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位黑社会老大出狱,后来做了一个村里的牧师,有个弟弟,牧师就是帮他弟弟做的。求电影名字,我记得是出
法国电影,名字叫《传教士》。
B. 一部外国电影讲的是两个犯人越狱了,俩人跑到一个村庄上,冒充两个牧师,躲过了一劫,最后一个留在了教堂
《传教士》是2009年上映的法国电影,由导演Roger Delattre执导。
故事开始于一个名叫马里奥的江洋大盗,因盗窃珠宝入狱,经过7年的牢狱之灾从监狱里被放出来的那一刻。马里奥走出监狱的第一件事是冲着监狱的大门尿了一泡尿,然后面临着两件要命的事情:第一,他的犯案同伙找到他,想要瓜分七年前他盗窃的珠宝;第二,他的敌人找到他,千方百计地想要置他于死地。被迫无奈的马里奥找到他身为传教士的弟弟,想要弟弟帮助他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栖身。弟弟为马里奥披上了神袍,乔装成神父,然后介绍他到一个十分偏远的小镇的教堂里去藏身,因为那个教堂里的神父是他的好朋友。
不料马里奥来到小镇时,镇子上唯一的神父恰巧去世,村民以为马里奥是上面派来接替原神父职位的教父,对他十分的热情友好。马里奥在镇子上受到热烈的欢迎,这与他过往的生活经历截然不同。开始时,马里奥觉得这帮村民非常粘人,而且喜欢喝酒。慢慢地,马里奥感受到村民的善良和朴实,他也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帮助每日来忏悔的教民解开心中的疙瘩。在与村民共处的日子里,马里奥也开始用神父的言行举止来规范自己。
弟弟则接受了马里奥布置的任务,从父亲的墓地里找出了七年前马里奥抢劫来的珠宝,与马里奥早已联系好的买家进行交易。阴差阳错间,珠宝最终以600万的价格出手,远远超出了马里奥想要的150万。于是弟弟开始肆意挥霍多出来的金钱,香车、美女、豪宅、毒品……然而在大肆挥霍之后,还是有很多钱没有花出去。
影片的高潮是马里奥撮合的一对有着不同宗教信仰的年轻男女的婚礼。婚礼现场,马里奥的两个同伙找来分钱,马里奥的女朋友也于几日前赶来与他重叙旧爱,马里奥的弟弟带着香车美女赶来交差,地区的主教也赶来查看传说中的骗子神父是否属实……所有这一切矛盾,碰撞的结果是,马里奥在婚礼主持上的真诚感动了主教,感动了身为神父的弟弟,也感动了整个小镇的人。之后,马里奥脱下了神父的外衣与自己心爱的女友结婚了,马里奥在小镇子上继续受到大家的喜爱。
C.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剧情简介
1979年,一个电影摄制组来到英国南部滨海小镇莱姆,拍摄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
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一位爱好地质考察的年轻绅士查尔斯从伦敦来到莱姆镇,探访已与他订婚的富商之女弗里曼。一天,查尔斯在和未婚妻外出散步之际,突然发现防波堤尽头站着一个黑衣女人,痴痴地望着大海。查尔斯从未婚妻那里得知这位女子名叫萨拉。
在片中扮演查尔斯和萨拉的演员分别是迈克和安娜,不知是否处于拍戏的需要,在拍摄之余,他们过着情侣一般的生活。
萨拉出身贫寒,她受过教育,爱好绘画,但她的社会地位不允许她施展她的艺术才华,也不允许她有爱和思考的自由。像她这种地位的女人,要么嫁给农夫生儿育女,要么流落大城市当妓女。萨拉抗拒命运的安排,爱过一个遭遇海难的法国中尉,但当她发现那个中尉不值得她爱时又毅然断绝了与他的来往。她只身来到莱姆镇,孤傲沉默的她经常一个人呆呆地凝视着大海。然而,在这个封建保守的村镇里,人们都以为她还在想念那个抛弃了她的风流法国佬,并因此轻蔑地称她为“法国中尉的女人”。
