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外大片 > 浮生若梦法国电影影评

浮生若梦法国电影影评

发布时间:2021-07-20 18:24:39

❶ 谁看过浮生若梦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

浮生若梦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1938)
导演: 弗兰克·卡普拉

主演: 詹姆斯·斯图尔特 / 琪恩·亚瑟 / 莱昂纳尔·巴里摩尔
浮生若梦的剧情简介 · · · · · ·
故事描述华尔街巨子卡比为了赚钱而有意将工厂扩展到住宅区,但遭该地范德霍夫家族强烈反对。范家成员个个性情古怪,次女爱丽丝并在卡比公司担任秘书,又和卡比的儿子托尼相恋,引起卡比的不满。双方的纠纷最后由德高望重的祖父居中调解,卡比也变成乐善好施的慈善家。
改编自获得普立兹奖的百老汇舞台剧,采用喜剧手法宣扬新睦邻的主题,在三十年代面对经济不景气打击的美国老百姓因而感受到人际温情和生活希望,使这部洋溢着乐天思想的影片勇夺当年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殊荣。导演弗兰克.卡普拉以其一贯兼具讽刺性与娱乐性的手法拍出人情世态的微妙冲突,莱昂内尔.巴里莫尔、琪恩.阿瑟、詹姆斯.斯图尔特等演得也成功。

❷ 谁看过浮生若梦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呀

楼主所说的浮生若梦总共有三部同名电影(2004,中国)导演: 王毓雅 主演: 王毓雅 / 黄瑜娴 / 林依晨 上映年度: 2004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又名: Free As Love 剧情简介 本片是国片女导演王毓雅的新作品,《飞跃情海》的续集,王毓雅、小娴主演。 小三(王毓雅饰演)原本是一个性格开朗且充满正义感的女孩,自从表妹小英 (林依晨饰演)为了救她沉入海底后便开始放逐自己,也对感情的份量重新定义。小台(黄瑜娴饰演)由于身手好,一出警校就被安排到社团卧底,在她善良的内心里,一直存在着对是非对错的矛盾与挣扎。打斗,在她迷失的世界里,变成她唯一的情绪出口。 小台和小英是国中同学,小英消失之前,曾经寄过一封信给她,小英告诉她自己的梁山伯就是小三,信中也诉说了她对小三的心情:『没有你的公路, 在摄氏38度的夏夜里, 都像在下雪』然而在小台灰暗的生命里却无法理解那是个怎样的感觉。小三的男友阿宾,透过阿国把小英的信了一份给小三,在几次因缘际会的交错中,小三和小台成了莫逆之交,但这却使得小三、小台、阿宾,阿国,四人的命运也因此作了一次攸关生死的无奈安排。 一场正邪试炼的风暴背后隐藏了怎样的前世情缘,单纯的输赢成了生死的分岭,小台在最后的时刻,能否了解到小英的心情?同名电影(1938,美国)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年代: 1938 地区: 美国 (更多...) 片长: 126 min 导演: 弗兰克 卡普拉 (Frank Capra) 浮生若梦编剧: 乔治 S. 考夫曼 (George S. Kaufman) / 莫斯 哈特 (Moss Hart) / Robert Riskin 类型: 爱情 / 喜剧 别名: 浮生若梦(中)/浮生若梦(台)/浮生若梦(港) 出品公司: 哥伦比亚/三星 色彩: 黑白 评级: 阿根廷:13 / 德国:6 / 芬兰:K-16 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弗兰克·卡普拉 Frank Capra 编剧 Writer: George S. Kaufman ....(play) and 莫斯·哈特 Moss Hart ....(play) Robert Riskin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琪恩·亚瑟 Jean Arthur ....Alice Sycamore 莱昂纳尔·巴里摩尔 Lionel Barrymore ....Grandpa Martin Vanderhof 詹姆斯·斯图尔特 James Stewart ....Tony Kirby 浮生若梦爱德华·阿诺德 Edward Arnold ....Anthony P. Kirby 米沙·奥尔 Mischa Auer ....Boris Kolenkhov 安·米勒 Ann Miller ....Essie Carmichael 埃迪·安德森 Eddie 'Rochester' Anderson ....Donald (as Eddie Anderson) 沃德·邦德 Ward Bond ....Mike, the Detective (uncredited) 斯普林·白灵顿 Spring Byington ....Penny Sycamore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 [美国] 发行公司: 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美国] (1938) (USA) (theatrical) 哥伦比亚三星 [巴西] (????) (Brazil) (DVD) Columbia TriStar [美国] (video) Cult & Classic [巴西] (19??) (Brazil) (VHS)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上映/发行日期(细节) 浮生若梦美国 USA 1938年8月23日......(premiere) 美国 USA 1938年9月1日......(New York City, New York) 美国 USA 1938年9月30日......(Los Angeles, California) 丹麦 Denmark 1938年12月26日 葡萄牙 Portugal 1939年12月21日 芬兰 Finland 1940年10月13日 德国 Germany 1946年 奥地利 Austria 浮生若梦1947年1月31日 美国 USA 1949年4月1日......(re-release) 芬兰 Finland 1960年8月19日......(re-release) 剧情简介 事描述华尔街巨子卡比为了赚钱而有意将工厂扩展到住宅区,但遭该地范德霍夫家族强烈反对。范家成员个个性情古怪,次女爱丽丝正好在卡比公司担任秘书,又和卡比的儿子托尼相恋,引起卡比的不满。双方的纠纷最后由德高望重的祖父居中调解,卡比也因而变成乐善好施的慈善家。 影评幕后 改编自获得普立兹奖的百老汇舞台剧,采用喜剧手法宣扬新睦邻的主题,在三十年代面对经济不景气打击的美国老百姓因而感受到人际温情和生活希望,使这部洋溢着乐天思想的影片勇夺当年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殊荣。导演弗兰克.卡普拉以其一贯兼具讽刺性与娱乐性的手法拍出人情世态的微妙冲突,莱昂内尔.巴里莫尔、琪恩.阿瑟、詹姆斯.斯图尔特等演得也成功。 浮生若梦同名电影(1979,美国)浮生若梦All That Jazz (1979) 更多中文片名: 爵士春秋 爵士乐大全 浮生若梦影片类型: 奇幻 / 剧情 / 歌舞 片长: 123 min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 西班牙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 Dolby 级别: Finland:K-16 / Sweden:15 / UK:15 / Iceland:L / USA:R / Singapore:NC-16 / Germany:12 / Argentina:18 / Chile:18 / Peru:18 / Canada:18A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鲍勃·福斯 Bob Fosse 编剧 Writer: 罗伯特·艾伦·奥瑟 Robert Alan Aurthur ....(written by) and 浮生若梦鲍勃·福斯 Bob Fosse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罗伊·施奈德 Roy Scheider ....Joe Gideon 杰西卡·兰格 Jessica Lange ....Angelique Leland Palmer ....Audrey Paris Ann Reinking ....Kate Jagger Cliff Gorman ....Davis Newman 本·沃伦 Ben Vereen ....O'Connor Flood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上映/发行日期(细节) 美国 USA 1979年12月20日 法国 France 1980年5月......(Cannes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亚 Australia 1980年7月17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80年8月14日 瑞典 Sweden 1980年9月5日 芬兰 Finland 1980年10月24日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20世纪福克斯公司 [美国]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 [美国] 发行公司: 20世纪福克斯家庭娱乐公司 [巴西] (Brazil) (DVD) Abril Vídeo [巴西] (Brazil) (VHS) 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美国] (Brazil) (VHS) 其他公司: Guitarman, NYC guitars La Da Proctions Inc. [美国] music editing Lee Gross Associates Inc. publicity R/Greenberg Associates Inc. [美国] title design Steve Frankfurt Communications title design Sylvia Fay Casting [美国] extra casting 浮生若梦Trans/Audio Inc. sound re-recording and mixing 剧情简介 乔是百老汇著名德舞蹈设计家,同时也是一位电影导演。在他拍摄德喜剧片《正直人》挑选的演员中有他的前妻,女儿,女友,还有用色相引诱他的克罗蒂亚,这些最终导致他感情上的脆弱,开始厌恶……

