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戈达尔的电影《中国姑娘》讲的是什么
呵呵,你怎么会想到这部电影啊。
中文:中国姑娘
英文:La Chinoise
别名:中国女
发行:1967年
导演:让-吕克 戈达尔(Jean-Luc Godard)
第三十二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评委会特别奖
导演戈达尔醉心于宣扬毛泽东主义,他的这部机敏的讽刺作品激怒了循规蹈矩的批评家。戈达尔当时的妻子Anne Wiazemsky在片中饰演一个哲学系学生,她对校园里的四个毛主义小组成员很同情。他们的目标老是为外界因素所干扰,如招贴海报,红宝书,教条化的颂歌等,似乎总也弄不清自己政治信念的真正含义。他们也不能对实践活动给予任何一点思想上的支持。
戈达尔显然处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尽管在描述他们的狂热时尽量向革命者的传统风格靠拢。
剧情简介:
60年代下半期的某一天。巴黎某区。银行家的女儿维络尼卡在一位已同双亲外出度假的女友处借来的住宅里,召开“马列主义***”支部会议。房里堆放着一大批小红皮书,墙壁上醒目地挂着一些手写的毛泽东语录。在从北京传来的无线电广播声中,维洛尼卡宣布支部正式成立,并以“阿登-阿拉维亚”的命名,以纪念被法国***开除出党的这一同名小说的作者波尔·尼赞。支部成员包括青年演员吉罗姆、女佣人伊沃娜、画家基里洛夫和大学生亨利。维洛尼卡给支部规定的任务是“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正值此时,原先缺席的亨利走了进来。他血流满面,是在巴黎大学同法共党员们进行关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辩论时被打伤的。这使维洛尼卡更有理由宣布她的“路线”的正确性,即不仅不与法国***为伍,而且视其为主要敌人。
接下去一大段,影片并没有去作通常意义上的情节发展,而是让各个人物轮流以特精写镜头出现,面对摄影机镜头现身说法。
先是演员吉罗姆上场,他说道:“现在我向你们解释一下什么是新戏剧。中国学生在莫斯科街头散发小册子,理所当然地受到了阻挠。第二天在中国使馆举行记者招待会,他们头缠绷带对资产阶级记者们高喊:'你们瞧,这就是修正主义者对我们干的好事!'他们兴高采烈地同《生活》杂志和《巴黎今晚报》的记者会面,然后解开绷带,原来他们的头脸干干净净,没有任何受殴打的痕迹。记者们受到愚弄后大为恼怒,却不懂得这就是新戏剧。”
银幕上打出字幕:“什么是新戏剧?那就是实验。”吉罗姆继续讲:“真正的戏剧就是对现实的思考。我想说,这类似布莱希特(银幕上出现布莱希特的照片)或莎士比亚(银幕上出现莎士比亚的肖像画)。是啊,是啊,毛的思想可能没有什么助益:在任何情况下需要的是真诚和狂热!”此时吉罗姆已不是在说话,而是朝着摄影机大声吼叫了。接着他又喊道:“你们会以为我像小丑那样在扮鬼脸,就因为他们在拍摄我;完全不是这样,我所以真诚,是因为摄影机就在我面前。”这时摄影师库塔尔和他的摄影机出现在银幕上,传来了导演戈达尔的声音“停!”,镜头号码的字样又一次显现。
在这幢房子里当女佣的姑娘伊沃娜也是这样上场的。她直接朝着摄影机镜头谈起她出生的农村,谈到她为何来城市谋生,因为赚的工资不够用,只得在业余时间去当妓女,说她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活生生的证明。
然后是“中国姑娘”维洛尼卡本人现身说法。她声称,她就像凯洛尔童话中的爱丽丝揭开通向奇境的帷幕那样,给自己发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如果我有足够勇气,我就要炸掉巴黎大学、卢浮宫和法兰西喜剧院……是啊,我知道得很清楚,我跟工人阶级脱节,但这也没有办法,因为我出身于银行家家庭。”
这时银幕上第一次出现了随后在影片进程中一再重复出现的字幕:“帝国主义者还活着!”
