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图片 > 勇敢的心古代电影图片

勇敢的心古代电影图片

发布时间:2021-07-22 16:54:49

⑴ 谁能介绍下《勇敢的心》电影历史背景

提到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的名字,人们会立刻联想起13世纪末、14世纪初苏格兰民族独立运动的那段峥嵘岁月。的确,华莱士可以说是英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个英雄人物。7个世纪以来,后人对他的兴趣和崇拜可谓是经久不衰。15世纪时,吟游诗人哈里(又称盲哈里)就凭长达十一卷、一万两千行的凯尔特语传奇史诗《华莱士之歌》(The Wallace)名动一时,文化阶层争相传阅。此书自16世纪付梓后,在苏格兰的流行程度仅次于圣经。最近一次的“华莱士热”则源于1995年好莱坞出产的大片《勇敢的心》(Braveheart),由梅尔·吉普森成功塑造的华莱士形象俘获了全世界影迷的心,以致于在影片公映后,苏格兰旅游局便推出了“电影旅游”(filmtourism)的项目来满足从全世界蜂拥而至的观光客的要求,互联网上有关“Braveheart”的搜索链接竟然达到了21000个之多。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剧本改编自兰道尔·华莱士1995年出版的畅销小说,而小说就是以《华莱士之歌》为蓝本进行创作再加工的。从15世纪的史诗到20世纪的电影,它们无疑都在延续着一个“威廉·华莱士的神话”。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神话中的华莱士究竟与历史上的华莱士相去多远呢?
现存的大部分有关威廉·华莱士的记载都集中在1297年9月11日他带兵取得斯特灵桥(Sterling Bridge)战役的辉煌胜利到1298年7月22日在福尔科克(Falkirk)败于英王爱德华一世这段时期内。而关于他的身世,则是疑云重重的。那么华莱士究竟是一位草莽豪杰还是一位骑士英雄呢?
在14、15世纪苏格兰的编年史作家中,只有盲哈里和沃尔特·鲍厄(Walter Bower)赋予其笔下的华莱士以显赫的骑士身份。其他人,如福尔顿的约翰(Johnof Forn)和安德鲁·温顿(Andrew Wyntoun)等都不讳言华莱士相对寒微的家庭出身,但他们显然不想给予这个问题以过多的关注,只是加以描绘他所拥有的雄健体魄和天赋神力。至于电影《勇敢的心》,似乎也倾向于后者的处理方式。
实际上,“华莱士”(Wallace)并不是苏格兰当地的姓氏而是一个绰号,最初的含义是“从威尔士边境地区来的人”。据史料记载,12世纪时,华莱士家族的祖先作为亲兵跟随布列塔尼裔的斯图亚特家族(the Stewarts)从英格兰的什罗普郡来到苏格兰。自戴维一世(1124-1153)以后,斯图亚特家族世袭了王室管家一职,并在苏格兰西部的伦弗鲁郡、拉纳克郡及艾尔郡拥有庞大的领地,是权擅一方的大贵族。而华莱士家族作为斯图亚特家族的封臣也得到了苏格兰西南部的一些采邑。根据盲哈里所说,位于伦弗鲁郡的埃尔德斯利正是威廉·华莱士的出生地,他在附近的佩斯利修道院接受了童年教育。青年时代的华莱士曾居住在艾尔郡的里卡顿,这里是他叔叔理查德的领地。华莱士在成年后的首次惊人之举就是在拉纳克郡杀死了英格兰的郡守。照此看来,华莱士崛起于苏格兰的西南部并与斯图亚特家族保持着密切关系,这一点应该是没有多少疑问的。
另外的线索来自于1297年的一枚钤印在信上的图章,这封信是华莱士在当政后写给吕贝克和汉堡两个自治市的市长以要求通商的。图章上刻有“Willelmile Waleysfilii Alani”这样的一行拉丁文,意思是“阿兰的儿子威廉·华莱士”;除此之外,上面还绘有一副弓箭,也许暗示了华莱士原本是一名职业弓弩手,早年靠捕猎甚至是偷猎为生。而在1296年8月爱德华一世对苏格兰的首次征服过程当中,曾经有不下1500名的苏格兰大小领主在一份“拉格曼文件”(Ragman Roll)中署名效忠英王,其中一人的名字就是“阿兰·华莱士”(Alan Walays)。如果这个阿兰就是威廉·华莱士的父亲,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华莱士来自于低级骑士家庭,而他本人却并非骑士出身。
斯特灵桥大捷后,“经王国的一致同意并且以至高无上的苏格兰王约翰·巴利奥尔的名义”,华莱士被册封为“骑士,苏格兰的护国公和军队总指挥”。在中世纪这样一个严格讲究出身和等级分明的社会中,如此之速的晋升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当电影《勇敢的心》中出现男女主角的扮演者梅尔·吉普森和苏菲·玛索时,看电影的人一定都在期待着英雄与美女之间所产生的那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好莱坞的编剧们无疑给观众制造了一个“美女惜英雄,英雄爱美女”的浪漫爱情故事,全然不顾与历史的巨大出入。史上被称作“法国母狼”的爱德华二世的王后伊莎贝拉竟然被苏菲·玛索演绎得如此凄婉多情,实在是贻笑大方的一件事。学者们大多认为这一情节根本不值一驳,事实上这位王妃在华莱士死后3年才从法国来到英格兰,7年后爱德华三世才出生。
在盲哈里的《华莱士之歌》中,只出现了两位与华莱士有关的女性,一位是他的母亲,另一位就是玛丽安·布莱德福特(Marion Braidfute)。后者原为拉纳克郡拉明顿城堡的女继承人,在圣肯蒂真教堂与华莱士结婚。1296年8月27日,苏格兰人在邓巴惨败于英军。次年,华莱士在拉纳克与士气正盛的英军交锋,寡不敌众,逃往妻子处避难。后来玛丽安被英军抓住并遵照拉纳克郡守威廉·海瑟尔里格的命令予以处决。1297年5月,华莱士杀死海瑟尔里格,完成报仇心愿并自此崭露头角。
这位传说中的妻子在电影里是作为一个引导华莱士精神归宿的关键性角色而出现的(不过是身份降低为贫民,他们两人的结合也变成了私定终身)。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影片一开始就设计了少年华莱士的父亲为抵抗英格兰人而英勇献身的背景,他于是跟叔叔学习武艺,不料长大后却只求和心上人厮守终身。妻子的被害击碎了华莱士的美梦,也使得他从与世无争走上了义无返顾的反抗之路。如此的情节安排难免会给人一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感觉,不过由此也可见编剧一定要把华莱士塑造成情圣的决心。
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这么一位玛丽安·布莱德福特是大可疑问的。因为除了盲哈里提到的这些涉及华莱士私人感情生活的零星片段之外,其他的编年史和传记作家都对此只字不语。后世甚至有人指出,“玛丽安·布莱德福特”与哈里一个邻居的名字很相似,怀疑是被诗人借用了。其实在《华莱士之歌》中,类似这种移花接木、“掠他人之美”的例子并不鲜见。盲哈里是在华莱士家族后代(克雷吉的威廉·华莱士爵士)的资助下完成大作的,由此可以想见,不论是出于精神上的由衷崇拜,还是出于客观的经济原因,诗人必然会在创作过程中竭力铺叙事迹,以完成后人崇功报德之心愿。
然而不论玛丽安·布莱德福特存在与否,看上去“为情复仇”的说法都是不成立的。因为早在1296年8月,拉纳克郡的一份法律判决文书上就出现了“威廉·华莱士,盗贼(Williamle Waleys,thief)”的字样。追源论始,拒绝对英王宣誓效忠应该是华莱士在1296年就背负恶名的肇端。在爱德华一世看来,1296年夏季对苏格兰的首次征服是强弱判明、毫无悬念可言的。邓巴战役后,苏格兰的大小贵族之所以在“拉格曼文件”上署名,表示效忠英王,承认其为苏格兰至高无上的领主,目的就在于换取爱德华一世对他们现有领地及封号的默许。事实上,不管其父臣服与否,如果威廉本人不向爱德华一世的“新英格兰王朝”输诚,他是决不会享有对家族领地和封号的继承权的。爱德华一世派驻拉纳克和克莱德斯戴尔的郡守海瑟尔里格握有苏格兰西南部的司法审判权,并着力惩戒像华莱士这样拒绝效忠的“叛乱分子”,这必然引起后者的强烈不满和愤恨。另外,盲哈里和安德鲁·温顿都在著作中提到,此后不久,华莱士的父兄就因反叛而遭毒手。果真如此,势必坚定了华莱士拿起武器、与英格兰人殊死一搏的信念。