❸ 求一篇影评!!!!!!!!!!!!!

关于这个电影 去这里看看有好多影评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62116/
我就不往这里粘贴了,希望能帮的上你

❹ 求一部电影的影评

个人比较喜欢的一部电影:我,机器人 影评
我,机器人
一开始,对《我,机器人》这部电影就没抱多大希望,甚至有点等着看笑话的意思。原因很简单,我也算半个阿西莫夫的fans(初中时,我对图书馆谎称把《我,机器人》搞丢了,以三倍于书价的钱很不光彩地留住了这本书),而他老人家的《我,机器人》实际是个包括了8个小故事的短篇小说集,把它放在一个影片里表现出来,怎么能拍得好嘛。
现在看来,我确实小瞧了好莱坞的编剧们,小瞧了导演普罗亚斯。不能不说,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虽然影像上继承了导演在《乌鸦》和《黑暗都市》中对暗色调的偏爱,但节奏非常流畅舒服,除了开头有一点点沉闷外,全片绝无冷场。影片里2035年的纽约显得CG痕迹重了些,但那辆超酷的奥迪跑车和几场“人机大战”绝对能满足你的视觉渴望。它既不像《银翼杀手》、《人工智能》那样厚重压抑,又不像《终结者3》那样空洞乏味。动作、场面、演员,包括剧本深度,都给人一种刚刚好的感觉。
当然,令人不够满意的地方也就在这儿。看完影片,你可能会觉得其中要表现的东西太多了:人对机器人的恐惧;机器人与人的友情;机器人的反叛、觉醒和自由;男主角对心灵阴影的治疗……主旨反而不太清楚,被淹没掉了。说到底,它还是一部中规中距的好莱坞商业大片。好看、不乏温情、在不会让你累到的程度上产生一些思考,略具形态,浅尝辄止。要是你期望它能像普罗亚斯以前的《黑暗都市》那样独特不凡,恐怕你会失望的。

