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毛遂公园秋天景点介绍
摘要 毛遂公园(又名毛遂文化园)位于河北邯郸鸡泽县城东部新区,富园大街以东、人民路南侧;公园包括湖面8公顷,山体6公顷,绿化、造景、文化设施19公顷。总占地33公顷,在结构上,分为一湖、一山、三岛、八景、九区的凤山龙岛景观,并融入了晋侯盟台、凤山晓月、古城幻影、石佛神池等八个历史文化特色景观。
⑵ 鸡泽县的社会事业
鸡泽县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打造养生福地;一是历史水系整治。深入挖掘滏阳河漕运历史,整理加工滏阳河河工号子,编排相关音乐、舞蹈;疏浚滏阳河河道,打造以邢堤为中心的漕运渡口景观,并拍摄反映漕运文化的专题片、纪录片。二是生态水系建设。完成以滨河公园、毛遂公园、崔青干渠景观带为核心的环城水系工程建设,打造水网、绿网、路网,恢复鸡泽“众流所归”的历史风貌。三是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树立鸡泽名称由来、“金鸡驭城”传说,建设相关雕塑;挖掘宣传“森林椒城”绿色文化,打造养生福地城市品牌。
河北省文化厅公布了第一次全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中,吴官营乡综合文化站被评为一级站,鸡泽镇、浮图店、曹庄乡三个综合文化站被评为二级站,双塔镇、小寨镇两个综合文化站被评为三级站。 80年代之前,鸡泽县有几十家曲艺演唱团(主要是坠子团)和戏剧团,如鸡泽豫剧团,七一坠子团,东双塔落子团等。
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而得名(现用月牙铜板伴奏)。梨花大鼓起源于清光绪年间。主要流传于河北省南部。风格朴实,运字行腔声情并,唱腔丰富多变,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称,曲调高亢,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以说为主,唱为辅(中长篇书较多),有慢板(哭调)、紧板、匀板,句式有十字韵、七字韵等。多诉说民间疾苦和农家故事。主要传统书目有:《海公案》、《响马传》、《刘大哥劝老婆》、等。主要伴奏乐器:三弦、铜板、京鼓。2008年鸡泽梨花大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扩展项目,同时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弦子腔调
弦子腔又称瞪筋戏,是鸡泽县独有的地方剧种,约产生于清嘉庆年间,它是丝弦剧种的前身。弦子腔戏比丝弦唱腔更为复杂,它属于梆子腔戏。曲腔高亢明亮,旋律流畅,特别是句后的拖腔上跳下滑,前直反假、前后呼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慢板、快板、散板、流水板、二板、头板、反调(哇哇调)、哚口叙、二宫调等众曲目。伴奏乐器较多,角色行当齐全。主要的传统剧目有《骂殿》、《反云南》、《下河西》、等。2007年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织字土布
土布又称称精布。是纯棉手工提花纺织品,有二匹缯、四匹缯、五架山、七架山等众多种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鸡泽农村家庭纺织业达到了兴盛时期,家家都有一台织布机,户户能独立进行纺、浆、经、涮、织、染等全套工序。人们在纺织工艺上进行了改革和发展,创造出许多织染工艺精细的产品,如有土布词语、土布对联、印染花布等,极大丰富了土布图案变化,织字土布多为农家女结婚自用。2007年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毛遂自荐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主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
毛遂及其后人
毛遂,战国时期赵国(河北省鸡泽县毛官营村)人,平原君上客谏议大夫,纵横家鬼谷子的关门弟子,又是高徒。公元前257年,秦围赵国都城邯郸。国难当头,毛遂自荐请缨随平原君出使楚国。当合纵未决时,毛遂按剑数语,气吞云梦,说服楚王并与之歃血为盟,“三寸之舌,胜百万雄师”成为千古美谈。
毛遂的后人中出现了许多人才和英雄豪杰,其中最有成就和影响力的是毛亨、毛苌。他们俩保存、编注并传授《诗经》,后人赞其“义炳如日星”,毛苌并享奉文庙。《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大型诗歌总集,共305篇。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毛遂后人毛亨、毛苌叔侄二人冒着生命危险把《诗经》藏在毛官营村自家的假墓里,才使《诗经》得以留存,并暗中注解和编撰《诗经》。毛亨著有《毛诗诂训传》。毛苌著有《毛诗》等书。毛遂后裔中的毛释之、毛鹿、毛舜等都是封侯人物。后裔毛藻,其曾祖父毛买,曾任北齐仪同三司,常山太守;祖父毛宁,隋朝人,曾任太府寺主簿;父亲毛乡,隋朝人,曾任洛州宜阳县令。毛藻后裔毛文纲,元朝人,曾任平章政事;毛萼章曾任都督。
