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以前看过一部台湾拍的战争电影 站在台湾的 立场拍的 请朋友帮忙找找
应该是这部 《异域》
片名:异域
英文片名:A Home Too Far
主演:斯琴高娃 Gaowa Siqin 王静莹 Jean Wang Chung Hua Tou 郎雄 Sihung Lung 谷峰 Feng Ku 刘德华 Andy LAU 柯俊雄 Chun Hiang Ko
导演:朱延平 Yin-Ping Chu
类型:战争
地区:台湾
剧情简介:民国三十八年,国民政府全面撤退,李弥将军所率领的第八军仍在云南边境作困兽之斗。在草木皆兵的逃亡中,他们遇上另一支由李国辉团长领导的部队,两边人马合力逃出国境,建立据点,展开长达五年的异域生涯。但就在他们日渐壮大的同时却被迫撤军,使他们辛苦奋斗的五年时间成了豪无意义的牺牲...
② 台湾有拍过国共内战的战争片吗
一部台湾拍摄的讲述国共内战题材的电视剧——《一把青》。
豆瓣评分高达9.2,被称作是台剧水平最高之作。
第51届台湾电视金钟奖上以13项提名领跑。
最终狂揽戏剧节目奖、男主角奖和新进演员奖在内的6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
一部历史失败者视角的电视剧,却在台湾得到了它应有的礼遇。
内地观众,更应该好好看看。
因为这是一部彻底触及我们思维盲区的剧。
③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场面的片段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
清顺治十八年(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二月至十二月,南明延平王郑成功由福建厦门渡海,收复被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之台湾的战争。
一,背景
台湾是中国领土,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海中,距厦门300公里,南接东山、海南、南海诸岛,北连马祖、大陈、舟山群岛,被称为七省之藩篱,东南之锁钥,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早在公元230年,吴王孙权便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余,航海到达台湾。元代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台湾与澎湖列岛。17世纪上半叶,荷兰殖民主义者大规模侵掠亚洲,锋及台湾。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荷兰舰队司令韦麻郎率军侵入澎湖,筑城,被明都司沈有容驱逐。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舰队司令雷约兹又率军侵入澎湖,被明福建巡抚南居益驱逐。天启四年(1624年),荷军再次入侵台湾,在台湾西南部一鲲身(即大员岛)东岸修建热兰遮城(当时中国人称其为台湾城或红毛城,位于今台南市安平镇),后至该城西修筑乌特利支堡。清顺治年间,荷军又在赤嵌筑普罗文查城(当时中国人称其为赤嵌城,在今台南市内)。与台湾隔海峡相望的金门、厦门,是南明延平王郑成功抗清之基地。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早年从台湾发迹。时荷、郑双方于海外贸易发生尖锐矛盾,顺治十二年郑成功对台实行经济封锁,“夷多病疫”,“货物涌贵”。两年后荷兰殖民者屈服,贡饷银、硫磺、箭坯等,郑成功方取消禁令。十六年郑成功率师北伐南京,遭失败(参见郑成功抗清之战)。南明永历帝亦被清军逐入缅甸,云贵尽失(参见清灭南明绍武、永历政权之战)。郑成功便把目光转向台湾,考虑收复台湾,连金厦而抚诸岛,进则可战而复中原之地,退则可守而无内顾之忧。十八年正月,增防台湾的荷兰舰队司令樊特朗返回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台湾兵力空虚;驻舟山、福建的清八旗军亦先后调回北京。郑成功于正月间召集军事会议,决定渡海东征台湾。
