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图片 > 中西方电影与音乐

中西方电影与音乐

发布时间:2021-07-24 16:42:24

㈠ 从西方电影与音乐看文化差异----写论文用的

从电影中看得出哪些中西方文化差异

尽管现实中的迷信意识早已在唯物主义面前败北,但至少在艺术和电影中,富有灵性的东方文化还是不时地显现出优势。超现实主义电影,最能突显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和差距。在杨德洛维斯基的《圣山》中,我们便可见墨西哥大师是如何不惜一切地卖弄奇幻同时又小心翼翼地为自己的“超现实包装”寻找科学的解说和理由。其实,西方此类电影很多时候都局限在以超现实主义现象验证着现实,而此时东方电影却能洒脱地以现实主义原则解构超现实主义现象。比较《雨月物语》,我们就会发现沟口健二是如何自信并理所当然地让鬼魂随心所欲地出入银幕。然而也正是他这种天经地义的自信,才使影片始终笼罩着一层虚实结合的快慰和朦胧幽哀的凄美意境。
一 .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为依据,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双方分别归结为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谓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是造化之功,同时也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格塑造影响的巨大。“人的个性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个方面的产物。”[2]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得到某种熏陶和影响。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3]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所谓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这个道理。“东方人并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竞争意识,他们总是显得严肃、执重,从不着急,时间观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词代表着西方社会中支配人们思想的基调那样,中国人常说的‘马马虎虎’一词也表明了他们对生活所持的态度。”[4]生活圈子的狭隘与封闭,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固定性和长久性,为了能够和睦相处,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这也培养成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养成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养成西方人那种外向型人格。

㈡ 从电影和音乐看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英语研究性学习报告)可以全用中文

电影折射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当今世界各种文化逐渐融合,但彼此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中西文化作为人类整体文化具有其一致性,但在其发展路径上确实存有诸多差别。本文将透过电影这一文化载体讨论中西文化间的一些差异。由此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的优秀之处,并且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电影 文化差异

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是反映了文化方方面面的一种媒介。电影很像一个容器,它可把人生中的各种滋味都纳入其中,作为现代人去表现对对过去日子的总结,对现在生活的理解,对未来发展的向往。

1.自由和民主——《勇敢的心》VS《英雄》
在课上看的由梅尔.吉布森主演的《勇敢的心》,这部摄于1995年的好莱坞电影,将公元十三世纪的苏格兰人民大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搬上银幕,以宏伟壮阔的气势为影片赢得了史诗巨片的称号。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苏格兰的山脉、森林和村庄,凄婉的风笛和苏格兰人民在贫困痛苦中发出的反抗的凄厉的呼号,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
片中主角华莱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他的心向着独立和自由,在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败犹荣,不禁让人想到我国古代荆轲刺秦的故事,所谓的艺术大师张艺谋根据这一题材拍摄的电影《英雄》,虽然在票房上获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他所表现的英雄到最后还是屈服于统治阶级。影片的主旨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是顺应生产力发展的,是正确的。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所有英雄们的反秦活动都是愚昧的,无名在最后意识到了错误,甘心死于秦兵的乱箭下。与之不同,在《勇敢的心》中,统治者始终是小丑的身份出现,他们用各种见得人或者见不得人方式维持自己的政权和夸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人民永远都是他们的羊圈里的羊。所以电影中把权力阶级搞得比较猥琐是顺应人类发展的潮流的,杀死狗官都会让人觉得解恨,节日般庆祝。如同巴赫金所说的,“与官方节日相对立,狂欢节仿佛是庆祝暂时摆脱占统治地位的真理和现有的制度,庆祝暂时取消一切等级关系,特权,规范和禁令。这是真正的时间节日,不断生成,更新和更替的节日。它同一切永恒化,一切完成和终结相敌对。它是面向永远无限的未来的。”
在《勇敢的心》中,残暴的英格兰国王杀了华莱士的父亲、哥哥、爱人。华莱士不是战争狂人,没有战争癖,他是被一步步逼成英雄的有。而在《英雄》中,无名、残剑、飘雪等人精心计划的刺秦变得毫无意义,刺秦之前那么多人做的那么多的事都变成了愚昧的人做的愚昧的事。我们的唯物主义历史课本说,人民群众是历史车轮的推动者,而不是由仅仅几个大人物决定的。的确,在《勇敢的心》中有很多士兵征战的场面,还有华莱士独自出征被捕的镜头。但是,在《英雄》中,历史被几个大人物操纵着,其他小人物小百姓连扔块石子的机会都没有。什么是英雄?英雄不仅是指为了某种事业能够英勇死去的人。英雄还要有人格魅力,有魄力。华莱士算是个英雄,死之前还高呼自由,让人激愤万千。而《英雄》中无名也死了,但死之前他承认了错误,承认了自己不懂历史发展规律,但懂了之后又太迟了,按照法律秦始皇要杀他,一个所谓的英雄就这么窝囊的死去。