多年来,山东滕州市、河南原阳县等都称毛遂故里在本地;有关毛遂祖籍地、出生地和成长地之争也不绝于耳。终于于2008年,经中国氏研究会考证,毛氏家族的祖地及迁徙地可以概括为,岐山(祖食邑地)——巨鹿(祖地采邑今河北鸡泽)——滕国(迁徙今山东省滕州市)——阳武(迁徙今河南原阳县)——浙江(迁徙地)——江西(迁徙地)——云南(迁徙地)——湖南(迁徙地)。从迁徙路线可以看出,毛遂、毛苌与湖南韶山毛氏一脉相承,鸡泽毛氏与韶山毛氏血脉相通。湖南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记载:“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郑之后,世为作卿,因国为氏。自毛亨、毛苌注经训诂,西河遗派,固深且远矣。汉晋唐宋迄明,莫不代有伟人,光炳青史。考其源根,历历可根。承其年代,派衍如珠之串,如蝉之联,不惟赫耀千古矣。”从湖南韶山二修族谱也可以得出佐证。凭着翔实的资料和考证,2008年11月,中国毛氏研究会最终认定:鸡泽县是毛遂、毛苌故里,祖籍地和出生成长地,韶山毛氏是鸡泽毛遂直系后裔。中国毛氏研究会会长毛炳汉先生诗曰:“鸡泽毛遂一荐名,毛亨毛苌传诗经;后人数迁到韶山,孕育伟人毛泽东”。
鸡泽毛官营村是“毛遂自荐”中毛遂的故乡,毛遂部分后人迁徙至河南、浙江、江西、云南等地,后辗转至韶山——诞生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就是说一代伟人毛泽东祖籍地是鸡泽,毛遂是毛泽东的第22世祖,因此鸡泽韶山缔结友好城市 “名士毛遂故里毛泽东祖籍地以及中国辣椒之乡”2009河北·鸡泽文化省会行在石家庄隆重举行。此次活动以辣椒为媒,充分展示了鸡泽辣椒文化和毛遂文化,推介鸡泽辣椒、铸造、棉纺等支柱产业和产品,招商引资,扩大合作。共签约项目22项,涉及金额3.2亿。同时,《毛遂自荐》纪念邮票也于当日正式发行。2011年11月26日,鸡泽又把一年一度的辣椒节搬到了湖南韶山举办。2011年12月2日,作为“中国辣椒之乡”、毛遂故里的河北鸡泽县,与湖南韶山有着血脉宗亲渊源关系。“韶山市鸡泽辣椒种植示范基地”在湖南省韶山市毛泽东故居斜对面揭碑成立。
毛遂墓
毛遂墓《鸡泽文史资料》指出在“郡城西南”。也就是永年县。《永年县志》中记载:“在城西南五里的大堤内有毛遂墓”。相传,当年毛遂墓墓冢高大,被永年列为“平干八景”之一,称之为“毛遂高峰”。明代永年籍的太仆丞申佳允曾写过一首谒毛遂墓的诗:“一剑横阶气若何,平原轻侠尽消磨,铜盘热血惊蛮楚,锥颖英魂壮滏河。碑自苍苍看独峙,世多碌碌许谁过。几回凭吊郊南墓,野树虹光满碧萝。”毛遂墓前曾有墓志,在清末战乱年代被驻守永年城内的盐警盗去,下落不明。
解放后,墓旁尚存一通石碑,上书“毛遂先生之墓”。可惜后来坟丘被削为平地,并分给一户农民当了自留地。这位农民仰慕毛遂的贤名,偷偷在原墓址上垒起了坟丘。由政府拨款重新修砌了墓冢,竖起“毛遂之墓”的新墓碑。
相关诗词
1、《谒毛遂墓》
申佳允
一剑横阶气若何,平原轻侠尽消磨。
铜盘热血惊蛮楚,锥颖英魂壮滏河。
碑自苍苍看独峙,世多碌碌许谁过。
几回凭吊郊南墓,野树虹光满碧萝。
2、《会盟台》
齐祖望
周灵御极颁王命,晋悼称雄尚霸才。
九国君臣争共主,千秋事业见孤台。
傍临古水轻烟散,背接高台远翠来。
多少旌旗飞绕处,流霞满目野花开。
3、《辣椒节》魏鑫鸡泽辣椒小站米,得来不易世间稀。重信曾销湘粤地,名幸引得百商集。物华应承毛遂志,岂负自荐处一隅。立身商海千条路,正策迂谋堪称奇。
4、《置酒赋鸡泽县》魏鑫三月五日,天朗气清,与诸好友饮酒谈天,遂生诗兴,作五言一首:冀南有古邑,名曰广平城。隋避天子讳,始以鸡泽名。人文素浑厚,治在旧城营。至金大定初,西迁筑新城。毛遂荐入楚,得助退秦兵。诸侯会盟台,晋公霸业成。毛苌经世乱,河间撰诗经。沮授多谋略,忠贞照汗青。入唐诗繁绚,才子有司空。近有胡将军,尽瘁在核工。手持盈觞酒,会心以此荣。而今意豪迈,不负千载情。
⑶ 毛遂故里的电影毛遂传奇
一部诚义燕赵人文精神的影片《毛遂自荐》译名《毛遂传奇》日前已在全国各电视台首播,并将由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向海外发行;本剧是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
、中共邯郸市委宣传部、鸡泽县委宣传部联合摄制,影片以现代视角和美学表现手段重新演绎2200多年前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的故事,深刻揭示自荐精神的丰富内涵。该片由我省著名青年导演范建会担纲执导,全国著名编剧张险峰编写剧本。影片中,内地新生代偶像田振崴饰演毛遂;国家一级演员鲍国安饰演楚王;八一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演员马晓伟饰演吕不韦;著名影视演员吕晓禾饰演平原君。该片取材于战国时期河北鸡泽人毛遂在秦国重兵围困赵国之际,自告奋勇,随赵国平原君赵胜赴楚国,说服楚王派兵救赵国于危难的历史传奇故事。这也是鸡泽县挖掘和弘扬毛遂精神的又一力作。
⑷ 毛遂自荐的主要演员
