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乔治·A·罗梅罗的介绍
乔治·A·罗梅罗,1940年2月4日出生于纽约,编剧、导演、制片、演员。被誉为现代恐怖电影之父,《活死人之夜》奠定了其在美国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大师级地位。
② 乔治梅里埃的影片的特点是什么
他发明了很多转场特技,包括淡入淡出、叠化等,还首先把二次曝光、多次曝光、合成画面等引入电影,特技只是一方面,核心特点是创造了“银幕戏剧”的美学观念,简单来说就是影片拍摄内容以戏剧形式为主,就是摄像机摆在戏剧舞台前面,所有拍摄内容都在舞台上完成,因而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也是他建立的,类似现在的棚拍,还有就是他开创了“再现历史”的先河,拍了排演的新闻片,他是表现主义和形式主义、造型主义电影的老祖宗,也就是蒙太奇的老祖宗,也就是现在诸多剧情片、情节剧、商业片的老祖宗。。。。只不过梅里埃太大的局限性在于他没有意识到摄像机是可以动的,因而就没有景别的说法了,遑论移动镜头,当然《橡皮头人》除外。
③ 谁知道上世纪初期最出名的电影制作大师叫什么制作过的最受好评的电影是什么现在哪儿还能看到
2011年纽约电影节,以半成品身份入展的电影叫《雨果》,又名《雨果的冒险》
该片中介绍了19世纪初期的,由著名电影制作大师乔治梅里爱制作的一些电影片段。
而他制作过的备受片商喜爱和称赞的电影短片是《月球历险记》,拍摄于1902年。这部电影之所以被称赞,是因为他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特效先河,是上世纪特效电影中最知名的一部。再之后的特效电影改革,距离乔治梅里爱制作的这部电影最近的也已经距离三十年。
另外几部分别是:
1933年的《金刚》
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
1977年的《星球大战》
1988年的《谁陷害了兔子罗杰》
1991年的《终结者2》
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
1999年的《黑客帝国》
另外几部如《泰坦尼克号》、《指环王》等影片,被怀疑为有凑数之嫌,所以目前还有人就排名进行着争议。
你看雨果就能看到一些片段。
④ 哪个法国人发现了停机再拍的原理
乔治·梅里爱。
法国电影艺术家乔治·梅里爱发现和创造了“停机再拍”的省略原则,他用一个镜头拍摄剧情中的一段戏,这段戏类似舞台剧中的一幕或一场,被称之为“舞台式的电影时空”。
停机再拍是电影术语,特技摄影方法之一。以固定摄像机的机位,拍摄一段画面后停机,对被摄景物进行位置的调整或数量的增减,然后再开机拍摄。
停机再拍的拍摄方法是固定摄像机的机位、机身和镜头的景别,开机拍摄一段画面后停机,对被摄景物进行位置的调整或数量的增减,然后再开机拍摄,如此循环往复,最后的画面效果是景物一件件逐一呈现或逐一消失,也可以表现一个物体在画面上循着一定的路线移位,物件出现、消失或移位的速度取决于编辑时镜头的长短。
⑤ 谁是第一位将电影戏剧结合起来的电影大师
乔治梅里埃 他还是电影美术的创始人 电影布景是他发明的
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1861年12月8日生于巴黎,1938年1月21日卒于巴黎,罗培·乌坦剧院的经理。 法国演员、导演、摄影师。
作品有《圣女贞德》、《地狱的土风舞》、《音乐狂》、《仙女国》等。
折叠电影技术
停机再拍
一次,梅里爱放映拍成的影片时发现一辆行驶的公共马车忽然变成了运棺材的马车,感到惊惑不解,原来那天拍摄时,胶卷因机器故障被挂住了,再拍时,一辆运棺材的马车恰好行驶在原来马车的位置上。这次偶然的事故使身为魔术师的梅里爱茅塞顿开,明白了"停机再拍"的奥妙。
他在1899年拍摄的《灰姑娘》中,巧妙地用了停机再拍技术,创造出了南瓜变成马车、灰姑娘身上那套破旧衣服一下子变成绚丽的晚礼服。
折叠银幕工艺
他在1902年拍摄的《印度橡皮头》中,首次使用了分裂银幕工艺,用分次曝光的方法,在同一个画面中拍摄了他自己扮演的两个不同角色,取得了令人捧腹的视觉效果。
折叠魔术手法
另外,他采用"魔术照相"的手法,创造了慢动作、快动作、倒拍、多次曝光、叠化等一系列特技手法,在《灰姑娘》中他就运用了慢动作摄影使小仙女的舞蹈像在空中飞翔。他还首次透过玻璃鱼缸拍摄水下的情景。梅里爱是对当时各种电影表现手法予以创造性应用的人。他拍摄的大量短片中既有仙境般的镜头又有令人恐怖的场景。他因此被誉为是魔幻大师。
