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前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有谁看过麻烦讲一下故事梗概,如果可以提供下载地址就更好了!!
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是由上影于1950年译制的。影片描写了一个名叫瓦尔娃娜女教师的一生,她有理想也有坚定的意志,她为了教育下一代到偏僻的西伯利亚去教书。同时也表现了两个不同的社会,旧俄时代瓦尔娃娜培养出穷人的孩子们,很多都是有天才的学生,他们不能受到高深的教育,那些学校是为贵族统治阶级设立的。
十月革命胜利了,苏维埃政府给穷苦的孩子们,建立了无数的学校,培养年轻一代,女教师瓦尔娃娜坚持教育的岗位,几十年来,为祖国培养了无数的人材,受到人民的热爱,政府也给了她崇高的荣誉列宁勋章。
影片中的女教师,只是苏联千千万万妇女中的一个,她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种高贵的品质,通过这部影片充分的表现出来了。
沙皇统治时期,在圣彼得堡一个中学的毕业典礼中,马尔狄诺夫见到了他妹妹的同学——瓦尔娃娜,知道了瓦尔娃娜决心要到苦寒的西伯利亚,去做一个乡村教师,他佩服她的伟大志愿。夜晚,在彼得堡的河边,他们谈了很长时间,相互鼓励一面工作,一面等待美好的爱情。
分别以前,他俩准备举行婚礼了。突然,传来了马尔狄诺夫被捕的消息。瓦尔娃娜万分悲痛,但是她仍旧本着自己的理想到西伯利亚去了。
该村的一些落后农民的性格是保守的。他们不懂文化,只爱金子,瓦尔娃娜初到这样环境,样样都感到生疏。
学校开始上课了,瓦尔娃娜耐心的开始了她的事业。一天,一个学生家里的破旧茅房被风雨吹塌了,压死了小孩子和相依为命的牲口,伐尔娃娜对这遭遇很是同情,就想设法为这个不幸的农民重新盖一所房子。晚上她在富人宴会的地方,亲眼看到,那些无聊的富人们,在比赛烧钞票,她说明要替学生家里修盖房屋的来意,当众捐出了她全部血汗薪金,这种慷慨行为刺激了富人们,使他们好胜地把钱像玩物一样地丢出来。于是瓦尔娃娜,替穷人修房子的愿望实现了,从此以后,村里的人们渐渐对她敬爱起来,把她当自己人一样看待,她也更全心全意教育着孩子们。
伐尔娃娜的学生普罗夫毕业了。她送他到城里的中学去考试。普罗夫很有天才,功课很好,就因为他父亲是矿工,贵族学校不收他读书,孩子不懂是什么道理,伤心极了。伐尔娃娜安慰了普罗夫,告诉他,终有一天一定能进入为他们而办的学校的。
过了三年,伐尔娃娜仍旧坚持着自己的工作。一天她正在教课,放逐了三年的马尔狄诺夫突然回来看她了。就在这个村子里两人举行了婚礼。到了第二天清早,沙皇的警察追来了,马尔狄诺夫不幸又被捉去了。
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爆发了。沙皇强迫人民到前线去流血,伐尔娃娜看到村中寡妇孤儿的痛苦生活,非常痛恨反动的战争。
一天,正在教课的时候,下课铃突然地响起来。校工跑进来大声喊叫:“一切都改变了!沙皇倒了!大革命了!”
沙特那村的农民们翻了身,伐尔娃娜的学生组织了少年先锋队。马尔狄诺夫赶来和瓦尔娃娜相会,晚上他告诉瓦尔娃娜关于革命的真理,要瓦娃尔娜在农民中间宣传列宁的伟大。天亮以后,他又匆匆的赶到莫斯科去,参加列宁组织的无产阶级的十月革命。
瓦尔娃娜的学生组织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列宁的“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指示下,普罗夫和许多同学都纷纷去读书。伐尔娃娜在送学生升学的归途中,一辆马车很快的跑来,车里是马尔狄诺夫,他在革命战争中,受了重伤,他是共产党党员,他已经完成了他的革命任务,和瓦尔娃娜见面以后,他便死去了。
瓦尔娃娜的中年时代,坚定地继承着马尔狄诺夫的道路,勇敢的前进,配合着苏维埃政府的政策,通过了学生在村中宣传农业集体化的思想。但村中的富农们,顽固的不肯放弃自己的私有土地,他们憎恨瓦尔娃娜,阴谋在一个大风雨的夜里,暗杀瓦尔娃娜和烧毁学校。瓦尔娃娜因为得到学生的报告和村里人的帮助逃过了暗算。几年之后,农业集体化完成了。
村里已经成为繁盛的市镇,建立起近代化的学校,伐尔娃娜最初教育出来的孩子,现在已做了教师,科学家,工程师了。这时,瓦尔娃娜在教育岗位上更努力的工作着。她获得了光荣的列宁勋章。
一九四一年,希特勒法西斯进犯苏联,伐尔娃娜鼓励她的学生,勇敢地参加了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之日,学校里举行了盛大的校友会,瓦尔娃娜的学生都佩挂着勋章成了英雄,从柏林,维也纳,威尼斯,乌拉尔到来了。
大家歌舞狂欢,头发斑白的瓦尔娃娜看着学生们,不断的微笑着。
② 请问有部关于日本战俘在苏联西伯利亚的电影 叫什么名字
《日本战俘在西伯利亚》
③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影片评价
据说《西伯利亚理发师》是前苏联解体以后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在克里姆林宫举行过首映礼的电影。
电影中用无国界的音乐——莫扎特——来隐约的说明这个初衷,工业文明只会带来对文化传统的摧残,电影中是机器——伐木工具“西伯利亚理发师”。 爱情也没有国界,尤其是悲剧色彩,留下遗憾和不那么完美的爱情更是动人心魄。一场爱情焕发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思考,似乎这样的主题太过隐讳,甚至看着电影一时半会儿都不能明白这故事究竟可以被概括成什么?
