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哪些电影是以特殊地名为意向命名的
我想说的是,有些就是为了纪念,有些就是为为本部片子做铺垫,来总结整部片子里,他来命名的,他说的明明也是你赢了这部片子的重要性也是提醒我们前来观看,看完之后也是非常的美妙,所以有些电影就是以特殊的名字做命名。
㈡ 什么是电影意象急!
怀旧的意象
《花样年华》是一部怀旧的影片。这种怀旧,怀的其实是已经回不来的旧。那种情怀我们的时代不可能再有,那种心绪我们的时代不会再有,那种上海话、旧家具以及房东太太的派头,都是我们的时代无法再有的了。怀这种旧,是因为缺乏,也只有恢复不了、弥补不了、替代不了的,才算是真的缺乏。《花样年华》怀的"旧"其实只是一种审慎的态度、一点对过去的敬畏之心。
导演王家卫也说:“我绝对不是要精确地将六十年代重现,我只是想描绘一些心目中主观记忆的前景。”
的确,此片由于电影作者的强大介入,使得影片的影像风格呈现出个性化、写意性、抒情性的特色,形成一种极为浓郁的怀旧色彩。而意象的营造,是实现这一风格的技法。
意象
中国古人对意象的定义为:意象即是情景交融。但是这里说的“情”与“景”,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融会和畅、一气流通。意象世界不是一个物理世界。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物理世界中去时,物理世界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世界——“总非人间所有”的意象世界。
“意象”在西方成为“image”或“imagery”的对等词,他们认为 :意象是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集合体……意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止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具有活力。意象派所主张的“意象”,是一种侧重于主体的思想和情感表现的虚构形象,这与我们所主张的审美意象在基本方面也是相符的。
在艺术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意象来发挥一种修辞作用。意象更多体现了审美情感。
我们看看《花样年华》中的意象如何建构一个“非现实”的“过去的”世界。 旗袍《花样年华》最能反映上个世纪60年代香港特质的就是女人们身上的旗袍,而尤以张曼玉的旗袍为最。影片中张曼玉换了二十几身旗袍,在幽暗的灯光下,当张曼玉不断变换着旗袍的颜色和款式时,人们仿佛看到一个东方美人的古典气质。令人眩目的旗袍使张曼玉时而忧郁,时而雍容,时而悲伤,时而美若桃花。张曼玉的旗袍,在散发浓烈的怀旧气息之余,同时也是演员的身体语言,导演用于表达情感的意象。张曼玉曾指出,她是用旗袍去感受女主角的内心世界。由于身穿旗袍,身体的活动受到影响和限制,连带说话的声音,四肢的活动、站、坐的姿态都与平时不一样。因为衣服紧得令她动弹不得,更促使她进一步感受女主角压抑而不敢表达的情感。旗袍像一把道德标尺,套在女主角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宽松,不容许些许的放纵与出轨。因此,银幕上的苏丽珍永远是言行谨慎、步态平稳、循规蹈矩。旗袍指涉了人物内心承受的巨大压力。可以说《花样年华》演绎的是一段旗袍下的孤独的人生。每一件旗袍都代表了女主人的心情。 我们在张曼玉身上不仅体会到东方女性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也体会了那个时代的怀旧情绪。。留声机
如果说留声机是记录声音和回忆的话,王家卫的留声机除过这两个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记录情感。《花样年华》是王家卫的留声机,在影片中这部留声机不断地播放着50、60年代的老唱片,不断播放着周璇的老歌《花样年华》,不断播放着很奇妙的爵士乐,这些声音的意象让观众想起了那个逝去的旧上海。这种声音总是在影片最关键的时候响起,它往往代替了主人公的语言,但却恰如其分表达了情感。有些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奇妙感情,用王家卫的镜头和留声机表达起来,却有些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通感。
幽暗的街灯和夜雨
和旗袍、周璇的歌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影片中的街灯。王家卫不止一次地用灯光来做为背景,在半昏半暗之中,在半梦半醒之间,感情在无声地开始,莫名其妙地发展。
《花样年华》中的灯光永远是幽暗的,有着淡淡的忧郁气质。它似乎预示着故事的结果,也使整个夜色充满了一种浪漫的情调,而王家卫还嫌不够,又在夜色中加入淅淅沥沥的雨,而夜色中的雨则更有意味。
当张曼玉和梁朝伟擦肩走过面摊前的石板阶梯,镜头移到路边那盏昏暗的路灯上。整个画面都是黑暗,只有那么一点不清晰的黄光亮着——这个画面停了很长时间,长的让每个人都觉得这黑暗在酝酿着什么,然后,突然就下雨了。在黄色的逆光照耀下,雨点显的格外的大,格外的晶莹。这段镜头当然有着导演想表达的隐喻,但这隐喻就是因为光影的加入,才显得那么强烈,打动人心。
还有影片中无处不在的办公室的钟表、老式打字机、拖鞋、西餐、面条、芝麻糊、带口红的烟蒂等意象,无不承载着主人公情感的交流与分享。王家卫刻意选择的这些形象,更变视觉角度,并控制镜头长度、速度来形成意象,这些意象在调节感情、情绪上更有意味,更值得回味。