他在1902年拍摄的世界第一部神化片《月球旅行记(英语:Trip to the Moon,法语:Le Voyage à la Lun)》是根据儒勒·凡尔纳和威尔斯的两部小说改编的。梅里爱让一群身穿星相家服装的天文学家去月球旅行,他们坐在美丽女海员搬来的炮弹里,被发射到浩渺的太空,在明亮的月球上幸会了金星、火星、土星和月亮诸神,并且目睹了许多梅里爱自己想象中的奇异景象。这部只放映15分钟的影片投资了1500金路易,被电影发行商视若珍宝。
⑥ 简述为电影成为一门独立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三个人 并叙述具体功绩
1、埃米尔·雷诺
埃米尔·雷诺(Emile Reynaud,1844年12月8日-1918年1月9日),19世纪的法国人埃米尔·雷诺(Emile Reynaud)被誉为是“动画的鼻祖”。
他发明的光学影戏机奠定了动画的技术基础,是动画放映系统最早的雏形。1907年,他设计出三维效果的立体电影。1918年,雷诺在塞纳河畔伊夫里逝世。
2、路易斯·卢米埃尔
路易斯·卢米埃尔(Louis Lumière,1864年10月5日-1948年6月6日),出生于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制片人。
他为人类电影事业的进步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他和兄弟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发明了电影摄影机,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世界上公开售票的第一场电影。
3、路易斯·艾梅·奥古斯汀·雷·普林斯
路易斯·艾梅·奥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生于1842年8月28日,1890年9月16日失踪,是一位法国发明家。
电影史学家将他视为真正的早期电影之父。他用单镜头摄影机在纸质胶片上拍摄了最早的运动影像。他是法国人,也在英国和美国工作。
(6)法国电影大师乔治扩展阅读
埃米尔·雷诺个人发明:1876年,雷诺决定为一个孩子制作一个光学玩具,在转盘活动影像镜(Phenakistiscope)和西洋镜(Zoetrope)的基础上,他设计了活动视镜,并于1877年12月21日申请了专利。该设计用12面镜子拼成圆鼓形,彩色的图片条装在其中。
当玩具旋转的时候,反射出每一幅图片,而不需要复杂的机械装置。图片条展现了清晰、明亮、不失真的动画效果,并且没有抖动。他在巴黎租了一套公寓,将活动视镜商业生产,在1878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展出,引起轰动。
⑦ 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是什么
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是《月球之旅》。
该片片是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灵感来源于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H·G·威尔斯的小说《最早登上月球的人》。
十九世纪的法国有一位文学天才,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他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科幻写作,他所著的经典之作《月球之旅》,以及《不可思议的旅程》被法国电影大师级的制作人乔治·梅里斯搬上了银幕,虽然这部1902年版的《月球之旅》只有21分钟的影片长度。
但在科幻电影史上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部影片融合了两位科幻大师的作品,除了《月球之旅》,还有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月球上的第一批人类》。
(7)法国电影大师乔治扩展阅读
《月球之旅》剧情简介:天文学院院长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天马行空的月球旅行计划。他和另五名大胆的天文学家监制出了炮弹舱和大炮,并在军队的帮助下乘坐炮弹舱顺利登月。
兴奋过后六名天文学家精疲力竭的在月球表面睡去,浑然不知许多星星悄然观察着他们熟睡的样貌。最后一场寒冷的降雪唤醒了他们。众人躲藏到地洞中却不慎用雨伞惊扰了月球人,于是一场慌乱的冒险开始了。
