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辛亥革命》的影评200字
我要给张黎立一座贞节碑坊。
历史自古就是一个美艳风骚的婊子,引无数英雄好汗竞折腰带。金钱这个流氓强奸她,政治这个恶霸蹂躏她,就连历史本身也时常露出荡妇的本色,聊以自慰。
所以,能让历史出淤泥而不染身,入花丛而不伤肾,与流氓恶霸共舞而不露荡妇本色,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贞洁圣女,守身如玉,坚不可破啊。古往今来,又有几个这样的圣女呢?
司马迁不是男人,但《史记》太过夸张荒诞,他也不能被称为女人。其实,二十四史大都是历代帝王歌功颂德的阉割之作,所以班固、陈寿们也就没有了贞洁。二十四史以被阉割的司马迁开始执笔,是否就注定了她被阉割的命运呢?可惜没有《葵花宝典》,他们只能折一枝菊花,赏《极乐宝鉴》。
吴晗是个窦娥一般的人物,一部《海瑞罢官》,让他被政治这个大恶霸糟蹋蹂躏了数十年。伟大领袖领着他的红卫兵们搞SM,真是重口味。
阎崇年、纪连海、易中天之流,赶上了大众史学真空的年代,却被金钱强奸以至急功近利,自己治学又不精,只能用些下三滥的手段骗吃骗喝。
当年明月与袁腾飞算是两个异类,颇有前途,可行文走笔间满纸主观臆断,个人色彩太浓。颇像荡妇拿出一根黄瓜,说,你们不跟我玩,老娘自己来!
钱穆赴台湾,黄仁宇久居美国,这两位算是逃过了政治的蹂躏与金钱的强奸,严谨的治学思想又使其恪守信誉,自慰不得。纵观中华文明五千年,这样的贞洁圣女真的不多。
张黎的贞操,不在于他是冯小刚的摄影师,不在于热播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不在于被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定位内阁成员必看的《大明王朝1566》,张黎的贞操,一部《走向共和》足矣。
这次,张黎又凭借《辛亥革命》贞洁了一回。
首先,张黎让《辛亥革命》逃脱了政治的蹂躏。在选材上,他很聪明的选择了辛亥革命这一题材,它发生在1921年7月23日之前,说白了,就是我党建党之前。建党前的历史可以讲明白,最起码,政治压力小很多。建党后的历史不好拍,拍明白了,广电总局封杀你,像《鬼子来了》;拍不明白了,观众又骂你,像《建党伟业》等韩总的献礼片。所以,辛亥革命是一个好题材,也是一个聪明的题材。
其次,张黎让《辛亥革命》躲过了金钱的强奸。总导演成龙是把双刃剑,你用他,可以给你带来投资、票房;但你用他,免不了会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他的作用而最终流于庸俗,比如那个《大兵小将》。好吧,我想说,成龙版的黄兴确实是比胖洪班长演得好。
还有,张黎让《辛亥革命》洗刷掉了自慰之嫌。跟彪炳千古的《走向共和》相比,张黎有改变。虽然历史还是那段历史,导演还是那位导演,袁世凯也还是那个孙淳,但电影毕竟不是电视剧。要照顾票房,迎合观众,权衡各位演员(特别是成龙)之间的戏份,要斟酌其定位究竟是探求历史真相还是普及历史知识,亦或是主旋律说教与献礼?孙中山一句“需要战争,也需要政治”,说明一切。
张黎的技巧与经验,已经在冯小刚身边历练出来;张黎的功力与底蕴,已经在电视剧沉浮里积淀起来。就像令狐冲在思过崖苦研独孤九剑,学成下山,纵是师父岳不群,也难是对手。
⑵ 为何甄子丹。成龙。李连杰没有那过影帝
甄子丹,成龙,李连杰都拿过影帝。
甄子丹所获奖项:
2,2011年,英国国际制片人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3,2009年,第2届铁象电影大赏最佳男主角奖。
成龙所获奖项:
1,2005年,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2,1993年,第3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
3,1992年,第2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
李连杰所获奖项:
1,2011年,第1届悉尼中国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2,2008年,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3,2007年,第13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男主角。
(2)辛亥革命电影台湾评论扩展阅读
李连杰演艺记录:
1983年,与丁岚、刘家辉共同主演武侠电影《少林小子》,在片中饰演武艺高强的三龙,该片在香港地区的最终票房达到2229万港元。
1992年4月16日,与关之琳、莫少聪、甄子丹共同主演的动作电影《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上映,他在片中饰演武功高强、医术高超的广东十虎之一黄飞鸿。
