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大全 > 怒族电影大全

怒族电影大全

发布时间:2021-07-26 19:20:54

㈠ 有部电影啊叫

康熙微服私访记
是张国立演的

㈡ 怒族有什么节日

怒族的代表性节日有:

春节
相传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过一个年,后来因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改为一年过一次,时间有元旦及春节前后两种之分。年前,要准备好烧柴、杀猪、煮酒、舂粑粑、打扫卫生。过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请长者吃饭。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饭要让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门。春节期间,老人在火塘边饮酒唱歌,青年人则射弩、摔跤、打秋千、弹琴跳舞。

祭山林节
祭山林一般在正月初四五举行。此项活动只限于男性参加,牺牲为黑羊。此外,柔若人的贺新房也很有特点。当木楞房的四壁还没有开设门窗时,主人要杀只鸡,请巫师祭新房,后用斧头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个洞,装上门。当天,村里人都主动带着鸡、酒、肉前来祝贺,饮酒,欢歌跳舞,通宵达旦。
碧江怒族在农历腊月二十九要祭谷神,三十则要祭雨神。

仙女节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当杜鹃花盛开的时候,怒族人便要为“仙女”过节,此节又称“鲜花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地区民间传统节日。
据传说,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园荒芜,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当时一位美丽、聪明且力大无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开悬崖,凿通了一个山洞,为怒族人民引来了清清的泉水,使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浇灌,从此荒山变成了绿洲。怒族人民称阿茸为“仙女”,鲜花节就是为了纪念她而举行的民俗活动。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这天,怒族群众以自然村为单位,选择一至三个钟乳石的石灰岩洞为仙女洞(或称经洞),各家各户都去那里祭祀。去祭祀的人们扎好一束束杜鹃花,带上牲礼、酒器;每户还用三到五包玉米立于洞口,并把各种洗干净的粮食堆成圆堆,摆上祭品,烧起松烟,由主祭人念祝辞,打鼓念经,大家叩头献贡。台前和台两侧,有身披暗红袈裟、手持法器诵经的喇嘛和操弄唢呐、吊鼓的吹鼓手。在喇嘛左侧的四方形烧香台上插有松枝、鲜花、玉米和各色彩旗。那松枝寓意吉祥如意、万古长青;鲜花是敬献给“仙女”;玉米表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在悠扬的唢呐声中,鼓镲高奏,祭祀活动达到高潮。然后,人群开始向“仙女洞”移动。身着盛装的姑娘们手捧刚采摘的鲜花,带着祭品,来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福佑。民间传说,从钏乳石上滴下来的水就是仙女阿茸的乳汁。
回家后,各家都设宴饮酒,歌舞娱乐,年轻人还身着盛装,到宽阔的场地上比赛射箭。晚间,青年男女还要围着篝火对歌、跳舞,彻夜不息。
现在过仙女节,已赋予新的内容。政府还拨出专款,帮助和组织怒族人民过好节日。同时举办物资交流会,组织电影晚会和文艺节目演出,并进行划船和射箭比赛等体育活动。其他民族的干部和群众,也都踊跃参加和祝贺。这样,怒族人民今天的“仙女节”已成为一个民族团结友好、互相交流和学习的盛会。

㈢ 关于怒族的资料

人口为28759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碧江、福贡、贡山3县,兰坪、维西两县也有怒族聚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怒族人口数为28759。使用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语言差别很大,碧江、福贡、兰坪等地怒语互相不能通话。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汉文。

怒族自称“怒苏”(碧江),“誓阿怒”(福贡)和“阿龙”(贡山),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由早期居于今云南省福贡、贡山的土著与唐代“庐鹿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来。但各地怒族还保留着自称、本民族语言等特点。怒族地区从八世纪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从17世纪开始,怒族除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知府所属维西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统治外,还受察瓦龙藏族土干总和喇嘛寺及兰坪菟峨白族罗姓土司的管辖。此外,迁入怒江地区的僳僳族头人也开始强占怒族土地,甚至掠夺怒族人当奴隶。辛亥革命后,1913年在兰坪县的营盘街设立怒俅殖边总局,先后设置菖蒲桶(贡山)行政委员公署及上帕(福贡)、知子罗(碧江)2个殖民公署;1918年,统一改为行政委员公署。1933年,国民党政府又将3个公署改为贡山、福贡、碧江3个设治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社会经济

怒族很早就从事农业生产,至清代已经开始种植麦类和蔬菜,但仍猎禽兽以佐食,手工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当时怒族已同外界发生密切的交换关系,以黄连到内地出售,内地的各族商人贩运食盐到怒江,彼此交换。1929年以后,碧江的知子罗、福贡的上帕等地辟为定期集市,铜币、纸币等货币开始流通,怒族中出现了一些季节性的小贩。目前怒族民间保存着少数的石刀、石斧,说明曾经历过石器时代。他们曾经以木、竹制锄作为农业生产的工具,直到16~17世纪开始使用铁制工具后,有些人还继续使用这种木、竹锄。

怒族最初使用的铁制工具是刀、斧。在刀耕火种落后耕作方式下,他们使用铁锄。后来才传入铁犁,实行犁耕。但山地耕作仍停留在刀耕火种或者锄耕阶段。贡山一区的怒族所用铁制工具曾受到纳西族和藏族的很大影响。