影片中,内地新生代偶像田振崴扮演毛遂;国家一级演员鲍国安扮演楚王;八一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演员马晓伟扮演吕不韦;著名影视演员吕晓禾扮演平原君。该片取材于战国时期河北鸡泽人毛遂在秦国重兵围困赵国之际,自告奋勇,随赵国平原君赵胜赴楚国,说服楚王派兵救赵国于危难的历史传奇故事。这也是河北省的鸡泽县挖掘和弘扬毛遂精神的一大亮点
⑸ 毛遂自荐的毛遂是怎样自推的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
鸡泽县毛遂公园正门内的毛遂巨像 靳丽革 摄
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门客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可是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如今,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先生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要是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带毛遂一道前往。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紧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http://www.chengyuwan.com/m/maosuizijian.html这个网站有白话解释
望采纳
⑹ 毛遂怎么不在的
毛遂在昌都一战被粟腹杀了个片甲不留,满腔羞愤,饮恨自刎。
据史书记载就在毛遂出使出国后的第二年,燕国派大将粟腹来进犯楚国。因为外交场上的叱咤风云、力挽狂澜,平原君认为毛遂是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力荐毛遂率军御敌。孰料昌都一战中被粟腹杀了个片甲不留。毛遂满腔羞愤,饮恨自刎。
(6)鸡泽县毛遂电影院扩展阅读
毛遂,生赵国,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毛官营村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
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2008年,中国毛氏研究会给邯郸市鸡泽县政府颁发证书,确认鸡泽县是毛遂故里,韶山毛氏是鸡泽毛遂的直系后裔。
而鸡泽县以“毛”命名的仅此一村,这表明“毛官营村即毛遂故里”已得到确认。鸡泽毛遂、毛苌与湖南韶山毛氏是一脉相传的,鸡泽毛遂是韶山毛氏先祖。
⑺ 毛遂到底是什么地方人
毛遂,生于赵国,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毛官营村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2008年,中国毛氏研究会给邯郸市鸡泽县政府颁发证书,确认鸡泽县是毛遂故里,韶山毛氏是鸡泽毛遂的直系后裔。而鸡泽县以“毛”命名的仅此一村,这表明“毛官营村即毛遂故里”已得到确认。鸡泽毛遂、毛苌与湖南韶山毛氏是一脉相传的,鸡泽毛遂是韶山毛氏先祖。
⑻ 毛遂是什么人
你好
1、毛遂,战国时期赵国人,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毛官营村人。
与毛遂有关的成语---“毛遂自荐”
2、“毛遂自荐”成语的缘由:
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
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
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3、毛遂的结局:
“毛遂自荐”后的第二年,燕国派大将栗腹大举进犯赵国时,
平原君力荐毛遂统率大军前往御敌,结果昌都一战,大败,毛遂满腔羞愤,拔剑自刎。
希望能够帮到你,望采纳。
⑼ 有关于邯郸历史成语典故名人名言散文诗歌吗谢谢
【 丛台位于邯郸市中心丛台公园内,是古城邯郸的象征。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公
元前325
年—公元前229年)时期,是赵武灵王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的地方。丛台之名,是因为
时有许多亭台建筑连接垒列而成,“连聚非一,故名丛台”。现存的古丛台,重修
清代同治年间,是一个方圆1100多平方米、高26米的三层青砖高台。台上建有据胜亭
、回澜亭、如意轩、武灵馆,存有许多碑刻。在第一层上还有郭沫若先生留下的七律
和乾隆皇帝亲题的诗碑。古丛台气势宏伟、巍峨壮观,历时2000年,几经修缮和改建
,虽原貌已失,但仍保持着古代亭榭的独特风格。台前翠柏夹道,有阶石可登,台周
碧水环绕,绿树成荫,为中原地区一处游览胜地。
邯郸是一座露天博物馆。邯郸成语典故之乡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