二,荷军的战前准备和防御部署
郑成功准备收复台湾的消息传到台湾后,荷兰侵略者为了阻止郑成功的进攻,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准备。首先是由巴达维亚向台湾增兵600人,舰船12艘,使荷兰侵略军在台湾的总兵力达到2800人,还拥有战舰“赫克托”号、“斯·格拉弗兰”号、“威因克”号、“马利亚”号以及小艇多艘。其次是增修和加固城堡和炮台。荷兰人曾在一鲲身(鲲身就是河堤,即今台南安平镇)修筑了“热兰遮”城(我国文献中称为台湾城或安平城),又在今台南市西北的镇北坊修建一座大型炮楼,称为“普罗文查”(在我国文献中称为赤嵌楼,或红毛楼、赤嵌城)。荷兰军以主要兵力防守这两座城堡。以后,又陆续建造了热堡、乌特利支堡、弗里辛根堡等,并不断进行增修和加固。同时,各城堡都储备了大量粮食、武器弹药及其他军需品,仅运进台湾城的火药就达3万磅,储存的木材足够8—10个月之用,以利长期固守。此外,还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侦察郑军的动向;加强对台湾人民的控制,不准渔民下海捕鱼,不准商船开往大陆,强迫台湾人民到城内居住,甚至把群众中有声望的人士加以拘禁,以防止台湾人民帮助和接应郑成功。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月,荷兰殖民主义者根据搜集到的情报判断,郑成功可能不久将进军台湾,于是宣布台湾处于戒备状态。为了阻止郑军登陆,荷军于是年底将主要兵力配置在以下两个方向:一是台湾城及其附近的小岛和海面、江面,兵力约1800人,舰船多艘,由荷军头目揆一亲自指挥;二是在赤嵌楼驻军500人,由描难实叮率领。其他城堡和港口共以500人驻守。鹿耳门水浅滩多,不便通行,又用沉船堵塞了航道,故未派兵防守。揆一的防守意图是:用台湾城炮台的火力,居高临下,封锁海面,另派夹板船(长30丈,高6丈,厚2尺余,5桅3层,装有照海镜、铜炮及2丈巨铁炮)防守大港海口,以阻止郑军登陆。
三,郑军的作战准备和作战方针
郑成功要收复台湾,需渡海作战,背水攻坚,为此进行了充分周密的准备。除通过各种侦察手段不断了解敌情和多方筹备粮饷外,郑军把准备的重点放在练兵造船上。为了提高渡海作战的能力,郑成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准备。
1,改编部队
郑成功的军队是在联合各支抗清力量和义军的基础上,经过十多年的战争发展壮大起来的。军队的主要成分是闽粤一带破产的农民和渔民。为了适应大规模渡海作战,郑成功对部队进行了改编整顿。编制采用五五制。郑成功首先把侍卫军改为五卫亲军,即左武卫镇、右武卫镇(由亲丁镇、左右戎旗镇、左右武骧镇改编)、左虎卫镇、右虎卫镇(由左右骁骑镇改编)和銮仪卫(辖亲随前后左右中五营),每镇设总兵一员。其次,在亲军以外,设有前、后、左、右、中五军,是作战的主力部队。设总督五军戎政一员。总制五军。每军设提督一员,负责该军的征战事宜,另设总理监营一员、左右协理监营各一员,协助提督工作。军以下为镇。有五常镇、五兵镇、五行镇、五援镇、五冲镇、五宣镇等等。水师也设镇,计有楼船前、后、中、左、右5镇,水师前、后、中、左、右5镇,水师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镇,共20镇。此外,另有直辖的二十八宿营。每镇设镇将、监督、监营、督阵官、戎政司马各一员。镇以下为协,每镇设前、后、左、右、中五协,由协将统领。每协辖正领班五员,正领班辖副领班二员。副领班辖班长、冲锋官各一员。班长和冲锋官辖士兵50名。水军各镇,除原有官兵外,每一艘战船,大型的配备陆战士兵40名,中型的20名,小型的10名,以备登陆战斗之用。郑军在进攻台湾前共有陆师72镇(每镇千人,计7.2万人),水军20镇,水陆总兵力十几万人。此外,还有民众武装数万人。郑军是一支久经战阵的部队,有较强的战斗力,水军是郑军中的骨干力量,因为郑成功水军成员。多系渔民出身,不畏风浪,作战英勇顽强,在其父郑芝龙手下时,就曾经屡败荷军水师于海上。郑成功正是依靠这样一支军队,取得了台湾登陆作战的胜利。