1286年亚历山大三世的暴毙以及随之而来的坎莫尔王朝的绝嗣是引发苏格兰国内政治动荡和英格兰入侵的导火线。1290年-1291年间,13个有皇族血统的候选人向英王爱德华一世提出了“王位大诉讼”(the Great Cause)。这场王冠之争实际上主要是在约翰·巴利奥尔(John Balliol)和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Bruce)之间展开的。布鲁斯与斯图亚特通过土地分封和联姻在苏格兰西部形成了庞大的家族关系网。他们虽然在与巴利奥尔的王位角逐中败下阵来,但自始至终也没有放弃对王位的要求。在巴利奥尔统治期间(1292年-1296年),他们一直是以“麻烦的制造者”而闻名的。1296年后爱德华一世的征服战争对他们来说不失为一个东山再起的绝好机会。
许多人将威廉·华莱士看作是一个造反的英雄,这其实是对他名声的最大亵渎。虽然华莱士家族与斯图亚特—布鲁斯家族联盟有着紧密的封建义务关系,但他本人毕生都保持了对巴利奥尔王朝的忠诚。在华莱士短暂的护国摄政期间,当时囚禁在伦敦塔的巴利奥尔依然被尊奉为苏格兰的合法国王。即使是在1298年因为福尔科克战败、华莱士被迫离开苏格兰之后,他也没有放弃营救这位前国王的外交努力。
既然华莱士对巴利奥尔王朝忠心不贰,那么他对一直觊觎王位的布鲁斯家族必然是充满疑虑和警惕的。而布鲁斯家族之所以早早选择站在爱德华一方,无非是想借助英格兰人的力量打击巴利奥尔派以再图王位,因此华莱士的忠诚与威望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威胁,两者可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终难水乳”。有的历史学家甚至怀疑正是罗伯特·布鲁斯出卖了华莱士,因为在1305年捕获华莱士并把他交给英格兰人的门蒂斯的约翰(Johnof Menteith)后来成为了罗伯特一世的宠臣。
15世纪时,斯图亚特王朝詹姆斯三世所奉行的亲英政策再次引起了苏格兰民族主义情绪的强烈反弹。在此背景下,威廉·华莱士和罗伯特·布鲁斯(罗伯特一世)的历史地位被人为地拔高,就此成为全民景仰的民族英雄。在这个英雄神话的创造过程当中,约翰·巴伯的《布鲁斯之歌》与盲哈里的《华莱士之歌》同样功不可没。为了凸显两位英雄在精神上的一致性,他们于著作中虚构了这样一个情节:在福尔科克,当兵败的华莱士撞见了站在英格兰人一边作战的布鲁斯时,痛斥他的胆怯和懦弱。华莱士的一席话有如当头棒喝,唤起了布鲁斯心中沉睡已久的反抗意志。从这以后,布鲁斯力补前愆,回到爱国主义阵营中,并在华莱士殉难后继承他的遗志,继续领导抗击英格兰入侵者的斗争,最终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建立起布鲁斯王朝。说到这,读者不难发现,电影《勇敢的心》也是完全照搬了这一幕。
在这个精心杜撰的故事当中,最致命的谬误就是叙述者完全混淆了三代罗伯特·布鲁斯。“罗伯特”其实是布鲁斯家族一直沿用的名字。第六代卡里克伯爵罗伯特(1210年-1295年)是1291年13个王位竞争者之一,而罗伯特一世(1274-1329)已经是布鲁斯家族的第八代了。在福尔科克一役中,“叛国投敌”的是第七代罗伯特,也就是罗伯特一世的父亲。这时罗伯特一世(我们暂且称他为小罗伯特)的态度是并不明朗的,但可以肯定,在此战结束后,他也参加了抵抗运动,很有可能是与他父亲在对爱德华一世继续臣服与否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然而,当1302年由于华莱士在法国和教皇宫廷所进行的外交斡旋使得巴利奥尔回国复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时,他又一次背离了爱国阵营,寻求与爱德华的妥协。小罗伯特·布鲁斯作为坚定的独立运动领导人的姿态是在1305年华莱士殉难后才得以确立的。1306年他发动政变登上王位,1314年又在班诺克本对爱德华二世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在1328年的《北安普顿条约》中,爱德华二世正式承认他为苏格兰国王,并完全放弃对苏格兰的宗主权要求。罗伯特一世固然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但至少在1297年-1305年间,他的时叛时附表现出了其本人在以何种方式成就家族王权霸业上的犹疑不定,这自然无法与华莱士的忠诚无私及英勇无畏相提并论。客观点说,贵族是绝对的现实主义者,而华莱士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对自由理想的执著与献身。
data-layout="right"其实,在有关威廉·华莱士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中与史不合之处还甚多,以上只是试举两三例以飨有兴趣的读者。据说,美国权威的中世纪史专家莎朗·克罗撒(Sharon Krossa)在观看电影《勇敢的心》还不到两分半钟的时候,就已经罗列了不下18处的史实错误。我们普通观众当然不需要向她那样辎铢必较,不过如果真想对华莱士其人其事有个全面公允的认识的话,不妨读一读3本有“正视听”之效的著作。一本是格雷姆·冒顿(Graeme Morton)的《威廉·华莱士:真人与虚构》(William Wallace:Man And Myth,Sutton,2001)。另外一本是历史学者阿兰·扬(Alan Young)和摄影家迈克尔·J·斯泰德(MichaelJ.Stead)合著的《追随威廉·华莱士的脚步》(In The Foot stepsof William Wallace,Sutton,2002),本书可谓是图文俱胜。如果说英国萨顿版的两本书是严肃的学术性著作,那么科林·麦克阿瑟(Colin McArthur)的《蓬岛仙舞,勇敢的心与苏格兰人——好莱坞电影中苏格兰形象的歪曲》(Brigadoon,Braveheart And The Scots—Distortionsof Scotland in Hollywood Cinema,L.B.Tauris,2003)则针对性更强,其对电影的批评已经从内容层面扩展到了对审美趣味、创作观念的批评。在《勇敢的心》中,出现了不少有意设计的意识形态的象征符号,如苏格兰特有的蓟、短裙和高地(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十三世纪的苏格兰人穿的是短裙,华莱士也并非高地人,影片开头时少年玛丽安摘了一束蓟花送给华莱士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那非要把手弄得血流不止不可),还有背景音乐中反复响起的风笛声等等。虽然影片创作人员的初衷未必如此,但是它确实迎合了当下西方社会一些极右翼团体的非理性诉求。不管怎样,也许正如法国著名的心态史专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所说“一个艺术家成功与否,要看他是否具有作为一个符号聚集点的能力,吸引那些与他的作品并不直接相关的各种情感”,在这个意义上,《勇敢的心》能捧回奥斯卡小金人并在全球大热自有它的成功之道。也许只有历史学家会对其表现出十足的不屑一顾,但受此片启发并热衷于“史诗巨片”的好莱坞也完全有理由对前者的“迂腐”表现得不以为然,继续我行我素地拍下去,制造一个接一个的票房奇迹。