文化旅游。不到邯郸作成语典故旅游,可以说是爱好旅游者的一种缺憾。只有到了邯
郸,才能身临其境,体会到其深邃的文化内涵。
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广袤地域的辉煌历史、深厚丰腴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
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披沙拣金,凝聚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
典故。据不完全统计,由邯郸历史和相关史书中所滋生、蕴积、提炼出的具有邯郸地
方特色或与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达1500条之多,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毛遂自荐”、“纸上谈兵”,
“围魏救赵”等,它们以言简意赅、精辟神妙、富于哲理、寓于情趣、耐人
赵武灵王地形图
寻味而成为中国汉语言艺术中的一枝奇葩。邯郸的成语典故,集中原与边塞之风韵、
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瑰宝
【 主要有:负荆请罪、完璧归赵、价值连城、将相和、刎颈之交、围魏救赵、梅开二
度、退避三舍、毛遂自荐、纸上谈兵、不射之射、邯郸学步、胡服骑射、铜雀春深、
宁可玉碎,不愿瓦全、绝妙好词、黄粱美梦、冬日之日、夏日之日、前事不忘,后事
之师、奉公守法、奇货可居、南辕北辙、河伯娶妻、挟天子以令诸侯、下笔成章、路
不拾遗、诗文判状、窃符救赵、步履蹒跚.、三寸之舌、惊弓之鸟、旷日持久、不遗余
力、舍本逐末、罗敷采桑、智者千虑等。
【 曹魏建安文化
位于临漳县西南的古邺城遗址是东汉末年
曹魏邺城遗址
至魏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在东汉末年至隋统一的400年间,
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相继在此建都。战国时期
西门豹治邺而显名于世,东汉末年孕育出了文学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学”。著名的政
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在邺城聚集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主体的“邺下文人
集团”,辞赋慷慨,谈诗论文,开一代风格刚健,情调激越之文风,留下了大量的词
赋文论作品,在中国文化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地处黄河之北的邺城,散布在
漳河之滨的百余座东魏北齐皇陵和众多的寺庙遗址,书写着它曾经的辉煌。铜雀三台
和邺城的建筑格局,对隋唐长安都城、元大都(北京城)、日本奈良城乃至后世的都
城建筑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以邺城为依托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学的摇篮,民族融合
的结晶,中国文化史的奇现。
【 北齐石窟文化
以响堂山石窟和娲皇宫石窟为代表的北齐石窟文化,是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这
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经群,代表着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最高成就。响堂山石窟是
北齐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国云岗、龙门、敦煌、麦积山四大名窟之后的全
国第五大石窟群。也是北齐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它始建于北齐,经隋、唐、宋、明
历代开凿续修,共有大小洞窟十六座,造像4300多尊。它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互相融
汇过程的历史体现,另一方面是南北方文化相互渗透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佛教雕塑艺
术汉化过程中承上启下,融汇贯通的重要环节。娲皇宫石窟现存北齐佛教刻经六部,
共计约13万字,是国内摩崖刻经保存文字最多最完整的一处,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校
勘中国佛教史籍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北朝书法艺术的精品。
【 磁州窑文化
磁县、峰峰矿区的西部地区,是绵延的太行山余脉,这里蕴藏着大量的高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
岭土,是制作陶瓷的天然原料。从北齐时就已开始烧造瓷器,并逐渐形成了漳河流域
