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京文化场所有哪些
北京文化场所有哪些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中心之一。众所周知,北京有着众多文化场所,这些场所不仅具有历史文化遗迹的价值,更是青年文化、艺术创作和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文化场所有哪些吧。
博物馆类
北京是一个充满文化和艺术气息的城市,拥有大量的博物馆,其所展示的文化和艺术之多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北京博物馆主要包括: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农业展览馆、中国地质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都各具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之美,可以让人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艺术机构类
北京拥有众多的艺术机构,这些机构为艺术家提供了诸多联合创作的机会,成为了他们进行全球性交流的窗口。其中最著名的艺术机构便是中国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音乐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这些艺术机构成为北京文化艺术的瑰宝,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平台,也为普通人提供了欣赏和学习的机会。
文学场所类
文学场所是文学创作的组织、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在北京也有很多文学场所。这些场所主要包括中央文艺团、北京市作家协会、北京市图书馆、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基金会等。这些场所不仅能够促进文学创作的发展和交流,还能够推动文学的普及和教育,成为了文学界和爱好者接触和了解文学的窗口。
影视艺术类
影视艺术是现代社会最为普及和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北京也有很多影视艺术场所。这些场所包括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央电视台、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视台、北京电影制片厂、北京现代音乐学院等。这些影视艺术场所在北京影响深远,影响了当代影视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成为了中国影视文化的重要基地。
总之,北京文化场所有着众多文化艺术的瑰宝,这些文化场所不仅代表着北京的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了普通人和艺术家表达和创造的平台,为北京和全世界的文化艺术交流和相互了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② 北京电影制片厂在那
北京电影制片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77号
简介:
中国电影故事片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座落在北京西北郊文化区,是一座大型电影制片厂。1985年有艺术创作人员、影片制作技术人员、行政人员共1000余人。厂内除设有文学部、导演室、演员剧团等创作部门之外,还设有摄影、美术、录音、洗印、特技、照明、置景、化妆、服装、道具等工作车间及电影艺术、电影技术、电影经济研究室。厂区建有4个摄影棚、1个特技棚、2个对白录音棚、1个音乐录音棚、1个效果录音棚、1个混合录音棚,并设有电视节目制作部。年生产量为20-25部故事片。
北京电影制片厂创建于1949年。1948年北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电影事业的成长,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了原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中央电影企业公司第三电影制片厂,并从延安及各革命根据地抽调了一批从事电影工作和文艺工作的干部,于1949年4月20日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同年10月1日改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为田方,1951年由汪洋继任。
建厂初期为综合性电影制片厂,以拍新闻纪录片为主,兼拍故事片。第一部纪录片为《毛主席莅平》,随后又拍摄了大型纪录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拍摄的故事片有《新儿女英雄传》、《智取华山》、《龙须沟》等。1956年原建制中拍摄新闻纪录片的部门分出,另行组建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改为拍摄故事片的专业厂,汪洋继续担任厂长。
1956年改为故事片专业厂后,在影片创作和生产管理上开始大胆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各方面都有创新。先后拍摄了《祝福》、《林家铺子》、《青春之歌》、《革命家庭》、《风暴》、《红旗谱》、《洪湖赤卫队》、《停战以后》、《烈火中永生》、《早春二月》等多部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影片。改编拍摄了《杨门女将》、《野猪林》、《穆桂英大战洪州》等多部传统戏曲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电影制片厂受到摧残,大批艺术家、技术专家遭到迫害,厂房、设备被搁置,除拍摄少量"样板戏"外,基本上未拍故事片。到1974年末开始恢复故事片生产,但受到"四人帮"多方刁难。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北京电影制片厂重获新生。拍摄了《大河奔流》、《伤逝》、《知音》、《骆驼祥子》、《包氏父子》、《寒夜》、《双雄会》、《边城》等多部历史及文学名著题材影片,同时也拍摄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影片,《小花》、《泪痕(1979)》、《瞧这一家子》、《夕照街》、《良家妇女》受到观众好评。为配合国家改革形势,先后拍摄了《血,总是热的》、《代理市长》、《相思女子客店》、《迷人的乐队》等多部改革题材的影片,受北京电影制片厂多年来在漫长的影片创作、生产道路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影片清新、质朴、富有民族特色,尤其在改编文学名著方面具有独特之处,在改编、导演、摄影、音乐、美术各方面都有创新。
