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问有谁知道电影《美丽心灵》里约翰纳什的原型的大概资料有知道的帮忙解答一下哈!
创作背景
约翰·纳什(JOHN F.NASH)美国人 (1928- ),由于他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
影片《美丽心灵》是一部以纳什的生平经历为基础而创作的人物传记片。该片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几乎包揽了2002年电影类的全球最高奖项。影片主人公原型纳什因此而成为热门的公众人物。
约翰·纳什生于1928年6月13日。纳什小时孤独内向,虽然父母对他照顾有加,但老师认为他不合群不善社交。纳什的数学天分大约在14岁开始展现。纳什21岁博士毕业,他的一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论文和其他相关文章,确立了他博弈论大师的地位。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已是闻名世界的科学家了。由于博弈论、代数几何和非线性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被《财富》杂志推举为同时活跃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个领域的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可在盛名的顶峰,纳什得了精神分裂症,让他在以后的30年里,一直饱受思维与情绪错乱的困扰。往昔才华横溢的天才少年,变成了一个衣着怪异、喜欢在黑板上乱写乱画,留下些稀奇古怪的信息,成为一个游荡在普林斯顿校园里的满怀忧伤的幽灵。他的妻子艾利西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生,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她挺过了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走过了唯一儿子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惊与哀伤……漫长的半个世纪之后,她的耐心和毅力终于创下了了不起的奇迹:和她的儿子一样,纳什教授渐渐康复,并且因为在博弈论方面的奠基性工作,走上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的领奖台。如今,纳什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并重新开始科学研究。他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但已经不再任教。学校经济学系经常会举办有关博弈论的论坛,纳什有时候会参加,但是他几乎从不发言,每次都是静静地来,静静地走。
⑵ 《美丽心灵》原型人物是什么
约翰·纳什。
拍摄《美丽心灵》的想法始于制作人布莱恩·格雷泽在《名利场》杂志上看到的一篇关于纳什的文章,他被数学天才纳什起伏波折的人生经历深深打动了,看了西尔维娅·纳萨尔的小说后更加坚定了他将纳什生平搬上大银幕的决心。
在争取到小说的改编拍摄权之后,格雷泽找来《星际迷航》的编剧阿齐瓦·高斯曼执笔剧本。
剧情:
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数学家约翰·纳什(罗素·克劳饰)念研究生时便发表了他的博弈理论,短短26页的论文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开始享有国际声誉。
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
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他的妻子艾丽西亚(詹妮弗·康纳利饰)的相助下,与被认为是只能好转、无法治愈的疾病作斗争。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完全通过意志的力量,他一如既往地坚持工作,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他在博弈论方面颇具前瞻性的工作也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而纳什也成了一个不仅拥有美好情感,并具有美丽心灵的人。
⑶ 《美丽心灵》原型人物是谁
《美丽心灵》原型人物是约翰·纳什。约翰·纳什,生于1928年6月13日,美国数学家,前麻省理工学院助教,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博弈论、微分几何学等领域造诣颇深。更富传奇性的是其从精神病的折磨中奇迹般走出,获得非凡成就,即电影《美丽心灵》所讲故事。
《美丽心灵》的启示
与疾病共生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力量的,拥有爱与接纳,理性与非理性才能共舞,这样的心灵才是“美丽心灵”。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缺陷,甚至接纳自己的疾病,这是人生的必修课,再扩展一点说,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接纳生活中的不如意,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法门。这正是这部影片给我们的主要启示。
⑷ 《美丽心灵》原型人物是谁
《美丽心灵》原型人物是约翰·纳什。
《美丽心灵》聚焦纳什一生在博弈论上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及其与精神分裂症抗争的感人事迹,曾获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大奖。得知纳什去世后,在影片中饰演纳什的罗素·克罗第一时间发推特悼念:“约翰和艾丽西亚是一对杰出的组合。他们美丽的不止是头脑,更是心灵”。
《美丽心灵》是一部制作得非常好的电影,而且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我看过好几遍。不过,每次看的时候,我心里并不好受。但我还是认为这部电影有助于人们理解与尊重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另外,这部电影没有反映我30岁以前的生活,也没有反映我后半生的生活。