2,督造战船
郑成功一向重视水军建设,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水军。为了收复台湾,郑成功按照作战任务和大中小相结合的原则,配套建造战船。计有大烦船、水船船、犁缯船、沙船、鸟尾船、乌龙船、铳船、快哨等8种。大烦船和水朋船是参照福船和西洋夹板船的式样制造的。阔2寻(古长度单位;八尺为寻),高八九寻,吃水1丈2尺,船上施楼橹,以铁叶包裹,外挂革帘。中凿风门,以施炮弩,其旁设一水轮,踏轮前进,不怕风浪。犁缯船和沙船吃水七八尺。以上4种战船都高大坚固,大烦船、水舶船各容兵500名,犁缯船、沙船各容兵100名,每船都装有远射程火炮,航行性能和战斗性能均较好,是水军的主力战船。乌尾船、鸟龙船和铳船,吃水六七尺,容兵五六十名,用于近海作战。快哨吃水浅,左右两舷设桨16支,速度快,机动性好,宜于侦察、通信;在登陆作战时,则用于登陆兵换乘,实施突击登陆。战船的武器有大烦炮、灵烦,均为铜制,安装在船首;连环烦、百子炮在船的两舷中部,这些都是重武器。轻武器则有神机铳、千花铳、百子花钎铳、鸟枪、鹿铳、连珠火箭、喷筒、火罐、倭刀、云南大刀、不空归木棍等。郑成功水军的指挥通信工具原为金鼓,后因士兵载头盔掩耳,穿铁甲行动有声,往往听不清音响信号,便改用旗、灯、炮和火箭,如进兵悬红高招旗,退兵悬白高招旗,泊碇发大烦1发、火箭3支等。郑成功生长在海上,深知战船、武器是海上作战取胜的主要条件。起兵时,只有16艘战船。经过十几年的建造,郑成功水军已拥有相当数量的战船。为了收复台湾,郑成功更是注意修造舰船,加强水军。当地人民听说要收复台湾,也纷纷前来献船、献料、献工,赶造哉船。只用了2个月时间,就修造战船300余艘,加上原有船只,基本上满足了渡海作战的需要。
3,加强训练
郑成功起兵抗清后不久,即开始大规模的练兵。他认为,“选将练兵应精益求精,……此为制胜要着。”为此,在厦门等地设置水操台、演武场和演武池,亲自督导操练,并制定和颁布了“各镇合操法”和“水师水操法”,令全军遵照执行。对水军的训练特别严格,“舳舻陈列,进退以法”。经过严格训练的水军将士能“在惊涛骇浪中,无异平地,跳踯上下,矫捷如飞”有了这样一支战斗力强的水军,渡海登陆就有了胜利的保障。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郑成功基本完成战前准备工作后,遂从厦门移师金门。郑成功命其子郑经及部分将领留守厦门、金门,以防清军乘虚袭取;自率马信、周全斌、肖拱宸等进军台湾。进攻台湾的船队分两个梯队:郑成功亲率第一梯队先期出发,共有战船和运输船数百艘,部队2万人左右;第2梯队由黄安等指挥,共有船只20余艘,部队6000人。台湾本岛地形、东高西低,人口会聚西部,以“澎湖为门户,鹿耳为咽喉,七鲲身毗连环护。”(《清史稿·地理志》)郑成功根据敌情、地形,提出如下作战方针:首先收复澎湖,以之为前进基地,然后乘涨潮之机,通过鹿耳门入港,实施登陆,切断台湾城和赤嵌楼两地荷军的联系,予以围歼,最后收复台湾全岛。当时,宣武后镇吴豪、黄廷等人认为鹿耳门航道狭窄、水浅难渡,且敌舰密布台江,炮台林立,不易突入登陆,因而不同意这一方案。协理戎政杨朝栋、咨议参军陈永华等多数将领则赞同这一方案。郑成功最后决策,仍按这一方案实施。
四,作战经过
1,穿越鹿耳门 登陆禾寮港。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初一,郑成功在金门举行了隆重的“祭江”誓师仪式,表达收复台湾的坚定决心。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率领第一梯队从金门料罗湾出航,领航的是澎湖游击洪喧。郑军船队浩浩荡荡,向澎湖进发,于次日清晨越过风浪险恶的黑水沟,驶抵澎湖。郑军各部分别驻扎澎湖各岛,等待风顺时再向台湾开进。岛上的老百姓听说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队,便带着鱼虾猪羊前来慰问,并自愿作先锋船的向导。
