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狗十三》的结尾有什么寓意
《狗十三》结局中,李玩见到了丢失的爱因斯坦,但是却害怕爱因斯坦认出她,因为她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之后她看见弟弟练习滑冰不断摔倒,她露出了一个微笑,似乎在嘲笑这个被大人们操控的世界。
影片借少女李玩的成长,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一些规则,孩子们在大人的操控下,逐渐成长为他们希望看到的样子,然而孩子却再也找不回最开始时的自己。
❷ 电影《狗十三》讲述的故事有什么深刻寓意呢
整部电影看下来,没有一点情绪波动。只是一部电影,仅仅是电影而已,不能否认一部分人的生活经历跟女主角一样。但更多的人小时候过得比女主角苦多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李玩比我们绝大多数人幸福,衣食无忧,李玩父亲没有陪李玩看天文展览,在很多人看来多大点屁事。我们很多人整个学习生涯中,父母亲没开过一次家长会,从来都没有关注过你的学习,别说跟爷爷奶奶一块住一块吃热饭,我们初中都开始住校了,一顿热饭都没好好吃。
❸ 如何评价电影《狗十三》
前两天去电影院看了狗十三,看完之后发现这部电影当中有很多小伏笔,再结合豆瓣上的影评跟大家说一下我对于这部电影的想法。
1. "狗十三 = 狗13 = 狗B"。网友们解读的角度让我很惊异,我真的没想到竟然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题目。但确实也有道理,因为导演就是表达出他对社会中男尊女卑现象的态度。如果的确是这样的话,那我还是很佩服这个人的,胆子太大了。
2. 在李玩狗丢了之后疯狂寻找,后来家人为了弥补过错而重新买了一条狗想要蒙混过关。但李玩执意寻找,导致爷爷前来劝阻结果被推倒受伤,而奶奶为了寻找不见的李玩差点走丢。因为这两件事是惹怒了爸爸结果遭致暴打,最终李玩也妥协了。
这件事给我的思考是应该把孩子当做一个”幼稚的”成年人来看待,幼稚的话是因为社会经历比较少,心智上很不成熟。而成年人则是指对方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如果的确是我们做错了,那么承认错误赔礼道歉即好。
3. 在李玩成绩考了高分,父亲带她外出庆祝的时候让李玩去喝酒敬客人。
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一贯不要喝酒,因为生怕喝多了会出现什么难以弥补的错误,但是却出现了这样一种心态,有自己在身边的话就算喝点也不会有关系。那么其实这两种想法就会给孩子的判断造成困扰,不知道哪一种价值观才是正确的,所以在教育后代的时候应该用一致性的原则。
4. 父亲在打完李玩之后向其道歉,并且承诺不久后带他去看天文展览。但是因为生意上的事情,导致自己没能走开,错过了这次展览,也是违背了对李玩的约定。
当我们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完成。像吴军老师说的一样,一次只做一件事。不要觉得自己可能异于常人有同时处理几种事情的能力,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在下一秒会有什么意外发生,所以拿出一整块儿的时间去做好你需要做的事情,这其实就是人的加分项之一所在。
4. 父亲为了哄李玩的弟弟骗他吃完饭后,带他去公园玩,李玩当时指出不要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以及在弟弟失手打伤奶奶之后,李玩要求父亲让弟弟向奶奶道歉,但是遭到父亲的拒绝,原因是孩子小不懂事。
我把这两件事儿放在一起讲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性,不要把年龄小做为借口去欺骗或者是孩子恶劣的行为。我时常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人在这个社会中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作为孩子当他们犯了错误之后,我们可以轻微的惩罚,但是坚决不能不惩罚。因为这样做的话,会给他们传递一个价值观 : 做错了事情就要承担后果。
包括在影片最后弟弟滑冰的片段正好是与前文相呼应的,因为家庭一昧的宠惯,导致孩子不能独立的面对困难,总是希望逃避或者希求他人的帮助。换言之也是警惕我们当今的父母,一眛宠爱的最终结果是一无是处。
5. 神经病人
李玩在屋里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听到鸟叫,以为是楼上邻居养的鸟。但在后来无意中发现声音的来源是一位精神病人,更可笑的地方在于他穿着校服,肩膀上有着大队长的徽章,这已经算是最辉煌的荣誉了。
导演故意把这一段加上,何尝又不是在讽刺当今的教育,强大的教育应试体制和学习压力,把孩子们最终都逼疯了。
6. 在外出聚餐的时候,父亲的朋友夹了一块狗肉给李玩,但最终李玩吃了。
当时看到这一幕我很心疼,因为不难发现她是一个非常喜欢狗的人,最后因为社会的种种影响变得妥协,抹去了年轻人该有的锐气和锋芒,成为了家人眼中的乖孩子。豆瓣上有句影评很有共鸣 : 你看那个孩子真懂事,可你怎么知道她不是在害怕呢?
