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最后武士>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西南叛乱里武士为什么不引进洋枪火炮
他们在电影中代表守旧势力,自然不会用新式武器
B. 日本投降电影叫啥名字
日本投降电影有多个,其中包括《受降前夕》、《晚钟》和《日本最长的一天》。
首先,《受降前夕》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录下了停战诏书,而日本少壮派好战分子却企图破坏在芷江的洽降仪式。影片中,一支日本特遣分队潜入芷江被围歼,之后一漏网间谍又潜入洪江执行所谓的B计划。剧情围绕甄别这名日本间谍的战斗展开,生动再现了历史真实事件。
其次,《晚钟》是另一部以日本投降为背景的电影。该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讲述了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八路军某排五名战士与濒临死亡的三十二名日本士兵对峙的故事。这部电影不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也深刻反映了人性与和平的主题。
最后,《日本最长的一天》则是一部日本历史大片,详细描写了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这一天所发生的事件。影片通过昭和天皇、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和陆军少佐畑中健二这三个主要角色的视角,展现了日本在二战末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叛乱。这部电影虽然对天皇结束战争有所粉饰,但依然是了解日本投降历史的重要影片之一。
这些电影都以不同的角度和手法展现了日本投降这一历史时刻,为观众提供了深入了解历史的机会。同时,它们也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的教训,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C. 2019日本黑船事件电影叫什么名字
武士马拉松(2019)
导演:齐藤浩史
编剧:齐藤浩史
主演:染谷将太
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类型:剧情
上映:2019年
时长:105分钟
D. “最后的武士”西乡隆盛
“最后的武士”西乡隆盛,近代日本的奠基者之一,与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1877年,政府军对叛乱者残部发动了最后的进攻,西乡隆盛的头颅下落成谜,引发政府军对他的死亡执着追求,连100多年后的好莱坞电影《最后的武士》都以他为题材。
西乡隆盛出生于日本九州的西南部,名字随年龄变化,象征其从儿童成长为青年的过程。他出生时名为西乡十六,后改名为吉之介,成年后名为“隆盛”。在日本变革的中心——九州,西方技术不断渗透,西乡隆盛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成长岁月。
西乡隆盛在鹿儿岛城下长大,这里是下级武士的聚集地,也是西乡隆盛展现才华的舞台。他的邻居是未来的大藏卿大久保利通,表弟大山岩后来成为陆军大将,晚辈东乡平八郎成为海军元帅。他们不仅是战友,也是彼此学习的对象。
西乡隆盛在岛津齐彬的指导下,成为萨摩藩的亲信。尽管身材高大、驼背,但他却拥有1米76的身高,在19世纪的日本人中独一无二。岛津齐彬改革藩政,引入西方技术与工业设备,带动了商业与教育的繁荣。西乡隆盛因此获得了展示才华的机会。
西乡隆盛经历了流放、死亡与复出。被流放至奄美大岛后,他设法减免当地居民的赋税。流放地冲永良部岛,他被工人为囚犯造的牢笼关押。但通过土持政照的斡旋,最终被召回。
西乡隆盛在维新时期担任重要职务,与大久保利通合作进行藩政改革。1866年,西乡隆盛与大久保利通反对岛津久光的“公武合体”计划,导致被流放。1867年,西乡隆盛与大久保利通支持“王政复古”号令,宣布废除将军制度,最终击败幕府军队,但这种胜利令他难以安眠。
1870年,西乡隆盛回鹿儿岛当藩政顾问,1871年回东京,致力于组建近代化军队,主导废藩置县的改革。然而,随着社会剧变,西乡隆盛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一面支持改革,一面阻挠改革,支持对外战争缓解社会矛盾,引发了与大久保利通的激烈争议。
1877年,西乡隆盛与支持者在鹿儿岛叛乱,组织叛军,但最终失败。在决战中,西乡隆盛销毁文件,身中两弹,与追随者一同战死。西南战争划上了句号,西乡隆盛被视为武士时代的终结,尽管在当时被定为“叛逆”,但后来明治政府为其恢复名誉。
西乡隆盛在近代日本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不仅是维新的重要人物,也是武士道精神的典型。尽管人们对他的叛乱动机和行为有所疑问,但无论如何,西乡隆盛始终恪守武士的信条,忠诚、单纯、粗犷且坚定,这种精神象征着近代日本。日本民族对此态度复杂,既怀缅他的忠诚与精神,又保持距离,因为他的好斗、顽固与抵制现代文明,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也预示了旧日本帝国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