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产大片 > 反映台湾变迁的电影

反映台湾变迁的电影

发布时间:2021-07-27 23:54:32

台湾八十年代有哪些电影

1981年侯孝贤拍出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独树一帜,大胆运用长镜头而造就出的独特视觉风格,后来则成了他电影作品的一项重要标记。随后他又推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年)他在这种复述青春与童真的过程中,他仍然没有放弃其惯有的长镜头视觉模式,悠长而沉闷,所以并没有人给他下过一个肯定的结论。而到了1984年则有了转机,随着他拍摄技术的日臻完善,作品<风柜来的人>推出后,使他获得了空前的好评,此时舆论界才算是首肯了其固守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一些国际国内的奖项,也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转机。

<风柜来的人>所呈现的是一个平静、悠闲的渔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们成天无所事事,他们看白戏、赌博、逞勇斗狠。终于有一次,他们把事情闹得太大,而被警方惩戒,于是结伴离开风柜——这个澎湖列岛中的一个小岛,他们栖息的家,来到了光怪陆离的高雄,一切都变了,他们对这个城市感到茫然、陌生、焦虑和恐惧。在两种生活状态的切换中,侯孝贤的想传达的心绪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孩童和少年时代的那种幻梦般的执迷,是这个时期侯孝贤电影的一大创作特点,即使是一些细琐闲杂的小趣,他都会以一种近乎偏执的距离和角度,去倾注自己情怀与关注。希望——失望,失望——希望,那种沾染着稚气面对着成长体验的情结,成为他早期作品里最重要的基调。也正如他自己所体验的那样:“莫如一个俯瞰人世的旁观者。温暖,但带着距离,所以更需要绝对的清醒。”

从<儿子的大玩偶>(1983年)中对宠溺娇纵的享受,到<冬冬的假期>(1984年)里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与现实的初步领悟,侯孝贤总是在利用着孩子们的视觉与思考,来发掘并且披露现实生活背后的一些创痕与阴影。充满了彷徨与无奈的岁月里,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拙劣地过活,然而孩子们却是无辜的,他们的眼睛中居然也衍生了不知所措的神色。人们都在找寻着奔忙下去的理由,那么又有谁来为孩子们解释清楚,那些他们根本看不太懂的林林总总,究竟都是在为了些什么

<童年往事>(1985年)中,这种微妙的情结仍旧在继续着,不同于以往的是这种情结似乎已经有所依托,其实这种依托的端的和源头,则更多是来自于他自己一些成长经历。又是一个兀长的镜头给过来,我们看到那少年(侯孝贤)精赤着脚站在芒果树下,整个街道非常寂寥。远远传来脚踏车吃力轮转声,声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脚踏车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树下面是一个独立世界,有人出来转一圈,一会儿又不见。坐在树上的少年侯孝贤清醒地感受到微热的风,安静的蝉声,人的活动 。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时空整个凝结在那里……

我们在<童年往事>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时候玩耍过的游戏,蹲在门口等大人回来的经验,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悦……这些琐碎的、平淡的,似乎只会吸引小孩子的情节累积起来,渐渐地打动了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从<恋恋风尘>(1986年)中的顾盼与滞等,到<尼罗河的女儿>(1987年)中的徇徇不羁与突然死亡,我们忽而发现了侯孝贤对于爱情观念的一种决绝与虚妄。而<<悲情城市>(1989年)的涌现,就已经把他那决绝的哀与乐、生与死的情结,完全地超越了童真与爱情的零碎表白。故事中再现了那个幻灭的时代,男与女、大与小、老与少,都混沌在一种从无奈到绝望的状态里生存着。与其是说那个令人痛至决绝的城市充满悲情,莫不如说是人们对自己命运与前途的焦虑与绝望,生离——死别,死别——生离,或许在这种伤情的故事里,唯一能令人畅释心胸的画面,也只有那长镜头下的远山近水……

陶醉在长镜头的古典写实形式,或许会是侯孝贤今生今世都无法放弃的情怀,而对于现实生活与田园野趣的执迷,也源自于其写实个性下的完整经验。而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在秉执这种特质,但是他这种写实的特质却与侯孝贤的乡土田园气韵截然相反,他把故事的触角牢牢地扎在了台湾城市的最深处,总是在揭批着那些披着改良外衣的生活与人性,揭开人性最卑微、最晦暗、最阴冷的最底层。