看完电影之后,我在思考如果电影当中传递的价值观是正确的,那么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自己。因为很多场景在我看来都习以为常,但静下心细细斟酌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
我觉得这也是好电影的魅力所在,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并且引导大家反思,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值得九分。
说了那么多,最后总结一下自己的想法。教育是一个大问题,而父母的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❹ 电影《狗十三》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
十三是指少女李玩的年龄,而狗是李玩在剧中养的一条金毛,《狗十三》这样的表达更具讽刺性。其实《狗十三》原来是叫《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的,因为“爱因斯坦”是剧中少女李玩养的一条金毛,因为李玩十分喜欢物理,所以便给自己的后娶了爱因斯坦这个名字。后来电影改成了《狗十三》这样一个不太雅观的名字,虽然不雅观,但却十分具有戏谑性,让电影的内涵从电影,名字就能感受到。
所以狗十三,在我的眼里,就是,养狗,十三岁了。
❺ 电影《狗十三》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表面上这部电影讲了小女孩李玩与自己的两只宠物狗的故事,但其实透过这些故事讲了成长、家庭、家庭危机等等问题。主人公李玩是一个初中小女生,电影就像一个剥洋葱的过程,将她的生活一层层剥开,让观众看到了成长的残酷。
很高兴今天在网络知道给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和我一起讨论。
❻ 如何看待电影《狗十三》
这是一个反应了一个不太健康的家庭形势下成长的孩子的人生过程。对于有着重男轻女倾向家庭当中给与女孩子所带来的心理影响,通过一个狗狗的丢失使得女孩唯一的心里寄托也同样丧失了,没有人能够理解她的心理,只能在强势的父亲管理下委屈的生活。开始了一断扭曲和痛苦的人生成长阶段。
❼ 《狗十三》这样的电影让人看起来非常的绝望,拍摄到底有什么意义
狗十三》这部电影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鲜的”电影。这部电影早在2013年,就已经完成拍摄,并准备上映。但由于内容题材直指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再加上其中还有些许的暴力镜头,导致这部电影一直没有通过,直到2018年年末才姗姗来迟。
成长是一个残酷的过程;这其中,没有真正的坏人,也没有大是大非、大喜大悲;只有不断发生的误会、不理解、以及因此带来的冲突。如果你也曾感受过这种钝痛,那就请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是怎样的小孩;也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期待长成怎样的大人。但还好,都过去了,我们已经长大了。
❽ 《狗十三》这部电影主要讲的什么事情
《狗十三》恰恰就是这么一个例子,李玩离家出走,出去跟男孩子喝酒等叛逆行为不过是因为自己的狗丢了觉得家里人不够重视她的想法和感受,只要双方沟通到位,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和爱,这些问题都很容易化解。这部电影没有选择太过激烈的冲突情节,对女孩的感情铺垫也不是很到位,只是用了好几个不同的少女痛哭的镜头来表达青春期压抑和难以取得父母长辈认同的个性诉求,非常难得的让人看出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不要以自己的想法要求、塑造孩子,让孩子走自己的路,不是走你设定的路。爸妈可以从旁呵护给建议,让孩子少走弯路,但不是霸权主导。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内心,反对暴力,和谐沟通。李玩并非单亲,她妈妈给她打过电话。单亲不是问题所在,如果孩子受到的关爱足够,应也能健康成长。
❾ 被禁五年的电影一上映却口碑炸裂,《狗十三》到底讲述了什么
《狗十三》(原名狗13)这部曹保平导演的作品,沉寂五年终于上映。
电影讲述了少女李玩在成长过程中被父亲、家庭和社会的联手“暴政”下修剪,从黑白分明的天真少女,经过一次次的冲突和打压,从横冲直撞到麻木淡漠,最后适应了灰色的成人社会,同时也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坚持和倔强。
就如同海报所描绘的一样↓
这些大人出于一种难以言说的恶意和揶揄,玩味的看着少女会不会吃下去。
她面无表情的吃了。
第三次没有冲突。
很多人认为李玩的妥协是一种服从,我想不是。
最后她认出了丢的小狗,却没有主动上前,她意识到了自己现在的处境连一个宠物都无法保护,而父母用“为你好”的名义就能抹杀自己所有的粗暴行径。
在多年以后,李玩会长大离家,她会给自己撑起一片成长的空间,在过年回家的饭桌上,面带职业性的笑容,心里冷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