2.爱情观——《喜宴》透视婚姻与爱情
同性之爱也是爱情的一种,但它包含了更多的矛盾与冲突。近年来蜚声国际影坛的华人导演李安,在第78届奥斯卡上凭借这一题材的《断臂山》获得了最佳导演奖。在1993年他就导演了相同题材的一部电影——《喜宴》。
在《喜宴》中,李安就借助这个题材向我们展示了东西方文化中的一些明显差异。电影一开始就介绍了旅美华人伟同在美国的纽约曼哈顿区生活,他和他的同性爱人西门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他们两人在早上亲密吻别,对于邻居的注视他们视而不见。但可以看到注视他们的人惊恐和鄙视的眼神。这就向我们展示了在美国文化背景下同志的生活环境,即便没有太高的地位,但也没有人来制止你的行为。但是反观中国的同志们,绝没有人敢毫无顾及地在光天化日之下“亲密”。这样的文化差异就给予后面影片的矛盾和碰撞展开了铺垫。
在电影里,作为伟同的父母,一对传统的中国老夫妇。表现出了东方的婚姻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于是伟同的父母不远万里来到了美国,要为他们儿子的终身大事“操心”了。为了应付伟同父母的这次行动,伟同决定和威威假结婚。故事发展到这里,文化的差异又开始了:在美国人的眼里,结婚是浪漫的事情,可是在中国人的眼里结婚是“面子”的事情。在中国领了结婚证还没有完全算是结婚,要摆了喜酒才是大功告成。本来以为按西方方式结婚就算完事的伟同,却因为父母需要“面子”只得按中国人的传统在美国举行一场婚宴。
伟同和威威婚后,威威怀孕了。西门知道后,和伟同发生了争执和冲突。在西门看来,作为自己爱人的伟同是不能也不应该和异性发生关系的,这是不道德的,是不可容忍的。而伟同却觉得只要他的心属于爱人就好。这就使电影到达了高潮,表现出东西方人爱情观的巨大差异。这不仅在《喜宴》里有所表达,在《魂断蓝桥》、《红与黑》、《简爱》等许多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里都有关于西方国家的爱情观的描述。也许这就是在不同文化熏陶下建立起来的思想,是无法轻易改变。
影片的结局是,伟同的父亲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而西门、伟同和威威决定共同生活。镜头在他们三人目送伟同父母离开结束,两个老人离去的背影成为他们三人心中的痛。电影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空间。当我们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父母在不远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勿管他人瓦上霜,只扫自家门前雪”许多这样充满了“仁义”与“自私”的矛盾的道德教育里生活了一代又一代,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之后,我们该如何看待我们的文化?如何看待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生活着的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热情歌颂的爱?