二十七日,水军继续航行,行至柑桔屿海面时,遭风雨所阻,被迫折回。在候风期间,郑成功视察各岛地形,并下达命令,重申攻台目的。他在命令中说:“本藩矢志恢复,念切中兴。前者出师北讨,恨尺土之未得;既而舳舻之数万,还恐孤岛之难居。故冒波涛,欲辟不服之区,暂寄军旅,养晦待时,非为贪恋海外,苟延安乐。”他还鼓励从征将领,“勿以红毛火炮为疑畏,当遥观本藩鷁首(指座舰)所向,鱼贯而进。”(江日升:《台湾外纪》)但一连几天,风雨仍然不停。粮食供应也发生了困难,虽然岛上老百姓把自己的口粮也送给部队吃,但杯水车薪,无济无事。如果继续滞留澎湖,不仅部队要断炊,而且会延误登陆时机。于是,郑成功不顾有些将领的劝阻,当机立断,决定冒雨开船。
三十日晚,郑成功留下陈广、林福、张在等率兵3000人、船12艘驻守澎湖,又率领水师启航。“成功坐驾(指挥船)竖起帅旗,旁列五方,中悬龙纛,发炮三声,金鼓震天。令洪喧引港船,先面东而去。诸提镇照序鱼贯。”(江日升:《台湾外记》卷十一)此时,“风雨稍间。然波浪未息,惊险殊甚;迨至三更后,则云散雨收,天气明朗,顺风驾驶”(《先王实录》),渡过了海峡。
四月初一日拂晓,郑军船队抵达鹿耳门港外。郑成功换乘小船,由鹿耳门登上北线尾,踏勘地形,派出能潜水的士兵进入台江,进行侦察。进入台江有两条航道:一条是一鲲身和北线尾岛之间的南航道,口宽水深,但有敌舰防守,又为陆炮所瞰制,不易通过。另一条是北线尾岛北端的鹿耳门航道。北航道口窄水线,水中淤沙。舰船触之即碎,荷军还沉船堵塞,只有在涨潮时才能通过。因此荷军没有设防。根据该地的潮汐情况,初一,十六为大潮,水位比平时要增高五六尺。郑军之所以急于从澎湖冒风浪出航正是为了乘初一大潮通过鹿耳门。当天中午,鹿耳门水道果然满潮。“成功大喜,放炮擂金鼓,打招旗,与后面船只好看跟踪,又密令何斌坐斗头,按图纡回,教探水者点篙,徐徐照应,转舵扬帆”,顺利地通过鹿耳门(江日升:《台湾外纪》),进入台江。荷军以为郑军会从南航道实施正面进攻,所以只在南航道岸上架设了大炮。郑军出其不意地从鹿耳门开进台江后,荷兰殖民者面对密布在江上的郑军战船惊慌失措,忙派夹板船阻击,并以赤嵌楼炮台发炮拦击。当晚,郑军突破荷军的火力拦阻,只用了不到2个小时,就在禾寮港登陆,扎下营寨,准备从侧面进攻赤嵌楼。同时,在鹿耳门也登陆扎营,以防北线敌军进攻。台湾的汉族和高山族人民见郑军到达,争先恐后地“出来迎接,用货车和其他工具帮助他们登陆”。高山族南北路村社的同胞闻风接踵而至,“男妇壶浆,迎者塞道”(《先王实录》),表现了台湾人民热烈欢迎和响应祖国军队收复台湾的热情。,正是由于台湾人民的大力支持,郑军得以顺利登陆,而且造成对敌分割包围的有利态势。
2,水陆战台江 迫降赤嵌楼
郑军顺利登陆后,荷兰侵略者的要塞赤嵌楼、台湾城以及一些战舰,便处于分隔被围状态,荷军官兵的战斗力也不强。但荷兰侵略军却狂妄地宣称:“二十五个中国人加在一起还抵不上一个荷兰士兵”’,“只要放一阵排枪,打死其中几个人,他们便会吓得四散逃跑,全部瓦解”。荷兰侵略军企图凭借船坚炮利和城堡坚固,乘郑军立足未稳,实施反击,将郑军赶下海去。
四月初一晚,郑成功见赤嵌楼之敌炮击郑军禾寮港营塞,引起街市起火,急派户部都事杨英持令箭,督饬部队救火,抢运仓库物资,保护居民住宅。与此同时,调整了兵力部署:令左虎卫王大雄、右虎卫陈蟒率铳船控制鹿耳门海口,以便接应第二梯队登陆;令宣毅前镇陈泽率兵防守北线尾一带,以保障主力侧后安全,并置台湾城荷军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另派兵一部进入台江,切断赤嵌楼与台湾城的联系。这样就为从海、陆两面打败荷军的反击作好了准备。
在海上,当荷军的4艘舰船企图阻击郑军时,郑成功以60艘战船(每艘配有大炮2门)由陈广和陈冲指挥,把荷舰包围起来,展开了激烈的炮战。荷军最大的“赫克托”号战舰首先开炮,其他荷舰也跟着开火。郑军战船装备不如荷军,在战斗开始时又略有损失,但水兵们十分勇敢,从四面八方向“赫克托”号进行猛烈轰击。顿时,安平港外,浓烟弥漫,炮声震天,激起无数巨大的水柱。不久,“赫克托”号即被击沉。其他荷舰企图突围逃遁,又被郑军灵活的战船包围。郑军以6艘战船尾追“斯·格拉弗兰”号和“白鹭”号,很快追上敌舰。郑军士兵奋不顾身地同敌人展开了接舷战、肉搏战,同时又用火船去烧敌舰。郑军用铁链扣住“斯·格拉弗兰”号的船头斜桅,并登上甲板,与敌人进行白刃格斗。有的荷舰被熊熊烈火吞灭了,有的荷舰不敢再战而逃回台湾城边。敌通信船“马利亚”号在战斗失败后逃往巴达维亚。在这场海战中,击沉敌主力舰1艘,烧毁夹板船土艘,另1艘小艇逃回台湾城。
