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葬礼上什么歌曲适合唱
1、Remember Me
殡葬人入门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的主题曲,低沉的嗓音呼唤着:请记住我,尽管我不得不道别;请记住我,不要让眼泪为此而流。
2、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
这首来自神秘园的歌曲自发行以来就被广泛运用到很多表达悲伤的场合,非常能调动情绪,是殡葬人常用的背景音乐。
3、Classic River
韩剧《假如爱有天意》的主题曲,被运用最多的大概就是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旋律中酝酿的悲伤令人深陷其中。
4、See you Again
《速度与激情》的主演保罗·沃克2013年因车祸丧生,好友为了纪念他创作了这首歌曲,想象与他再次相逢的情景。
5、天空之城(吟唱版)
《天空之城》是宫崎骏大师的作品,吟唱版的配乐有一种空灵、缥缈,仿佛置身于空中花园的感觉。这首曲子近段时间也很频繁的被殡葬同行用到。
② 真爱至上(Love Actually )中 葬礼上放的音乐叫啥名字
Bay City Rollers的Bye Bye Baby
这个电影里我最喜欢这首了~
③ 电影哀乐葬礼进行曲是一部什么电影
电影《周恩来》中出现的是葬礼进行曲
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出现的是哀乐
④ 请大家推荐一下适用于葬礼片子的背景音乐
1、《for the love of a princess》是一首由James Horner谱曲,James Horner编曲,James Horner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Braveheart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中,由环球唱片公司发行于1995-05-23。该张专辑包含了18首歌曲。
2、《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是一首由Secret Garden谱曲,Secret Garden编曲,Secret Garden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The Ultimate Secret Garden》中,由Universal公司发行于2004-07-01。该张专辑包含了43首歌曲。
3、《The truth that you leave》是一首由Pianoboy高至豪谱曲,Pianoboy高至豪编曲,Pianoboy高至豪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The truth that you leave》中,由Pianoboy公司发行于2005-09-08。该张专辑包含了1首歌曲。
4、《Bloom of Youth》是一首由清水准一谱曲,清水准一编曲,清水准一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クドわふたー オリジナル サウンドトラック》中,由Key社公司发行于2010-06-25。该张专辑包含了24首歌曲。
5、《殉》是一首由Various Artists谱曲,高志坚/小平编曲,高志坚/小平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面对面.大提琴VS吉他》中,由妙音唱片公司发行于2006-12-11。该张专辑包含了13首歌曲。
⑤ 求一部喜剧电影 有点年代了 讲的是一个老人死去了 然后一群人来参加葬礼出现各种好笑的事
《葬礼上的死亡》,有两个版本
导演: 弗兰克·奥兹
编剧: 迪恩·克雷格
主演: 马修·麦克费登 / 凯莉·霍威 / 安迪·尼曼 / 艾文·布莱纳 / 黛西·唐洛范 / 更多...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 德国 / 荷兰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7-07-19(德国)
⑥ 电影《警戒结束》中95分42秒Z的葬礼上的片段,很悲情的背景音乐是什么,有“many man have gone”的歌词
Sgt. MacKenzie -- Joseph Kilna MacKenzie
苏格兰颂歌,《我们曾是士兵》的插曲
⑦ 葬礼上放的音乐有哪些
葬礼上适合放的音乐有:、《大出殡》、《哭皇天》 、《千张纸》、《哭七关》、《青天歌》。
《大出殡》:
情悠悠恨悠悠。
几代悲欢几代愁。
漫漫人生的路啊。
处处有关口。
你也走他也走。
弯了腰白了头。
多少爱和恨啊
都付水东流。
情悠悠恨悠悠。
几代悲欢几代愁。
漫漫人生的路啊。
处处有关口。
你也走他也走。
弯了腰又白了头。
⑧ 关于喜剧葬礼
《大腕》剧情:美国大腕导演泰勒在北京拍摄电影,能讲流利中文的露茜私人助理随行。电影制片厂摄影科下岗职工尤优被露茜请来成为泰勒的私人摄像师,负责给泰勒拍摄工作、生活的纪录片,并时刻与剧组同行,直至影片拍摄结束。在不断的接触,泰勒和尤优成了一对忘年交。一次,尤优陪泰勒去寺院拜佛回来,二人途中相谈甚欢,尤优告诉泰勒,中国高龄老人去世通常被称为“喜丧”,葬礼会搞得非常热闹。泰勒听了非常兴奋,说希望将来自己也能有一个喜剧的葬礼,并且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告诉尤优说,将自己的葬礼授权给尤优,尤优欣然答应。但没想到几天后,泰勒因心脏病发作,竟然真的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嘱咐尤优为他办一场喜剧的葬礼,并且告诉露茜不要让好莱坞的人插手此事。尤优为完成泰勒的心愿,找到开演出公司、自称组织过多次大型演唱会的老同学路易王帮忙,路易王闻听此事,意识到机会来了,于是,一场闹剧上演了。
⑨ 谁知道葬礼上都可以放什么哀乐啊!要名字,多说几首!
