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电影为什么没落了,是什么原因
风水轮流转,就是这样的,还有就是创新的较少,固步自封,风格和剧情还是老套路
2. 为什么香港电影现在没落了
希望对你有用,望采纳。
归结一下,时代变了。
其实我们回过头看看它成功的过程可以看出来,香港电影能成功是一个诸多原因促成的产物。
幸运地站在海峡两岸之外,既没有太大郑智压力和负担,又吸收了人才和资金。
本土文化、郑智氛围都很宽松,而且对商业有着强烈的追逐意识。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后期,事儿都变了。
1、影片的普遍制片成本提升,单靠本埠市场支撑不住,而大陆市场尚未成形,更谈不上开放。
2、粗制滥造太多导致影片淤积,资金回笼成问题,本土经济不景气,台湾片商也在撤资,缺乏金主。
3、周边重要电影市场,比如韩国,自身的电影产业发展迅猛,而且还设了国产片保护。
4、自身电影人才瞅准机会早早抽身,但造星断档,青黄不接,周润发、成龙、李连杰(这个算出口转内销吧)纷纷投身好莱坞,,带来的空缺很能被填补。
5、上面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导致原有片场师徒传承制实际破产——师父自己都吃不饱呢,所以带来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断档。别的不说,香港原来世界最强的电影岗位——武术指导,你有见到多少新面孔吗?
3. 为什么香港电影越来越差了
1985-1996年。香港涌现大批优秀电影香港涌现大批优秀电影,票房冠军成绩上涨到5700万元,达到了阶段历史的顶峰。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强大的明星魅力,出色的商业片制作能力,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香港电影在台湾、新马泰等海外华人社会同样获得认同。同样,出色的电影为香港电影带来大量的资源。使得香港电影更加繁荣,但为什么从97年开始,香港电影就开始没落,鲜有优秀的电影出现呢。
内因:1.邵氏对香港电影业的垄断,提及香港电影,必定跳不过邵氏。当时的邵氏电影可以说是独大,有演员有片场有影院,全产业联动。而且当时的演员全靠工资生活,任你的电影再火也不会有太多的额外收入。这些大量减少了电影拍摄的投入,所以纵然电影票房不好也不会有太多的回本压力。但这也让邵氏并没有继续加大电影的投资,尽管香港电影那时一片繁荣,但是成本的限制却让其没有足够的进步。虽然邵氏对香港电影做出了贡献,但是以其体量,是否做的足够多呢?
2.资金问题:粗制滥造的电影导致资金回本困难,无法尽快投入新电影的拍摄。本土经济不景气,外商开始撤资寻找新的市场。当时的年代,虽然大陆已经定下对西开放的基本政策,但是中西方在政策,贸易,法律上仍有很多问题出现,这时候,被英国统治一个多世纪的香港就成为大陆同西方及台湾的经贸中转地。但是随着大陆开发政策的逐渐实行和落实,香港的经济也收到冲击。3.演职人员:提起香港电影的衰落,估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好演员好导演青黄不急,但为什么我放在后边说,因为这其中有这因果关系,正是因为香港市场受到冲击,周润发,成龙等投身好莱坞,但当时的香港环境却没法迅速造一匹新星出来。
香港电影的衰落,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外因:外因:1.国外电影业的崛起:1997年,《泰坦尼克号》获得21亿美元的票房。而同年的香港票房冠军只有4500万。从97年开始,香港的海外市场败退,本土市场也受到挤压。而在国外电影蓬勃发展的同时,香港电影却仍是踏步不前,票房冠军仍然在三四千万左右徘徊。2.观众喜好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加上美国大片的冲击,观众开始追求更高制作,更新颖的电影。而香港电影仍是那几样,并没有出现真正的创新。3.国际经济局势的影响:97后,国际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电影的发展,韩国,美国都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电影,而原先投资香港电影的台湾金主也开始撤资,香港电影的市场和资金供应都受到影响。
这些原因也形成了恶性循环,让香港电影的崛起变得更难,也很难重现当初的繁荣景象,再涌现出往日的经典电影了
4. 香港的电影慢慢的逐渐没落是什么原因
艺术需要灵魂,需要自由,97后这个限制,那个不准,怎么可能有好的作品
5. 香港电影没落了吗原因是什么
香港电影巅峰是1990年前后五年,时间划分,大概是1985年到1995年。前期李小龙在70年代相当于给香港电影打基础,2001年的《无间道》宣告香港电影最后辉煌。在1997年后香港回归,香港电影便逐渐衰落。
虽然这个时间点卡得很巧妙,但香港电影的衰落,主要是因为美国对于电影技术上的工业革命。当美国电影技术工业革命成功过后,一如近代工业革命的国家相同,立刻站在行业制高点。
美国在90年代后期,已经拍出这些作品:《终结者2》《泰坦尼克号》《星河战队》等等。2000年左右,美国电影已经全面进入电脑数字特效电影,《黑客帝国系列》《指环王系列》《蜘蛛侠》等等。