⑵ 勇敢的心的男主角还拍过那些电影

首先上帝创造了电影,然后它创造了梅尔-吉普森。”

流泪的女性杀手——梅尔·吉布森
还记得《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在痛失爱妻后哭泣的神情吗?还有影片结尾时他被绑在刑具上双眼凝视着镜头高喊“FREEDOM”的样子?那一声呼喊,直喊的人热泪盈眶、心血沸腾……

《勇敢的心》(《Brave heart》1995)----梅尔-吉普森 Mel Gibson自编自导共获得了10项奥斯卡奖提名,并最终赢得五项奥斯卡大奖

出生地:皮克斯吉尔(纽约州)
从影时间:1976——
毕业于:澳大利亚国家戏剧艺术学院

最慑魂的地方:北极蓝眼睛,刚毅可以使钢铁弯曲,多情却又能让女人身不由己投怀送抱。
性感履历: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吉普森在《疯狂麦克斯》、《疯狂麦克斯:公路骑士》和《Gallipoli》(第一次出现背部裸露镜头)中出色演出,成为澳大利亚最当红的影星。1982年的《危险生存之年》标志着吉普森性感路线的诞生。

80年代中期的《致命武器》系列将他推到了巨星地位。
在《勇敢的心》拿下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奖之后,吉普森的身价达到3千5百万美元一部片子并拥有自己的影片制作公司。
吉普森和妻子罗宾结婚20年,风度依然。
性感记录:被《人物》评选为“在世最性感男人”之一。
最佳言论:吉普森在1985年8月接受《滚石》杂志采访时说:“有的人很上镜头,有的人却恰恰相反。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在镜头里都可能是一团狗屎。庆幸的是,我属于摄影机偏爱的那类人。”