阿西莫夫,机器人
《我,机器人》从开拍到上映,一直笼罩在“阿西莫夫”的光环下。国外杂志评论说,光那些《我,机器人》的书迷,就能把影院填满。不过这些科幻迷可也不是好伺候的。电影还没出来,就被很多阿西莫夫的死忠fans骂得狗血喷头,说这部影片是给阿西莫夫的一记耳光。其实,影片只是用阿西莫夫的“三定律”搭了个架子,借了阿西莫夫书名来打打旗号,这叫做suggested by book(受小说的影响),而不是based on(基于小说改编)。
阿西莫夫到底何许人,值得科幻迷这样抵死捍卫?这家伙一生出了500多本书,既有内容几乎涉及了所有科学领域的科普作品,更有气魄宏大、严密巧妙的科幻小说。最有意思的是,这位思维触手延伸到无数光年外的幻想家居然绝不坐飞机,从不出门旅行,每天只是8小时以上地用打字机写作、写作——以每分钟90字的速度!
阿西莫夫最著名的作品有两个系列: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我,机器人》就是前者的代表作。8个有趣的小故事充满了精彩的逻辑推理。比如说在《捉拿机器人》中,主角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从63个看起来一模一样的智能机器人中,找出一个存在着缺陷家伙来。这个故事被巧妙地用在了影片当中,但威尔•史密斯与机器人斗法的过程远不如书里写的那样精彩。《推理》一篇更为有趣:被组装起来的智能机器人竟然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使者,“三定律”在他看来是上帝让机器人帮助弱者——人类提出的法规。在一个只有两人的太空站上,该怎样说服这个疯狂固执的家伙呢?每一次,阿西莫夫都把故事的主角推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总出现机器人学三定律似乎失灵的危险状况,然后你会发现,原来是人们对三定律的理解有偏差,而不是三定律本身有问题了。在这点上,电影卖的关子遵循了阿西莫夫的思路,可惜设想比较落好莱坞的俗套,不如阿氏自己的小说那么出人意料——大概这就是阿西莫夫生前不愿意跟好莱坞合作,把自己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原因吧。
影片的票房成功,为下一部阿西莫夫的巨著《基地》改编成电影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消息说,福克斯将把《基地》搬上银幕,而导演则有意于拍过《伊丽莎白》、《四根羽毛》的谢加•凯普尔——在我看来,这家伙有一定驾驭大场面的能力,但表现力却不够,缺乏迷人的风格,《基地》要落在他手里,未必是什么好事。

人,机器人
影片中,中央电脑viki的为了人类的“整体利益”,控制机器人,想把人类全保管起来,不允许他们出门,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这一思想其实已经超出了“三定律”故事的范畴,它的灵感显然来源于另一位科幻大师杰克•威廉森。他在其一系列的机器人小说(例如《束手无策》、《机器服务人》)中描绘过和影片非常相似的场景。对人的“过度保护”,其结果就是人类的灭亡。这里面包含了对机器人(先进技术)和人(劣根性)的双重不信任。有人说,在探讨人与机器人的关系方面,杰克•威廉森比阿西莫夫更深入。
可要是从科学事实来说,机器人与人的关系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伪命题。在看得到的将来中,机器人威胁论都是一种鬼扯,是电影需要的噱头。那些机器杀手代替的,实际是从前杀人狂、吸血鬼和怪兽的角色。而描写机器人与人的友情,也不过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另一种表达罢了。阿西莫夫的三定律只是自己写推理故事的一个依据,绝不是为研究机器人的科学家或者制作机器人的生产商设定的。更不代表他有什么对机器人的忧虑(可能恰恰相反)——这就好像写福尔摩斯并不意味着对社会治安状况的忧虑一样,不过是一种环境设定而已。
波兰的科幻大师,也是著名科学家,塔尔科夫斯基的名片《索拉利斯》的原作者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就曾说,将来,不大可能会有酷似人类具有个性的机器人出现。我们需要的,是机械手那样分工各异的机械工具,不是一个有两条腿,下班后会和其它机器人聊天,然后去找自己电子老婆的“人形机器”。

❺ 谁有法国电影蓝白红三部曲的影评,分别的,急求啊


对爱的肯定和盼望
一 爱与救赎

圣经上说:爱我们的邻人。

基斯洛夫斯基在影片中延续的他一贯的对神的崇敬之情,整部影片就以“爱”为核心展开。

影片中老法官提出一个问题:存在真正的爱吗?当瓦伦蒂娜说帮助购物可以让那位孤独的母亲好受些,老法官嘲弄似地指出瓦伦蒂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摆脱内疚感,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些。实际上是对爱的一种否定——人们的所谓爱的行为从根本上是为了自己。

