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当代 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中国 的电影主流风格
美国大片一向沿袭好莱坞的方向,在电影中大量应用新式科技,至于风格嘛,不是很好说,反正都是为了票房。
英国电影也是应用电脑技术,例如007系列,风格比美国电影更加轻松,诙谐。
法国电影不清楚。
日本电影则常与灾难挂钩。
中国电影则是以现代化,社会化为主题的
大概就是这样,我也不知道对不对。
『贰』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说明中西方电影的不同特点和艺术风格
电影风格组成的诸多元素,以及中西方对于风格的不同追求。我认为风格更适合去描述导演个人的指导风格和习惯,当然也可以去描述整个类型的电影。而对于整个世界范围来说,多样化的风格才会使电影更具色彩。
中国电影从来就是东方传统文化和东方近代社会文化的影象呈现。就像法国电影对于艺术的追求性或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经典的模式或成熟的操作。总体而言,中国电影的东方文化独特风格偏于情感意味的静态韵味,无论是注重内涵、偏向意义表达、还是欣赏柔静的艺术美感等,都凝聚在镜像的阴柔婉转的东方色彩中,非常讲求意境。如《林家铺子》的片头开始的一个精心选择的船行场面,江南水乡的特点如真如实。但那每一橹每一道涟漪都是意味深长的,朴直的风貌与风情背景的真实化,传达出的是历史风云的深长意味。同时传统电影中咀嚼苦难、哀而不伤,沉静中的隐忍爆发的特点最后归结于朴直纯真的表现形态和简约的线性延展。新兴的中国电影对传统电影有一定的袭承,不过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对于国外电影不同的形式风格的学习并与传统的融合还在期待中。
而国外电影,西方,好莱坞,日韩等,有诸如经典好莱坞电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法国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电影,苏联的蒙太奇运动,意大利新写实主义,法国新浪潮主义电影,新好莱坞独立制片,先锋派实验电影等诸多的发展,各具特色。不可否认好莱坞还是主导当今的电影市场,不过时间的推移伴随各种电影形式与风格的交汇于碰撞融合。中西方电影彼此之间在慢慢地相互了解熟悉。对于电影文化的发展是相当有益的。
『叁』 从东西方电影差异比较二者价值观的不同。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奠定了东西方不同的艺术美学。在《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里,俄罗斯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依据”,又说,“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然雄霸了两千余年”。《诗学》中,亚里士多德系统地提出了影响西方美学发展路径的“模仿说”,即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我们现在所谓“美的艺术”,如诗歌、音乐、图画、雕刻等,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叫做“模仿”(Mimesis)或“模仿艺术”。从这个名称上就可以看出他把“模仿”看作这些艺术的共同功能。这种美学观点对于两千余年后产生的新兴艺术门类——电影,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西方美学重模仿,重再现。那么,不同文化传统熏陶下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美学则重抒情,重表现,最终发展为意境的理论。画史上对唐朝画家张躁有这样的记载:“张躁,字文通,画松特出古今,能以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作生枝,一作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雨,槎桠之形,鳞皴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毕宏画名擅於时,一见惊叹,异其唯用秃笔,或以手摸绢素,因问所学?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笔者以为,张躁所言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精确地道出了东方美学尤其是中国美学的精髓所在,就是注重对外在“造化”的模仿,但是最终却要由内在的“心源”来作决定,“造化”是为“心源”作准备的,“心源”才是艺术家最终凭借的根据。就像中国绘画中所说的“手中之竹”与“胸中之竹”的区别一样。这种美学观点与中国艺术注重艺术意境的创造是紧密相关的。
在东西方电影影像的表现方式上,也体现了这些差异。
理论构架的差异性
在《电影是什么》中,法国电影批评家、理论家巴赞提出了他的电影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就是电影影像本体论和长镜头论。巴赞认为,电影本质上是“真实的艺术”。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是一位原籍德国的美国学者。他采纳了巴赞的理论前提,根据他40多年的“观影经验”,写出了《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一书,在卷首序言中声明这本书“是一种实体的美学,而不是一种形式的美学,它关心的是内容。它的立论基础是:电影按其本质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照相手段一样,跟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当影片记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影片。”
以巴赞、克拉考尔为代表的纪实派电影理论,就是一次对西方传统的艺术观——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的回归。虽然在后来,电影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电影理论流派。但是,他们的纪实派电影理论的影响却一直没有中断,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电影实践领域。
