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戏曲电影七仙女男女主演是谁
凌波饰董永,方盈饰七妹。
方盈(1948年4月20日—2010年1月13日),本名倪芳凝,祖籍贵州。六十年代邵氏“当家花旦”之一,曾担任电视节目主持人,电影美术指导,服装设计,香港电影美术学会主席,专栏作者等。
(1)邵氏戏曲电影大全审妻扩展阅读:
黄梅调版本的《七仙女》原本由李翰祥执导,在拍摄途中李翰祥突然脱离邵氏公司到台湾另组国联影片公司,动员大批明星在台湾开拍另一部《七仙女》(1963年)。
邵氏公司不甘示弱,一面向法庭申请禁制令,一面沿用李翰祥留下的《七仙女》剧本,调配十个摄影棚全部搭成同一部戏的场景,由何梦华和陈又新联合导演继续拍摄完,造成竞拍局面。
1963年12月,两部《七仙女》同时上映,成为行内佳话。但李翰祥版《七仙女》因只有江青、钮芳雨担纲,气势较邵氏版《七仙女》为弱而票房落败。
影片中“瑶池仙境”的布景由严俊、陈又新、何梦华、胡金铨联合设计。
❷ 在邵氏早期的电影中龙虎武师是做什么的
上面的真啰嗦.就是武打演员.这些都是受过武术训练的,六七十年代香港功夫盛行,各大电影公司和电视台都争相拍摄武侠片(古代)和功夫片(民初),武打演员十分抢手,电影公司和电视台也有系统地开设课程专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这些人统称龙虎武师,经常出演一些动作场面,或者做主角(特别是女主角)武打替身.
只要你细心看看七八十年代拍的武侠剧,经常看到主角的武打动作是由这些替身们出演的.
❸ 求视频:邵氏电影公司三寸金莲武侠电因影
2008年的网上没有啊。
第九届文华奖获奖名单(2000)
文华大奖
话剧 《“厄尔尼诺’报告》 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话剧团
话剧 《生死场》 中央实验话剧院
话剧 《父亲》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
话剧 《洗礼》 总政话剧团
京剧 《骆驼样子》 江苏省京剧院
眉户剧 《迟开的玫瑰》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川剧 《金子》 重庆市川剧院
湘剧 《马陵道》 湖南省湘剧院
歌剧 《原野》 中国歌剧舞剧院
舞剧 《阿炳》 江苏省无锡市歌舞团
人偶剧 《鹿回头》 海南省人偶剧团
文华新剧目奖
话剧 《圣旅》 河北省承德话剧团
话剧 《岁月风景》 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话剧团
话剧 《绿荫里的红塑料桶》 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
话剧 《绿色的阳台》 广东话剧院
话剧 《世纪彩虹》 江苏省人民艺术剧院
话剧 《北方的湖》 辽宁省沈阳话剧团
话剧 《工人世家》 青岛市话剧团
话剧 《三毛钱歌剧》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话剧 《秦淮人家》 南京市话剧团
话剧 《古井巷》 江西省话剧团
话剧 《寻迹唐古拉》 西藏自治区话剧团
京剧 《风雨同仁堂》 北京京剧院
京剧 《大脚皇后》 山西省京剧院
京剧 《范仲淹》 贵州省贵阳市京剧团
京剧 《西门豹》 辽宁省大连市京剧团
滇剧 《瘦马御史》 云南省昆明市滇剧团
湖南花鼓戏《乡里警察》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越剧 《荆钗记》 浙江省温州市越剧团
越剧 《舞台姐妹》 上海越剧院
荆州花鼓戏《闹龙舟》 湖北省荆门市艺术剧团
黄梅戏 《徽州女人》 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三团
越剧 《孔乙己》 杭州茅威涛戏剧工作室有限公司
浙江越剧团
豫剧 《老子·儿子·弦子》 河南省郑州市豫剧团
川剧 《中国公主杜兰朵》 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
梨园戏 《皂隶与女贼》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
赣剧 《还魂后记》 江西省赣剧团
蒙古剧 《满都海斯琴》 内蒙古民族剧团
晋剧 《代国情》 河北省蔚县晋剧团
上党梆子《初定中原》 山西省晋城市上党戏剧院一团
眉户戏 《大棚情缘》 宁夏青铜峡市文工团
琼剧 《苏东坡在海南》 海南省琼剧院