伊沃娜继续在她的三个听众面前发表演说:“革命者教会我们,研究情况要从客观现实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为图解她这段话,接着演出了以越南战争为主题的哑剧:吉罗姆戴着眼镜,代替镜片的是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的国旗;伊沃娜换成妇女装束,做出端碗吃米饭的样子,有几架玩具飞机开始在她周围盘旋。伊沃娜满脸涂上红色油彩,用玩具自动步枪射击;吉罗姆则面对摄影机念着关于“两种共产主义”的台词:一种是莫斯科修正主义的蜕化变质的共产主义,另一种是越南式的共产主义。美帝国主义被扮成一个带老虎面具的人,他正在用红色电话和克里姆林宫通话。这段戏中戏以维洛尼卡的“采访”而告终。她宣称,她已对法国***彻底绝望,要在北京寻找自己的理想。
收音机传来《国际歌》,睡在地板上的支部成员们在北京无线广播中醒过来。他们和着这歌声在阳台上做操。然后,这个组织的另一名成员、画家基里洛夫出来发表自己的宣言。他其实并未创作过任何画,只是重复了汉堡某位画家的实验,把涂满各种色斑的条幅到处悬挂,以示对“压制现代派艺术的虚假自由”的抗议。他的政治信条是,“如果马克思列宁主义存在,那就意味着一切都可以被允许。”
基里洛夫用粉笔在黑板上信手写上一些政治家、诗人和艺术家的名字,然后一个个擦掉,从萨特开始,一直到谷克多、伏尔泰、索福克勒斯、大仲马、博马舍、拉辛、拉比什及其他人,只留下了贝尔托特·布莱希特的名字。镜头外有人念着毛泽东的语录:“我们应该在文艺领域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最后,基里洛夫歇斯底里地大喊:“没有炸弹的革命者就不是革命者!给我炸弹!今天我们人数虽少,明天就会很多!”
夜里,在充满浪漫情调的轻柔的音乐声中,维洛尼卡对试图向她求爱的吉罗姆说,她不能和他发生关系,因为爱情会妨碍她的革命活动。银幕上又出现了“帝国主义者还活着”的字幕。整个支部弯弓向“人民敌人”的画像射箭。戴眼镜的亨利说了几句试图维护法共的话,马上被连喊带叫地赶出支部:“滚到莫斯科去,修正主义分子!”维洛尼卡破口大骂法共领导人,还捎带骂了蓬皮杜、加罗蒂、密特朗和威尔逊。她宣布,进行斗争的唯一手段是恐怖。
维洛尼卡坐在列车车厢里,在窗外飞驰而进的景物的背景下,与天主教工会某领导人和《当代》杂志记者进行一场漫长的对话。维洛尼卡列举了自己所有敌人的名单,其中包括战争制造者、官僚主义者、企业家和反动知识分子。她对当前中国关闭大学欢呼雀跃,认为在法国也应该如此行事,一切应该“从零开始”。维洛尼卡认为现在应该往大学里扔炸弹,还援引上一世纪俄国虚无主义者的经验,说扔炸弹最后扔出了1917年的革命和伟大的十月。她对谈话者产,如今已到了采取行动的时候,苏联文化部长肖科洛夫应法国政府邀请即将前来巴黎,应该把他杀死。
为对杀死肖科洛夫承担责任,经“支部”讨论决定,基里洛夫应该牺牲自己。基里洛夫写了遗言,说明他杀死苏联文化部长,一是为了制止他在南特大学新学系成立会上发言,二是以恐怖行动消除政府使法国各大学陷入的文化冷漠状态。当维洛尼卡和吉罗姆念着这字条的时候,邻室传来一声枪响,基里洛夫自杀了。吉罗姆小心地从他手里拿出枪,用一块布把它包起,以免抹掉他的指纹。
维洛尼卡偕同吉罗姆驾车来到苏联代表团下榻的旅馆。她让吉罗姆待在车里,自己跑进旅馆大厅,向守门人询问了一下房间的号码,在二层楼的一个过道里消失不见了。接着,她在大玻璃窗里出现,向吉罗姆挥手示意,又跑往旅馆的另一侧。录她再次出现时,她举起拳头做出胜利的记号,走出旅馆。坐进车子后,她向吉罗姆解释,开头她看错了房间号码,把“23”看成“32”,最后还是顺利完成了任务,把苏联部长解决了。
在“支部”已离去的那所房子里,主人们已从外地回来,从墙上取下“条条道路通北京”的标语并开始清扫房间。维洛尼卡在画外向观众说出最后一句台词:“……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⑵ 好看的政治电影
《总统班底》,导演:艾伦·J·帕库拉 (1976)
真实改编自“水门事件”的电影《总统班底》之所以入选,不仅是因为该片详细描述了明星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揭露“水门事件”的全过程(记者分别由罗伯特·雷福德和达斯汀·霍夫曼饰演),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部引人入胜的政治惊悚片,同时将尼克松当政时期的政治腐败大白于天下。
《战舰波将金号》,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 (1925)
《战舰波将金号》诞生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思想洪流之中,讲述了一艘战舰上的水兵进行起义的故事,并且对现代电影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虽然有些观众可能会因该片浓厚的苏联政治宣传痕迹而对其嗤之以鼻,但是我们可以转而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今天所看的电影当中,又有多少是不含有丝毫政治宣传的呢?