梅尔·吉布森的演艺生涯

吉布森出生在纽约州的皮克斯吉尔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父亲是一个扳道工,母亲是一个澳大利亚的歌剧演员,他也是家中十一个孩子之一。当吉布森十二岁时,他们一家迁回澳大利亚。在那里,吉布森经常因为他的美国口音而遭到伙伴的取笑。尽管当初吉布森很想成为一名记者,他还是选择了在悉尼的国家戏剧艺术学院学习。起初,吉布森还曾经患有强烈的恐台症,但还是被他慢慢克服了。当吉布森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他就参与了《夏天的城市》的拍摄。毕业后,吉布森在南澳大利亚戏剧公司找到一份工作,专门串演一些跑龙套的角色。1979年,吉布森同时出演了两部风格迥异的片子。在《蒂姆》这部感人的影片中,22岁的吉布森扮演了一个有智障的和善的年轻人。这个角色为他赢得了萨米奖(澳大利亚娱乐界的最高奖)。在另一部影片《狂怒麦克斯》中,吉布森扮演一个在未来世界里的超级警察。这两个角色使他在澳大利亚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接下来彼德·威尔的《加里波利》(一部反映一战题材的影片)使他再次夺得萨米最佳男主角的称号。但是直到吉布森拍摄了《狂怒麦克斯II》后,他在全球的知名度才开始直线上升。吉布森在好莱坞出演的第一部影片是和安东尼·霍普金斯合作的《邦迪号》,在片中扮演弗莱切·克里斯帝安,布莱特船长的大副,因不满布莱特的暴政而带领船员进行叛变。这一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事件曾三次被改编为电影,另两个弗莱切分别由克拉克·盖博和马龙·白兰度扮演。1985年,吉布森回到澳大利亚参加了《狂怒麦克斯》系列最后一集的拍摄,这一次是与著名女歌手蒂娜·特娜演对手戏。随后在息影两年后,他复出的第一部影片便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就是他与丹尼·克莱佛搭档合演的《致命武器I》,吉布森在片中扮演警官马丁·瑞格,这部影片被选入当年票房前十名,吉布森也因此而一跃成为好莱坞的超级巨星之一。吉布森在后来的三部续集中继续扮演了马丁·瑞格这一角色。在九十年代以前,吉布森都是作为动作片明星而出名,所以当在他90年出演莎翁悲剧《哈姆雷特》时,使观众都大为吃惊,但观众们还是更惊叹于吉布森在其中的出色表演。九十年代初,吉布森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圣象”。

在主演了大量影片,并作过制片人之后,吉布森开始准备做一个导演,“演而优则导”在影视界很常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凯文·科斯特纳,朱迪·福斯特都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吉布森对此已是早有准备,作为演员他有丰富的表演经验,作为制片人他也熟悉后台幕后工作,而且与三个著名导演的紧密合作,互相切磋也使他对导演的工作相当熟悉了解,他再从事导演工作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事半功倍。1993年他执导了影片《无脸人》(《TheManWithoutFace》),该片讲述了一个古代传奇故事,并且亲自主演,他在片中扮演的是一个被严重烧伤的教师,在他心中怀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尽管准备的很充分,影片也很感人,但也只达到了中等票房;在随后《赌侠马华力》(理察德·多纳根据六十年代著名的电视喜剧改编)中,吉布森和茱迪·福斯特以及詹姆斯·加纳为我们贡献了一部非常诙谐和充满了斗智的西部片,他在片中饰演了一个西部枪手,赌徒的形象。接下来吉布森还在迪斯尼动画片《风中奇缘》中为约翰·史密斯配音并一展歌喉,我们倒是发现他的唱功不算太差。1995年对吉布森来说真是不同凡常的一年,这一年他凭一部《勇敢的心》夺取了该年奥斯卡的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大含金量最重的的奖项。这也使他成为如今好莱坞不多的既能导又能演的艺人之一。这是一部充满了激情、政治、浪漫、道德的古装史诗巨片,对任何一个导演来说都是一个空前的挑战和考验。吉布森表现出非凡的能力,成功地推出了这样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义和政治内涵的影片,他当之无愧被称为世界巨星。

梅尔吉布森的电影
- 2002 - We Were Soldiers - 我们是战士
- 2000 - What Women Want - 男人百分百 (偷听女人心)
- 2000 - Patriot, The - 爱国者 (决战时刻)
- 2000 - Chicken Run - 小鸡快跑
- 2000 - Million Dollar Hotel - 百万美圆酒店
- 1999 - Forever Hollywood - 永远的好莱坞
- 1999 - Payback -危险人物
- 1998 - Lethal Weapon 4 - 致命武器4
- 1997 - FairyTale: A True Story
- 1997 - Conspiracy Theory - 连锁阴谋(绝命大反击)
- 1997 - Fathers' Day - 不可能的拍档
- 1996 - Ransom - 赎金风暴
- 1995 - Pocahontas - 风中奇缘
- 1995 - Casper - 小精灵
- 1995 - Braveheart - 勇敢的心 (惊世未了情)
- 1994 - Maverick - 赌侠马华利
- 1993 - Man Without a Face, The - 无脸人
- 1992 - Forever Young - 永远年轻
- 1992 - Lethal Weapon 3 - 致命武器3
- 1990 - Hamlet - 哈姆雷特
- 1990 - Air America - 飞离航道
- 1990 - Bird on a Wire - 惊弓之鸟
- 1989 - Lethal Weapon 2 - 致命武器2
- 1988 - Tequila Sunrise - 黎明霹雳火
- 1987 - Lethal Weapon - 致命武器
- 1985 - Mad Max Beyond Thunderdome - 冲锋追魂手3
- 1984 - Mrs. Soffel - 铁窗外的春天
- 1984 - River, The - 怒河春醒
- 1984 - Bounty, The - 新叛逆巡航
- 1982 -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 The - 危险年代
- 1982 - Attack Force Z - Z字特攻队
- 1981 - Gallipoli - 加里波第
- 1981 - Mad Max 2: The Road Warrior - 冲锋追魂手2
- 1980 - Chain Reaction, The
- 1979 - Tim - 蒂姆
- 1979 - Mad Max - 冲锋追魂手
- 1977 - Summer City - 夏日城市

