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想找电影《玛戈皇后》的影评或者历史背景~
《玛戈皇后》是一部史诗级的电影,无论从影像风格、历史深度还是思想内涵方面。
它犹如一幅幅精美凝重的油画,将我们带回到1572年的法国。
在历史的血腥、政治的阴谋中渗透爱情的狂野,在宏大的场面、惊俗的故事中触摸人性的张扬,让我们在两小时二十三分中内恍如做了一场华丽的噩梦。
本文从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影像风格三个方面分析《玛戈皇后》的美学风格及意义。
背景:
1572年,法国国王亨利二世和美第奇家族的凯瑟琳的美丽的女儿玛歌年方18,被母亲-瓦卢瓦王室真正的掌权者,嫁给了19岁的那瓦拉的亨利.
这个亨利说起来还是玛歌的双料表兄,首先亨利二世的父亲弗朗西斯一世(就是玛歌的祖父)的亲妹妹是那瓦拉的亨利的外婆,并且亨利所属的波旁家族和瓦路瓦王室同出于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玛歌的父亲亨利二世是个美男子,他的妻子凯瑟琳相貌平平,他们四个儿子都是孱弱丑陋,并且短命,据说这四个儿子有一种遗传怪病,就是流血汗.但是他们的女儿都艳名远播.玛歌很漂亮甚至比他的姐姐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王后伊丽莎白更美,伊丽莎白本来是王太子卡尔洛的未婚妻但是被公公腓力二世(也是英格兰血腥玛丽的丈夫)取来为王后,威尔第的歌剧《唐卡洛尔》就是说的这回事.
婚礼定于八月在巴黎举行,这个婚礼对于当时得法国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十六世纪路德在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传到了法国,当时执政的弗朗西斯一世是个思想相当开放的君主,当时已经可以控制天主教会.刚开始对这个运动还是比较宽容.但是后来由于新教徒把发对天主教的传单贴到了王宫,惹火了这位国王,认为这些人危害了国家统一.于是大肆杀戮了新教徒,镇压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等到1559年,亨利二世死后法国的宗教改革基本成形,于是法国的新教称为胡格诺教.这时弗朗西斯二世为法国国王,他是亨利二世和凯瑟琳的长子,继位时年仅十五岁.他的未婚妻是苏格兰的玛丽·斯徒亚特(后来被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杀死),年轻而孱弱的君主,他手下那些如狼似虎的大贵族枯做自是不肯乖乖就范,于是最有实力的三个家族相互角逐,觊觎统治法兰西的权利,他们分别是吉斯家族,位于法国西部的大贵族 , 位于法国和西班牙间的法国南部地区的波旁家族,位于法国中部的 Montmorency-Chatillons . 在这三个家族中,吉斯家族势力最为强大的而且是极其狂热的天主教徒.他们逐渐控制了年轻的弗朗西斯二世,从而成为法国真正的统治者.
其余两个家族虽然也有人信天主教,但是由于政治原因支持胡格诺教派,尤其是那瓦拉的亨利的妈妈珍妮.亚尔培.而她的丈夫-亨利的父亲那瓦拉国王,法国国王的将军则是个天主教徒.据说珍妮信新教起初并不完全是政治的原因,因为亨利的爸爸长期不在那瓦拉,所以有很多"天主教的"情妇,于是珍妮向负心的丈夫及宫廷里一切妨碍她的人挑战而改信新教.珍妮是个自负的女人,认为自己出身高贵,是弗朗西斯一世的亲外甥女,而凯瑟琳·美第奇不过是意大利商人的后代,因此实际上心里很鄙视她。
实际上就算是那两个家族的很多主要领导者是雨格诺教,全法国的的胡格诺教教徒不过只占不到百分之十.但是由于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对于吉斯家族来说这两个家族实在是不可小觑的敌人.所以说这几个家族间的矛盾纯粹是政治上的竞赛所引起的,而外在表现为天主教会和新教教会的冲突.
弗朗西斯二世是个短命鬼,继位一年就死了,年仅十六岁,而后凯瑟琳的第二个儿子继位这就是查理九世,是年十岁,这时凯瑟琳开始摄政.这个家伙小时候倒还健康可爱,样子也不错,但是后来很是肥胖,凯瑟琳太后颇为讨厌这个面目可憎,软弱无能的儿子,而比较钟爱三子亨利.瓦路瓦,他就是后来的波兰国王和法兰西国王亨利三世.