贝多芬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的第2乐章为葬礼进行曲,是一个极为著名的乐章;
A大调第7交响曲的第2乐章也比较类似于葬礼进行曲。此乐章为小快板,以木管吹奏的柔和的长弦开端,然后是低音弦乐器的节奏搏动,单簧管和大管的流动、小提琴的叹息,这首小快板乐章中弥漫着淡淡的忧愁,它表达了对死与厄运的思考,和送葬主题。这是一个非常优美的乐章。
还有莫扎特的安魂曲
李斯特的葬礼,(死之舞)
最著名的当属《哀乐》了
http://mp3..com/m?f=ms&tn=mp3&ct=134217728&lf=&rn=&word=%B0%A7%C0%D6&lm=-1
如果想高雅点的可以放肖邦的《葬礼进行曲》
http://mp3..com/m?f=ms&tn=mp3&ct=134217728&lf=&rn=&word=%D4%E1%C0%F1%BD%F8%D0%D0%C7%FA&lm=-1
外国古典乐的《弥撒曲》
http://mp3..com/m?f=ms&tn=mp3&ct=134217728&lf=&rn=&word=%C3%D6%C8%F6%C7%FA&lm=-1
《哀乐》曾经是一首古曲也叫《凤凰西行》现在人使用它的交响版做哀乐http://www.heli1234567.cn/UploadFiles/2008-3/262039846380.mp3
葬礼进行曲 是肖邦的一首钢琴曲 音乐界通常叫《肖邦进行曲》 中国人一般不用葬礼上 他的曲调也不是很悲 有些欢快的感觉 不适合葬礼
Gloomy Sunday
《黑色的星期天》是一首受到魔鬼诅咒的音乐,无数人在这音乐声中消逝。
他的作者是匈牙利的作曲家鲁兰斯.查理斯Rezso Seress在1930年创作。
《黑色的星期天》的原始名字 《Szomoru vasarnap》,也译成《魔鬼的邀请书》。它的第一个英语版本是由爵士艺术家 Paul Robeson 于1940年录制的。1941年8月7日,黑人女歌手 Billie Holiday 用她自己独到和精湛的方式重新演绎了该曲,使其成为全美家喻户晓的热门歌曲。 很多位实力的女歌手也都演唱过,这其中包括sarah brightman。
The Ludlows 选自《 秋日传奇》原声
音乐是1994年James Horner为爱德华.瑞克( Edward Zwick )的电影《秋日传奇》(Legends of the Fall)而创作的。
在夕阳的余辉中纵横驰骋在那广袤的原野,追求纯粹的无拘无束和放荡不羁,是热爱自由和自然的人们的梦寐。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走遍世界上任何值得看的
地方,即便这个愿望在活着的时候不能实现,我也要在死掉之后,做《呼啸山庄》里的幽灵,为了夙愿不惜一切。
The Last Waltz 选自《老男孩》 原声
Mark's Theme 选自《英雄本色》原声
《英雄本色1&2》的原声音乐于2001年6月1日在日本发行,是由香港金牌电影音乐大师顾嘉辉创作,共29首。前28首都为配乐,最后一首是张国荣演唱的粤语版《当年情》。
《英雄本色》(A BETTER TOMORROW)中的小马和《老男孩》(OLD BOY)中的吴大秀,是两个纯粹的男人。
用美金点燃香烟和挥舞铁锤以一挡百的场面仍然是我最喜欢的段落。做男人就该是如此。
我不是要证明我比别人了不起,我只是想说,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亲手拿回来;即便禽兽不如,也有生存下去的权利。
第五曲 La Valse des Monstres 选自《天使爱美丽》原声
这该是我最喜欢的爱情电影,我在电影中能找到自己的身影。那些奇思妙想的场景,纯美动人的爱情,让我感到这肮脏的世界里似乎还有一点美好的东西。让我肮脏的灵魂至少有九十分钟不在我的肉身里面作祟。
Knockin' On Heaven's Door
《敲响天堂之门》多动人的名字。选自Bob Dylan,1973 年为电影《 Pat Garrett And Billy The Kid 》所创作的插曲。 后来有太多的电影选用过这首曲子。比较著名的包括汤姆.克鲁斯的《Days Of Thunder 》,梅尔.吉布森的《Lethal Weapon 2 》.