在陆战中,荷军也遭到惨重失败。战斗是在北线尾和赤嵌楼附近进行的。
四月初三,郑军登陆北线尾后,荷兰舰长贝德尔率领240名士兵,乘船急驶北线尾,上岸后即分两路向郑军反击。北线尾是一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沙洲,南端对着台湾城,北端延伸到鹿耳门。贝德耳指挥荷军以12人为1排,成疏开战斗队形向前运动,逼近郑军。这时,郑军在北线尾的部队约有4千人,郑将陈泽以大部兵力正面迎击,以七八百人迂回到敌军侧后,进行前后夹击。荷军腹背受敌,手足无措,争相逃命。贝德尔上尉被击毙,荷军被歼180多人,其余的人逃回台湾城。荷兰侵略者承认,“假如没有那只停在海岸附近的领航船就近接应,必将全军覆没,没有一个人回来报告战斗经过”。
四月初二,揆一应被围的赤嵌楼守军的请求,曾命阿尔多普上尉率200名士兵渡海增援,企图解赤嵌楼之围。郑成功出动“铁人”迎击。这些“铁人”双手挥舞大刀,头戴铁盔,身着铁铠甲,脚穿铁鞋奋勇向荷军砍去。200名荷军士兵,只有60名上了岸,其余都被“铁人”消灭了。阿尔多普见势不妙,赶紧率残部逃回了台湾城。
荷军在连遭失败之后,被迫龟缩在赤嵌楼和台湾城,再也不敢出战。郑军乘胜围攻赤嵌楼,并切断了荷军水源。描难实叮被迫率部投降,受到郑军宽待,并派往台湾城劝降。揆一拒降,并妄图以年年纳贡并奉送劳师银10万两为条件,诱使郑军撤出台湾。对此,郑成功予以严辞驳斥,并强调指出“土地我故有,当还我。”(《清史稿·郑成功传》)四月初七,郑成功除留一部分兵力扫清其他地方的荷军外,亲自督师,围攻台湾城。郑军粉碎了荷军的反击,在台湾沿海立住了脚。
3,海战破荷舰 攻台获全胜
台湾城,即热兰遮堡,周方277丈6尺,高3丈多,分3层,下层深入地下1丈多。“域垣用粮水调灰垒砖,坚埒(相等)于石”(《台湾府志·楼堞编》)。城四隅向外突出,置炮20尊;南北各置千斤巨炮10;尊。荷军火炮密集,射程远,封锁了周围的每条道路,所以无论从哪一个方向接近,都要受到城上炮火的轰击。
郑成功占领赤嵌楼后,即督师移扎鲲身山(一鲲身至七鲲身的总称),准备进攻台湾城。四月初四,郑成功派杨祥等率兵前往七鲲身,从左翼逼近台湾城。荷军一部赶至七鲲身进行阻击,未及列阵对垒,即被杨祥率领的藤牌军冲垮,死伤过半,剩下的士卒退守台湾城。郑成功令士兵立栅,设炮台,加强对七鲲身的防守。四月初七(5月4日),郑成功指挥主力渡海移扎一鲲身,从南端进攻台湾城。在郑军进逼下,台湾城一片混乱。荷兰侵略者在街市区放火,妄图“把全市燃成灰烬”,被郑军扑灭。这时,寺城的荷军兵力只有870人,据城继续顽抗。郑成功一面准备攻城,一面两次给揆一写信,令其投降,遭到拒绝。于是,郑成功以28门大炮猛轰台湾城,摧毁了城上的大部胸墙,击伤许多荷军。荷军也进行顽强的反击,用火炮进行齐射,迫使郑军后退。郑军弹药告乏,部队伤亡较大。荷军乘势从城中冲出,妄图夺取郑军大炮,被郑军将领马信、刘国轩所率领的弓箭手击退。
郑成功鉴于台湾城池坚固,强攻一时难以奏效,为了减少部队伤亡,进一步做好准备,决定改取长围久困,且耕且战的方针。他一方面派提督马信率兵驻扎台湾街围困荷军,一方面把各镇兵分散到各地屯垦,以解决军粮不足的困难。
五月初二,郑军第二梯队黄安、刘俊、颜望宗、胡靖、陈瑞、陈障等率军六镇,统船20艘,兵6000人,抵达台湾,并从台湾城南面逼近该城城堡。郑军在兵力得到加强,供给有了补充之后,从五月初五开始,在所有通向城堡的街道都筑起防栅,并挖了一道又宽又深的壕沟,以利对荷军的围困。同时,还准备了攻城器械和炮具。六月初,郑成功又三次写信给揆一谕降,但荷军等待巴达维亚派兵增援,仍拒绝投降。
郑成功在台湾作战期间,正值南季风期,台湾荷军无法派船南去传递消息。直到五月二十八日,被郑军击败的“马利亚”号通信船,经过50多天的逆风行驶才逃到巴达维亚,报告了荷军在台湾战败的消息。巴达维亚当局立即调集700名士兵、10艘战舰,在雅科布·考乌的率领下,于六月初十出发,赴台湾增援,七月初五到达台湾海面。次日,荷兰舰队冒着风浪只卸下25名士兵和220磅火药等作战物资,即因风浪过大而转移。至七月十五日,风势减弱,有5艘战船进入航道,在台湾城前碇泊,并卸下了大批士兵和作战物资。小艇“厄克”号触礁沉没,艇上荷军士兵被郑军俘虏。郑成功从俘虏口中得知荷兰援军兵力情况后,抓紧进行围城和打援的部署。
