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时候看过的一位外国小女孩主演的影片,内容名字都忘记了,只知道她当时很火,谁能提供一下信息
秀兰·邓波儿(Shirley Temple)1928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莫尼卡。秀兰的父亲乔治是洛杉矶一家银行的普通出纳员,母亲格特鲁迪斯是芝加哥一个珠宝商的女儿。秀兰·邓波儿有两个兄弟,他们分别是杰克和小乔治。 两岁时,秀兰·邓波儿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岁时的邓波儿在贤明的母亲的安排下进入一所叫米格林的幼儿舞蹈学校接受训练,这是好莱坞星探经常出入的地方。秀兰·邓波儿的母亲一心渴望女儿能演上更重要的角色,而这个机会在1934年桑塔莫尼卡的一座影院门前出现了。当时词作者贾伊·戈尼正在编写爱国歌舞片《起立欢呼》,他的视线一下子被在台阶上哼哼跳跳等候妈妈的秀兰吸引住了,当即决定为她在这部影片中安排一个角色。影片大获成功,五岁的秀兰立刻得到一份七年的演出合同。 在那一年里,她在福克斯公司演了《新群芳大会》、《小安琪》、《小情人》等8部影片。由于在这几部影片的出色表演,她因此跻身十大明星之列。同时她还获得了第7届奥斯卡特别金像奖。 1935年,秀兰又主演了三部热门影片,其中包括表现她扛枪打仗的《小叛军》。罗斯福总统邀请她去白宫作客,她恶作剧地将带去的小石子掷在第一夫人的后背上。“瞧我还能射得很准!”她向大家发出警告。这一年,稚气未脱的秀兰·邓波儿还在中国大戏院门口水泥地上留下了手足印记和一句话:“我爱你们大家!” 1937年她出演了和她性格相符的电影《小公主》。 1938年在她10岁时,秀兰已经是美国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她的演唱、舞蹈和灿烂的笑容使无数人为之倾倒,“秀兰娃娃”玩具是每个女孩童年生活的组成部分。1939年,秀兰的片酬已超过12万美元,另外还有20万元的红利,而当时的票价只有15美分。但在当年,与她签约的20世纪福克斯公司一再拒绝对米高梅公司借用她主演《绿野仙踪》的请求,而是安排她演出了《小孤女》。其实当时她已渐脱稚气,完全可以出演这一角色,只是福克斯公司实在不愿意放掉这颗摇钱树,结果成全另一位好莱坞童星朱迪·嘉兰。而相反秀兰在《小孤女》中因为发育,她头发的曲线已被身材的曲线所代替,观众无法接受他们最喜爱的小宝贝已经长大的现实。
进入四十年代初邓波儿的魅力渐失,她自己也开始对演艺生涯产生厌倦。15岁她结识了中学女同学的哥哥、22岁的空军士兵约翰·阿加尔。两年后,他们结了婚。秀兰还在演电影,但这时她已经把料理家务看得比好莱坞更重要。谁知阿加尔却背道而驰,他反倒在为当演员而努力。这一决定使秀兰大为震惊,她更不能容忍阿加尔酗酒的恶习,这一恶习使他因酒后开车而多次被捕。1950年,在女儿苏珊出生两年后,他们决定分手。 不久,秀兰便在夏威夷遇见了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查尔斯·布莱克。令她感到欣慰的是,查尔斯从未看过她主演的电影。为了慎重起见,她拜托老朋友,美国联邦调查局长胡佛替她作了一番调查。“我不想再次遭受打击,”她说,“幸运的是,他们说查尔斯像苹果酱一样毫无杂质。” 他们于1950年12月16日结婚。已经在演艺圈干了19年的秀兰正式决定退出,从此她再也没有演过一部电影。她与查尔斯婚后生了两个孩子,洛伊丝和小查尔斯。
五十年代的秀兰·邓波儿主持过有关她以及她电影的一些回忆性电视节目;六十年代,秀兰·邓波儿以共和党发言人的政治形象复出,进入了政界,并且成为活跃的政治家。她曾担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团代表,1974年担任美国驻加纳大使,任期两年。她回忆说这段时间是她生活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两年后任福特总统的礼宾司司长,成为第一个担任这一职务的美国妇女。秀兰·邓波儿在1977年4月来中国访问。 秀兰邓波儿是电影史上一个特殊年代的传奇,她在每个国家所赢得好奇心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相比的。 现已安度晚年的秀兰·邓波儿爱好园艺,喜欢养马骑马,还养有一批猫与狗,高尔夫球和收集关于她一生的纪念物和影片成了她打发时光的消遣。她曾对她的电影观众说过一段话:“我希望广大热爱秀兰·邓波儿的人们不要把她想象成还认为自己是神童的秀兰·邓波儿秀兰·邓波儿,而要想象她是一个妻子和母亲,她找到了时间和热情来培养新的兴趣和开始新的生涯,如政治生涯和外交生涯。童年时代能成为好莱坞的‘超级明星’的我对这段生动的经历仍保持美好的回忆,我觉得我是一个卓有成绩的幸福的女人,自然也是幸运的女人。”秀兰·邓波儿始终为自己的过去感到骄傲。就是在最近她还说,“如果我还能再活一遍的话,我将不会对我的一生作任何改变。”