碧江怒族的农业耕作技术比福贡和贡山怒族都要粗放,早期的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占着绝对优势,这种情况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是一致的。福贡地势、土壤都比碧江为好,又由于交通方便而便于购置农具。因而锄犁耕作技术比碧江先进。碧江、福贡和贡山三地的怒族生产力发展程度不同,土地制度有差异性,福贡地区的怒族个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公有的土地保留较少,但仍保存着个体成员共同占有的集体耕地。贡山一区的怒族因受到藏族、纳西族的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这里形成了以地缘联系为纽带的村社,在村社内部存在两种土地所有制:村社内未经垦耕的山地和森林属于村社所有;经过垦耕的土地归个体家庭长期占有。此外,还存在个体家庭间的共耕耕地。由于铁制工具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使用,已能生产出一些剩余产品,从而使交换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当时已产生雇工,其工资分实物工资和货币工资两种。在怒族社会内外还出现了借贷关系,有实物和货币两种借贷,实物借贷多半是租借牲畜、粮食。同时已开始发生土地抵押和蓄奴现象。

建国前,怒族地区有的古老村寨还保存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公社的某些特点。在以血缘为纽带的个体家庭成员间,保存不同形式的土地公有制和正在发展的个体土地私有制。碧江甲加、罗宜益的家庭公社保存的特点比较显著,他们曾以图腾作为共同的祖先。福贡怒族氏族血缘组织为“提其”,每个提其都出自一个共同的始祖。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若干近亲家庭成员集团“的康”。由于成员不断增加,在每个“的康”之下,又形成近亲兄弟关系“的拉”。“阿沙”是家族公社的领袖,负责处理公社内外的公共性事务,调解成员间的纠纷,对外代表公社处理公社间的事务。

建国前,分布在兰坪菟峨和少数散居在维西县的怒族人民,生产与生活水平与汉、白、纳西等族相似,早已进入封建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怒族人民获得了解放,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1954年8月成立怒江僳僳族自治区(包括怒族分布的碧江、福贡、贡山等县),1957年1月改为自治州。1956年10月1日,成立了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从怒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帮助怒族人民进行社会改革,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四十多年来,怒族地区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过去连一根铁钉也不会制造的贡山县,现已建起了农具厂,怒江州有了十几个行业的几十个厂矿企业。过去没有水利可言的山坡旱地,如今修凿了沟渠,开出了梯田,粮食产量成倍增长,以往崖陡路险,山封江锁,交通极为闭塞,现已修通了数条公路,修整了大量驿道,在江河上架起了钢索吊桥。怒族地区的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过去怒族地区文化非常落后,在国民党设治局统治怒江几十年,只培养出一、二十个怒族小学生,现在县有中学,大部分村都有小学,80%以上适龄儿童入了学。昔日怒族地区痢疾、伤寒、霍乱、天花十分流行,如今从州至县、乡、村已初步建立了医疗卫生网,基本上控制瘟疫疾病的流行,有效地保证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文化艺术

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1957年初,发现了怒族古代绘画——洞穴壁画和崖画。洞穴壁画画在碧江县一岩洞的洞穴壁上,上有七幅图画,画中图形清晰可辨,如太阳、鱼鸟、牛马等,以红色颜料作画,笔画简炼,线条粗犷、形象生动。在一些石壁上也有这类崖壁画。据学者们推测,此画属史前的原始绘画艺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怒族诗歌大部分为即兴编唱,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其曲调有一定格律,内容广泛,形式完整,以琵琶、笛子、口弦、葫芦笙等伴奏。流传较广的有《祭猎神调》和《瘟神歌》。此外,还有反映农业生产的收包谷调,反映男女爱情的求婚调《婚礼歌》和表示悼念死者的哀叹调等。在民间传说中,流传较广的有《大力士阿洪》、《茂英充》等,描述了怒族的先民与大自然顽强斗争的故事。《瞎子求医》、《神仙草》等歌颂真、善、美,鞭挞残忍和邪恶,充分反映了怒族人民善良、互助、知恩必报的美德和对邪恶势力的憎恨。

怒族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十分丰富,大部分为模拟动物的活动形象,如猴舞、鸡舞、喜鹊舞、鸟王舞等,也有表现生活场景和反映生产活动的,如锅庄舞、洗衣舞、秋收舞、割麦舞等,此外还有琵琶舞、脚跟舞等。舞蹈动作粗犷豪放,敏捷有力,节奏鲜明。无论喜庆和哀怒,怒族人民都能用歌舞来表达真挚的思想感情。如在婚礼宴会上,老年人唱的《婚礼歌》,先从人类起源唱起,分为《创世》、《谈情》、《牧羊》、《剪毛》、《迎亲》等章节。

风俗习惯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怒族男女都注意装饰,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怒族主食为玉米、养子等。贡山北部怒族还从藏族那里学到种植青稞、燕麦,食青稞面。少数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响,有时也吃酥油糌粑。副食除鸡、鱼、猪、羊、牛肉外,还有猎获的野味。怒族普遍喜欢吃饭菜合煮的较稠的饭粥,将野味一起煮在里面,鲜美可口。怒族男女均喜饮酒,并喜欢豪饮。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两种,在木桩上铺设木板或竹篾席建成。一般都为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烧饭之用。内间为主人卧室及储藏粮食,不许外人进入。

建国前,怒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少数头人和富裕户也有多妻的。各地较普遍流行转房制。男子婚后,便在父母住房附近另建新屋,与父母分居,并分到少量财产。但小家庭在生产生活上仍然与父母及整个家族保持着共同耕作及相互协助的义务。幼子与父母同住,父母死后,所遗土地、牲畜、房屋主要归幼子继承。世系按父系计算。碧江怒族实行的父子连名制,是计算世系和财产的重要标志。贡山的怒族有重丧的习俗;福贡、碧江怒族的先民行火葬,有氏族墓地。现行土葬。

宗教信仰

怒族人民仍保留较多的原始宗教残余,相信万物有灵,奉行自然崇拜,巫术是较普遍的宗教迷信仪式。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基督教。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

国家民委网站

㈣ 哪个电影中有少数民族祝酒歌,傈僳族

傈僳族主要生活在怒江俩岸,包括三江并流地区 (害辅哆盒馨谷鹅贪珐楷云,川,藏,)在云南的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同地区杂居的还有怒族,普米族和独龙族

㈤ 昨天看一部电影,内容有关巫术,我想知道世界上到低有没有巫术.