东方没有产生过影响深远的电影理论著作,经典电影理论著作基本上都是产自于西方,这也许再一次印证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东方就没有自己的电影理论。例如,从1905年中国人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始,电影就逐渐开始向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艺术形式,例如戏剧,借鉴学习,从而在理论上产生了对中国电影影响深远的“影戏”观。早期电影艺术家侯曜说过,“影戏是戏剧的一种,凡戏剧所有的价值它都具备。” 而“影戏”理论的核心就是,以戏剧式的叙事为本位去把握电影的方式,是一种与西方电影理论截然不同的中国式的电影本体论。
题材选择的差异性
希腊文化对整个西方文化的影响是举世公认的,其中的科学理性精神同样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世界。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西方人特别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呈现出与东方人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希伯来精神中的基督教信仰也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世界。二者相结合,西方文化传统里就产生了大量的充满理性的哲学著作,散发出浓厚的人性关怀。
这对于电影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尤其是继承了西方文化精髓的欧洲电影。在题材选择上,一方面是形而上的“哲学电影”,这种电影给人的感觉,犹如将电影作为一个载体,来探讨哲学的命题。
本文中所提及的东方文化是以中国、日本及韩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尤其突显中国文化,众所周知,日韩文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对于中国文化的构成,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认为是“儒道互补”的。但同时也承认“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 可以说,综观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文艺作品(除某些纯粹的爱情诗、田园山水诗和其他抒情性的文艺作品外),历代文人的政治立场、个人理想、思想情感、心理反射、生活方式等都深印着儒家的伦理色彩。
这在东方电影中也有鲜明的体现,著名的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他一生拍过50多部电影,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对日常平凡生活的记录和反映,没有戏剧式电影中的矛盾冲突和激烈的大事件,有的只是现实中家庭关系平淡的描写。
其实,即使是对同一题材的处理,东西方电影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烙印。例如,同是爱情影片,西方电影就呈现出激烈奔放的感情色彩。在爱情片《泰坦尼克号》中,当杰克与露丝遇到外在的危难时,他们是以一种荡气回肠的方式祭奠爱情。而在东方的爱情片中,男女主人公常常是采取含蓄内敛的方式面对爱情,如中国的经典影片《小城之春》、韩国影片《八月照相馆》等。
影像呈现的差异性
西方文化中重视精确性和科学理性,使得西方电影的影像有自己的独特特征,例如为了提倡“现实的多义性”而产生的长镜头和景深镜头。巴赞认为,电影要做到从多义的现实事物中,让观众“悟出”其“确切含义”的话,只有不被剪断的景深镜头,才能给观众这一权利。巴赞以奥逊·威尔斯的影片为例,指出这位导演在《公民凯恩》里用景深镜头来刺激观众,因为这种技巧迫使观众去使用他们自由的注意力,同时也使他们觉察到事实的多重矛盾,这就使他的景深镜头具有三重的真实,即本体论的真实、戏剧的真实和心理的真实。在影片中有一个经典的景深镜头,画面的前景是,屋里的小凯恩的父母在与经纪人商谈关于送小凯恩出去的事情,而画面背景的深处,窗户外的小凯恩在无忧无虑地玩雪,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正在发生改变。这一景深镜头简单而多重含义地将巴赞所强调的“现实的多义性”表达了出来。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进入中国后,也受到了电影人的欣赏和实践,但是在东方电影中的长镜头,似乎只存留了长镜头的外形。仔细分析,东方电影长镜头的运用,明显蕴涵和折射出东方文化的意韵,其中的突出代表,当推台湾导演侯孝贤。在侯孝贤的电影中,多见悠长缓慢的长镜头,慢慢地摇移。它只是一种形式,并非是对绝对客观景象的机械描摹,而是经写实、传神而至妙悟的一种心灵境界的折光反映。
『肆』 各国电影的特点
现在是美国电影打打闹闹,
英国电影说说笑笑,
法国电影吓你一跳。
美国多是商业动作片,大赚票房
英国电影以古典浪漫为特色吧,我很喜欢英国的演员,很有一种贵族气质,这就是布拉德·皮特和裘·德洛的区别,不能说那个好,气质完全不一样。
法国电影和艺术一样,以新潮著称,导演以吕克贝松做代表,演员也都很有个性,当年的大鼻子情圣,现在的让·雷诺,什么这个杀手不大冷,十三区,taxi 1-3,红龙,很多电影不管镜头处理还是情节概念,都很新潮,讲究创新吧,法国人很有艺术创造力~
想去法国~~~
『伍』 法国电影与中国电影中可以写论文的点有啥呀
回眸新中国科教电影的发展历程,自1949年至今,经历了几度沉浮。从宏观角度看,新中国科教电影的历史可以分为两大块:计划经济时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如果按科教电影的发展历程来分,可以分为初创阶段、停滞阶段、黄金时期、转型调整时期和重生时期。
1 50年代至60年代——初创阶段
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科教电影的初创阶段。这一阶段,科教电影创作的机构逐步建立,人才逐步到位,影片也开始产生影响。建国之初,百废待兴,需要大力促进生产.而中国社会长期动乱,造成广大民众的知识与