影片中出现新老两代法官显然不是偶然的,他实际上扮演着审判者的角色——用窃听电话的方法对邻居们为人所不知的罪恶行径进行审判,他只是无力改变什么。笃信这一观点的老法官生活在空虚灰暗之中,但注定有红色出现在他的生活中:瓦伦蒂娜的到来使他对这一观点产生质疑,“你走后我告诉自己真恶心”,他停止了监听并去报了案。随着与瓦伦蒂娜的进一步交流,他终于看到了光明。实际上瓦伦蒂娜是在道义上对老法官进行审判,而与老法官经历相似的年轻法官奥古斯特又成为对老法官进行法律审判的第三个审判者。然而仅仅是审判远远不够。记得最后定格镜头中的那一片红色是什么吗?是救生员的红色救生服,它含蓄地指出红色的根本目的——“救赎”。红色的博爱!红色的救赎!人不是生来自私的,老法官说爱别人是为了让自己好受,正因如此我们在爱别人,爱别人就是爱自己,救别人的同时也拯救了我们自己。影片中不时出现的桔黄色的车灯似乎象征着人们的爱心,对世界产生怀疑时,灯的电池耗尽熄灭了,而重新燃起希望的老法官对瓦伦蒂娜说:“电池我已经装好了。”

生活是艰难的,再阳光的地方也会有阴暗的角落,但我们不能因为阴暗就去否定生活,因为得不到爱就去否定爱。也许你的邻居或偶然与你擦肩而过人就是你寻找的爱人,但——咫尺天涯。影片开头那段电话线路的推轨镜头,音轨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对话,默认了电话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的确给人带来的方便,然而电话两端的人不也是咫尺天涯吗?人们无法在电话上进行心与情感的交流,反而平生了许多误解与猜疑:瓦伦蒂娜每一次和男友打电话都会被对方怀疑质问。高科技成了人们疏离的载体,正是这种现代世界的生存状态使人们之间更加难以沟通,各自遭遇着爱的冷淡、荒芜、失落和绝望,于是产生了罪——源于爱的罪,这种罪可能无法被审判,但可以被爱救赎,只要我们更加坦诚、更加有包容力,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希望。正如导演所说:人类遵守种种戒律,并非怕上帝惩罚,而更重要的事出于人性的需求,人总要设法超越自己,这是一切道德教化的最后目的,不是为了讨好神,或是讨好人。

二 宿命与轮回

贯穿影片始终的由女高音和管弦组成的空灵音乐告诉我们,世界是玄妙的,必然与偶然,宿命与抉择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故事是由那样多的偶然连接而成:掉下的书正好翻到了考试题目,广播坏了于是撞到了法官的狗,因为买烟而错过了女友的电话……反复出现的赌博机似乎预示着这一切只是巧合。然而瓦伦蒂娜却说:我知道为什么会赢。于是我们不得不停下来思考——这些真的只是巧合?很显然,影片实际上被打上了深重的宿命论的烙印。瓦伦蒂娜对男友说,要不是她中场休息时跑出来,他们就没法认识。的确如此,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正是那些小的不能再小的细节改变了你的一生。可是反过来想一想,如果那些都是巧合吗?如果是命中注定呢?书带注定会断,广播注定会出毛病,希旦注定会在那时跑出来,老法官和奥古斯特的命运注定相同……这种奇妙的宿命在海难获救时达到了顶峰:红色背景上瓦伦蒂娜惊魂初定的面孔,恰巧和她那幅“生命一息”的广告招贴完全吻合,仿佛冥冥早有预示。

“轮回”是影片除了宿命以外另一个超现实的意象,奥古斯特斯就是老法官三十年后的一个轮回:轮回的金发女友、轮回的落地的书、轮回的背叛,甚至轮回的生物——生了小狗的希旦,似乎接下来的就是轮回的空虚无奈——奥古斯特也会像老法官一样孤独一生。

老法官说:“我可以选择听或者不听,你也可以选择说或者不说,但结果都是一样。”我们仿佛被一种神的力量所笼罩,在宿命之中的人显得那样脆弱无力:爱脆弱得不堪一击,幸福总是紧连着痛苦,聚散无常,拥有和缺失都无从掌握,就像本来预测的晴朗天气会忽然狂风大作。在命运的操纵下,三个生活在同一时空的个体彼此独立而交叉,衍生出不同的生命事件,但他们的命运却彼此纠结和影响:心灵相通的瓦伦蒂娜和老法官生在不同的时代,重复老法官命运的奥古斯特和瓦伦蒂那是邻居却互不相识。太多好事、坏事每天在发生,而你或许就在他们旁边,多数的事你无能为力,因为你毕竟不是上帝。于是老法官就什么都不在乎了,他监听光鲜衣着下的阴暗的丑行,目睹着人性的丑恶虚伪,嘲笑一切所谓的善良和美好。他改变不了什么,他什么也没有得到。

老法官告诉我们,生活没有完满,上帝也会犯错误,导致他和瓦伦蒂娜错过了三十年,他对生活彻底失望。于是瓦伦蒂娜告诉他,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错的,人性本非恶,只是难免软弱,有些事你可以选择不要放弃。他们两个人的心灵互相交汇影响,让观众停留在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之中。暴风雨中总会有人死亡、失踪,但也总会有人获救。片尾瓦伦蒂娜和奥古斯特并排走出,偶然相依,一成不变的重复就此被改变,是否意味着他们修正了上帝犯下的错误,终于能在一起了呢?总之,影片在展示了宿命的绝望后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给我们留下了希望。就连老法官沉寂的心也在期待那一束希望的阳光,仅仅一分钟的光明,却如此美丽,是否“爱”也是可以轮回的呢?