但同时代的香港电影还在拍功夫动作片,拍警匪黑帮片,拍武侠奇幻片,拍喜剧爱情片。而整个香港除了徐克导演和周星驰导演(蜀山传和少林足球),其它香港电影都没有意识到电影技术革命落后的致命性。
这是最主要原因,其它重要原因大概还有几个。
一是香港本土市场的狭小。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万人口,外加台湾2300多万人口,差不多三千万人口,再算上东南亚和日韩的隐形市场,电影市场的消费基础勉强足够了。
美国90年代后期的商业大片,动辄上亿美元的投资,香港本土市场太过狭小,根本撑不起这么巨大的投资。
二是香港电影已经做到巅峰,人才却也外流了。
香港市场太小,当时大陆电影市场又没有发展起来。像吴宇森,成龙,李连杰,周润发,杨紫琼等等男女巨星都先后进入好莱坞。而且不只是他们进入好莱坞,还带着背后香港电影根本的精英团队。
虽然等成龙等巨星回归华语电影都老了,已经过了巅峰期。但成就不只是成龙一座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还有将中国功夫片传播到了全世界各个国家,成为中国流行文化的一张名片和丰碑。
三是大陆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人才集体北上
1997年过后,大陆的改革开放已经有二十年,经济迅速发展,而大陆是有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当时市场没有现在这么好,但张艺谋的《英雄》打造的两亿多票房,也不是香港本土能够对比。
所以,同时代的香港电影人,除了成龙,李连杰这类功夫巨星。其它香港电影人,集体选择北上发展。
四是香港电影人才集体北上后,香港本土人才青黄不接
香港功夫动作片巨星的老去,香港上世纪女星的嫁人或者老去,香港歌手偶像的老去。再到香港导演和精英人才的集体北上,香港本土自然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了。
6. 为什么有人说九七之后香港电影就衰落了
香港的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优秀,只是大家的审美观点发生了变化,让人觉得香港电影不好了而已,这个是假象。在97年以后,大陆电影跟香港电影学了很多,不仅仅有很多优秀的电影出来,还有一些大制作的电影上映了,冯小刚的、张艺谋的都是很好的。
当然,不仅仅是这些导演,还有陈凯歌等人。大陆电影的百花齐放,让很多人更多的关注大陆的电影,而不是香港的电影,所以才有人觉得香港的电影已经不行了。
香港喜剧片
功夫片是香港最大的特色,也是香港影坛最高的成就。喜剧片则是香港影坛历来的一个强项,喜剧片为世界通用,没有几个国家和地区不会拍喜剧片,这是电影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一个类型片种。
在香港,明星资源异常丰富,绝大多数影星都参与过喜剧片的制作。香港电影发展近百年,能称得上喜剧天王的仅有两个人,一个是平民喜剧天王许冠文,另一个是无厘头喜剧天王周星驰。香港喜剧电影30年来的喜剧最高成就,都体现在这两个人身上了。除了两位天王之外,其他各路明星都会在喜剧片中一展身手。
汗牛充栋的经典喜剧作品,就是他们付出汗水的最好结晶。喜剧片有像《半斤八两》、《天才与白痴》、《八星报喜》、《家有喜事》这样的普通喜剧,也有《醉拳》、《赌圣》、《武状元苏乞儿》、《功夫》这一类的多类型喜剧片,后者融合了功夫片、赌片等各类元素,使喜剧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
不仅有功夫喜剧,也有喜剧鬼片、爱情喜剧等多种类型。香港影人这样天才的创造力,为港片在八、九十年代的兴盛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资源。香港喜剧片进入21世纪,也和香港电影一样,进入了衰落时期,人才的大量匮乏,导致喜剧片变得不再搞笑。除了周星驰的一支独秀,香港近几年都没有堪称经典的喜剧问世。
7. 香港电影的没落,为什么都说成是因为97回归
应该不是
香港电影没有没落吧,现在依然发光发热,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更倾向于与大陆合作合拍电影。
其实90年代末,95年以后盗版横行,加之2000年以后互联网兴起,各种盗版下载层出不穷,对比动辄100多的电影票,还有300多的VCD乃至DVD光盘(当年是以VCD为主,清晰度堪忧),很多人选择了盗版。为此香港推出了版权条例,甚至重罚BT下载的人,无奈效果很有限。
03年的时候加载沙士疫情,香港电影处在一个相对困难的时期,此时出了《无间道》系列,大获成功,获得公认,因此也一言三拍了。
其实后来随着香港与大陆签订各种经贸协议,很多香港电影人都跑去大陆拍戏拍电影,他们也在电视节目上坦诚说大陆市场比香港市场大太多,而且时间安排宽松,收入是香港的好多倍,好像周星驰以前的电影,在香港票房几千万乃至一亿就算是票房冠军,然而周星驰的美人鱼在大陆票房就能有12亿。。。
因此近年来除了很多爱国题材的电影,如叶问。也有很多香港人参与的电影如《我的战争》还有《智取五虎山》等等,因应大陆市场推出合乎市场需求的电影吧,应该说现在与大陆融合发展得不错。
很多制片人都在大陆发行电影了。
主要是近年来多了人去电影院消费,人口多,所以电影也收的好,再加上电影院合理的营销,让电影市场蓬勃发展。。
8. 67当今香港电影的没落,是什么造成的
