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台湾的历史影片
日治时期
日治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原住民等题材[16]。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17]
民国时期
台语电影兴起
主条目:台语电影
台语电影《旧情绵绵》,洪一峰主演。1955年,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团主陈澄三与何基明导演合作,拍摄该团的拿手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成为二战后第一部台语片,一直到1981年最后一部台语片《陈三五娘》为止,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台语电影时代。根据统计,台语片的总产量将近两千部,产量最多时一年高达120部作品问世。《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当时台湾社会引起大轰动,皆创下当时票房纪录,[18],引来一窝风的台语歌仔戏跟拍风。
健康写实电影
1960年代,台海情势逐渐稳定,中央电影公司提出健康写实的制作路线,兼顾欧美写实主义电影下,聘请李行拍摄《蚵女》与《养鸭人家》两片。两片均颇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香港电影技术带进台湾。此阶段所拍电影类型除了初期的黄梅调,尚有历史宫闱片《如西施》及文艺片,其中以琼瑶原著为蓝图者占了8部。
胡金铨与新武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开始制作新派的武侠片,其中的两位主要导演胡金铨与张彻后来都来台湾发展。胡金铨于1967年为联邦公司编导武侠片《龙门客栈》缔造了绝佳的票房纪录[19],从此武侠、功夫、武打类型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没落。胡金铨的电影发挥中国京剧的特色,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使得武打动作快速俐落,动静收放形成视觉韵律。
功夫片兴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门》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热潮,而台湾武侠主流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武打片继续在台湾流行。接著张彻在卲氏公司幕后支持下,于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卫、狄龙等来台成立的长弓公司,也让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要角。
爱国政宣电影
19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了一段台湾电影的爱国政宣片时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岭》、《战地英豪》、《女兵日记》、《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望春风》、《香火》、《黄埔军魂》、《成功岭上》、《源》、《皇天后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双十》、《血战大二胆》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种则有如《汪洋中的一条船》的自我勉励写实片及如《一个女工的故事》的文艺片。
学生电影类型
之后,李行、宋存寿、屠忠训等导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鸟之爱》、《欢颜》等清新的小品。之后,导演林清介则在《一个问题学生》卖座后,连续拍摄相同类型,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学生电影,这些类型电影包括《学生之爱》、《同班同学》、《男女合班》、《台北甜心》、《毕业班》等。而这波电影尚有《拒绝联考的小子》、《年轻人的心声》、《不妥协的一代》。此阶段学生电影成为台湾新浪潮电影出现以前的重要台湾电影类型。这些低成本独立制作方式,也让新导演有了拍片的机会。事实上,台湾知名导演侯孝贤也在此阶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等两部片子。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与没落
台湾电影“现代主义”化,可说是始于三支短片合而为一的黄春明原著改编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苹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顶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发的《台湾电影宣言风波》外,中影公司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也是确立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实上,于《儿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启用杨德昌、柯一正、张毅、陶德辰拍摄了《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16]。