藏剧 《金色的黎明》 青海省藏剧团
话剧 《圣旅》 河北省承德话剧团
歌剧 《素馨花》 福建省泉州歌剧团
音乐剧 《白莲》 广西柳州市歌舞团
音乐剧 《未来组合》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
歌舞 《好一朵茉莉花》 江苏省歌舞剧院、常州市歌舞团
歌舞 《祖国,请检阅》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
歌舞 《东方之花》 东方歌舞团
歌舞 《山父水母》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歌舞团
舞剧 《傲雪花红》 山西省歌舞剧院
舞剧 《干将莫邪》 江苏省苏州市歌舞团
舞剧 《阿姐鼓》 浙江省杭州歌舞团
舞剧 《星海·黄河》 广东省广州市歌舞团
舞剧 《深圳故事·追求》 广东省深圳歌舞团
舞剧 《悠悠雪羽河》 甘肃敦煌艺术剧院
舞剧 《山水谣》 湖北武汉歌舞剧院、武汉有线电视台
舞剧 《白鹿额娘》 辽宁歌舞团
滑稽剧 《我要做个好孩子》 江苏省常州市滑稽剧团
儿童剧 《宝贝儿》 山东省济南儿童艺术剧院
儿童剧 《尼玛·太阳》 天津儿童艺术剧院
儿童剧 《少年岳飞》 福建省漳州市木偶剧团
儿童剧 《红地球,蓝地球》 四川省成都市木偶皮影艺术剧院
儿童剧 《小凤》 湖北省京剧二团
湖北省鄂州市艺术创作研究所
文华新节目奖
曲艺 《中华神韵》 中国武警文工团
清音表演唱《搬上新居迎太阳》 重庆市曲艺团
小品 《盖章》 吉林省吉林市曲艺团
二人转 《胡知县断案》 吉林省吉林市评剧团
相声 《换包装》 中国煤矿文工团
梅花大鼓《二泉映月》 天津市曲艺团
单弦 《将军的情怀》 天津市曲艺团
四川清音《蜀秀姑娘》 四川省成都市曲艺团
相声 《百听不厌》 辽宁省沈阳曲艺团
喜剧小品《今夜更有情》 江苏省苏州市滑稽剧团
苏州评弹《永远的江南》 江苏省歌舞剧院
苏州弹词《姑苏水巷》 江苏省苏州市评弹团
小品 《随礼》 河北大厂县评剧团
小品 《熄灯号响过之后》 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话剧团
小品 《小时工》 总政治部话剧团
木偶剧 《五里长虹》 福建省晋江掌中木偶戏剧团
小品 《办公室的故事》 陕西人民艺术剧院
苏州评弹《搬家乐》 江苏省苏州评弹学校
中篇评弹《孙庞斗智》 上海评弹团
小品 《巡堤》 总政治部歌舞团
小品 《瓜女子》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
单项奖略
·第十届文华奖获奖名单(2002)
文华大奖
京剧 《贞观盛世》 上海京剧院
京剧 《华子良》 天津京剧院
评剧 《胡风汉月》 河北石家庄评剧院青年评剧团
舞剧 《闪闪的红星》 上海歌舞团
舞剧 《红梅赞》 空军政治部歌舞团
话剧 《宝贝儿》 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
儿童剧 《红领巾》 北京市儿童艺术剧团
文华新剧目奖
京剧 《宰相刘罗锅》 北京京剧院
蒲剧 《土炕上的女人》 山西临汾蒲剧院实验蒲剧团
昆剧 《班昭》 上海昆剧团
湖南花鼓戏《秋天的花鼓》 湖南省长沙市花鼓戏剧院
婺剧 《昆仑女》 浙江婺剧团
昆曲 《张协状元》 浙江温州永嘉昆曲传习所
锡剧 《珍珠塔》 江苏省锡剧团
五音戏 《腊八姐》 山东省淄博市五音戏剧院
采茶剧 《远山》 江西吉安市采茶剧团话剧
《水下村庄》 湖南省话剧团
话剧 《夏天的记忆》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
话剧 《母亲》 武汉话剧院 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
话剧 《兰州老街》 甘肃省话剧团
话剧 《秋天的牵挂》 河北省话剧院
歌舞 《好花红》 贵州省歌舞团
歌舞 《达达瑟》 海南省歌舞团 海南省民族歌舞团
海口市艺术团
歌剧 《司马迁》 陕西省歌舞剧院
舞剧 《大梦敦煌》 甘肃省兰州歌舞剧院
舞剧 《妈勒访天边》 广西南宁市艺术剧院
舞剧 《妈祖》 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
儿童剧 《寒号鸟》 杭州越剧院 杭州市艺术创作中心
儿童剧 《享受艰难》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
儿童剧 《少年华罗庚》 江苏省金坛市锡剧团
杂技 《今夜星光灿烂》 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杂技团