《西伯利亚理发师》——这个电影的名字都简单中带着晦涩,另一个翻译的名字才能够让观众明白《情留西伯利亚》,虽然有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这样的标志,但是它用这个爱情说出的,或者要说的东西又远远不只是爱情。很多时候,有一些模糊不清的东西,才更能体现艺术——这一神奇的特质。
时光在1885、1895和1905年之间不断交错,莫扎特既是交流又是沟通俄罗斯和美国人的象征,也是这个故事穿针引线的媒介。即使影片中那个沙俄军官很滑稽和霸道,但是他装得爱音乐和诗歌,在平时的为人上也不乏喜剧味道。但是在美国军营的教官不知道莫扎特,发明“西伯利亚理发师”的美国人也对文化不感兴趣,这就是文化传统的差别。电影中表现的美国人,只有珍是从文化上被俄罗斯所吸引,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20年前的俄罗斯之行改变了珍的一生,珍的叙述也就是从对俄罗斯的印象出发。影片前面的喜剧色彩非常突出,安德列和珍在火车车厢的会面就表现出来强烈的喜剧成分,可能都明白那是导演故意想要表现的俄罗斯人性格,所以,不知不觉就发现,这部电影随时都可以走出爱情故事的圈子。
如果看了《烈日灼人》(1994年)知道米哈尔科夫有一定历史感的话,《西伯利亚理发师》里面理想化了的、只属于俄罗斯的博大,精致,悲悯,智慧,足以让人与导演一样,慨叹这个强盛民族曾有的辉煌。
以爱情线索贯穿始终的史诗巨片,耗资4600万美元,首映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议会厅,规模之大,在俄罗斯尚属首次。影片得了俄罗斯1999年国家奖金,却不受国内评论界待见,两个月,报刊杂志评论居然有400余篇文章跟着骂他。理由不外是他的影片是拍给外国人看的,影片里的俄罗斯过于理想化……很有意思的是,这些质诟和当年张艺谋那个“后殖民”的大帽子有一拼。
电影的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具有强烈的俄罗斯的抒情传统,他也经常被视为新俄罗斯电影的代表。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全名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米哈尔科夫,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名声显赫的艺术世家。米哈尔科夫的外曾祖父瓦西里·苏里科夫和祖父彼得·冈察洛夫斯基都是沙俄时期著名的画家;父亲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米哈尔科夫是苏联著名的诗人、作家、社会活动者,苏联国歌的词作者,三次斯大林奖金的获得者;母亲娜塔丽亚·彼得罗芙娜·冈察洛夫斯卡亚也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和诗人。
所以他的抒情气质显然有家庭的影响,从讲故事的角度说,他的技巧在于回避一些敏感的东西,让更多的观众可以接受。早期的《爱情的奴隶》《亲戚》等影片就在故事的外衣下突出一些看点,淡化一些想要表达的思考。后期的《套马杆》中的中国国情,蒙古族的传统和俄罗斯人某些微妙关系,导演可以用生活中的小事来化解,甚至动用某些幻想,而更多的还是展现自然的和谐。《烈日灼人》面对苏联时期国内的元气大伤,也用家庭关系和尘世生活来避重就轻,当然电影的感伤情绪是无处不在的。导演的特色是延续多年的。
这部《西伯利亚理发师》也是一样,甚至电影用一个令人惆怅的爱情故事远离可能涉及的俄罗斯革命年代的历史背景。比如一开始安德列跟随皇家军校刚刚来到莫斯科就遇见一场暴力恐怖事件,电影没有往深层里反映,他们是什么身份。电影更多的是通过这个不得已和固执的爱情男女,表现出爱的伟大和无奈,俄罗斯人的个性传统文化铸造的魅力,吸引着世人,哪怕一些美好东西会流逝,但也有不变的东西永远存在。
有些人可能喜欢举重若轻的大本事,但有的人可以举轻若重,那也是一大本事,米哈尔科夫显然是后面一种,他几乎不去触碰历史本身,但又不想很多人割断历史的血脉。所谓我们能够清晰觉察的俄罗斯味道,俄罗斯民俗,俄罗斯民族的未来在历史的巨轮下走向了何方?虽然变迁无可避免,但就像西伯利亚苍翠的森林一样,永远都有生机盎然的时候。尽管工业机器、现代文明可以很强大,但自然和生命的力量永远无穷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