⑶ 电影勇敢的心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吗

是的.当然是改编过了.也有很多批评的人~~

威廉·华莱士——神话与历史
一提到威廉·华莱士(WilliamWallace)的名字,人们会立刻联想起13世纪末、14世纪初苏格兰民族独立运动的那段峥嵘岁月。的确,华莱士可以说是英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个英雄人物。7个世纪以来,后人对他的兴趣和崇拜可谓是经久不衰。15世纪时,吟游诗人哈里(又称盲哈里)就凭长达十一卷、一万两千行的凯尔特语传奇史诗《华莱士之歌》(TheWal�lace)名动一时,文化阶层争相传阅。此书自16世纪付梓后,在苏格兰的流行程度仅次于圣经。最近一次的“华莱士热”则源于1995年好莱坞出产的大片《勇敢的心》(Braveheart),由梅尔·吉普森成功塑造的华莱士形象俘获了全世界影迷的心,以致于在影片公映后,苏格兰旅游局便推出了“电影旅游”(filmtourism)的项目来满足从全世界蜂拥而至的观光客的要求,互联网上有关“Braveheart”的搜索链接竟然达到了21000个之多。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剧本改编自兰道尔·华莱士1995年出版的畅销小说,而小说就是以《华莱士之歌》为蓝本进行创作再加工的。从15世纪的史诗到20世纪的电影,它们无疑都在延续着一个“威廉·华莱士的神话”。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神话中的华莱士究竟与历史上的华莱士相去多远呢?
(一).扑朔迷离的身世
现存的大部分有关威廉·华莱士的记载都集中在1297年9月11日他带兵取得斯特灵桥(Sterlingbridge)战役的辉煌胜利到1298年7月22日在福尔科克(Falkirk)败于英王爱德华一世这段时期内。而关于他的身世,则是疑云重重的。那么华莱士究竟是一位草莽豪杰还是一位骑士英雄呢?
在14、15世纪苏格兰的编年史作家中,只有盲哈里和沃尔特·鲍厄(WalterBower)赋予其笔下的华莱士以显赫的骑士身份。其他人,如福尔顿的约翰(JohnofForn)和安德鲁·温顿(AndrewWyntoun)等都不讳言华莱士相对寒微的家庭出身,但他们显然不想给予这个问题以过多的关注,只是加以描绘他所拥有的雄健体魄和天赋神力。至于电影《勇敢的心》,似乎也倾向于后者的处理方式。
实际上,“华莱士”(Wallace)并不是苏格兰当地的姓氏而是一个绰号,最初的含义是“从威尔士边境地区来的人”。据史料记载,12世纪时,华莱士家族的祖先作为亲兵跟随布列塔尼裔的斯图亚特家族(theStewarts)从英格兰的什罗普郡来到苏格兰。自戴维一世(1124-1153)以后,斯图亚特家族世袭了王室管家一职,并在苏格兰西部的伦弗鲁郡、拉纳克郡及艾尔郡拥有庞大的领地,是权擅一方的大贵族。而华莱士家族作为斯图亚特家族的封臣也得到了苏格兰西南部的一些采邑。根据盲哈里所说,位于伦弗鲁郡的埃尔德斯利正是威廉·华莱士的出生地,他在附近的佩斯利修道院接受了童年教育。青年时代的华莱士曾居住在艾尔郡的里卡顿,这里是他叔叔理查德的领地。华莱士在成年后的首次惊人之举就是在拉纳克郡杀死了英格兰的郡守。照此看来,华莱士崛起于苏格兰的西南部并与斯图亚特家族保持着密切关系,这一点应该是没有多少疑问的。
另外的线索来自于1297年的一枚钤印在信上的图章,这封信是华莱士在当政后写给吕贝克和汉堡两个自治市的市长以要求通商的。图章上刻有“WillelmileWaleysfiliiAlani”这样的一行拉丁文,意思是“阿兰的儿子威廉·华莱士”;除此之外,上面还绘有一副弓箭,也许暗示了华莱士原本是一名职业弓弩手,早年靠捕猎甚至是偷猎为生。而在1296年8月爱德华一世对苏格兰的首次征服过程当中,曾经有不下1500名的苏格兰大小领主在一份“拉格曼文件”(RagmanRoll)中署名效忠英王,其中一人的名字就是“阿兰·华莱士”(AlanWalays)。如果这个阿兰就是威廉·华莱士的父亲,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华莱士来自于低级骑士家庭,而他本人却并非骑士出身。
斯特灵桥大捷后,“经王国的一致同意并且以至高无上的苏格兰王约翰·巴利奥尔的名义”,华莱士被册封为“骑士,苏格兰的护国公和军队总指挥”。在中世纪这样一个严格讲究出身和等级分明的社会中,如此之速的晋升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二).英雄与美女
当电影《勇敢的心》中出现男女主角的扮演者梅尔·吉普森和苏菲·玛索时,看电影的人一定都在期待着英雄与美女之间所产生的那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好莱坞的编剧们无疑给观众制造了一个“美女惜英雄,英雄爱美女”的浪漫爱情故事,全然不顾与历史的巨大出入。史上被称作“法国母狼”的爱德华二世的王后伊莎贝拉竟然被苏菲·玛索演绎得如此凄婉多情,实在是贻笑大方的一件事。学者们大多认为这一情节根本不值一驳,事实上这位王妃在华莱士死后3年才从法国来到英格兰,7年后爱德华三世才出生。
在盲哈里的《华莱士之歌》中,只出现了两位与华莱士有关的女性,一位是他的母亲,另一位就是玛丽安·布莱德福特(MarionBraidfute)。后者原为拉纳克郡拉明顿城堡的女继承人,在圣肯蒂真教堂与华莱士结婚。1296年8月27日,苏格兰人在邓巴惨败于英军。次年,华莱士在拉纳克与士气正盛的英军交锋,寡不敌众,逃往妻子处避难。后来玛丽安被英军抓住并遵照拉纳克郡守威廉·海瑟尔里格的命令予以处决。1297年5月,华莱士杀死海瑟尔里格,完成报仇心愿并自此崭露头角。
这位传说中的妻子在电影里是作为一个引导华莱士精神归宿的关键性角色而出现的(不过是身份降低为贫民,他们两人的结合也变成了私定终身)。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影片一开始就设计了少年华莱士的父亲为抵抗英格兰人而英勇献身的背景,他于是跟叔叔学习武艺,不料长大后却只求和心上人厮守终身。妻子的被害击碎了华莱士的美梦,也使得他从与世无争走上了义无返顾的反抗之路。如此的情节安排难免会给人一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感觉,不过由此也可见编剧一定要把华莱士塑造成情圣的决心。
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这么一位玛丽安·布莱德福特是大可疑问的。因为除了盲哈里提到的这些涉及华莱士私人感情生活的零星片段之外,其他的编年史和传记作家都对此只字不语。后世甚至有人指出,“玛丽安·布莱德福特”与哈里一个邻居的名字很相似,怀疑是被诗人借用了。其实在《华莱士之歌》中,类似这种移花接木、“掠他人之美”的例子并不鲜见。盲哈里是在华莱士家族后代(克雷吉的威廉·华莱士爵士)的资助下完成大作的,由此可以想见,不论是出于精神上的由衷崇拜,还是出于客观的经济原因,诗人必然会在创作过程中竭力铺叙事迹,以完成后人崇功报德之心愿。