教区牧师介绍萨拉到波坦尼夫人家担任伴随,夫人要求萨拉彻底忘掉那个法国中尉,并且不准再眺望大海。萨拉在夫人家感到更加压抑和孤独,她瞒着夫人,还是经常在海滨漫步,她一次又一次地与在海滨采集标本的查尔斯相遇。查尔斯对她的命运充满同情。
查尔斯很快就要和弗里曼举行婚礼了,但他已经痴迷于萨拉身上的那种非同一般的气质,他决心要帮助萨拉摆脱目前的处境。他建议萨拉离开这个令人窒息的小镇,到伦敦去,但却遭到萨拉的拒绝。对于萨拉的言行,查尔斯感到迷惑不解,但他已经陷入对萨拉的感情之中,不能自拔。他向格罗根医生寻求帮助,格罗根认为萨拉患有“隐性忧郁症”。
性格奇特的萨拉曾经对人世绝望,立意在孤独中接受厄运的摆弄,在心灵自由中获得安慰,但查尔斯的出现却使她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当萨拉因故意藐视波坦尼夫人的教诲而遭辞退时,人们传闻萨拉失踪了,只有查尔斯收到萨拉的一张纸条,上面透露了萨拉的隐身之处。
查尔斯没有听从格罗根医生把萨拉送往精神病院治疗的建议,反而劝说萨拉前往埃克塞特,并让他的律师送给她所需的生活费用。查尔斯乘车来到埃克塞特找萨拉,两人情不自禁地坠入爱河。查尔斯吃惊地发现萨拉原来还是处女,她一直在默默地忍受着人们对她的污蔑和误解。萨拉真挚而奇特的感情使查尔斯很激动,他决心要好好珍惜这份情感。
查尔斯回到莱姆镇,提出和弗里曼解除婚约。弗里曼的父亲让律师起草了一份侮辱人格的认罪书,要查尔斯在认罪书上签名,作为解除婚约的条件,而这份东西随时都会登报。查尔斯毅然在认罪书上签了名,然后扬长而去。然而当查尔斯回来找萨拉时,她已经离开旅馆不知去向了。
查尔斯花了三年时间寻找萨拉,终于收到他的律师发自温德米尔的电报,得知萨拉已经在一个建筑师家里找到了家庭教师的工作,主人对她很友善,还鼓励她自由地绘画。查尔斯和萨拉终于重逢了,查尔斯责备她不该甩下他三年杳无音信,萨拉则请求查尔斯宽恕她的追求给他造成的痛苦。查尔斯终于原谅了萨拉,他们在灿烂的阳光下拥抱在一起。
电影快拍完了,迈克因要和安娜分手而感到痛苦,故设法让妻子出面邀请摄制组人员吃饭。他乘此机会恳求安娜和他作一次严肃的谈话,而安娜却只说了一个字“温德米尔”,这是影片最后一场外景的地名。
最后一个镜头拍完了,摄制组全体人员在花园里举行联欢会。迈克匆匆赶往安娜的化妆间,却发现人去楼空,他只能独自品尝激情之后的孤独。
D. 一部有关外国牧师爱情的电影
天堂窃情 Stealing Heaven (1988)
剧情简介 · · · · · ·
故事的主人公Pierre Abelard是十二世纪欧洲某教堂主教。他爱上了他同事Fulbert的侄女,年轻美丽健康的Heloise,他冲破了自己对宗教禁欲的誓言。Abelard沉浸在誓言的背叛和爱情的痴迷的折磨中。Heloise怀孕了,在她悄然离家生产时,Abelard被她叔叔Fulbert武力阉割。Heloise生下孩子,孩子送到Abelard门下从教,自己投身在临近教堂作修女,和他作一生的朋友,远远相望,书笺交融。死后,双双葬在法国巴黎的Père-Lachaise公墓。
E. 悲惨世界的剧情简介
1802年,因偷取一块面包并数次企图越狱而被判处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让结束了法国南部土伦苦役场的苦难生活。获释后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惫困顿的冉·阿让推开了当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卞福汝的大门。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冉·阿让过夜,却不想被冉·阿让偷走银器潜逃。主教大人善意的谎言让冉·阿让幸免再次被捕。