《儿子的大玩偶》制作完成后,突破当时台湾政治与电影保守势力的抵制,于舆论、口碑与市场的支持下,为往后台湾电影的创作自由创造一片天空。其后,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张毅、万仁、柯一正、陈坤厚、曾壮祥、李佑宁、王童等也确定了以导演为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意识前进的台湾新电影。
一般来说,此波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份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该新电影绝大多数是由台湾政府所属的中影所投资拍摄,主要的推动者为中影主事者明骥与中高阶层的小野和吴念真。此三人,可说是促成台湾新电影的主要功臣,也对当时低迷的台湾电影产生重大影响[16]。
在此影响下,台湾业内原本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见状,也将此潮流引进商业电影境地,此种以乡土小说为类型的商业电影,计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室男》、《嫁妆一牛车》、《孤恋花》、《孽子》等。不过因为产量毕竟有限,1980年代台湾电影仍以如许不了主角的喜剧,与其他如著赌博片、犯罪片的商业电影。
另一方面,因为香港电影的成功,让台湾舆论上也开始出现对台湾新电影的批判声音。以艺术电影为主轴的台湾新电影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逐渐壁垒分明,此因素,让集体的台湾新潮流电影方朝终于1980年代末期结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为失利。不过,相对的,此艺术电影,却同时间大受国际影展与各国艺术电影市场上的欢迎。
❷ 什么是台湾乡土电影
台湾乡土电影
青山、碧海、白沙、落日,老榕、石阶、条凳、青苔。
数百年前远走海外的闽南人确实幸运,找到了一个好地方,让我们这些困守故土的闽南人羡慕不已。
海角七号 / Cape No. 7
范逸臣 / 田中千绘 / 中孝介 / 林宗仁 / 马念先 / 民雄 / 夹子小应 / 麦子 / 林晓培 / 台湾 / 魏德圣 / 海角七号 / 魏德圣 / 普通话/国语
童年往事 / 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 Tong nien wang shi
梅芳 / 唐如韫 / 田丰 / 游安顺 / 台湾 / 侯孝贤 (Hsiao-hsien Hou) / 童年往事 / 侯孝贤 (Hsiao-hsien Hou) / 朱天文 (T'ien-wen Chu) / 中文
恋恋风尘 / Dust in the Wind
李天禄 / 辛树芬 / 中国台湾 / 侯孝贤 / 恋恋风尘 / 吴念真 (Nien-Jen Wu) / 朱天文 (T'ien-wen Chu) / 普通话 / 闽南语
稻草人 / Scarecrow
台湾 / 王童 / Hsiao Di Wang / Hung Sung
芳草碧连天 / Love Is Grown With Flower / 红粉俏佳人
王祖贤 / 齐秦 / 陈松勇 / 台湾 / 蔡扬名 / 芳草碧连天 / 吴念真 / 普通话/国语 / 闽南语
无言的山丘 / Wuyande Shanqiu
杨贵媚 / 黄品源 / 彭恰恰 / 台湾 / 王童 / 吴念真 (Nien-Jen Wu) / 台语
养鸭人家
唐宝云 / 葛香亭 / 武家麒 / 中国台湾 / 李行 / 国语
冬冬的假期 / A Summer At Grandpa's / 冬冬的假期
梅芳 / 古军 / 王启光 / 颜正国 / 陈博正 / 杨丽音 / 林秀玲 / 台湾 / 侯孝贤 (Hsiao-hsien Hou) / 冬冬的假期 / 朱天文 (T'ien-wen Chu) / 国语
小城故事 / Xiao cheng de gu shi
钟镇涛 / 林凤娇 / 李烈 / 台湾 / 李行 / 国语对白
在那河畔青草青 / Zai na hepan qingcao qing
台湾 / 侯孝贤 (Hsiao-hsien Hou) / 侯孝贤 (Hsiao-hsien Hou)
❸ 为什么台湾现在流行长篇剧,乡土剧了啊
您所说的经典剧播出的年代只有老三台,而现在台湾电视台多到双手都快数不过来,因此戏剧种类相比以前要来得多样化。
其实说到底只不过是收视族群、受众不同罢了。
现在的连续剧约莫可分为4大类型:
都会剧、偶像剧级数依然不长,也是讲国语。受众为较年轻族群。
长篇剧、乡土剧则是受了香港影响,剧情大多家常里短甚至不时撒个狗血。这是为了迎合婆婆妈妈甚至年长者的收视习惯。
❹ 台湾本土剧的播出情况
台湾的闽南籍人口是台湾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以台湾闽南语为对白的本土剧十分受欢迎,在台湾地区的收视率通常较高;由于台湾与闽南地区语言相通,文化习俗相近,部分台湾本土剧在闽南地区也十分受欢迎;此外,台湾本土剧也受到部分海外华人(多数为“闽南籍华人”)的追捧,台湾的本土剧也被海外电视台引进,如:马来西亚最大电视节目供应商Astro,在旗下的Astro欢喜台播出了多部台湾本土剧。在台湾,常见的播出本土剧的电视台有民视、三立电视台,本土剧的主要收视人群是中、老年群体。
❺ 台湾本土电影有哪些