然而不论玛丽安·布莱德福特存在与否,看上去“为情复仇”的说法都是不成立的。因为早在1296年8月,拉纳克郡的一份法律判决文书上就出现了“威廉·华莱士,盗贼(WilliamleWaleys,thief)”的字样。追源论始,拒绝对英王宣誓效忠应该是华莱士在1296年就背负恶名的肇端。在爱德华一世看来,1296年夏季对苏格兰的首次征服是强弱判明、毫无悬念可言的。邓巴战役后,苏格兰的大小贵族之所以在“拉格曼文件”上署名,表示效忠英王,承认其为苏格兰至高无上的领主,目的就在于换取爱德华一世对他们现有领地及封号的默许。事实上,不管其父臣服与否,如果威廉本人不向爱德华一世的“新英格兰王朝”输诚,他是决不会享有对家族领地和封号的继承权的。爱德华一世派驻拉纳克和克莱德斯戴尔的郡守海瑟尔里格握有苏格兰西南部的司法审判权,并着力惩戒像华莱士这样拒绝效忠的“叛乱分子”,这必然引起后者的强烈不满和愤恨。另外,盲哈里和安德鲁·温顿都在著作中提到,此后不久,华莱士的父兄就因反叛而遭毒手。果真如此,势必坚定了华莱士拿起武器、与英格兰人殊死一搏的信念。
(三).与罗伯特·布鲁斯
1286年亚历山大三世的暴毙以及随之而来的坎莫尔王朝的绝嗣是引发苏格兰国内政治动荡和英格兰入侵的导火线。1290年-1291年间,13个有皇族血统的候选人向英王爱德华一世提出了“王位大诉讼”(theGreatCause)。这场王冠之争实际上主要是在约翰·巴利奥尔(JohnBalliol)和罗伯特·布鲁斯(RobertBruce)之间展开的。布鲁斯与斯图亚特通过土地分封和联姻在苏格兰西部形成了庞大的家族关系网。他们虽然在与巴利奥尔的王位角逐中败下阵来,但自始至终也没有放弃对王位的要求。在巴利奥尔统治期间(1292年-1296年),他们一直是以“麻烦的制造者”而闻名的。1296年后爱德华一世的征服战争对他们来说不失为一个东山再起的绝好机会。
许多人将威廉·华莱士看作是一个造反的英雄,这其实是对他名声的最大亵渎。虽然华莱士家族与斯图亚特—布鲁斯家族联盟有着紧密的封建义务关系,但他本人毕生都保持了对巴利奥尔王朝的忠诚。在华莱士短暂的护国摄政期间,当时囚禁在伦敦塔的巴利奥尔依然被尊奉为苏格兰的合法国王。即使是在1298年因为福尔科克战败、华莱士被迫离开苏格兰之后,他也没有放弃营救这位前国王的外交努力。
既然华莱士对巴利奥尔王朝忠心不贰,那么他对一直觊觎王位的布鲁斯家族必然是充满疑虑和警惕的。而布鲁斯家族之所以早早选择站在爱德华一方,无非是想借助英格兰人的力量打击巴利奥尔派以再图王位,因此华莱士的忠诚与威望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威胁,两者可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终难水乳”。有的历史学家甚至怀疑正是罗伯特·布鲁斯出卖了华莱士,因为在1305年捕获华莱士并把他交给英格兰人的门蒂斯的约翰(JohnofMenteith)后来成为了罗伯特一世的宠臣。
15世纪时,斯图亚特王朝詹姆斯三世所奉行的亲英政策再次引起了苏格兰民族主义情绪的强烈反弹。在此背景下,威廉·华莱士和罗伯特·布鲁斯(罗伯特一世)的历史地位被人为地拔高,就此成为全民景仰的民族英雄。在这个英雄神话的创造过程当中,约翰·巴伯的《布鲁斯之歌》与盲哈里的《华莱士之歌》同样功不可没。为了凸显两位英雄在精神上的一致性,他们于著作中虚构了这样一个情节:在福尔科克,当兵败的华莱士撞见了站在英格兰人一边作战的布鲁斯时,痛斥他的胆怯和懦弱。华莱士的一席话有如当头棒喝,唤起了布鲁斯心中沉睡已久的反抗意志。从这以后,布鲁斯力补前愆,回到爱国主义阵营中,并在华莱士殉难后继承他的遗志,继续领导抗击英格兰入侵者的斗争,最终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建立起布鲁斯王朝。说到这,读者不难发现,电影《勇敢的心》也是完全照搬了这一幕。
在这个精心杜撰的故事当中,最致命的谬误就是叙述者完全混淆了三代罗伯特·布鲁斯。“罗伯特”其实是布鲁斯家族一直沿用的名字。第六代卡里克伯爵罗伯特(1210年-1295年)是1291年13个王位竞争者之一,而罗伯特一世(1274-1329)已经是布鲁斯家族的第八代了。在福尔科克一役中,“叛国投敌”的是第七代罗伯特,也就是罗伯特一世的父亲。这时罗伯特一世(我们暂且称他为小罗伯特)的态度是并不明朗的,但可以肯定,在此战结束后,他也参加了抵抗运动,很有可能是与他父亲在对爱德华一世继续臣服与否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然而,当1302年由于华莱士在法国和教皇宫廷所进行的外交斡旋使得巴利奥尔回国复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时,他又一次背离了爱国阵营,寻求与爱德华的妥协。小罗伯特·布鲁斯作为坚定的独立运动领导人的姿态是在1305年华莱士殉难后才得以确立的。1306年他发动政变登上王位,1314年又在班诺克本对爱德华二世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在1328年的《北安普顿条约》中,爱德华二世正式承认他为苏格兰国王,并完全放弃对苏格兰的宗主权要求。罗伯特一世固然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但至少在1297年-1305年间,他的时叛时附表现出了其本人在以何种方式成就家族王权霸业上的犹疑不定,这自然无法与华莱士的忠诚无私及英勇无畏相提并论。客观点说,贵族是绝对的现实主义者,而华莱士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对自由理想的执著与献身。
其实,在有关威廉·华莱士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中与史不合之处还甚多,以上只是试举两三例以飨有兴趣的读者。据说,美国权威的中世纪史专家莎朗·克罗撒(SharonLKrossa)在观看电影《勇敢的心》还不到两分半钟的时候,就已经罗列了不下18处的史实错误。我们普通观众当然不需要向她那样辎铢必较,不过如果真想对华莱士其人其事有个全面公允的认识的话,不妨读一读3本有“正视听”之效的著作。一本是格雷姆·冒顿(GraemeMorton)的《威廉·华莱士:真人与虚构》(WilliamWallace:ManAndMyth,Sutton,2001)。另外一本是历史学者阿兰·扬(AlanYoung)和摄影家迈克尔·J·斯泰德(MichaelJ.Stead)合著的《追随威廉·华莱士的脚步》(,Sutton,2002),本书可谓是图文俱胜。如果说英国萨顿版的两本书是严肃的学术性著作,那么科林·麦克阿瑟(ColinMcArthur)的《蓬岛仙舞,勇敢的心与苏格兰人——好莱坞电影中苏格兰形象的歪曲》(Brigadoon,BraveheartAndTheScots—,L.B.Tauris,2003)则针对性更强,其对电影的批评已经从内容层面扩展到了对审美趣味、创作观念的批评。在《勇敢的心》中,出现了不少有意设计的意识形态的象征符号,如苏格兰特有的蓟、短裙和高地(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十三世纪的苏格兰人穿的是短裙,华莱士也并非高地人,影片开头时少年玛丽安摘了一束蓟花送给华莱士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那非要把手弄得血流不止不可),还有背景音乐中反复响起的风笛声等等。虽然影片创作人员的初衷未必如此,但是它确实迎合了当下西方社会一些极右翼团体的非理性诉求。不管怎样,也许正如法国著名的心态史专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所说“一个艺术家成功与否,要看他是否具有作为一个符号聚集点的能力,吸引那些与他的作品并不直接相关的各种情感”,在这个意义上,《勇敢的心》能捧回奥斯卡小金人并在全球大热自有它的成功之道。也许只有历史学家会对其表现出十足的不屑一顾,但受此片启发并热衷于“史诗巨片”的好莱坞也完全有理由对前者的“迂腐”表现得不以为然,继续我行我素地拍下去,制造一个接一个的票房奇迹。

