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电影邮差人物分析
vv吃醋
Ⅱ 爱情传记电影《邮差》,让艺术传普及人心,诗歌能否改变一个人
这是一部意大利的爱情传记电影-《邮差》,我非常喜欢这类诗歌慢慢改变一个人的电影,这还是一部情绪饱满的意大利电影,给聂鲁达送信,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这部电影的主题同时令人遐想连篇,聂鲁达出现在的这个连自来水都不通的意大利小渔村,为一个普通的邮差带来了灵魂与月光。经典到让艺术传播到普通人的心里!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电影朴实得有点土气,但给人一种亲切感,没有一般文艺片的高冷感。男主那呆呆傻傻老实人的形象真的是印象深刻。一颗简单朴实的心是怎样面对爱情和友谊的。最后还是有点小小的感动。另外要感谢字幕君,将欧美的诗词翻译的美轮美奂。邮差和诗人的友情,穷汉和美人的爱情,让人莞尔发笑的对白,使得这部电影非常的轻松而美好,唯一让人沉重的就是政,可见所谓的一切美好都是有代价的
Ⅲ 求意大利电影《邮差》的影评。从电影的艺术角度。
《邮差》故事的背景是50年代席卷全球的共产主义浪潮,聂鲁达1945年当选为智利国会议员,同年加入智利共产党,1946年后被迫流亡,直至1952年回国。在聂鲁达的影响下,马里奥参加了当地的一个政治集会,正当他被主持人邀请上台朗诵献给聂鲁达的诗歌时,会场产生了骚乱,并遭到警察镇压,他不幸身亡。因而,在剧末,聂鲁达数年后再次回到当年流亡时居住的小岛时,只见到了贝特丽丝以及她和马里奥所生的儿子,一个根据聂鲁达命名的男孩——帕波里托。
这部影片的某些段落令我不可避免地联想到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名著——《金玫瑰》,特别是马里奥向聂鲁达学习如何写诗——更确切地说,是如何创作暗喻——那些段落,完全就是《金玫瑰》的风格。比如:马里奥说,我想做一个诗人,聂鲁达告诉他,你试着一个人沿着沙滩散步,走得越远越好;聂鲁达让马里奥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渔网,他脱口而出:悲伤——这是一个让我无比意外的形容词,但是看到影片里那些年老而干瘦的渔夫们的生活,又会觉得用这个词来形容渔网是那么的贴切;马里奥在屋子里冥思苦想着暗喻和诗句,镜头的另一边,他的父亲在很仔细地舔一口锅...
电影青年们对聂鲁达的扮演者Philippe Noiret必定不会陌生,他就是天堂电影院里那个放电影的老头,那个目盲却又洞悉一切的先知。在那部影片的结尾,他为多多拼接起来的接吻镜头深深地感动过我这样的电影青年;而这部片子的结尾,却是诗歌爱好者马里奥为他录制了小岛上最美丽的一些东西:第一,卡拉第索托的海浪声,小的;第二,海浪,大的;第三,悬崖上的风;第四,吹过丛林的风;第五,我爸爸伤心的渔网;第六,教堂的钟声,女士的忧伤,还有牧师;第七,岛上布满星星的夜空;第八,帕波里托的心跳...这一切,只是因为聂鲁达曾经让他说一些岛上漂亮的东西,而那时的马里奥是这样回答的:贝特丽丝.卢梭。
不可否认,马里奥已经成了一个诗人。
当然,在这部影片中不得不提一下贝特丽丝.卢梭美丽的胸部,个人感觉,要比莫妮卡.贝鲁奇更加的迷人(影片放到38分钟左右第一次出现的胸部绝对地令人倾倒)。我以为,贝特丽丝的胸部是影片的一个关键,是马里奥产生诗歌灵感的源泉,因此,女演员的选择就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众多中国导演所没有意识到的一个关键的问题。试想,对着章子怡那张冷冰冰的face和扁平的咪咪,你怎么可能让一个憨厚的渔民之子、一个此前从未接触过诗歌的人,从嘴中喃喃道出这样美丽的诗句:
你的微笑像蝴蝶一样飞过你的脸庞;
你的笑像一朵玫瑰花,
未出鞘的矛,清澈的水
你的笑像银色的波浪...
贝特丽丝的姨妈也是片中一个重要的配角。她几乎完全是一个王尔德式的人物:粗壮的身材、恶劣的面容、庸俗的心灵,吐出的却是隽永的妙语(至少我听上去很隽永)。比如说,当贝特丽丝被马里奥的暗喻打动心灵的时候,她说,当一个男人的话感动你的时候,他很快就会动手的了;她还说,话语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我宁愿酒吧里的一个醉汉摸你的屁股,而不是一个家伙说什么你的微笑就像一只蝴蝶;贝特丽丝纠正她,是我的微笑像蝴蝶一样飞过我的脸;她说,苍蝇也飞,道理是一样的,到了床上,什么人都一个样,无论是诗人、牧师、还是共产主义者!简直令人笑翻肚皮。当聂鲁达离开意大利后,数年没有音讯,她总是说,鸟儿吃完了就走了,不再回头。
此片是一部翻拍之作,导演把聂鲁达和邮差之间的故事移到了50年代和意大利,不知道是否是为了政治背景的需要。影片、或者说剧本令人不满的地方在于,把马里奥对聂鲁达的崇敬之情上升到了一种几乎是个人崇拜的地步。聂鲁达是较早地介绍到中国来的国外诗人之一,我猜想除了他的诗艺之外,其间不免有他的亚非拉背景以及共产党员身份的因素,甚至,我猜想,他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其政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力也不能低估,毕竟,在拉美作家群中,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比起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来,要微弱许多了。聂鲁达的诗我读的不多,印象中以情诗为主,早年没有投入,现在就更加不符合我的趣味了。
Ⅳ 请问电影《邮差》中的一段音乐!!!!!!!!!!!!