与侯孝贤一样,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启始于那些孩提时代的意趣与感悟。在最初<光阴的故事——指望>(1982年)中,他并没有过于偏执地坚守批判与怀疑的态度,而仅只是对于懵懵懂懂的青春,作了一次最委婉、最浅显、而又是最单纯的解读。女中学生淡淡的相思,在含蓄和缓慢的画面中给予呈现,既没有伤害,也没有冲突,只有那留存在记忆中的一幕幕可供回味的瞬间,在细腻的呓语声中向你委婉道白。道白这无奈的青春,体会这“光阴的故事”。

在随后的<海滩的一天>的创作中,这种天真、烂漫的情怀忽然原离了他的视线,一股迷惘而空虚的落寞情结,弥盖了他对爱情与生活的幻梦与憧憬。故事的调子饱涵着沉重,那种原离了生活环境,而又揭示着现象的侧面写实,把一种对人性的怀疑推到了观众们的面前。身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空洞而虚伪的社会环境下,人际关系足逐渐变得疏离、冰冷,任何情感与允诺都显得无比苍白而毫不可信。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链条,紧禁地捆绑着彷徨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每一个年轻人,爱没有了希望,恨也就无所谓痛快,生活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搁置到了一种更加极端、更加边缘的状态。

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发展到<青梅竹马>(1985年)与<恐怖分子>(1986年),则成为更教人恐惧悲观的软弱道德行为,大都会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只会更加剧这些个人的绝望与无助。<海滩的一天>毕竟在剧终时成就了两个独立而成熟的女性,而到了<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死亡、空虚的概念却展开了更为悲观的结论。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年),更是延伸了<恐怖分子>的社会败德和软弱人性的“共犯”控诉。小四的杀人行为,被拓宽为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的封闭,以至于对纯洁、真诚的扼杀。如此看来,若说杨德昌是一位当代台湾社会道德观察省思者,也并不为过。

⑵ 有关大陆与台湾香港回归的故事类型电影有哪些

〈卧虎〉
导演:王光利
主演:吴镇宇 / 曾志伟

〈每当变幻时〉
导演:罗永昌
主演:杨千嬅 / 陈奕迅

〈基佬四十〉

导演:舒琪
主演:林子祥 / 陈小春

〈老港正传〉
导演:赵良骏
主演:黄秋生 / 莫文蔚

〈港督最后一个保镖〉
导演:张坚庭
主演:周文健 / 江希文

〈迎头痛击〉
导演:徐克(Hark ...
主演:Carman Lee

〈四大天王〉
导演:吴彦
主演:吴彦祖 / 陈子聪

〈流星语〉
导演:张之亮
主演:张国荣 / 吴家丽

〈女人本色 〉
导演:黄真真
主演:梁咏琪 / 薛凯琪

〈爱情〉
导演:舒琪
主演:葛民辉 / 许志安

⑶ 求80 90年代一部电影,反映大陆台湾一家亲的

名为《她来自台北》。

⑷ 求几部反映海峡两岸关系的电影

《代号美洲豹》
1988年9月,在台湾商、政两界颇有名望的环洋公司董事长屈孝真乘坐的专机在飞往汉城途中,被“亚洲黑色特别行动小组”恐怖分子劫持,迫降在大陆四号地区,他们要求台湾当局,释放在台被捕的其小组组长刘庭君,否则炸机杀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反劫机突击队在队长梁壮率领下,包围了客机,并封锁了现场。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此情况马上通知台北。台湾高层得此通知后立即召开会议,确定决不向恐怖分子妥协的立场。双方基于人道主义和反恐怖主义的共同立场。决定进行合作,此次行动代号“美洲豹”。 一架载有台湾反恐怖突击队队长黄敬儒及队员的直升机,降落在劫机现场。劫机犯还试图强奸两名女乘客,连续三次的反劫机行动,都由于恐怖分子的狡猾而告失败。这迫使台湾上层决定对恐怖分子让步,但双方现场指挥官坚持利用最后的机会,再进行一次努力。北京与台北指挥部经过慎重研究,批准了这次行动。在双方反劫机突击队员的努力下,击毙了所有恐怖分子,人质得以安全脱险,但梁壮在这次行动中壮烈牺牲。黎明,太阳升起,双方队员依依惜别,海峡两岸的同胞之谊化作满天朝霞。

