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马奇诺防线是什麽
名不副实,是法国修筑的大型防御公事,类似万里长城。
B. 马奇诺防线,普通人都知道能够绕开,为什么法国人没有想到德国人会绕开呢
这话可是有太大问题了,这不是普通人想到和法国将军想不想得到的问题,这马奇诺防线的设置,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德军绕开马奇诺防线的。这马奇诺防线,是因为法国光速投降,才成笑话的。如果马奇诺防线真的要是打成了,真发挥出作用,没出现意外的话,你就能看出来法国人在军事方面是有多么的毒辣了。人家虽然投降快,但是别忘了人家在欧洲也打了几百年仗,手段并不比欧洲别的国家弱。而马奇诺防线,就是法国人毒辣的一个体现。
法国人对于德国人后来发动的战争,是有很强的预见性的,就是知道德国人一定会复仇,知道德国人一定会进攻的,但是很无奈,那会儿法国人也挺虚弱的,不愿意继续打仗了,而即便是要打,也要将损失降到最低点去。马奇诺防线,就是奔着这个目标去的。
C. 马奇诺防线明明能够绕开,法国为何就想不到
众所周知,中国的万里长城在古代具有极大的战略价值。在古代,长城是抵御侵略者的重要的战略设施,即使到了现在,万里长城还守卫中华民族广阔的疆域,而且还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其实法国在曾经修筑了一段“长城”——马奇诺防线,现如今也成为了法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但是马奇诺防线根本不具备辉煌的历史,更像是法国的一个笑话。
D. 马奇诺防线是怎么成为了战争笑话的
其实早在二战之前,法国人便已经察觉了德国人渴望扩张的野心,并且他们在法德边境修建了号称世界上最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只是这个从1930年开始到1936年才完工的人类历史上最坚固的防御集群直到法国宣布投降也没有完成它的的战斗使命。是它的战斗功能根本就没有开始。拥有机械化部队的德军直接绕过了马其诺防线,直插法国腹地,猝不及防的法国武装力量一时难以抵挡强大的德国装甲部队,最终兵败如山倒。
防线内部拥有宿舍、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甚至还有电影院这样的娱乐设施,有四通八达的通道相连,大的工事之间还有轨电车行驶的通道,成千上万的法国陆军就躲在这条坚固的防线后面,静静的等着敌人的进攻。
E. 我想问一下法国的马奇诺防线还在吗 谢谢咯哈!^_^
马其诺防线是没有,不过当年构筑防线的那些碉堡等工事是保留下来了。
看看现在的使用情况
时至今日,在法国的政界和军界,一提到马其诺防线,言谈话语中仍然流露出既骄傲又窘迫的情绪。没人知道该怎样处理这道防线。它不会自己消失。但是,它又太大太重,无法拆除。当然,值得提到的还有全世界对它热情不减的痴迷。今天,与法国一词相联系的事物,除了埃菲尔铁塔,便是马其诺防线了。
马其诺防线联谊会**克洛德·达姆通过几年谈判,已经从政府那里获得了一座大型地下工事的使用权。他对这座破败的大型地下工事进行了修整,准备发展旅游业。他的理由是:防线已经成为法国民族的遗产,必须对外开放。这个组织在阿尔萨斯和洛林还有一些分支机构,如今,至少已有六座大型地下工事对游人开放了。
多年来,法国政府已经卖掉了许多小型工事和碉堡,或直接把地堡出让给土地耕作受到妨碍的农民。而那些大型地下工事作为民用实在太大了。尽管一起对这些建筑进行没有条理的商业开发——这里建一个迪厅,那里来一个蘑菇场——这样的企业还是维持不了几个月,这是因为当初的军事设计初衷很难转变为商用的缘故。据说,已经有一些私人住宅建在了一些当初可供30名战士驻守的地堡上。如果没有别的用意,至少它可以保证这些庄园的主人们享有世界上最好的、防盗能力最强的酒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一些马其诺防线建筑的兴高采烈的拥有者是德国人。
F. 二战搞笑的“马奇诺防线”,怎么出自戴高乐之手
1924年,戴高乐以第5名的优异成绩从军事学院毕业,眼看着“前途似锦”,但却被分配到总参运送供给局工作。原来,戴高乐“叛逆”的举动让 “学究们”怀恨在心,在其毕业的演习中,即使有贝当元帅的过问,依然没有给他优秀成绩。
这对戴高乐来说是个沉重打击。他对军事学院的“迂腐”做法深恶痛绝,“……狗娘养的!以后不当上院长,我就不回这鬼地方!你们瞧着吧……”。当然,贝当也一样痛恨这些“学究们”,他安慰戴高乐来日方长,“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更要命的是,贝当元帅在随后的一个月里,安排了三场演讲会,可让这帮“学究们”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而戴高乐也终于出了口恶气,十分满意。更让人高兴的是,在当了12年的上尉后,他被晋升为少校。从此,青云直上。
戴高乐没有贝当的“帮忙”,还能这么“嚣张”吗?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戴高乐》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G. 马奇诺防线,连普通人都知道能够绕开,为什么法国还想不到呢