在经典电影中,影像更多的是起到叙事的作用,每一个影像都有它的功能,如果一个人看到一把枪,那么他肯定会有动作,去拿或者躲开,而这把枪一定会促使故事发生进展。在现代电影中,有很多影像着重表达情绪或意义。所以在《花样年华》里,虽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事件的起伏跌宕,但两个主角流转顾盼的眼神,欲说还抑的脸部神情,一起一伏的步态,这些鲜明的视听印象,动态的影像,片段的画面组接,都形成了一种表意的意象,再加上凄迷而浓郁的风格化音乐,营造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挥之难去的情绪和氛围。这是一种东方式的情感,也是一种东方式的写意表现法。王家卫将一个很通俗的内容,用很东方、很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将一个重重包裹的情感一点点透露出来,显示了电影融合了艺术与商业的二重性,形成一种新的审美趋向。
㈢ 哪里有纪录片中一些特定意象的含义
不懂你的意思。但我可以给你推荐几部有意义的纪录片《后天》《2012》《地理中国》系列
㈣ 哪些电影种包含的文化意象比较多
反映2战的悲剧`~~《刺杀西特勒》导演是斯皮尔伯革
㈤ 影视作品中有哪些意像或者场景让人心动
周星驰的《功夫》,结尾处,阿星和哑女都变回了小孩儿,同时大街上也出现了很多故事中的主角,颇有些南柯一梦的感觉,又像是庄周梦蝶:谁知道哪些才是真实,哪些又是幻觉,但就是结尾处短短的几十秒,让整部电影有了种不同的感觉。
㈥ 电影《孔雀》中,哪些事物意象之间符合异质同构
上映日期 2005年2月18日,《孔雀》讲述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阳的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孔雀》分段落分别描述了三个年轻人各自的一段生命历程与生 命状态,呈现出来的是或明朗或冲动或懵懂的理想追求,以及理想幻灭、神经抽搐、精神萎靡,以至日子平淡、尘埃落定的过程。那过程提供给我们的机会——观看别人同时也观看自己。
㈦ 试用一部或一类影片为例、说明意境与意象的关系
诗歌的意境美: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和青年作家谈话》,《文学论文选》第29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可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也必有它自己的语言或艺术的表现行为。诗歌是渴望情感、感受和想象,是一种“摆脱散文的现实情况,凭主体的独立想象,去创造一种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性世界。”(黑格尔《美学》第三卷)诗是把情思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空的想象,使它的情境与意象具有立体感;笔者认为这里的情境与意象所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空间就是诗歌的意境,一首诗歌如果没有了这种情境与意象所产生出来境界,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我们首先来看一首唐朝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作于安徽滁州刺史任内,写的是春天涧边的景色。起始两句写在涧边的所见所闻,是雨前傍晚的涧边的春景,从岸上写出;后两句写雨中西涧的景色,从水中写出;四句诗有静有动,以动衬静,雨前涧边的春景构成一幅幽深的画面,雨中西涧的景色同样也很深邃。两张滁州西涧的画幅,都流露了诗人心情的闲适和恬淡,而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受的这其中的体味,其实就是所谓的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特有的美学范畴,也是诗歌美学中非常重要和基本的审美范畴。
一.关于意境的发展及含义
关于意境的发展及含义,学术界历来都有争议或分歧。
“意境”一词,源自佛经。佛家认为,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我国古代学者对“意境”多有阐述: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从“情思”与“物境”互相交融的角度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则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从唐朝开始,最初把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来的是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中说道: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王昌龄《诗格》,中国历代诗话选lt;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8——39页)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王昌龄所说的“物境”是指形似;“情境”是指传情;“意境”实际上是指表意。通过后人对意境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到王昌龄对于意境的解释还是比较粗造的。到了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把“意境”描绘成“意象”;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笺注》中又把“意境”摹写成“兴象”;近代的王国维继承并发展了源远流长的“境界说”,深入探讨了“意境”的含义,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契机,他在《人间词话》等一系列著作中,对于“境界”有多种精辟的理解: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