⑸ 求几部台湾旧社会题材电影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 - 刚看完 是以台湾60年代的真实事件为背景 应该适合你把
不过看完之后真的感触很多,只是文笔太差,就不发表感想了。
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去豆瓣看看影评。

⑹ 有没有谁知道一部台湾的电影,回忆的电影。

韩国电影《假如爱有天意》(2003)

梓希跟秀景是同校的大学生,她们双双暗恋戏剧学会的尚民。一向较为主动 外向的秀景要求梓希代写情书给尚民。梓希便将自己对尚民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却被迫要写上秀景的名字。尚民看过那些情书后深受感动,但是渐渐被梓希吸引住。梓希每每遇上他都感到混身不自在甚至内疚,但越是设法逃避他,缘分越是将他们拉得更近。
梓希一天收拾房间,无意中发现一个神秘的箱子,里面满载着她母亲初恋的回忆……

⑺ 台湾的历史影片

日治时期

日治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原住民等题材[16]。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17]

民国时期

台语电影兴起
主条目:台语电影

台语电影《旧情绵绵》,洪一峰主演。1955年,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团主陈澄三与何基明导演合作,拍摄该团的拿手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成为二战后第一部台语片,一直到1981年最后一部台语片《陈三五娘》为止,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台语电影时代。根据统计,台语片的总产量将近两千部,产量最多时一年高达120部作品问世。《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当时台湾社会引起大轰动,皆创下当时票房纪录,[18],引来一窝风的台语歌仔戏跟拍风。

健康写实电影
1960年代,台海情势逐渐稳定,中央电影公司提出健康写实的制作路线,兼顾欧美写实主义电影下,聘请李行拍摄《蚵女》与《养鸭人家》两片。两片均颇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香港电影技术带进台湾。此阶段所拍电影类型除了初期的黄梅调,尚有历史宫闱片《如西施》及文艺片,其中以琼瑶原著为蓝图者占了8部。

胡金铨与新武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开始制作新派的武侠片,其中的两位主要导演胡金铨与张彻后来都来台湾发展。胡金铨于1967年为联邦公司编导武侠片《龙门客栈》缔造了绝佳的票房纪录[19],从此武侠、功夫、武打类型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没落。胡金铨的电影发挥中国京剧的特色,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使得武打动作快速俐落,动静收放形成视觉韵律。

功夫片兴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门》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热潮,而台湾武侠主流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武打片继续在台湾流行。接著张彻在卲氏公司幕后支持下,于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卫、狄龙等来台成立的长弓公司,也让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要角。

爱国政宣电影
19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了一段台湾电影的爱国政宣片时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岭》、《战地英豪》、《女兵日记》、《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望春风》、《香火》、《黄埔军魂》、《成功岭上》、《源》、《皇天后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双十》、《血战大二胆》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种则有如《汪洋中的一条船》的自我勉励写实片及如《一个女工的故事》的文艺片。

学生电影类型
之后,李行、宋存寿、屠忠训等导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鸟之爱》、《欢颜》等清新的小品。之后,导演林清介则在《一个问题学生》卖座后,连续拍摄相同类型,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学生电影,这些类型电影包括《学生之爱》、《同班同学》、《男女合班》、《台北甜心》、《毕业班》等。而这波电影尚有《拒绝联考的小子》、《年轻人的心声》、《不妥协的一代》。此阶段学生电影成为台湾新浪潮电影出现以前的重要台湾电影类型。这些低成本独立制作方式,也让新导演有了拍片的机会。事实上,台湾知名导演侯孝贤也在此阶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等两部片子。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与没落
台湾电影“现代主义”化,可说是始于三支短片合而为一的黄春明原著改编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苹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顶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发的《台湾电影宣言风波》外,中影公司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也是确立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实上,于《儿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启用杨德昌、柯一正、张毅、陶德辰拍摄了《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16]。