——————————————————————————————————————————


一个人所以会跟其他的人或者事有关系,是因为有什么东西在联系着,当这种联系不继续存在的时候,就很难再说这个人仍然跟其他的人或者事有关系,出门买食物,交房租水电费,甚至继续工作都只不过是一种程式,这个人不过是完成这一切程序的机器,到了某一个时刻开始运作,到了某一个时刻停止。

在这样的过程中,思维和行为都是根据习惯,因为身边的一切不能再对这个人产生影响,所有的一切都是没有关系的,有或者没有,这里或者那里,对象、内容或者时间。

再反反复复地看《蓝》,每一个细节,一遍一遍地去琢磨,把自己当作她去经过,去感受,去思考,最后知道,谁都只是自己,无论有什么样的借口,无论有怎样的依恋,到最后还只是自己。不管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其实也并没有正确与否的标准,要的只是某一个人愿意接受的答案。也就是自己给自己一个答案。

我一直以为任何人只要心甘情愿或者无所谓,很多事情就好办了,责任,如果要说责任,我们最底线的责任就是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有意识的作为——伤害到旁人,而并无必要因为旁人对你的行为的看法或者他一定要去做何感受而负罪。

最简单的描述就是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小贩不用以为自己在卖给“他”食物,而是在做自己的生意,只是有这样一次交易存在,以此类推。当一个人以为自己跟别的人或事没有关系的时候,谁如果把所谓的关心或者劝解强加,那不是善意,那是残忍的伤害,通过不负责任的手段堆砌自己虚伪的高尚。

自由,是这部电影努力表达的主题,对于什么是自由,导演通过很多种列举的例子,去给出一种,仅仅是一种他自己理解自由的方式,让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自己去思考去回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因为他用自己内心真正的自由去传达理解自由的真理。

当朱里在医院醒来的时候,微弱呼吸中浮动的那一片羽毛,传达的是生命的自由,生命原本不过如同一片羽毛那样脆弱,开始或者结束都是轻易的一件事;

当朱里埋在被子里看葬礼播出,颤抖的唇角、滑落下来的那一滴泪水,传达的是悲伤的自由,如何的努力都掩盖不了逃避不过,轻易且恣意地侵蚀一个人的灵魂;

当朱里放弃自杀吐出嘴里的药片,注视她的护士,传达的是对自由的尊重,一个神智清醒的人有权利为自己做出选择,因为没有人清楚究竟什么是最需要的;

......

当朱里得到妓女关于职业选择的回答,导演对于自由的理解和尊重上升到又一个新的高度,人之为人是因为她生而为人,而并非因为她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当朱里将丈夫的房子和姓氏给那个遗腹子的时候,这样的自由到达了顶点,她要自己拯救自己;

当朱里听到丈夫的情人真诚地讲出那一句“对不起”的时候,她终于找到自己的自由;

——————————————————————————————————————————


在多米尼克的爱情观念中,性方面是否得到满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在法庭上违心的说出“我不爱他了”,就是因为她不能接受和卡洛没有性生活。随后,卡洛给她打电话时,她竟然让他听她和另一个男人做爱的声音,并且她叫得非常大声。然后,在卡洛的葬礼上,她痛哭失声。在发现卡洛在性方面重振雄风后,她发自内心的欢喜,在和他做爱时叫的声音比在那次电话里的还大。第二天早上睡醒时,她脸上挂着像小孩子一样的满意的笑容。在监狱的窗口她看到了卡洛,她没有如一般人所料那样或愤怒或忏悔或痛哭,而是满怀期待的对卡洛比划着手势,表示迫切的想和他再干一次。所有这些都说明,她确实是深爱着卡洛的,同时她对爱的要求也是苛刻的。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对爱的要求并不那么苛刻,相反还很简单呢。她和卡洛是在一个美发大赛上相识的,当时卡洛获了大奖。据卡洛回忆说,那时她凝视着他。在法国的卡洛全无自信,笨手笨脚,多米尼克很狠的抛弃了他。在华沙的宾馆里,半躺在床上的卡洛表现得像将军一样有威势有男子气,这让多米尼克忍不住屈服于他,在他的身下、在他下身的猛烈冲击下彻底被他征服。我们能看出,她的要求很简单,就是找一个强有力的男子,可以让她有依靠,可以让她依赖,她爱的就是这样的男人。