感于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让化名马德兰来到蒙特勒小城,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后,凭借一手办起的玻璃首饰生产工厂,冉·阿让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
冉·阿让的相貌和救助平民的举动引起了警长沙威的注意。沙威是苦役场看守的儿子,曾经看见过冉·阿让。在处理芳汀的问题上,冉·阿让和沙威出现了意见上的分歧。淳朴善良的芳汀因受人欺骗而生下私生女珂赛特。
如今,芳汀生命危在旦夕,唯一的愿望就是想看一眼寄养在孟费郡客店老板德纳第家的女儿珂赛特。在市长办公室里,听沙威说有一个名叫商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审,冉·阿让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还是选择了投案自首。
冉·阿让回到小城又去看望芳汀,被前来抓捕的沙威挑明苦役犯的身份。芳汀因病绝望地死去。冉·阿让又一次入狱,成为终身苦役。一次,他冒险救下一名水手,趁机跳入水中逃跑,并让人们以为他死了。冉·阿让来到德纳第客店,重金赎回珂赛特,带着珂赛特连夜赶往巴黎。珂赛特以冉·阿让女儿的名义进入贝内迪克修道院后,冉·阿让改名福施勒旺,在修道院当上了一名园丁。
五年的园丁生活过去了。平静的生活因为贵族青年马吕斯看上了貌美如花的珂赛特而再起波澜。1830年,共和派青年马吕斯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反对波旁王朝的人民起义中后,冉·阿让和此时靠在巴黎街头招摇撞骗为生的德纳第狭路相逢。德纳第设计陷害冉·阿让的阴谋正好被马吕斯听到,在调任巴黎就职的沙威带人来抓捕时,无赖之辈德纳第被捕入狱,而冉·阿让却在混乱中趁机逃走。
尽管此后冉·阿让几次搬家,但在深爱着马吕斯的艾潘妮的帮助下,马吕斯最终找到了珂赛特。看着一对相爱的恋人,冉·阿让成全了两个年轻人美好姻缘。然而,当冉·阿让讲明珂赛特和自己的身世后,马吕斯却对冉·阿让拒而不见。虽然马吕斯夫妇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跪在冉·阿让的床前忏悔。
(5)出狱当牧师的法国电影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早在1988年,艾伦·帕克就准备着手执导一部改编自雨果小说《悲惨世界》的音乐剧了。那个时候,在帕克的幻想中,这是一部原创的音乐剧。可是他随后就离开了剧组,而影片的导演也在1991年被更换成了布鲁斯·贝尔斯福德。1992年,影片的制片人卡梅隆·麦金托什宣布,TriStar电影公司将制作这部电影。
但是随后,这部电影却被踢到了垃圾箱中,深陷在前期准备阶段无法脱身。时间转眼到了2005年,麦金托什确认,歌舞片版的《悲惨世界》将从享受盛誉的音乐剧改编而来,而不再是一部原创的歌舞片。麦金托什表示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努力和奋斗之后,希望能找到一个愿意使用原版主创人员,包括他自己在内来到剧组工作的导演。