虽然凯瑟琳是个相貌平庸的女人但是却是一个聪枝历明和铁腕的政治家.她知道吉斯家族强大的势猛败搜力对她和他的儿子绝对是个威胁,于是她在政治上开始扶持其他的两个家族用以和吉斯家抗衡,但是由于那两个家族和胡格诺教已经融为一体,所以客观上支持了它的发展,所以胡格诺教派在那时期得到迅速壮大.但是凯瑟琳本人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不想让任何一个贵族控制国家,更不想要法国成为一个新教国家.于是经过一番斗争,凯瑟琳还是决定了帮助吉斯家族打击新教徒,她先是协助他们刺伤了海军上将柯里尼(重要的新教领袖之一)在这之前,她已经毒死了珍妮,并使这个谋杀看起来像珍妮死于肺病)并且协助吉斯家族策划了以天主教的玛歌同新教的亨利婚礼为诱饵来消灭前来参加婚礼的新教首领及各地的新教教众,这就是著名的圣巴托罗缪之夜屠杀。
[编辑本段]事件经过
8月18日婚礼举行,从那天开始全巴黎的人开始庆祝婚礼,无论天主教徒还是全国各地赶来的新教徒,无论宫廷,贵族,还是老百姓,全城狂欢,大家受到一场隆重的婚礼影响都几乎陷入癫狂,并且新教徒们想,这样的结合可能会使新教合法化,所以格外的兴奋,无数其他的方的新教徒都赶到巴黎参加这场婚礼,22日海军上将遇刺的消息传出,无疑又给人们脆弱而兴奋的神经重重一击.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互相憎恨漫骂,23日,情势似乎对天主教徒很不利,新教徒群情激昂,发誓要找到刺杀柯里尼的凶手及策划者.吉斯手下的人被逮捕,法院开始审判,国王也发出狠话,有罪的人决不轻饶,所以亨利.吉斯(玛戈的情人之一)带着他的人暂时离开巴黎,一切好像对凯瑟琳来说好像很糟糕.然而她沉稳而自信,她先允许他的儿子查理九世派遣新教士兵把守海军上将柯里尼的官邸,并且派新教徒们的新王后玛歌去探望病情.这时的玛戈从心眼里是同情新教徒的,在她看来新教徒们虽然粗鲁,但是但是他们现在没有防备,象羊羔一样,而且他们还有良心.在此期间凯瑟琳秘密接见安汝公爵就是亨利.瓦个瓦(查理九世的弟弟,她的宝贝儿子),法国人,还有一些意大利人,最后连同他们胁迫查理九世同意处死柯里尼.
于是24日凌晨,亨利.吉斯已经悄悄返回巴黎,他首先来到柯里尼家,当即杀死了柯里尼,于是以教堂的钟声为信号,全城的武装的天主教徒保卫团出动了,这事先都是准备好的,他们带着白臂章和带有白十字的帽子,向尚在熟睡的新教徒们发动了袭击.当夜巴黎血流成河,死掉的新教徒的数量是有争议的.各个立场得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数字,有人说当晚死了2000,有的说3000,还有说6000的.以后的几周,这种屠杀扩散到法国各地,死亡人数一般来说历史学家们认为是70,000人.这次大屠杀之后,法国陷入了分崩离析的状态,上升中的王权遭到了削弱.因为新教徒怎么会善罢甘休,因此建立自己的政权和中央对抗.从而导致了法国第二次宗教战争.