歌曲是一首反战曲目,凡大型的慈善义演都会翻唱,这其中包括澳洲小天后艾薇儿 。本人更喜欢枪炮与玫瑰的重金属版本。
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该曲是范吉利斯(Vangelis)为同名电影《1492,征服天堂》所创作的配乐。
范吉利斯,希腊先锋电子作曲家。曾凭借《火的战车》一片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奖。1992年又凭借该曲一举夺魁。
Magic Boul'vard
选自Francois Feldman1998年同名专辑《魔力大道》(Magic'boul'vard)
这首悠扬中略带哀挽的歌曲,以电影作为主题
“讲述了一个电影院领座员忧伤的心情。随着空灵的钢琴前奏,一幅幅凄美的电影画面也随之展现在眼前:一个落寞的女人默默注视着往来的人群,她的内心应该是随着电影情节而跌宕起伏。否则怎会伴随着剧终而落泪?晶莹的泪滴在美丽的脸上无声地流淌着,是画面触动她心底最隐蔽的哀伤,还是为影片的落幕而伤感?”
歌曲被很多国人所熟知,是因为它是作为环球影视栏目的片尾曲。陈逸飞的葬礼上也选用了这首曲子。
TIEM TO SAY GOODBYE
正如这首歌的名字一样简单,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是该说再见的时候了。
《Time to Say Goodbye》其实这首曲子的原唱者是意大利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对于波切利的嗓音美妙的形容是这样的。“若上帝也有歌声的话,那声音就如同波切利的歌声。”
在1996年,德国著名拳手亨利.马斯克(Henry Maske)为准备结束自己具有传奇的运动生涯,筹备了一场告别拳赛,他特意邀请自己非常钟爱的歌手Sarah Brightman,她在自己的告别赛上演唱了这首《告别时刻》。
应该够了吧~~~
满意请采纳,还有不懂给我留言哈
⑩ 百度知道
莫里哀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的喜剧接近悲剧,戏写得那样聪明,没有人有胆量敢模仿他。 ——歌德 他的荣誉什么也不缺少,我们的光荣却缺少了他。 ——法兰西戏剧院 莫里哀(Moliere),(1622~1673),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elin),莫里哀是他的艺名。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他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曾享受贵族教育,但不久就宣布放弃世袭权力,从事戏剧事业。他创立“光耀剧团”,惨淡经营,曾因负债而被指控入狱。后来,他不顾当时蔑视演戏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的反对,毅然离家出走,在外飘流了十多年。由于他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编写演出了一系列很有影响的喜剧。最后,莫里哀作为剧团的领导人重返巴黎,此后,他一直在巴黎进行创作演出。 莫里哀生活在资产阶级勃兴、封建统治日趋衰亡的文艺复兴时期。他同情劳动人民,笔锋所向,揭露的是昏庸腐朽的贵族,坑蒙拐骗的僧侣,无病呻吟的地主,冒充博学的“才子”,还有靠剥削起家而力图“风雅”的资产者,利欲熏心、一毛不拔的高利贷者……他从各个侧面勾画出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形象。但他还没有注意到正在形成的工人队伍,因此他笔下的正面人物,常常是那些被嘲讽者的仆人、佃户、工匠,这些人总是以高妙的手段使对方当场现形,让剥削者在观众的哭声中受到批判。 《丈夫学堂》剧照《太太学堂》剧照1659年,莫里哀创作《可哭的女才子》,辛辣地讽刺了资产者的附庸风雅,抨击了贵族社会所谓“典雅”生活的腐朽无聊,因而触怒了贵族势力,遭到禁演。但莫里哀并未被吓倒,连续编演了《丈夫学堂》和《太太学堂》。《太太学堂》因宣扬新思想,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而被指责为“淫秽”、“诋毁宗教”,又遭到禁演。莫里哀奋起还击,写了《〈太太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宫即兴》两出论战性短剧。