杂技 《豪情武侠》 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杂技团
木偶 《古艺新姿活傀儡》 福建省泉州市木偶剧团
曲艺 《长恨歌》 厦门市南乐团 厦门市歌舞剧院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
曲艺 《雾都明灯》 重庆市曲艺团
第十一届文华奖获奖名单
文华大奖:
豫剧《程婴救孤》 河南省豫剧二团
京剧《凤氏彝兰》 云南省京剧院
花鼓戏《老表轶事》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甬剧《典妻》 浙江省宁波市艺术剧院
京剧《图兰朵公主》 中国京剧院
话剧《凌河影人》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
话剧《平头百姓》 江苏省南京市话剧团
歌剧《我心飞翔》 总政歌剧团
音乐剧《五姑娘》 浙江省嘉兴市文化局 浙
江艺术职业学院
舞剧《风雨红棉》 广东歌舞剧院
舞剧《瓷魂》 江西省歌舞剧院 江西职业艺术学院
歌舞《八桂大歌》 广西柳州市歌舞团
文华大奖特别奖:
绍剧《真假悟空》 浙江绍剧团
文华新剧目奖:
川剧《巴山秀才》 四川省川剧院
越剧《家》 上海越剧院
昆曲《宦门子弟错立身》 北方昆曲剧院
山东梆子《山东汉子》 山东省菏泽市地方戏剧院
藏戏《卓瓦桑姆》 西藏自治区藏剧团
越剧《流花溪》 浙江省杭州越剧院
唐剧《人影》 河北省唐山市实验唐剧团
评剧《凤阳情》 天津评剧院
京剧《春秋霸主》 山东省京剧院
曲剧《惊蛰》 河南省南阳市曲剧团
花鼓戏《月亮光光》 陕西省商洛市剧团
京剧《三寸金莲》 湖北省武汉市京剧团
越剧《藏书之家》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京剧《巾帼红玉》 贵州省贵阳市京剧团
莆仙戏《江上行》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
楚剧《娘娘千岁》 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
赣剧《詹天佑》 江西省鄱阳县赣剧团
黄梅戏《长恨歌》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话剧《秋天的二人转》 黑龙江省哈尔滨话剧院
话剧《北街南院》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话剧《兵心依旧》 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话剧团
话剧《老柿子树》 甘肃省话剧院
话剧《打工棚》 云南省话剧团
儿童剧《我能当班长》 山西省话剧院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 山西省文化厅创作室
木偶戏《钦差大臣》 福建省泉州市木偶剧团
木偶戏《石三伢子》 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
苏州评弹《大脚皇后》 江苏省苏州市评弹团
音乐剧《蓝眼睛·黑眼睛》 浙江歌舞剧院
音乐剧《快乐推销员》 江苏省镇江市艺术剧院
舞剧《惠安女人》 福建省歌舞剧院
舞剧《玉鸟》 浙江省杭州歌舞团
舞剧《霸王别姬》 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
舞剧《西厢记》 山西省歌舞剧院
舞剧《天祭》 辽宁省沈阳歌舞团
舞剧《额吉》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歌舞剧团
歌舞《秘境之旅》 中国歌舞团
歌舞《大唐华章》 四川省歌舞剧院
歌舞《喀什噶尔》 新疆喀什地区歌舞团
文华单项奖浙江省获奖名单
舞剧《玉鸟》
编导奖:丁伟
表演奖:王永林(玄饰演者)
越剧《流花溪》
导演奖:杨小青、展敏
表演奖:谢群英(秋花饰演者)
陈晓红(冬花饰演者)
甬剧《典妻》
剧作奖:罗怀臻
音乐创作奖:汝金山
舞台美术奖:周本义、邢辛
表演奖:王锦文(妻饰演者)
音乐剧《五姑娘》
剧作奖:何兆华、刘志康、金梅
导演奖:陈蔚
音乐创作奖:莫凡
表演奖:章小敏(五姑娘饰演者)
绍剧《真假悟空》
导演奖:杨小青、陈伟龙
舞台美术奖:田立为
表演奖:刘建杨(孙悟空饰演者)
赵秀治(唐僧饰演者)
越剧《藏书之家》
音乐创作奖:翁持更、刘建宽
表演奖:茅威涛(范容饰演者)
陈辉玲(花如笺饰演者)
音乐剧《蓝眼睛·黑眼睛》
表演奖:严圣民(杜承荣饰演者)
