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如何看电影《四百下》
辽阔的大海在他眼前铺展开来,安托万继续跑过沙滩,又踏进了海水。远处的海浪慢慢地压了过来,这时的他突然转身向岸边走来,茫然地望着前方……
对于法国著名导演特吕弗,我们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恐怕还是他在晚年拍摄的《最后一班地铁》。这部影片当年在中国曾广为放映,我们对它所表现的在严酷现实中的浪漫爱情和人性的尊严,巧妙的“戏中戏”结构,以及对男女主人公的出色表演,恐怕还记忆犹新。
特吕弗主张拍摄“作者电影”。他于1954年在《电影手册》上发表的著名文章《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被称为“新浪潮”的宣言书。他把矛头直接指向“优质电影传统”,并极力提倡“作者电影”。他指出:“在我看来,‘明天的电影’较之小说更具有个性,如同一种信仰或一本日记那样,是属于个人和自传性质的。”而《四百下》正是特吕弗理论主张的最佳体现。
影片《四百下》带有特吕弗自传的性质。特吕弗少年时的家庭及经历与影片主人公安托万极为相似。他因为经常逃学和离家出走,被父亲送到警察局。正是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把他从少儿管教所里解救出来,并引导他走上了电影之路。也正因如此,特吕弗差不多与巴赞建立了情同父子的关系。作为处女作的《四百下》的片头就打上了“献给巴赞”的字幕。影片以特吕弗自己少年时期的坎坷经历为原型,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和非戏剧化的、倾向于写实性的叙事手法,步步深入地展现了小主人公孤独、敏感、苦闷、叛逆的内心世界。
影片主人公有明显的现代主义意味,显然是一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画廊中极为典型的“孤独者”、“多余人”或“局外人”的形象。他的孤独、叛逆、冷漠,都是现代主义毫无疑问的标记。影片虽然是以生活流和纪实性的手法把镜头对准一个尚不是十分成熟的少年,但因为由点到面地探讨了一些具有社会普遍性和人性的普遍性的问题,如两代人的隔阂问题、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专横冷漠、人与人之间的难以沟通、以教育体制为代表的成年社会对青少年的压抑和专横,因而使表现主题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普遍性,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片名所谓的“四百下”是法国的一句俚语,意即胡作非为、无事生非、到处乱跑等,据说也是法国人用来在愤怒时表示抗议的口头语。特吕弗用这样的片名无疑表达了对社会的抗议和批判。
在艺术手法上,影片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照明,纪实感很强。非职业演员的出演也增强了纪实效果。为了进一步增强影片的真实性,影片还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拍摄。尤其是安托万出逃后在海边奔跑的一段,摄影机从球场开始,一直在侧面跟拍。孤独的小安托万冲出足球场,穿过田野,跑过丛林,来到无疑象征着自由的大海边。他向大海跑去,但走投无路,海水又迫使他不得不回头。转过身来走向岸边时,紧跟着安托万、但原来一直是远景镜头拍摄的摄影机突然一直向他推去并成为定格——影片到此结束。而小安托万瞪着大眼睛、似乎在乞求着理解和宽容的面部大特写,给观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仿佛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影片的对白非常精练,很多戏几乎没有对白而完全通过视觉画面来叙事、抒情和表意,以至于有些评论家说《四百下》近乎“半默片”。这无疑更接近电影以影像为本体的本质。同时,导演也并没有完全地纯粹客观,他毫不掩蔽摄影机的存在,活动摄影与静止镜头的交替也形成了影片独特的叙事张力。
(陈旭光)
㈡ 影史考点 | 安德烈·巴赞:电影的不纯性
安德烈·巴赞的电影不纯性理论解析
安德烈·巴赞,作为电影史上的重要理论家,对电影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电影“不纯性”理论,是对当时电影改编问题的一种深刻反思和独特阐述。
一、电影不纯性的提出
巴赞将电影的不纯性称为“非纯”,意在指出电影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这一理论的提出,源于当时一些电影理论家和影评人对电影改编文学作品的合法性的质疑。他们认为,电影初创时期的影片“纯而又纯”,不存在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而1950年代的很多影片则源于对小说的改编,这使得影片无形中成为其他艺术的附庸,降低了电影的艺术性。巴赞则对此持不同观点,他认为电影可以“非纯”,即可以改编自其他艺术形式,同时保持自身的艺术独立性。
二、非纯电影的分类
巴赞将非纯电影分为两类:一类忠实于文学原著,如《田园交响曲》《宿命论者雅克》;一类将原著视为影片的角色和情节来源,如《基度山伯爵》《悲惨世界》。这两类电影体现了电影对文学改编后所呈现出的复杂性,即所谓的“非纯”。
三、电影可以“非纯”的论据