荷兰侵略者得到增援之后,力求迅速改变台湾城的被围状态。七月二十一日,荷兰侵略者的台湾评议会决定用新到的舰船和士兵,把郑军驱逐出台湾街市区,并击毁停泊在赤嵌楼附近航道上的郑军船只。其部署是:以2艘战船迂回到市区后海面,摧毁郑军炮·位;出动步兵三四百名进攻市区;另派3艘战船、2条双桅船和15只小艇,袭击附近海面上的十二三艘郑军战船,以进行牵掣。评议会任命卢特·塔华隆·贝斯为总指挥,并命令荷军在战斗中,“决不饶恕船上任何人,见人就杀,不留一个”。
闰七月二十三日,双方在海上接战。郑成功令黄安抗击陆上进攻的荷军,亲统宣毅前镇陈泽及戎旗左右协水师陈继美、朱尧、罗蕴章等所率战船,在海上迎击荷舰。荷舰企图迂回郑成功水军侧后,焚烧郑军船只,却反被郑军包围。郑成功水军一部荫蔽在岸边,当敌舰闯入埋伏圈后,火炮齐发,经过I小时的激战,击毁、烧毁荷舰2艘,俘小艇3艘,使荷兰援军“损失了一个艇长、一个副官、一个军曹和一百二十八(一说四百八十)名士兵,另有一些人负伤”。郑军也有一些损失,宣毅前镇副将林进绅战死。陆上荷军曾一度出动袭击七鲲身,被郑军黄安部伏兵击退。从此,未敢再发起进攻。其余来援的荷舰逃往远海,再也不敢靠近台湾城。
被围荷军粮草匮乏,土气低落,不少士兵吃了发霉的食物而中毒,有一些还患有各种疾病,战死、病死、饿死者达1600多人。郑军则进行休整,不断加筑工事,架设巨炮,准备继续攻城;民众还协助郑军断绝了荷军的水源。十月五日,揆一为了挽救行将覆灭的命运,企图与清军勾结,夹击郑成功后方基地。雅科布·考乌率领在海上漂泊的5艘舰艇前去攻袭厦门,船队行至澎湖时遇大风,有3艘舰艇因脱锚又回到台湾城。而考乌则逃之天天,返回巴达维亚,夹击郑军的计划宣告破产。
这时,荷军的处境更加困难,能作战的士兵只600人,而且多分布在城堡、外堡和木栅担负守卫任务。城内荷军待援无望’,士气更加低落,有些人投奔郑军,“以救活命”。郑成功从这些降兵中了解到荷军设防的详细情况,便修订了攻城计划,除在鲲身集中兵力外,还“增建了三座炮台,一座在乌特利支圆堡南端,两座在其东端,共配备二十八门巨炮”,并挖了许多壕沟。
郑军围困台湾城8个多月,并进行了充分准备之后,便开始发起总攻。主攻目标是乌特利支堡。该堡是台湾城周围的外堡之一,座落在台湾城南侧一个小山上,位置险要,是控扼台湾城的锁钥。荷兰人认为,该堡一旦被占领,“热兰遮城堡(即台湾城)也必将失陷”。
十二月初六清晨,郑成功下令炮轰乌特利支堡。经两小时激战,在南部打开了一个缺口,当天占领了该堡。郑军立即将此堡改建成炮垒,居高临下地向台湾城猛烈轰击。荷军困守孤城,已是水陆援绝,力竭难守。揆一慌忙召集紧急会议,与会者皇皇无主,乱作一团,对“当时形势已完全绝望”。揆一见大势已去,决定由评议会出面同郑成功谈判,并签订了18款投降条约。根据条约规定,揆一于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率部投降。至此,沦陷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伟大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郑成功在台湾继续坚持抗清斗争。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才被清军收复(参见清收复台湾之战)。
点评:此战,是我国海战史上规模大、距离远的一次成功的登陆作战,主要表现是:一,郑成功准备充分。详细侦察掌握台湾地形和敌军布防以及天候、潮汐、航道 等情况,在人力、物力上进行了长期的较为充分的登陆作战准备,反复商讨作战计划,做到行动统一,计划周密。二,战机适时。注意隐蔽作战企图,大胆利用不良的气候条件,达到出敌不 意。正确选择渡海航线和登陆地点,先占澎湖,以此作为登陆台湾的跳板和屏障,既可 使登陆台湾有了可靠的进攻出发基地,又可保障后续部队的航渡和后勤支援,还可据以阻敌海上增援。三,出敌不意。选择鹿耳门航道,既可攻其无备,又可一举分割荷军部署,隔断敌人联络,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此外,集中数量优势的战船,进行海上打援,也开创了海战史上以小而装备劣势的战船击败大而装备优势的战舰的先例。