理解了多米尼克,我们再回头看卡洛的经历,就会明白为什么影片的绝大部分篇幅都用在表现卡洛忽高忽低、令人悲喜交加的起起伏伏上,因为多米尼克是影片内涵所在,卡洛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多米尼克的要求。于是乎,卡洛潦倒,那就得不到她;兴起,他才有可能得到她。他到底能不能满足多米尼克的要求,由于这个悬念,影片牵动了观众的揪着的心。比如说,片中卡洛在法国说这带有浓重波兰口音的发育,举止抠抠索索,笨拙可笑;他藏在行李箱里回国,表现出他的命运就像行李一样身不由己、被人控制、受尽侮辱。梳子本来是他的美发工具,但在地铁里他却用它当乐器来吹奏;唉,理发这一行业什么好处都没有给他带来,让他沦为乞丐。这样的他,怎能满足她的要求?他发财后,举手投足间派头十足,像国王一样左顾右盼;他买下了一座大厦中的房产,踌躇满志的说:“华沙在我们脚下。”在宾馆里的他,说着口音纯正的法语。这时的卡洛,才是她想要的人。影片结束时他得到了她的爱情,但他却泪流满面。我觉得,这时他们两个人想的一定不一样,多米尼克是在想将来的性的快乐,而卡洛是在想以往的艰苦历程。

片中有一个情节很有意思:卡洛在地铁看到了一个酷似多米尼克的雕像,他忍不住偷了它,并把它带回了波兰。雕像后来摔坏了,卡洛细心的把它又修补好了,只是上面还是有裂痕。卡洛常常看着这雕像,有一次还情不自禁的闭上眼睛吻了它的嘴唇。这暗示着卡洛的爱情观,他认为爱情即使有了裂痕也还是可以走下去的,他不会因为这裂痕而减少对多米尼克的爱。多米尼克在卡洛心中的形象在法国被摧毁了,卡洛要在波兰重塑。领会了这个情节之后,我觉得在爱情方面,卡洛真的很坚强,我非常欣赏他这一点。同时,片中卡洛和多米尼克在一起的时候不多,雕像成为非常重要的联系他们两个人的工具。

米克拉伊这个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衬托了卡洛的形象。他很有钱,而且有深爱他的妻儿,可谓相当成功;但他却想自杀,自己又没有足够的勇气下手,于是请卡洛代他动手。卡洛冲他开了枪,一声震耳欲聋的枪响后,米克拉伊心旌摇驰,软倒在卡洛怀里。然而这一枪是空包弹,米克拉伊没有死。在从鬼门关走过一遭后,他再也不想死了。他获得了新生。这暗示着回到波兰后的卡洛也获得了新生。

在法国,卡洛受尽侮辱,多米尼克处处掌握着主动权;回到波兰后,卡洛占了上风,多米尼克处处受制,不但无法把握卡洛,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并且入了狱。看到这一幕幕我无比郁闷:难道在爱情中,总是要一方控制另一方吗?爱情是否真的只是控制和反抗控制的游戏?我不敢再想下去,我也不敢再写下去。

只有在两个场景里,卡洛和多米尼克在爱情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一个是在他们的婚礼上,画面笼罩着不易觉察的白色,多米尼克身着白色婚纱走出教堂,回过头来和卡洛深深接吻,然后画面被一片纯白色充斥,再没有其他。还有一个是他们在酒店做爱时,多米尼克接近高潮,叫声越来越响,在她最高潮的一刹那,她的呻吟变成了呼喊,此时画面同样被一片纯白色充斥了。