第12届文华奖获奖名单
一、获得“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奖文华大奖”的剧目有:
戏曲
京剧《廉吏于成龙》 上海京剧院
昆剧《公孙子都》 浙江昆剧团
花鼓戏《十二月等郎》 荆门市艺术剧院
豫剧《常香玉》 河南省豫剧一团
歌仔戏《邵江海》 厦门市歌仔戏剧团
川剧《易胆大》 四川省川剧院
话剧
《立秋》 山西省话剧院
《黄土谣》 总政话剧团
《矸子山》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
《天籁》 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
儿童剧
《青春跑道》 苏州市滑稽剧团
歌剧
《野火春风斗古城》 总政歌剧团
音乐剧
《星》 广州歌舞团
舞剧
《红河谷》 无锡市歌舞团
《筑城记》 武汉歌舞剧院
歌舞
《家住长江边》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武汉电信艺术团、武汉音乐学院
杂技剧
《西游记》 广州市杂技团
二、获得“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特别奖”的剧目有:
“八艺节”开幕式文艺晚会《极目楚天舒》
三、获得“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奖文华大奖特别奖”的剧目有:
歌舞
《楚水巴山》 宜昌市歌舞剧团
四、获得“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奖文化剧目奖”的剧目有:
戏曲
楚剧《大别山人》 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
川剧《欲海狂潮》 四川成都市川剧院
京剧《梅兰芳》 北京京剧院
桂剧《大儒还乡》 广西桂林市桂剧团
越剧《春琴传》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京剧《泸水彝山》 中国京剧院
北路梆子《黄河管子声》 山西省忻州市北路梆子剧团、忻州市师范学院艺术系
吕剧《画龙点睛》 山东省吕剧院
花鼓戏《走进阳光》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昆剧《邯郸梦》 上海昆剧团
昆剧《西施》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
楚剧《三月茶香》 武汉楚剧院
河北梆子《大都名伶》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
柳子戏《风雨帝王家》 山东省柳子剧团
话剧
《马蹄声碎》 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
《我在天堂等你》 解放军艺术学院
《郭双印连他乡党》 西安话剧院
《秀才与刽子手》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沦陷》 南京市话剧团
《荒原与人》 国家话剧院
《全家福》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儿童剧
《柠檬黄的味道》 武汉人民艺术剧院
《二小放牛郎》 青岛话剧院
《宇宙蛋》 浙江话剧团
歌剧
《雷雨》 上海歌剧院
《杜十娘》 中央歌剧院
音乐剧
《大三峡》 湖北省歌剧舞剧院
《冰山上的来客》 新疆歌剧院
舞剧
《风中少林》 郑州歌舞剧院
《天边的红云》 上海歌舞团、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
《一把酸枣》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红楼梦》 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
《黄道婆》 海南省歌舞团、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
歌舞
《太阳女》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艺术剧院
《洒满阳光的新疆》 新疆歌舞团
《东风颂》 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
❹ 请问这个男的是谁记得貌似是邵氏电影里看过他。 拜托各位神人了!!