⑷ 关于《勇敢的心》(梅尔·吉布森主演电影)苏格兰的历史

英国国王一直以来不是中国人认为的王。他只不过是最大的贵族而已。贵族拥有城堡和土地,国王一样,只拥有一部分,其他的地方分别由不同贵族统领。国王要征战谁,必须联合其他贵族一起来,因此,国王如果不仁,其他贵族也可以一起推翻他。苏格兰最终涌现新的贵族,但同样尊英格兰国王为王。公主确实乱政了一段时间。

⑸ 电影《勇敢的心》怎么样啊!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请具体讲解。

99字、、、、
《勇敢的心》是由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导演的电影,1996年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另有同名歌曲和小说等。

⑹ 大家推荐些,经典的关于古代战争的电影。。。类似《勇敢的心》《斯巴达三百勇士》

《特洛伊》
《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里主角曾经跟男二号提到过《斯巴达》演绎的那场希腊人对波斯人的战争。
这里还有很多中世纪的战争片
http://tieba..com/f?z=957913800&ct=335544320&lm=0&sc=0&rn=30&tn=PostBrowser&word=%D5%BD%D5%F9%C6%AC&pn=0

⑺ 谁能介绍下《勇敢的心》电影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热河战役的历史背景。

剧情简介

霍啸林(杨志刚饰)得罪了保安司令赵金虎(申军谊饰),逃出西阳。赵金虎化妆成土匪杀了霍啸林全家。霍啸林拜师习武伪装使诈,在梅姑娘(杜若溪饰)的配合下刺杀了赵金虎。霍啸林与梅姑娘有情却无法一起逃走,从此天各一方。