“巫术”在人类历史上,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下,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中。尤其在原始社会,民智未开,人们对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畏惧与对未来世界等无法了解,“巫术”成为人类早期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及寻求祝福和庇佑的寄托对象。在古代进行巫术者,男性称为觋,女性称为巫,都是能和神、鬼沟通的人,一般名之为灵媒。巫的种类依其功能,可分为灵媒、巫医、驱魔者、占梦者、求与者等,他们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与另一个世界的神灵沟通。灵媒是人神交流的媒介,也是神的代表。灵媒又称巫、祝,祝是国家雇用的祭司,专司主持祭礼,亦称太祝、太巫、太卜。巫则来自社会各阶层,是由神所选定的。古代的中国王权与巫术密不可分,君王自称为天子,并以王权神授,表示能传达神的旨意。如商汤为求雨自焚。可见君王既是祝,也扮演巫的角色。到了汉朝,巫人不仅对民间社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力,并将汉代人的生活和思想结和成一体,形成普遍广泛的社会风俗。巫人以他们所拥有的司祭、治病、解厄、预言等神异功能,活跃于社会上,而且以供物、赋歛、幻术、医药等方法获取财富。
此外,先秦时代巫的职能,凡有祭祀、祈雨、卜筮、医病、解梦及除灾邪等,都说明巫的社会地位,巫也因为其职事内容与人类“祈福避祸”的需求相应,故人们信任巫术的效能,故巫者在平时即为一般民众所依赖或怖畏,而于发生重大灾祸时,更有任由巫者牵制约束者。

巫术的行使通常采取歌舞形式。歌,即通鬼接神的咒语;舞,则是降神仪式。从事巫术者,各民族有不同的称呼,如:僳族称“尼帕”、“必帕”;怒族称“尼妈”、“达施”;景颇族称“董萨”;独龙族称“隆木沙”;彝族称“毕摩”;中亚游牧民族称“萨满”等。巫师为民接通神灵祈祷降福消灾,神圣且神秘,是一种“神人合一”的狂热宗教色彩。此外,纽西兰毛利人则有专门学校,严格训练学生学习巫术,毕业后以魔法行善。可见成为一名巫师,也有其一定的条件。

巫术大致以占卜吉凶、预言祸福、祈雨求福、驱鬼招魂、禳厄祛病为目的。依性质可分为:生产巫术、保护巫术、破坏巫术、白巫术、黑巫术等。巫师行使巫术时,通常使用替代物、避邪物、厌胜物、镇邪物、巫术神衣、神石、神鼓、神刀、神剑、神箭等。他们或者是族中酋长;或者政权领导者的侍臣,也有人是官方的祭司,身分相当特殊;但也有来自社会各阶层者;他们以巫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满足了个人祈求的心理需要。然而在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文逐渐了解后,巫术保护的功能逐渐削弱,巫术演变成为人与人、集团与集团的斗争工具,或者被利用为暴乱的形式。如汉武帝时代“巫蛊之祸”和近代的“义和团”事件等;甚至江湖之流,假巫术以诈财骗色、蛊惑人心者,时而见之。

灵媒大致可分为“精神”与“物理”灵媒,前者完全负责传达来自灵魂的讯息,后者则藉助灵魂力量,制造出不同种类的奇异效果。灵媒组织有:个别灵媒、教堂灵媒和降灵营等。个别灵媒通常独立工作,有各自的信徒和立论根据,不对任何教会负责;教堂灵媒则兼具牧师身分,在其建立的教堂中,同时进行降灵和正规的宗教活动。降灵营则由灵媒、讲习人员和一般通术信徒组成,为信徒提供一个崇拜、学习和从事降灵活动的中心。如美国纽约州、宾州、佛州、印第安那州等皆有降灵营的存在。

佛教不否定鬼灵、神只的存在,经典上也有四大金刚和天龙八部的记载,尊重他们是六道众生之一,同样具有清净的佛性。对于人世间的命运变化,佛教认为明因识果,才是自助助人的究竟之道。《佛遗教经》中,佛陀明示后世弟子不可从事和合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咒术仙药等邪命之业,一味的迷信通灵幻术的救济,与真正的解脱无关,却难保永久的自在和安心。佛教的业力论,以祸福乃自作作受,只要布施,自会增加善缘;心存一念护生之慈,自然长寿;不饮酒吸毒,自然身心清明;诚信不妄语,自然获得名声信用;不邪淫,眷属自然和谐无争;处处与人为善,自然贵人相助,福德增上。

2 巫术与灵媒

〔注释〕

《说文》:“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又《说文》注:“巫者,事鬼神祷解,以治病请福者也。男曰觋,女曰巫。”