2. 影视漫谈:海蒂~一部关于亲情,友情,爱,人与自然的影片
影视漫谈:海蒂
这是一部2015年由瑞士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同名小说《海蒂》改编的电影。
电影开头,小海蒂站在山坡上,听着高空中鹰的鸣叫,她情不自禁地像鹰展开双翅一样伸展开双臂,纯真的脸上是欢乐的笑容。
这个场景太美了,碧绿的山坡,点缀着花朵,远处是青山,蓝天白云下是飞翔的鹰,金色的鹰嘴,敏锐的鹰眼,它低头望向下方,似乎看到了山坡上伸展双臂的快乐地望向它的小海蒂,因而发出了和声。柔和清脆婉转的背景音乐更是画龙点睛,为这幅天地人和自然和谐的画面增添了和谐的色彩——这音乐太美了,简直令人陶醉。
爷爷是个怪老头,独自一人生活在山上,他不想接受海蒂,但小海蒂并不介意他初次见面给她的闭门羹,她机灵地找到了山羊的棚屋,跟山羊们睡了初来乍到的一晚。
爷爷虽然表面上凶巴巴的,一副不搭理小海蒂的样子,他躲在屋里偷偷观察,看到小海蒂并没有离开,而是拿着她的小包裹进了棚屋,心情复杂地舒了口气。
小海蒂像块快乐的牛皮糖粘上了爷爷,她把爷爷阁楼上的干草堆作为自己的小床,背着爷爷给她准备的干粮——奶酪和肉干,跟着小牧羊人彼得一起去阿尔卑斯山上去放牧。她丰盛的干粮还馋到了小彼得,在偷吃被发现后,小海蒂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大方地与他分享干粮。
从彼得偷吃干粮可以看出,爷爷虽然不愿意接受海蒂,但在吃上,一点也没有亏待她,每天早上,还要提醒她把奶喝了。
海蒂听了彼得关于爷爷的传言,想跟爷爷保持距离,要回牲棚屋睡觉。爷爷跟她说:人们常会说三道四编排别人,你需要决定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还是别人说的话。
小海蒂决定信任爷爷,她拥抱了爷爷。白胡子老头被这个小人儿的温暖的爱的抱抱感化了。
海蒂决定相信爷爷,她扑过去拥抱爷爷
第二天一早老头就起来,干劲十足地为小海蒂做了一张漂亮的椅子。
放羊回来的海蒂看到爷爷为自己做的椅子,感动地再一次拥抱了爷爷。这次白胡子老头敞开心怀接受了这个爱的抱抱,祖孙俩的感情在爱的抱抱中升温了。一直冷着脸的酷老头的脸上终于漾起了笑容。
被爷爷正式接纳的小海蒂从此快乐地生活在山上。白天与彼得一起在山上放羊,在景色如画的山上两人一起戏耍,BGM声也格外欢快,连观看电影的人都情不自禁地满脸堆笑。
晚上爷爷给两个一身水的小家伙擦干,烤火。白胡子老头一点也不嫌麻烦,脸上跟孩子们一样也笑嘻嘻的。
爷爷给小淘气擦头发
看到这个情节,想起我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不慎掉到河里(被一个小伙伴推下去的),自己挣扎着爬上岸后(新挖的河,很深,但幸好比较窄,自己使劲扑腾着扑到对岸),被爷爷劈头盖脸骂了一顿,接着又把闻讯赶来的我妈也骂了一顿,说不好好管教孩子,到处野,淹死了拉倒。
因为有这种成长经历,有这种真正无情款的爷爷,所以看影片开头,总觉得这个爷爷也不算坏,虽然冷着脸,但既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不给饭吃,我自己小时候有次因为父母在外工作午饭时间没有回来,就过去爷爷家,看到他们正在吃饭,就在饭桌边转悠,被爷爷臭骂一顿,骂我不要脸,来蹭他们饭吃。骂被骂了,其实一口吃的都没吃到。最后我被赶走了,出去大路上等爸妈回家给我做饭吃。
话题扯远了,有时看影视,看到某些情节,总会情不自禁扯到自己身上,所谓跨越时空的联想吧。
Anyway,爷爷虽然没有让海蒂跟彼得一起去上学,但看到海蒂因为思念小伙伴闷闷不乐,他便亲自带着小丫头坐着雪橇送她下山找彼得玩。
祖孙俩坐着雪橇下山去彼得家
两个都笑得好开心
晚上爷爷接海蒂回家,爷爷背着海蒂上山
爷爷没让她上学,是因为那时孩子们的课安排在冬季——可能跟当时的经济生产有关吧,春夏季家里需要孩子们帮忙家务,放牧之类,但到了冬季,孩子们闲下来了,就有时间学习了。爷爷因为住在山上,冬天经常大雪封山,而学校在山下,让小海蒂去上学的确也有点不现实,太危险。
电影的第二段情节是海蒂被姨妈强行带到大城市法兰克福做一个富贵小姐的女伴。