霍啸林闯荡江湖,在汉口变成了一个为了生存可以随时杀人的黑帮。梅姑娘如幻影般出现又如在梦境中消失,只有当霍啸林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才能发现梅姑娘的存在。结识了共产党人韩亲仁(江涛饰),霍啸林终于明白自己走上了歧途,他决定带着全家离开汉口回热河老家。

1933年热河抗战爆发,霍啸林不忍看着中华大地惨遭侵略者铁蹄践踏,成立热河义勇军,天下闻名。韩亲仁、梅姑娘都来到热河,以不同形式支持着抗日义勇军。

日本侵略者专门从东京调来生化部队,对付他们永远无法战胜的霍啸林。为了让全世界都知道面对侵略者的屠刀有人在抵抗,霍啸林决定抛妻弃子、以身报国。

(7)勇敢的心古代电影图片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霍啸林

演员 杨志刚

西阳霍家的少爷,玩世不恭,家有六房太太,整日无所事事。他喜欢名伶梅姑娘,正要向她求婚时,梅姑娘要嫁给赵金虎,让他十分伤心和恼火。因此与赵舒城一起参与反军阀赵金虎活动,得罪了保安司令赵金虎,逃出西阳。

而后赵金虎化妆成土匪杀了他全家,他拜师习武伪装使诈,在梅姑娘的配合下终于杀死仇人赵金虎。而后闯荡江湖,在汉口变成了一个为了生存可以随时杀人的黑帮大佬。

后结识了共产党人韩亲仁,他终于明白自己走上了歧途,带着全家离开汉口回热河老家。热河抗战爆发后,他成立热河义勇军,天下闻名。最终面对侵略者的屠刀,选择抛妻弃子、以身报国。

赵舒城

演员 于毅

赵金虎的儿子,霍啸林从小一起长大的挚友。他受过现代教育,可以说是一个进步青年,因拉啸林一起反对父亲的军阀行为而结拜为同生死兄弟。其实他们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他最初是个进步青年,参军后凭借威猛、雷厉风行,很快成为具有一呼百应之力的军队将领。

他与霍啸林再次异地相见时,霍在汉口已崭露头角,渐成大亨,而他北伐而来,也似有小成。却因为上一辈的恩怨成为各自解不开的心结,当日寇来犯,他由于懦弱选择甘当走狗。自此成为残害兄弟、背叛国家的公敌。

梅九哥

演员 杜若溪

美艳的黄梅戏名伶,是众多男人心目中的“梦幻情人”。她为报杀父之仇,藏身梨园以名伶身份为面具,放弃爱慕自己的啸林,嫁给了赵金虎。她帮助霍啸林杀死赵金虎后,两人被迫天各一方。后在乱世中她不得不做了山大王宋老虎的九姨太。

到后来女扮男装潜伏于仇人身边。她不仅是梨园里的绝世名伶,还是心怀天下救死扶伤的女英雄,既能与匪少霍啸霖缠绵悱恻的谈情说爱,又能飞马打枪救英雄于危命,堪称是文武才貌并重的奇女子。

霍白氏

演员 张少华

霍啸林的奶奶,她不喜霍啸林,并怀疑啸林不是霍家的种,从小对孙子非打即骂,祖孙二人一直在较着劲。霍家惨遭灭门后,她被孙子救出,虽下身瘫痪但心智明朗,出谋划策。常救霍啸林于危难之中,在1946年的春节时又重新站了起来。

⑻ <勇敢的心>主角是谁他还演过什么电影 这电影里的人物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么,

梅尔.吉普森,那片子也是他导演的,我还看过他演的《倾听女人心》,很有意思,探讨男女心思的电影
是真实的,人物原型,威廉姆.华莱士 ,1304年八月,由于苏格兰人,华莱士信任的伙伴,叛徒约翰·曼提斯的出卖,华莱士在格拉斯堡附近被俘,判处死刑,而且没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比较可信的是一些规模较大的战斗。譬如罗顿山伏击战。华莱士的妻子梅伦死于老爱委派的拉那克郡长荷斯里格爵士(Sir William Heselrig)之手。华莱士率手下夜入城堡血洗了郡长的府邸。。《BH》中,这一事件被编排成捍卫“初夜权”的官逼民反,并作为大起义的导火索。或许梅尔看过《逼上梁山》。洋人不认为“冲冠一怒为红颜”有什么不光彩的。
电影当然有虚构,很多历史学家都批判过这个电影的失实,但他依然是一个很好的电影。有兴趣可以去网络搜下相关方面的东西。

⑼ 关于《勇敢的心》这部电影里面的一个镜头

男人之间互相安慰嘛,不能象女人一样抱头痛苦啊。当然也包括道歉啊什么,意义很多啦。

阅读全文

与勇敢的心古代电影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搜索电影台湾警察 浏览:449
奇迹男孩英文版电影百度云 浏览:301
迈克尔杰克逊电影大全 浏览:716
深山老林法国电影 浏览:771
剪辑电影音乐战斗专用 浏览:260
阎良有几个电影院 浏览:530
电影西游记女儿国演员表演员 浏览:811
傅源是什么电影 浏览:970
泰国电影密谈音乐 浏览:390
上海比高电影城图片 浏览:55
红岩电影背景音乐 浏览:948
小说电影视频图片在线播放 浏览:323
英文电影永不回头 浏览:493
十大经典老电影乡村爱情 浏览:473
电影大圣归来图片高清下载 浏览:878
甩皮鬼电影粤语迅雷 浏览:513
台湾同志电影入围 浏览:722
日本大尺度电影有哪些电影 浏览:639
沙海狂鲨中文版大电影 浏览:365
打击侵略者电影完整版播放 浏览: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