的观台和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两大窑场。宋元时期逐渐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
从此薪火相传,绵延千年。其造型优美,装饰手法丰富,色彩对比强烈,题材广泛,
技艺高超,瓷器产品在艺术上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它所创造的白地黑花的装饰艺
术,集诗、书、画于一体,独具浓郁的乡土气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窑的最高水平。
古来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说。磁州窑以粗犷、
豪放、潇洒的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创造了宋金元时期民间瓷艺的最高成就,体现出
民间工艺强大的生命力。磁州窑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艺术中部占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
【 广府太极文化
灿烂的东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清朝道光年间,在中国邯郸的永年县
广府城,诞生了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和武禹襄,使永年县成为中国太极拳两大流派—
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杨式和武式太极拳
广为传播,尤其是杨式太极拳开武术健身之先河,使太极拳易于习练,
广府太极
成为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太极拳作为祖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瑰宝,就是从这里走遍全
国、走向世界,成为亿万民众热爱的体育健身运动。太极拳以集武术、医术、导引术
为一体的科学的人体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及爱好者的重视和喜爱,广府
的太极拳文化已成为中国的国粹而载入史册。被国家授予“世界太极拳夏令营基地”
、“太极拳研究中心”、“太极拳之乡”、“太极拳圣地”。如今,以杨露蝉和武禹
襄为代表的广府太极文化,已成为河北乃至中国向世界传播健康和友谊的纽带。影视
剧《广府太极传奇》在广府实地拍摄。
【 鸡泽毛遂文化
河北鸡泽是战国时期赵国名人毛遂的故里,“毛遂自荐”“一言九鼎”“脱颖而出”
等成语典故和毛遂精神是毛遂留给家乡的宝贵遗产。2008年,经专家考证,鸡泽毛官
营村是“毛遂自荐”
中毛遂的故乡,同样也是毛姓氏族的祖籍地,直至毛遂部分后人迁徙至河南、浙江、
江西、云南等地,后辗转至韶山——诞生了一代伟人毛泽东,鸡泽县决定加强对毛遂
文化的研究,挖掘整合毛遂文化资源,弘扬毛遂精神。为此,作为毛遂故里,毛泽东
祖籍地的鸡泽成立毛遂文化研究会,加强对毛遂文化资源的发掘、抢救、保护和利用
。近一年来,研究会探讨毛姓起源,考证毛遂及其家族名人毛享、毛苌、毛藻生平事
迹,并积极与国内外毛氏后裔联系,为大力弘扬毛遂精神,其一鸡泽将新一中更名为
毛遂中学,其二还将建设毛遂大街彰显毛遂文化,弘扬征集汇编毛氏宗谱,下力量搜
集有关毛遂文化的历史文物。一部反映战国时期名人毛遂事迹的《毛遂自荐》画册,
日前在河北省鸡泽县发行。鸡泽县组织人员撰写的《毛遂传》及电影故事片《毛遂传
奇》创作,均已撰写完毕。据了解,这只是毛遂故里挖掘和弘扬“毛遂文化”内容的
一部分。此外,一部诚义燕赵人文精神的数字电影《毛遂自荐》译名《毛遂传奇》日
前已在全国各电视台首播,并将由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向海外发行;本剧是由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共邯郸市委宣传部、鸡泽县委宣
传部联合摄制。这也是鸡泽县弘扬和挖掘毛遂精神的又一力作。
【 边区革命文化
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
邯郸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中心。刘伯承、邓小平及其
领导的八路军129师以太行山为战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展现出边区人民的浩然正
气和民族之魂。刘、邓首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在这里指挥大小战役3100多次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形成了光彪史册的革命军事文化。从这块
红色土地上走出的300余位将帅,成为新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人民日报