以及及时解决后勤保障,始终抓紧粮饷的补给,保障了战争的顺利进行,最终大获全胜,并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渡海登岛作战的成功范例,在中国海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战的胜利,结束了荷兰侵略者对台湾人民的殖民统治,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郑成功以收复领土为号召,不仅在当时得到台湾同胞的支持,而且为中华民族抗击海外侵略,维护祖国神圣领土的完整统一,写下了光辉篇章。
④ 郑成功收复台湾打海战的电影谢谢..
英雄郑成功The Sino-Dutch War 16617.2
影评(0)|收藏(16)
年代:2000产地:中国
导演:吴子牛
主演:赵文卓 张山 蒋勤勤 ...
类型:动作 / 剧情 / 历史
明朝末年,荷兰入侵者占领我领土台湾,又值清兵大举进犯,内忧外患之时,郑森受命于南明隆武帝,接受赐名“成功”,担负起收复台湾的重任,其父闽粤总兵郑芝龙为利益驱动投降了清军,终被清军所杀,其母也在战乱之中惨死。而郑成功作为明朝“一代孤臣”,面对国耻家仇,最终慷慨大义地选择了收复台湾为其毕生奋斗目标。在为这一民族信仰和理想而征战的艰难过程中,他的义妹薛良、妻子董氏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两位敬慕他的女人甚至争相冒死去 ...
=================================
郑成功Zheng Cheng Gong
影评(0)|收藏(2)
年代:1996产地:中国
导演:卢卫国
主演:黄小雷 何家驹 邬瑜佩 ...
类型:剧情
明末清初,政局动荡不安,人民在内乱和外侮的苦难当中煎熬。为收复被荷兰殖民主义者强占的台湾岛,到厦门创建根据地。郑成功转战南北,与荷兰殖民主义者斗智斗勇,在台湾人民的积极配合下,最终收复中国宝岛台湾。
=============================
郑成功Cheng Sing Gong7.4
影评(0)|收藏(1)
年代:1987产地:香港
导演:
主演:吴镇宇 吕良伟 Jaime Mei Chun Chic ...
类型:剧情
⑤ 有没有台湾人拍的关于抗战或解放战争的电影
台湾还真没怎么拍过反应抗日战争的历史战争题材的电影。
有几个原因,第一是败退到台湾之后日日夜夜所担心的都是怕tg解放军打过来,自己这一点地方是否保得住,根本没心思想别的;
第二,二战后,美国的主导和庇护下在亚太地区形成一个所谓的岛链,以此来遏制中国,台湾和日本都是岛链的环节,它们都是棋子,战争问题上要求统一对付中国大陆;
第三,抗日战争时期打过日本并且有较多战绩的国军将领,最终的归宿不是在解放战争中被击败俘虏、最终投降,就是移居海外,不愿意在台湾受蒋介石的迫害,在蒋看来这些人都是叛徒,当然他们大日本的电影也不能拍。
上述几方面的原因造成台湾没什么像样反应抗日时期的战争电影。反倒是中国大陆在改开之后,拍过反应国军抗日的电影,比如《血战台儿庄》,放映之后受到了台湾相关方面的很高评价。
⑥ 台湾拍的国共战争电影
那个在大陆很难能看的到。不过我有部台湾拍的抗战纪录片,原版的,同大陆拍摄的纪录片一样,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认为它最大限度的反映了那一段历史的真貌,你要敢兴趣可以去看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39cfc010002k8.html
⑦ 有没有台湾拍的抗日战争电影或电视剧
1、《梅花》
电影介绍:
《梅花》是一部由刘家昌执导,张艾嘉,谷名伦,柯俊雄等主演的战争电影。影片于1976年上映发行。
讲述了在中日战争末期的台湾,一个小混混(柯俊雄饰),在目睹全镇人奋力协助中国政府对抗日军后,大彻大悟,决心做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最后以身殉国。
⑧ 求台湾拍的战争电影!