[编辑本段]事件后续
按照大多数欧洲史书的描述,最开始查理九世和皇太后都是真心想把女儿嫁给波旁的亨利的。
但后来发生了一些事:
1、新教首领柯里尼唆使查理九世对西班牙开战,这个与皇太后稳定国内的政策是矛盾的
2、柯里尼对查理九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个是皇太后无法容忍的
这两个个条件加到一块,使皇太后认为法国朝政有可能落到新教徒手中,而他们的政策将会导致灾难。
皇后的三儿子安茹公爵以及吉斯公爵利用了这一点,使得皇太后倒向他们一边,但说服查理九世还是一个问题,于是他们倾向于刺杀柯里尼。
但是,这次刺杀失败了,柯里尼只受了重伤,巴黎的新教徒很不满,开始骚动,查理九世也声称一定要查处凶手。
这时皇太后秘密告诉国王,她就是那个凶手,而且现在新教徒已经蠢蠢欲动,如果不先下手为强,新教徒会在巴黎发动叛乱。
在这种情况下,懦弱、无主见的查理九世崩溃了,下达了屠杀新教徒的命令,而实际执行屠杀的是吉斯公爵、安茹公爵以及他们手下的天主教极端分子。
亨利与玛格丽特的婚礼事先就是一个圈套的说法现在看来是不太可靠的。
这次屠杀全法国大约有五万新教徒被杀,几乎所有的新教徒领袖都遇难,只有波旁的亨利以及孔代亲王因为宣布改信天主教而躲过一劫。
但是新教下层民众没有屈服,他们据守拉罗舍尔,天主教军久攻不下。
后来波旁的亨利以及孔代亲王都逃出巴黎,于是宗教战争再度爆发,查理九世病死后,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天主教一方分为三派:
国王亨利三世一派,天主教极端派吉斯公爵一派,天主教温和派阿朗松公爵(也是国王的弟弟)一派, 再加上波旁的亨利带领的新教徒,于是又是一场混战。
[编辑本段]伏尔泰与圣巴托罗缪之夜
伏尔泰激烈的发表抨击天主教反天主教,认为天主教虚伪、愚昧、庸俗、罪恶。
他养了一只猴子,并给猴子带上牧师的帽子,没有一天不捉弄它,捏它,用针戳它鼻子,甚至赏它一顿皮鞭。
伏尔泰一直在大笑,别人问他要笑到什么时候?他说:笑到死。
一年之中他都在笑,但是只有一天不笑,那就是圣巴托罗缪之夜。
只一天他不仅不笑,还痛哭流涕,甚至口吐白沫在地上抽搐。
那次大屠杀是多少人心中永远的噩梦!
伏尔泰处处跟天主教作对,他曾经为以为一位被法国法院残害致死的新教徒卡拉鸣不平,并最终迫使法国政府为卡拉平反。
在一片文章中说出了他最为人知的名言Ecrasez L’infame(踩死败类)。
这“败类”究竟何指,历来争论不休,有的说指基督教,有的说天主教,有的说一切宗教狂热者。
我较赞成后一种说法。
为纪念圣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 200 周年,他还写了《1772 年 8 月 24 日之诗》,抨击宗教狂热给新教徒带来的灾难。
2. 电影《玛戈王后》到底讲了什么故事
玛戈王后的剧情简介 · · · · · ·
十六世纪后半叶,法国处于“胡格诺战争”时期,天主教和新教残酷战争不断。而宫廷内部也奢华淫靡,腐败不堪。为了平息连年内战,信仰天主教的法国宫廷决定将玛格丽特公主(Isabelle Adjani 伊莎贝尔·阿佳妮 饰)嫁给新教徒的首领纳瓦尔国王亨利(Daniel Auteu il 丹尼尔·奥德耶 饰)。
1572年8月24日,婚礼在巴黎隆重举行。正当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时。凯瑟琳皇后(Virna Lisi 饰)却下达命令,发动了一场针对新教徒的血腥大屠杀,即西方历史上著名的惨案——“圣巴托罗缪之夜”……
影片改编自大仲马的名著,荣获1994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维尔娜·丽丝)和评审团大奖,1995年凯撒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剧本和最佳服装设计等多项大奖。
3. 小时候看的一部喜剧片
十多年前的法国老片子——《乱世冤家》。故事以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在惊险曲折中处处透射着幽默。记着它一是因为主演是我喜欢的贝尔蒙多;二是因为故事的结尾,贝尔蒙多所扮演的男主人公成为拿破仑手下的亲王。以下是故事的梗概:
前奏:一个吉普赛老婆婆为两个孩子看手相, 她告诉女孩说:你将来会成为亲王夫人。告诉男孩说:你将在新世界里获得无上的荣誉。
电影开始: 1786年的某一天,在大西洋洋面上,航行着一艘印地安人的货船。货船的底舱躲藏着一个名叫尼古拉·菲利贝的法国人。他从小由南特市一家酒店老板戈斯兰收养,并和戈斯兰的女儿夏洛特结为夫妇。有位男爵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愤怒的尼古拉将男爵杀死,畏罪出逃。
1787年春,尼古拉辗转来到了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凭着他的聪明才干,仅在五年之内就成为该公司老板阿瑟达维松身边的红人。达维松又将自己女儿玛格丽特许配给他。尼古拉和玛格丽特举行婚礼时,有人揭露尼古拉早已结婚,这违背美国的教规,婚礼中断。
两星期后,达维松派尼古拉去法国销售小麦,同时找到夏洛特离婚。这时的法国刚刚建立了共和制的新政权,国内局势动荡。尼古拉销售小麦,虽遭市政府议员的非难,但他是雪中送炭,受到当地市民的欢迎。尼古拉得知妻子夏洛特因爱上盖朗德侯爵而逃往乡下,为了找到夏洛特,他毅然救出了因谋反而被捕的侯爵的妹妹波丽娜,自己却鎯铛入狱被判处死刑。后来,在儿时的伙伴西蒙的帮助下,尼古拉越狱逃到了偏僻的乡村,与盖朗德侯爵等保皇党人不期而遇,一场混战,随尼古拉一同越狱的另一囚犯当场被打死,尼古拉幸免一死。尔后他又作为波丽娜的救命恩人被奉为上宾。
尼古拉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夏洛特。他劝她回家去,但夏洛特不愿意离开。盖朗德怕美女被别人夺去,决定和夏洛特结婚。
波丽娜得知哥哥要结婚,她也执意要嫁给尼古拉,这就引起另一贵族青年圣奥班的妒意,便拨剑要与尼古拉决斗。圣奥班边斗边大声叫嚷:“尼古拉是共和国派来的密探。”于是许多贵族纷纷拔剑助阵。尼古拉寡不敌众,束手就擒。夏洛特意识到保皇党不会轻易放过尼古拉,她当场言明:“他是尼古拉·菲利贝,是我丈夫”,在场的人目瞪口呆,夏洛特立即挽着尼古拉离开了保王党的大本营。途中,夏洛特发现尼古拉的项链盒里有玛格丽特的照片,又听说他回国是为了和自己离婚,不禁醋意大发。这时正巧保王党分子簇拥着法国亲王路过,夏洛特忿然坐上了亲王的马车。尼古拉准备阻挡,亲王令手下人给尼古拉强行灌入迷魂药,并在他昏睡时把他抬到混乱的市政厅,办了离婚手续。亲王带着夏洛特离去,留下尼古拉被自己的朋友抬回了货轮。
夏洛特坚信小时候老婆婆的话:她将成为亲王夫人,因此甘心随着老亲王逃往国外。
戈斯兰已破产,他意外地找到了生财之道:他将酒窖里囤积的酒全部装上尼古拉的货船准备返航。尼古拉昏睡了几个昼夜后,渐渐苏醒。守在一旁的戈斯兰拿出离婚证交给尼古拉说:“你回美国就和那姑娘结婚吧,你可要发大财了!”尼古拉听后如梦初醒,纵身跳进大海游向岸边。一阵海风把离婚证书也吹进了大海里。他已经下决心要把夏洛特找回来。
夏洛特坐在疾驰的亲王马车内,心里却惦记着尼古拉。而尼古拉昼夜兼程,在投奔共和国军队的旅伴们帮助下,乘马车追上了快要出境的夏洛特。两个乱世冤家见面之后却在自尊心驱使下互不相让,斗起了嘴。亲王大惊失色,命令随从打死尼古拉的马车驭手,加速逃向境外。追妻心切的尼古拉驱车急追,从共和国军队与反法联军对峙的战场中间来到国境线。在刀枪林立的战场上,追妻的闹剧成为两军交战的导火索。尼古拉跑上边境大桥,抡起车轴,把前来阻挡的奥地利骑兵打得人仰马翻。法国军队和奥地利军队都朝桥头涌来……夏洛特终于跳下马车,奔向共和国军队中的尼古拉。
尾声:多年以后,久经战阵的尼古拉成为拿破仑麾下的亲王,夏洛特成为亲王夫人。老婆婆的话终于应验了。而两个冤家仍是吵吵闹闹……
出品:法国高蒙影片公司
发行:美国约瑟夫·格林电影公司配音复制
导演:让-保罗·拉珀诺(《屋顶上的轻骑兵》编导;《大鼻子情圣》编导)
主演:让-保罗·贝尔蒙多、玛莱妮·约伯特、劳拉·安东奈利
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
翻译:钱洪、杨莲娣
译制导演:乔榛
主要配音演员:盖文源、王建新、于鼎、刘广宁、杨晓、尚华、童自荣、丁建华、沈晓谦、孙渝烽、戴学庐、胡庆汉、周瀚、曹雷、乔榛、杨文元
旁白:毕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