台湾本土的电影很多 但是由于地域的原因能够在大陆上映的微乎其微 流入大陆市场的也往往是一些盗版的DVD 但是只要你耐心淘 就能从很多不起眼的小音像店找到很多台湾本土的电影 我也只是看过其中的几部 推荐给你 要是喜欢 就找找看吧 《盛夏光年》这是我百推不厌的一部电影 呵呵 应该说这部电影是我接触台湾电影的一个开始 故事或许不能为大众所接受 但年少足够青春的感情记事已经可以说服我们去看去感受 《刺青》坦白说这部电影里杨丞琳只能算是梁洛施的大陪衬 伊莎贝拉的演技 和她的年龄不相符 年轻的面孔下藏匿着不安分的心 同样是个不能为大众所接受的故事 但是杨丞琳唱的那首《小茉莉》确实还不错 魔法阿妈a台湾本土制作!台湾本土电影春季档(3)落山风!!《十七岁的天空》!<海角七号!台湾本土电影票房冠军爆笑片《国士无双
❻ 以吴浊流,钟理和小说为例,简论台湾乡土文学
台湾乡土文学的发展过程
1、方言文学
20世纪从20年代初的新旧文学论争时开始触及乡土文学, 到30年代乡土文学的口号被正式提出,并引发了一场较为广泛的讨论, 20、30年代对乡土文学的界定主要集中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内容上主张写台湾本土的事物, 而在形式上主张用台湾话语但它从文化的角度上对民族意识与地方色彩进行强调。本时期台湾乡土文学是反帝反封的现实主义文学,且主题表现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统治,洋溢着浓郁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这阶段,赖和创作的《可怜她死了》、《惹事》、陈虚谷的《荣归》、龙宗英的《植木瓜的街市》、扬云萍的《月下》、张文环的《哭泣的女人》、扬守愚的《过年》、郭秋生的《不可抗争的命运》、 赖庆的《女性悲曲》、徐坤泉的《可爱的仇人》等都是较好的作品, 特别是扬逛的《送报夫》等作品, 不但继承了赖和的写实主义,还对日本殖民主义统治者进行了控诉, 而且在作品中还透出了希望的光亮, 有新的高度。
2、农村文学
1930年8月, 台湾《伍人报》连载了黄石辉的长文《怎样不提倡乡土文学》。“不管你是支配阶级的代辩者,还是劳苦群众的领导者, 你总须以劳苦群众为对象去做文艺, 便应该起来提倡乡土文学, 应该起来建设乡土文学。”显然, 黄氏的乡土文学是以劳苦群众为对象的, 为劳苦群众服务的文学,关注农民疾苦的文学创作。由于政治高压, 乡土文学在40、 50年代几乎处于沉寂的状态,,只有钟理和、钟肇政等少数几个人在默默耕耘着。
3、现实主义文学
60年代后期, 陈映真、黄春明、李乔、郑清文、王祯和等在文坛崛起, 他们的创作以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改变了台湾当代小说的发展走向。陈映真的小说将浓郁的民族意识、高度的国际主义和强烈的时代观念相结合, 深刻地表现台湾社会的动荡变迁, 具有强烈的情感力量和思辨力量。黄春明的创作以其对乡土小人物命运的强烈关注, 被誉为小人物的代言人。
直至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大家陈映真的出现才使我们真正领略到乡土文学在台湾文学中的强大力量和风采。70年代 “乡土文学”创作高潮:陈映真《唐倩的喜剧》、黄春明《青番公的故事》、王祯和《嫁妆一牛车》。80年代以后, 台湾文学出现了思潮和创作多元化的局面。现实主义精神的青年作家群的开始崛起,。
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
发生于1977 年至1978 年间的乡土文学论争是一场以文学为突破口, 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大论战。以官方势力联合现代派作家为一方, 以在野的自由乡土派为另一方, 两股政治势力、两种意识形态、两个阵营的作家队伍在争论围绕如何评价乡土文学, 如何评价台湾文学的现状, 如何看待台湾社会现实, 如何对待传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当时许多文章对乡土文学持否定的态度。台湾当局也神经过敏, 指责乡土文学为“ 工农兵” 文艺的再版, “ 要予以彻底的扑灭与打击当时乡土文学作家尉天聪这场论争厘清了1949 年以后官方文学与民间文学( 主要是乡土文学)两种异质文学的发展路线, 为乡土文学在文坛争得了合法的席位, 并形成了一支以本土作家为核心的乡土文学创作队伍。建立了台湾文学的民族风格, 回归乡土, 反映现实, 成为作家的共识。乡土文学思潮遂成为台湾文学主潮。通过这次争论, 台湾的小说创作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大批较好的作品陆续发表出来。
台湾乡土文学以其卓著的反思和现实关怀精神, 使台湾乡土文学成为中华文化思潮中独具个性的一脉, 是台湾人由惶惑到反省, 由沉默到呐喊, 由悲情到自救的心灵历程。
❼ 怎么看待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
评析
香港电影看多了,感觉商业气息太浓,类型化模式化太强,跟风现象极为严重,往往一部佳作的诞生也伴随着数部甚至数十部劣作的接踵而至。新世纪的香港电影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不仅许多所谓的大制作无法达到人们的期望值,就连王家卫、许鞍华、关锦鹏、陈果这些具有独立精神的电影作者都渐渐流于俗套,而类似《炮制女朋友》、《我要做Model》、《雀圣》和《至尊无赖》这样的粗制滥造之作更是层出不穷。这几年观看香港电影,与其说是在娱乐享受,不如说是在完成一项既定的任务,有的时候甚至还要咬紧牙关,才能坚持看完整部影片。物极必反,既然难以观看,又何必强迫自己呢?还是欣赏欣赏那些更加细腻,也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台湾电影吧!同是黑头发,黄皮肤中国人拍的东西,为什么这两个地区就有如此大的差异呢?看来这还是由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一.