《儿子的大玩偶》制作完成后,突破当时台湾政治与电影保守势力的抵制,于舆论、口碑与市场的支持下,为往后台湾电影的创作自由创造一片天空。其后,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张毅、万仁、柯一正、陈坤厚、曾壮祥、李佑宁、王童等也确定了以导演为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意识前进的台湾新电影。

一般来说,此波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份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该新电影绝大多数是由台湾政府所属的中影所投资拍摄,主要的推动者为中影主事者明骥与中高阶层的小野和吴念真。此三人,可说是促成台湾新电影的主要功臣,也对当时低迷的台湾电影产生重大影响[16]。

在此影响下,台湾业内原本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见状,也将此潮流引进商业电影境地,此种以乡土小说为类型的商业电影,计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室男》、《嫁妆一牛车》、《孤恋花》、《孽子》等。不过因为产量毕竟有限,1980年代台湾电影仍以如许不了主角的喜剧,与其他如著赌博片、犯罪片的商业电影。

另一方面,因为香港电影的成功,让台湾舆论上也开始出现对台湾新电影的批判声音。以艺术电影为主轴的台湾新电影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逐渐壁垒分明,此因素,让集体的台湾新潮流电影方朝终于1980年代末期结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为失利。不过,相对的,此艺术电影,却同时间大受国际影展与各国艺术电影市场上的欢迎。

⑻ 关于台湾早期局势题材搞笑的电影

《号角响起》也叫《四个不平凡的少年》
是有90年代很火的四个青春偶像,吴奇隆,苏有朋,金城武,林志颖主演
内容如下
『天龙特遗队』队长,在《师对抗》演习前半年,奉命组训一支战技优异的全能队伍,好在演习中,为部队立功,但调派到特遗队来的士兵,份子复杂,良莠不齐,於是一个坚苦又滑稽的训练过程,就此展开。 为了对抗队长严厉又自命不凡的领导方式,队员李大维(服役前是小流氓)、罗志坚(多次大专联考的落榜生)及曾志祥(入伍前是个小道士)三人,自动结盟,研商对策。 他们经过武装赛跑、水沟竞力、饭堂处罚之后,决定采用小道士的『草人扎针』这一招来整队长,同时配合有意的出此小纰漏(军歌歪唱、旗语打「黄」......)来出队长的洋相,结果,『草人扎针』奏效。队长在飞身营救志坚爬杆时,意外的摔断了手,当晚如厕时,自己忘了口语,险遭卫兵志坚误伤,接著就是第二天的师长抽测成绩,惨不忍赌,队长被骂的狗血淋头。 演习时,三个宝贝兵的任务,是补给部队拖送水车,根本谈不上有何英勇表现的机会,但他们却十分阴错阳差历经了与友军的「遭遇战」,与裁判官的歪理「十八争」,以及因为迷路,最后竟然能在豆浆店里逮补了友军的师长一干人,因而小兵立了大功,简直妙透了! 在颁奖典礼的师长讲评中,把过往「天龙特遗队」的诲气,完全一扫而空,全体队员们,个个兴高采烈,自此,他们有了如兄似弟的真情感。