技术水平低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而科教电影作为科普宣传的重武器,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1949年到1960年之间,不仅组建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军教片组,还组建了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三家专业厂。同时,鼓励其他制片厂也建立科教电影拍摄小组。另外,国家从相关单位抽调一些高素质人才,进入上述科教电影制作机构,并以他们为骨干,逐步培养和建设专业创作队伍。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就从教育部和卫生部调来已有一定经验的创作人员,并接收了大量高校毕业生。这一切不仅为我国的科教电影事业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些科教电影生产单位创作的一些科教电影也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求。
2文革时期——停滞阶段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众所周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段时间,整个科教电影事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四人帮”的控制下,只有极个别的科教片能在影院放映,上百部片子被封存起来。创作人员都去了五七干校学习、劳动,创作生产全面停止,更不用说新人的引进和培养。这段时间的损失是巨大的,而且还对后
来的科教电影事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3 70年代到90年代——黄金时期
这是新中国科教电影的黄金十五年。1978年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不仅吹响了改革开发的号角,也为我国的科教事业发展明确了方向。这一切,不仅给科教电影的创作生产带来了无限生机,也激发了广大科教电影从业人员的无限热情。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当时科教电影创作生产的最大特点,创作生产人员们潜心创作、积极研讨, “比学赶帮超”的创作氛围非常浓厚。特别是三个专业厂互相学习、互相竞争,并逐步形成了三个厂各自的特点。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的题材多样、创作手法新颖;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的创作则贴近生活、表达方式细腻;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的创作专注于农业技术等等,个性化特点比较明显。这段时间也是科教电影创作生产数量最多的时候,科教电影的年生产量都在200部左右;最多的几年,达到了近300部 。同时,这段时间也是我国电影发行放映体系最完善的时候,放映网遍布全国所有城市和乡镇。正是在这种产供两旺、需求迫切的前提下,科教电影充分发挥了它的独特功效,为我国的
社会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 90年代中期——转型调整时期
1993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改革。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即“广电字3号文件”)。“意见”的主要内容,一是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不再对国产片统购包销,各制片厂可以直接同地发行公司进行出售地区发行权、单片承包、票房分成、代理发行等多种形式的交易;
二是电影票价要原则上放开,具体由各地政府掌握。1994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出供于进一步深化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宣布从1995年1月1 Et 起,各制片单位可直接将影片发行到任何一级发行机构,乃至电影院。这种对电影投资和发行的重大调整,可以说是中国科教电影遭遇的转型硬着陆,或者说是一次休克疗
法。
5。90年代末至今——重生期
1997到1998年,国家广电总局酝酿并提出了跨世纪的农村电影“2131”工程,并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计划。所谓“213l ”工程, “就是在2l 世纪初,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一个村一个月看一次电影目标”( 引自计社20( 0F- - 246( 文件) ) 。从那时起,国家以政府补贴或政府采购的方式,对科教电影的创作生产给予了新的支持,从而激活了科教电影。同时,电影放映市场的逐步成熟,也让资本看到了希望,出现了对科教电影的投资尝试。另外,科技的进步与电视业的快速发展,也对科教电影的创作生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科教电影不仅其产量从1997年的10部扩大到现在的30多部,参与单位从北京科影、中国农影扩大到今天的十几家;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不少大量运用新技术、能满足现代观众视听要求、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普大片。
『陆』 电影中的东西文化差异有什么
一般来说(普遍性,不绝对),要阐明一个观点,中国电影重视电影情节,在情节中能体现出电影的内涵(也就是说大众化,大家都看的懂),国外电影,尤其是欧洲电影,情节不是十分重要,看起来觉得很乱,但最终还是讲出了这部电影的想表达的意思。比如说,我上个月看的电影《穆赫兰道》,如果是中国拍的,不太可能把电影情节拍的很乱,叫人看了一头雾水,这就是中西在处理情节上的差异,我个人认为,这绝对是由文化背景不同引起的。再说说正常情节的电影,比方说:法国电影《理发师的情人》,第一次见面,男主角就向女主角求婚,女的没回答他,第二次见面,女主角主动说话并答应了求婚,然后双方才开始介绍自己。看似荒唐,但这个爱情确实又是真实而感人的爱情。在中国,这是不可能的,虽然在法国,我个人觉得这样的事也不太可能发生,也许只能出现在电影里,但是电影里出现了,它基础现实,说明现实中还是有这样的事,不过没这么夸张,在中国,现实中没有,连电影里也不会有。
『柒』 法国电影与中国电影
ok!