最早看台湾电影,还是李行的那部《汪洋中的一条船》,典型的励志型人物传记片,描写了一个残疾人顽强奋斗的一生,具体情节已经印象模糊了,反正感觉很煽情,突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中国传统精神。但由于当时岁数太小(还在上小学),所以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细细品味了。后来电视上经常放秦汉、刘雪华、刘德凯、马景涛这些家伙演的琼瑶剧,哭哭啼啼,又臭又长,于是“影视不分”的我自然而然也就对台湾电影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
其实就是在90年代那段大批量观看香港电影的时期,我经常会将一些商业性很强的台湾电影误认为香港电影,比如《乌龙院》系列、《笑林小子》、《蜡笔小小生》和《逃学战警》。这些影片中都有着大量的搞笑噱头,来得甚至比那些香港搞笑片更为夸张,也更为低俗、肤浅,在它们的背后都隐藏着这样一个人物——朱延平。这位被誉为“台湾王晶”的商业大导演,在崇尚电影作品艺术化,人文化的台湾,绝对是一个另类,仿佛王家卫、陈果之于香港电影一样。他在2005年年初推出的贺岁片《一石二鸟》更是将这种低俗的恶搞风格发扬到了一种极致,结果自然也成就了一部大烂片。不过我还是挺喜欢他的《异域》和《新火烧岛》的。《异域》改编自同名小说,描写大陆解放后一支国民党军队在中缅边境长达数年的悲惨遭遇,他们失去了身份的认同感和生命的安全感,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极尽酸楚地苟活于世,隔三差五地还要经受着枪弹炮火的摧残。影片结尾处罗大佑的歌曲《亚细亚的孤儿》更是为这一煽情大作作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注释:“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而《新火烧岛》显然是林岭东《监狱风云》的衍生之作,不过与《监狱风云》偏向写实的风格不同的是,《新火烧岛》在突出善恶二元对立的基础上还增添了一些漫画风格,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像黄秋生扮演的监狱长古今伦和监狱中的大哥大宫天保,不是极恶就是极酷。而对美国90年代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和《天生杀人狂》中一些元素的借用和模仿也是显而易见的!
同大多数商业电影的制造者一样,朱延平也经常大打明星牌,台湾的帅哥美女吴奇隆、金城武、林志颖、徐若暄、叶全真们不时在他影片中出现,而两大童星释小龙和郝邵文的一武一谐绝佳组合更是成了他的座上常客。但光靠明星效应和对过往影片的生搬硬套,显然失去了电影创作中最宝贵的东西——原创精神,就像香港的观众早已厌倦了王晶一样,台湾观众也开始对朱延平影片中不停的对他抄袭和自我复制产生了“审美疲劳”,本应卖座的娱乐大餐遭遇“血本无归”的滑铁卢真的不再是什么稀奇之事了!
二.
朱延平的确是十几年来台湾商业电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他导演虽然也拍商业电影,但都没有像他拍的那么张扬和纯粹。比如说陈国富的《双瞳》(02年观看)吧,一部类似于美国《七宗罪》的宗教神秘主义复仇影片,显然兼顾了商业和艺术两方面的考虑,非常讲究色彩、光线、构图和摄影。而影片在保持情节丝丝入扣的同时,也没有加入任何胡搞的噱头,娱乐性虽然降低了,却比朱延平那些鬼打鬼闹的暴笑剧更有看头!