❻ 浮生若梦的影片评价

人们对电影的评价,常会受时代气氛和民情风俗所左右。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角逐情况,明显地印证了这个说法。
1938年,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刚刚过去,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亦未正式点燃战火(虽然远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国已遭日本侵略),美国人普遍存在一种浪漫的乐天思想,认为“明天会更好”。因此,反对资本家金钱主义而鼓励追求个人理想的社会喜剧《浮生若梦》,自然成为美国影艺学院投票诸公的最佳选择。虽然,这一届的最佳影片角逐者中有一头来自法国的猛兽:尚·雷诺导演的《大幻影》(Grand Illusion),一部被电影学者推崇为“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的经典作,但它的脚步显然走得太快。也许在晚3年推出,正好赶上“珍珠港事件”爆发,它才会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荣誉。
对于本片的导演弗兰克·卡普拉来说,这是他在5年内第3度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证明他这一套擅于在作品中描写人情世态的喜剧手法,的确对上了1930年代美国观众的胃口,并可以让那些受到经济不景气打击的人们得到精神上的纾解与鼓舞。
本片根据莫斯·哈特和乔治·高夫曼原作的百老汇舞台剧改编拍摄,此剧曾获得普立兹戏剧奖。内容描述华尔街的银行业巨子安东尼·卡比(爱德华·艾诺德饰)为了赚钱,有意收购一个住宅区建工厂,遭到该小区的范德霍夫家族强烈反对,坚决不肯出售自家的房子。范氏家族的成员个个性情古怪,但日常生活却充满欢乐气氛。马丁·范德霍夫(莱昂内尔·巴里摩尔饰)的次女艾丽斯(琪恩·亚瑟饰)在卡比的公司里当秘书,并且跟卡比的儿子,担任公司副经理的托尼(詹姆斯·史都华饰)互相爱慕,这当然引起了卡比夫妇的不满,因而令双方产生了不少纠纷。在一次阴错阳差的炮竹爆炸案发生之后,卡比终于领悟了“金钱并非万能”的人生真谛,在马丁·范德霍夫的鼓励下重新拿起荒废多年的口琴,跟他吹奏起一曲二重奏,两个家族之间原来互相对立的难题至此终于化解。
本片在编导手法上的最大特色,是以讽世手法塑造了一群走在时代尖端的怪人。以今天的流行语来形容,范德霍夫一家可以说是个“无厘头家庭”,家族成员个个均有异于常人的艺术家怪癖,而且都不管柴米油盐的生活俗事,整天活在个人的兴趣之中自得其乐。观众不能以凡夫俗子的眼光来解释他们的乌托邦式言行举止,否则难以欣赏本片的时代特色。
在摆脱了长达数年的经济大萧条之后,本片采用一种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来否定资本家,并夸大个人主义的价值,希望藉此影响美国民众的人生价值观。在影片开始不久,马丁·范德霍夫来到卡比的公司,他随意地打断了正在操作计算器的职员米克的工作,问米克真正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于是头顶已秃的小人物拿出一个他自己制造的小白免玩具,说他喜欢做东西。马丁当即叫米克抛下工作,跟随自己到范家去“做东西”。就戏剧效果而言,这种“随意所之”的行径无疑是十分潇洒的,只是编导完全没有指出:这个一辈子勤奋不懈地做小职员的米克跑到范德霍夫家里去“做东西”之后,到底依靠什么来养家活口?
在极端崇尚个人主义之下,编导进一步藉马丁.范德霍夫之口来质疑“政府的价值”,所以安排了一场税务局官员前来追讨马丁.范德霍夫缴交个人所得税,却被马丁反问他:“缴税对我个人有什么好处?”而无辞以对的插曲。编导甚至在片中为苏联的共产主义摇旗呐喊(喜欢印刷的二女婿在糖果的包装纸上印上红旗和革命标语),企图利用电影媒体对美国民众进行“政治教育”。对于一向奉行资本主义的好莱坞而言,这种“反动言论”好像不可思议,但是在1930年代晚期的特定时空,这种“进步言论”却正是当时的电影界有识之士所追求的。弗兰克.卡普拉以谈笑用兵的方式来消弭阶级之间的偏见误会,气氛轻快而富于喜趣,在乐天的时代是一种易于让人接受和推崇的导演手法。所以,本片的内容虽然过度简化和有点逻辑不清,但却是当年的最佳影片得主。
本片大部份篇幅在范德霍夫的家中发生,因此人物性格和言行一定要各有特色,才能撑得起126分钟的片长。在这方面本片倒表现得相当出色。一直扶着拐杖演完整部影片的马丁·范德霍夫就像个隐于市的智者,整个古老小区的前途系于他一人之身。他在30年前从世俗的钻营中退来,然后用他的财富来帮助家人和朋友追求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事物。所以他如今拥有的钱虽然不多,却多的是朋友。编导特意安排了一场范德霍夫家族被提堂和罚款的戏来表现马丁的广受欢迎。马丁对法官说他没有钱缴交100美元的罚款,旁听席上的满堂朋友当即主动捐款,连罚他钱的法官都掏了一枚硬弊扔到装捐款的帽子里!
相对之下,银行家安东尼·卡比却被塑造成“除了钱多却什么都没有”的失败者,卡比太太更有点被刻意丑化。当天真可爱而且没有门户之见的儿子托尼决定为了爱情而离开家庭时,安东尼·卡比才大澈大悟,跟随马丁·范德霍夫在30年前已经走的老路。“口琴”这个小道具成了张扬自我个性的象征,在片中运用得相当出色。
至于范德霍夫家族的其它成员也各具鲜明个性:大女儿贝林顿只因为在家门口捡到一部打字机便迷上了写小说;大女婿海因斯整天在地下室研究各种古灵精怪的发明;大孙女米勒在制造糖果之余渴望成为一位芭蕾舞者,而她那位喜欢冷嘲热讽的俄罗斯舞蹈老师奥尔则一天到晚来范家吃饭,高兴时就把卡比托起来摔角;米勒的丈夫杜泰莱喜欢印刷工作和弹奏木琴。一大屋子的人之中,只有二孙女艾丽斯平常在过一种正常人的上班生活,但是在家里还是一样的疯疯癫癫。就整体而言,本片的格局比较舞台化,主要吸引力来自演员的精彩表演多于导演的场面调度,然而弗兰克·卡普拉还是得到了一座最佳导演金像奖。

❼ 戏梦巴黎的影评,觉得是很有深意的一部影片,但是我却看不懂。希望可以解答。

《戏梦巴黎》讲述:

1968年法国学运前夕,孪生姐弟伊莎贝拉(伊娃·格林饰)和雷奥(路易斯·加瑞尔饰)因为电影,与来自美国的留学生马休(迈克尔·皮特饰)成为好朋友。姐弟两人将马休带到家中做客时,马休得到两人同是大学教授的父母的喜爱,住进他们家中,慢慢地,他喜欢上伊莎贝拉。