这个导演在6年之后,自己送上了门来,这个在2011年联系上麦金托什的导演叫做汤姆·霍伯。对于自己能执导这出大戏,霍伯非常激动,因为在他看来,《悲惨世界音乐剧》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品。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一个顶端,这个顶端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因为在他的心里,《悲惨世界》的音乐剧是一部无与伦比的作品。里面的音乐、里面的歌词都是绝妙的。
F. 谁能告诉我<亲切的金子>的结局
亲切的金子是导演朴赞郁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不同于《我要复仇》和《老男孩》的阳刚气质与暴力冲动,《亲切的金子》是阴柔的,是自我赎罪,寻找宽恕与渴望被救赎的。
在一次采访中,导演提到“如果《我要复仇》是在讨论社会论题,《老男孩》是杜撰的神话,那么《亲切的金子》就是童话。”
电影开篇是便是穿着圣诞老人服装的唱诗班高唱赞歌迎接金子出狱,牧师端上的象征纯洁的豆腐被金子打翻,牧师露出诧异的目光,说了一句“金子你变了”,这一句话贯穿了几乎整部影片。这一句话代表着金子复仇的开始。
狱中:金子是亲切还是巫婆
十九岁的金子为救被胁迫的女儿,替杀害男童宏穆的白老师顶罪,在监狱中度过十三年。出狱的那一天,天空中飘着雪花,她却穿着十九岁时自首入狱的波点裙子,或许是独属于金子自己的仪式感,在结束监狱生活的最后一刻,也是即将开始实施复仇的那一刻,纪念曾经的自己,祭奠即将逝去的“好心的金子”。
牧师希望用赞歌和豆腐给金子带来赎罪和放下过去的仪式感,却从不知道金子内心所需要的救赎是什么。
电影中金子的亲切让人难辨真假,在开始的很长时间中,我无法判断这种亲切是真的,还是如同大多数人所说是为复仇的伪装。
直到金子说自己用红色眼影的原因是为了不再看起来“亲切”,当怀孕的金子高兴又兴奋的找到钦慕的老师帮助的时候,我才开始相信,她有绝对真诚亲切的一面,她也有着20岁姑娘所有的古灵精怪,只可惜这一切出现在监狱里。
她用香皂让欺负人的狱霸在浴室摔倒,利用拐角出的视线差向盒饭中加入漂白水,她顺应着朝鲜女间谍的话,说着“生存就是为了战斗,生存就是和死亡战斗”,她能做出最好看的蛋糕,她也知道怎样的演说最能打动人。
这是她在最可爱的年纪中做出的最为可爱的事情,她内心有仇恨,但是眼神中却始终有着一种“上课讲话老师唯独没有发现我并且还叫我做纪律委员”的小得意,这种古灵精怪的样子是几乎每一个走过青春的姑娘都有过的,金子也是一样,她并不例外。
如果挑男朋友的眼光很好,如果没有怀孕,如果没有遇见这位老师,如果不在监狱,如果她愿意,漂亮的金子或许会成为一个品学兼优人人都喜欢的学生,因为她懂得人心又明白自己。她可以用精彩的发言打动老师,会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到朋友,手段或许并不光明正大,但是在青春时代,暗搓搓的小动作才会被记得更久。很巧,这些金子都尤为擅长。
出狱后的金子,剪短了头发、抽着香烟,穿着黑色的皮衣、红色的靴子,加上红色的眼影,她用造型告诉别人她不再是“亲切的金子”,她是要复仇的金子,但是作为一个漂亮的女人,即使复仇她也需要漂漂亮亮的枪,要漂漂亮亮的。
出狱:红黑白的交错
红色的眼影、红色的蜡烛、红色的血,黑色的皮衣、黑色的枪、黑色的夜,白色的豆腐、白色的蛋糕、白色的雪、白色的纱布,导演用红、黑、白昭示着赎罪、复仇和纯洁,但是在一次采访中,导演朴赞郁却说道,如果用这种方式解释电影会把它搞的很低级庸俗。
电影中大量的出现这三种颜色,在金子与女儿Jenny的对话过程中,背景以黑色为主色调,其中又会出现红色的光晕,再变为全黑;颜色与金子的内心一同变化,当女儿抱住金子问她,共同生活的日子里是否快乐,背景颜色消失,变成正常的环境。
或许金子心中的一切波动起伏只有女儿能够打破,因为这是她心心念念牵挂的人,是她的天使。