“何以谓之有境界?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也。”(《宋元戏曲考》)
可见,王国维对“意境”的探讨与看法已经远远超过了前人对于“意境”的理解了。
可是王维说的“境界”到底是不是就是人们所认为的“意境”呢?历来说法是不一的,大多数人还是持赞同的口吻的,笔者个人以为“境界”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意境”的含义,但从细处来看,还是有区别的,二者是不能划等号的;从“境界”的字面意义来看,它最初是指地界、疆域等,而没有涉及到人的或是其他的思想精神的领域,只是后来才慢慢被引入的。究其字意的内涵还是和“意境”有所差别的。早在50年代,李泽厚先生就指出,“意境”一词“比稍偏于单纯客观意味的‘境界’二字似更准确” (李泽厚《“意境”杂谈》,《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叶嘉莹女士也认为,“境界”一词含义太多,使用起来“不免导致种种误会”或者增加了理解上的“混淆和困难”,相比之下,还是“意境尤易于为人所了解和接受”(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第225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那到底什么是意境呢?宗白华这样说道:
什么是意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现在人一般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辞海》1999缩印本第2453页)笔者认为,简而言之,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亦或是客体的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有些境界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二.关于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诗歌作为文学中的一种独特的样式而存在着,诗歌创作有着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一个整合体,它以语言文字的物化形态荷载着诗人的心灵世界。黑格尔说:“它是一个伟大心灵和伟大胸襟的想象,它用图画般的明确的感性表象去了解和创造观念和形象,显示出人类的最深刻、最普通的旨趣。”(黑格尔《美学》中译本第一卷50至51页)黑格尔认为,在艺术创造里,心灵的方面和感性的方面必须统一起来;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而诗歌这种经过心灵化之后表现于读者思想中的东西也就称之为诗歌的意境了,一首诗歌写出来之后如果不能给人以很好的意境美感,那就不能算做是好诗,好的诗歌必定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论这种享受是喜的还是悲的,是明的还是暗的。我们来看一首唐朝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相传扬州有二十四桥,一桥一景,各具特色,美不胜收;又一说二十四桥即吴家桥,古时有二十四位美女亭亭玉立在桥上吹箫,因此得名。现坐落于瘦西湖里面,笔者曾亲临于二十四桥那美妙的画景之中,现在想来还是回味无穷。诗人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离开扬州之后,仍然魂牵梦绕;这首诗以调侃的口吻,询问在扬州为官的友人韩绰,在这秋深月明之际,你是否在与你的某个或是诸位红颜知己们在吹箫按曲呢?这里将想象中的情景与古时的传说巧妙地重叠在一起,令人仿佛想见到月上中天,晚风习习,吹箫的美人冰清玉洁,风情万种,依稀听到悦耳的箫声如泣如诉,散布于月光如水的南国秋夜,简直是梦里江山……诗境空灵虚幻,美妙绝伦。即使是没有去过扬州的人们,读到此诗,也定然会在脑海中浮想联翩,那美丽的情致久久萦绕在身边……
我们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歌中的“意境”,是指超越于作品的物质形式,在主体的审美经验中生成的整体性美感;意境是与客观世界(尤其是大自然)有密切的联系的,诗人不观照外物,不在外在的世界中得到一种心灵的触动感发,是没有办法构成审美意象,从而写出蕴含着优美的、深远的、丰富的意境的篇什。但“意境”不是客观外物的机械的拍照,而是经过创作主体高度选择、简化的审美“完形”。主题的审美意志在意境创造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意境”的创造带有很强的主体色彩,它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超越,因此它显得更加虚灵化!