姓名: 穆立新
民族:回族
身高: 170cm
住址:北京朝阳区
毕业学校:中国戏曲学院
国籍;中国
所属地区;内地
电影;
1985.《大上海1937》 武术指导 担任主演
1986.《过江龙》 武术指导
1988.《龙蛇争霸》 武术指导
1989.《西安杀戮》 武术指导
1990.《江湖奇兵》 饰演:凌小飞
1991.《神通》 饰演:罗翔
2001.《冲出亚马逊》 饰演:胡小龙
2011.《血战千顷洼》 (获第26届百花奖最佳男配提名)。 本片获2002年度金鸡.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大学生影展“最佳观赏
电视剧《所以》《武装特警》《喋血北平》
《台湾情》客串 阿新 合作演员;焦恩俊 俞小凡 张佩华 顾冠忠
《刺马》客串;罗小虎 合作演员;姜大卫 张震环 李婉华
《马永贞》 饰 文小言 合作演员;李婉华 何家劲 林静 俞小凡 黄文豪 范冰冰 杨升 徐光 《乡野传奇》《刀歌》《回旋刀》《达摩祖师》 饰 梁金 合作演员;俞小凡 吕良伟 王跳跳 屈中恒
《金蚕丝雨》《乱世英雄吕不韦》《迷侠》《神雕侠侣》《肇事追踪》《远东特遣队》《好想好想谈恋爱》饰演吕运涛
❺ 邵氏公司拍了哪些戏曲电影
很多的,邵氏的历史以1967年作为分水岭,之前是女星时代,主打产品就是黄梅调戏曲电影。从1967年独臂刀横空出世开始,阳刚美学成为主流,狄龙,姜大卫等男星开始走红。
❻ 求红楼梦及其相关的各种戏剧影视版本名目(含电视剧,戏曲,话剧等)
1927年电影版
1929年上海孔雀影片公司电影版
1944年上海中华电影公司电影版
1962年大陆香港合拍越剧电影
1962年香港邵氏电影
1975年香港tvb版电视剧
1977年香港佳视版电视剧
1977邵氏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
1978年台湾华视电视剧
1983年台湾华视版
1987年大陆央视版电视剧
1989年中国内陆电影版
1996年台湾华视版电视剧
2002年大陆越剧电视剧
2002年大陆电视剧《红楼丫头》
2009年大陆电视剧《黛玉传》
2010年大陆李少红版电视剧
话剧和戏曲的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上演过的不同版本就实在太多了,不能一一列举了。比如戏曲,很多剧种都有红楼戏,越剧黄梅戏龙江戏……最经典的越剧《红楼梦》,京剧的《黛玉葬花》《睛雯撕扇》《红楼二尤》……另外,还有歌剧舞剧等其它艺术形式的红楼梦,朝鲜血海歌舞团就演出过朝鲜版的歌剧《红楼梦》。
❼ 请问:哪里有‘邵氏’老电影下载啊
由五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中,邵氏公司可说雄霸香港影坛,是当时规模最大,商业上也最成功的电影公司。邵氏公司曾经带起了两个重要类型。其一是由《貂蝉》、《江山美人》带起的黄梅调电影,其二则是由《大醉侠》、《独臂刀》带起的彩色武侠片潮流。在邵氏之前,当然已有武侠片。香港五十年代,由峨嵋公司改编金庸《射雕英雄传》开始,掀起了粤语神怪武侠片的潮流。但是那时的粤语武侠片,武打场面都是戏曲舞台打斗的粗劣再现,部部打法差不多。简单的「批头扫脚」,既缺乏真实感说服力,又缺乏美感。 邵氏公司是有决心带动新的武侠潮流的。