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巴赞认为,各门艺术之间都存在相互影响的因素,这是艺术发展史的普遍规律。电影作为较晚诞生的艺术形式,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这种模仿和改编属于艺术的正常演进现象。
电影初创期的影响:即使初创期的电影,也会受到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形式上。例如,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亨利-朗格卢瓦放映《吸血鬼》时,通过有节奏的中断放映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且听下回分解”的模式正是对小说的一种借鉴。这种非纯性不仅给电影带来了无尽的创造力,也说明了电影在艺术的一般规律下发展变化。
改编的积极影响:无论非纯电影对原著改编得是好是坏,都会产生积极影响。非纯电影能够超出其他一般电影的水平,给原著带来新的读者;即使亵渎了文学原著,也不会改变读者对于原著的应有判断和欣赏;同时,非纯电影可以刺激原著的阅读量,因为搬上银幕的名著往往出售册数飙升。
电影的历史性:巴赞还以电影的历史性说明非纯电影存在的价值。他认为,电影初创时期更重视形式,即所谓电影语言,如人工照明、移动摄影、蒙太奇、镜头稍变等。在这种环境中,很难讨论电影的纯与不纯,因为人们把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对电影形式的讨论。但是,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人们开始考虑形式背后的意味,影片内容纯与不纯的问题也就浮出历史的地表。
四、电影不纯性的现实意义
巴赞的电影不纯性理论不仅具有历史性,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它打破了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为电影提供了更多的话语空间和阐释空间。这一理论鼓励电影创作者在改编其他艺术形式时保持创新和独立性,同时也促进了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和融合。
此外,巴赞的崇拜者和继承人米歇尔?付东在电影和电子游戏的互动性中进一步讨论了电影的不纯性。他强调电影的多元性,不希望设置关卡阻止电影与其他领域的融合,这进一步拓展了电影不纯性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五、结论
综上所述,安德烈·巴赞的电影不纯性理论是对电影改编问题的一种深刻反思和独特阐述。他认为电影可以改编自其他艺术形式,同时保持自身的艺术独立性。这一理论不仅打破了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还为电影提供了更多的话语空间和阐释空间。它鼓励电影创作者在改编过程中保持创新和独立性,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多元发展。
㈢ 电影是什么目录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动态媒介,它通过摄影影像呈现故事和情感。从本体论的角度看,电影不仅仅是静态画面的集合,而是通过叙事和视觉语言创造出完整的世界观。
“完整电影”的概念曾被神化,但它强调的是一部作品在结构与主题上的完整性,而非绝对的完整性。电影如同一场探险,引导观众进入一个全新的时空,感受角色的喜怒哀乐和故事的起伏跌宕。
电影中的静默时刻同样重要,如于洛先生与时间的对话,展示了电影如何捕捉和表达无声的情感深度。《白鬃野马》、《红气球》和《异鸟》等作品,虽然在蒙太奇手法上受限,但它们的独特叙事方式同样引人深思。
电影语言的演进是其魅力的一部分,改编作品并非纯正电影的贬低,如《乡村牧师日记》与罗贝尔·布莱松的风格化,展示了电影如何从戏剧中汲取灵感并创新。
戏剧与电影之间的界限也常常被探讨,如帕尼奥尔的作品,电影如何在保持戏剧性的同时展现独特的视听体验。绘画与电影的交融,如《毕加索的秘密》,则展现了影像如何超越传统艺术形式。
对于一些经典影片如《德意志零年》和《最后的假期》,评论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它们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西部片,特别是《血战七强盗》,代表了美国电影的一种典型风格,其演变过程和影响深远。
电影中的色情元素也常被讨论,《电影中的色情》一书提供了对这一主题的多维度解读。真实美学在电影中体现,如现实主义和意大利解放时期流派的作品,如《大地在波动》和《偷自行车的人》。
导演如德·西卡的作品,如《温别尔托·D》,展现了新现实主义的精髓,而《卡比莉亚之夜》则被视为新现实主义历程的一个重要节点。罗西里尼的争议,以及《欧洲,1951年》的创作,都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电影是什么?》是由法国新浪潮电影之父巴赞编写的并由崔君衍翻译的电影书籍。
㈣ 《电影是什么》
电影(film,亦称映画、第七艺术)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画面。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