3.道德观念——婚外恋之《一声叹息》&《廊桥遗梦》
道德一词在我国古代的解释是:“道” ,即道路,引伸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的意义。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德”,就是实行某种原则,心中有所得。按庄子的理解,“物得以生为之德”,强调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在古代中国,这种建立在内心规则、信念基础之上的道德理解,体现了对道德的形而上思考。但是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的思考失却了主导社会的机会。在儒家,虽然其道德思考具有某种程度的形上性,但其道德从根本上来说是从家庭人伦出发的,再加上其道德实践中注重人伦之“礼”,因此,儒家的道德从本质上说是注重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
与此不同,在西方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为标志的西方文化,要么对人进行类的抽象,以理性作为建立道德大厦的基础;要么对个体作“超越的突破”,将上帝作为个体永世追求的道德目标。因此与古代中国以儒家道德为主体的伦理性道德不同,西方的道德是建构在对人性的抽象和超越的基础之上的,它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这种缺乏以家庭为背景的人伦之理的道德,形成了与中国伦理性道德的明显分野,也构成了西方道德的实质和核心,是西方社会发展至今的原始动力,也是解释现今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主流和种种社会矛盾的最本源性的、最权威的典章。
传统的伦理精神会不自觉渗透,在中国,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影响,《一声叹息》中表达的是应该保持传统的婚姻家庭,即使爱情并不是婚姻的基础,婚姻当中还是应该由亲情和责任占主导地位。虽然该片没有对当事人作任何评判,只是尽可能客观地讲述,但是以另外一种方式苦口婆心劝戒观众,表现婚外恋的累与苦,结局处更像是在警告:婚外恋这东西只要一沾上,就是没完没了。而西方人崇尚自我,以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为发端,西方的艺术作品并不回避人的欲望和本能。《廊桥遗梦》描写的也是婚外恋,男女主角四天的恋情被描绘得甜蜜美满、充满激情,两人长久的相思以及心灵上的痛苦构成了艺术上凄凉的美、古典式的悲剧美,使得《廊桥遗梦》带有古典浪漫主义的味道。《廊桥遗梦》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在一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已婚男女短暂的共同生活也变得可以理解,也就是说,已婚男女爱异性的自由的,是可理解的,是有权力的。虽然两部影片都以主人公回归家庭作为结局,但是观众还是可以看出在中西方道德观念的影响作用下两者对婚外恋的态度是有差异的。

