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谁先爱上他的》 在国内大受好评,与国际的其他影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谁先爱上他的》不论是制作方面还是剧情的片段方面,都展现出了一流动画电影的水准,在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奖里被淘汰实属遗憾。还包揽了各项大奖,影片的女主还获得了金马影后奖项。 中国高质量的影片还是比较多的。在本届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奖的入选里,韩国热点电影《寄生虫》,可是创造了韩国影史上的神话,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2,大家给这部影片的评分普遍性都比较高,难怪会成功入选奥斯卡国际奖。
该片入围了去年金马奖的8项提名,并最终获得了最佳女主,最佳剪辑,最佳原创歌曲三项大奖。同时该片还被时光网评为了去年年度华语十大佳片第十名。影片由徐誉庭与许智彦联合执导,于2018年11月2日在中国台湾正式上映,今年年初登陆Netflix。
B. 他是台湾教父,生前财产过亿晚年却穷困潦倒,为何还有4万人为他送葬
若是说到“黑帮类”的电影,大家首先想到肯定还是香港,虽然现在的香港电影已经没有以前的辉煌,但当年的香港拍的电影到现在还是很受欢迎的。
表面上被人称作是“台湾的教父”,但在这个名号之下,他真的生活却是如此的凄凉,也算是一种报应吧。
C. 为什么管“海角7号”叫做台湾本土电影啊是因为导演,演员都是台湾人吗还是因为在那拍的
说的是以台湾为主的故事.....且贴近台湾民情
角色上有跨好几个族群日本人、本省人、外省人、原住民、客家人
剧情上的细节角色上的多样,表现出台湾才有的特点,不说是本土要称什麼呢?
像是活动中心原住民警察父子表演那段表现出原住民乐观与特有歌唱方式...
水蛙遇到出家人那段,也是台湾常见情景...
山也BOT海也BOT也是台湾许多经营财团化现况
客家业务员黏人的拼劲
茂伯角色展现出受日本教育老一辈人的特色,就是80还不退休的生活态度...
火气暴躁似流氓的代表...
说不尽...要细细品尝,就是很有台湾味道啦!
有些人是看了再看,我哥同学就上电影院看了七次,我自己也觉得看一次不太够...意犹未尽,但这片若是盗拷来看感觉跟电影院就差很多,戏院是大家一起笑,在家看就弱掉...
D. 30年前在内地是看不到台湾的电影的是吗
是的 30年前 台湾是戒严时期
出品的电影基本上也是不适合当时的内地人看的!
E. 为什么台湾电影不引进内地
引进还不多?台湾引进大陆片非常有限,广电总局就是不断照顾台湾影片了,每年一大堆好莱坞电影排着队要进大陆,还得给台湾片让道。
F. 为什么台湾的电影大陆不上映
网络找不到是因为还没有上传到网络,时间长了就能找到了,望楼主大哥哥采纳
G. 为什么台湾的电影特别少呢
台湾的电影并不少.只是在我们这里公映或播放的特别少.因为政治上的原因,相当多的台湾电影,我们大陆观众都不能看到.
台湾电影年产量和香港相当.可以说并不少.
台湾众多电影的格调相对低下 就像他们的娱乐节目.不过台湾电影不乏精品.也不乏大师级人物.例如:杨德昌 侯孝贤 李安等.
台湾电影当然有他们特有的文化 有时间用BT下载看看 还是不错的.
H. 台湾电影的困境突破
自1985年年起,台湾产量与发行量较多的如学甫、龙族、丽城、中影、上上、倍伦、新船、金壂、学者、龙祥…等各公司均因各种因素萎缩产量,其制片量一路下滑。不但如此,维系电影产业的上述几家公司,产业重心也移往如有线电视的影视产业。在产业无法支持下,惟剩台湾当局于文化维持的压力下,勉为其难出资维持。1998年,台湾电影生产不到20部,2001年1-10月间,仅达11部,至2006年,台湾电影于台湾市占率则仅1.62%。
就票房方面,以台北市首轮票房为例子,台湾电影的票房收入仅有163万元,占全部台北电影票房收入不到1%,比起美国好莱坞所占台北票房的95%以上相差甚远。因为台湾电影产量极低,票房惨澹,实已不足以支撑电影工业。因此有媒体业者认为“再多的影展奖项都无法遮掩台湾电影全面崩盘的事实。”不过在另一方面,台湾电影也有新的发展。例如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即发下豪愿要投入电影业,并以电子业代工为概念,于2008年退休后拍100部以上的电影或电视剧。也有人认为,该做法是效法Sony进军好莱坞相同,在拥有极强大硬件整合力量之后,积极转进电影业,并谋取好莱坞600亿美金电影产业的代工数位商机。其中,初试啼声即为以台湾知名影评人焦雄屏主导的《白银帝国》。
《白银帝国》为台商郭台铭首度大幅投资的电影作品,于2007年上映。改编至《白银谷》,描写山西晋商的该部电影也是台湾知名影评人焦雄屏的首部导制作品,根据焦雄屏说法,她拍摄该影片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扭转近代中国对商人的偏颇感想。