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从哲学的角度看,它是思维对存在、主观对客观能动反映的结果,是主观之“意”(意识)对客观之“境”(存在)的辨证统一;从美学角度来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所谓“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的统一。一首好的诗歌,不论长短。只要作者情真意挚,遵循形象思维这一艺术规律,都能描绘出形美意足的境界来。比如诗人顾城的《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首诗歌有形象(境):我在黑夜里用黑色的眼睛寻求着光明;还有其思想(意):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社会处在一个极端迷茫的时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何在?诗人呼唤着人们要觉醒,要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里,要用我们的奋斗与努力,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光明。这首诗的“意”是虚隐的,境却是实显的。诗歌的“意”是主观的、想到的、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境”是客观的、看到的、浮动于诗歌表面的。但它们之间却是和谐的,像水与乳融为一体;是统一的,像血与肉不可游离。
三.诗歌的意境美与意象分不开
说到诗歌的意境就不能不谈到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或条件。但意境与意象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二者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象”是经过诗人思想、情感和想象重新把握与处理过的感觉,它是感觉材料的主观处理,是诗篇中最具体、最细小的形象单位。毛翰教授认为,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他还把意境与意象的关系作这样的表述: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和坦克,意境就是白色恐怖。(毛翰《诗美创造学》第210-211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听起来似乎有点渲染和夸张,但在一定意义上却很形象地说明了意境与意象的关系。他说,意象与意境是一实一虚,一真一幻;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空间;意象让人从旁观赏,意境却让人身入其内、神游其中。他还把意象与意境的关系用这样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黑+白 (毛翰《诗美创造学》第211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毛翰教授对于意境与意象的见解是非常有道理的,我相信也会慢慢地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的。再者可以看出,诗歌意境的产生是离不开意象的,没有了意象的支持,那么意境也就变得空洞而无味了。下面是笔者不久前发表的一首题为《思想之鱼》的诗歌拙作:
穿过记忆的河
一条鱼在浅水里盲目地游
思想犹如一道坚固的门
灵动的心在流水中挣扎
欲望同水草般一起疯长
陶醉过岸边美丽的芳草
与繁华的烟尘
前方宽阔的海洋如此深沉
一只鱼将以怎样的姿态
游历于风浪
只听见海风在吹 海潮在唱
一个声音在回响……
在风平浪静的某个夜晚
我看见一只彩色的鱼
在海洋的上空飞翔游走
而另一只却死在
松软的沙滩上
我走过一条鱼的身边
如同走进生命的一个冬季
远方的海在嘲笑着鱼的痴
而我却躲在自己的思想里
哭泣……
写作这首诗歌的最初本意是想表现自身创作上的一种束缚与困绕,诗中运用了“河、鱼、门、芳草、烟尘、天空、海洋、风浪、沙滩”等一系列的客体作为意象。诗的第一节是回顾,这里的“鱼”可以看作是作者的化身,“河”看作是小的创作空间,多年的追求就如同一只鱼儿在小河里盲目地游走,想冲破一种束缚,得到一种思想上的解脱,这种心态是非常迫切的;第二节由回顾转入迷茫,这里的“芳草”、“烟尘”比做生活的一种经验或体会,“海洋”则是创作上的一种大的飞跃或收获,但无论怎样努力,还是冲破不了那种束缚,只知道“风浪”很大,前途一片迷茫;第三节由迷茫进入到顿悟,灵光一现,似乎找到了一种对待的心态或方式,但又很清楚地知道结果要么“飞翔”要么“死亡”;最后一节,又跌落到了一个迷茫的境地,但没有直接点明结果怎样;在后两节里所运用的“天空”“沙滩”“鱼”、“海洋”等客体亦真亦幻,主要是想给读者留下一个足够大想象空间……
四.诗歌创作上对意境的把握问题
黑格尔说:诗人“应当深入到精神内容意蕴的深处,把隐藏在那里的东西搜寻出来,带到意识的光辉里。”(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第52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在这个“艺术的光辉里”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意境之美”。我们在创作诗歌时应该要把握好许多问题的,对于意境的营造是尤为重要的。但如果首先不注意对诗歌里意象的营造与把握,就无法营造出诗歌的意境。这里只浅谈两小点:
1.对意象的把握
诗歌的意象是离不开想象做基础的,我们在写一首诗歌的时候,首先是要有感而发,这里的“感”不仅指的是情感,还指的是灵感,写诗是需要灵感的,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及时捕捉那一瞬间的东西,这时候就需要找到某些客体(事物或景物)作为自己情感或是灵感的记载方式,作者要足够地发挥自己的想象,选择有代表性的客体来寄托和承载自己的思想情感,当然这种选择是要有新意的。所谓新意是指与他人所寻找的有所不同,人们常见的、常写的东西,最好不要再拿来写了;选择好以后,也不是对这些事物的照搬和堆积,而是要通过诗歌语言本身的规律去构思、排列与组合;要知道意象最终也就是要在你的这些选择、构思、排列与组合之中产生。好的意象一产生,那么对于诗歌意境的营造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2.对意境的把握