1949-198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共拍摄故事片180部、舞台艺术片58部、新闻纪录片17部,共计255部。此外,还译制了外国影片10部,协助各兄弟电影制片厂拍摄、加工影片多部。这些影片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影响,受到观众的喜爱。80年代以来,还与国际制片厂、商合作,拍摄了故事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立体故事片《侠女十三妹》,并协助拍摄了《马可·波罗》、《末代皇帝》。建厂以来有14部影片在国际上获奖20次,23部影片在国内获奖33次。
北京电影制片厂培育了许多优秀编剧、导演、演员及其他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一批青年编导、摄影、美术、录音、特技人员正在崭露头角,茁壮成长。到国内外观众称赞,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北影厂的具体位置就在北三环路蓟门桥东北角
③ 吕其明个人简介
吕其明,1930年5月出生于安徽无为人,一个在烽火硝烟中成长的革命烈士之子。他的父亲吕惠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年仅10岁的吕其明便追随父志,前往淮南抗日根据地,成为了新四军的一员,先后在二师抗敌剧团、七师文工团以及华东军区文工团任职,表现出色。
1945年,吕其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1951年,他被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投身于电影音乐创作,他的才华在这里得以展现。之后,他回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职务,196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进一步提升了艺术造诣。
吕其明在音乐领域的成就斐然,曾任上影乐团团长、上海电影总公司音乐创作室主任,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同时还是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的副会长。他为60多部电影和200多部(集)电视剧创作音乐,以及10多部大型交响乐作品,他的音乐作品在中国乐坛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使他成为备受瞩目的风云人物。
他的杰出贡献得到了业界的认可,2011年,吕其明荣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终身成就奖,这是对他音乐生涯的最高荣誉。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他的音乐将永远在人们心中回响。
吕其明(1930.5——) ,中国最杰出的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以其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等一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杰作,开一代先河,奠定了他在中国音乐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④ 中国电影乐团的简介
中国电影音乐演奏团体。主要为各制片厂录制电影音乐,同时也为电视、广播电台录制音乐,并曾多次举办电影音乐、交响音乐、民族音乐和通俗音乐的演奏会。
建于1949年4月,当时隶属于北京电影制片厂。1953年改属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乐团,1956年定名为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乐团。1963年划归电影局,更名为北京电影乐团。1971年7月重新划归新影。1981年再次直属电影局,1985年正式改用现名。
该团设有交响乐队、民族管弦乐队、歌队、创作室等部门。近40年来,曾为北影厂、新影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等10多个制片厂配录音乐,包括故事片、新闻纪录片、科教片、文献纪录片等。其中较有影响的如《龙须沟》、《祝福》、《农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黄鼬》等。乐团还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节日、纪念会和艺术交流的演出,在国内外共获得创作、指挥、演奏、演唱各类奖励40多项。
⑤ 曾经被誉为“北影厂三朵金花”,如今她们的生活状况怎样
说到”北影厂的三朵金花”,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谁,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刘晓庆、李秀明、张金玲,是最耀眼的女星,被誉为“北影厂三朵金花”,享誉全国。而今30年过去了,如今她们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
先说说张金玲老师,因为她是三朵花中最年长的,生于1951年,张金玲是话剧演员出身,23岁的时候参加了第一部电影,1975年重新拍摄的《渡江侦察记》,演智勇双全的刘队长,被广大观众认识,之后,她在《山村新人》、《希望》中,塑造的中国传统女性,贤淑大方,很受观众喜爱,1978年,她演到了大导演谢铁骊和陈怀恺(陈凯歌的爸爸)导演的历史大片《大河奔流》,这部电影众星云集,值得一提的是,张金玲在这部电影中,和李秀明相遇合作了。1994年,她与丈夫在北影厂门外,办起了一家公司,专营“大家宝”薯片。2000年,“大家宝”销售总额超过1亿元,畅销30多个大城市,李秀明和丈夫身家逾亿。他们育有一儿一女,后举家定居加拿大。而今李秀明过着相夫教子的普通家庭主妇生活,再也没有涉足影坛,将辉煌和惊艳留在了观众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