《战舰波将金号》奠定了影响至今的电影蒙太奇理论,影片中的“敖德萨阶梯”段落经常出现在电影教科书中。——译者注
《哥斯拉》,导演:本多猪四郎(1954)
大导演库布里克的粉丝们或许会抗议,库氏关于原子弹的讽刺剧——《奇爱博士》(1966)——为什么没有上榜?这是因为《哥斯拉》取代了它的位置。在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不到十年后,本多猪四郎执导的科幻电影《哥斯拉》,对核武器战争进行了毫不掩饰的批判。更何况,电影里面还有一只大怪兽!
《灵通人士》,导演:阿曼多·杨努齐 (2009)
这部获奥斯卡奖提名的政治讽刺剧(根据英剧《幕后危机》改编),不但证明了英国电视喜剧可以成功的转战至大银幕,而且其中犀利的对白,更揭示了政客们在权力的追逐中,是如何通过操控冠冕堂皇的政治辞令来达到其目的。
《卡多什》/《禁城之恋》, 导演:阿莫斯·吉泰 (1999)
《卡多什》的故事发生在耶路撒冷一极端保守的犹太社区。影片详细刻画了两姐妹在严苛的犹太风俗下所遭遇的生活困境。导演阿莫斯·吉泰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直面以色列严峻社会现实的创作态度,让他在自己的祖国成为备受争议的人物。
《中国姑娘》 ,让-吕克·戈达尔 (1967)
作为一名法国新浪潮《电影手册》派的毕业生,戈达尔在六十年代末成为了高调的政治电影人。《中国女人》以陀思妥耶夫斯基1872年小说《群魔》为原型,描摹出心怀革命理想的法国青年学生们的群像,既展现了青春理想主义的激情,又流露出其无可奈何的挫败感。
“《电影手册》派”是指,从1955年开始聚集在以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为首的《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周围的一批青年影评人,他们后来从影评工作过渡到拍片,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将。——译者注
《以祖国之名》,导演:肯·罗奇(1995)
跟随一名英国青年从利物浦启程,志愿参加西班牙内战的旅程,《以祖国之名》所涉及领域与乔治·奥威尔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一书类似。导演肯·罗奇从西班牙反西斯运动下不同思想派别的激烈争斗中取材,打造出扣人心弦的剧本,让《以祖国之名》成为一部无出其右者的伟大影片。
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也曾以志愿者身份参加西班牙内战,并于1938年写成描述西班牙内战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发表。——译者注
《纳什维尔》,导演:罗伯特·奥尔特曼 (1975)
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史诗以美国的乡村音乐,以及心怀鬼胎的总统竞选活动为中心,于1976年美利坚建国两百周年前夕,对美国社会精神危机进行了洞若观火的全面考察。
《草莓与巧克力 》,导演:托马斯·古铁雷斯·阿莱 (1994)