即使是反映都市男女糜烂夜生活的《台北晚九朝五》(03年观看),也比其所模仿的《香港晚九朝五》来得更为细腻,更为平和。很喜欢影片中花花公子小马呆在医院病房里的那两场戏,平静安详的画面与前面喧闹嘈杂的酒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洞察到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似乎我们先前看到的那个小马只是一个外壳,眼前的这个才是真正的小马!
一直以来都只听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大名,直到03年5月才有幸观看到这部台湾有史以来最杰出的作品(之一)。4个小时的时间,既像是在阅读台湾的历史,又像是在同小四、Honey、小猫王们一起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狂躁不安。影片的暴力争斗丝毫不亚于香港的《古惑仔》,而宏大的叙事架构,扎实的细节描述以及对人物命运的人文关怀,又远非那些香港黑帮漫画影片所能比拟的。这次非同一般的观影经历让我对台湾电影作者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深深体会到像杨德昌这样的电影大师的非凡之处所在,也不由为自己从前的浅薄无知而感到羞愧:遥想当年,我可是将侯孝贤、杨德昌们贬为远逊于王家卫的次等导演的!
三.
真正系统地观看台湾电影,还是04年夏天买了DVD碟机之后,因为大量的台湾电影在大陆都是通过DVD渠道发行的,而不是VCD,所以陆陆续续买到了台湾四大导演(侯孝贤、杨德昌、李安和蔡明亮)的许多作品,也提升了自己欣赏台湾电影的艺术品味:对香港电影是一种延续下来的感情,而对台湾电影则更有一种朝圣般的崇拜!
侯孝贤的电影当然是最具人文气息的,从他早期的“青春叛逃事件”四部曲(《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和《恋恋风尘》)到后来的《悲情城市》和《戏梦人生》,侯孝贤的影片保持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客观、冷静、含蓄之风格,从来不去刻意煽情。从他那平静淡雅的长镜头中,我们体味着个体关于成长的记忆,思考着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比较着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乡村文明与现代文明,重构着族群对于历史的记忆,使电影成为“历史的渐近线”。不喜欢他后来的《海上花》,因为空间太狭小,情节太缓慢;也不喜欢他的《千禧曼波》,因为跳动的都市节奏让我感受到一种局促和不安。而2005年的新作《最好的时光》则采取了三段式的叙事,无疑是对他二十多年创作风格的一次象征性的总结。这位一辈子以小津为偶像的台湾“电影青年”,如今早已成为小津之后最能代表东方美学风格的大师级人物,在他以《咖啡时光》向小津致敬的同时,又不知有多少黑头发黄皮肤的电影小子们正准备向他致敬呢!
和侯孝贤同辈的杨德昌属于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与侯孝贤不同的是,他的影片很少去表现山水间所弥散的乡土气息,而将摄像机对准现代化的都市,洋洋洒洒地抒发着自己对台北社会种种不良现状的批判。在他的《恐怖分子》、《麻将》和《一一》等片中,我们看到了少年人的叛逆躁动,中年人的生活危机,老年人的孤独无助,以及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台北像是一座被罪恶笼罩着的城市,这里人人有病,而整个城市更是病入膏肓。当然,杨德昌也没有完全绝望,像《麻将》结尾处那一对街头拥抱的青年男女身上,就寄托着他对美好未来的迫切向往。虽然他是台湾最具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导演,但从《一一》开始,我们也发现他比以往平和了许多,显得更加内敛,更加不露声色!
很多人认识李安都是从《卧虎藏龙》开始的,这部在西方人眼中倍受推崇,在中国人眼中却无法得到认同的武侠片显然使他名声大噪,甚至超越了侯孝贤和杨德昌这两位前辈。其实真正体现他作品风格的还是他在90年代上半期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并存,新老两代人的代沟,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都是他这三部影片所要表达的重点。他的影片就像我们平时所看的那些家庭剧,温柔敦厚,细腻严谨,生活气味非常浓郁。在影片赢得广泛赞誉的同时,郎雄所塑造的父亲形象也深入人心,而这个“父”完全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威严,更多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妥协。与台湾电影整体淡化戏剧冲突的风格不同,李安更像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影片的进程其实就是对原有事实的一次重新洗牌,直到结尾处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啊(比如《喜宴》中老将军从头到尾的难得糊涂,以及《饮食男女》中老朱在家庭宴席上的爱情宣言,都是在影片的最后才给观众带来惊奇的)!