⑧ 乔治·A·罗梅罗的演艺经历
或多或少促进现代恐怖电影的革新导演乔治·A.·罗梅罗George A. Romero在孩提时代就对电影有浓厚的兴趣,他用8毫米摄影机制作短片,并在1954年制作了首部长片 The Man From the Meteor(拍摄期间,曾因从屋顶扔落一个燃烧的假人而被捕)。大学毕业后,他和朋友组建了一家制作工商业电视短片的The Latent Image公司,并为真正的电影《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1968)筹足了资金。这部讲述吃人僵尸的颗粒状黑白恐怖片大获成功,其营造恐怖气氛的方法也影响了许多同类电影的后来者。但罗梅罗随后的一些电影并不成功。于是在导演《马丁》Martin (1978)之前,他制作了一系列一小时左右的体育记录片。
罗梅罗没有搬到好莱圬或纽约,而是决定呆在匹兹堡继续制作非主流的电影。他经常从久负盛名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招收颇具天份的演员。Night of the Living Dead的续集电影《死亡黎明》Dawn of the Dead (1979) 在僵尸袭击困在商店中的四个人的过程中,交集着恐怖,讽刺和社会评论。动作片《飞车敢死队》Knightriders (1981)里节奏的变化给人一种深刻印象,也是Ed Harris早期担纲主演的一部影片,在罗梅罗的恐怖影片中成为化装大师的Tom Savini也在本片扮演头号反角。接着罗梅罗又回到他的擅长恐怖套路去了。作品有《鬼作秀》Creepshow (1982,他跟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首度合作) 《丧尸出笼》Day of the Dead (1985,第三集也是最差的一集),《幻海魔灵》Monkey Shines: An Experiment in Fear (1988),Two Evil Eyes (1990,其中一段)。此外,1984年他推出长篇电视剧集Tales From the Darkside,并担任执行监制;为《鬼作秀2》Creepshow 2 (1987)编写脚本;在其长期合作伙伴Tom Savini导演的重拍片《恶夜僵尸》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1990)中担任执行监制,遗憾的是,这部重拍片只是更加证明原片是多么出色。
最近几年,罗梅罗还和斯蒂芬·金合作了两部影片《人鬼双胞胎》Dark Half,The (1993)以及Girl Who Loved Tom Gordon,The(2001)。
1968年,乔治·罗梅罗拍摄了影片《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影片一经上映便受到了广大的好评。这部影片使得僵尸远离了巫毒教,进而成为全新形象的怪物。而正是因为这部影片的出现,使得丧尸成为了代表近代恐怖电影的新宠儿。
此后,乔治·罗梅罗又于1979年推出了他的第二部丧尸电影《活死人黎明》(Dawn of the dead),顿时,世界各地犹如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大量出现了类似的作品。丧尸电影开始风靡全球。1985年,乔治·罗梅罗拍摄了他的第三部丧尸电影《丧尸出笼》(Day of the Dead),与前两部影片共同构成了乔治·罗梅罗的僵尸三部曲。
乔治·罗梅罗的丧尸三部曲不但成为了丧尸电影的一座里程碑,还为当代丧尸电影中的僵尸下定了准确的定义。就像香港影片中的僵尸永远都是穿着清朝官服,朝珠、补服、顶戴花翎俱全,留着长长的辫子一样,乔治·罗梅罗的丧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⒈因为不明原因让丧尸死而复生,而丧尸本身没有任何的意识和思考能力,完全是靠本能在活动;
⒉丧尸喜欢吃人肉,为了找寻活生生的人肉而袭击人类;
⒊丧尸会感染,被僵尸咬到的人死后也会变僵尸攻击原本一起并肩作战的伙伴;
⒋丧尸不会死亡,因为早已是死人了,所以不管如何去伤害他的肉体,僵尸还是会继续活动下去;
⒌成群结队缓慢前进的丧尸集团,然后追杀活人所产生的恐慌,造成观众的心理压迫。
此后僵尸电影中的无不按此作为刻画僵尸的准则,就连游戏巨作《生化危机》系列中的所有游戏设定故事、场景发展都是依照乔治·罗梅罗《死亡三部曲》系列的丧尸模式策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