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坐在座位上看到舞台处台口处中心点位置处及设计视点。
Ⅱ 视听语言名词解释 <电影视点>
视听语言的概念
完整概念——1、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电影反映生活的艺术方法之一;形象思维的方法;(文字、对白、旁白等形式不能摆脱的问题)2、作为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叙事方式、镜头、分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和组合;3、作为电影剪辑的集体技巧和方法:电影视听语言课主要研究——思维方法;创作方法;基本语言;(镜头内部运动、镜头分切、镜头组合、声画关系)。
Ⅲ 拉片分析中的“视点”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
视点就是聚焦者感知事件时所处的角度和位置。这里是详细的说明:
http://wenku..com/link?url=gctBIV-UspeYJF1MG3BhQZEc4s7__lVTiwYnm
Ⅳ 电影里面视点缝合是什么
就是从主观视点到客观视点进行转换,有意识地引导观众进入剧情。
比如先给人物一个镜头表示他正在看画框外的某个东西,下一个镜头就是他看到的画面,在这过程中完成了视点的转换,观众有了一种代入感。就是视点缝合。
Ⅳ 电影的拍摄视角是什么
镜头焦距10mm 16mm 25mm 50mm 75mm 100mm 150mm 视角98° 65 ° 45° 23° 14° 12 ° 8° 人双眼视角170,集中视角为45°相当摄象机25mm 镜头。 视角大小决定两个因素:镜头焦距,成像面积,以上数据是对角线为2/3英寸成像面积的摄象机的视角和焦距的对应关系。
Ⅵ 在电影中,最不可避免的一种叙述视点是
我感觉是人物的内心活动
我感觉一部电影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哪怕导演和演员再烂,都要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恐怖片,要显示的恐惧,该演啥就是啥,
Ⅶ 电影中常用什么视点和什么角度
15种拍摄电影常用的镜头
按景别分:
特写(包括超特写):为了使观众注意到人物面部表情或者其他特征。
中景:一般为半身像,为了体现人物正在进行的动作,比如使用某个物品,或人物肢体语言很重要。
远景(包括超远景):为了表现所有环境或表现人物的渺小,烘托氛围等等。
视点镜头(POV):拍摄画面为角色的视角,为了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类似于第一视角的FPS游戏画面。
按人物数量分:
单人镜头(solo)
双人镜头
三人镜头
依此类推
按镜头角度分:
平视镜头(eye level):拍摄画面保持水平,一般不影响画面中的人物关系
仰角镜头:画面仰视,为了表现角色形象高大或占主导地位。这里的仰角镜头不一定指的是镜头是向上拍的,有时候也指的是画面中各个人物在空间位置上的关系。例如一个向下俯拍的镜头,但是画面中主体的空间位置要高于次要人物的空间位置,那么这个镜头也可以算是用来表现主角的高大。
俯视镜头(顶视镜头/鸟瞰/航拍):为了表现角色的弱小或展示所有环境。
斜角镜头:拍摄画面倾斜,为了使观众注意到画面的不平衡,表现某种意义的失调。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过肩镜头:拍摄画面在角色肩膀水平之上,一般表现拍摄镜头是处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最常见的就是两个人面对面对话,这种时候经常采用过肩镜头。
跟随镜头:平移,镜头向左或向右移动。跟随主体移动。
摇臂镜头:镜头向上或者向下移动。
滑轨镜头:镜头向前或者向后移动。
变焦镜头:画面空间不变,只是画面拉近或拉远。
无规则运动镜头:镜头围绕一个主体不定向运动,一般可以增强画面的运动感,使画面更有张力,缺点是画面看起来有些混乱。例如《谍影重重》系列里面的动作戏就是无规则的运动镜头。
360°环拍:展示角色的同时,也全方位展示了环境。
Ⅷ 影视艺术中常说的主观视点是一个谁的观点
影视艺术中常说的“主观视点”,指的是谁的视点(剧中人物)
Ⅸ 电影的视角和角度分别是什么,还有视点,之间有什么区别
1、无所不知的观点:
它是小说创作中常见的一种叙事形式。一般用第三人称。叙述者没有固定的视角,像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看到了一切。简而言之,叙述者知道的比作品中的人物知道的要多。
2、有限的角度来看:
有限视角分为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内在视角意味着叙述者和角色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运用人物的感官和意识,从视觉、听觉和感觉的角度来传达一切。
外部视角意味着叙述者不仅没有完全意识到他所讲述的一切,甚至还不如所有的人物。他像是一个对内部消息一无所知的人。
他只是从人物的背后叙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而不能解释和解释人物身上所有隐藏的和不隐藏的东西。
(9)电影中的视点是什么扩展阅读:
至于无所不知的观点,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原理》中说:“他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作,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作家。这无疑是传统的、“自然的”叙事模式。
作者出现在他的作品旁边,就像演讲者带着幻灯片或纪录片一样。”这种“解释”可以超越一切,他知道任何地方发生的一切,甚至是同时发生的几件事。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故事并讲述它。
Ⅹ 为什么电影中的视点那么重要——以[喜剧之王]为例
[喜剧之王]算是看过遍数能排在前三的影片了,各种桥段烂熟于心,越看越觉得好,有时候一部优秀的通俗喜剧能做到的可能比一部文艺片要多很多。在这部影片中,周星驰的视点被贯穿下来,成了塑造张柏芝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二人感情顺理成章的最关键手法。
二人碰面之前,基本上先交代了周星驰的状态,落魄跑龙套的,街坊社区管乒乓球拍神马的。张柏芝则是坐台小姐,学不成清纯女学生,事业遇瓶颈。
好,第一次碰面是学演技,结果张把周打了,原因是不喜欢被叫“出来卖”的,注意,小伏笔。
后来吃芥末好使,又来交钱学,上课前这段有明显的视点镜头。
先铺垫幽默一下
更衣前向外看被看到的画面:叼烟脖子摇呼啦圈,笑,和孩子们一起玩,约等于,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率真无邪反打,加强看到的画面的反馈再次看到的画面,由中景变近景,加强一下第二个反打,强调看到的张的形象对观看者进一步的影响手里的衣服,很low去挑选领带等,变得人五人六一点,张柏芝变得无论对周星驰还是观众都开始重要起来好,这是第一次明显的以视点为主的镜头,我们现在认同于周星驰的视线,也认同于他看到的画面和读解出来的信息,张柏芝已经跳出了符号,成为一个有真我存在感的人。
之后,教课,好,几个闪回交代不堪回首的过去,好,又是铺垫。
第二次明显的视点镜头是两个人一夜情后。
跑出来看看到的全景,素颜的张又清纯又性感......反打,往回退了一步,继续看,不,是偷看美翻了一个镜头,从人家脸,依次扫过身体,大腿和脚这一个镜头,如果女性主义神马的,一定会认为是摄影机代表男性视点对女性视觉强暴了.....反打,变特写,有点幸福的笑,谁都能看出刚才的美,也就知道周的心理了打电话问价钱,怕有的人实在看不出电影语言说的话,特意再说一遍:“我敢说是极品的素质”好,这一系列的视点镜头已经完全把张柏芝的形象改变了,不管观众是男是女,想必没有认为她不好的了。
所以,后面的这段才顺理成章,既扭转了张的形象,也把二人的关系由别别扭扭的金钱关系上升为感情。换句话说,这样的女的谁不想养呢,是个人都想养吧,而听了这句话的女的哪个不会感动呢,几乎都会感动吧。
再后来,仅用一场戏就搞定了两个人的关系转变,就是,你上次说养我是不是真的啊,是啊,等着你呢。
影片中的感情这条线多么让人有认同感,其实也就是三四场戏的事儿,就是视点镜头的功劳。这部影片除了感情其他时候还干了n多事儿,还要负责搞笑还要负责抒发情怀,仅仅抽出一小部分力量就把感情说圆了,反观好多爱情片,从头到尾就是说一件事,可到最后我们也不觉得他俩爱上了。有时候男的只是觉得女的美就爱上其实是很正常的,问题是,你得让我们看到,看到男主或女主看到的,认同感也就从这里面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