电影就像一个世界文化的大熔炉,仅仅通过对这几部电影的粗浅探讨虽然还远不能深刻地反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电影的直观性及其文化效应使得它具有多方面的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价值。
中西音乐文化比较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前人定义音乐的形式是音乐活动在其无数次重复后所逐渐形成的技巧、结构、程序和模式,是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而文化,则决定着生命是以何种方式,遵循着何种轨迹进行运作并做出物化表现的。因而要想使音乐充分展示出其固有的活力,只有借助文化这一艺术原创力的冲击才有可能。
越是高度发展的音乐,我们就越是有必要将其与最初创造它的文化、生命相接通,本文就仅从中西音乐的调式、织体和节奏等方面的细节特征,来探视一下它们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联系。
一、中西音乐调式的差异
专业术语:“西方音乐体系调式构成的基础是四音音列。包含两个全音音程和一个半音音程,有3种不同样式的四音音列。由这3种不同的四音音列可组成12个调式,这些调式被称为“中古调式”或“教会调式”。后来,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专业音乐创作和民间音乐中爱奥尼亚调式、利底亚调式和混合利底亚调式逐渐合为一组,演变为自然大调,伊奥利亚调式、弗利及亚调式和多利亚调式也逐渐合为一组,演变为自然小调。并由于自然大、小调相互渗透,又逐渐形成了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
“而中国音乐的调式构成的本质和特征是五声性,其构成的核心是三音小组。这三音小组共分两类,第一类由大二度和小三度构成,第二类则由两个大二度构成。第一类三音小组在这个音乐体系中具有典型意义,因为这是它所特有的。此类三音小组又分为两种,第一种的结构是小三度在上方,大二度在下方,第二种恰好相反。由这两种三音小组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可构成宫、商、角、徵、羽五种五声调式。”
这两种调式比较而言,五声体系和七声体系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前者比较单纯、质朴、简洁,后者比较复杂、丰富、精致;前者适合于表现明朗、刚劲、粗犷的风格,后者适合于表现细腻、婉曲、华丽的色彩。但这个差别仅仅具有风格上的意义,而不具有判别高下、优劣的能力。复杂的、精致的不一定就好,就先进;简单的、质朴的不一定就差,就落后。然而,中国古代并非没有七声音列,自先秦起,中国即有许多乐器(如古琴、古筝等)能够演奏七声音列。甚至连十二音音列也已经早在先秦即已出现,比西方的十二音体系要早1800多年。就是说,在中国音乐活动中很早就已出现七声音列和十二音音列,但中国音乐并没有选择它们,而是选择了五声体系。
而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相反的倾向:疏旷、单纯、简洁和明快。中国人不喜欢拐弯抹角,不喜欢繁琐论证,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艺术上,他们都尽可能的直截了当,追求顿悟见性,洞察本质,总是力求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最多的内容,以最少的笔墨来制造最动人的韵味。返朴归真,确实是中国人生活的最高旨趣,也是中国人艺术的最高旨趣。
西方人之所以追求细致、缜密,中国人则追求简朴、单纯,是因为这两种倾向各有其不同的文化本体,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张力。简单地说,西方文化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是以生命为本体;西方艺术的功能张力是娱人,中国艺术的功能张力是娱已。比如学术研究,西方是重在体系的完备、逻辑的严密、证明的充分,因为他们的成果是有待于外部实践的检验,有待于对方(读者)的被说服,并且只有在其成果被验证、读者被说服中才算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而中国学术所重的则是对事物的直觉把握和洞察的深度,所以它往往只是写出思考的结果、问题的结论,而很少去作逻辑的推理或事实的论证这些中间过程。中国哲学始终以语录体形式著述就是最典型的例证。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在中国学者看来,他只要把自己所体认到的东西写出来就够了,他不需要说服读者。中国学者对读者当然也有自己的期望,但这期望不是被说服,而是能引发他们作同样的体验和感悟。而且,尽管有期望,却并不执着,也不勉强,因为他们的学术研究、学术著述本身就是自得、自足的。重视证明,追求说服力,所以西方人的思维趋于细致、缜密;而着眼个人的领悟,内心的会意,则自然趋向于简朴、单纯。中国音乐之所以没有选择七声音列和十二音音列,而独独选中了五声系列,应该正是出于这样的文化底蕴和美学追求。