主要住于云南西北部怒江地区;在云南丽江、四川盐源、盐边亦有少数僳族百姓,全族近五十万人。僳原称为“栗栗”,最早见于唐代樊绰所做的《蛮书》;明朝《云南图经志书》记载:“居山林,常带药箭弓驽猎取禽兽,其妇人则取草木之根以给日食。”显示当时经济活动仍以狩猎、采集为主;清朝以来,僳族人在怒江和澜沧江南北狭长的谷地种植玉米、水稻、小麦、高梁、豆类等,逐渐着重农耕作物。曾发展三种文字,但未通用于全族,文化水平仍待开发。僳族人认为人们的生产、生活皆被称为“尼”的精灵所主宰,重视占卜,巫师称为“尼帕”及“必帕”,主持所有祭祀活动,前者自称由神授得巫术,后者则靠传承学习而得,并且只卜卦祭鬼。主要分布于云南碧江、福贡、贡山等县,自认是怒江和澜沧江的古老居民,全族约有二万余人。《维西见闻记》载,怒族“覆竹为屋,编竹为垣,谷产黍、麦,蔬产薯、芋,猎禽兽以佐食,人精为竹器,织红纹麻布。”可见其农作及手工皆有所发展,经济文化较为进步。怒族大多使用汉族语言,没有本身的文字,其民族诗歌具浓厚生活气息,并以歌舞表达对喜庆和丧亡的真挚情感。怒族认为山川树木、风雨雷电自然现象皆有主宰的神灵,祸福都是来自鬼神,巫师即负责占卜、主持祭祀及通神降鬼。

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潞西、瑞丽、陇川、盈江、梁河等山区,约有九万三千余人。先民以狩猎为生,明清之后,则学习汉、傣族的农作生产技术,开始种植水稻、玉米、豆类、薯类等。景颇族曾以豆记数,或结绳、或刻木记事,并以口头文学方式,呈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近代以来则进步至以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惜流传未广。景颇族春耕时,常用猪、牛、鸡等祭祀天、地及山神,由巫师“董萨”主持;秋收时,则举行尝新、祭谷堆和叫谷魂的仪式。尝新,指抛丢新谷和菜,与野精灵一同分享,以免精灵抢食祭品;祭谷堆是酬谢各神只对农作物的保护;叫谷魂则是叫回打谷时,被惊吓走的谷魂;“董萨”皆参与此三种祭典仪式。

住于云南贡山独龙江流域河谷地带,元朝时称其先民为“撬”,明、清时期称“俅”或“曲”。独龙族经济文化尚未开发,没有本族的文字,至今仍保持原始部落生活水平。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刀、斧等冶铁业,皆靠邻近的藏族、汉族、白族等输入。耕作农物有玉米、豆类等,加上采集、渔猎等,方得以维持日常食用。独龙族的巫师除了“隆木沙”外,也有称为“乌”者,两者大多由家族族长或村寨的头目兼任。“隆木沙”具有特殊眼睛,通常主持换魂仪式,以为病人交换灵魂。“乌”比“隆木沙”更为古老,以预言和祭鬼为主要职务。

全族近五六○万人,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等地,有自己文字,称“老彝文”,目前彝族仍留有以“老彝文”所抄写成的典籍,内容与祈祷、祭祀、咒术、禳祓、占卜,乃至生老病死、食衣住行、文学、历史、医学等有很大的关系,是研究彝族宗教、哲学等重要的参考资料。彝族人崇拜天、地、日、月、山、水、石火等诸神,并且重视祖先祭祀。他们认为巫师“毕摩”是天神派来的,主持所有的祭祀活动。历朝与汉族关系深厚,无论在农业生产技术、建筑、水利工程等,皆受汉文化影响;农作以玉米、稻谷、荞麦、马铃薯等为主,并以养禽、蜜蜂、狩猎、捕鱼、挖药等为副业收入。

中亚地区游牧民族所信仰的宗教称“萨满教”。萨满教以“誊里格”为天神,主宰宇宙一切,并以“纳赤该”为地神,保护子女、田产和牲畜等。游牧族人会祭祀日月山河五行,并且礼拜以木块或毡布制作的偶像“翁刚”。另外,他们认为许多祸患的兴起,是由于恶鬼的作乱。“萨满”即是他们礼请的宗教师,负责为人民消灾祈福,或为病人病畜跳神驱鬼,并以神灵附身来占卜吉凶、未来。“萨满”多为氏族部落的酋长,具有很高的社会威望。

3 巫术与灵媒

指纽西兰玻里尼西亚系的原住民族,身长,体格强壮,皮肤呈棕褐色,发直或波形。

相传于一二○○——一四○○年间移民到纽西兰;与欧洲人接触后,自称“毛利”(意为“正常”),乃为区别自己族群及新迁入的欧洲民族。

即指人们在技术不足,人力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为增加成功的信心,减少对失败的恐惧,保证生产过程顺利,成果丰收,所施用的巫术。