马奇诺防线在当时法国人的眼里犹如中国的长城一样,号称固若金汤,也被称为法国人的骄傲。然而,这个极为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在二战爆发后,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法国人被啪啪打脸了。
综合来说,马奇诺防线并非是没有意义的存在,它本身的价值已经体现出来了,它也并非是个摆设,所以法国人才会话重金打造这么一个防线,法国人并不蠢,相反很聪明。
H. 突击马奇诺防线
法国败得彻底与迅速
就是因为德国绕过了马其诺防线
穿越了阿登山区攻占了巴黎
如果德国正面攻击马其诺防线我想一战的阵地战将重演
I. 马奇诺防线的马奇诺防线”的背后
普法战争后遗症---“大规模进攻”理论的惨败
有人说,法兰西民族自从拿破仑之后就再也没有出过一个军事奇才,此话虽有偏颇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法国自拿破仑王朝溃灭之后一直处于一种较为动荡的社会状态之下,普法战争的惨败曾给了法国人一个重整军事理论和思想的契机,在背上沉重的民族耻辱的十字架后,法国人一心为了复仇将“大规模进攻”理念奉为经典的军事思想,同时将军人的荣誉感上升到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军不但轻视野战炮兵的火力掩护,还迂腐的认为步兵在德军机枪和大炮的打击下跑步前进都是对军人荣耀的一种侮辱。在付出了数以十万计的生命为代价后,法国人终于逐渐务实,摒弃了那些可笑的理念。最终,在盟友的帮助下艰难地打败了宿敌德国。
缺乏军事理论创新----“克隆”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
由于一战初期法国鼓吹“大规模进攻”带来的惨重损失,以及后来数次防御战役中的巨大成功,使大多数人都认为未来的战争形态不会脱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那种类型,因此一战中取得的经验被法国人完全保留下来——“野战炮兵掩护下的经过要塞加强的不间断线性防御”,日后法国人利用现代技术对其进行改进并发扬光大,最终将这一“完全防御”的军事思想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法国人的军事思想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从“完全进攻”变成了“完全防守”。马奇诺防线便是这种军事思想的最佳实践。说到法军的这种军事思想,不能不提凡尔登战役,这场战役是法国人面对强敌勇于牺牲、坚持到底获得胜利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法国人在一战中最大的骄傲。从这场战役中得来的“炽盛火力结合坚强防御”的经验在日后的战斗中被屡屡实践,并从中得出“炮兵开路、步兵占领的进攻新方式”,日后为法军奉为教条,并在二战爆发后被不折不扣机械式的执行到底。“野战炮兵掩护下的经过要塞加强的不间断线性防御”成为法军最新军事思想和行为准则后,所有的一切皆围绕其展开作业。法国人特别注重火力掩护下的固定防御,野战条件下的部队机动被忽视,作战条令和训练大纲都不鼓励部队进行冒险性进攻,尽可能在战场上“避免与敌人发生遭遇战”,在预定防御阵地上用“旺盛”的火力对来犯之敌进行打击成为法军的作战原则。
军事领导层的短视----保守派的胜利及新武器作用的弱化
当政治家们准备给德国强加一个惩罚性和平条约以阻止他再度威胁法国时,法国军队开始考虑采取何种军事措施在未来可能的入侵中保卫法国。当时军队高层分成两派。一派的代表人物是福煦元帅--- 一战结束时的盟军最高指挥官,他认为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德国一旦再次威胁法国,法国应该立刻发起一场跨过莱茵河的进攻。另一派则宣称上次大战中特别是凡尔登会战的经验证明了坚固的永备防御工事和要塞的优越性,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它们能给攻击部队造成巨大的损失。他们认为法国最好能有一系列要塞构成的战略防线抵御入侵直到盟国能提供援助,以联合封锁来扼杀德国。法国却选择了后者,结果使法国走上了亡国之路。这也再一次说明了,将自己国家的安全交给别人是靠不住的,是多么荒唐可笑。
法国军事领导层的短视还体现在对新式武器的使用上。恩格斯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而一战中崭露头角的新兵器坦克和飞机,被法国人可笑的定义为步兵和炮兵的支援工具,有些法国将领固执的认为飞机的作用就是给炮兵指示目标,而坦克的活动范围必须圈定在己方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内,进攻只能在炮兵完全摧毁敌方防御之后才能由步兵发起,坦克必须掩护进攻的步兵。这些在日后成为笑柄的概念,在当时被深深镌刻在法军官兵的头脑中,以至于当他们突然面对超越自己认知度的一种全新概念的战争时才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凡尔登的英雄贝当元帅,也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坦克和飞机不能改变战争的形态和进程,法国的安全,主要建立在边境上连绵不断的要塞工事上”。