⑼ 台湾电影《囧男孩》的影片分析

童年常常在葬礼中度过,并非我命运多舛,而是因为父亲是个风水师,所以,墓园对于我来说,是个神奇的游乐场;而告别式场花坛布幕后面,那些黑白丧服底下,低声交谈间的爱恨嗔痴、人性纠葛,变成了我最想探知的故事剧集。 大学剧团的老师一句“以泪眼看人生”的毕业赠言,成为往后编写剧本时最重要的座右铭,不论经手的题材范围,以“人性”为故事的出发点始终是我的信仰。 大约在98年,新店小碧潭的原住民社区发生大火,许多家庭被迫在入秋的时节,困苦的住在帐棚里。因为是世界展望会的义工,所以我每周固定几天下班后到小碧潭的原住民社区担任“课辅老师”的工作。 在那里,我看见了许多单亲,或者隔代教养的孩子,里头有几个特别的桀骜不驯,在学校就是令老师头疼的人物,甚至在初见面的时候冷不防吐了口口水在我的脸上。 脏话、喧闹、动手攻击是他们表达不信任的方式,只是我那时尚不能理解,那些孩子那么多的愤怒从何而来。 为了消耗他们过多的精力,每天正式“上课”之前,我得带着他们先在碧潭鬼吼鬼叫十分钟,直到声音沙哑为止,然后才开始一天的说故事时间。 起先是我讲故事,然后,慢慢的让大孩子学会念故事给小小孩听。没有特别的进度安排,相见的时候,我们只是说故事,听故事,写功课。 他们没有变“乖”,不过最少没有再吐口水在我的脸上了。 他们的笑声特别清朗、表情丰富,总让说故事的我,得到极大的成就感。只是在某些特殊的时节,看见别人阖家团员时,那些孩子会转开脸,不让别人看见他们的落寞,然后跑到一边继续嬉闹。 我慢慢的理解,初次见面时吐在我脸上的口水,是出自于害怕被抛弃的恐惧,他们不仅仅父母不在身边,来来去去的社福团体、课辅老师,每一次的相遇,其实都埋伏着分离的结果,所以敏感一点的小孩总是不愿意轻易的接近新来的老师。 大约半年后,展望会工作人员撤离社区,最后一夜,社区里的爷爷奶奶和我们在大帐棚里唱着卡拉OK,吃吃喝喝。几个小孩却躲开了惜别聚会,在碧潭边对着远处大吼大叫。我们毕竟没有解释太多,后来为什么不能再继续跟他们讲故事。 那些对着远方大叫的背影,至今难忘。 他们努力让自己坚强的微笑面容,是完成这个故事的动力。 电影以被称为“二号”的主角,国小三年级时的生活点滴为主轴,故事中的三个事件、三个重要的朋友,皆和二号有一段特殊的情谊,每一小段故事,各自代表了成长中会面临的问题:嫉妒、亲情和背叛,简单的故事结构却处是令人惊喜的转折与意外插曲。 演而优则导,对于身兼不同头衔的艺人与经纪人李烈来说,则是“演而优则制”,这是李烈再次荣获金钟奖肯定后,重回制作领域,跨足电影的第一次,制作的过程不假手他人,亲力亲为,连场景的寻找,也跟随着导演组连跑大台北一、二十个菜市场,所到之处,吸引着市井小民的目光,俨然成为市场代言人。 然而在筹备过程中,一点也不在意明星光环的她,感触最深的却是电影时空环境的变迁,经历过台湾电影曾有的荣景,从演员的身分转换到制片,李烈务实着搭建起电影团队的所有元素组合,怀抱著有别于年轻时的电影梦,这次带给电影圈的惊喜是,拍摄台湾第一部以儿童观点叙事的电影。

⑽ 求一些反应台湾本土文化的有深度的电影

一般来说,台湾大的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分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以下是些具有里程碑式的电影明细,搂住可挑选其中一、二欣赏;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
《儿子的大玩偶》获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奖,并引领台湾电影新浪潮的开端;
《风柜来的人》获1984年法国南特大三洲电影节最佳作品奖;
《油麻菜籽》获第二十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童年往事》,获第二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
《青少年哪吒》观察都会青少年虚无而没出路的生命;
《爱情万岁》探触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伤口;

阅读全文

与反映台湾变迁的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乔杉演的电影是音乐人 浏览:747
2021台湾电影上映时间表 浏览:192
薇娅直播间电影票如何兑换 浏览:402
想做电影导演选什么专业好 浏览:779
巧克力工厂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205
正古宅惊魂电影演员 浏览:59
齐步走的灯谜猜一电影名字 浏览:477
千王1991电影完整版梁朝伟 浏览:773
海鲜大餐电影中文版 浏览:531
看动漫电影的app大全 浏览:284
电影院音响系统是什么 浏览:11
沙漠电影十大巅峰之作 浏览:74
有关蟒蛇的电影泰国 浏览:780
平遥电影节什么时候 浏览:611
韩国喜剧电影泰国 浏览:239
电影院英文意思 浏览:945
电影赌王大骗局优酷 浏览:826
花样年华戛纳电影节 浏览:300
抖音南京南京电影中配的音乐 浏览:699
三少爷的剑电影男主角是不是燕十三 浏览: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