预防或消除危险、治病,保护个人或集体免除自然灾害或他人算计所施用的巫术。专门用于谋害他人或破坏他人活动。

以行善为目的。例如:祈求风调雨顺,物产丰收,保护财产,为人驱魔逐鬼,防害治病等。

即以害人为目的的巫术,相当于“破坏巫术”。

指巫师行使巫术时,通常会使用代替物以代替神、鬼或代替某人等称之,如布偶、木俑、泥像等。

也作辟邪,即辟除邪恶之物。史载,汉人多雕刻辟邪兽形饰,佩之以避邪恶,后人仿其意,佩载各种饰物表驱凶避恶,与厌胜物有类似功能。又称“辟邪物”、“禳镇物”。“厌胜”在古代文献中,具禳除、压迫、排除某种东西,使之屈服;或者平安、顺利、克服困难,得到安顺和胜利两种意义。用以“驱邪避煞”、“祈福避祸”为目的之物即称“厌胜物”,包含动、植、矿、水等自然物及建筑、宗教法器、器物、食物等。镇,压也。用以压服物者曰镇;镇邪物,即用以镇邪之物。即巫师施用法术时所穿着的衣服。汉武帝时,极信方术之士,许多巫师聚集京城,女巫进出宫中,教美人度厄、埋木人祭祀。汉武帝病时,江充称病起于“巫蛊”,造成皇族内讧,大批巫师被杀的“巫蛊之祸”。

原名义和拳,原为民间白莲教的支派,奉洪钧老祖及黎山老母为祖师。大多分布在山东省境内。山东地区,民风强悍,对于清末洋人及外国传教士的侵略与势力扩张,愤怒不已,于是相继加入义和拳,宣倡“扶清灭洋”。他们自称有神力附体,可以画符念咒,避免洋人的刀枪。他们认为洋人可怕在于枪炮,有神力附身,便可为国雪耻。义和拳在山东巡抚毓贤支持下,更名“义和团”,称为“义民”,并放任他们烧毁教堂,残杀教民及洋人。后来,慈禧太后更在毓贤的大力推崇下,召请义和团入京保国,放纵拳民为所欲为,并且向各国宣战,终于引发八国联军。谓依不正当的方法谋求生活。戒律规定比丘应远离四种邪命,唯以清净乞食活命。四种邪命即:下口食,谓种植田园、和合汤药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仰口食,谓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等术士之学,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维口食,维指四维,乃堪舆家所用二十四方位中的四隅,谓学种种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

㈥ 怒族的习俗作文大全

怒族的风俗习惯

“怒人居山巅”,“覆竹为屋,编竹为垣”,这是古人对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
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石板约一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福贡怒族都住竹篾房。这种房子较为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这两种房屋一般都为两层,楼上又多分成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饮之用。内间为卧室兼储藏室。楼下存放农具杂物或关牲畜。楼板用木板或竹篾席制成,铺设于架在斜坡地上的许多木桩上即可。这些木桩和房柱,如同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人们常常将这种房屋称为“千脚落地的房子”。

怒族的这种千脚落地竹木房,结构简单,既易搭建,也易于拆迁,又适合山区多雨多雾的特点。按传统习俗,一家建房,全村都来帮忙,一天之内就可以把房子建成。如今,随着怒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怒族人民的住房形式也正朝着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宗教信仰

中国怒族固有的宗教。该族约2.3万人(1982),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等县,另有小部分居住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宗教信仰除本族固有宗教崇尚原始崇拜外,也有少数改信藏传佛教、天主教和新教。各氏族名称大多以动物命名,并在氏族起源的传说中,把该动物视为本氏族的祖先,或者视为有特殊关系而加以崇拜,带有图腾崇拜的色彩。如碧江县的“斗霍”氏族,又称“别阿起”,意为“蜂氏族”,传说其祖先“茂英充”,是从天上飞来的一群蜜峰变成的女人所生。“达霍”氏族,又称“拉起”,意为“虎氏族”,传说其祖先是老虎。居住碧江县老母登、普乐、知子罗等地的怒族,传说有六个氏族的祖先分别是蜂、猴、熊、鼠、蛇和鸟。

怒族认为山川树木、风雨雷电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有神灵主宰。人的祸福都来自鬼神。不同地区的崇拜对象和具体内容不尽相同。碧江怒族崇奉天鬼“门多”、山鬼“米枯于”、水鬼“独药于”。福贡县崇奉山神“宽赤”、战神“埋尼”、瘟疫鬼“尼主”、冲犯鬼“褚腊”、天地鬼“冻尼”等。贡山县则信奉山鬼“木里布拉”、水鬼“昂布拉”、路鬼"木胡布拉"、树鬼“穷那底布”等。家里有人患病,要请巫师禳解、招魂。村寨发生偷盗事件无法明辨时,失主与被怀疑对象要请巫师主持“神判”。判法有:①滚汤捞石。以铁锅盛满“三合水”(井水、河水、江水),放入石块,升火烧煮。被疑者为男性,烧柴九捆;女性则烧柴七捆。巫师祷告,双方立誓。然后伸手入锅,各捞一块石头。三日内如果不起泡溃烂,即为清白;如果烫烂,即为罪犯;②烈火拔桩。树立长约二尺的石柱,半埋入土。堆柴于石旁焚烧(烧柴数量如上)。经祷告、立誓后,双手拔石,手不伤者为清白,受伤者为罪犯。他们认为“神判”事关氏族声誉,仪式十分严肃。双方亲友都要到场。清白者恢复名誉并可得牛多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民主与法制的建立,此法已废弃不用。

巫师的称谓各地不一,碧江称“米亚楼”或“禹古苏”;福贡称“尼玛”、“达施”;贡山称“董木萨”或“那木沙”。其主要宗教活动是主持祭祀以及“通神降鬼”和占卜;

怒族的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有春节、鲜花节(农历三月十五)、祭谷神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九)和祭山林节。

