,她们作为西方亲手栽培的现代性萌芽,有待成长和发展,是落后国家重生的基础。而“女人”是如杂草一般任意生长的畸形的现代性产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颓废性的缩影,只有通过自我牺牲实现其建构性的价值。通过刻画女学生和妓女从冲突到和解的过程,阶层之间的矛盾被弥合了,呼应着抗日战争对中国民族共同体产生的凝聚作用。本片中的中上阶层是西方化的,而底层更具东方色彩,女学生说英文,唱外国赞美诗;妓女们说色情笑话,唱江南情歌小调。中上阶层的禁欲与低层的纵欲构成了反差,女孩对女人既鄙夷又嫉妒,那种成熟的女性魅力是她们尚不具备的,和解呈现为对彼此文化价值的肯定。妓女们通过裹紧胸部、拉直卷发、洗尽红妆实现了和女学生的同化,进入了由中上阶层垄断的“正常的”现代性状态,想象着母亲看到自己成了“读书人”该有多高兴,弦外之音——为了重归纯洁和身份提升,牺牲性命也是值得的。另一方面,已经高度西化的女学生从妓女身上看到了民族传统文化之美,原生态的传统往往来自民间底层,她们用心聆听《秦淮景》,回忆着女人们一身红妆拥入教堂的情形。这一刻上层与下层的现代性融合了,女孩和女人共同象征着彼时中国的时代状况。日本二战电影中也有一类代表底层现代性的人物——战败后专门以美军为服务对象的妓女“潘潘女郎”,玉墨们在服饰造型上和日本电影里的“潘潘”颇为相像。日本战败之前,西方文明一直是由上层精英引入,自上而下向民间渗透,这种西方化是经由统治层精英提炼改造过的。当西方文化以占领者的姿态直接出现在普通日本人的生活空间里,潘潘成了西方文化在底层和边缘的代言人,通过她们,西方化向主流和中心渗透。《金陵十三钗》肯定女性以身体为资本求助于西方男性的行为,象征意义上,中国求助甚至乞怜于西方是现实情势所需,实际上也得到了西方的同情和怜悯。而日本眼中的二战是与西方的对抗(亚洲战场的侵略行径被刻意遗忘了),潘潘们代表的“非正常”的西方化是无奈而屈辱的。实际上,在东亚这一非西方世界当中,以妓女为代表的底层现代性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被否定的,人们更希望以“女学生”的方式实现现代化,《金陵十三钗》的策略是让妓女与女学生同化,而日本电影中的潘潘则堕落到底。男主人公约翰是来自西方的拯救者,也是成熟的现代文明的化身,与女学生和妓女代表的前现代国家尚未成熟的现代性萌芽相对照,他修理卡车/现代文明符号的行为也佐证着这种身份。约翰属于大屠杀叙事中的“中立者”谱系,如《辛德勒名单》中的辛德勒、《拉贝日记》中的拉贝、《再见,孩子们》中的神父,乃至《卢旺达旅馆》中的旅馆经理,他们要么属于交战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国家,要么从事商业、医生、宗教等相对不受政治影响的职业,这类人物的身份便于周旋在屠杀的实施者和受害者之间,他们表面上是“中立的”,暗地里为弱者提供某种庇护。《金陵十三钗》中的约翰与辛德勒类似,他经历了从普通人到英雄的蜕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异族女性的本能欲望起到了推动作用,纯洁无辜者的惨死则唤起了人物心中的人道主义情感,《金》片中摔死在约翰面前的女学生与《辛》片中的红衣小女孩有类似的功能。这种“普通英雄”是很讨巧的叙事套路,自私、放荡等缺点反而让主人公的拯救之举更有人性光彩。值得注意的是约翰与中国女性们的关系,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除了活跃各地的游击队,主战场的正规军主要依靠美国扶持,这一点在中国的抗日叙事中很少被强调,《黄河绝恋》中虽然出现了美国飞行员,但他与中国女游击队员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平等的,算不得对战时中美关系真实状态的隐喻。无论如何评价《金陵十三钗》中“依靠西方获得拯救”的叙事内核(也是《拉贝日记》的叙事内核),不可否认该片是对于战时中国与西方关系更准确的影射,中国城市中上阶层的现代性是西方一手扶持起来的(以教会学校为代表),西方援助中国国民党/中上层(而非共产党/底层)反抗日本正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抗日叙事大多数描述共产党的游击战,叙事空间以农村为主,国民党、主战场、城市、西方等元素被屏蔽了,抗日神话的主题是中国民众浴血奋战驱逐了日本侵略者,仿佛没有依靠任何外力,这与日本的主流观点正好相反,日本至今不愿承认被中国打败,向中国投降被视为输给美国的后果之一。在日本保守倾向的二战电影中,时不时鄙夷地提到中国躲在美国的裙子底下,且不理会日本保守派的极端言论,积贫积弱的中国在战时依靠西方“盟友”是现实的出路,《金陵十三钗》难得地反映了这种状况,并将之合理化。《金》片中,玉墨利用色相诱使约翰相助,但在两人的交锋中,她始终掌握主动,并没有丧失尊严。当约翰暴露出他心灵最柔软的一面,告知玉墨他为了给死去的女儿化妆才从事殡葬人员的职业,他此时已经从好色的、唯利是图之人,蜕变成了英勇的、人道主义的拯救者,玉墨委身于他的行为有两情相悦的成分在内,不再是赤裸裸的肉体交易。