成龙演艺记录:
2011年1月,获得第37届人民选择奖最受欢迎动作明星奖;同年,执导革命史诗战争片《辛亥革命》。
2015年,主演古装动作片《天将雄师》,在片中饰演骁勇善战的西域都护府大都护霍安;该片上映5日票房近4亿,成为中国内地春节档票房冠军。
甄子丹演艺记录:
2015年8月28日,甄子丹主演的《卧虎藏龙2》在北美IMAX影院和在线视频平台Netflix同步上映,他在片中饰演男一号Silence wolf(直译沉默之狼)。
2016年,加盟新片《极限特工3:终极回归》。3月4日,由叶伟信执导,黄百鸣监制,袁和平任动作导演,甄子丹、张晋、熊黛林、谭耀文领衔主演,泰森特别演出的3D功夫电影《叶问3》国内上映。
⑶ 找一个有关辛亥革命的电影,有关一个烈士家书的电影,男主是台湾的,
《百年情书》是方金影视 、金日生辉文化传媒联合出品的一部传记类电影,由导演金舸执导,王柏杰、蒋梦婕、李雪健等人主演。
影片主要讲述了广州起义烈士林觉民与其妻陈意映的动人爱情故事。
影片于2011年5月13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⑷ 台湾同胞如何看待辛亥革命
让台湾人来回答你吧!
在台湾历史教科书大都说"武昌起义"其次称之辛亥革命
这是国父 孙中山的第11次革命,正式推翻满清,这一天对台湾同胞来说
比起内地同胞更为重要,因为这是台湾的X庆日,全台休假一天,马英九
与各部首长还得去国父纪念馆向 国父行三鞠躬礼,从无间断阿扁时代也是的,
早期全台湾人在这天家家户户盯著电视看国庆阅兵,毕竟这是中国结束帝王专
政的历史转泪点,中国人第一次嚐到X X的滋味,直到今日台湾仍保持这传统,
今年刚好100年,台湾很多新婚夫妻都选择这一天结婚,甚至还很多x庆宝宝
受到瞩目呢,老实说在这一天台湾是不分党派的,蓝绿两党也是一同庆祝的
或许两岸之间的隔阂还是存在的,但在我们台湾人心中这一天意义可是非同小可的
孙文在台湾人心目中,超越老蒋几十倍的...
⑸ 台湾媒体是怎样看待中国大陆官方庆祝辛亥革命这件事的
觉得很诡异~~
因为 在1911年辛亥革命 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 当时 中国共产党尚未组建
至今 中华民国仍存在於台湾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却否认其存在的事实
但仍大肆庆祝 好似推翻帝制 是当今中国执政者的功绩!!
⑹ 大陆和台湾对辛亥革命看法的角度和意义有什么不同
台湾和大陆的对日抗战史也差很多~~(有一方在说谎)~~
⑺ 台湾人看大陆历史剧吗
民国之前的电视剧可能会看,因为那之前大陆拍的那些可能会客观一些,到民国时期涉及现在的政治问题,可能会有一些虚假的东西,比如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是主力,为了民族利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打过很多硬仗,可有些电视剧拍的时候要考虑很多因素,一味的否决国民党,你想台湾人会看吗?一味的说蒋介石,是独裁者,可我们当时的毛爷爷呢?如果毛岸英不牺牲的话,可能今天的朝鲜就是我们的样版,所以大陆的电视剧对台湾如果会产生坏的影响,是不会在台湾上映的,相反台湾的电视剧在大陆也是一样,所谓的互不承认,才到今天的政治对立,
说辛亥革命就应该先了解他发生在什么年代,由谁发起的,虽然由孙先生发起的,如果要两岸各拍一部的话也会各不相同的,因为政治观念的不同,
仇人都可以相逢一笑抿恩仇,何况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祝福我们的祖国早日团圆吧
⑻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自己写的,一千五到两千字,多点就行,不是高中作文
你好
求采纳
100年前一场革命轰轰烈烈,他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力量席卷了中华大地,震惊了世界四方,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使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成为一种信仰,他揭开了救亡图存的历史篇章,也在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上画卷上书写了举足轻重的一笔。