纳什经历
纳什从小就很孤僻,他宁愿钻在书堆里,也不愿出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那时纳什的数学成绩并不出色,小学老师甚至常向他的家长抱怨纳什的数学有问题。
中学毕业后,纳什进入匹兹堡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学习,之后又进入卡耐基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1948年,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执安大学录取。当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了纳什的犹豫时,就立即写信敦促他选择普林斯顿,并为他承诺了一份1150美元的奖学金。
1950年,纳什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他在博士论文中提出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1958年,纳什因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1959年,纳什因患精神分裂症淡出学术界。20世纪80年代,纳什逐渐康复。
⑸ 《美丽心灵》的英文名和简介(要短的)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庄子 天下篇》
今天刚刚看完《美丽心灵》(《Beautiful Mind》)。
翻译外国影片的名字绝对是件令人苦恼的事情:就比如此片,美丽心灵就远没有表达出影片中"Beautiful Mind"所代表的涵义。Mind不应该单单被译为心灵、精神,更有大脑、智力的意思。"Beautiful Mind"——“完美的头脑”。
片中主人公的原型是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片中描述他的数学天才虽着墨不多却十分精彩,据我理解,电影中提到的Nash所追求的原创性重大理论——平衡论(非合作博弈论),正如他准确地推导出了一群鸽子争觅食物的公式那样,是力图以他所熟知数学的方法去解释世界。纯粹理性、逻辑或者数学是Nash作为个体对客观存在、物质世界认知的途径。恰如,世界的真理存在于遥远一角的神秘花园,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方式去了解、探知。这种了解是脱去了凡俗的桎梏,离开了庸碌的烦扰,全然是如独自一人的旅行,欢喜赞叹难与人说。
所以影片结尾Nash在诺贝尔颁奖礼堂发表的讲演说:
“I've always believed in numbers and the equations and logics that lead to reason.”
"一直以来,我总是相信数字、方程和逻辑才是解释世界的维度。"
这可真妙,在我看来,人人都该像Nash 一样,譬如画家有的画笔、作曲有曲调音符、演奏家有乐器、书法家有笔墨、诗人有文字、数学家有函数方程、农人靠稼耕、匠人有手艺、哲学家靠冥思,就像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了解探知世界的一套语言似的,不需要讲出来,自己慢慢放在心里收散聚合、体会涵泳。渐渐就体悟到自然、人性、艺术的真实不虚,你能感到无限在你掌上,永恒在霎那间被收藏。
我最喜欢王国维先生的话,是上述所说幸福的完美注脚:
“今夫人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之王之所能易者也。”(《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
人的秉赋各不相同,术业又各有专攻,怎么才能“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
“求真悦学”是享受幸福、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入口。
王国维先生说:
“深湛幽渺之思,学者有所不避焉;迂远繁琐之讥,学者有所不辞焉。”
这是学者了不起的本领,Nash 在普林斯顿求学时不就已经有了“迂远繁琐之讥”了么?Nash 贴满房间的草稿、普林斯顿图书馆玻璃上的数学方程不就是“深湛幽渺之思”么?
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想来道理大致是一样的。
可我们这些庸常的人之所以平凡又各出于各的无奈。
最后附一句雅各比对傅立叶说的话,再次表达那些对纯粹理性问题孜孜以求数学家们的敬意:
“科学的唯一目的是人类思想的荣耀,而且应该知道,在这个观点下,数的问题与关于宇宙体系的问题具有同等价值。 ”
⑹ 《美丽心灵》原型人物是什么
《美丽心灵》原型人物是约翰·纳什。
约翰·纳什是电影《美丽心灵》中男主角的原型人物,创造了纳什嵌入定理、纳什均衡点等理论,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阿贝尔奖等荣誉。
30岁那年,纳什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与Fields奖失之交臂,他的妻子无法忍受而与之离婚,却精心照料他30年,最终二人复婚。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他本人却默默无闻,渐渐恢复健康后,纳什又投入到研究中去。2015年,纳什夫妇遭遇车祸,双双去世。
《美丽心灵》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pt2Z-cfC8CDzi2hMXyiIbA
⑺ 电影《美丽心灵》描述了现实中谁的故事
是诺贝尔奖得主、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
约翰·纳什(John Nash,1928年6月13日—2015年5月23日),提出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是著名经济学家、《美丽心灵》男主角原型,前麻省理工学院助教,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主要研究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