1664年,莫里哀写成杰作《伪君子》,1668年,他又创作了另一部力作《吝啬鬼》。 《伪君子》莫里哀是位喜剧大师,但是他的死却是一场悲剧。为了维持剧团开支,他不得不带病参加演出。1673年,在演完《没病找病》最后一幕以后,莫里哀咯血倒下,当晚就逝世了,终年51岁。由于教会的阻挠,他的葬礼冷冷清清。 莫里哀给后人留下了近三十部喜剧,我国曾翻译出版的作品有二十多种。莫里哀不仅是位杰出的剧作家、出色的导演,还是一位造诣极高的演员,他以整个生命推动了戏剧的前进,以滑稽的形式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是法国古典主义(Le Classicisme)文学,以及欧洲文艺复兴(La Renaissance)运动的杰出代表。
[编辑本段]生平
1622年1月15日 生于巴黎一个具有“王室侍从”身份的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 1643年 放弃世袭权利,与贝雅尔兄妹等朋友组成“盛名剧团”在巴黎演出。 1644年 取艺名为莫里哀。 1645-1658年 带领剧团在法国外省各地巡回演出 1659年起,由于剧目受到国王路易十四的赏识,剧团开始长期在巴黎演出,此后的时期也是他创作的高潮期。 但由于长期劳累,莫里哀换上了严重的肺病 1662年 与比他小20岁的妻子结婚。 1673年2月17日 他在身体非常不适的情况下,带病坚持表演自编剧目《无病呻吟》。他在舞台上的种种虚弱表现被观众认为是切合剧目内容非常真实的表演,因而赢得了热烈的喝彩。演出完毕后几个小时后,莫里哀与世长辞。 莫里哀死的时候,葬礼很简单,只有两个教士参加,没有任何观众,而且是在日落黄昏之后,悄悄的进行。但是,不管怎样,一个伶人终于获得葬于圣地!次日,全巴黎都知道了这件事——一个伶人,没有宣布放弃他的职业,没有经过赦免他演戏、写戏的罪过居然在宗教认可的圣地上安葬了——这是他为艺术争得的荣誉.....
[编辑本段]创作
莫里哀的喜剧在种类和样式上都比较多样化。他的喜剧含有闹剧成分,在风趣、粗犷之中表现出严肃的态度。他主张作品要自然、合理,强调以社会效果进行评价。他的作品开古典主义喜剧之先河,极大影响了喜剧乃至整个戏剧界的发展。在法国,他代表着“法兰西精神”。其作品已译成几乎所有的重要语言,是世界各国舞台上经常演出的剧目。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可笑的女才子》,Les Precieuses ridicules(1659年) 《伪君子》,Le Tartuffe,(1664年) 《唐璜》,Don Juan,(1665年) 《太太学堂》l'Ecole des femmes,(1662年) 《愤世嫉俗》,Le Misanthrope(1666年) 《吝啬鬼》,L'Avare,(1668年) 《浦尔叟雅克先生》,Monsieur de Pourceaugnac,(1669年) 《贵人迷》,Le Bourgeois gentilhomme(1670年) 《无病呻吟》,Le Malade imaginaire,(1673年)
[编辑本段]离世之前
1673年2月17日的晚上,法国巴黎剧院上演一部喜剧《无病呻吟》,担任主角的是作者本人—莫里哀。开演前,他妻子恳切地劝他说:“你病得这样重,就不要登场了吧!”他回答说:“这有什么办法呢?假如一天不演出,那五十个可怜的兄弟又如何生活呢?”他忍著病痛参加了演出。剧场里座无虚席。莫里哀登场了,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剧中人“心病者”是一个挂着医生招牌的江湖骗子,没病装病,而扮演的人却真正有病,经常痛苦地皱眉咳嗽,观众还以为是莫里哀表演得逼真,就热烈地鼓掌喝彩。由于咳嗽挣破了喉管,当掌声尚未平息时,他的生命已结束在舞台上了。 传说莫里哀每写成一个剧本,喜欢先念给他的女仆听。女仆听后总是说好。莫里哀最初认为女仆文化水平低,不过是讨主人喜欢而已。有一次,莫里哀故意把一个写失败了的剧本念给她听,女仆立刻瞪大眼睛说:“这不是先生写的!”莫里哀恍然大悟,原来女仆已经熟知了他作品的风格。 莫里哀,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1622年出生,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父亲是挂毯商和宫廷室陈设商。 他父亲曾花钱购买了“国王侍从”的身份,希望莫里哀能继承父业,或者做律师。1635年,父亲把他送进贵族子弟学校克莱蒙中学读书,1638年,又把“国王侍从”的身份过到他名下。