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时间为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底至正月,节期15天。每到腊月末,家家都要清扫庭院,除净火塘中的余灰,并用松枝装饰门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种器皿铺上一层绿松毛(松树叶),象征去旧迎新。除夕之夜,家家要吃团圆饭。初一凌晨,年轻的小伙子要抢先去井里打吉祥水,并给长辈拜年请安,长辈要拿出酒、油茶、麻花等进行招待。烧好的第一顿饭要先给牛和狗分出一份面饼和肉汤,因牛不吃荤,主人要用手掰开牛的双唇灌进去。过年期间,杀猪宰羊,要相互送礼,邀乡里亲朋好友,共同聚餐,酒菜丰盛,情趣盎然。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节日这天一早,怒族群众穿上盛装,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和野餐,手捧一束束鲜花,前往村寨附近的溶洞去祭祀,朝拜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仙女”——阿茸,并举行聚餐和各种娱乐活动。人们边吃边喝、边唱边跳,整个山谷都沉浸在古朴而隆重的节日气氛中。

关于鲜花节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怒家山寨有一个勤劳、聪明而又美丽的姑娘阿茸,她不辞艰辛,劈开了高黎贡山,引来了泉水,使常年干旱、荒芜的怒家山寨得到了浇灌,使两岸的岩石变成了沃土,荒山变成了绿野,可是她却被可恶的头人烧死在高黎贡山的山洞里。这一天是农历三月十五日,时值阳春三月,怒江两岸鲜花怒放,怒族人民为了纪念阿茸,便将这一天定为鲜花节,以此来纪念他们崇敬、热爱的阿茸。”

山林节:居住在云南省兰坪县菟峨区的怒族(自称“若柔”人)为祭祀树林而过的节日。节期一般在树木枝叶茂盛的六、七月间举行。祭礼时要阖族参加,并排除其他民族的成员。他们集中到山上一片被视为“神林”的树林前,由巫师主持,杀黑羊祭祀,求神保护森林,免除各种虫灾、火灾等危害,使林木长得树高干粗。祭毕,就地烹羊同享。

吉佳姆节:怒族最热闹的节日。吉佳姆。怒语译意,是过年之意。节期在每年秋收之后,一般要过15天。节日里,村村寨寨烤酒杀猪,歌舞通宵达旦。在节日期间,又以杀年猪后的头一天为节日最欢乐的一天。这一天,姑娘们打扮一新,身着绣有花边的衣裙,佩戴站用珊瑚、玛瑙、贝壳、银币串成的胸饰。小伙子们也全身新装,手持琵琶,曲调不断反复,曲意不断增加。人们伴随琴声翩翩起舞。屋里的老人们也趁酒兴大唱《酒歌》,祝福后代幸福成长。

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人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在这一天要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㈦ 怒族的风俗习惯

1,服饰习俗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

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怒族男女都注重装饰,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

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

2,生活习俗

怒族主食为玉米等。贡山北部怒族还从藏族那里学到种植青稞、燕麦,食青稞面。少数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响,有时也吃酥油糌粑。副食除鸡、鱼、猪、羊、牛肉外,还有猎获的野味。怒族普遍喜欢吃饭菜合煮的较稠的饭粥,将野味一起煮在里面,鲜美可口。

怒族男女均喜饮酒,并喜欢豪饮。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两种,在木桩上铺设木板或竹篾席建成。一般都为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烧饭之用。内间为主人卧室及储藏粮食,不许外人进入。

(7)怒族电影大全扩展阅读:

怒族自称“怒苏”(泸水)、“阿怒”(福贡)、“阿龙”(贡山)和“若柔”(兰坪),自认为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

他们可能有两个来源:泸水县(原碧江县)一带怒族自称“怒苏”,与今日大小凉山的彝族自称“诺苏”音义均相同,元代文献把他们和今西昌、昭通一带的彝族就统称为“庐鹿蛮”,而福贡、贡山县的怒族则可能来自怒江北部贡山一带自称为“阿龙”或“龙”的古老居民。

这部分怒族和独龙族在古代有着密切的亲属关系,至今贡山怒语和独龙语还可以对话。由于长期交往,这两部分人在怒江区域逐渐接近,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和形成今日的“怒族”,但他们各自还保留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怒族地区江河汇聚,万山重叠,澜沧江、怒江、独龙河自北而南纵贯境内。怒江东岸为碧罗雪山,西岸为高黎贡山,峭壁千仞,雪峰连绵。怒江河谷低陷,海拔仅800米左右,河谷与山巅相差达3000多米,形成我国著名的怒江大峡谷。

㈧ 怒族的优良作风

相传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过一个年,后来因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改为一年过一次,时间有元旦及春节前后两种之分。年前,要准备好烧柴、杀猪、煮酒、舂粑粑、打扫卫生。过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请长者吃饭。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饭要让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门。春节期间,老人在火塘边饮酒唱歌,青年人则射弩、摔跤、打秋千、弹琴跳舞 。

怒族的节日有春节、火把节、七月十四、新米节、祭山林节等。祭山林一般在正月初四五举行。此项活动只限于男性参加,牺牲为黑羊。此外,柔若人的贺新房也很有特点。当木楞房的四壁还没有开设门窗时,主人要杀只鸡,请巫师祭新房,后用斧头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个洞,装上门。当天,村里人都主动带着鸡、酒、肉前来祝贺,饮酒,欢歌跳舞,通宵达旦 。