在六五年推出由摄影师出身的徐增宏导演的《江湖奇侠》和《鸳鸯剑侠》,圴由王羽主演,但两部片成绩并不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胡金铨六六年的《大醉侠》,张彻六七年的《独臂刀》,两部是划时代之作,除了极之卖座,更带来极多新意念。《独臂刀》票房更达百万,令张彻从此有了百万大导的称呼。两片的空前成功,不单令到邵氏公司从此大拍武侠片,港台也有无数跟风拍摄者。 今天回看这两部影片当然有很多落后的地方,节奏稍慢关乎不同年代的欣赏习惯,动作设计也没有后来影片的巧妙;特技方面更难免显得假;外景厂景更常接得很突兀。但是回到当年,两片带来的震撼可以想见:一方面彩色宽银幕令到影片显得堂皇;认真的制作和简单剧情配合新鲜的武打设计,与同时代的武侠片比简直脱胎换骨。 胡、张这两部电影对武侠片兴起同样有很大贡献,但两人的风格实有很大不同。《大醉侠》制作和细节上十分讲究。一衣一物,一件兵器,一件头饰,都有考究。全片重视气氛的营造,对打时的对峙和奔跑构成重要的前奏。胡的动作比较强调动感美感,一招一式都很清脆,很有美感。胡金铨特别擅长制造英气逼人的女侠,郑佩佩演的女侠金燕子便极之夺目,郑佩佩也就因本片成为邵氏武侠片的首席武打女星。不过胡金铨在邵氏只拍了《大醉侠》一部武侠片便离开了。 《独臂刀》没有《大醉侠》精致,但更加激烈和痛快。影片主要情节其实来自金庸《神雕侠侣》杨过断臂一节。张彻在本片很多创新之处都成为后来他的招牌场面:壮硕的男子赤膊大战、开膛破腹仍勒紧肚皮地血战、破格地用手提方法拍摄打动场面,强调到动作的剧烈气氛和动感。《独臂刀》之后的《大刺客》(1967)讲聂政刺韩槐,以文戏为主,只有一两场打斗,票方却仍过百万。《金燕子》(1968)由郑佩佩演金燕子配王羽演的银鹏,更成为当时传颂一时的名作。两片动作令人耳目一新之处,是用威也令主角飞越人头施以凌空一击,很有威势。而《金》片中,壁上题词的一个幻想镜头,令到整个画面充满大字,一个白衣人萧然独立,很有意境。张彻的影片以阳刚知名,充满了男性的粗犷和雄健的美。打斗则特别惨烈,主角常常以一敌数十,满身浴血而亡。张彻的成功有一个独特的因素,就是他特别推崇年轻人的血气和勇悍。六十年代中是年轻人文化抬头的开始。同期的武侠片,最好打的往往仍然是老人家,最后常由两个老头子决战。但张彻却讲年轻人打败有权有势的老人家,把年轻人的血气尽情发挥,难怪《独臂刀》的男主角会叫做「方刚」。张彻的影片缺点在粗糙之外,又常常打得很滥,连场厮杀血战不休。像《金燕子》王羽与罗烈决战负重伤后,还要与众喽啰打到肠穿肚烂至死方休,过度的打斗有时实在令人气闷。 三片之后,张彻成为邵氏既多产又最有卖座保证的导演。他捧红了一批批的男明星。他第一轮便把王羽捧成天王巨星,罗烈后来因演郑昌和的《天下第一拳》而大红。王羽自立门户后,张彻却又以《死角》(1969)、《报仇》(1970)、《十三太保》(1970)、《新独臂刀》(1971)等影片捧红了姜大卫和狄龙。姜大卫身材不高,但却有种年轻人不怕天高地厚、锋芒毕露的气质。狄龙则英俊高大,用功极勤,擅演沉稳的角色。姜大卫先红,但狄龙在七三年的《刺马》中演反派马新贻,其老练令他脱颖而出,后来更是邵氏公司的首席小生。姜大卫、狄龙之后,张彻还以七二年的《马永贞》捧经了陈观泰,七四年的《洪拳与咏春》及七五年的《洪拳小子》捧红了傅声。 这个时期,邵氏生产了很多武侠片,几乎所有导演都要拍过武侠片。邵氏出品武侠片,吊威也、跳弹床等技法用得越来越纯熟。邵氏为显示其制作实力,更最喜欢在片头时由主角雄纠纠地骑著马在山头上疾驰,用凝镜把动作定下来出片头字幕,颇有气派。