回顾曾经港片的成功,当时的香港还未回归中国,有相对自由宽松的氛围,还有浓浓的本土文化,在周围一带地区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市场。到了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下滑,为此,有人把港片的没落全部归根于97年的香港回归。这么说未免太极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资金不足,产片量变少
辉煌时期的香港有“东方好莱坞”之称,港片年产量有几百部,片产量高,好电影自然也多。比如70年代的《精武门》、《醉拳》;80年代的《英雄本色》、《警察故事》、《僵尸先生》、《倩女幽魂》、《赌神》;90年代的《黄飞鸿》、《古惑仔》、《红番区》、《东邪西毒》、《阿飞正传》、《赌圣》等等,经典电影数不胜数。而看看现在,一年只拍几十部电影,这让好片出现的几率大大减少。
为什么拍的片子少了?主要还是资金跟不上,投资少了。香港是以商业电影立足的,不赚钱的自然不会去拍。在回归之前,台湾曾是香港电影最大的市场,由台湾买下来的电影会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发行,而香港回归以后,台湾片商撤出香港市场,这对香港电影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地域小,人才流失,周边发展迅猛
香港面积小,发展本来就有一定局限性,外来的力量必不可少。在鼎盛时期,香港电影的繁荣少不了海外市场丰富资源的支持,甚至有些导演、演员还是外来的华人。比如来自泰国的陈可辛;来自越南的徐克;来自马来西亚的杨紫琼;还有来自台湾的林青霞等等。
到了90年代末,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席卷开来,最著名的就是那部《泰坦尼克号》,曾掀起巨大轰动,而这时香港电影又缺乏资金,一些优秀的演员选择投奔好莱坞发展,比如李连杰、成龙、周润发,这些人走后带来人才的损失,造成空缺。
周边国家、地区的电影产业开始飞速发展,韩国、日本、泰国各有各的风格领域,台湾放开手脚,大陆也逐渐崭露头角,香港迟早被赶上或超越是必然的。
不注重电影质量,跟风滥拍
现在的香港电影导演很少有独特的风格,大多数导演都喜欢追随潮流,随心所欲地拍,要不就是照搬之前的套路不断重复,不去创新,也不注重质量。比如一些贺岁片,没有什么新鲜感,观众看多了,自然会腻,期待值大大下降。
再加上现在内地市场如此庞大,香港导演们看到无限商机都来凑热闹,导致合拍片越来越多。可他们把心思都用在赚钱上了,根本不在意电影的质量,只要满足了大陆观众的需求,随便拍些内容都会大卖,目的达到就滥加制作,这样下去香港电影怎能不堕落?
老戏骨没有培养出接班人
香港演技好的老一辈演员们都老了,有的已经淡出影坛,观众看不到什么喜欢的演员了,而新晋的演员里又似乎找不到什么优质的接班人,让人提不起兴趣。
这和香港专门的演艺、电影学院少有很大关系,很多演员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一般都是通过参加海选再在学习班培训一下就出道了,演技基本都靠在剧组实践中磨练出来。而那些打拼多年攒下经验的老戏骨,没有人肯去好好栽培下一代,不过,老师也不是谁都能当的。
网络时代盗版横行
网络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方便,也为盗版提供了更大的便利。过去看不到的电影,现在网上一搜就可以看到,新上映的电影不久网上就会更新,有了这个渠道,电影的票房也会受到一定的削弱。
最重要的是,网络的传播快,吸引力也大,盗版的免费资源,对消费者来讲可能是好事,但对于业内人员来讲,可想而知。
审查制度加重行业不景气
香港电影开始走下坡时,正是香港回归前后,于是大陆背了黑锅。客观上来看,回归后确实有个不争的事实,就是题材上的受限制。以前的创作可以标新立异,脑洞大开,激发出好的作品,而如今在内地上映的电影都会砍掉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作团队的发挥。
虽然这种制约使香港电影的“港味”变形,但自身的原因不加以正视才会直接导致行业的不景气。
或许,香港电影发展到一个高度以后,已经趋于稳定,难翻巅峰,只是大陆的步伐快了,才会显出香港的没落,一切都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不如把它归于时代的富饶吧!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9. 香港电影为什么97之后就开始没落了
看那些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港片里,一提到97快到了,香港人总是害怕。
那些年大牌明星都在干嘛,成龙拍《红番区》《我是谁》打进美国,周润发拍《和平饭店》
打进美国,李连杰拍《黄飞鸿之西域雄狮》打进美国,吴宇森到美国拍《断箭》《变脸》去了。
留下来的港星也是青黄不接,周星驰97过来的作品一部比一部烂。到是97以后新人中陈小春
郑伊健,古天乐,谢霆锋,冯德伦,吴彦祖等都上了位,他们的电影作品比较受欢迎。
可是后来回归后几年,港星在国外转了一圈又回国发展,而且都辗转内地市场。
但是港片已经变了一个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