1639年,莫里哀中学毕业后,父亲还为他买到一张奥尔良大学法学硕士的文凭。但是,莫里哀自幼就喜爱戏剧,而不喜欢经商。 1643年他21岁时,走出家庭同贝雅尔兄妹等十来个青年组织了“光耀剧团”在巴黎演戏。演出失败,剧团负了债,莫里哀为此而被拘押起来,后来由他父亲作保获释。1645年剧团解散,但莫里哀并不因此而灰心,他又与贝雅尔兄妹一起参加另一剧团,离开巴黎,在法国西南一带一直流浪了12年。 在这期间,他生活在民间,得以熟悉法国社会,了解人民生活,也学习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闹剧和以演技著称的意大利“即兴喜剧”,锻炼成一个出色的戏剧活动家。 1652年以后,莫里哀成为剧团的负责人,并开始创作剧本。1655年,在里昂上演了他的诗体喜剧《冒失鬼》。1656年,在贝济耶上演他的诗体喜剧《爱情的埋怨》。 他的剧作受到观众的欢迎,剧团的声誉也因此而蒸蒸日上,以至名闻巴黎。1658年10月24日,莫里哀剧团应召来巴黎,在卢浮宫为路易十四演出,得到赏识。路易十四下令把卢浮宫剧场拨给他的剧团。从此以后他就一直定居巴黎。 1659年11月18日,他的《可笑的女才子》上演,这是他在巴黎创作的第一个剧本,矛头指向贵族。剧本通过两个贵族青年向一对资产者出身而喜欢模仿巴黎贵族习气的外省女子求婚时的笑话,嘲笑贵族沙龙文体,也讽刺资产阶级矫揉造作,附庸风雅的丑态。戏只演了一场就被迫停演。经过疏通,该戏才得重演。1661年,罗浮宫改建门廊,莫里哀失去了剧场,国王又把王宫剧场拨给莫里哀剧团。后来,他的喜剧全都在这里演出。 1661年上演的《丈夫学堂》和1662年上演的《夫人学堂》,是莫里哀运用古典主义创作规则所写的两部喜剧。《夫人学堂》的演出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诞生。《丈夫学堂》则提出了女子教育问题。剧中两兄弟分别收养两个孤女,一个严加管教,一举一动都不放松,一个任其自然发展,结果是前者教育失败。剧本反对封建礼教,拥护顺乎天性的教育。女孩子阿妮斯在修道院住了13年,17岁才出院,成了个什么都不懂的白痴。夫权思想的体现者阿诺夫就希望这样的女子做他的妻室。但封建桎梏经不起真正爱情的冲击。阿妮斯与青年贺拉斯相爱,设法逃出了阿诺夫的家庭。 《夫人学堂》演出以后,在社会上顿时引起一阵轩然大波。教会和封建卫道者竭力攻击这个剧本,还散布了许多流言蜚语。莫里哀便写了《的批判》一剧来进行反驳。敌对的剧团又搬出攻击莫里哀的戏来发动攻势。莫里哀也不示弱,又写了《凡尔赛即兴》一剧来奉答。 从1664年开始,莫里哀的喜剧创作进入了全盛时期,也是他反封建反教会斗争最激烈的时期。除了最著名的《伪君子》(又译作《达尔杜弗》)外,《唐·璜》、《恨世者》、《悭吝人》和《乔治·唐丹》等,都是这时期的名剧。 《唐·璜》(也译为《石宴》)借一个西班牙的传说人物,揭露法国贵族的罪恶。主角唐·璜表面上文雅、潇洒,还有“自由思想”,实际上无恶不作,正如他的仆人所说,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大的恶棍”。他代表了当时社会上那些大贵族,利用自己的身份和特权,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唐·璜》一剧的人物性格复杂,情节发生的地点多次转换,而且并不遵守“三一律”,是莫里哀剧作中独具一格的作品。 《恨世者》(又译《愤世嫉俗》)是一部五幕诗体喜剧的杰作,它以整个贵族社会作为讽刺对象,揭露贵族阶层的腐朽、堕落以及贵族社会内部自私虚伪、勾心斗角的情景。 男主人公阿尔赛斯特看不惯这一切,却爱上了专好诽谤别人的风骚寡妇色里曼娜。他以为遇到了知己,可以成双配对。但当他要求色里曼娜抛弃这个自私自利、庸俗无聊的社会时,对方却舍不得她所诽谤的社会,两人只好分手。 五幕散文喜剧《悭吝人》(又译《吝啬鬼》)被看作与《伪君子》齐名的杰作。它的主要情节是从古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的《一坛黄金》脱胎而来的。主人公阿巴贡是高利贷商人,他贪婪吝啬,爱钱如命,与他的儿女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为了省下嫁妆,他要女儿嫁给年已半百的老头,他又要儿子娶一个寡妇,他自己则要不花钱娶年轻美貌的姑娘,儿子克雷央特的情人玛利娅娜,为此而闹到父子反目。克雷央特的男仆腊麦吕史出了妙计,把阿巴贡埋在花园里的一万金币偷来,再对他进行要挟。阿巴贡发现钱币丢失后,气急败坏地追赃,追到了管家瓦赖尔身上,发现他就是自己女儿爱丽丝的情人。