电影《辛亥革命》还原了民族存亡、战火纷飞的岁月。片头秋瑾的从容赴死,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捐躯令人心生悲愤;片中孙中山满怀救国之志,广播革命思想,推进民主共和;阳夏保卫战黄兴浴血奋战,誓死追随令人倍感振奋、热血沸腾;晚晴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袁世凯处心积虑,窃取革命果实令人愤恨惋惜。影片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刻画和的不同细节演绎,生动的展现了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和革命先驱,为实现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不断探索,不屈斗争的革命信念和爱国情怀,再现了激情澎湃的辛亥革命,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场景。向我们阐述了革命的定义和革命的精神,诠释了改革、信仰和希望对于一个民族存亡的重要。
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屈辱走向富强,100年过去了,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心潮澎湃。“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面对山河破碎、生灵遭涂炭的危局,一批批爱国志士在呼号、在求索、在抗争,直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的提出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理论的横空出世,民主共和的观念才第一次深入人心,振兴中华才的呼喊才第一次成为响彻华夏的最强音,他让苦难的人民看到了希望,为迷茫的革命者指明了方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国父孙中山以他睿智的政治思想,非凡的远见卓识,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气贯山河的革命气魄带领着顽强不屈,心怀壮志的革命义士舍生忘死,将中华民族带入了崭新的发展轨迹,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有了辛亥革命的探索和斗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兴起开辟了解放思想的新局面,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觉醒,使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直至辛亥革命十年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更是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他接过辛亥革命高举的爱国主义和“振兴中华”的旗帜,完成了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展望未来,这条历尽沧桑却傲然腾飞的东方巨龙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让我们在辛亥革命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承担起先辈们未能完成的伟业,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⑼ 求《辛亥革命》电影的影评外加观后感,1200字,最好是独一份,我是交作业用,被老师轻易查出来就完了!!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今年的十月五号,我在南京。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故都,见证了半部民国史、见证了中华民族在近代诸多遭遇的地方。多少前无古人的功绩与回肠荡气,都没能阻止中华民国像之前在南京建都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一样,短命薄福,风雨飘摇战乱频仍,数十个春秋便散入历史的烟尘中。
今天的南京是长三角最重要的门户城市之一,第二共和国经济核心沪宁杭工业区中举足轻重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坐拥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南京城,作为长三角地带的核心城市,引领着整个中国漂浮在前所未有的大繁荣中。