支持祖国的革命,还是冷眼旁观古巴的社会现实,世界知名的古巴导演托马斯·古铁雷斯·阿莱在二者之间进行着谨慎的创作。《草莓与巧克力》讲述一名大学生结识了一位同性恋艺术家,后者极力反抗卡斯特罗统治下对同性恋者实施的迫害。
《阿尔及尔之战》, 导演:吉洛·彭特克沃 (1966)
《阿尔及尔之战》是一部毫不妥协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宣言,意大利导演彭特克沃用坚韧的黑白影像记录下阿尔及利亚针对法国的反殖民主义战争。此外,它也为任何试图粉碎游击队运动的军队敲响了警钟——2003年,五角大楼在伊拉克战争开始后不久,曾给所有人员放映了这部影片。
⑶ 戈达尔算是法国最伟大的电影人吗他的电影有什么特点
在法国戈达尔也是比较出名的一个导演,拍摄过很多影视作品,受到了观众的认可,而这些作品都是比较有特点的,戈达尔在拍摄电影的手法上跟其他导演有一些差别,戈达尔会更加喜欢记录真实的一面,拍摄出来大部分的作品都会给人很真实的感觉。戈拉尔拍电影的时候,想法也是比较大胆的敢于创新和挑战。《随心所欲》这个作品在播出之后就获得了特别奖项。《狂人皮埃罗》也获得过金狮奖,《已婚妇人》,《女人就是女人》,《中国姑娘》,《受难记》等电影在上映之后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戈达尔也因此也获得了无数奖项。
戈达尔的去世也让很多粉丝都感觉到惋惜,毕竟在电影界的地位也是无法撼动的,在这些作品当中也能够感受到哥达尔的用意,拍摄的电影都以真实为主。在法国戈达尔也是有很多崇拜者的,而且很多导演也都非常想要跟戈达尔学习拍摄技巧,在电影界当中也给电影的形式赋予了新的意义。
⑷ 姹傛帹鑽愬嚑閮ㄥソ鐪嬬殑浜屾垬瑷鎯咃紵
濡傛灉浣犲枩娆浜屾垬棰樻潗鐨勮█鎯呯數褰,杩欓噷鏈夊嚑閮ㄦ帹鑽:1.銆婁贡涓栦匠浜恒:缁忓吀鐨勪簩鎴樼埍鎯呯數褰,璁茶堪涓涓濂虫姢澹鍦ㄦ垬浜変腑涓庝笁浣嶇敺澹鐨勬晠浜,娣卞埢鑰屾偛澹銆2.銆婁翰鍚荤殑鑳屽彌銆:浜屾垬鏃舵湡,涓涓娉曞浗濂冲╃埍涓婁簡涓浣嶅痉鍥藉啗瀹,鎺㈣ㄦ垬浜夌幆澧冧笅鐨勭埍涓庤瘉涓栨佸害銆3.銆婃繁娴锋綔浼忋:涓瀵圭敺濂崇壒鍔″湪浜屾垬鏈熼棿濂夊懡娼滃叆娉曞浗,鎵ц岀樺瘑浠诲姟鐨勫悓鏃朵篃浜х敓浜嗘繁鍒荤殑鐖辨儏銆4.銆婇泤鍏稿滀箣璋溿:鏁欐巿鐨勫コ鍎胯鎹曞叆寰峰浗闆嗕腑钀,鏁欐巿涓庝竴浣嶇編鍐涗笂鏍¤仈鎵嬭惀鏁,杩囩▼涓鍙屾柟浜х敓澶嶆潅鐨勬劅鎯呫 5.銆婂拰骞抽キ搴椼:璁茶堪涓涓鍦ㄤ笂娴峰拰骞抽キ搴楀伐浣滅殑濂虫湇鍔″憳,鍦ㄦ垬浜夌垎鍙戝悗鍥板湪楗搴楁棤娉曞嚭鍥,涓庝竴浣嶆棤娉曞嚭鍥界殑淇勭綏鏂鍖荤敓鐩告亱鐨勬晠浜嬨6.銆婅タ绾挎棤鎴樹簨銆:涓涓骞磋交鐨勬硶鍥藉コ瀛╀笌涓浣嶅湪瑗跨嚎鏈嶅焦鐨勮嫳鍥藉啗瀹樼浉鐖,鍦ㄦ垬浜夌殑闃村奖涓嬪埢楠ㄩ摥蹇冦傝繖浜涚數褰遍兘浠ヤ簩鎴樻椂鏈熶负鑳屾櫙,璁茶堪鐢峰コ涓讳汉鍏鍦ㄦ垬浜夌幆澧冧笅鍘嗙粡鐢熸荤诲埆鑰屼骇鐢熺殑鍔ㄤ汉鐖辨儏銆傜埍鎭嬩箣浣欎篃甯︽潵鎮插搥鍜屾棤濂,娣卞埢鍦板睍鐜颁簡鎴樹簤鐨勬儴鐑堜笌瀵圭敓鍛界殑姣佺伃銆傚傛灉浣犺拷姹傝繖鏍锋偛澹鑰屾繁鍒荤殑鐖辨儏,杩欎簺鐢靛奖浼氭槸寰堝ソ鐨勯夋嫨銆傚笇鏈涜繖浜涙帹鑽愯兘婊¤冻浣犵殑闇姹傘傚傛灉杩橀渶瑕佹洿澶氱數褰辨帹鑽,鎴戜篃寰堜箰鎰忎负浣犳彁渚涘缓璁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