》、《人民画报》在邯郸创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华北新华广播电台在邯郸开
播。在抗战中创建于邯郸的《人山报》影响深远,边区革命文艺活动和创作演艺队伍
在这里培养、成长、壮大,催生出了如火如荼的边区大众文化。现代最早的纪念性建
筑——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和涉县的“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及“陈列馆”名列了全国
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一)邯郸学步
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
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
好爬着回到家乡。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
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这是一个流传的很广的故事。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邯郸,同事们见到我都开玩笑说,
看你又不会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郸了呀?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了。流
传的广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故事在今天的启示意义。如今
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倾向严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结
果学得不伦不类。
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现存
的石桥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车,围绕石桥修建成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广场,把学步的
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广场还刻立了许多碑文,讲述着邯郸的历史,还有一个不规
则雕塑上面刻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条目,寓教于乐,很有意思。
(二)负荆请罪
在邯郸老市区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街道里,有一处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
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如今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实亡,古风
尽失,但是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是一个曾经入选中学课本的故事。战国时,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
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会舌战秦王,维护国体尊严,被封为上卿
,位于大将廉颇之上。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
。一次两人乘坐马车相遇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避让
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
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这个故事也很快演变成成语,表示勇于
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接受对方惩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错误勇于承
认,勇于接受处罚,就能够获得他人的原谅,征得别人的尊敬。现在,这是个应用得
非常广泛的成语。
回车巷一带是邯郸的老城区,那里有很多老房子,有几处深宅大院,是民国时期邯郸
市政府机构的院落,今天住在那里的都是普通百姓。房子虽然老旧了,民风依然侠义
犹存。那一日我背着相机在老街闲逛,一位工人模样的中年人自告奋勇地领着到处转
,在他的带领下,我看到了邯郸古城墙遗迹,民国邯郸政府的税务局和机械局的大院
,还有一座简易的土地庙。老街上的人们闲适自在,放学的学生们嬉笑打闹,没有呼