碧江怒族在农历腊月二十九要祭谷神,三十则要祭雨神。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当杜鹃花盛开的时侯,怒族人便要为“仙女”过节,此节又称“鲜花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地区民间传统节日。
据传说,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园荒芜,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当时一位美丽、聪明且力大无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开悬崖,凿通了一个山洞,为怒族人民引来了清清的泉水,使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浇灌,从此荒山变成了绿洲。怒族人民称阿茸为“仙女”,鲜花节就是为了纪念她而举行的民俗活动。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这天,怒族群众以自然村为单位,选择一至三个钟乳石的石灰岩洞为仙女洞(或称经洞),各家各户都去那里祭祀。去祭祀的人们扎好一束束杜鹃花,带上牲礼、酒器;每户还用三到五包玉米立于洞口,并把各种洗干净的粮食堆成圆堆,摆上祭品,烧起松烟,由主祭人念祝辞,打鼓念经,大家叩头献贡。台前和台两侧,有身披暗红袈裟、手持法器诵经的喇嘛和操弄唢呐、吊鼓的吹鼓手。在喇嘛左侧的四方形烧香台上插有松枝、鲜花、玉米和各色彩旗。那松枝寓意吉祥如意、万古长青;鲜花是敬献给“仙女”;玉米表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
在悠扬的唢呐声中,鼓镲高奏,祭祀活动达到高潮。然后,人群开始向“仙女洞”移动。身着盛装的姑娘们手捧刚采摘的鲜花,带着祭品,来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福佑。民间传说,从钏乳石上滴下来的水就是仙女阿茸的乳汁 。
回家后,各家都设宴饮酒,歌舞娱乐,年轻人还身着盛装,到宽阔的场地上比赛射箭。晚间,青年男女还要围着篝火对歌、跳舞,彻夜不息。
现在过仙女节,已赋予新的内容。政府还拨出专款,帮助和组织怒族人民过好节日。同时举办物资交流会,组织电影晚会和文艺节目演出,并进行划船和射箭比赛等体育活动。其他民族的干部和群众,也都踊跃参加和祝贺。这样,怒族人民今天的“仙女节”已成为一个民族团结友好、互相交流和学习的盛会 。

㈨ 怒族的聚集地点,着装特色,饮食习惯,主要节目.急需

人口为28759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碧江、福贡、贡山3县,兰坪、维西两县也有怒族聚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怒族人口数为28759。使用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语言差别很大,碧江、福贡、兰坪等地怒语互相不能通话。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汉文。

怒族自称“怒苏”(碧江),“誓阿怒”(福贡)和“阿龙”(贡山),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由早期居于今云南省福贡、贡山的土著与唐代“庐鹿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来。但各地怒族还保留着自称、本民族语言等特点。怒族地区从八世纪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从17世纪开始,怒族除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知府所属维西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统治外,还受察瓦龙藏族土干总和喇嘛寺及兰坪菟峨白族罗姓土司的管辖。此外,迁入怒江地区的僳僳族头人也开始强占怒族土地,甚至掠夺怒族人当奴隶。辛亥革命后,1913年在兰坪县的营盘街设立怒俅殖边总局,先后设置菖蒲桶(贡山)行政委员公署及上帕(福贡)、知子罗(碧江)2个殖民公署;1918年,统一改为行政委员公署。1933年,国民党政府又将3个公署改为贡山、福贡、碧江3个设治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社会经济

怒族很早就从事农业生产,至清代已经开始种植麦类和蔬菜,但仍猎禽兽以佐食,手工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当时怒族已同外界发生密切的交换关系,以黄连到内地出售,内地的各族商人贩运食盐到怒江,彼此交换。1929年以后,碧江的知子罗、福贡的上帕等地辟为定期集市,铜币、纸币等货币开始流通,怒族中出现了一些季节性的小贩。目前怒族民间保存着少数的石刀、石斧,说明曾经历过石器时代。他们曾经以木、竹制锄作为农业生产的工具,直到16~17世纪开始使用铁制工具后,有些人还继续使用这种木、竹锄。

怒族最初使用的铁制工具是刀、斧。在刀耕火种落后耕作方式下,他们使用铁锄。后来才传入铁犁,实行犁耕。但山地耕作仍停留在刀耕火种或者锄耕阶段。贡山一区的怒族所用铁制工具曾受到纳西族和藏族的很大影响。

碧江怒族的农业耕作技术比福贡和贡山怒族都要粗放,早期的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占着绝对优势,这种情况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是一致的。福贡地势、土壤都比碧江为好,又由于交通方便而便于购置农具。因而锄犁耕作技术比碧江先进。碧江、福贡和贡山三地的怒族生产力发展程度不同,土地制度有差异性,福贡地区的怒族个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公有的土地保留较少,但仍保存着个体成员共同占有的集体耕地。贡山一区的怒族因受到藏族、纳西族的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这里形成了以地缘联系为纽带的村社,在村社内部存在两种土地所有制:村社内未经垦耕的山地和森林属于村社所有;经过垦耕的土地归个体家庭长期占有。此外,还存在个体家庭间的共耕耕地。由于铁制工具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使用,已能生产出一些剩余产品,从而使交换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当时已产生雇工,其工资分实物工资和货币工资两种。在怒族社会内外还出现了借贷关系,有实物和货币两种借贷,实物借贷多半是租借牲畜、粮食。同时已开始发生土地抵押和蓄奴现象。

建国前,怒族地区有的古老村寨还保存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公社的某些特点。在以血缘为纽带的个体家庭成员间,保存不同形式的土地公有制和正在发展的个体土地私有制。碧江甲加、罗宜益的家庭公社保存的特点比较显著,他们曾以图腾作为共同的祖先。福贡怒族氏族血缘组织为“提其”,每个提其都出自一个共同的始祖。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若干近亲家庭成员集团“的康”。由于成员不断增加,在每个“的康”之下,又形成近亲兄弟关系“的拉”。“阿沙”是家族公社的领袖,负责处理公社内外的公共性事务,调解成员间的纠纷,对外代表公社处理公社间的事务。