那是电影的原声,直接下原声就行了。 我给你地址,打包下载,高音质,而且有说明http://www.verycd.com/topics/212964/
Ⅳ 求电影邮差(Il Postino)的主题音乐
这个音乐叫Mi Mancherai
一个版本是Josh Groban唱的
还有2个演奏版 包括你说的那个
给你打包传到上面了
点下载2 再保存
http://www.rayfile.com/files/d365a7e8-46e7-11de-926a-0014221b798a/
Ⅵ 电影<邮差>中的插曲
歌名是:It Will Happen Naturally
歌手是:James Newton Howard
网络mp3链接:http://mp3..com/m?f=ms&tn=mp3&ct=134217728&lf=&rn=&word=It+Will+Happen+Naturally&lm=-1
我有这首歌,要的话我传给你。
Ⅶ 怎样理解王菲的《邮差》中“你是千堆雪我是长街,怕日出一到彼此瓦解这句歌词的意思
日出之后雪化了,还能怎么附在长街之上。就算你是千堆万堆,太阳出来也化水而去。
寒假过后的一个学期,在终于下过雪的广州,是一个冬夜。我和她因为出去看电影错过了宿舍的门禁时间,于是选择留在校门口的麦当劳,因为那里24小时营业。那时我们是朋友,但她不知道,我喜欢她。
那天晚上我们相谈甚欢,我把外套脱下来给她当枕头,我们从娱乐八卦聊到历史文学,从寂冷的夜聊到天边微晨。我们讲笑话、说理想、谈人生、聊情感。聊情感,她告诉我她没有喜欢的人,于是我把已经在嘴边那句排练过千百遍的话生生咽了回去,因为我太在乎她。
她说她喜欢王菲,今晚的情景让她想起《邮差》,她让我唱给她听。我没听过这首歌,胡乱地哼了几句。
“你是千堆雪,我是长街。”后来天亮了,她说宿舍应该开门了,我送她到楼下,到分别也没能说出那句话。
我想我该是患了病,回去之后我再也无法专心做事,因为她就像那首歌一样不断地循环在我脑海里,于是我告诉了她我的心意,仅仅换来一句“我们还是好朋友啊”,永远不是了。后来我再听《邮差》,原来那天之后还有一句:“怕日出一到,彼此瓦解”。
就像那个冬天的广州留不住雪,我也最终没能留住她,待日出一到,所有的故事也都写完了。后来我不喜欢她了,却喜欢上了王菲的歌,因为歌词里她唱出的,总有我们出现过的故事。她是一封信,我只是个邮差。
Ⅷ 电影《邮差》的主要内容
邮差
导演: 何建军
主演: 冯远征 / 濮存昕 / 粱丹妮
剧情简介:
北京,某个冬天。沉默内向的单身青年小豆(冯远征)是一名邮差,日常工作是收发幸福区内居民的信件,他和姐姐(梁丹妮)一起住在一栋简陋的筒子楼里。
姐姐男友(濮存昕)的出现令小豆生出莫名的烦恼,本就尴尬的隐私在狭小局促的空间进一步难堪。百无聊赖中,小豆开始把信件偷偷带回家拆开阅读,最初他仅想偷窥别人的生活,但慢慢地有了干预别人的生活的念想,开始写匿名信、冒名写假信,甚至按地址闯入别人家中。但最终他发现,他能够改变的只有他自己。
结构的创意 by zaraz
《邮差》这部电影会令人想起《天使爱米莉》但其实它们之间的分歧远远大于相似的地方。
冯远征饰演的邮差是一个内向的适龄未婚青年。他偷拆了一些信件,有时还伪造一些信件,通过这些举动,我们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了很多人的生活。那些内容包括婚外情、暗娼、同性恋、吸毒、自杀,等等,这些内容汇聚在这么小的一个区域内,在1995年(上映时间),在如电影中那样灰暗的城市(也许电影背景设定更早),这一点又与2004年才上映的《Crash》的创意有几分相似。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有人批评Crash的编剧过于刻意,一环套一环过于紧密,使情节丧失可信性。但其实不必这么看。Crash的编剧是在试图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么?显然不是,他只是在谈论那样一种可能性,他通过可能性来展示观点。如果不利用这些可能性,那么这种冲撞的力量带给人们内心的震撼就要通过很多部电影来实现(就好像基希洛夫斯基的《十诫》那或者是另外一种效果,或者是力量完全被削弱。所以《Crash》的创意是成功的,因为所有观众都会感叹于结构的精巧,都完全不会忘记这是一部虚构的作品,导演通过展示可能性也成功传达了自己的观点和倾向。这足以使它成为一部出色的作品。
但是回到《邮差》,人物之间的联系比较薄弱,甚至不少关系是孤立的,仅仅是因为邮递员拆看了信件而出现,这明显使得各种生活背面的汇聚显得不那么真实。而这部作品的拍摄手法却让人感到它基本是写实的,这种不真实的情节与写实的手法,两者之间的矛盾就让这部电影显得不自然、有点生硬了。
节选自:http://www.studentstat.net/blog/?p=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