意象产生了,那么是不是代表意境就形成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知道,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标准,优秀的诗作大多数是“意”与“境”和谐交融的,然而现当代也有很多作者在意境的创造上出了很多毛病,没有很好地把握二者的关系,很多诗歌是“有意无境”亦或是“有境无意”的,“意”是靠形象支撑的,“境”又是靠“意”去深化或升华的;有些作者在写诗的时候罗列了很多的客体事物,没有很好地运用思维去进行内在的构思和安排,机械地把一些所谓的形象或者意象叠加起来,连自己也没有弄清楚的东西,就盲目地把它称之为“诗歌”了,可想而知,这样的诗歌能有什么样的意境,又能给人以什么样的美感呢?还有的作者在写诗的时候,对意象把握的很好,但是在结构安排上没有很好的思考,结果写出来的诗歌给人一种“意境混乱”的感觉,出现了前后语言或是形象的逻辑混乱,这样的诗歌也不是好的诗歌。由于篇幅的及其他原因的限制,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总之,诗歌的美不仅包含着语言的风格、艺术的手法、表现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指内容。诗歌的美应当是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意和境的统一的结晶体,是这种结晶体放射出来的艺术美!因此,诗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有“意境”,就必须以热情专注的目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观察和体验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在观察和体验中,我们获得认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捕捉形象,积累感情,移情入景,用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去抒发自己内在的情感和体验!最后笔者用别林斯基的话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记述大自然之美的作品是创造出来的,不是抄袭而成的。诗人从心灵深处复制大自然的景象,或是把他所看到的东西加以再创造,无论哪一种情况,美都是由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景象不可能具有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诗人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给大自然景象添加生气,如果他想用大自然景象来感染或者震动我们,他自己先就必须对这景象加以欣赏或者感到吃惊。”(《别林斯基选集》)
诗歌介绍: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㈧ 情书电影中那些意象代表情书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朝代:宋代
作者:晏几道
原文: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译文
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梦境里黯然销魂无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误。
想诉说我的相思提笔给你写信,但是雁去鱼沉,到头来这封信也没能寄出。无可奈何缓缓弹筝抒发离情别绪,移破了筝柱也难把怨情抒。
注释
⑴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唐教坊曲。《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消魂:魂魄消灭。多以名悲伤愁苦之状。江淹《别赋》有“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⑶惆怅:因失望或失意而哀伤。消魂:一作“佳期”。
⑷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素:白绢。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
⑸浮雁沉鱼:古代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又《汉书·苏武传》有“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因合称书信为鱼雁,亦有以鳞代鱼,以鸿作雁者。另亦指传书信者。
⑹终了:纵了,即使写成。无凭据:不可靠,靠不住。
⑺移破:犹云移尽或移遍也。破:唐宋大曲术语。大曲十余遍,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破,犹尽也,遍也,煞也。
鉴赏
此词上片写梦里相思。下片写醒后遣怀。全词语言清畅,而抒情有递进、有顿挫,故沉挚有力。
起首三句:“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是说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烟水路”三字写出江南景物特征,使梦境显得优美。上下句“江南”叠用,加深感情力量。
接着两句:“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这两句写得最精彩,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受;醒来寻思,加备“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但重叠中又用反跌机势,递进一层,比“江南”一词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备增绵邈。这种以反跌为递进的句法,词中不多见。词之上片,写梦中无法寻觅到离人。
下片转写寄信事。起三句:“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说的是写了信要寄无从寄出,寄了也得不到回音。相思之情,真到了无可弥补、无可表达的地步了,那只好借音乐来排遣。
结尾两句:“欲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用的乐器是秦筝。古筝弦、柱十三,每根弦有柱支撑,“柱”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弦急则高,弦缓则低。她借低音缓弦抒发伤别的情怀,移遍筝柱不免是“断肠”之声。以“缓弦”、“移柱”来表达其“幽怀难写”,可见以行动写心理,自有其妙处。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小晏亦是“古之伤心人”,所以写出来的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这首词就有这种淡而有味,浅而有致的独特风格。 ▲
㈨ 中西方电影人如何营造和构建电影意象
电影人,
中西方,
意象
中西方电影人如何营造和构建电影意象,意象在电影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