二、中西音乐织体的差异
专业术语:“所谓织体,是指多声部乐曲的旋律得以组织搭配的方法或规律。织体二字是纺织体型的缩写。纺织体是纵横(经纬)结合的结构,借用这个名词是说明音乐的写作既有纵向的结合,又有横向的结合,还有纵横综合关系的结合。一般地说,强调横向的结合是复调音乐的写法,强调纵向的结合则是主调音乐的写法;前者是以横向伸展为主的线性思维,后者是以纵向配合为主的网状立体思维。”
西方音乐体系在处理多声部关系时,倾向于纵向的立体思维,即特别注重主调旋律与其它声部的和声关系。与之不同,中国音乐体系在织体思维方面则表现为横线性,即注重各声部旋律自身的横向性线型展开。中国音乐中绝大部分均为单声部,其织体与旋律是重合的,其织体就是旋律仅仅作单声部的横向展开。
所以,在西方音乐中,主调音乐体系占有绝对的优势,构成西方音乐体系的主干。在其音乐体系中,音乐的织体思维主要是以纵向和声为主的网状立体性的织体思维。中国则是单纯的横线性织体思维。中国音乐的织体之所以会向横向的线型思维发展,而没有向纵向的和声思维发展,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中西音乐织体不同的更为深刻的原因,似乎还是在文化精神之中,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与美学传统之中。大致说来,西方文化是空间型的,而中国文化是时间型的。唯其是空间的,所以是固定的,有边界的,因而可以分解,也可以组合;西方的科学型文化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其是时间的,所以是整体的,流动的,无边界的,因而是不可分解、也不可组合的;中国的审美型文化则建筑在这一根基之上。西方文化着眼于空间性,故而其艺术必然以实体的块面为基本的造型手段,必然追求艺术的雕塑感、立体感、体积感。西方绘画的重视透视,重视明暗,重视色块就是最好的证明。与之相应,西方音乐也就尤其重视纵横交叉、网状铺叠的立体状织体思维,着力追求绵密厚实、紧凑和谐的富有块面感的音响效果。
中国文化则着眼于时间性,故而其艺术自然以游动的线条为基本的造型手段,必然追求艺术的节律感、深邃感和虚灵感。中国音乐也格外重视单线延伸、蜿蜒游动的横线型织体思维,努力追求单纯婉曲、深邃渺远的富有韵律感的音响效果。同样是时间的、动态的艺术,但总体上,西洋音乐是将乐曲的音响(织体)块面化、立体化,体现了西方文化将时间过程空间化的倾向。因其块面(织体)化、立体化,故西方音乐多有“汹涌”之势,而少“游行”之迹。中国音乐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时间性特征,使空间的形态时间化。中国音乐的最高旨趣不在音响的浑厚、结实,而是旋律在线型游动时所作的起伏、强弱、虚实、迟速等方面的变化所生的节律感。所以,中国音乐很少作大规模的合奏,故不要求各样乐器之间的紧密配合;即使偶有合奏,也总是小范围的,且合奏时也尽量挪出空来让有特色的乐器独奏或轮奏。
三、中西音乐节奏的差异
专业术语:“节奏是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是旋律在进行时的自身律动。由于不同高低的音同时也是不同长短和不同强弱的音,音乐的节奏有两种类型,一是均分律动,二是非均分律动。均分律动的时位感是均匀规则的,就是“有板有眼”的,它可以打出拍子来。非均分律动的时位感则是不规则、不均匀的,用常用术语说就是“无板无眼”,它不能打出拍子来,现代音乐上往往称之为“散板”。在前一类均分律动中,则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弱拍有规则地、可称之为“功能性均分律动”;一种是虽也有强弱拍的循环往复,但不受小节线的限制,可称为“非功能性均分律动”。
在西方音乐中的节奏几乎全部是“功能性均分律动”型的。在这个节奏体系中,几乎完全不用散板,强弱拍的交替极有规则而且均匀,强弱的幅度变化也十分明显,而且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所以,西方音乐的节奏感特别强,因为它是强弱拍的极有规则的重复更替。
中国音乐也运用“功能性均分律动”,也有均匀、规则的强弱拍安排,但中国音乐常常又加入其它的变化性节奏,使乐曲的节奏更自由,更富变化。中国音乐中的节奏是随着音乐表现的需要由创作者自主决定的,在创作之前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定要往上套。
实际上,中西音乐节奏的弹性与刚性之差异,还和哲学上的重自然与重人为有着直接的联系。刚性节奏是折线型的,其轨迹挺直而且有棱角;弹性节奏则是曲线型的,其轨迹柔和而且袁婉。前者是重视人为,以人力改造自然的结果,后者则是尊重自然,人力顺其自然的结果;前者与追求知识,注重区别相一致,后者则同追求生命,注重联系相一致。西方文化就是一个刚性模式,它倾向于将时间的过程空间化,人为地分出界线,定出规则,划出等量的段落;中国文化则为一弹性模式,倾向于将空间的状态时间化,强调整体,注意联络,追求变化,尤其注重不规则的、“神龙见首不见尾”式的美学原则。
如今,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中西方音乐也会彼此取长补短,以更好地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美妙的视听文化。