十月五号的晚上,去往大行宫家乐福的途中,路过总统府。置景灯光照亮了整个建筑,十一长假,即便是在已经不再开放的晚间,门外仍旧聚集着大批游客,万千循声而来的观众,抬头仰视着被灯光照得剔透的门楼,带着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遥遥地与那段穿越了腥风血雨的旧时光对峙。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处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年那场浩荡的国民革命将他推上了历史舞台的最前沿。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四万万中国人第一次尝试,不再以草民与奴才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谋取生路,他们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字,国民。如果事件按照预想的方式发展,这将是一个民主自由而充满活力的共和国,衰落的中华文明将以崭新的姿态再次复苏。可是没有人曾预料到,就在三十七年后,1949年4月23日,一队亢奋的农民军士兵冲上了这座古典的西方门廊式建筑,青天白日旗被扯下来,取而代之的,是标榜着共产主义理想的红旗。
就算是今天,所有的是非都可以用全新的标准来评价,我们也很难质疑一个可以在短时间内征召动员起1万余名船工、300余万临时民工参战的反对派武装是否真的获得了民众的支持。如果1945年国共两党没有撕破和平的面皮而共同参与一场全民的大选,只怕结局也不会有太大的改观。
1911年的辛亥革命其实从数十年前就已经蓄起了第一颗火种。1840年,面对珠江口外大英帝国气势汹汹的四十八艘远征舰船,和蒙古人一样擅长骑兵作战的满清统治者惊异地发现,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再也不是几个世纪前在成吉思汗的铁骑下瑟瑟发抖的卑微文明了,装备了大口径火炮的铁甲舰冲向摇摇欲坠的古中国,东方文明彻底丧失了独自发育演化成为现代文明的机会。此后的数十年,满清统治下的中国屡战屡败,数千年独树一帜的黄河文明,成为提前走进工业时代的航海民族身后一支微不足道的苦行者。
元狩二年,两千一百年前的那个春天,在皋兰山麓河西的战场上,十九岁的少年霍去病铁骑绝尘带领一万汉家男儿扬鞭沙场,北进两千余里,硬挫匈奴卢侯王、折兰王,杀出了一代战神的赫赫威名,也杀出了中华男儿的血性与光荣。可是两千年后,同样是这个不乏勇武之士的民族,开足马力撞向吉野号的致远舰,靖远炮台上坚守至死的关振威,都再也无法拯救华夏于颓灭,老大帝国垂垂老矣,西风东渐,朝不虑夕。
汉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宋、明两朝之后两次沦入异族之手,但并未引起过如此强烈的灭亡恐慌。华夏文明作为引领东方数千年的卓越文明,以其精深的文化内涵征服了马背上的蛮族。蒙元和满清虽以强力入主中原,最终却卑微地化入了中华文明的浩荡洪流中。然而这样用软实力铸剑为犁的融合方式变得再不可能,清末的中国,成为了崛起的现代化国家脚边一只生了锈的破痰盂,成为了即将被世界主流所抛弃所征服的落后文明。
1894年中日黄海海战北洋水师的窘境,敲醒了最后一批沉睡的中国人。北洋水师建立之初,舰队在火力和整体吨位上远超当时的日本海军,而开战之时,舰只却年久失修训练不足,看似强大的大清北洋水师不经意间便朽为了一摊烂泥。没有能够让社会重新焕发生命力的体制,装备再先进的器物,也不过是一具身着锦衣的腐尸。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摆在中国面前的出路似乎只剩下了一条。改革既然没有了出路,那么就只有革命图存。清廷在最后的十年里施行的一系列新政没有赢得人们的信心,废除科举,训练新军,改革六部,任命内阁,如此大刀阔斧的改制,大清帝国在通往宪政的道路上已然没有了倒退的机会。可是谁还会对一个日薄西山人心丧尽的朝廷交付信任呢,1911年5月,清廷任命了第一届内阁,其中皇族居多。“皇族内阁”的出现摧垮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最后一点耐心,人们不再把希望寄托于清廷所主导的宪政改革。1911年10月10日,冲向楚望台军械库的起义新军将这场蓄势待发的革命彻底点燃。
然而这场革命所建立起的新政府,仅仅在十几年之后,就成为了所要被打倒的对象,统一了全国政权的国民政府面对一支衣衫褴褛的农民军,仅仅坚持了十四年(合作抗战期间除外),便带着数十万溃军和临时抓来的壮丁撤到了隔海相望的台湾。
每每念及那段历史,我总是对这个国家多舛的命途感到由衷的难过。历史在前进的过程中,给了这个古老民族多少化腐朽为神奇的机缘,最后却免不了尴尬收场。
