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巴赞的电影思想,正确的是什么
巴赞的电影思想正确的是提出了“总体现实主义”说,他认为电影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木乃伊情结,赞同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想。
巴赞的电影理论是与电影评论相结合的。它产生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崛起的时代。电影实践的纪实创新给了巴赞理论上的启示,提出了“总体现实主义”说。其电影理论体系及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评论文集《电影是什么?》一书中。
在“电影是什么”的设问下,巴赞从影像的角度对电影做出本体论的考察。作为现实主义取向电影研究的中心人物,他通过孜孜不倦的影评来建立自己的理论观点。认为电影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木乃伊情结,赞同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想。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
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Qu'est-ce que le cinemas)》。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cahier cinemas)》杂志、并担任主编。
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自经历战后西方电影的一次创新时期——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著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
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区别于“电影的黑格尔”——(法国)让·米特里)。
用文字信仰电影
“即使一个读者不会像巴赞那样对电影有着哲学式的思考,也完全会被巴赞对一部电影的个案解读而迷倒。”
新浪潮之父
无数热情中间,总有一些人深邃而坚持。安德烈·巴赞就是当时那群法国超级电影狂热者中的代表人物。巴赞出生于1918年4月18日,1945年战争结束的时候,他27岁。
他不仅热情而且精力超群。他到处去看电影,看完了,不过瘾就到处和人侃电影,在各种电影院,电影俱乐部,甚至是工厂。侃电影不过瘾,他就给各种杂志写稿,直到他自己牵头办了一份电影杂志——《电影手册》。
这份杂志在某种意义上不仅影响了法国电影的进程,而且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巴赞的“坚持在银幕前面讨论电影”的理念,以及杂志社以挖掘和扶持“电影作者”为己任,使得这份杂志声名显赫。
巴赞时代的《电影手册》聚集了特吕弗、戈达尔、侯麦、里维特等成为世界级电影导演的人,他本人毫无疑问的被冠以“新浪潮之父”。特吕弗将自己的处女作,新浪潮的开山之作之一的《四百下》献给了自己的精神之父巴赞。
安德烈·巴赞是一位迟钝的敏感者。1950年代对于整个西欧是一个剧变的时代,战后的经济迅速繁荣,社会结构的变动使得都市空间中后现代性大大增加,而整个人文领域中结构主义风潮作为后现代性的思想风暴开始袭击着欧洲思想界和艺术界。
安德烈·巴赞对这场人的精神王国的地震却相当迟钝,他不像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一样从这种内心的焦躁生发出对电影的极端判断,而是一股脑将战后欧洲电影的诸多变迁放置到电影语言演进的美学史中进行了透彻分析。
巴赞在电影形式史领域是一位天才,他对电影语言发展轮廓的概括和梳理,几乎奠定了他之后所有的相关思考的基础,可以说他奠定了他之后的电影语言史和风格史的地图绘图方式,虽然他自己不曾做过任何大部头的史论著作,他只留给我们四卷本的文集。
对影像最佳形式的旁白
看见某个家庭悬挂着的遗像或者我自己的居民身份证上表情过度陌生的照片,总是感叹我们对制像的复杂的文化态度——纪念和确认建立在一种契约性的认定基础上,照片在这个意义上是和现实被拍物完全“同一”了,但是这个“同一”是精神性的,是一种心理“情结”和法律基础。
巴赞的所有电影议论就是建筑在这个根本立论基础上的,“电影观”是先于电影机器发明之前存在的,这个“电影观”就是保存“像”,而后认定“像”和“现实”的复制关系和同一关系。
巴赞所谓的电影的“木乃伊情结”的心理学动机,以及建筑在“照相本体论”上对电影美学风格的褒贬态度构成了他所有电影思考和批评的灵魂,所以他在这种“精神性同一”的基础上认定了电影复制技术的不断发明构成了影像和现实间的渐变。
1979年张暖忻和李陀在《电影艺术》上发表了“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这篇文章以及后来中国第四代电影人的创作实践,借助对巴赞的理论的片面理解完成的,也就是将巴赞的理论理解为简单的、狭隘的一种纪实美学的理论,理解为专注于技术的电影修辞手法。
其实,巴赞感兴趣的也不是对“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对“现实-影像”这组关系的精神性的认定,影像是为了保留对现实的精神性的迷恋而制作的,电影制造机器是这组精神关系的物质基础而已,在这个意义上巴赞如同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对电影进行反思。
其实,即使一个读者不会像巴赞那样对电影有着哲学式的思考,也完全会被巴赞对一部电影的个案解读而迷倒。巴赞的影评不是堆砌理论术语的影评。他作为一位深谙影史又对影像有着天才审美敏锐度的人,对眼前的影像世界抒发出让你拍案叫绝的评价。
如果说文字和影像在某种意义上冤家对头,而巴赞的文字对于影像是一种最佳形式的旁白,是深情的恋人絮语。很多评论文字是害怕读者见到电影影像本身的,这是一种可悲的“见光死”的评论,而巴赞的评论文字却让文字和影像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Ⅱ 喜欢法国电影的来讨论一下,说的好的给分
法国电影不注重花钱,只是注重思考,会提出各种问题供大家思考人生,非常有意义,法国人是一定要有想法才能出位的!