㈢ 从西方电影音乐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造成中外音乐与电影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历史原因:中国的文化更悠久同时也更保守,相对缺乏活力与创造性,且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限制,多数有文化的人都去钻研经典,考取功名了,精英都集中到统治阶级中西欧等国家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这些运动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由、平等、博爱等词语可以在电影和音乐中体现出来。经济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后一直不断地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后很快就被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扼杀在摇篮里。导致东方和西方的文化有差异。地理原因: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文化原因: 1、神话体系。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多以神仙、妖魔为角色,西方魔幻故事中大多是精灵、矮人、魔法师、骑士之类的。中国的许多艺术作品都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传说故事当中的神仙妖魔的道行用时间来计算,年龄越大,其能力也越强,这种差异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找到影子。这样子就让中国人民有一种不思进取的思想。西方巫师的成长则是靠自己不断的实践学习,只与你的资质及勤奋程度有关。这就断就了中国人与外国人观念的不同。2、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从而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人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和对科学的探索热情。道德与理性的分离,使中国传统出现反理性的倾向,从而阻碍了中国科学精神的发育。功利主义始终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起主导作用。毫无疑问,这种功利主义对于催生后世资本主义萌芽取着催化剂地作用,这也导致西方社会重理性而轻情感,长于说理而短于谈情,善于逻辑思维而疏于直观感受。自身原因:主要是题材内容方面的原因。像西方的动画片,大都满含着称王称霸的野心,适合儿童,或是男孩热血的性格特征。而中国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猪猪侠等都类似天真美好的童话故事,好人永远会战胜坏人,只能适当开发童智,永远只适合和平国家的低幼龄儿童。更重要的是,离不了中国的神话故事、古代历史,或是其他国与现实的东西。缺乏动画片所需要的想象能力。很多东西会被认定为”反动””黄色””不健康”什么的,当然更不可以有抨击社会的内容,这样就给动漫创作很大的限制,少了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有些东西甚至被说成主题灰暗而不准发表,中国的差不多全是小孩看的,但美国的内容和主题都有着一定含义,中国的比较著名的都是以神话传说为背景,但美国的大多把现代人的思想向往和梦想等做为背景,更加资料化、多元化等等。 (2) 建议通过多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的比较,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征。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两种孑然不同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而使得中西方现实人格特征大异其趣。 对于西方文化,我们首先要肯定其在人文方面的发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它有一种独特的大帝国风范,是比较温润的东方文化所欠缺的。还有的是它们敢于揭露社会积弊的精神,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其在社会伦理方面的涉猎比较不足,“金钱之上,追求享乐”的思想过于深刻,导致对伦理方面的忽视。对于中方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它的稳重、内敛、平和,其注重社会伦理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极具东方特色。但是缺乏一份“热血”,时代的进步始终需要一种上进的、积极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思想,过于内敛就会被人欺辱!但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也不必过于根究各种文化的优劣,取长补短才是正道,“闭关守国”只能导致落后,固守一种文化而不知发展创新也只能淹没在历史的洪流里。我们深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除了可以进一步了解文化内涵,更重要的应该是了解自己的优缺,从而完善自己,在新时代中不断前进!心得体会: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剖析,我们组员感受很深。文化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词语,它犹如一个深不可测的美丽湖泊,它不仅拥有瑰丽的外表,它还有深厚的内涵。文化的世界包罗万象,从单种文化,到今天的多元化文化,越来越复杂多样,内涵越来越丰富。尽管我们尽量从多方面来剖析,但仍然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要全面了解它,还需要更多的学习了解以及分析。然而由于调查手段的限制,我们不能做出更为详细周密的调查,于是我们更多以自身的经历结合调查结果来谈谈关于本次课题的一些主要问题,希望可以折射出一些被埋没的亮点和被隐瞒的失误。但是由于资料、时间、精力的限制,我们的调查深度还是不够。