啸的汽车,偶尔响起一声小贩的叫卖声,深处其中恍如隔世。不过拆迁改造的推土机
的轰鸣声已经隐约地听到了,不知道这份宁静还能守护多久。
(三)黄粱美梦
这个故事跟战国没什么关系,但是故事发生在邯郸。说古时候有个姓卢的书生进京赶
考,路过邯郸投宿店家,穷困潦倒,失意落魄,独自慨叹,恰遇吕洞宾也路过此地,
见此情形打算开导开导他,就给了他一个瓷枕头,卢生枕着枕头入睡后开始做梦,梦
到自己娶了一个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为妻,又进京考中了进士,继而到处
建功立业,当了宰相,后被妒贤嫉能的奸人陷害险受牢狱之灾,后来转危为安,子孙
满堂,终老而死。梦到了死,卢生就惊醒了,一看店主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后来汤显祖和蒲松龄都对这个
故事进行过演绎,故事中吕仙后来被演绎成吕洞宾。现在人们利用这个成语比喻不可
能实现的虚幻梦想。但依我看,作者原意是打算通过一个梦描述人的一生所可能经历
的荣华富贵和坎坷曲折,表达人生如梦的消极厌世的观点,故事的结尾说卢生梦醒之
后对人生大彻大悟,跟随吕洞宾云游布道去了。
后人在卢生做梦的小店修建了吕仙祠,现存最早遗迹是门前照壁上的明代石刻,据说
石刻“蓬莱仙境”这四个大字是吕洞宾手书,苍劲洒脱,有一股子仙风道骨之气。其
他殿堂如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都是近来重修的。
在吕仙祠的东跨院,有一个以梦为题材的博物馆,把古籍、传说中比较著名的“梦”
,如庄子梦蝶、红楼梦、南柯一梦等等,用绘画和说明形式展出,生动有趣,仿佛进
入了梦的世界,尤其是用中国画技法绘制的绘画很有水准,如果用展出的内容出版一
本连环画,一定受欢迎。
(四)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这个故事我认为它算不得成语,充其量只能是个典故。这个典故告诫人
们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对处在社会变革当中的我们,还
是具有比较重要的警示作用的。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在与周边胡人的军事摩擦中,他发现胡人的
短衣长裤、骑马作战非常灵活,于是主张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
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学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
力量日益强大,得以击退胡人,消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邯郸市西的插箭岭相传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邯郸市区的
丛台公园中的武灵丛台则是赵武灵王检阅军队是使用的。如今从台已经成为邯郸市的
地标建筑,许多商品都以丛台命名,当地人还送过我一瓶“丛台”酒呢。
“滏流东渐,紫气西来”的丛台,除了检阅练兵之外,还是王侯休息娱乐的地方,颇
负盛名,历史上屡建屡废,现在的主体建筑是清朝同治年间留下来的。历史上许多大
文豪,如李白、杜甫、郭沫若等,帝王如乾隆等都曾慕名登台,是一处文化古迹。如
今,这里建成了丛台公园,成了普通百姓休息娱乐的场所。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这里被称为中国的“成语之乡”、“
典故之乡”。古城邯郸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灿烂的文化,涌现了众多脍
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邯郸学步———学步桥:桥名出典于《庄子·秋水篇》,据载:“春秋战国时,有燕
国寿陵少年,看邯郸人步姿优美,便学步于邯郸,结果未得其能,又失其故步,匍匐
而归,引起大笑”。唐代诗人李白借此典故曾书“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诗句
。
至今,邯郸尚有学步桥一景存在。位于邯郸市区北关街,横跨沁河之上,为三孔石拱
桥,大孔券两侧有四个小拱券,桥长35米,宽8.3米,通高4米。桥拱中心处雕有向下
俯视的龙头。桥面两侧有石栏杆,各有石柱多根,柱上雕刻石狮、石猴等兽形,形态
各异,制作精巧,造形美观,具有民族传统风格,为一处重要的古代建筑。
邯郸一梦———黄粱梦:中国成语中,有邯郸一梦、黄粱一梦、黄粱美梦、一枕黄粱
、梦熟黄粱、梦觉黄粱等,都是一个意思。此典出自唐人传奇《枕中记》。大概情节
是,有位叫卢生的秀才进京赶考途经邯郸,在一小客栈住下。当时,店主正在煮黄米
饭,卢生劳累之中便昏沉睡去,做了一个美梦,梦中享尽一生富贵荣华。等他一觉醒
来,一切没有变化,他还是个穷书生,连店主做的那锅黄米饭还没煮熟。
当年卢生做美梦时的客栈,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大集镇,就叫“黄粱梦”,位于邯郸市