海蒂与克拉拉相处得很好,但家庭教师洛特梅尔不喜欢她,认为她是个粗野的无法教化的乡下丫头,会给克拉拉带来不良影响,一心想要赶她走。
海蒂因为十分思念阿尔卑斯山,有次就偷偷带着克拉拉溜出去附近的高塔,想站在塔上以便能看到她日思夜想的美丽的山。
家里发现两个孩子不见了,着急地到处寻找。她们被带回来后,家庭教师十分生气,既罚海蒂不准吃晚饭,还责令她面对墙壁罚站。
海蒂被罚后想要离开回家,但被家庭教师阻止了。而克拉拉因为海蒂要离开她而难过得哭了起来。于是海蒂不得不留下来。但从此她便不开心了。
这个情节让人想起前几天武汉14岁男孩因为被母亲当众打了耳光后跳楼身亡的事。小海蒂被责骂惩罚后的反抗被无情地镇压住了,但她幼小的心灵受了伤害,
因此患上了严重的梦游症,曾经在山上奔跑的强壮的小身体也病了。在武汉14岁男孩跳楼这个事上,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一点小挫折都受不了,打个耳光就要跳楼。
是打个耳光就跳楼吗?从母亲当众理所当然般的责罚他后扬长而去的那种姿态,可以推想,这种责罚已经常规化了。当孩子无法向上向家长制家庭反抗时,他只能放弃他自己。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的处境令他绝望。
不是成了父母就有掌控和责罚孩子的权力。父母子女之间,重要的是爱,彼此的爱,而不是家长的权威。
话题又扯远了。
小海蒂还是幸运的。因为泽塞曼先生的医生好朋友及时发现的海蒂的状况,他严厉要求朋友立即把海蒂送回家。
小海蒂终于回到了她思念的大山,终于又回到了爷爷和朋友身边。爷爷听到久违的小海蒂的叫声,震惊得手中的木板都掉了。祖孙俩又一次开心地爱的抱抱。
没有海蒂陪伴的克拉拉很不开心,但她终于放下芥蒂,接受了海蒂热情邀请,前去阿尔卑斯山上看望她。
在美丽的山上,在小伙伴们陪伴下的克拉拉,居然克服了心理障碍,再次站了起来。
电影的结尾也很有意味,有了当作家理想的海蒂在山上随着飞翔的大鹰展开双臂向前奔跑,而熊孩子彼得则懒洋洋地躺在草地上自得其乐。
这个电影真的太棒了。
首先,风景好。那山,那水,那蓝天白天,美呆了。加上优美的BGM,OMG,简直人间仙境。太美了。观看简直是种享受。
其次,故事情节安排得好,层次分明,层层推进。
第三,人物形象塑造得好。白胡子爷爷由冷酷到融化到充满温情。其它的角色,都各有其特色,没有大奸大恶,基本也是“人之常情”。
比如海蒂的姨妈,强行把海蒂送到法兰克福,一方面的确海蒂需要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姨妈也从中得到了报酬。不能单纯地批评她坏。但从中可以看到,小孩子没有话语权,无法为自己发声,只能被大人操纵。
家庭教师呢,其实也有她的背景原因,她对海蒂说:她是有多希望自己能在克拉拉这样的家庭中出生成长。意味着她的原生家庭也不行,她通过自己努力,力图能在社会上立足,力图能挤入上流社会,其实对于很多平民阶层,进入上流社会不就是人生的一个目标吗?所谓“人往高处走”。
还有小彼得,既有孩子的天真,也有孩子式的坏,因为嫉妒海蒂与克拉拉的友情,他破坏了克拉拉的轮椅。但孩子就是孩子,最后孩子们还是快乐地玩在了一起。这也是环境影响,爷爷,海蒂,克拉拉对他都很好。好的环境,包括好的人,与好的自然环境,都会对人产生好的影响。
还有其它一些配角及其路人角色,都很好(语言太贫乏了,只会说‘好。
最后,两个小女孩演员太好看了。谁能不喜欢这样的小女孩啊。
强行说下结论:
这个电影/故事表达了亲情,友情,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相处,以及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模式。
3. 想找一部外国电影。老片了,主角是一个小女孩,旅途中经过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地方,还有类似巨人国的。
善良、单纯的8岁小姑娘海蒂被姨妈送到山上,跟性情古怪的爷爷住在一起。虽然爷爷和别人不一样,但很快,她就爱上了山上的一切。可姨妈又把她送到城里的一户人家去陪伴有残疾的小姐。那里虽然衣食无忧,但女管家对她非常严厉,女仆也瞧不起她,最主要的是没有大山和自由,海蒂由此患上了思乡病。 最后,海蒂终于又回到山上,并且在一个蓬勃盎然的春天,克拉拉在其奶奶的陪伴下来到了阿尔姆大牧场。爷爷的真情挽留使克拉拉留了下来,经过爷爷的细心调养,克拉拉健康起来。在海蒂的鼓励下,克拉拉出现了奇迹,竟然学会了走路,在阿儿姆山上的两个月里,她们的友谊更加深厚了。
是这个么
小海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