㈣ 关于中国和欧美的音乐和电影

先回答LZ第二个问题吧
摇滚和朋克是外来的东西 那个年代我国与世界的沟通缺乏
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摇滚 什么是朋克 更别说促进了
那个年代 顶多有个DISCO 跳着国标舞
哥们儿看过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或者 血色浪漫之类的片子
朋克兴起的年代 就是这些片子里的年代
日子里有两个片段 讲述的是两帮人斗琴的片段 北京话儿叫查琴
唱的也多是红色歌曲或者是外国名曲的中文版
我觉得 这跟当时的背景是有关系的 就跟朋克的产生有个大背景一样
只能说 大背景不同 所以方向才有根本的变化
至于电影 你说的太对了 真的很少
虽然小日本拍AV的也很多 拍变态杀人的也很多 但有些片子仍然是不错的
(各位别升级到政治斗争上去了 就事儿论事儿而已)
我也很少看中国的电影 看也是看些喜剧 捡个乐什么的
至于为什么很少拍人性的探讨之类的骗子 我想是市场的需求量不够大
拍了怕是血本无归吧 或者不赚钱吧
比如 把国产的大片赤壁和欧美小成本电影水果硬糖或者小日本的燕尾蝶
后两者的关注量肯定会远远小于前者 这可能也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恶性循环吧
而且 大家都知道 GUANG电是很有名的剪刀手
他觉得不顺眼的是不会让你在大荧幕上看到的
电影有时会因一个镜头 一句话 给人留下难以泯灭的印象
倘若这些镜头被剪了 可以表现电影的层次或者精髓就不付存在了
谁愿意自己辛苦拍出来的东西被剪的乱七八糟 所以还是不拍的好
相比电影 还是看书比较实在
不过 我仍然相信 我们不是拍不出来 只是没人去拍而已
简单说下个人愚见 大家见笑了

㈤ 中西方电影与音乐英文怎么说

movies and music i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

㈥ 从西方电影与音乐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怎么写,要自己写,

你的文章有问题:西方电影与音乐应该改为西方电影音乐,否则你肯定不好写。

㈦ 从西方电影和音乐中,如何看待文化差异

肯定不一样的,中国都是爱情的多

㈧ ●●西方电影和音乐和电影和中国有什么差别●●

只能一会不能言传,反复听和看两方同类型的的音乐和歌,比你看效果要好很多。艺术毕竟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只有真正明悟了,才是真!

㈨ 从西方电影与音乐看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刮痧”讲述的是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八年的中国家庭,因为孩子的一次意外发烧,不懂英文的爷爷就用了中国传统的刮痧治疗发为小孙子治病,后在医院里被护士发现了因刮痧而留下的血痕,怀疑是其家人虐待孩子所致。在法庭上,孩子的父亲许大同因为无法解析刮痧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治疗法,又因为律师的曲意刁难,许大同终被判决与孩子隔离,并且搞得失去了工作、朋友和与妻子分居。
许大同一家在美国的遭遇,虽然可以说是一次意外,但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人在外国生活的种种不适,而这些不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的。
本部影片里也通过一些例子来反映了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如在故事开头,许大同因为自己的儿子没有向老板的儿子道歉,便用手打了自己儿子一下,老板看了觉得不可思议,而大同则觉得这样做是爱儿子、尊重老板的表现。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打者,爱也”传统,父母总爱把儿女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希望他们将来有出息,达成自己的心愿,光耀门庭。而一旦儿女有什么行差搭错,便有了恨铁不成钢的奋亢,轻则责骂一番,重则训之以鞭棍。于是,在中国人眼里看来,对儿女的每一番责骂,每一记鞭打,都浸透了父母对子女的爱,对子女成材的殷切期望。而这种行为在西方人眼里却是很不可思议。西方国家讲求的是民主,讲求的是自由,这种民主和自由不但表现在民族、种族、及阶层上,而且也存在于广大的家庭中。在西方家庭里,不论男女、不论年龄大小,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每一个成员都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权利。尤其是对于未成年孩子,西方国家更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平等权利。无怪乎,在医院里的医生一发现孩子背后的血痕就马上通知法院将其父亲许大同起诉了。
“刮痧”这部影片的重点主要是放在围绕刮痧是不是中国的一种治疗法而举行的两次听证会上。但对于刮痧这种认识上的差异,与其说是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不如说是因为美国人的无知更好些。而申辩过程中,又出现了控方律师对于西游记的错误理解,以及许大同妻子简宁分娩出现危险时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被视为“野蛮”,不尊重孩子生存权利的行为。这两个例子都是控方律师为了打赢官司而别有用心地进行曲解的,这在影片后面的情节里都作了解析,所以并不能用来说明中西文化的差异。但是影片本身的打官司这一事件已经表明了美国是一个法治的社会。在西方社会里,法律存在于每一个角落,每一种纠纷都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而每一件事实都是要讲求证据的。中国人比较看重的是人情冷暖,尤其是对于亲情特别看重。从许大同偷送儿子到机场与即将回国的父亲见面,到最后在圣诞之夜打扮成圣诞老人爬上十层的高楼送礼物给儿子,都可以看出他们一家对亲情的重视。但是生活在一切都讲求法律的美国社会里, 许大同纵使爱子心切,但由又无法拿出证据来证明刮痧是中国的传统治疗法,最终还得被判决与自己的儿子隔离。
很多人都爱谈"中西方文化的沟通有多么难"这个话题,觉得主要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其实,构成两个人种无法沟通的真正问题恐怕不是什么中不中西不西,而是文明不文明(或者说人性不人性)的问题。如影片中许大同打儿子说是爱儿子的表现,但其实是缺乏文明的。他大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来教育儿子,而不必非得出手才行。又如法院判决许大同与他的儿子进行隔离,虽然缺乏一点人情味,但是从依法办事的角度来看,法院的判决无疑是正确的。而作为一个文明的国家,也只有通过建立起健全的法律制度,依法治国,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所以,看了“刮痧”后,觉得真正需要讨论的应该是中西方文明的比较差异。当有一天,中国的国民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都成了文明人了,就会发觉其实与西方人并没有什么差异,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一个世界人了,那就真要祝贺中国人的蜕变了!