正如马英九所言,今天的台湾,“延续了中华文化的命脉,创造了台湾经济与政治的奇迹,实现了先贤追求议会自治的理想”。而红色的大陆,虽然仍旧挣扎在威权体制的泥淖里,仍旧举步维艰地前进在向人类共同价值靠拢的进程中,却拥有了民智渐开的十亿国民,有了诸多愿意对未来有所担当的年轻人,我们不应该对未来的一切太过悲观。
只是共和国还只是个半成品,难免有时寝食难安。对于“肉食者谋之”的国事,我自知多说无益。然而祖先的训诫犹在耳畔,让人如何去轻置这国家的兴亡。
标题上陆游的诗,并不十分切合我的态度,只是突然觉得,很多一直期盼的东西,还仍旧遥不可及,思之至深,姑且借用而已。事实上,面对这个已经接近工业化中期的国家,我没有办法设想这片土地上再兴兵燹。哪怕对现行的体制有再多不满,我还是希望能寻找到一种温和的渐进的方式推进变革。没有人愿意给预备立宪的清廷时间,革命之后数十年军阀混战。没有人愿意给内忧外患的国民政府时间,建立起的新中国除了工业化成就,也处处遭人弊病。
革命是民族自救与社会谋求进步的最后手段,同时也意味着将要付出高昂的社会成本与物质代价,意味着生产力将可能受到接近毁灭性的破坏,意味着国家可能面临分裂与动荡。我对没有职业操守唯主管部门是从的某些国家媒体鄙夷之至,也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去理解互联网上无事生非的煽动造谣者。多少正在传播的信息没有出处,多少信誓旦旦的资料只是来自于对抗时期政客互诽的杜撰。独立,负责,进步,相对于一整套从西方国家搬迁过来的政治体制,我更希望看到新时代的国民精神在中国蔚然成林。
一个正直的人,绝不会为了打倒什么而污蔑诽谤。今天,那么多人热衷于为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平反,却不觉中为中共戴了那么许多莫须有的帽子。如果不能消除敌意与偏见,如果不能对历史抱有一颗宽容的心,中国的历史就永远只能在“城头变换霸王旗”的嬉闹剧中兜兜转转。
我只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普通人,面对历史我常常不知道何去何从。民国一百年,留下自由繁荣的台湾,成为华人世界的标杆。我希望,等到共和国一百年的时候,我们能够在努力之后,为后来人留下一个不那么让他们厌倦的中国。
从今天起,我想以公民的身份谋求改变,如果最终失败了,就请世人参加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葬礼。我始终相信着,每个民族为追求进步而战斗的历史,都将荣耀人类文明。
自己去整理下就可以为你所用。观后感也在里面。
⑽ 台湾有没有拍辛亥革命的电影或者电视剧
听说台湾禁播大陆的《辛亥革命》,求真相,为什么?
辛亥革命原本予定10/14台湾上映
因台湾新闻局审核为大陆片且今年大陆片在台上映额度已满
故若要在台湾看这部片得等到明年!没有禁播,只是比较晚拨!
~~~~~~~~~~~~~~~~~~~~~~~~~~~~~~~~
请问台湾有没有拍辛亥革命的电影或者电视剧?
有阿!只是都是很久之前的作品!可能在内地是被禁播的喔!
1.『辛亥双十』
年份: 1981
内容: 清末武昌革命的力量主要有两个源头,一是以蒋翔武和刘复基为首的新军,另一是由江湖帮会人士孙武和邓玉麟领导的共进社,影片即以两派对革命的思想歧议展开序幕。为了免於清廷的各个击破,两派人马终於举行联合大会,制定起义大计。1911年,武昌起义後,各省风起云涌,终於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推翻满清王朝。导演丁善玺利用革命党人的主观观点,呈现错综庞杂的历史面,营造大时代的革命牺牲奋斗的感人史实
2.秋瑾
年份:1972
原名:惊天动地
清光绪年间,国势衰微,外患日亟,光绪六年,慈禧太后招义和团拳民作乱,横行京城,当时忧国伤时之革命青年乃风起云涌,纷纷密谋推倒满清,连立中华,秋瑾乃女性先觉之第一人,秋瑾原名璿卿,生於富贵之家,诗文剑术均佳,凭媒下嫁富家子王廷钧,後捐得兵部郎中官职,秋瑾深受新思想薰陶,与其夫志趣相异,膝下有子女各一,子名阮德,女名桂芬。光绪二十七年,八国联军撤兵,王廷钧府宅恢复繁华景象,笙歌夜夜,秋瑾甚感厌恶,时有康梁变法,不幸失败,康梁逃之海外,清廷大捕馀党,秋瑾挺身而出,救出一人名王照,此人自变法失败後,四处逃亡,秋瑾暗藏於宅内,王廷钧深怕受诛连,夫妇乃起争执,秋瑾有挚友吴芝瑛,忙来劝阻,秋瑾卒以儿女为重,夫妇怠情才不致破裂。秋瑾与王照相约於翌日往赴某秘密地点会见其他密谋举事之人。翌日,秋瑾暗访王照,该处正集合一班人密谋攻打官府之事,惟各人宗旨不正,议论纷纷,秋瑾感到凭这班人之力量实不足以共谋大事,决心东渡扶桑,投奔孙中山先生.
3.碧血黄花
年份:1954
历史教师向学生介绍青年节的起源: 福建林觉民离别爱妻, 赴穗从事革命工作; 广西韦义廷随师傅李德山参加起义; 四川喻培伦, 培棣兄弟争相赴义, 合共七十二烈士在黄克强领导下起义, 矢志推翻满清, 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