克雷央特对阿巴贡说,只要同意他的亲事,便将一万金币归还。正在这时,昂赛末前来签订婚约,发现瓦赖尔和玛利娅娜原是他早先失散的一对儿女,为了成全他们的婚事,昂赛末表示愿意承担全部结婚费用,这才使守财奴阿巴贡同意两对青年的婚姻。 1669年以后,莫里哀的创作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思想内容上继续发挥前一时期的主题,在艺术上则着力运用民间闹剧的艺术传统。 《布索那克先生》和《醉心贵族的小市民》(是两出舞蹈喜剧,也是两出嘲笑资产阶级虚荣心的喜剧)。它们曾由意大利人吕利谱曲,首先在宫中上演。布索那克先生是从外省来到巴黎的土财主,同一个小姐结婚,但实际上小姐早已另有新欢。一群流氓包围了土财主,跟着他,捉弄他,开他的玩笑。他反把捉弄祸害他的人当作大恩人,在落荒逃走时还依依不舍地与之告别。 《醉心贵族的小市民》写巴黎富商茹尔丹一心想当贵人,被别人玩弄却还自以为乐,当不成本国贵人就当一个土耳其的假贵人。剧中一个人物自豪地声称:“一个又有钱又长得体面的正人君子比一个肮脏而穷酸的贵族可强得多”。 莫里哀去世后,路易十四曾问布瓦洛,在他在位期间,是谁在文学上给了他最大的光荣。布瓦罗回答:“陛下,是莫里哀。” 莫里哀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戏剧事业。法兰西学士院成立后,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家布阿洛被选为院士,他曾劝莫里哀放弃演丑角的行当,这样便有可能当上院士,获得当时文人的最高荣誉,但被莫里哀谢绝了。莫里哀以自己卓越的成就,赢得了他在法国和欧洲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在莫里哀去世之后,法兰西学士院在大厅里为他立了一尊石像,底座上刻着这样的题词: 他的荣誉什么也不缺少, 我们的光荣却缺少了他。
[编辑本段]同名电影
外文名称 Molière 更多外文片名: Molière.....Spain Molière 导演: Ariane Mnouchkine 编剧: Ariane Mnouchkine ....(written by) 主演: 菲利普·科贝尔 Philippe Caubère ....Jean-Baptiste Poquelin - dit Molière 玛丽-佛朗索瓦·奥多伦 Marie-Françoise Audollent ....La Forest - La servante Jonathan Sutton ....La Grange 制作人 Proced by:克劳德·勒鲁什 Claude Lelouch ....procer: Le Films 13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René Clemencic 摄影 Cinematography:Bernard Zitzermann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剪辑 Film Editing: Françoise Javet Georges Klotz 艺术指导 Proction Designer:Guy-Claude François 布景师 Set Decoration by:Nikos Meletopoulos 服装设计 Costume Design by:Daniel Ogier 副导演/助理导演 Assistant Director: Elie Chouraqui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Claire Lusseyra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s Claire Lusseyran) Frédéric Schicklin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影片类型:剧情 / 传记 片长:260 min | France:300 min (TV version) 国家/地区:法国 / 意大利 上映 法国 France 1978年8月30日 美国 USA 1980年1月 意大利 Italy 1980年10月1日对白语言: 法语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单声道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