此外,法国的动物电影是一绝,目前世界无一个国家能比.
"戛纳"电影节也是目前业内最看好,最荣誉的电影奖项的颁发地方,世界都看好法国人拍电影的脑袋!
Ⅲ 为什么法国人不欢迎好莱坞电影而中国人却欢迎
法国人也欢迎好莱坞电影啊。优秀的电影到哪个国家都是受欢迎的。不过,法国人倾向于看法国电影,因为电影就是源自于法国,而且法国的电影业很发达。
Ⅳ 法国人在影视上,为何不是很热衷自己国家的历史
其实,在近代的时候,法国发展是很不好的,而且,当时的社会也不是很稳定,可以说,战争是非常频繁的,在势力不等的条件下,在15世纪末,法国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制和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

而且,在当时,法国的经济文化方面发展得也不是很好,所以 对于这样不堪的历史,法国人是非常的不热衷提及到的。
Ⅳ 为什么法国人的电影都很反政府
大概要从两个部分分析
一个是法国观影群众及导演的人文环境
另外一个是法国电影史的发展情况来看
法国2战期间是沦陷区
导致了很多法国民众并不信得过政府
不过沦陷期间成立的“法国电影解放委员会”
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法国的观影趋向
法国电影其实爱国的也很多
而且法国人民观念一向较其他欧洲国家更为开放
对待政府就是敢做敢说
60年代末法国兴起的政治片热潮
主要是针对当时混乱的时局
如果你看过《戏梦巴黎》的话
就会更多有所了解
其实法国人不是反政府
只是他们太爱国了
而且敢于对政府的历史错误大力揭发
Ⅵ 法国女人在电影院看电影时都爱戴帽子,影响后面的观众看,请你用创新的知识,想办
后排设置豪华包厢,请她坐最后一排
Ⅶ 法国女人在看电影时都爱戴帽子,影响后面的观众观看,如何让他们脱下帽子
法国女人?就告诉她,她的头发很漂亮,不过她的帽子不仅遮住了秀发还挡到了别人。礼貌一些,别人会接受的
Ⅷ 法国电影为什么不好理解
电影的解读,观众因为自己的社会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观影体验也会不同。
先不说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宗教信仰,价值观什么的?各自普通人的生活习惯就不相同。电影作为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认知不同的社会形态,也丰富我们的视野,拓展了兴趣。
法国的电影生产体制就与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逐渐形成的片场制不同,导演有更大的权力创作符合自己理念的作品。毕竟体制之外往往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在众多体制内类似的影片中往往能脱颖而出。法国低成本电影有相当一部分有政府投资吧,这对于创作者们不用对票房之类的问题过于担忧,也有更大的空间。反传统的现代文化也大多从法国起源,对电影的影响最显著的无疑是超现实影片和印象派电影,深厚而独特的文化积淀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影响。
法国人总是热爱生活的,总是把生活中的细节推向荧幕.所以法国电影总是敏感的,敏感到伤痛,却依旧沉淀出一种不能自拔的快乐。法国电影好像是现磨的咖啡,美国商业大片好像是速溶咖啡。你愿意自己甘于生活的平淡苦涩,还是快捷耀目呢?如果为了某一种需要,美国电影是可以跳过去看的,如果你去一趟厕所回来,情节发展也不会出乎你的意料,但是法国电影不行,法国电影你要耐心地看,漏掉其中一段对话,就不知道它妙在何处,特别是那种表现人的状态的片子。
美国电影往往直陈现实种种的不纯净,简单明了。法国电影有点东方式的隐晦表达,或者主要是语言对白的影响吧,因为他们很自豪法语的优美,电影中大段不停歇的对白,看似毫无关系,里面却夹杂一丝优越感。
另外,电影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文学的影响,出自法兰西的大文豪数不胜举,到后来新浪潮文学的影响。法国国内的图书奖项,种类繁多,让人难以想象~字里行间流淌于指尖的墨迹,时常会引人思考,思考不是虚无的,而是快乐的。这因为这点,很多电影的叙事不是简单铺陈,而是凝结着浪漫主义的娓娓道来。
Ⅸ 你怎样看待法国的电影
浪漫,优雅。
Ⅹ 你如何看待法国电影
我觉得法国的电影真的都非常的浪漫,像我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叫天使爱美丽还挺好看的,虽然说是喜剧片,但是也把它拍得特别的有浪漫的感觉,就让人更加肯定了法国时尚漫之都这样子称号。所以我认为那些喜欢浪漫的人就适合去看法国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