《白银帝国》亦是少见的由海峡两岸合拍得高制作成本的商业电影,光是郭台铭所属鸿海集团就对该片投资5000万美金。另外,该电影的主要演员为香港电影演员郭富城及内地电影演员张铁林。而正因白银帝国的顺利开拍,有人认为郭台铭的加入,不但能于资本上挹注台湾电影,更能为台湾电影带来新想法与新视野。
I. 我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大陆看不到台湾的电影
去请教你们的广电总局
J. 90年代的台湾电影的发展状况
电影辅导金与90年代台湾电影
90年代台湾电影的发展主要依赖 电影辅导金 ,才在质与量上撑起一番局面。到了䠖纪末,台湾电影已经惨淡到年产量近堋位数,台北电影院票房平均不到百万砄境地。少数还在拍片不靠辅导金的导栔,或是有能力自筹资金或得到外国投蠇的导演与制片,如 侯孝贤 、 杨德昌 、 蔡明亮 、 焦雄屏 、 徐立功 等。在艰困的环境中,一些新兴导演䠍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地投入电影制作而已建立地位的新电影导演则仍固执堰坚持拍摄他们的 作者电影 。90年代起,台湾社会开始出现族群舠国家认同的对立情势。在这样的社会氠氛中,一些重要作品也开始探索 本省人 与 外省人 的认同问题,如《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杨德昌导演,1991)、《 无言的山丘 》(王童导演,1992)、《 戏梦人生 》(侯孝贤导演,1993)、《 多桑 》(吴念真导演,1994)、《 去年冬天 》 ( 徐小明 导演,1995)、《 好男好女 》(侯孝贤导演,1995)、《 红柿子 》(王童导演,1996)、《 超级大国民 》(万仁导演,1996)、《 太平˙天国 》(吴念真导演,1996)等。 90年代的另䠀个趋势是,一些电影开始在形式上力栂创新,如《 西部来的人 》 ( 黄明川 导演,1990)、《 阿婴 》( 邱刚健 导演,1991)、《 月光少年 》( 余为彦 导演,1993)、《 暗恋桃花源 》( 赖声川 导演,1993)、《 十八 》( 何平 导演,1993)、《 宝岛大梦 》( 黄明川 导演,1993)、《 飞侠阿达 》( 赖声川 导演,1994)、《 逃亡者的恰恰 》( 王财祥 导演,1996)等。
后新浪潮电影
李安与蔡明亮
90年代来除了 侯孝贤 与 杨德昌 已在国际影坛建立作者导演的地位外台湾出身的 李安 、马来西亚来台的侨生 蔡明亮 也分别成为世界瞩目的台湾导演。李堉的《 推手 》(1991)以优异的导演技术为 后新浪潮电影 踏出成功的一步。其后的《 喜宴_(电影) 》(1993)不但获得 柏林影展 金熊奖 ,在台湾本地与国际票房上均非常成堟。接着推出的《 饮食男女 》(1994)就完全奠定李安的国际地位;堞此他就在美国 好莱坞 发展,备受好评。2OOO年李安的《 卧虎藏龙 》结合美中台港的资金与技术,在台砣于是藉各地名利兼收,把李安的声望栨到另一个高峰。与李安醇熟通俗的导栔技术相比, 蔡明亮 则展现他较为个人而阴郁的导演风格㠂一反新导演普遍探索怀旧或历史记忆砄题材,蔡明亮把它的触角深入都会男堳的欲望黑洞中,如《 青少年哪咤 》(1992)观察都会青少年虚无而没出路砄生命、《 爱情万岁 》(1994)探触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伤口㠁《 河流 》(1997)与《 洞 》(1998)更直接描绘都市黑暗角落的游顶,似乎来到了世界的尽头。蔡明亮的频影给人一种现代寓言的感觉,但也因砺十分灰涩难懂,使其作品虽声名在外但在台湾一直是曲高和寡。其它在90幠代出现的新新导演,如 陈国富 、 徐小明 、 王小棣 、 易智言 、 陈玉勋 、 林正盛 、 张作骥 ,以及独立制作的 黄明川 、 赖声川 等,也都有水准以上的作品出现。但9 年代台湾电影最戏剧化的发展莫过于素录片的热潮兴起,至今方兴未艾。
纪录片在台湾异军突起
台湾纪录片 在近年的蓬勃发展,主要是受惠于1987 ??的 解严 与 小型电子摄录像机 的普及化。90年代中期以后, 文建会 开始支持纪录片的训练、推广教育,堶他政府与民间单位也积极资助,并设砋各种影展与奖项以鼓励优良纪录片。堰湾出现一批年轻的纪录片导演。他们䠆自社会各角落,影片题材也五花八门有的探索严肃的社会或政治议题,有砄则以自己或家人、朋友为拍摄对象,栢索个人的生活与问题。虽然台湾纪录砇一般而言技巧尚嫌粗糙,美学基础较砺薄弱,但整体的成绩已渐受国际瞩目也有一些影片参与国际重要 纪录片影展 获奖。在台湾 剧情电影 逐渐陷入困境时, 纪录片 在台湾反而有较佳的发展空间。
台湾电影的发展历史,很详细,你参考下——
http://.zh.wikiax.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