抗日的:
八百壮士
英烈千秋
觅桥英烈传
旗正飘飘
梅花
剿/共的罕见
⑨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台湾战争片是哪部为什么
台湾拍得战争片,最好的肯定是《赛德克·巴莱》,首先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台湾经历的现代战争太少,本身就限制了他们战争片的拍摄。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级战争片,导演魏德圣此前最有名的电影是《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光筹划就有十二年之久,参与演出的演员超过2万人。
那么,《赛德克·巴莱》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部电影分上下两部,上部叫《赛德克·巴莱:太阳旗》,下部叫《赛德克·巴莱:彩虹桥》,大陆上映的时候合二为一。个人感觉上部最好看,第二部有些拖沓,大陆上映版挺好,时间短了,节奏更加明快。
⑩ 台湾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片(电影)有哪些
1937年7月7日,一声枪响震惊中国。从此,不屈的中华民族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但是,“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思想和政策由来已久,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也觊觎已久。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就赤裸裸地暴露了日本侵略的狼子野心。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会后,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满蒙积极政策”(世称《田中奏折》),疯狂地宣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田中奏折》提出的对外侵略总战略是:第一期夺取台湾,第二期夺取朝鲜,第三期夺取满蒙,第四期征服全中国,第五期征服全世界。日本正是这样一步步地走向侵华之路。
1853年,美国军舰兵临城下,日本幕府次年结束了持续200余年的锁国政策。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将目光瞄向海外,提出向欧美学习,走“富
国强兵”之路。这时日本国内的主导思想是:亚洲比西欧落后,应当将亚洲置于“先进”的日本支配之下。日本妄想将其国内的“等级制度”出口到亚太甚至世界范围内。而此时的中国清朝政府正处在内外交困的时期。历史发展到此时,日本侵华就成为必然的结果。之后的70多年里,日本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
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残酷杀戮高山族同胞。
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给日本(由于不希望日本在战争中获益过多,俄、法、德出面干涉。清政府虽收回辽东半岛,但支付了3000万两白银偿金。)战后,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开始跻身列强行列。
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日本又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发动日俄战争。战后,日本将朝鲜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同时将俄国在中国东北大连、旅顺的统治权掌握到自己手中,经营“南满铁路”,开始侵入中国东北。日本成为亚洲惟一的帝国主义国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乘机向德国宣战,并迫使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还得到在中国修路、开矿等许多权利。日本侵略步伐更快了。
1931年,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是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口炮轰沈阳,至1932年2月,中国东北地区沦入日军之手。随后日军将侵略目标瞄向华北,步步进逼。1932年,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热河省,并迫使中方代表签署《塘沽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出长城以南100公里的“非武装地带”,为日军打开通向华北的大门。
1937年7月7日,日本蓄意制造“七七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反击。事后,中共通电全国,号召团结抗日。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宣布准备抗战。“七七事变”后,日军先后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发动全面进攻。中国从此形成两个战场———国民党数十万军队主要在日军进攻的正面作战,是为正面战场;在日占区,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开辟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主战场。
1938年8月13日,日本海军进攻上海,淞沪战役开始。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本军部和政府以为占领南京就可使中国屈服,因此动用20万军队进攻南京。
1938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屠杀中国平民和士兵30万人以上(史称“南京大屠杀”)。面对日本侵略,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保卫战等显示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敌后军民则开展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广泛的游击战争,钳制与消耗日军,并在1940年进行了“百团大战”。两党相互配合的抗日持久战,令日军虽占领大片中国国土,但无力对中国实行全面进攻,无法实现征服中国的目的。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和广州,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相持阶段。1943年下半年后,中国军队逐渐转入局部反攻。
1945年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随后出兵中国东北。6日和9日,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掷了原子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
参考资料:纪念抗战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