学运开始后大学停课,三个年轻人因无所事事在房间里玩起有关电影导演和台词的游戏,游戏进行当中,伊莎贝拉知晓马休对她有意思,联合雷奥要求马休与她做爱。

自此,由于父母出门度假,三人开始了如伊甸园般的日子,马休也慢慢发现伊莎贝拉和雷奥有不伦恋情,三人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而外面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学运,似乎与他们无关 。



(7)浮生若梦法国电影影评扩展阅读:

要结合电影当时的背景,即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即使到今天,我们很难去客观的评价这场运动,因为1968年到现在还不算太久,解读的角度很多,或许这个电影本身就是导演贝托鲁奇对这场运动的一种看法。

伊莎贝拉和雷奥代表的就是那个时代法国的年轻人,而马休一定程度上代表的则是美国文化为主的新文化。

当新的文化到来时,法国的年轻人受到巨大的冲击。法国一直给人一种浪漫、自由又敏感的印象,但是面对着新文化的冲击,他们的另一面也显现出来,即偏执、幼稚、柔弱、理想主义的一面。

他们对性、对Pop文化、摇滚等等文化体现出的态度,很像是一个新接触这些东西的人会体现出的态度,即对认定的正确的事物、观点要追求极致,不考虑代价,不考虑更多的现实因素,甚至会把道德踩在脚底。这也是为什么影片的名字叫做《The Dreamers》,因为他们太理想主义。

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他们在他们伊甸园般的小屋子里过着快乐而且疯狂的日子,外面的游行仿佛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但当他们房间的“窗户”被游行者的抛掷物打碎时,一切都变得不一样的,此时就算他们再想不问世事也不行了。他们面对冲进他们生活的游行,必须要有所抉择,或是如姐弟一样加入,或是如马休一样转身离开,但就是不能假装这些不存在。

❽ 法国电影 蝴蝶的影评

这是一部79分钟的影片,其实涉猎了相当广泛的内容。亲情、友谊、爱情、战争、金钱、命运、人生等等。看起来似乎是极深奥的话题,本片却以简单的对话和简洁的镜头语言做了近乎完美的阐释。
《蝴蝶》象一组清新的田园诗,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一点点渗入眼耳。那片屏幕,穿过蝴蝶斑斓的羽翼,给我一座惊艳府邸,如此宁馨,静美。蔚蓝晴空下,一望无际碧绿的草原,微风中摇曳的金色麦浪,草原上烂漫的野花和扑蝶的小女孩。大自然的静美与生命的动感,在这部影片里,融合得如此无缺。
《蝴蝶》没有跌宕迂回的剧情,也没有刻意做秀的煽情,只是一场平淡的讲述。
八岁的小女孩丽莎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妈妈未婚先孕生下了她,却又不知该如何照顾她。孤单的丽莎只能与心爱的蓝球为伴,在母亲失约或晚归的时候,一个人坐在咖啡厅里、或者电话亭边的长椅上无助地等待。直到有一天,失去儿子的孤寡老人朱利安把丽莎领进了他的家,丽莎第一次接触到了蝴蝶这种生物,并跟随着酷爱收集蝴蝶的朱利安一起,去寻找全欧洲最罕见、也最美丽的蝴蝶“伊莎贝拉”。
口齿伶俐、思维敏捷的丽莎在与朱利安同行途中,不停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与固执严肃的朱利安斗嘴。一老一少在不断地争执与妥协中,渐渐亲近。这一趟旅程,变成了寻找爱与亲情的路途。
法国优美的乡村风光和老少之间谐趣的对话,使得整部片子看来心旷神怡。
而法国人一贯擅长表达的浪漫在这部电影中穿插始终,朱利安虽然表面严肃,其实内心也天真如孩童。他与丽莎之间孩子气地斗嘴,令整部影片谐趣横生。
这是法国影片中又一触动人心的温情点,也是影片的主旨所在。身兼编剧与导演两职的菲利普.穆乐擅长处理家庭喜剧,在本片中,他举重若轻,将深厚涵义融化于轻松温情,使得整部片子充满幽默感,人情味十足。剧本里的对白及导演镜头语言的运用,讲究对内心忠实,对情感忠实,所以每一个观看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你也可以突出描述一下在这部影片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加上自己的感受和领悟会更好。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阅读全文

与浮生若梦法国电影影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男朋友泰国电影 浏览:290
电影宝贝儿完整版免费版 浏览:227
中文字幕影音先锋电影网在线电影 浏览:187
二战中国日本空战视频大全电影 浏览:788
好小子电影三个小孩的名字 浏览:106
迪士尼公主真版电影大全 浏览:379
云播投屏成龙电影 浏览:38
怎么在手机上定电影票 浏览:169
挚爱梵高电影网站 浏览:749
哑女拐卖深山中什么电影 浏览:909
台湾打真军电影撞够本在线 浏览:703
于家堡电影院今日电影表 浏览:919
寡姐所有爱情电影 浏览:669
电影下载网站小程序 浏览:793
在电影院下车英语怎么说 浏览:415
宇宙天魔电影完整版在线下载 浏览:500
女主角李老师电影 浏览:13
电影反贪风暴演员表和歌曲 浏览:658
电影你好李焕英结局什么意思 浏览:67
豹妹完整国产电影 浏览: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