张彻捧红的男明星以外,最卖座的是武后郑佩佩,她主演的《毒龙潭》(1969)、《荒江女侠》(1970)、《五虎屠龙》(1970)卖座不比王羽、姜大卫主演的影片逊色。最卖座的武侠导演则是罗维,他的《毒龙潭》,《五虎屠龙》票房都不在张彻之下。《毒龙潭》的一个卖点是以特技摄影制造巨龙出现的场面。另一个值得提的导演是程刚,他七○年的《十二金牌》,讲侠士阻止秦桧用金牌召岳飞,编导演俱有水准。他七二年的《十四女英豪》虽然改编自历史演义和京剧,但打斗也已武侠片化。更显示出拍摄大制作的实力。 李小龙在七一年的出现,令到古装刀剑武侠片渐渐退隐,代之而兴的是拳拳到肉的功夫片。张彻得邵氏支持自组长弓公司,影片仍由邵氏在香港发行。他导演的《方世玉与洪熙官》(1974)、《少林五祖》(1974)、《洪拳与咏春》、《洪拳小子》再一次带动潮流,以岭南拳派为主的功夫片因而大行其道。《方》片更首创由主角在正本前耍几路真功夫,加强主角有真功夫的感觉,它成为七十年代功夫片一个典型处理。徐克的《黄飞鸿》片头实亦源于此。 张彻在台湾失利回邵氏。自《独臂刀》以来为他任武术指导的刘家良开始自立门户任邵氏公司的导演。刘是洪拳正宗,林世荣嫡系传人。拍的主要是南派少林拳和洪拳电影。刘凭七六年的《陆阿彩与黄飞鸿》建立地位,跟著《洪熙官》(1977)、《少林三十六房》(1978),刘家良最擅长的是用不同的武打设计,把洪拳的威力和各种招式巧妙之处展现出来。《少林三十六房》中三节棍的妙用便是其中的表表者。他后期的代表作则是《五郎八卦棍》(1984),讲杨五郎如何由杨家枪化出八卦棍的故事,以舞台味的表现出来,是片厂风格的最后辉煌时期。 七十年代,在武侠电视剧兴起的同时,邵氏也重新拍了不少古装武侠片。当金庸武侠剧在电视上取得空前成功时,武侠电影却是古龙的天下。古龙首现银幕的影片应是邵氏出品,徐增宏导演的《萧十一郎》(1971),但反应平平。要到楚原七六年导演的《流星.蝴蝶.剑》和同年推出的《天涯.明月.刀》两片卖座成功,改编古龙的电影成为时尚,而楚原的改编又是其中表表者。楚原早在七一年投身邵氏时已拍过武侠片《火并》,影片讲不同人物为夺一批黄金各出奇谋,尔虞我诈,全片无一好人,已显出楚原对奇诡剧情的爱好和嘲弄人性的武侠作风,在当时来说意念太新,未为人所接受。接着七二年又拍过一部以同性恋为题材的武侠片《爱奴》,邱刚健异色的剧本令它成为当时武侠片的异数。直到《流》片,楚原的武侠片才获得票房上的成功。单是楚原,便改编了十多部古龙小说的电影。最佳的应是《流》、《天》及七七年的《楚留香》,奇诡出人意表的剧情;明快的节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风,整体做出一种新奇和唯美的风格。唐佳的武指在兵器设计上有教人惊喜之处,《天》片中傅红雪的刀把拐和刀结合,拔刀如拔枪,可说武侠片中最佳的一件兵器设计。 在楚原改编古龙的同期,邵氏也趁着金庸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热潮,把绝大部份金庸小说改编成电影。改编得最多的是回巢的张彻,他拍了三集《射雕英雄传》(1977-1981)、《飞狐外传》(1980)、《神雕侠侣》(1982)等多部,其他还有华山、楚原、孙仲、牟敦芾等导演都改编过金庸,但成绩都不如理想。这个时期值得一提的反而是桂治洪导演一部毫不卖座的武侠片《万人斩》(1980),摄影出色,拍出肃杀而深沉的气氛,只可惜票房失败后,桂治洪便再没有拍武侠片了。 