通过这套叙事策略,《金》片通过白人男性/成熟的现代文明拯救中国女性/未成熟的现代性萌芽这一图式,影射了战时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同时又竭力淡化中国仰承美国鼻息的弱势地位。本片中的日本军人形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野蛮暴力的底层士兵,一类是相对文明的军官。前者在中国抗日叙事中屡见不鲜,而后者很少出现。如果看其他国家的二战电影,会发现许多彬彬有礼的“敌人”形象,如美国电影《钢琴家》中弹钢琴的德国军官、《虎,虎,虎》中的山本五十六、《硫磺岛来信》中的栗林中将、法国电影《海之沉默》中倾慕法国文化的德国军官等等,包括今年日本电影《太平洋的奇迹》中的美国军官。在当下流行的战争片话语中(尤其是和平主义和反战话语),过度妖魔化敌人的处理方式显得呆板,人性化的敌人更利于表达战争的复杂性,这并非简单地美化敌人,有时是借敌人来肯定己方的价值观,有时是为了揭露敌人人性外表下的异化本质。中国战争片的状况与民族情感记忆有关,作为被压迫和欺凌的弱国,战争被视为民族解放的唯一途径,是彰显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的舞台,残酷的现实决定了中国人的感情记忆中没有“反战”的土壤,“人性化”的敌人是很难被接受的,《南京,南京》就是例证。《金陵十三钗》中出现了一位貌似有“人性”的军官,日本军官长谷川会说流利的英文,尊重神职人员,能够弹奏风琴和演唱歌曲。如果对日本战争片有所了解,便会发现这套塑造人物的策略借鉴了日本电影对本国军人的画像。在战后的日本电影中,普遍存在一种精英主义的倾向,上层的军官更像是武士,气宇不凡,有高贵的尊严,参与的残暴行为较少,因为那样将有损武士的德行;相反,下级军人常常胡作非为,欺上瞒下,虐待新兵,滥杀无辜,与日本古装时代剧比较,会发现他们的形象并非武士,而是时代剧中猥琐、自私的农民。通过这样的转化,日本战争电影将战争带来的屠杀和残酷,归结为参战者个人素质和品德的问题,战争的罪责被个人化和偶然化了。
6. 求一部法国的关于男同性恋和女病人的电影的名字
从你给的剧情来说,应该是西班牙电影《对她说》/《Talk to her》/《Hable con ella》。
导演:
佩德罗·阿莫多瓦 Pedro Almodovar
主演:
贾维尔·卡马拉 Javier Cámara
Darío Grandinetti
蕾欧诺·瓦特林 Leonor Watling
剧情:
音乐会的观众席上,年轻的男护士贝尼诺和中年作家马克碰巧坐在一起。两个素昧平生的男人同时被一段动听的音乐所感动。贝尼诺从马克的眼睛里看到了泪花,而他自己此刻也被感动得心潮难平,他知道临座的这个男人与自己一样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短暂的心灵互通之后,贝尼诺没想到日后还会遇到这个善良人,而且是在自己所工作的那个诊所里相遇。
贝尼诺和马克虽然年龄和身份不同,两人的爱人也互不相识,但他们的处境却是如此的相似。贝尼诺的女友阿里西亚是一位跳芭蕾舞的学生,此刻她正躺在贝尼诺所在的诊所里的病床上。马克的女友莉迪亚是一位职业斗牛士,她因为在工作中受伤也躺在这个诊所里。相同的遭遇令两人因此结识。马克每次经过阿里西亚的病房时,都会看到贝尼诺对阿里西亚在轻声地诉说着什么。
他们是两个各自不同的人,就算是面对相同的处境,各自心里的感受也彼此不同。贝尼诺的心里感到很幸福,因为他可以离一个自己所爱的人这么近,更重要的是他确信她能听到他的话,也能理解和分享他的爱。但马克却总感觉十分的悲哀和沮丧,因为他无法与自己所爱的人交流,更不知道她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贝尼诺告诉马克,对着昏迷的病人说话是一种疗法,即使她根本无法回答、根本不知道你在说话,也要坚持说下去,这样能让病人早日恢复。共同的经历和遭遇,让两个心理想法不同的男人走得更近,马克在贝尼诺的影响下逐渐发生着改变,两人的友谊也在延续……
7. 刘昊然说女装护士是惨痛回忆,扮女装对于男演员是一种什么体验
刘昊然说女装护士是惨痛回忆,扮女装对于男演员来说是一个非常难为情的体验,并且演不好也会非常的辣眼睛。
对于男演员来说,要表现出女性的柔美和美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很多时候都是格格不入,刘昊然说女装护士是自己的惨痛回忆,也代表着扮女装对男演员来说是非常困难,非常难为情的一种体验。
刘昊然说女装护士是惨痛回忆,其实他的这种经历也并不是特例。扮女装对男演员来说一直都是一种非常困难的挑战,另外,男演员要舍弃自身的阳刚之气,尽量表现的柔美,也是非常难为情的,观众和自己都会觉得非常的搞笑和辣眼。
8. 有那些电影是丛林战争题材,并且有女性参与战争的电影啊
野鹅敢死队,经典老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