建国前,分布在兰坪菟峨和少数散居在维西县的怒族人民,生产与生活水平与汉、白、纳西等族相似,早已进入封建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怒族人民获得了解放,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1954年8月成立怒江僳僳族自治区(包括怒族分布的碧江、福贡、贡山等县),1957年1月改为自治州。1956年10月1日,成立了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从怒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帮助怒族人民进行社会改革,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四十多年来,怒族地区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过去连一根铁钉也不会制造的贡山县,现已建起了农具厂,怒江州有了十几个行业的几十个厂矿企业。过去没有水利可言的山坡旱地,如今修凿了沟渠,开出了梯田,粮食产量成倍增长,以往崖陡路险,山封江锁,交通极为闭塞,现已修通了数条公路,修整了大量驿道,在江河上架起了钢索吊桥。怒族地区的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过去怒族地区文化非常落后,在国民党设治局统治怒江几十年,只培养出一、二十个怒族小学生,现在县有中学,大部分村都有小学,80%以上适龄儿童入了学。昔日怒族地区痢疾、伤寒、霍乱、天花十分流行,如今从州至县、乡、村已初步建立了医疗卫生网,基本上控制瘟疫疾病的流行,有效地保证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文化艺术

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1957年初,发现了怒族古代绘画——洞穴壁画和崖画。洞穴壁画画在碧江县一岩洞的洞穴壁上,上有七幅图画,画中图形清晰可辨,如太阳、鱼鸟、牛马等,以红色颜料作画,笔画简炼,线条粗犷、形象生动。在一些石壁上也有这类崖壁画。据学者们推测,此画属史前的原始绘画艺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怒族诗歌大部分为即兴编唱,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其曲调有一定格律,内容广泛,形式完整,以琵琶、笛子、口弦、葫芦笙等伴奏。流传较广的有《祭猎神调》和《瘟神歌》。此外,还有反映农业生产的收包谷调,反映男女爱情的求婚调《婚礼歌》和表示悼念死者的哀叹调等。在民间传说中,流传较广的有《大力士阿洪》、《茂英充》等,描述了怒族的先民与大自然顽强斗争的故事。《瞎子求医》、《神仙草》等歌颂真、善、美,鞭挞残忍和邪恶,充分反映了怒族人民善良、互助、知恩必报的美德和对邪恶势力的憎恨。

怒族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十分丰富,大部分为模拟动物的活动形象,如猴舞、鸡舞、喜鹊舞、鸟王舞等,也有表现生活场景和反映生产活动的,如锅庄舞、洗衣舞、秋收舞、割麦舞等,此外还有琵琶舞、脚跟舞等。舞蹈动作粗犷豪放,敏捷有力,节奏鲜明。无论喜庆和哀怒,怒族人民都能用歌舞来表达真挚的思想感情。如在婚礼宴会上,老年人唱的《婚礼歌》,先从人类起源唱起,分为《创世》、《谈情》、《牧羊》、《剪毛》、《迎亲》等章节。

风俗习惯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怒族男女都注意装饰,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怒族主食为玉米、养子等。贡山北部怒族还从藏族那里学到种植青稞、燕麦,食青稞面。少数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响,有时也吃酥油糌粑。副食除鸡、鱼、猪、羊、牛肉外,还有猎获的野味。怒族普遍喜欢吃饭菜合煮的较稠的饭粥,将野味一起煮在里面,鲜美可口。怒族男女均喜饮酒,并喜欢豪饮。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两种,在木桩上铺设木板或竹篾席建成。一般都为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烧饭之用。内间为主人卧室及储藏粮食,不许外人进入。

建国前,怒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少数头人和富裕户也有多妻的。各地较普遍流行转房制。男子婚后,便在父母住房附近另建新屋,与父母分居,并分到少量财产。但小家庭在生产生活上仍然与父母及整个家族保持着共同耕作及相互协助的义务。幼子与父母同住,父母死后,所遗土地、牲畜、房屋主要归幼子继承。世系按父系计算。碧江怒族实行的父子连名制,是计算世系和财产的重要标志。贡山的怒族有重丧的习俗;福贡、碧江怒族的先民行火葬,有氏族墓地。现行土葬。

宗教信仰

怒族人民仍保留较多的原始宗教残余,相信万物有灵,奉行自然崇拜,巫术是较普遍的宗教迷信仪式。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基督教。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

国家民委网站

阅读全文

与怒族电影大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午夜惊魂电影免费看完整 浏览:142
网络大电影的黄泉 浏览:487
抗日战争黑白电影的名字 浏览:739
我的姐姐喜欢看电影英语 浏览:20
周润发刘德华周星驰合作的电影 浏览:762
想要成为我们的演员韩国电影 浏览:146
怪胎电影免费完整版在线观看 浏览:594
大什么鱼儿童电影 浏览:127
告白失败的英文电影 浏览:754
法国电影小孩体检 浏览:924
假日酒店电影院 浏览:290
电影黑边框图片大全图片 浏览:701
法国靓装电影 浏览:188
电影节有首歌星爷 浏览:649
美图电影图片 浏览:558
法国电影干预2019百度云 浏览:676
推荐一部电影千与千寻作文 浏览:404
周星驰电影片段他好像一条狗 浏览:481
诡事奇谈电影完整版 浏览:426
英文电影里经典抱歉镜头 浏览: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