㈩ 从西方电影与音乐看文化差异,怎么查找资料

是东方和西方的差异么?
电影可以找:新浪潮(欧洲电影的新阶段),好莱坞(美国代表)。
大电影节(戛纳,威尼斯,柏林)
方法派表演,百老汇歌剧。
比较有代表性的电影:欧洲:《天堂电影院》《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美国:《费城》《杀死一只知更鸟》《阿甘正传》《野战排》(电影太多了,怎么找都行。)
导演:欧:让-吕克.戈达尔。罗伯特.罗西里尼。费得里克.费里尼。英格玛.伯格曼,
美:希区柯克(可欧可美),奥逊.威尔斯,斯坦利.库布里克,奥利弗.斯通。
东方的相对有:导演:张艺谋,黄蜀芹,陈凯歌
黑泽明,沟口建二,岩井俊二
金基德
影片《霸王别姬》《人,鬼,情》《大红灯笼高高挂》(早期有很多好电影的。)
《罗生门》《七武士》《蜘蛛巢城》《燕尾蝶》(黑泽明的都是经典)
电影节:东京电影节

北大有个教授叫戴锦华,是电影批评专家,写了很多书《电影批评》之类的。可以去查查

音乐嘛,古典:贝多芬。莫扎特之类(欧洲太多了)。
西贝柳斯
大卫.格什温
现代:摇滚乐,灵魂乐,电子乐(现在亚洲也有不少,但是是欧洲起源的)
乐队:披头士,绿洲,涅盘。
东方:中国民乐。日本能乐。

想得有点乱,目前想不起别的了。

阅读全文

与中西方电影与音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喰种真人中文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307
有一部外国电影叫什么歌谷 浏览:811
电影票我和我的家乡图片 浏览:579
一部日本电影父子都是和尚 浏览:447
台湾巡航电影 浏览:832
为什么人电影 浏览:608
打怪物动漫电影大全视频 浏览:113
成龙和海王联合拍的电影 浏览:540
最佳损友电影演员 浏览:123
大胸大尺度叫床戏做爰韩国电影 浏览:978
迷醉法国电影 浏览:962
刘雪英演员全部电影 浏览:597
电影糖观后感 浏览:897
中国电影音乐联奏大提琴分谱 浏览:133
君子好逑电影粤语 浏览:450
充气娃娃之恋电影观后感 浏览:389
赛罗奥特曼之诺亚奥特曼大电影中文版 浏览:640
什么会员电影好看 浏览:589
那还有电影院的英文 浏览:751
明星和普通人爱情的电影 浏览: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