看蔡明亮的电影的确是一件需要很大耐心的事情。起初看他的《你那边几点》只能用“受罪”二字来形容,极为匮乏的人物对白,大段大段的固定长镜头,以及几乎淡化为零的戏剧冲突,简直让习惯了将影片当作故事来阅读的我感到无所适从。后来看多了,也渐渐习惯了这种极简主义的风格,而从《青少年哪吒》、《河流》、《洞》、《不散》和《天边一朵云》这些影片中,我不禁发现到,其实他才是台湾甚至是整个中国最符合法国“作者论”观点的导演:一生其实只是在拍一部影片。虽然他崇拜并模仿特吕弗(他的“小康”系列很像特吕弗的“安托万”系列,男主角也总是用李康生),但实际上却比特吕弗纯粹的多。当夜深人静一个人靠在椅背上静静观看蔡明亮影片时,可以很深切地体会到,原来蔡明亮的心灵是和我相通的,影片中的那个孤独的小康仿佛就是自己的化身!
除了这四大导演的作品之外,最近还看了张作骥的《黑暗之光》和陈国富的《征婚启示》,感觉张作骥的风格继承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精髓:散文化的情节结构,冷静、含蓄、内敛、不煽情的风格;而《征婚启示》中刘若英的几十次相亲经历更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市井百态,但相亲不过是表象,真正所要表现的还是对逝去感情的难以忘怀!
四.
虽然纯正的台湾电影和纯正的香港电影是无法兼容的,但台湾的电影演员却经常会出现在那些香港的武侠枪战爱情喜剧片中,像林青霞、张艾嘉、吴兴国、金城武这些港片中的老面孔,如果不知道他们的出生背景,还真的容易把他们当作是土生土长的香港演员呢!其实台湾演员相对于香港演员,就好比法国演员相对于美国演员一样,并不拘泥于那种模式化表演,每个人都显得更加特色鲜明。当然这也同台湾导演更擅长挖掘演员的内在潜力有关,很多演员都成了某些导演的御用演员,比如郎雄之于李安,高捷之于侯孝贤,李康生、陆奕静、苗天这“一家三口”之于蔡明亮。男演员中,像郎雄、李立群、金士杰和高捷,都是属于那种越老越有味道的资深演员;而秦汉、秦祥林、邓光荣、赵文暄这样相貌俊朗的文艺小生(值得一提的是,邓光荣来到香港之后居然成了狄龙式的黑帮片“老大”,好比后来林青霞成了新武侠皇后一样,看来香港和台湾的电影氛围真是大相径庭啊),自然也就成了文艺爱情片中当仁不让的主角;再年轻一点的帅小伙,如金城武、吴奇隆、陈昭荣和张震等,都是大有潜力可挖,当然对于更年轻的F4们,我可就连听都不想听了。而女演员方面,美丽如林青霞,知性如张艾嘉,清新如王渝文,灵动如刘若英,多变如杨贵媚,忧郁如陈湘琪,青春洋溢如李心洁,老而弥坚如归亚蕾,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魅力。香港演员可以拍一辈子烂片而修炼成影帝影后,而台湾演员却更愿在大师们精雕细琢的艺术作品中长久地散发着他们炫目的光泽!
好了,要想真正地研究台湾电影,决不是我这一篇小文所叙说的那么简单。从李行、白景瑞的“健康写实主义”到后来的琼瑶电影、武打电影,从“台湾新电影运动”中所弥散的乡土化气息到蔡明亮对现代都市人精神状态的极端展示;从1966年的年产剧情长片257部到世纪末的年产量不足20部,再从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摘得金棕榈大奖到李安凭借《断背山》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称号,台湾电影50多年来的发展有高潮,有低谷,其酸甜苦辣很难一时半会道清说明。也许看看“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所著的那些电影文化评论,才会更加有助你深入洞察到台湾电影的精神内核所在!