由六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初接近二十年间,邵氏出品的武侠片和功夫片在香港电影中占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香港电影的人才很多都曾经在邵氏服务。一个个英勇威武的英雄好汉和女侠,不单帮助塑造了两三代在当年成长的男孩,今天重看,或许有些地方会令我们失笑,但仍有不少影片会令我们感受到其中的英雄气概和动作的壮美。
❽ 戏曲电影七仙女董永扮演者
戏曲电影七仙女董永扮演者:
严凤英饰七仙女 , 王少舫饰董永。
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影片系根据同名黄梅戏改编,剧本改编桑弧,主演是在戏曲界享有盛名的黄梅戏演员严风英、王少舫。严凤英创造的七仙女形象,既是天上神仙,又是人间村姑,既热情大胆,又勤劳、智慧;严凤英尤其把是把七仙女对董永诚挚的爱情,表现得十分深沉动人。王少舫塑造的董永形象,朴实、敦厚、可亲。这两个形象,富有浓郁的人情味与强烈的真实感,虽系神话,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美好人物精神的折射.是劳动人民审美理想的体现。影片上映后,同样受到海内外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据1958年底统计,仅祖国大陆的观众就多达一亿四千万人次之多,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天仙配》在香港、南洋一带上映时,同样盛况空前。六十年代初,香港邵氏公司拍的黄梅戏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演,风靡了无数观众,创下了空前卖座记录。
❾ 以风月片而著称,香港邵氏系列电影,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李氏风月片对后世的港片影响深远,像后来邵氏的《唐朝豪放女》、《爱奴》都是延续了他的情色风格。这一类型也一度成为香港影坛的特色题材,要知道,很多影迷的性启蒙都是来自于邵氏的风月片。
❿ 戏曲电影双凤奇缘是什么改编的
戏曲电影《双凤奇缘》改编自黄梅戏《女驸马》。
本片上映于1964年,导演周诗禄、编剧张彻,制片人是邵逸夫,主演凌波、方盈、金峰、李菁、金汉等。该片剧情与女驸马桥段基本一致,只不过主演名字与原著不同。
该戏曲电影讲述了凤箫自幼许与李如龙为妻,继母夏氏贪图富贵,强逼如龙退婚;如龙不肯,夏氏再施毒计诬告如龙偷盗,将其收在狱中。凤箫为救如龙,乔扮男装上京,以如龙之名赴考,一举而中恩科状元,更被皇帝招为驸马。
凌波(1940—)中国台湾电影演员,出生于广东汕头,现定居加拿大。凌波是邵氏黄梅调电影兴盛至白热化的功臣之一,开创了黄梅调歌舞片热潮。代表作品《安安寻母》、《花木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金汉,原名毕仁序,籍贯山东,香港知名电影演员,毕业于香港新法书院。和凌波因合演《花木兰》结婚,后结成夫妻。代表作品《花木兰》、《原野奇侠传》、《双凤奇缘》、《相思河畔》、《十三太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