“在法国,每当谈话这样中断时,就是有天使经过”,每一个参与谈话的人都抬起头望着红烛装饰的吊灯,不知道是否看到天使,得到内心的救赎与慰藉,但很显然金子没有。
完成复仇,擦掉眼影,退去一身“生人勿进”的气息,在她的幻想中见到了长大的宏穆,宏穆却没有给她开口道歉和解释的机会,她紧张无措,暴力下的复仇结束了白老师的性命,却无法真正的赎罪得到心灵的平静。
金子是不幸的,但是她又是幸运的,她有一个和她非常相像又理解她的天使——她的女儿。电影的结尾处,金子的女儿穿着米色的连衣裙,赤脚从洁白的雪地中向她走来。
如同每一个爱孩子的母亲都会对孩子有所期许,金子也一样,她希望女儿可以活的洁白。她送给女儿离开的礼物是洁白的蛋糕,用笨拙的英语说着“be white, live white, like this”。女儿吃着蛋糕,笑着仰头尝试吃到飘下的雪花,并说到“more white”。
这一刻,无法得到内心救赎的金子将头埋进了自己亲手做的白色蛋糕中,第一次主动接近洁白,却也明白自己此生都无法洁白,不可否认,在这十几年中,金子利用别人达成自己的愿望,也正因如此她始终得不到内心渴望的救赎,这是一个无法破壁的死循环,从选择进入的那一天,就注定了结局只能是达到目的——手刃仇人。
金子打翻豆腐,却比任何人都更希望洁白的活下去;育树胆小简单,却从未怕过金子也真心爱着她;白老师心狠手辣,却信守承诺给Jenny送到了一个良好的寄养家庭;每一位父母都心疼孩子,却都更关注赎金的下落并要拿回曾经的赎金。
这世上没有完人,也没有固定的救赎模式,一块豆腐、一片雪花都无法救赎人心,仪式感本应存在于每一次的人生大事件中,但是很遗憾,唯独在寻求内心救赎之时,仪式感的洁白显得虚假。
人们可以用星空下的求婚,记住爱情最甜美的一刻;可以看着到手的录取通知书,记住自己曾经的努力;甚至可以在朋友圈互相大骂,记录下好友变仇人的时间。
唯独活的洁白无法具象化,因为洁白只在人心。
G. 请介绍一下法国电影《撒旦阳光下》
◆原 名:Under The Sun Of Satan
◆译 名:在撒旦的阳光下
◆导 演:莫里斯·皮亚拉 Maurice Pialat
◆演 员:热拉尔.德帕迪厄 Gérard Depardieu
桑德琳娜.博 Sandrine Bonnaire
莫里斯·皮亚拉 Maurice Pialat
◆类 型:剧情
◆片 长:93 分钟
◆上 映:1987年
◆国 家:法国
◆简 介:
女主角摩婕是一个叛逆、开放、大胆几乎人进可夫的女性,她未婚而怀孕,开枪杀人,甚至试探神职人员....。男主角多全森神父是一位律己严修的苦行僧,他净室自省、自我鞭打,努力摆脱尘世的烦恼....。
撒旦总是带着诱惑的面具,而上帝却总是一副暮气沉沉的模样,皈依谁是所有有着欲望的人的难题。信仰不是念经,甚至不是苦修,他是一种心境:平和而安详。永远有一个点推向皈依的最初,世间没有多少无缘无故的事件。突发事件像程序里的瑕疵,让未来的进程动荡不安。
《在撒旦的阳光下》过于晦涩和思辩,神秘主义色彩过于强烈,牧师多尼桑穿越乡野的镜头其实十分笨拙,寻路和迷茫的主题在长长的行走里有些乏味,生命中上帝和撒旦永远如影随形,多尼桑在暗夜里和撒旦的邂逅其实是心灵之神的退却,自己的软肋被击中而已,我们都带着撒旦的暗记来到世界,是对神的信仰让生命百毒不侵。导演莫里斯·皮亚拉特模糊了存在的边界,在超现实主义的话语里让思想长出了翅膀,所以电影就成为了自我和上帝/撒旦的对话,我们看这部电影仿佛在是个老者给我们灌输宗教哲学。
《在撒旦的阳光下》是部好电影,充满理性的思辩和对神的质疑,但是,他的理性让大多数人敬而远之,成为一块供人瞻仰却积满灰尘的牌位。一句题外话,原作者贝尔纳诺斯在发表这小说后也因为车祸撞成残废,仿佛泄漏天机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