❽ 台湾乡土文学的演变过程
台湾乡土文学的发展过程
1、方言文学
20世纪从20年代初的新旧文学论争时开始触及乡土文学, 到30年代乡土文学的口号被正式提出,并引发了一场较为广泛的讨论, 20、30年代对乡土文学的界定主要集中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内容上主张写台湾本土的事物, 而在形式上主张用台湾话语但它从文化的角度上对民族意识与地方色彩进行强调。本时期台湾乡土文学是反帝反封的现实主义文学,且主题表现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统治,洋溢着浓郁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这阶段,赖和创作的《可怜她死了》、《惹事》、陈虚谷的《荣归》、龙宗英的《植木瓜的街市》、扬云萍的《月下》、张文环的《哭泣的女人》、扬守愚的《过年》、郭秋生的《不可抗争的命运》、 赖庆的《女性悲曲》、徐坤泉的《可爱的仇人》等都是较好的作品, 特别是扬逛的《送报夫》等作品, 不但继承了赖和的写实主义,还对日本殖民主义统治者进行了控诉, 而且在作品中还透出了希望的光亮, 有新的高度。
2、农村文学
1930年8月, 台湾《伍人报》连载了黄石辉的长文《怎样不提倡乡土文学》。“不管你是支配阶级的代辩者,还是劳苦群众的领导者, 你总须以劳苦群众为对象去做文艺, 便应该起来提倡乡土文学, 应该起来建设乡土文学。”显然, 黄氏的乡土文学是以劳苦群众为对象的, 为劳苦群众服务的文学,关注农民疾苦的文学创作。由于政治高压, 乡土文学在40、 50年代几乎处于沉寂的状态,,只有钟理和、钟肇政等少数几个人在默默耕耘着。
3、现实主义文学
60年代后期, 陈映真、黄春明、李乔、郑清文、王祯和等在文坛崛起, 他们的创作以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改变了台湾当代小说的发展走向。陈映真的小说将浓郁的民族意识、高度的国际主义和强烈的时代观念相结合, 深刻地表现台湾社会的动荡变迁, 具有强烈的情感力量和思辨力量。黄春明的创作以其对乡土小人物命运的强烈关注, 被誉为小人物的代言人。
直至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大家陈映真的出现才使我们真正领略到乡土文学在台湾文学中的强大力量和风采。70年代 “乡土文学”创作高潮:陈映真《唐倩的喜剧》、黄春明《青番公的故事》、王祯和《嫁妆一牛车》。80年代以后, 台湾文学出现了思潮和创作多元化的局面。现实主义精神的青年作家群的开始崛起,。
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
发生于1977 年至1978 年间的乡土文学论争是一场以文学为突破口, 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大论战。以官方势力联合现代派作家为一方, 以在野的自由乡土派为另一方, 两股政治势力、两种意识形态、两个阵营的作家队伍在争论围绕如何评价乡土文学, 如何评价台湾文学的现状, 如何看待台湾社会现实, 如何对待传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当时许多文章对乡土文学持否定的态度。台湾当局也神经过敏, 指责乡土文学为“ 工农兵” 文艺的再版, “ 要予以彻底的扑灭与打击当时乡土文学作家尉天聪这场论争厘清了1949 年以后官方文学与民间文学( 主要是乡土文学)两种异质文学的发展路线, 为乡土文学在文坛争得了合法的席位, 并形成了一支以本土作家为核心的乡土文学创作队伍。建立了台湾文学的民族风格, 回归乡土, 反映现实, 成为作家的共识。乡土文学思潮遂成为台湾文学主潮。通过这次争论, 台湾的小说创作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大批较好的作品陆续发表出来。
台湾乡土文学以其卓著的反思和现实关怀精神, 使台湾乡土文学成为中华文化思潮中独具个性的一脉, 是台湾人由惶惑到反省, 由沉默到呐喊, 由悲情到自救的心灵历程。
❾ 求一篇3000字关于台湾乡土文学的产生 发展 演变的 论文,谢谢大侠帮忙了,!
菊花?
❿ 求一些反应台湾本土文化的有深度的电影
一般来说,台湾大的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分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以下是些具有里程碑式的电影明细,搂住可挑选其中一、二欣赏;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
《儿子的大玩偶》获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奖,并引领台湾电影新浪潮的开端;
《风柜来的人》获1984年法国南特大三洲电影节最佳作品奖;
《油麻菜籽》获第二十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童年往事》,获第二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
《青少年哪吒》观察都会青少年虚无而没出路的生命;
《爱情万岁》探触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