北15公里处,占地20亩,是一组规模宏伟、保存较好的明清时代道观古建筑群。祠内
主要建筑有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等,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卢生殿内有卢生睡像
与睡榻相连。中央院落松竹交荫,鸟语花香。祠内还建有莲池、假山、回廊、碑碣、
钟鼓楼、八卦亭,间有古松翠柏点缀,环境优美清静,确有古观幽雅之遗风。这便是
黄粱美梦典故的故乡了。
胡服骑射———插箭岭:胡服骑射,见于《史记·赵世家》:“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
百姓”。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
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
作战方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
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胡服骑
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故步自封,应学习别人长处,勇于改革。
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现此处已
开辟为一处融古代文化与现代游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园林———赵苑。
赵苑占地2100亩,为群雀式建筑,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苑内景观分四部分。东部为
古名胜遗址区,内有插箭岭、梳妆楼、照眉池、铸箭炉等古遗址,有新修建的赵王殿
、诸子百家殿、古代兵器陈列馆。南部为苑囿区,内有鸳鸯园、家家乐游艺园。西部
为现代游乐区,内有九宫城、水上世界、胡服骑射场、垂钓园等。北部为度假区,有
仿古宾舍、高档泳池、台球房和小型放映厅等,是疗养度假的好地方。近期又在北大
门东侧建起了“邯郸成语典故苑”,占地102亩,总体规划以具有北方特色为主的园林
为载体,以发生在邯郸的58个成语典故为内容,以战国时期的建筑特色为风格,以碑
刻、浮雕、绘画、自然山石像形喻义等多种艺术手法为表现形式。整个园林以门、沼
、台、山四大主体为中轴线,形成了9个各具特色的艺术景区。
炼石补天———娲皇宫:娲皇宫是一座气势宏大的古建筑群。位于邯郸市涉县凤凰山
上,距邯郸市120公里。相传是因“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之处而得名。始建于北
齐(550—557年),明嘉靖、万历年间陆续建筑,清咸丰年间重修,占地76万平方米
。主体建筑娲皇阁依山就势,坐北朝南,北靠绝壁,高四层23米。在建筑选址、地势
利用上独具匠心,整体建筑用8根铁索拴在悬崖上的8个拴马鼻上。娲皇阁的两旁建有
钟鼓楼,阁外山崖上保存有距今1400多年艺术价值极高的北齐摩崖石刻。
织绚邯郸———邯郸故城:东周时期,卫献公的弟弟姬专,为避灾难逃到晋国的邯郸
,他在这里专心致志营造邯郸,一生不再谈论卫国,这便是“织绚邯郸”的典故,意
思是忘掉过去向前看。人们常用“织绚邯郸”这一成语来形容为新生活而奋斗的人们
。
邯郸故城,在今邯郸市区的西南部,由东城、西城、北城三部分组成,平面呈“品”
字形,城内总面积为50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保留着残高3至8米蜿蜒起伏的夯土城墙,
围墙内地面有布局严整的十几处夯土台,城下有面积宽广的十几处夯土基址。
这座历史悠久的宫城,始建于战国时期。自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至
赵王迁八年(公元前228年)被秦所占,历经八代共159年,一直为赵国的王宫所在地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将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徒其民河内,夷其城廓”,
自此赵王城变为废墟。赵都邯郸故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虽受到天灾与人为
的损毁,但地面的遗存仍很雄伟壮观,地下的遗址也颇丰富。其平面布局基本符合我
国古代前者为城,后者为廓,五里之城,七里之廓的都城建筑定制。
围魏救赵、完璧归赵、赵威后问齐使、触龙说赵太后———丛台:赵国曾是一个多难
的国家。他在历史上曾经被侵犯和被欺侮。但是,国难识忠臣,国难出人杰,赵国出
现了一批不畏强权,善于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抗暴的英雄人物,出了一批有远见、明大
义的君臣,如赵武灵王、赵威后(即赵太后)、蔺相如、平原君、毛遂等人,终于使
赵国自立于强国之林。至今,邯郸尚存留有许多赵国遗迹,显示着赵国的霸业和强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