当地时间2015年5月23日,约翰·纳什夫妇遇车祸,在美国新泽西州逝世。
(7)美丽心灵电影原型生平英文版扩展阅读:
电影幕后花絮:
1、片尾快要结束的时候,约翰·纳什盯着自己喝的茶发呆,来源于一次真实事件。就在罗素·克劳会见真实的约翰·纳什时,他花了15分钟的时间沉思,来决定是喝茶还是喝咖啡。
2、约翰·纳什在他演讲的时候,写在黑板上的那道难题确有其事。在数学物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可以直接得出这题的答案是1。
3、虽然该片是根据约翰·纳什的一生而创作的,但却省略了他生命中有一些事情,如他结过好几次婚、他有好几次异性和同性恋情,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私生子等。
4、根据2001年娱乐周刊关于这部电影的一篇文章,影片制作者原定想要提到纳什的同性恋,但是他们担心影片会被错误地把同性恋和精神分裂症联系起来,于是他们放弃了。
⑻ 英文电影《美丽心灵》简介要详细的
《美丽心灵》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极富人性的剧情片。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Jr.John Forbes Nash)。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纳什早年就作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的妻子艾丽西亚(Alicia)的相助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努力,他终于战胜了这个不幸,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一个真人真事的传奇故事,今天纳什继续在他的领域中耕耘着。
1947年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罗素-克洛饰,Russell Crowe)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并研究数学。这个"神秘的来自西弗吉尼亚的天才"并没有上预备班的经历,也没有遗产或富足的亲戚资助他进入“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但普林斯顿最具声誉的奖学金证明他确实属于普林斯顿这个团队。
这对纳什或是对普林斯顿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优雅的社会交际他根本不屑一顾,上课也提不起什么兴致。他整天沉迷着的只是一件事:寻找一个真正有创意的理论。他深信这才是他应该从事的事情。
普林斯顿的数学系竞争十分激烈,纳什的一些同学也十分乐于看到纳什的失败。但是,他们仍然十分容忍他,有意无意地怂恿他当个伟人。一个晚上他与一些同学在当地洒吧娱乐,当时他们对一个热情的金发碧眼女人的反应引发了他的灵感。当纳什观察着这些竞争对手时,常常在他脑海里酝酿的想法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他随之撰写出了关于博奕论的论文----“竞争中的数学”----大胆地将现代经济之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理论作出了不同的解释。这个已经被人们接受了150年的思想突然变得陈旧过时了,纳什的生活也从此发生了改变。
纳什后来获得了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研究和教学的工作,这可是一个众人觊觎的工作,但是他对这些并不满意。科学曾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获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冷战盛行,纳什渴望在这场新的冲突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他的愿望得到了实现,神秘兮兮的威廉-帕彻(William Parcher,埃德-哈里斯饰,Ed Harris)招募他参加一个绝密的任务,破解敌人的密码。
纳什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的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耗神的工作中。在这里,纳什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挑战,但是这次的挑战却是来自光彩照人的艾丽西亚-拉迪(Alicia Larde,珍妮弗-康奈利饰,Jennifer Connelly),一个物理系学生,她向纳什引入了一个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的观念----爱情。
不久,纳什和艾丽西亚结婚了,但是他不能告诉她他正在为帕彻所从事的危险项目。这项工作稍有不慎泄了密,后果将不堪设想。纳什一直是悄悄地在干,他被这项工作深深地迷住了,并最终迷失在这些无法抵御的错觉中。经诊断,他得的是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纳什的遭遇让艾丽西亚吓坏了,她挣扎在被毁天才爱的重压下。随着每一天都似乎会给他们带来新的恐怖,这对令人羡慕的伴侣已失去了当初让人羡慕的份儿。但是艾丽西亚仍然在她爱着的男人身上发现了他的超凡魅力,这也是支撑她对他承诺的源泉所在。受到她那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忠诚的感动,纳什最终决定与这场被认为是只能好转、无法治愈的疾病作斗争。
谦卑的纳什目标很简单,但要实现这些目标却是难上加难。处在病魔的重压之下,他仍然被那令人兴奋的数学理论所驱使着,他决心寻找自己的恢复常态的方法。绝对是通过意志的力量,他才一如既往地继续进行着他的工作,并于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与此同时,他在博奕论方面颇具前瞻性的工作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而纳什也成了一个不仅拥有美好情感,并具有美丽心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