“完全防御”军事思想形成的群众基础---法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一战结束后,法国这个名义上的战胜国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军队伤亡超过600万人,北部省份被战争摧毁,国家背上沉重的战争债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另外,人口因素上的考虑也为防御学派增添了砝码。一战战后的人口统计表明法国只有4000万人口,德国有7000万,而且德国的出生率更高。因为战争的影响,法国在1930年后5年将面临严重的兵役人员短缺现象。残酷的一战令普通法国人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既然国耻已雪,不愿再战的民意也令保持一支“完全攻势”的军队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和平是那么可贵,谁还愿意主动发起战争呢?正是在这种“过和平日子”思想的驱使下,消极防御的思想也在军队中蔓延开来。
“完全防御”军事思想的标志----马奇诺防线的形成
在战争爆发前,马奇诺防线的修建是法国人的一个骄傲,这个欧洲最为庞大的工程项目将筑城技术发挥到了极至,法国人将国家安全完全寄托其上并非毫无道理。如此一条坚强的防线,完全断绝了敌人从侧翼迂回的可能性,只有在付出惨痛代价的情况下才可能达成突破,法军在使用少量兵力守备防线的情况下可以调集尽可能多的预备队对来犯之敌进行痛击,这是多么快意的事情啊!很显然,法国人也并不完全认为马奇诺防线牢不可破,也有用机动预备队对来犯之敌在突破后进行反突击的准备,贝当元帅就认为“必须要有高度机动之兵力准备封闭突破口,或对突破防线之敌进行两翼夹击的作战”。在法国人的理念中,突破马奇诺防线的敌军必将遭到惨重的损失,在法军机动兵力的打击下,敌军的进攻必定会遭到失败。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乐观,英国陆军的一位军长,艾伦·布鲁克爵士在1939年末和1940年初曾经两度参观马奇诺防线,在日记里写下了他的感想:“不用怀疑,马奇诺的整个观点是天才的设想。但是!它只给我很少的安全感,我认为法国本来可以做的更好,如果把钱花在机动防御的装备上,比如更多更好的飞机和更多的装甲师,而不是把钱扔进地下……马奇诺防线最危险的方面在心理上,它给人造成一种错误的安全感,躲在牢不可破的钢铁防线后面的感觉,一旦这种感觉被打破,法国的战斗意志将一起被粉碎。”不幸的是这名英国人的担忧恰恰成了事实:1939年9月3日法国对德宣战之后,布置在前线的法国部队根本没有临战前的紧张气氛,从前线到后方的法国人一致认为德国人必然会在马奇诺防线面前撞得头破血流,这场战争将会是一场“轻松的战争”。他们整日里无所事事,既不作战,也几乎不训练,更不用提操练那些听都没听说过的步坦协同、空地协同战术。法国士兵每天的工作就是挖一些毫无用处的野战工事,以及享受后方提供的丰富全面的娱乐设施,直到被德军突如其来的攻势打得一败涂地。
应该说,马奇诺防线有其存在的价值,它完成了预先的目标,保护了其负责的边界。它的存在是德国决定通过比利时和荷兰进攻的重要原因,阿尔卑斯山区的工事群也很容易的挡住了意大利的进攻。另一方面,尽管防线发挥了作用,但法国和其盟友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公众将马奇诺防线没能拯救法国视作失败,但真正失败的原因是法国最高统帅部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军事思想已经严重落伍的结果。
J. 二战中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到底是什么水平
马奇诺防线(法语:Ligne Maginot,英语:Maginot Line,德语:Maginot-Linie),从1928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1930、1940年代货币),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A.-L.-R.马奇诺的姓氏(1877~1932)。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国东部的蒂永维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位于法国东方所设的防御工事,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由于造价昂贵,所以仅防御法德边境,至于荷兰则由英法联军作后援。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
由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岖,不易运动作战,且比利时反对在法比边界修建防线,所以法军没有多加防备,但万万没有想到德军会由此突破。1940年5月德军诱使英法联军支援荷兰,再偷袭阿登高地,联合荷兰德军将联军围困在敦克尔克。而马奇诺防线也因为德军袭击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敦克尔克----如果记得有部电影(伦敦上空的鹰),其中有个英法联军在海滩等待渡海撤离的场景,那就是著名的敦克尔克大撤退,属于法国的敦克尔克海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