1910年前,法国电影以其创造性、艺术性和多样性而称霸世界。百代公司摄制的舞台纪录片、喜剧片和新闻纪录片控制了整个世界电影市场。1910年后,因美国和德国影片的竞争,其霸权有所削弱,但法国影片产量仍居世界首位,在国外市场,法国影片仍占优势。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电影的霸主地位才被摧毁。由于战争,法国影片生产完全停顿。美国影片乃乘虚而入,占领了法国的电影市场。
《蓝》《白》《红》三部曲;《云上的日子》:《初吻》:苏菲·玛索主演的第一部电影,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柏林影展最佳影片,西雅图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奖。
《迁徙的鸟》 :唯美的画面,富有情感的镜头,是公认的世界上最美的记录片之一。世界上恐怕也只有法兰西这个把浪漫当作生命的民族才会用三年时间拍摄出这样的一部记录片.
《帝企鹅日记》 Luc Jacquet 的记录片真是绝了~;
《虎口脱险》(La Grande Vadrouille),菲奈斯的代表作,是法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喜剧电影,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优秀的喜剧电影。
《漫长的婚约》;《巴黎圣母院》;《浮宫魅影》;《逃之夭夭》;法国动画 :《疯狂美丽都》;《国王与小鸟》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中国的电影严谨,沉稳,深刻,文化时代感都很强。从这些到与法国电影有几分相通。
中国电影推荐:
《小城之春》;《骆驼祥子》;《霸王别姬》;《黄土地》;《盲井》;《鬼子来了》 姜文 2000年第53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一声叹息》;《大话西游上下集》;《秋菊打官司》;《红高粱》;《我这一辈子》;《英雄本色》。
『捌』 欧美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差异(详细点,作业)
1、运用市场运作规则、模式差异
中国电影与欧美电影相比,还处在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在商业诉求上显得太浮躁、太急功近利。中国电影走向产业化,不仅是电影本身从艺术电影向商业电影的过度,更是文化市场和大众审美对电影发展的需求。
中国电影需要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熟练运用市场运作规则、模式,实施产业化管理,投资、制片、发行、院线分工合作,责权利明确,并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以利于电影生产与营销的可持续发展。
2、培育衍生品市场差异
美国电影业总收入仅有20%是从影院的票房收入中获得的,而电影衍生品的收入高达70%。
衍生品在中国电影工业流程上基本还是缺失的一环,市场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收入的90-95%是票房和植入式广告,一些电影衍生品的收入几乎为零。美国电影衍生品开发与推广给中国以启示。
3、新旧媒体融合的宣传营销差异
在新媒体时代,美国抓住新媒体与电影的共性——虚拟性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使新旧媒体平台相配合,增加电影的消费力量。
电影传播的是蕴藏在影片深层的文化观念 中国电影需培育稳固的国内市场,在挖掘电影的内涵上下功夫,表达中华文明的精髓,反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世界观。
『玖』 西方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各方面对比差异
西方的电影,较中国电影有创意,这种创意,除了在故事结构上的创新外,更多的是体现在了故事的内容上。
西方的电影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崇前,而中国电影,则偏爱于怀古。只要对西方电影稍有关注的人,就会发现西方电影更多的是执著于对未来的想象,诸如《火星计划》、《机械公敌》等影片就是明证。而中国的电影,则是与之相背的。近来,国内的一些历史剧、宫廷戏甚嚣尘上,大概就是这种怀古情结的突显。因此,但西方儿童正沉醉于星球大战的无尽遐想时,我们的下一代仍痴迷于降龙十八掌的无坚不摧;当西方人正在为宇宙飞船的设计图纸一筹莫展时,我们仍在为哪段历史是否尊重史实而吵得鸡飞狗跳。
无可否认,这样的思维模式,已严重影响了我们对未来的认知。我们常说,咱们的下一代普遍缺乏创新能力,但谁又想过,我们周边的文化,又为他们提供了多少创新的氛围呢?
我们的电影,与西方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尝试着去从西方的电影中吸取有益的思维方式,我想,无论是对我们的电影事业,还是下一代,想必都会大有裨益。
『拾』 中国电影和外国的比到底差了什么
如果是文艺片就没那么大差距,国产文艺片每年入围“三大”的也不少,其他小电影节就更多了,中国第六代导演基本都在干这件事。文艺片在于解析深度与表现方式,伟大的作品本就不多。中国基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对人性的思考方面,本土文艺片并不弱,只是近年来国人生存环境较平稳,在对一些国际层面的敏感问题上缺少深刻的亲身体会,电影表现得张力自然有所欠缺。关键在于你比较的方式,所谓外国,难道是指全世界?一个国家的和全世界的经典作品来比,肯定不公平,就文艺片的成就来说,能和中国相提并论的,只有法国等少数欧洲国家,美国并不在其中。
但如果是商业片,就不用多说了,中国连日本都比不过,和美国的差距至少还有50年。主要是政策环境所限,衍生出来的制作和销售能力差距就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